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探索

合集下载

高校英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

高校英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

C U R R I C U L U M T E A C H I N G高校英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陈晓琳以英国文学课程为例(衡水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河北•衡水053000)摘要高校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有其必要性,英语类课程更要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合。

高校荚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利用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途径。

在高校英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对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校课程英语课程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21.01.072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Take English literature as an exam pleCHEN Xiaolin(Department o 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courses,and English cours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can take advantage of syllabus,teaching design,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an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ents,teachers,schools and society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llege courses;English course1高校英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1.1社会发展的^1实决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在当今社会,信息发展迅速,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 迅速接触外界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冲 击。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

202020年34期总第526期ENGLISH ON CAMPUS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文/高雨菲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自此,“课程思政”这一教学模式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

那么,如何发挥外语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是值得每位大学英语教师全面探究的课题。

笔者在本文中试图构建陕西省二本师范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具体策略,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的有效方法。

一、大学英语的课程介绍、可行性和必要性《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它通识度高、受众面广、实用性强。

思政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非常有必要且可行的。

首先,大学英语学分多、涉及专业广、授课期长、学生与教师接触时间多等几个因素,这决定了大学英语课堂是除思政课外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场所,为实现“课程思政”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会接触到外国文化,学生很容易被别国文明和文化所吸引,可能出现盲目推崇异国文化、摈弃中华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现象。

因此,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牢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除此之外,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批判性思维,更容易去接纳新事物和新想法,同时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的思维辩证地看待外国文化。

所以说带有思政内容的《大学英语》课程能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优秀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现状分析1. 大学生没有正确的三观。

众所周知,现今的大学生都是95后00后的孩子,他们意志力薄弱,没有正确坚定的目标,喜欢追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目标。

2. 高校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足。

高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缺少创新思政教育的方法,很少挖掘德育资源,不能发挥大学英语学科的优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引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思政”课程在大学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和实践需求,“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本文将从“大学英语”课程出发,探索“思政”创新教育模式的具体实践和探索。

二、“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平台。

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和文化信息,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国际化教育和多元社会的风采。

在这一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中,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思想道德观和国家意识,提高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还可以通过英语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思政”教育还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国际风云和全球问题,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意识,增强国际交往和交流能力。

1. 以课程内容为主线,拓展思政教育资源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可以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的选择,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资源,增加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

在选用课文和教材方面,可以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化性的内容,或者引入国学、诗词、文学等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思想内涵。

2. 强化教学方法,促进思政教育贯穿全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讨论、辩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思想交流和思政学习;在选取教学资源和实践环节中,可以引入社会实践、文化体验、国际交流等元素,激发学生的思想激情和主动性。

3.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培养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是思政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

其中,思政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思政教育意在引导师生思考和认识社会、国家、人生等重要问题,提升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围绕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旨在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精神追求。

1.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功能。

在这基础上,可以将思政教育元素引入课程中,通过讨论现实生活、传统文化等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可以结合英语课文和社会热点讨论,探讨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参与社会管理,提升对国家民族责任的认识;或者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探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 增强跨文化理解和国家认同感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学生学习英语能够帮助加深对外部文化的了解,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英语课程中,可以加入跨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便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介绍,以提高国家认同感和爱国意识。

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国外文化和习俗的视频,进行跨文化比较,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文脉。

3. 引导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

在英语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探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例如,可以进行社会问题论坛,组织学生分组研究社会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体现思政教育。

1. 文化探究课“文化探究课”旨在通过介绍东西方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培养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文化作品,穿插英语阅读和文化解析,如《哈利波特》、《简爱》等。

同时,还可以进行生动的文化比较,探究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和差异。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研究——以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研究——以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对当前优秀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在当前背景下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树立以及健康思维模式形成,实现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要路径。

学生如果缺少了正确思想的指导,就很可能将所学知识用在错误的地方,从而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建立起正确的价值体系,使知识学习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有必要合理渗透课程思政元素。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进行探究。

