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共2课时)
人教版地理初二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第 1 页 人教版地理初二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传授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理解地区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地区类型; 在简略舆图上举行地区划分; 在舆图上指出四地面区的地理位置、范畴及划分原因; 在舆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育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查看鉴别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要领。 情绪目标 议决本节课的传授,使学生越发酷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评价使命
议决读图5.1,说出我国气温、降水、阵势的变化纪律,并将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写在图左右。找出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的差异。 议决小组合作,填表比较秦岭---淮河两侧的区别。并完成P5活动题。 议决小组合作探究,比照图5.5和与图5.1剖析出四地面理地区分界限确定的主导因素。 传授要领
读图查看、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传授挂图、多媒体。 课时部署
一课时 传授历程
(课件展示)新疆山地牧场景观图、西双版纳景观图、东南沿海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景观图,让学生发觉这四个地方景观大有不同。指出,我国地区广阔,各地的地理差异特殊明显。本节课,我来就来明白我国的地理差异。 讲授新课 (一)理解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1、学生读图5.1,说出我国气温、降水、阵势的变化纪律,领会我国工具、南北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 第 2 页
2、回顾上学期知识,说出我国农业、生齿、交通、经济成长水平的漫衍特点。 3、填表比较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方面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均匀气温(高于0℃或低于0℃)
年降水量
主要地形 干湿地区 温度带 河流流量 4、填表比较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人文地理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粮食作物 糖料作物 油料作物 传统民居特点
完成以上使命,可举行小组讨论,查阅相关资料。 学习四地面理地区 1、读图5.5,指出我国的四地面理地区,想一想这四个地理地区是根据什么标准划分的呢? (学生回答)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来举行划分的。 2、小组合作探究,完成P6活动题: (课件展示)我们首先查看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限,看看它们有没有相似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 第 3 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2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课方案■ 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 教课目的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明显,培育尊敬差异的意识,建立人地和睦的理念。
2.能在地图上确立“秦岭—淮河”的地点,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地区区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经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限(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4.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相互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 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明显。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地区及其区分。
【教课难点】四大地理地区的区分及意义。
■ 教课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对于中国年俗的资料。
■ 教课策略从学生身旁熟习的现象引入新课,能够有效地调换学生的参加意识,创造优秀的学习气氛;经过阅读剖析图片、数据和文字资料,加强学生获守信息的能力,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经过小组的合作,能够更实时地解决学生的迷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停提高能力。
■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从学生身旁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调换学生的参加意识,创造踊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教师:春节是我国最富裕特点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时期,我国的汉族和好多少量民族都要举行各样活动以示庆贺。
你知道我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春节风俗吗?学生回答。
设计企图:本节课是寒假开学的第一节课,寒假中学生度过了我国最富裕特点的传统节日──春节,感想许多,从这一话题下手,学生有话可说,也表现地理就在身旁的理念。
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现:播放视频《中国年俗》。
学生:经过视频再次感觉我国春节的气氛及地区的差异。
讲解新课── 充足调换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指引学生议论、沟通。
承转:中国年俗出色纷呈,不一样的地区差异很大,那么其余方面还有没有差异?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以及地理差异2.能够读图查找地理界线,通过读图讨论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点3.学习了基础知识以后让学生关注家乡所在地区的区域特征,找出与相邻地区的差异二、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归纳三、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四、教学准备1.绘制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简图,准备好各个不同区域的代表性景观图片2.制作ppt,教案,导学案3.让学生提前预习,在课上准备好自己家乡特色的简单介绍4.让学生了解周围同学的家乡所在地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1、问学生听过晏子使楚的的故事吗?看看他是如何利用地理知识回讽楚王的?2、思考: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这里提到淮河在哪里?学生被吸引,引发学习兴趣学生畅所欲言,展开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第一环节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中国的各个地理区域中,请部分同学讲出家乡的简单介绍了解地理区域的概念,由老师引导尝试进行区域的划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感受不同区域的存在,如邮编和区号4、总结区域的特征,为下一部分做铺垫学生感知到不同地域的差异学生在地图册上画出地图上的区域划分界限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填写出不同编码的分级培养学生表述能力,学会观察和思考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加强对学习课程的兴趣第二环节1、分别展示新疆沙漠地区的景观图、江南风景景观图、西藏地区的景观图和北方雪景的景观图,并说说四大地区的景观差异。
2、了解四大地理区域位置及名称,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加粗三条地理分界线3、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政区图,查四大地理区域范围。
4、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依据,讨论四大地理区域差异,列表归纳5、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并列表归纳秦岭淮河线的南北自然差异,强调其重要性学生观看四地区景观,直观感受景观差异,并描述学生动笔加粗画地理区域界线。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_27(20200512153351)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不同地区间显著的自然和人文差异,及差异形成原因。
2.了解不同类型的区域为例,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理解秦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地理的衔接点,在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地理差异显著”,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复习归纳、提升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区域差异的认识;教学重点秦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秦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教学用具PPT课时安排1课时一、地理差异显著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以旅游为话题引入正题【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1、我国气候、降水、地势等地理要素有何空间变化规律?(自然环境差异)2、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经济有何空间变化规律?(人文差异)【预习反馈】(一)显著的地理差异1、自然环境差异:气温的空间变化:低纬气温____,高纬气温____。
→(影响因素:纬度因素)降水的空间变化:由____沿海向____内陆递减。
→(影响因素:海陆因素)地势的空间变化:__高__低,呈___状分布。
→(影响因素:地形因素)2、人文地理差异:农业的空间变化:__牧__耕,__稻__麦。
人口、城市、交通的空间变化:__密__疏。
经济发展的空间变化:__高,__低。
