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以工程领域中的各种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问题的学科。
控制科学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研究各应用领域内的共性问题,即如何建立系统的模型,分析与综合其内部与环境信息,设计何种控制策略与决策行为,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与各应用领域密切结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
本学科点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形成了独特科学方法论,对科学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控制科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成就,它的各阶段的理论发展及技术进步都与生产和社会实践需求密切相关。
11世纪我国北宋时代发明的水运仪象台就体现了闭环控制的思想。
到18世纪,近代工业采用了蒸汽机调速器。
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逐步建立了以频域法为主的经典控制理论并在工业中获得成功应用,才开始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此后,经典控制理论继续发展并在工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在空间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上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以状态空间法为主的现代控制理论,并相继发展了若干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使本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更加丰富。
60年代以来,随着控制学科的发展和计算机语言和软件的诞生,许多新方法和技术进入工程化、产品化阶段,显著加快了工业技术更新的步伐。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本科阶段叫自动化,研究生阶段叫控制科学与工程),下设5个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
完成了博士阶段培养、达到课程学分和学位论文要求的,可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1.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修养和合作精神。
2.掌握本学科内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掌握学科发展动向及其前沿领域状况,能够利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验技术独立完成能代表学科前沿水平或具有创新价值的课题;具有在本学科领域内独立从事科研和教学以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并具有自我提高和创新的能力。
创新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教学

2012年12月第12期 高教论坛Higher Education ForumDec.2012.No.12创新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教学柴 干(东南大学 智能运输系统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6)摘要:为了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教学目的,针对我国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研究性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一体化教学平台等角度探讨高质量、创新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研究性教学;研究生培养;交通信息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2)12-0108-04作者简介:柴干(1963-),男,安徽淮南人,博士,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2-08-30 修稿日期:2012-09-25 一、引言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在交通工程理论基础上,实现道路交通规划、管理和控制的智能化。
该专业以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大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综合化为研究背景,以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的交叉型学科,其主流发展趋势是智能交通系统[1]在大交通体系中的运用。
交通信息工程的发展历程表现为交通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一体化。
交通信息化体现为交通物理现象与机理的数字化及其网络传输;交通智能化体现为基于人工智能的交通信息处理与网格计算;交通一体化体现为交通信息的整合与共享以及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的整合。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培养拥有创造意识的技术人才,对于加速交通运输科技进步、推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我国交通信息工程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专业创新性人才需求的特点出发,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素质教育等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便为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借鉴。
博 士 研 究 生 培 养 方 案(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附件4(模板)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级学科名称工程博士一级学科代码0852二级学科名称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二级学科代码085271(085274)适用学位类别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适用年级2018级学院名称填表日期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分会主席签名:一、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企业(行业)工程实际,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相关工程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
二、培养要求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立志献身于工程科技及工程管理事业。
2.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能够进行国际交流。
3.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4.能够综合运用工程科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工程领域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了解国情,具有国际视野、前瞻性战略眼光,掌握本领域发展趋势。
三、培养方式及学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申请延长学习期限,最长学习期限为6年。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
1.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
2.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紧密结合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紧密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培养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的能力。
3.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采取校企导师组的方式进行,聘请企业(行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导师组成员。
四、领域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既要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又能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体现我校的学科优势和培养特点。
提倡在学科交叉和渗透的领域设置研究方向,鼓励在国家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设置研究方向。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类 通识教育类
必修
理论
实践
10
4
1
2
学分要求
限选 理论 实践
小计
14
3
8+2
10
合计 41 学分
(a)
外语类
6
4
体育类
4
计算机类
3
2
学科大类与专 业基础课程
数学类 物理化学类 学科基础课
18
9.5
2.5
19
3
专业基础课
31.5
9.5
专业 (专业方向)
18
2
课程
专业(专业方
专业实验、实践
向)课程
3
(单独设课)
10
4
5
18
12
98 学分
22
41
20
25 学分 3
毕业设计 (论文)
创新创业
2
2
12
12
12 学分
新生入学教育
0
必修环节
形势与政策 第二课堂
0
0 学分
0
合计
116
44
14
2
176
176 学分
注释:a.新生研讨课属通识教育模块,设置在第一学年,学院提供多门课程组成限选组供选择,学生第一学年完成 2 学分。
六、课程设置细化表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 总学 课内实践 开课 开课学 性质 分 教学学分 学期 院
通识与公共基 础课程模块 共 41 学分,必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必修 3
1
2
马院
必修 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Traff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Control专业代码:08230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在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融合交通工程学、物理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系统工程、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等高新技术,采用智能交通系统等手段,从一体化、智能化的角度解决交通工程领域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该专业围绕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全方位服务社会,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为国民经济各相关领域培养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拔尖人才。
一培养目标1 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
同时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 有健康的体魄二主要研究方向1 交通信息工程与技术2.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3.交通系统一体化与智能化4. 交通流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三学制与培养方式1 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3至6年。
2 学习时间原则上要求在第一学年完成全部课程。
必须在完成了规定的课程学习,通过中期筛选,并进行开题后方能进行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研究、撰写及答辩的时间不少于2年。
3 学分要求课程总学分16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
博士生参加前沿性学术专题活动2学分。
08230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TrafficInformation...

