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导学案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实用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实用导学案素养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2.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一、作者介绍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二、背景介绍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bai西省延安du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zhi京。
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当人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动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生命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
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三、资料链接母亲的意象美。
千百年来,我们感谢母亲,歌颂母亲,常选用哪些审美意象?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审美内涵?屏幕图像滚动播出:春晖、大地、江海、港湾、大树、祖国。
其审美内涵是:春晖象征母爱的温暖;大地象征母爱的丰厚;江海象征母爱的包容;港湾象征母爱的安全;大树象征母爱的支撑;祖国是我们精神的寄托,心灵的归依。
母亲的意象美春晖--温暖大地--丰厚江海--包容港湾--安全大树--支撑祖国--归依其中可吟唱《小草之歌》《大海啊,故乡》等歌曲体味,放配乐诗朗诵--余光中的《乡愁》。
经过这一番审美辨析,我们再回到课文,对残疾人的母亲进行最后的审美观照,谈谈你知道的残疾人的母亲的故事:故事一:快80岁的著名影星秦怡,有一个50多岁的残疾儿子,秦怡不仅料理他的生活,还让他学绘画。
《我与地坛》导学案2

《我与地坛》导学案2《我与地坛》导学案2我与地坛(节选)[学习目标]1.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残疾人家人内心的悲苦。
2.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3.熟读课文,揣摩恳切、深沉的浯言。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初中毕业。
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3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
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7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为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这篇散文凝聚着作者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
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体验传达给读者,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恪kè 谨慎而恭敬、恪遵。
易读错音与luò音混淆。
猝cù 突然,出乎意料,如猝然。
本字与萃(出类拔萃)粹(纯粹)碎(碎石)易混淆。
隽juàn (言语、诗文)意味深长: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隽又读jùn同“俊”相貌清秀好看如隽秀。
窥kuī ①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②暗中察看。
生词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改变。
熨贴:yù tiē贴切,妥贴。
坍圮:tān pǐ毁坏、倒塌。
灼烈:火烧、火烫般的。
1.课文思路《我与地坛》实际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前一个部分(1~7段) 主要说“我与地坛”,后一个部分(8~17段)则主要是说“我与母亲”,但仍与地坛保持着一种远远的呼应关系。
“我与地坛”作者一路款款道来,似乎不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只着意于故事所引发的思考。
故往往是在每段的开头才有那么隐约的寥寥的交待:“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的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尽管一笔带过,却提示了文章的思路顺序,同时,又成为之后大片意绪发散的出发点,使得散漫的意蕴拢了起来,叙述上获得了“边叙边议”的效果。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地毯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预习】一、了解作者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二、字词积累:宿()命坍()圮()玉砌()雕栏亘()古不变撅()捋蝉蜕()窸窸()窣窣()嘈()杂窥()看譬()如猝()然倔()强恪()守焦灼()熨()帖熨()斗隽()永隽()秀三、感知课文: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3、文章共几个部分?总体上看,各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教学过程】一、文本研习。
1.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2.文中景物描写有几处?地坛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小说、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时地,揭示故事背景。
我与地坛(节选) 学案(含答案)

我与地坛(节选) 学案(含答案)文本文本1我与地坛我与地坛节选节选史铁生核心素养目标1.思维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结构与主题;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2.审美赏析景物描写,品味其艺术手法。
任务情境当我们为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而惊叹的时候,当我们为刘伟“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而感动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想起还有那么一个人曾从容不迫地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读完课文后,将处的内容填写完整。
答案人与人生机残废自伤希望微任务活动一深入文本,把握情感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为何要强调这种区别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2前二年,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
20岁时突至的疾病使作者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作者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
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作者这样写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他的心路历程。
2文章第4段的开头写道“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识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为什么如此依恋.痴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

《我与地坛(节选)》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2.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预习检测检测——基础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整体感知听课文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我与地坛》中“我”与地坛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本文前后两部分内容是如何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下面的?3.如何领悟文中母亲的形象?作者又是如何表现母亲这一形象的?我的质疑参考答案:合作探究答案:1.提示: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为作者在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在痛苦和绝望之中,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情,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
地坛给予作者慰藉和启示,向作者提供了生机,生机又为作者带来了成功。
可以说,地坛不仅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而且也是作者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作者感悟人生真谛的乐园。
2.提示:从内容上看,前一部分写“我与地坛”,后一部分写“我与母亲”,看似二者毫不相关,但作者却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两部分联系在一起。
第一部分,着重写“我”在地坛中的思考,写地坛给“我”的启示;第二部分,回忆母亲,是母亲的爱让“我”坚强,这两者都给了作者以力量,因而对于作者来说,两者同等重要。
另外,作者在双腿残废之后,经常到地坛里面去,而此时的母亲也默默地送儿子去地坛,或到地坛去寻找他,文章的最后提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园子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母亲也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二者至此合而为一,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之下。
3.提示:文中刻画了一位有着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形象,她是一位不幸的母亲,又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我与地坛》导学案

