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节 快与慢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快与慢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快与慢

时间为 t1;电梯在匀速下降过程中,物体从顶棚上脱落,到达电梯地板所需的时间为 t2,
则( )。
A .t1=t2 B.t1<t2 C.t1>t2
D.无法判断 7、物体沿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用时为 4 s,平均速度为 30 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
度为 20 m/s,则物体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25 m/s
2、【答案】(1)18 m (2)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 (3)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行人过马路时要注意看信号灯,不要闯红 灯。(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在计算车的反应距离时,可根据车速与反应时间来计算;要判 断汽车能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时,先计算出人行走的时间为 2、2 s,然后利用公式 s=vt 计算行人走过的距离;分析汽车两侧到马路边沿的距离范围,然后通过比较作出判断;最后 一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可以回答为:酒后驾车会危害自己和他人 安全;请不要闯红灯;请绿灯亮时过马路等。
比称为速度。它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公式及单位:
①公式:用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则
v=
s。必须注意,公式中 t
v、s、t
s乙 是对同一物体同一段路程(或时间)而言,切勿张冠李戴,以免出现 v 甲= t丙 之类的错误。
路程(长度)单位 ②速度单位:速度的单位= 时间单位
B.24 m/s
C.10 m/s
D.50 m/s
)。
8、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 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是______,该车匀速行驶 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汽车行驶的路程为______,行驶的时 间为______。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学课件(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学课件(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 快与慢
1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 会识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4.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5.会用平均速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6.会借助于图像分析问题。
3
物 体 的 运 动 有 快__ 慢__
4
我们都知道兔子比乌龟跑得快,而在
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变速直线 运动。 由于运动快慢在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平均速
度来大致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
平均快慢程度。
21
你知道频闪技术吗?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日常生活中我们说某物体的速度是多少指的是什 么?
28
5.速度的测量:
(1)由 v=
s t
,测出s、t,求出v。
(2)用测量仪等直接测量。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
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
变速直线运动。
29
22
认真思考,你一定行!
一人骑自行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第一秒内通 过的路程是2m,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m,第三秒内通 过的路程是4m,则他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前3秒 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已知: s1=2 m+3 m=5 m, t1=2 s, t2=3 s,s2=2 m+3 m+4 m=9 m。
鲍威尔:9.95s
谁运动的快?__博__尔_特___ 你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__相__同__路__程__比__较__时__间____
7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的时间,比较运动的路程 2.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

第三节《快与慢课》件

第三节《快与慢课》件

3. 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 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 表,如图(甲)、(乙)所示,汽车通过隧道时 的平均速度是30 km/h,由此可计算出此隧道长约 _______km 。 2.5
例1
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 由第一站牌到第二站牌时用了4分钟,问两站相 距多少米?
s1 解: V1 = t 1 s2 V2 = t
2
100m ≈ 5.9m/s = 17s 165m = = 6.6m/s 25s
因为V2 > V1 ,所以李四跑得快些。 答:李四跑得快些
例3. 一列火车长 200m,以 36km/h的速度通 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 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具有自身长 度的过桥或穿越隧道问题) 解: s=1600m+200m=1800m=1.8km
速度的含义

如:1、一辆汽车从临沂到北京的速 度为72km/h, 72km/h的意义?
2、一个同学从家到学校不行的速度 为1.2m/s,1.2m/s的意义?

例一、一架飞机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 秒内飞行了1000米,求它的速度是多 少米/秒?