一、大学英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1.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并不是一种新型的思政课程,而是将课程思政元素合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以“隐性思政”的方式,与“显性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全国上下涌现出“课堂思政进高校”的热潮,无论是文史类课程,还是理工类课程,都在积极探索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结合点。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在此背景下开展起来的。

2.课程思政是破除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课时矛盾的有效途径高校内部实行分块运作模式,很多高校都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项专门的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划归给相关院系和部门进行具体管理,而其他院系则只需承担各自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目前,一个专业中的大多数课时都用于专业知识的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近年来虽然有所增加,但总体比例仍较少[2]。

在强化“立德树人”理念的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但如果仅是简单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时,又会导致专业课程的课时缩减,影响专业课程的教育质量。

在此情况下,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正好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困境。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的思政课程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思政课程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和实践比较缺乏,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难以兼顾的。

我们认为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也可以进行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可以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

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外语,更重要的是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引入一些与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相关的话题,如环境保护、全球化、文化交流等,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更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我们可以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必备素质。

在英语学习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风情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文学作品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社会问题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还可以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阅读新闻、访谈、社论等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更可以关注和参与到社会热点和公共事务中去。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一些社会调研和访谈活动,了解社会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同时用英语记录和总结调研结果。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实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课程设计者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教师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于社会和人文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民办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研究与探索

民办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研究与探索

民办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研究与探索一、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为指导方针的重点教育改革方向。

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

我们的教育改革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具体方向,切实根据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落实本科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程的学科标准,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

课程改革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效果。

二、民办工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民办工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以“积极探索”,“创新突破”,“着眼应用”为改革路径。

通过与课本内容主题的联系和对思政内容的挖掘与提炼来将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

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而应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开展与实施。

这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和科目范畴内的思政点进行科学的联系和相互融入,同时也要求在课程实施上,可以依托突破传统的创新型授课模式和教学设计满足课程思政的有效实现。

结合育人目标,我们既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习得语言技能,同时又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打造有特色的公共基础类课程,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探索教学设计方面,从创新理念出发,我们通过知识本质的“挖掘”,思政元素的“凝练”和外延化的“加工”过程来丰富我们的课程思政教学。

教学设计上切忌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实施教学。

知识本质的“挖掘”要求教师能有充分且熟练地掌握教学知识内容中能够体现思政教学意义的契合融入点,并通过自身对于思政元素的理解与认知,进行素质,精神,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提炼与归纳。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究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究

品位·经典思政研究“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究○白玲玲(山西农业大学 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摘 要】 教育的创新变革更强调立德树人,因此在高校教育中也开始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英语作为高校的基础必修课程,教育教学中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西方文化思想等,其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现实必要性与紧迫性。

本文以课程思政为教学导向,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在深刻把握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明确课程思政的价值,从理念转变、实践探索和资源建设三个方面论述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提升大学英语思政教育价值的同时,也带来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切实提升大学英语教学实效。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育理念【作者简介】 白玲玲,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互联网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时代价值。

而大学英语对应的是语言的教学,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借鉴学习,需要学生树立跨文化思想,进行跨文化语境下的交际表达,也使得课程思政建设任务更繁重。

因此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落地具有现实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课程思政并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结合,课程思政倡导的是课程理论视角下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核心价值观强化的深刻的教学变革,是思政教育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充分渗透,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价值,深化学生德育教育。

当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界定有两大主流观点,一种是强调课程思政理论引领价值,追求的是课程思政理念价值与目标结果的统一。

另一种更关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以过程为重点,强化课程教学中学生思政认知、觉悟及素养的提升,以实现学生学科学习过程中思政认知的内化,转变为规范的行为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判断。

其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政治引导课程思政的落脚点是思政教育,因此思政教育也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课程思政带来学生思想认知的深化和思想觉悟的提升,实现其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 36 No. 2Jun. 2019第36卷第2期2019年6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SHANGHA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文章编号:1 oo 1 -4543(2019)02-0129-05DOI: 10.19570/ki.jsspu.2019.02.011大学英语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探索卢军坪(1.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100089; 2.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文理学部,上海201209)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具有突出的知识性和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出发,尝试从教师、学生、课堂、课外几个维度来探索大学英语课程融 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BAn Effective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to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LU Junping(1. School of English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2.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Shanghai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China)Abstract: With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and ideology,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Based on the guidelines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 effective way was explored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English curriculum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students,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Keywords: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tutorial0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 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14年上海市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政课 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

