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证护理-便秘

合集下载

便秘的中医健康教育宣教

便秘的中医健康教育宣教

便秘的中医健康教育宣教
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或者排便次数明显减少的情况。

根据中医理论,便秘多与脾胃功能失调、肠道蠕动减弱以及排便习惯不当等问题有关。

在中医健康教育宣教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预防和改善便秘问题:
1.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不当是导致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

建议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可以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同时,要适量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有助于软化大便。

2. 定时排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有助于培养肠道的规律性。

每天在同一时间排便,有助于让身体形成条件反射,增加大肠的蠕动力,从而避免便秘问题。

3. 运动保健: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运动,改善便秘症状。

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4. 调理情绪:中医认为情绪紧张、压力大是导致脾胃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学会放松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的情绪压抑,这样有利于改善便秘症状。

5.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便秘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和具体情况,中医师可以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改善便秘问题。

总之,中医健康教育宣教中针对便秘问题的预防和改善主要从调理饮食、定时排便、运动保健、调理情绪和中药调理等方面入手,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帮助人们预防和改善便秘问题,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

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

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侧重于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经络流通来缓解便秘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常规:
1. 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辛辣、生冷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适度,尽量养成规律的进食习惯。

2. 每日定时排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和饭后适当休息后。

避免拖延排便或强抑制排便的冲动。

3. 穴位按摩和针灸:在中医理论中,有一些穴位被认为能够刺激大肠,促进排便。

常用的穴位包括涌泉穴、中脘穴、天宗穴等。

轻轻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帮助缓解便秘问题。

针灸也可以考虑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4. 保持体力活动:适当的体力活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快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

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

5. 中药调理:根据个体情况,中医师可以开出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包括大黄、枳壳、厚朴等,具有通便润肠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理方案,因此最好在寻求中医师的指导和建议之后进行操作。

另外,如果便秘问题持续较长时间且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中医护理如何帮助预防和治疗便秘

中医护理如何帮助预防和治疗便秘

中医护理如何帮助预防和治疗便秘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

在中医理论中,便秘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等密切相关。

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在预防和治疗便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便秘的成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素体虚弱等。

饮食方面,如果过多摄入辛辣、油腻、甘甜等食物,或者饮食过少、过于精细,缺乏膳食纤维,都可能导致肠道传导失常,形成便秘。

情志失调,如长期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气的疏泄,进而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引起便秘。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可能损伤人体的气血,影响肠道的蠕动功能。

而素体虚弱,如年老体弱、久病产后等,气血不足,肠道失于濡润,也容易发生便秘。

在预防便秘方面,中医护理强调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调理。

首先是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例如,可以适当多吃一些香蕉、蜂蜜、芝麻等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

此外,还应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促进肠道的蠕动。

情志护理也是预防便秘的重要环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的刺激。

可以通过听音乐、散步、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来放松心情,调节情绪。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心情舒畅有助于肝气的正常疏泄,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预防便秘的发生。

运动护理对于预防便秘同样不可忽视。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肠道的蠕动功能。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

尤其是腹部的运动,如顺时针按摩腹部、仰卧起坐等,对于促进肠道蠕动有很好的效果。

起居护理也在预防便秘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同时,要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受寒。

在治疗便秘方面,中医护理有着丰富多样的方法。

中药调理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便秘病人的护理措施

便秘病人的护理措施

便秘病人的护理措施便秘是指排便困难、粪便干燥或排出量减少的情况。

对于便秘病人的护理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和实施。

1.了解患者病史及原因:便秘的原因有多种,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药物影响、情绪压力等。

护士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排便情况,并了解可能的原因,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2.营养饮食指导:饮食对便秘的预防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护士可以提供患者合理的饮食指导,包括增加膳食中的纤维素(如水果、蔬菜、全麦面包等)和饮水量,避免过多摄入导致便秘的食物(如奶制品、肉类、咖啡等)。

同时,鼓励患者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并适量增加运动。

4.心理支持:便秘病人往往会感到疼痛、焦虑、尴尬等情绪,护士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同时,主动倾听患者的症状和疾病体验,减轻其心理负担。

