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过度规模与卫星城政策
怎样解决大城市人口过密问题

怎样解决大城市人口过密问题现代城市经济以第二、三产业为主,随着经济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大城市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始终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中国已出现大城市人口过密问题。
事实上,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城市人口也在高速增长,但从国际比较的视野看,不能简单判断我国的大城市已经太大。
对于特大型城市,不能简单从统计上的总人口数量得出其规模过大的结论。
中国的城市是按行政辖区来定义的,特大型城市(特别是直辖市)的面积都非常大,严格说来是城市群而不是单个城市。
在做比较时,必须区分核心城区、市郊和卫星城。
我们将北京、上海、广州分别作为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地区与东京和纽约进行比较。
数据显示,如果简单地计算上海、北京和广州的人口密度,这几个城市的人口密度明显低于东京、纽约,但辖区面积远远大于东京和纽约。
我们特别计算了与东京、纽约面积大致可比的北京、上海、广州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结果发现,北京和上海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基本上相当于东京和纽约的密度,但广州的人口密度还较低。
如果将东京圈作为比较对象,则北京辖区、上海加苏州、广州加佛山在面积上分别与东京圈大致相当,可以看出,上海加苏州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已经与东京圈相当,而北京辖区和广州加佛山的人口密度则仍与东京圈有明显差距,这一差距主要来自于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区。
城市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对于发展大城市的忧虑是“城市病”,主要体现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犯罪三个方面。
但不能简单认为“城市病”与人口密度正相关。
从北京2009—2010年间的区级数据能够看出城市发展的得与失。
一方面,人口密度更高的区,平均工资明显更高,失业率则更低,显示出人口集聚对于提高居民收入和创造就业的效应。
进一步考察人口密度与犯罪率和环境指标的关系可以看出,人口密度居中的地区犯罪率较高。
在环境方面,人口密度更高的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度更高,而人口密度居中的地区空气质量较差。
卫星城

卫星城卫星城的概念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卫星城的起源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
这是卫星城卫星城发展阶段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
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卫星城作为一个概念,是在1915年,由美国学者泰勒首先提出。
其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其实也是所谓的逆城市化,也就是郊区城市化。
卫星城分类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与母市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一)工业城:即半独立式郊区城镇,内有从中心城市迁入的或新建的大批工厂,并建有相应配套的居民住宅与生活服务设施。
(二)生活城:即“卧城”,主要是居民住宅区以及相应的文娱生活服务设施。
卫星城的名词解释

卫星城的名词解释卫星城,是指位于大城市附近的一个独立城市,它通过交通网络与大城市相连,同时也是大城市的一个重要支援区。
卫星城的出现多源于大城市的扩张需求,以及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作为与大城市紧密相连的一部分,卫星城既具备了便利性,又享受到了大城市带来的各种资源和机会。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卫星城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卫星城的发展背景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功能的扩张,而传统的城市空间往往存在限制。
因此,大城市选择在附近建设卫星城,以缓解压力并引导人口和经济向外围地区扩散。
卫星城首先是为了解决人口密集、交通拥堵和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而建设的。
其次,卫星城还能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到这些城市进行发展。
二、卫星城与大城市的联系卫星城通过交通网络与大城市相连,使得居民可以方便地在两地之间往返。
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卫星城的居民能够享受到大城市的教育、医疗、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源。
同时,大城市也可以通过向卫星城输送消费能力和人口,从而推动卫星城的经济发展。
三、卫星城的特点卫星城的建设通常需要规划和考虑诸多因素。
首先,合理规划卫星城的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十分关键,要根据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和人口需求来确定发展方向。
其次,卫星城的发展要建立在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资源和市场优势。
此外,卫星城也应该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周边环境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四、卫星城的挑战和机遇卫星城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规划和用地供应的问题,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城市扩张造成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其次,卫星城还需要解决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问题,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卫星城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其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使得它具备了自主发展的潜力,可以通过战略规划和创新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总结起来,卫星城以其与大城市的紧密联系和综合发展的特点而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国控制大城市的方针措施及弊端