生活习俗……文体传统……归纳提升→有些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往往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
【合作探究】1、归纳秦淮线南北两侧的地区差异。
2、分析秦淮线特点?3、分析导致秦淮线南北两侧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归纳小结】1.我国不同地区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2.地理差异会对我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3.从哪些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当堂检测】【课后反思】。
人教八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第 1 课教学设计课题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课时安排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它们突出的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3.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和读图说出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提高语言表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养成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课前准备充分联系学生在以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方法,运用分析、比较、读图、谈话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
基本环节集体资源个人增减教学过程时间:内容:第一阶段【导入自学】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祖国最美风光。
设计意图: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中国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做铺垫。
(一)地理差异显著活动探究:说说祖国各地的不同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美丽的祖国,风景如画,多彩多姿,请你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说说祖国各地在自然与人文等方面都有哪些差异。
第二阶段【探究展示】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集体交流。
学生在集中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展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也可以利用教师课件中提供的地图或图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预设学生回答如下。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5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理差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地理差异的表现以及各地域之间的联系。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理解各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各地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理差异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地理差异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多依赖于感性认识,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理解各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掌握地理差异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各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难点:地理差异的表现,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各地域的地理差异,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差异的表现。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呈现各地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差异的表现,如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章

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差异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2.难点: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2.教学资源:地图、统计数据、案例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引导他们发现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2.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吗?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2.分组讨论:我国地理差异的成因。
三、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如:气候、地形、植被、水资源等。
2.分析我国地理差异的成因,如: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四、案例分析1.以“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地理差异”为例,让学生分析两个流域的地理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地理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二、课堂讲解1.讲解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等。
2.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克服地理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2.提醒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绘制我国地理差异示意图。
2.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我国地理差异,促进家乡经济发展?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对地理差异的理解是否深刻?3.课堂活动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地理差异,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同步教案:第5章 中国的地理差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课时:1课时设计理念:通过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引导学生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高寒对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经教师适当点拨,力求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以解决。
通过四大区域的复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或者影响性,培养学生哲学思维。
本节的教学还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上来划分地理区域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也是在区域层面上划分最大的区域。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依据,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能够简单的阐述,但是对于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学习区域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划分的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教学难点: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教学方法: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前置作业学案教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播放多媒体视频(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师:通过这几幅图片,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复习的课题是什么?观看图片生:四大地理区域。
以声音图像导入复习课题,形象生动,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复习课题。
前置反馈重难点探究探究一出示目标师: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看看你前置作业完成的如何?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订正答案(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任务)。
