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民办高校西班牙语人才培养的思考和探究

合集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西班牙语学生就业的发展前景与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西班牙语学生就业的发展前景与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西班牙语学生就业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西班牙语学生就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西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西班牙语学生在中国的就业机会日益增多。

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西班牙语学生在中国的就业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校西班牙语;中西交流;就业趋势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全球化趋势目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人员交流日益频繁。

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使得西班牙语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语言。

西班牙语不仅是拉美国家的官方语言,而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也广泛使用。

随着中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合作不断扩大,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

高校西班牙语学生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他们可以从事诸如贸易、翻译、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工作,并与各国开展深入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西班牙语成为重要的桥梁之一,有助于促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与交流。

研究高校西班牙语学生就业的发展前景对于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高校西班牙语学生就业的发展前景时,需要考虑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使得西班牙语学生能够在更广泛的国际市场上寻找就业机会。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西班牙语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为西班牙语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和职业发展机会。

例如,在中国的跨国企业或合作项目中,需要熟悉西班牙语和中国市场的人才,这为西班牙语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中国对拉美国家的投资不断增加,西班牙语学生还可以在中国企业与拉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样的机会无疑为高校西班牙语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然而,西班牙语学生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就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面对来自全球范围内的竞争,高校西班牙语学生需要具备更全面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西班牙语口译教学改革新探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西班牙语口译教学改革新探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No.9,2021 Sum No.5252021年第9期总第525期摘要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同西班牙语国家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对于高水平、复合型的西班牙语-汉语口译人才需求日益增多。

在此背景下,高校西班牙语专业口译课开展面向应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口译教学;教学改革;复合型人才A New Probe into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of Spanish Interpret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LIU ShiyangAbstract Toda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China is constantly advancing 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and th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Span-ish-speaking countries have become more frequent,therefore creating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high-level and compound Spanish-Chinese interpreters.In this context,it is imperative to carry out application-oriented curriculum reform in professional Spanish interpretation courses to 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 Key words interpretation teaching;teaching reform;compound talents1“一带一路”倡议对于西班牙语口译员的新要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不断推进,中国与众多西班牙语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在政治、贸易、金融、人文、国际事务方面的交流合作更加频繁,互访活动、高层会议、商务会谈等活动大幅度增加。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
家的互联互通,促进经济发展。

外语人才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力量之一。

然而,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路径如何才能提高培养质量呢?
首先,高校应该注重外语人才的综合素养培养。

综合素养是指外语人才除了掌握外语
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优秀的沟通技巧等综合能力。

为此,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多元化的教学课程和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培养学
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其次,高校应该注重外语人才的语言熟练度培养。

外语人才的语言熟练度是他们在实
际交流中的表现,也是衡量外语人才能力的重要标准。

为此,高校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听、说、读、写等,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同时,高校还应该注重实践活动,如海外
交流、实习等,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最后,高校应该注重外语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素养是指外语人才在工作中必备
的知识、能力、态度等。

为此,高校可以通过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职
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更好地
适应不同职业环境的要求。

综上所述,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路径的提高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语言熟练度和职业
素养的培养。

只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课程和实践活动,注重学生能力的综合提升,才能培
养更多的外语人才,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者:杨立梅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19期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国家在这一形势下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响应。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外部经济条件给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带一路”的实施提出了加强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新机制。

本文针对“一带一路”这一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有针对性地改革和完善,以此创新教学思路,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提供更加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 外语人才创新型改革一、引言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大学演讲时,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思想。

同年10月,习总书记又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覆盖区域广阔,涉及沿线东南亚、中亚、西亚、东亚、非洲和欧洲等地区,经济总量约210000亿美元。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推进和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创新型外语人才指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同时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的人,这类人才既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介于此背景,高校着力进行外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

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才能助力他们日后参与较强竞争力的工作。

尤其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这些既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人才,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合作和竞争。

高校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英语专业及跨行业知识,尤其注重培养他们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难题的综合能力,按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标准培养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创新型思维模式。

二、目前大学英语存在的问题1.培养的人才与需求不相符“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外语人才作为先行者,因为专业优势,尤其熟悉沿线国家的文化和特点,目前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其下设的相关语言专业,可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由于涉及国家之多,地域之广,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传统专业的外语人才,还要培养懂小语种的外语人才,如西班牙语、希腊语、阿拉伯语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一带一路”的交际需求。

“一带一路”下重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探索

“一带一路”下重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探索

“一带一路”下重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探索“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又一个大战略,旨在增进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

在这个背景下,重庆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加速了其对外开放程度,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进入。

民办高等教育在重庆的发展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

但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重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如何探索呢?1. 全球化视野下的教育“一带一路”倡议下,重庆民办高等教育可以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招收外籍留学生,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这样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 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一带一路”战略对重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这也为高校提供了更多的合作发展空间。

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未来的就业市场。

3. 课程创新与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战略下,重庆高等教育可以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学生的国际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深化学生的语言学习,提高其语言沟通能力,开设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等方式,更好地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人才。