,
还 因近 年
来 城 市化进程不 断加 速 特别是 流 动人 口 的 日
益 增 多 使城 市人 口 膨 胀过快 长 期 以来 从 统 计
, ,
们在 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 展 中起 着不 同的作用 二 是 流人 大城市的人 口 结构 和 渠 道 同流人刁 城市
, ,
。
。
、
、
部 门 到规 划 部 门 都 只 考 虑 户 籍 人 口 的用 地需
,
,
城 市发 展 方针 这 个 方针 的正 式提 出虽 是 在
年代初 其渊源 却 由来 已 久 它 的形成 有 其特定
, ,
。
于 本 已 不 堪 重 负 的 城 市基础 设施 无异 于 雪上加
霜 加 剧 了供需 矛 盾 二是环 境 污 染加 重 供 粮
, ,
、
的历 史 背景 和 社 会 经 济及 政 治方 面的根 源 并
而 还 有所 加 剧 据统 计
。
,
年至
,
年全 国
”。
城 区 每 天 上 下 班往 返 于 中心 城与卫 星 城之间
, ,
耕 地平均 每年减 少
、
万 公 顷 其 中乡 镇 企
“
,
不 仅没 有起 到疏 散 中心 城 区人 口 的 目的 反 而 增
业 住宅 小 城镇是 吞食耕地 的 三 只老 虎
酥 产业 结构 的调整 和 演进 据纤 十 全 国
, ,
“
。
展 所建 立 起 来 的城镇体 系在 结构上是 不 完整
,
”
。
的 在功 能上 是不 健全 的 同时 又 由于 我 国地 域
, ,
。
综上 所 述 在我 国 的城 市化进程 中 如果 片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总分60分。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据图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北京B.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C.每年净增加人口数最多的是江苏D.每年净增加人口数最少的是宁夏2.从图中可以看出A.西藏、上海的人口增长呈现出较高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特点B.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D.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北京低读下图,完成3-4小题。
3.图示地区A.人口集中区向地势低平地区移动B.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C.未来的人口合理容量有可能提高D.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扩大绿洲面积4.图中现在城镇相对于古城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B.人类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C.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D.交通条件成为现在城镇选址的首要条件人口负担系数是指非劳动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重。
人口红利期指的是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的一段时期。
下图是某省人口年龄结构图(含预测),下表是2013年该省流动人口年龄构成(%)表。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5-6小题。
5.据图判断,该省人口红利期结束于A.2010—2020年B.2020—2030年C.2030—2040年D.2040—2050年6.如果保持表中的人口流动特点,对该省的影响是A.加剧老龄化问题B.延长人口红利期C.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D.减轻就业压力下图为我国六个城市在两个时段内的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7-8小题。
7.下列关于各城市人口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武汉市人口数量先减后增B.上海市人口增速减缓C.长沙市人口总量基本不变D.苏州市人口增速最快8.重庆和杭州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重庆市因人口政策的变化,出生率显著上升B.杭州市因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大幅上升C.重庆市因产业结构调整,吸引乡村人口流入D.杭州市因环境条件变差,致使人口大量迁出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完成9-11小题。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全球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呈现出超大特大城市的特征。
超大特大城市是指人口规模巨大、经济发展强劲的城市,具有集聚资源和优势产业、吸引人才和资本的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超大特大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如东京、上海、纽约等都是典型的超大特大城市。
这些城市不仅拥有庞大的人口,还承担着国家甚至全球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职能。
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超大特大城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由于人口众多,城市管理难度加大。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