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好,订正后请举手示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等方面,了解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体会秦岭—淮河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 【教学重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资料分析、对比归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来一次穿越我国春节之旅,从海南→上海→黑龙江、从海南→陕西→新疆、从陕西→西藏。为什么同是春节,各地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原来这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所以地理差异显著。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一下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二、新课学习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 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北部的黑龙江长冬无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东南沿海地区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 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渐下降。位于西部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位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影响因素是地势因素。 2.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人口、城市、交通线差异:东密西疏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作息时间差异:读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对话,说一说这种作息时间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 拓展延伸:文化传统之中国各地中秋节习俗的差异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广州的树中秋——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 南京人过中秋爱吃月饼外,还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南京——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四川省——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 饮食差异: 阅读材料:我国饮食习俗的地方差异 我国的饮食习俗地区差异很大。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是很有名的,糖是他们做菜必不可少的原料。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居民多喜辣。山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人们饮食口味差异的形成,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的人们交往频繁,带动了烹饪技术和饮食文化的交流和整合,作为辣味代表的川菜火爆全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读图:体会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不同 你还能说出北方地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吗?(运动项目:滑冰、滑雪。水果:苹果) 你还能说出南方地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吗?(运动项目:赛龙舟、游泳。水果:柑橘) 视频: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分界线 拓展延伸:南方地区与北方地方的差异四字词语 耕地类型:南水北旱 粮食作物:南稻北麦 糖料作物:南甘北甜 气候灾害:南涝北旱 交通运输:南船北马 饮食习俗:南甜北咸 工业结构:南轻北重 民居建筑:南尖北平、南敞北封 武术专长:南拳北腿 方言种类:南繁北简 活动: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 (高于0℃或低于0℃)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低于800mm 高于800mm 主要地形 平原、高原、山地 平原、盆地、高原、丘陵 河流冬季结冰(有或无) 有 无 农田类型 旱地 水田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2. 秦岭---淮河一线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中,相当于哪两个区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在温度带的划分中,相当于哪两个带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3.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植被类型有什么不同?(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什么不同?(南方气温高于北方)。 河流流量有什么不同?(北方流量小;南方流量大),为什么不同?(南方降水比北方多)。 因此可归纳共同的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因素。 拓展延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区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指植被的种类不同。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木会落叶,不过它的叶子凋落是因为树叶老了,新陈代谢,不是因为天气冷了。而且老叶一边落,新叶一边长,不会出现一颗树的叶子几天内全部凋落的现象。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树木冬季落叶是因为天气冷了,许多树木到了冬季所有树叶全部凋落。 【课堂练习】 1.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我国水田与旱地的大致分界线 B.是我国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C.是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D.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2.下列有关我国的地理差异,叙述正确的是(B) A.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升高 B.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C.我国农业具有东牧西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 D.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低,西部高 3.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北方农田多为旱地,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B.南方农田多为水田,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 C.北方种植以小麦、油菜为主 D.南方种植以水稻、大豆为主 4.关于秦岭---淮河南、北方人民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北方民居建筑注意防寒保暖 B.南方民居建筑注意通风散热 C.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D.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国地域辽阔,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我们还了解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及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业布置】 1.举例说一说我国在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 2.说一说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板书设计】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 (一)地理差异显著 自然环境差异 人类活动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地位”,以学为主。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同类型的区域为例,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2.能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3.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2.过程与方法 读图分析、对比、综合分析方法学习本节课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四大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我国地域辽阔 ,差异显著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河山和尊重地区文化多样性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及划分的主导因素。 【教学难点】 四大地理区域显著的地理特征和差异。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资料分析、对比归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举例说一说我国地理差异显著的表现。 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农业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经济水平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 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几个地理区域的相关内容。 二、新课学习 (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 拓展延伸: (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综合地貌、气候的特征,一般把我国的自然环境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界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大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2)我国“七五”计划提出的三大经济地带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中,将全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即: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13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内蒙古、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9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提出的七大经济区 1.环渤海经济区 2.东北经济区 3.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区 4.中部五省经济区 5.东南沿海经济区 6.大西南经济区 7.西北经济区 (4)划分文化区域的方法很多,一般认为有如下划分: 1、北方文化区域:秦岭---淮河以北的中国所有地区。 2、江南文化区域:长江中下游一带。包括江苏、安徽的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