已知:s=5s,s=1000m 求:v
s 1000 m v 200 m / s t 5s 答:飞机的飞行速度是200m/s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 相等的。
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速度发生变化,我 们可以用平均速度来大致表示物体在某一 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课堂小结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已知:v=45km/h=12.5m/s t=4min=240s

第三节快与慢基础知识点

第三节快与慢基础知识点

第三节快与慢基础知识点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②相同的时间,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2.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采用了比值定义法)3.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

速度大说明物体运动快,速度小说明物体运动慢。

4速度公式:v=s/t v:速度 s:路程 t:时间还可变型为:s= vt或t=s/v5.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写作“米/秒”,读作“米每秒”用符号“”或”“m.s-1”表示。

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单位还常用“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6. 1m/s的物理意义是物体每秒通过1m的路程。

7. 1m/s=3.6km/h 所以m/s,km/h是小单位,从m/s换算为km/h 要乘以3.6;从km/h换算为m/s要除以3.6 。

8.做物理计算题的要求:①解题格式:写出“已知、求、解、答”。

②写已知条件时,速度、路程、时间这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要么均用基本单位(m/s、m、s),或者均用常用单位(km /h、km、h)。

③解题过程中,要写明公式,并带单位计算。

9.根据物体运动轨迹是否是直线可以把物体的机械运动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根据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变化把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0.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1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12.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物体通过各段路程时的速度一般不相等。

13.我们可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中的运动快慢。

其公为v=s总/t总。

14.人步行约1.2m/s;骑自行车约5m/s ;高速公路上的小车约28m/s;客机约250m/s;真空中光速 3×108m/s。

2018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同步教案:第三节 快与慢

2018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同步教案:第三节 快与慢

2018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同步教案:第三节快与慢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化教学,旨在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快与慢的相对性。

2. 培养幼儿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快与慢的相对性,幼儿理解较为困难。

2.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快与慢的概念,并能运用到生活中。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交通工具模型、计时器、生活图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四、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不同交通工具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引导幼儿关注速度的概念。

2.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快跑比赛,让幼儿亲身体验快与慢的感觉,并用计时器记录时间,加深对快与慢的认识。

3.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用画笔和彩泥表现出快与慢的场景,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作品展示:邀请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思路,培养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

5. 生活应用: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快与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安全、饮食等。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快与慢的概念。

2.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快与慢的相对性。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快与慢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同时,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时间。

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快与慢的概念。

在小组讨论和作品展示环节,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

通过生活应用环节,让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

本节主要介绍速度及其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的运用,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计时器、测量尺。

2. 学具:笔记本、课本、测量尺、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运动员的运动快慢。

2. 知识讲解:介绍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例题讲解。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学会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规律,并分享各自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概念2. 速度的计算公式3. 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速度的概念。

2. 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一个物体的速度。

3.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物体运动快慢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其他与速度相关的物理现象,如加速度、减速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在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的教学中,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中学物理八年级第三节快与慢

中学物理八年级第三节快与慢

中学物理八年级第三节快与慢一、教材分析运动的世界可以说是学习物理的入门课,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直接关系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第三节“快与慢”介绍速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速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速度的物理意义,单位等,如何给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速度概念,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是教学的关键,教学过程中速度概念的引入,要从学生已有的快慢的感性认识出发,引出速度的概念,找出如何解决比较快慢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刚入八年级的学生知识积累参差不齐,初步接触物理,好奇心强。

学习积极性正处于高涨阶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一可贵的教育契机,使每个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尽快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积极高涨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概念.及公式;(3)知道速度单位的组成及由来,会对不同的单位进行换算;(4)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自然现象的事列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切感;(2)通过对速度相关知识的引导以及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锻炼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刘翔夺冠的事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2.教学难点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情境激趣、任务驱动和演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2.学法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迁移融合、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六、设计思想1.情境创设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要求,主要采用了“问题情景——自主探究——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引导发现,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自由探试自己发现的规律,验证猜想,自由讨论,自由发问,多媒体能及时向每一位学生作出反馈,实现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把过去的听”物理变成现在的学物理。

初中物理 第三节_快与慢

初中物理  第三节_快与慢

第三节快与慢学习目标1能够比较物体的快慢。

2速度的引入。

3了解运动的分类,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4能运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计算。

5能过看懂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

学习重难点速度的理解、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计算、S---t图像和V---t图像的运用。