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也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研究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和应对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建设更加繁荣、宜居的超大特大城市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通过深入研究超大特大城市治理,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指导,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而对策和建议部分将在后文中展开讨论。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向读者介绍本篇长文的组织结构和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以确保读者对整篇长文的整体脉络有清晰的了解。
下面是一个例子:1.2 文章结构本篇长文将按照以下几个章节进行组织,每个章节都涵盖了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关键方面和挑战:第一章引言:在本章中,我们将概述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背景和意义,解释为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本篇长文的结构和目的,以引导读者对整个文章框架的理解。
第二章特大城市的定义和特点: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超大特大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我们将探讨人口规模、城市面积以及其他重要指标与特大城市的关系,并分析这些特点对城市治理带来的挑战。
第三章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挑战:本章将重点分析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将探讨人口膨胀、基础设施压力、资源紧张等问题,并分析这些挑战对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影响。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城市化1

城市化下图示意中国、日本、韩国城镇化进程(含预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日本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段是( )A.1950~1970年B.1970~1990年C.1990~2010年D.2010~2030年2.2020年,中、日、韩三国( )A.韩国经济最发达B.日本城镇化水平最高C.中国城市人口最多D.均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由图可知( )A.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D.美国目前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4.与2000年相比,2030年三国城镇化带来主要变化是(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C.中国——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落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称为再城市化。
下表为某国四个城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化平均增长速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某国四个城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化平均增长速度年份甲乙丙丁2000-2010年-0.24-0.620.28-0.382011-2019年0.64-0.230.810.595.根据上表,推测该国四个城市中进入再城市化阶段的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6.该国上述城市再城市化的原因可能是( )A.城市地租下降,住房供应增加B.农业用地比重提升,耕地面积增加C.产业结构优化,工业比重增加D.城市环境污染减轻,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当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时,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反之则为滞后城市化。
下图示意2019年东南亚部分国家城市化水平统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新加坡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影响因素是( )A.人口数量B.经济发展水平C.工业产值D.农业发展水平8.图示国家中出现滞后城市化的是( )A.越南B.马来西亚C.泰国D.菲律宾9.印度尼西亚城市化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是( )A.农村环境污染加剧B.城市经济发展缓慢C.农村人地矛盾突出D.城市人口失业率高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用卫星城控制大城市中心区扩张——《大城市卫星城研究》简介

= == === 二 == = =—== = = = = = 厂
本栏责编 / 宋毅成
l 书 撞 壹
用卫星城 控制大城市 中心区扩张
《 大城 市卫星 城研究 》简 介
中国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快 的国家 ,由于工业化和市场化 的强力推进 , 城市化进 入加速阶段。大城市凭借其 自身空间区位 、 要素禀赋 、 信息集 中度高等优势吸引了越来
SNA PSHoTS 。 l
==_ —====二 === ======= =二 = === 二 === 二 == 二
中 国城 市 经 济 CHNAUR ANE ON I B C OMY 读 书 F b ay O 9 e u r2 0
==二1 — 二 = _ = l 二二 ]
的状态 。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是不具备发展卫星城的实力的 ;
.
主 编 :王 圣 学 定 价 :5 .0 90
同样 当城市发展到相 当规模的时候 ,大城市中心区需要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空间扩张路 径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靠无 限制扩张是行不通的 。我 国工业化和城 市化 高速发展 ,中 心区的无限制扩张是可以控制 的,也是必须控制的 。《 大城 市卫星城研究 》通过探讨建