5.规律排便训练:制定规律的排便时间,如每天定点进行排便。

鼓励患者保持安宁、放松的环境,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

患者在排便时可以采用蹲位或使用便座升降机等辅助设备。

6.使用辅助工具:对于便秘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辅助工具,如便盆、便椅等。

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这些辅助设备,并保持设备的清洁和卫生。

7.药物干预:如果上述措施无效,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便秘。

护士在患者给药时应监测其效果和不良反应,并妥善记录和报告。

8.教育和预防:护士可以向患者和其家属提供相关的教育和预防措施,提醒患者避免便秘的危险因素,并定期复查,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总结起来,护理便秘病人的措施包括了解病史和原因、进行营养饮食指导、帮助促进排便、提供心理支持、进行规律排便训练、使用辅助工具、药物干预、教育和预防等。

护士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持续关注和评估治疗效果。

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

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

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一、概述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燥、硬结,常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

中医护理便秘除了采取针灸、中药等中医疗法外,还有一些常规护理措施,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

二、饮食调理⒈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推荐患者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帮助促进肠道蠕动。

⒉增加水分摄入:提醒患者饮水量要充足,保持体内水分充足有助于软化粪便,促进排便。

⒊适量摄入油脂:合理的油脂摄入可以润滑肠道,缓解便秘症状。

⒋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以防刺激肠道。

三、生活习惯调理⒈规律作息:维持正常的作息时间,确保每天有固定的睡眠、起床时间。

⒉锻炼身体: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建议患者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等。

⒊注意情绪调节:情绪波动可能对肠道功能产生影响,建议患者放松心情,避免精神紧张。

四、沐浴护理⒈温水泡脚:用温水泡脚可刺激足底穴位,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缓解便秘。

⒉腹部热敷: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腹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肠道蠕动。

五、中药疗法⒈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柴胡疏肝汤、大建中枢汤等中药汤剂来调理肠道功能。

⒉中药浴洗:将适合的中药材煮沸,放入浴盆中,患者坐浴,让皮肤吸收中药成分,起到调理肠道的作用。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⒈《便秘饮食指南》。

⒉《便秘热敷方法演示视频》。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患者:指因便秘症状就诊的个体。

⒉中医护理:指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进行的护理措施,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等。

⒊膳食纤维:指存在于食物中的无法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胶质等物质。

⒋有氧运动:指通过提供充足氧气,让身体以氧为燃料进行运动的一种运动方式。

便秘病临床路径--脾胃病科

便秘病临床路径--脾胃病科

便秘病(便秘)中医临床路径一、便秘病(便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BNP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便秘(ICD-10:K59.00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 2017)》及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便秘病协作组临床诊疗方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 2017)》及我科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便秘病(便秘)临床常见证候:(1)肠道湿热证(2)肠道气滞证(3)脾气虚证(4)津亏血少证(5)脾肾两虚证(6)肝脾不调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 2017)》、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便秘病协作组临床诊疗方案及我科全国名老中医隗继武临床经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便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且疾病编码为ICD-10:K59.000的便秘患者。

2.除外消化道肿瘤,或其他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如神经肌肉的病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系统性硬化症等;3.除外最近30天内有急性胃肠疾病或外科手术者;4.除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呼吸系统、造血系统等疾病和恶性肿瘤者;5.除外妊娠、哺乳期妇女;6.除外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者;7.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8.患者同意中医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入院必查项目:(1)血:血常规、凝血四项+D二聚体、住院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等)、甲状腺功能、感染系列、肿瘤标记物等。

便秘病人的护理措施

便秘病人的护理措施

便秘病人的护理措施便秘是指排便困难和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燥或硬结等症状。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正确护理便秘病人,以下是一些护理措施。

1. 饮食调理:- 增加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预防和缓解便秘的重要营养素,可以增加粪便体积并促进肠蠕动。

推荐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 增加水分摄入:适量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保持粪便柔软,并预防便秘。

建议每天饮水量应达到1500毫升以上。

- 避免或减少刺激性食物:某些食物,如咖啡、茶、辣椒、肥肉等,可能会导致肠道刺激并加重便秘症状,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摄入这些刺激性食物。

2. 运动:- 合理的体育运动:适度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和肠壁的收缩,促进粪便的排出。

建议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每天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

- 腹式呼吸练习:腹式呼吸练习可以刺激肠胃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和粪便的排出。

患者可以坐下或躺下,用鼻子慢慢吸气,用嘴巴缓慢呼气,重复多次,每天坚持进行。

3. 生活习惯:- 积极培养排便习惯:建议患者固定每天相同的时间段去上厕所,并保持足够的时间来排便。

即便没有便意,也应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去上厕所,逐渐培养出良好的排便习惯。

- 避免过度用力排便:过度用力排便可能导致肛门损伤和痔疮形成,加重便秘症状。

患者应该采用正确的排便姿势,即坐在马桶上,双脚平放在地面上,保持身体放松。

4. 药物治疗:- 润滑剂:润滑剂可以使粪便变得柔软,减少粪便对肠道的刺激,促进排便。

常见的润滑剂药物包括润肠滴、润肠灵等,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 渗透性药物:渗透性药物可以吸收水分并保持粪便柔软,常见的渗透性药物包括乳果糖、硫酸镁等。