08230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Traffic InformationEngineering and Control)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7月经交通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制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和《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按照《山东建筑大学关于制(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掌握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 智能公共交通系统2. 交通数据信息挖掘分析3. 基于GIS的交通安全与信息管理三、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
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为2.5学期,文献阅读报告0.5学期,教学科研实践1学期,学位论文撰写2学期。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毕业或授予学位质量要求的,最多可提前1年毕业或授予学位;在基本学习年限内完不成学业者,经导师同意,可向学校提出延长学习期限申请,延长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
四、培养方式1. 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依据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
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鼓励硕士生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和公益劳动,加强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锻炼。
2. 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实行导师负责、学科导师组集体培养,积极聘请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学者担任硕士研究生的兼职导师,参与本学科研究生培养。
3. 研究生课程学习采取课堂讲授、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等方式,着重培养和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考研

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资料获取、课程辅导咨询凯程老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
业考研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成立于1995年,自1997年起即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内培养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下设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
交通控制与管理。
主要从事城市交通控制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静态交通和公共交通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系统仿真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应规划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主要从事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交通信息处理技术、ITS下动态交通分配理论、交通信息管理系统、城市交通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交通信息自动设备识别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交通影响分析、交通管理策略、道路交通安全及事故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先后完成国家、省部级及地方科研课题1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目前在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5部。
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培养方案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2302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宽的人文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现状、发展方向以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至少一种计算机语言,熟练运用计算机分析、研究和解决专业问题,具备从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开拓进取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专业隶属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主要研究铁路、公路和城市交通的交通信息采集、处理、管理与交通控制的基本理论,以及信息和控制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如下:1.交通信息管理重点研究交通设施的信息化管理、交通流信息的管理以及交通信息服务、交通GIS技术等。
2.道路交通控制研究道路交通控制理论、控制技术与控制设备。
3.交通系统仿真研究交通仿真技术与系统模拟,包括交通流仿真技术、交通状态动态仿真。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要求在第一学年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4年(含休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分为选修课和必修环节。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28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最高学分不超过34学分。
五、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种:1.考试课由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作为试卷上的单独一道大题,不超过50%。
考试可采取闭卷或开卷两种形式,由研究生学院统一组织。
开卷考试只限携带课堂笔记和教材,不允许携带各种打印、复印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2302)
一、培养目标
①研究生必须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②博士研究生应具有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领域宽广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数理基础知识,深入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趋势及前沿课题,并应掌握两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地外文资料,具有一定地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地能力。
应具有严谨求实地学风、高尚的职业道德,应具有独立从事理论研究及高科技开发能力,能独立承担和完成相关研究课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研究方向
①信号传输、处理及可靠性
②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
③计算机网络
④交通安全与环境
⑤控制理论与多元有理函数及应用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至4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可延长至6年),课程总学分要求不低于1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0学分。
四、课程设置
五、实践环节
参加实践的学生需写出实践报告,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后,合格者记2学分。
在职研究生可免修实践环节,但不记学分,所缺学分必须通过选修课程补上。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①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论文题目确定后,应分阶段进行论文工作总结,撰写阶段性工作报告。
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博士研究生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学术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且以武汉理工大学的名义公开发表属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的学术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至少有2篇发表在本学科三大检索系统(EI、SCI、ISTP)收录的期刊和论文集,同时至少有1篇发表在外文学术刊物上(或外文出版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博士研究生以外文形式发表在外文刊物上的学术论文,持有正式录用通知
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待所发表的外文刊物正式出版后方可进行学位评定并授予学位。
②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博士论文的具体要求:
a、博士学位论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是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应作出创新性的成果。
b、论文应是由本人独立完成,要能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从文献综述、选题报告、确定合理的研究方案,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等,均应表明研究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论文一般应包括立项依据、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理论分析、结论及参考文献。
论文要求文字通顺、条理清晰、图表精确、计量单位正确、打印装订。
d、博士论文进行到中期,博士生应在教研室专门的学术会议上做工作进展的中期报告,由专家审议其论文的进展和阶段成果水平。
③学位论文必须在答辩前三个月完成,答辩前进行同行专家(具有教授或相当职称)评议工作,广泛听取意见。
博士论文答辩具体办法与要求按《武汉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④自开题报告通过审核之日起,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日期之间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七、考核方式
为检查教学效果,确保培养质量,凡是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对研究生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的有关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博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的指导方法,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次数不少于10次,并且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必须写出500字以上的心得。
九、其他
①跨学科(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学习的博士研究生须补修所攻读学科的硕士主干课程,具体规定见《研究生手册》中武汉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补修课程的规定》。
②应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文献8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
③在课程学习阶段至少每月1次、论文工作阶段至少每月2次向指导教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情况,并将导师的指导意见填写在《指导教师-研究生联系手册》中,交导师审核签字,以备检查。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