立卫星城来控制大城 市中心区的无限制扩张 ,指 出利用卫星城促进大城 市进一步持续 、 健康发展的方式是可行的 。该 书通过理论研究 、专题研究和实证分析三个方面 ,从不 同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出版社
角度对 大城市卫星城理论的 中外比较 、卫星城 选址 、土地利用 、卫星城城市设计与形象
问题 、 生态环境 问题 、 卫星城的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选择 、 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
的论证和阐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城市过度规模与卫星城政策檀学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100732)内容提要:针对关于大城市规模问题的争论,提出一个基于城市聚集经济原理的大城市过度规模假说。
居民向城市聚集的外部成本区分为可内部化的和不可内部化的两部分,后者在经济发展达到较高阶段时开始进入居民的决策函数,导致城市聚集的外部成本大于外部收益,从而城市过度规模发生。
论文对该假说的理论基础、发生条件以及检验方法进行了探讨,用北京卫星城政策和卫星城人口变动数据进行了检验并得出了若干结论和政策含义。
关键词:城市过度规模城市聚集经济可内部化与不可内部化的外部成本公共政策The Hypothesis of Excessive Size of Large Cities with an Empirical Test by Satellite-town Policies Abstract: A Hypothesis of Excessive Size of Large Cities based on 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s raised to join the arguments on city size. The external cost of residents’ urban agglomeration is composed of internalizable and non-internalizable costs, the latter one will only enter the residents’ decision-making function at a higher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ulting that the external cos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becomes larger than external benefit and thus the excessive city size happen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conditions and testing method of the hypothesis are discussed subsequently. Finally the hypothesis is tested with the data on satellite-town policies and population evolutions in Beijing and some conclus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reached.Key words: excessive city size,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y, internalizable and non-internalizable external costs, public policy一、问题的提出及已有的解释在经济研究领域一直广泛地存在着关于城市规模的争论。
对于大城市而言,争论的焦点在于大型或特大型城市是否已经达到了过度规模从而产生规模控制的需要。
中国长期实行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因而政策实践给出的答案就是:大城市的规模已经过度,需要进行限制和疏散。
但现实中却存在着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诸多疑问:为什么大家都抱怨严重的“城市病”却又不愿意离开大城市?为什么各大城市纷纷制定的限制城市规模的规划屡屡被突破?部分城市提倡发展的卫星城为什么无法吸引足够的城市人口?另一方面,为什么国外一些比北京更有吸引力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相继出现下降趋势,如伦敦和巴黎等?这两方面的反差期待着一个合理的解释。
目前对于城市规模的解释有两种理论,即交易费用理论和聚集经济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解释城市规模如何形成和扩张,认为城市的起源是分工演进的结果,降低交易费用是城市集中的动力(茅于轼,2000,32-34;杨小凯等,2000,121-136)。
聚集经济理论既说明城市规模的形成,也讨论城市规模作为外部因素对居民和企业的影响,从而通过居民和企业的行为变化影响城市规模自身。
前一种理论模型中不存在城市规模是否过度的问题,因为城市规模总是随交易费用变化而变化。
后一种理论模型中,当城市规模不经济超过规模经济时,城市规模将超过“最优规模”,也就是达到“过度规模”。
实证研究根据聚集经济理论对于城市合理规模区间以及大城市规模是否过度进行了检验,例如认为在中国城市规模超过1000万人时将达到过度规模状态,而东京人口虽然超过3000万人却没有达到过度规模(王小鲁,1999,22-29;Kanemoto, 1996, 379)。
城市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以及国外部分大城市人口出现外流的现象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城市过度规模的存在1。
但现有聚集经济理论对于城市过度规模的解释从理论上和实证上都不能自圆其说。
首先,聚集经济理论自身不能得出城市规模过度的结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向城市集中,同时面临着聚集收益和聚集成本,各自都是城市规模的函数。
其中聚集收益随城市规模先递增后递减,聚集成本随城市规模先递减后递增(图1)。
当聚集收益大于聚集成本时,人们不断地向城市集中;当聚集的平均收益与平均成本的距离最大时(P2),城市居民的净效益最高,但此规模不稳定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当聚集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P3),城市化的总收益最大,城市规模达到“最优”,此时人口仍然继续向城市集中;当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时(P4),最后一个进入城市的居民的聚集成本与收益相等,城市规模达到“最大”,额外居民不会再选择进入城市。