学习过程一、探究运动快慢的比较1.生活中快慢比较观察课本P23图2—23看谁跑得快并思考:⑴在运动会上跑100m的时候是怎样比运动员快慢的?观众的判断:(谁在前面谁更快。

)裁判的判断:(到达终点时,先到达的更快。

)(2)如果一运动员跑100m,另一运动员跑60m,如何比较他们的快慢?二、速度⑴意义:表示的物理量。

⑵定义:物体在1s内通过的。

⑶公式:。

⑷两个变形公式:①s= ;②t= 。

⑸单位:①常用单位:、符号或m·s-1,读作:。

②其他单位:、符号或km·h-1,读作:。

③换算关系:1m/s= km/h 1 km/h=________________ m/s演示换算过程:请你练习:1.刘翔百米跨栏的速度约为“9m/s”合多少km/h?9m/s这个数据有什么物理意义?(师先点拨:“m/s”和“km/h”之间的换算关系)2.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5m/s读作__________,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v=s/t,由此判定A.物体运动的时间越少,其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其速度越大C.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与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无关D.以上说法都不对4.速度是52km/h的运动物体可能是()A.行人B.卡车C.飞机D.人造地球卫星5.汽车在平直高速路上行驶,1min通过1200m路程汽车速度是( )A.1200m/s B.72m/sC.60m/s D.20m/s6.短跑运动员5s跑了50m,羚羊奔跑速度是20m/s,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汽车,羚羊,运动员B.羚羊,汽车,运动员C.运动员,汽车,羚羊D.运动员,羚羊,汽车7.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
(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问题: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教师启发学生思维:
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

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
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s
生:v=
t
教师板书。

4、速度的单位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教师板书。

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如何?
师边讲解边板书:
1km/h=s 3600m 1000=6.31m/s 1m/s=h 3600
1km 10001=3.6km/h 72km/h=72s
3600m 1000=726.31m/s=20m/s 10m/s=10h 36001km 10001=10 3.6m/s=36m/s
2、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师:强调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没有单位的数字,就没有物理意义。

例如“5m ”代表路程是5m ,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
师:速度公式是v=t
s ,如果已知v 、t ,求s 那么s=?
生:s=vt(速度公式变形)
师:如果已知s 、v ,求t 。

那么t =?
生:t=(速度公式变形)
教师板书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例1(教材P24例题)。

生:你觉得这道例题值得注意的是哪几点?
生:(1)路程单位km 要换成m 。

(或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 /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

(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4)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小数。

(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3.速度的测量。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小车、刻度尺、停表,请你们动手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

在测速度前,请你们先讨论如何正确地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

生:小车从A处运动到B处时,小车通过的路程S=S
AB l
车。

为了便于准确
地测出小车运动时间、在月处最后放一个金属挡板,小车于挡板碰撞发出声音,马上按表,这样比较准确。

师:下面各小组开始测小车运动速度。

学生探究活动:测小车运动速度。

师:还有其他测速度的方法吗?
生:用速度仪直接测汽车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P25图2—25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量速度,说明其原理。

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问题:请同学们看教材P26图2—26所示,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这辆小车作直线运动时,快慢始终不变。

生乙:在这各段路程中,小汽车的速度是不变的。

生丙:小汽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

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常见的。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26图2—27所示,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若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天鹅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天鹅在空中作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生乙:天鹅在空中作变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

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了解一些速度值:阅读教材P27信息窗.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t s ,变形式s=vt ,t=v
s
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
换算单位:1km/h=
6.31m/s 1m/s=3.6km/h
5.速度的测量:(1)据v=t s ,测出s 、t ,求出v 。

(2)用速度仪直接测。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7.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s(定义式)
3、速度的公式:v=
t
s(变形式)
s=vt,t=
v
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1km/h 1km/h=3.6m/s
换算关系1m/s=
6.3
5、速度的测量
s,测出s、t,求出v。

(1)据v=
t
(2)速度仪。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
意义就变得非常深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