4. 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一带一路”战略加速了全球互联网化的发展,这也使得重庆高等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在线教育的融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普及率和质量。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重庆民办高等教育可以走向更广阔的教育领域。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下,重庆民办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视野下,深化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加强课程创新与人才培养,积极开发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推动重庆高等教育的发展。

重庆地方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重庆地方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重庆地方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中西部地区成为战略的“前线区域”,而人才的培养更是成为了该战略的重要支撑。

因此,重庆市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需要重新定位,顺应全球化的发展,需要着重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对独立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出了提高软硬件建设水平、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国际化以及合作办学的国际化的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一、引言重庆作为连接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 丫”字形大通道的联络点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腹地,对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甚为重要,因此培育适应“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的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之一是加强教育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强化使命、责任和机遇意识,使理论基础教育与技能培训互联互通,密切对接沿线各国经济发展需求,构建“一带一路” 教育共同体,鼓励校企合作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二、重庆地方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重任。

现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办学理念和办学实效的差距。

从重庆地方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尽管目前已经意识到人才培养应具备国际视野的重要性,但在培养理念与培养实效之间存在差距。

高校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大多止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于国际通行规则、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向等整个国际生态的了解和掌握还非常欠缺,尤其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出发、从当代中国现实状况出发,做出不同于其他文化背景人的理解与判断,更是软肋。

(二)、教学模式上没有融入国际化。

重庆地方民办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并不能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所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吻合,教学模式没有很好融入国际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外语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外语类国际化人才是指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应对各种挑战的人才,他们应该具备出色的跨文化交流技能、多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深刻的跨文化意识。

如何培养外语类国际化人才,是当前高教机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大学应该加强语言教学,特别是增加少数民族语言和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欢迎的语言的教学。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东南亚和中东欧地区与中国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这些地区的语言学习需求也随之增加。

因此,大学应该加强对这些国家语言教学的投入,培养更多掌握这些语言的专业人才。

其次,大学应该开设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商务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技能和意识,增加海外经济贸易知识。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环境和商务文化,为未来的国际化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大学应该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环境,积累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商务经验。

例如,大学可以组织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交流、实习或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语言和商务规则。

最后,在培养外语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大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当前,跨境电商、跨国合作、投资等都需要创新人才的支持。

因此,大学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讲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总之,为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语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大学应该提高语言教学投入、开设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商务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和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浅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培养

浅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培养

浅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者:赵迎春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11期【摘要】外语人才是推进“一带一路”顺利实施的重要资源。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目前的外语人才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改善外语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本文以“一带一路”为背景,从外语人才培养的短板入手,探讨新形势下外语人才培养新策略。

以期为国家“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一带一路外语教学外语人才培养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存在若干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队伍不过关。

大学期间,笔者的专业为商务英语。

按照科学的语言学习规律,商务英语教学应该由具备商务知识或商务实践经验的外语教师担任,而教授笔者的教师所学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缺乏相关的商务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课堂上出现术语讲解错误和外贸流程阐述不明等教学问题。

这种现象绝非仅出现在商务英语教学上。

近几年,随着翻译专业开设数量的增加,部分并无翻译职场经验的老师担任一线翻译教学任务,导致在翻译教学的课堂上仅停留在知识理论层面而无实践性、职业性指导。

显然,师资队伍的短板已成为制约新型外语人才发展的瓶颈。

2.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前,我国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断层现象。

学生们在课堂上掌握了各种理论,进入职场却不能很快融入工作环境,无法胜任业务需要。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外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只是一味的“输入”,而没有经常性“输出”。

“输出”即意味着应用、实践。

3.外语语种数量不足。

目前和我国建交的172个国家中,仅通用语种就有95种,而我国高校目前仅能开设67种语言课程,开设的外语语种数量明显不足,非通用语人才稀缺。

至今还没有完全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官方语言。

这种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民办高校西班牙语人才培养的思考和探究
作者:刘秋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年第07期
[摘要] 重庆民办高校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广泛吸纳优质教学资源,结合自身优势,发挥办学灵活性,加大对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可以尽快走上工作岗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高等人才,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重庆;民办高校;西班牙语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7-0034-02
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向世界发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倡议。

近几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不断推进。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一带一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2017年8月29日,“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研讨会举办。

察哈尔学会秘书长王冲在会上指出,目前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语言服务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小语种人才不足;二是语言与专业结合不足;三是市场化的欠缺,整体市场化不足。

2016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两点”“两地”定位和“四个扎实”的要求。

“两点”定位即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

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公布,重庆为第三批7个自贸区之一。

伴随“渝新欧”铁路大通道通车,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和国家战略政策的推动下,为在渝外语人才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同时也对在渝高校进行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

一重庆民办高校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中外交流不断加深、中拉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对拉美投资呈现井喷式增长,拉美已经成为仅次于亚洲的中国海外投资第二大目的地。

由于就业形式好,人才需求量大,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西班牙语专业。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开设西班牙语专业的高校达到82所,仅2017年全国西语专业(含在校)本科生14000余名。

重庆目前拥有西班牙语专业的高校有2所,其中1所为公办院校,1所为民办院校。

未来估计还有2~3所高校预备申请该专业的建设。

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高校的优势体现在课程设置和专业特色发展规划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可根据自身师资配比、招生情况和市场需求做出适当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和调整。