- 直肠灌洗:对于严重便秘的患者,直肠灌洗可以用来刺激肠道蠕动并促进排便。

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5. 心理支持:- 便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等。

便秘的中医护理措施

便秘的中医护理措施

便秘的中医护理措施中医认为,便秘是由于脾虚、肾阴虚、阳气不足等因素导致的一种病症。

因此,中医对于便秘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脾脏的功能以及滋补肾阳气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下面是一些中医护理便秘的措施: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调理是治疗便秘的基础。

建议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类、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过多油腻和难以消化的食物。

另外,多喝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

2. 肚脐按摩: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肚脐按摩,可促进肠蠕动,缓解便秘。

具体方法是用手指轻轻按摩肚脐,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10分钟。

3. 中药疗法:中药治疗便秘有很多方剂可以选择,如大黄汤、承气汤等。

具体的选择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定,建议咨询中医师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一些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肠胃功能,促进排便。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

按摩方法是用手指按压穴位,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每天按摩3-4次。

5. 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通过热量和药性的作用来调理身体。

对于便秘,可以采用艾灸脐部和脚心的方法。

具体操作需要请教专业的艾灸师或中医师。

6. 运动调理:适度的运动对于改善便秘非常有帮助。

可以选择散步、跑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肠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7. 心理疏导:有些便秘患者在心理上过于紧张,焦虑等也会对便秘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进行一些心理疏导的活动,如冥想、放松训练等,可以帮助调整情绪,缓解便秘的症状。

总之,中医护理便秘的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肚脐按摩、中药疗法、穴位按摩、艾灸疗法、运动调理和心理疏导等。

对于便秘患者而言,建议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证。

西医为习惯性便秘,或暂时性肠蠕动功能失调的便秘,以及因其它疾病而并发的便秘,均属本证范畴。

1、病因病机便秘的发生,除大肠本身功能失职外,凡脾、胃肾、肺诸脏的功能紊乱,均能引起肠道气机失调,传导失常而形成便秘。

(1)燥热内结;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肠胃积热,化燥伤津;或由于热病后期,余热留恋,津液不足,致使肠道燥结干枯,不能濡润,传导失常,以致大便干结,难以排出而成热秘。

(2)气机郁滞: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动,引起气机郁滞不畅,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司,糟粕内停,不能下行而成便秘。

(3)气血两亏:饮食劳倦内伤或大病、久病、产后以及年老体弱,致气血两亏。

气虚则大便传导无力;血虚则肠道失润。

亦可因发汗、利尿太过,或肾之真阴亏损,均可致肠道干枯,排便困难而成便秘。

(4)阴寒凝结:素体阳虚,或年高体弱,命门火衰,温煦无权,阴寒内生,阳气不通,津液不行,大便为寒所滞,发为冷秘。

2、辨证论治便秘临证,首先要分辨虚实。

燥热、气滞不行为实,气血不足、阴亏、冷秘为虚。

治疗时应针对其传导失常,津液不足或不行,采用调理气机,滋润肠道之法。

在辨证论治时不可专用通下,否则津液愈伤,复下复结。

正如李东垣所说:“治秘必究其源,不可一概以牵牛、巴豆之类下之。

”(1)实秘:①燥热内结:证候:大便干燥不通,数日不行,面赤身热,腹部胀满或疼痛,口唇胀满或疼痛,口唇干燥生疮,口臭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润肠。

主方:麻仁丸。

②气机郁滞:证候: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胀腹痛,食少纳呆,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苔薄白而腻,脉弦。

治法:顺气行滞。

主方:六磨汤。

(2)虚秘:①血虚肠燥:证候:大便燥结难下,头晕目眩,面色白,唇甲无华,心悸,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养血润燥。

主方:润肠丸。

②气虚不运;证候:便秘或排便不畅,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气短汗出,大便先结后软或并不一定干硬,面色白,神疲气怯,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益气润肠。

主方:黄芪汤。

③阴寒凝滞:证候:大便艰涩难下或大便,腹中冷痛,面色青暗,畏寒喜暖,口中和,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温通开秘。

主方:半流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