安吉振民高级中学高一上期语文导学案适用班级:高一年级主备人:刘双林审核人:金锋云《我与地坛》导学案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会作者截瘫后那些复杂的感受尤其是伟大的母爱,了解作者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3.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案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
1958年在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
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
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自1985年以来,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期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在创作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必修2《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一、学法指导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例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阴霾张驰有致媲(bì)美相形见绌(chù)B.草坪流光溢采涨(zhǎng)幅若即(jì)若离C.蝉连金榜题名透露(lòu)含英咀(jǔ)华D.峰会蛛丝马迹折(zhē)腾喟(kuì)然长叹【答案】D【解析】A张弛有致媲美 pí B流光溢彩若即若离 jí C蝉联透露 lù【评注】题干要求判断字音与字形两方面,这也是减少题量后的一个较好方式,又符合我们对拼音、文字的识记过来而被看好。
考生只需要找出选项中的某一方面的错误一处即可将该项排除。
二、课堂纠错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例2和例3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例2 句子“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语序应怎样安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思维误区】抛开课文,孤立作答.【方法提示】作答此题既要明确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又要熟读课文,综合理解课文内容. 【答案】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般的语言习惯应是,“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采用这样的倒装语序,又用了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突出了它的荒芜。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含答案】.doc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开卷有益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唯沉思的时刻,才是敏锐、富有,也是最强大的时刻。
这大约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只是由于肢体的完整,由于行动的灵便,由于俗务的纠缠,更由于欲望的引诱,沉思的机会于我们正变得越来越稀少。
史铁生不然,他有的是机会让自己强大,尽管他被迫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唯其强大,才可能这样平实地谈论死亡,既不夸张对它的向往,也不回避它的到来,就像一个操心家务的农夫,安排惊蛰开犁清明下种的农事,也预告秋季的收成一样寻常。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一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作品有《》、《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等。
作者在那金子般的二十一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J地坛的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
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合欢树史铁生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试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白花的裙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导学案答案
一、预习自测:
【识易错音】给加点字注音
坍.(tān)圮.(pǐ)窸窸.(xī)窣窣.(sū)亘.(gân)古不变
蝉蜕.(tuì)恪.(kâ)守撅.(juē)猝.(cù)然
倔强(jiàng)捋(lǚ)胡子
强强(qiáng)横捋
强(qiǎng)迫强(qiǎng)词夺理捋(luō)起袖子
熨(yùn)斗隽(juàn)永
熨隽
熨(yù)帖隽(jùn)秀
【记形似字】根据注音写汉字
Fēn(纷)纭缘fân(分) zuó(坐)落 cāng(苍)凉 cāng(沧)桑
专心zhì(致)志 bìan(辩)论自顾不xía(暇)闻名xía(遐)迩 xía (瑕)疵
狼jí(藉)捉mí(迷)藏 xùan(炫)耀头晕目xùan(眩)安xiáng (详)
Xiáng(祥)和荒wú(芜) cāo(嘈)杂
二、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考;第二部分写“我”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
三、探究点一:
1、(1)首先,地坛和作者的家距离很近,这为作者走进地坛创设了外在条件;其次,文中写地坛在“等待了四百多年”后,褪去了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荒芜、冷落,与“我忽地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有着相似的特点,作者和地坛有了心灵上沟通的可能,自然就有了相怜相惜之情。
(2)荒芜但并不衰败
(3)“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才使得这里不再衰败,它们让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了答案,安然于生命的逆转,视死如节日,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2、第一个问题,关于死:“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即“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问题,“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即“我”应该怎样活的问题。
结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
3、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中,很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第五段和第七段的景物描写,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训练案
一、D D B
导学案二
探究点二:
2、反复写就表明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扉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使文章更加动人,母亲对作者的爱也更深沉,也能从侧面突出母亲的形象。
3、这句话说明了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
“车辙”可看做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
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
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一样,在作者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一体了,和作者坚忍果毅的生命融为一体。
4、“我”、地坛、母亲三个因素在文中是紧密联系着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
从主题思想上看,三者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文章结尾句就点明了三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