随之,上海市各大高校开始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推行“课程思政”项目,效 果显著。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将课程作为学科专 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从育人角度来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价值,实现“思政”元素与其他非政治类课程相 融相汇,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致力于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 品质、文化素养提高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⑴。

大学英语作为通识类公共基础课,所占课 时多,学生覆盖面广,授课方式集中,教材内容符合 思想教育的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 教育,可以发挥英语课程的隐形育人功能,即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过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学生浸润积极的理想信念。

本文在阐述“课程思政” 的理论基础上,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学指收稿日期:2019-03-05通信作者:卢军坪(1982-),男,甘肃甘谷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研究。

E-mail: jplu@ 基金项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重点课程项目(A01GY19G012-02)资助130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年第36卷南》)[2】出发,探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然后构建了集“教师、学生、课程、课外”为一体的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1“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1.1全人教肓理论全人教育的理念最初是美国教育家Miller同提出,它是由人本主义思潮发展而来,强调学习即“成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

人本主义者Rogers⑷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整体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和知识方面的发展,而且还涉及态度、情感、志向、精神、价值观、创造力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

全人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扌舌:全面挖掘个人潜力,实现人的整体发展;超越“基本技能”,强调人生经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注重培养人文精神;提倡跨学科之间的互动及知识的交流融合;注重价值理性,认为“道德始终是全人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标”同。

文献[6-7]中主张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全人教育,培养懂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人格健全而完整的人。

作为面向所有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更是近水楼台,更应该有所作为,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落实“全人教育”理念提供了绝佳契机。

1.2“软实力”理论“软实力”这一概念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他认为“软实力”有三大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冈。

我们发现,“软实力”理论与“课程思政”理念不谋而合:①传承并传播民族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

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社会和谐、孝道、礼仪、与人为善等一系列价值观念够具'影响力;同时,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箱神「雷锋精神构成我国独具特色的革命交化;另外,我们创造了以“中国特色疵'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何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举措。

②政治价值观具有凝心聚力、示范引领作用。

充分挖掘思想政治价值观资源,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中国整体“软实力”意义重大。

③新时代我国外交思想的核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通过调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拓展其目标内涵,添加相应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2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新常态,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015年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教学指南》,该指南提出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意见,是各高校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新的依据【1叭从《教学指南》所描述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内容及功能来看,大学英语对“课程思政”的推进具有巨大的价值及意义。

2.1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与“课程思政”的本质吻合《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有非常具体的表述,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由此可见,《教学指南》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有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工具性功能,同时还兼具人文性功能,而人文性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这有利于抑制重“制器”轻“育人”的不良倾向。

把握大学英语课程的“双性”,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充分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2期卢军坪:大学英语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探索1312.2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适合“课程思政”教学就大学英语课程基本教学内容而言,《教学指南》建议各高校开设的课程包含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课程模块。

除了工具性功能外,这三大课程模块都要体现语言发展的人文性特征。

通用英语需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人文精神、逻辑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等。

专门用途英语学习也需要学生对学术精神、学术诚信、职业道德、文化价值等人文因素的理解和表达。

跨文化交际课程在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更要凸显其人文性特征,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叫。

跨文化交际课程除了“跨文化交际原理”“跨文化课程入门”等显性内容,也包含其他一些能体现跨文化素养的拓展类系列课程,如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风俗礼仪、欧洲文明史、西方文化、英美报刊选读、英美影视欣赏等。

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教育价值,不仅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将中国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还可以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尊重与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辩证看待我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在通过语言了解外国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对比、调整认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2.3大学英语课程的功能与“课程思政”功能一致《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功能也有如下表述: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以及大学外语教育的主要方面,大学英语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要体现高校教育的整体价值。

毋庸置疑,英语学习必定能带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拓展国际视野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真正体现高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正是大学英语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潜在育人功能,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