不过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也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

1 人才培养方向把握不尽明确
目前虽说民办高校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往往都是参考或者直接照搬公办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而缺乏对自身学校、师资、生源等情况的有效结合,无特色,缺乏竞争力。

2 课程设置稍显“过时”
在语言专业,特别是“小语种”里相比较下,新兴的西班牙语专业,目前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第一,大都较偏传统型,重知识点和理论的学习,重心集中在外语语言能力或语言文学方面,课程类别较为单一,在跨文化交流、区域与国别研究,对外贸易、新闻传媒等方向的延伸不够。

第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失调。

在课外实践计划、开展学科竞赛,创建学术团队、组织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3 师资的规范和专业素养问题
教育部最新出台的《高等学校西班牙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提出,西班牙语专业应有一只合格的专任教师队伍,形成教研团队。

教师的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90%。

教师队伍中应有学科带头人和外籍教师。

生师比应体现西班牙语专业特色,不高于13:11目前在民办本科院校体现出来的问题:首先,师资流动性较大,给管理和课程衔接带来难题,于学生心理也有一定负面影响;其次,教师学缘较为单一,这与西班牙语专业本身发展时间有关系,大部分教师为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这为专业课程方向的延伸带来难度。

再次,民办院校出于利益考虑,大量招收学生,导致生师比严重失调。

4 学生就业引导不够
据了解,目前西班牙语专业就业渠道/去向主要有:公务员,金融业,教师,外企,中外合资,外贸,新闻传媒,旅游,留学培训,文化传播等。

渠道多样,机会众多。

但对于内陆城市重庆而言,城市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速度快,学生长期在校,没有打开视野,导致学习热情不高,对未来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没有信心,这都应归咎于就业引导不足。

二重庆民办高校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在“一带一路”政策向导和“长江经济带”地理优势下,重庆民办高校西班牙语专业应当广泛吸取优质教学资源,结合自身优势,发挥办学灵活性,加大对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力度,培养一批可以尽快走上工作岗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高等人才,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 结合国家政策、地方区域经济特色,明确目标,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等教育人才进行三种划分,即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在《国标》的引导下,西班牙语专业可以与其他相关专业结合,形成复合型专业或方向,也可以建立双学位或主辅修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外语+”应运而生。

就重庆民办本科院校西班牙语专业而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跟本地的公办院校形成培养目标的差异性,走出自己的特色,所以人才培养应该定位在以培养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主。

2 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在民办院校西班牙语专业尚未形成专业方向性之前,首先需要调整传统的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的课程配置。

在保证外语语言能力课程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增加实践课的课程种类和课时量,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减少过于理论化的课程。

从对往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和职业调查中发现,除一部分继续考研深造以外,更多的毕业生选择毕业即就业,所从事的岗位往往也是极具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的,如对外贸易,工程外派等。

调查中发现,民办院校学生觉得,如文学选读课对他们从业并没有直接的帮助,而经贸西班牙语、商务西班牙语口语这类课程最实用,最受学生的欢迎,表示希望增加此类实用性课程。

再结合重庆本地经济结构和企事业单位状况,民办三本院校学生应该更需要翻译类、外贸类、汽摩类和工程类等的专业知识课程。

课程的调整,必定对教师也有直接的要求。

“双师型”教师,即既有语言功底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或人才招聘,以及教材配套则是亟待解决或提上日程的问题。

可以聘请校外双师型专家指导工作或是西班牙语专业和校内外其他专业联合培养。

3 加强就业指导,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快实习基地建设
由于重庆地处内陆,城市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学生长期在校,视野相对狭窄,对从事专业相关职业了解不多,没有信心,继而学习热情不高。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倡,义新欧、渝新欧国际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的地理区位优势,自贸区、自贸试验区的相继形成,阿里巴巴等34个项目签约入驻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是与日俱增。

正确引导学生服务于本地经济产业,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庆是一座老重工业城市,汽摩产业发展趋于成熟,汽车摩托车远销拉美国家,也有许多外国专家出差重庆。

企业对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人才是有需求的。

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学生消息闭塞走不出去,企业招不到合适人选的尴尬局面,这是校企合作通道还没开通所致。

相信校企合作力度加大,甚至实习基地的建成,于学校人才培养,于企业工作顺利进展都是两相得益。

4 控制招生规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民办院校招生有一定自主权,但也不能只顾利益,不计后果。

适度调查市场人才缺口,在数量和质量之间做出权衡,招收相应数量的学生。

盲目招生,只会导致教师教学精力不够,教学压力过大,生师比严重失调,学生无法享受该有的教学资源,使学习效率大大降低,达不到预期效果,就业压力增大等后果。

总之,教育是兴国之本、立国之基,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引导下,培养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技巧的专业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在渝民办高校西班牙语专业,必将响应国家政策,立足重庆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地缘优势,走出自己特色的路子,培养实用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翔,穆从军.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2(2).
[2]张日培.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
[3]冉隆森.略论通识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问题与对策[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