这样,根据现有聚集经济理论,只有最大城市规模,没有过度规模。
其次,从实证角度看,中国的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都早已经超过1000万人,而且之后一直都在继续增长,这两个城市的经济活力也都非常强劲,这个现象与计量模型的结论显然是不一致的。
因此对于大城市的规模问题需要新的解释。
图 1 居民向城市聚集的成本与收益资料来源:巴顿(1984,90-94)。
二、居民聚集成本二元性与大城市过度规模(一)衡量城市过度规模的尺度上述两项检验的一个共同做法是用城市的经济产出代表聚集收益,用城市的人口数量代表城市的规模,并计算城市规模对于经济产出的贡献。
使用人口数量作为城市规模的指标是合适的,但一旦城市人口增长趋缓而经济继续增长,这种研究思路就会面对难题,因此研究城市过度规模需要有恰当的衡量尺度。
其实我们可以不妨暂时抛开城市的经济指标,仅用城市人口的净迁移指标来衡量一个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以及规模过度与否。
在某一时期内,若人口的净迁入率比较高,可以认为城市的吸引力较大,规模不过度;若净迁入率变得很低,甚至降为负数,则可以认为城市吸引力丧失,规模过度。
人口的绝对规模并不一定会与经济总量有直接的相关,但对于同一个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或缩小显然会影响其产出、1当然也存在认为城市规模是伪命题的观点,请参考周一星(1993)。
消费等多项经济指标。
这样,我们用城市的总人口衡量城市规模,用净迁移人口衡量城市过度规模。
(二)企业的和居民的城市聚集城市是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便利而聚居的地方。
城市活动的主体,除了公共部门外,主要是企业和居民,他们都是理性主体,这与经济分析模型中经济主体的类型和性质是一致的。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劳动市场上雇佣劳动力,生产并向市场销售产品;居民追求效用最大化,在劳动市场上被雇佣并获得工资,用工资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购买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企业向城市聚集是因为能够获得生产上的聚集经济,居民向城市聚集是因为能够享受个人收益与费用上的聚集经济。
城市的企业和居民通过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相联系。
由于城市聚集经济最终将趋于下降并消失,企业聚集和居民聚集在理论上各自存在最大规模。
在严格设定的理论图景中,城市聚集中企业选择和居民选择所导致的均衡城市规模将是一致的。
这就是说,假设城市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或者假设城市是一个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组成的社区,当且仅当企业的利润为零,或者说工人的保留效用水平等于最大化效用水平时,利润最大化的城市规模才会等于效用最大化的城市规模。
这个论断已经得到严格的理论证明(藤田昌久等,2004,142-151)。
然而一旦放松理论假设,上述结论将不再成立,即企业选择的结果与居民选择的结果不再一致。
当我们把目光聚集在现实世界而不仅是理论层面,尽可能地逼近现实就是必须的。
1、非均衡状态下的不一致性首先,上述论断的一个前提是工人的保留效用与最大化效用相等。
这意味着城市与城市之外已经不存在地区差别,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效用水平而且不能再提高。
这样的情形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发达城市的人口增长并没有停滞,有的一直在缓速增长,有的在经历过停滞后又有新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更是存在大的地区差别,城市规模也在快速扩张中。
在这样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上述同一证明过程已经说明:效用最大化的人口规模出现在企业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
自然地,当城市规模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大时,居民的效用水平必然要下降。
2、增长方式转变与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上述推理假设城市生产函数为()X F N =,即劳动力是唯一的投入要素,这样企业就没有技术变革的可能,城市经济的增长将随人口趋于稳定而趋于收敛,这显然是有悖于事实的。
经济增长理论的进步已经令人信服地说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样的,人口绝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关键决定要素是趋于变化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在资本和人口之外,将技术进步也处理为经济增长的要素,而且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Solow, 1956, 65-94)。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知识和人力资本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经济增长率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经济增长率就越高(Romer, 1990, S71-S102)。
在新经济增长模式下,城市聚集经济有两个来源:一是厂商追求创新外溢所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二是厂商通过技术创新以获得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而技术创新与科研人员的地理集中以及总人口中科研人员的比重有关(陈继勇等,2005,7-14)。
这样,当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达到高级阶段时,人口增长已经趋于稳定,但总人口中技术人员的比重可以继续上升,此时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依靠内生的技术进步以及人力资本的提升。
也就是说,在人口规模维持稳定的情况下,城市经济增长仍然可以维持较高的速度。
3、企业的最优城市规模和居民的最优城市规模根据上述分析,当一个城市已经达到居民角度的最优规模时,企业的聚集经济利益仍处于上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