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导学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实用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实用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实用导学案素养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2.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一、作者介绍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二、背景介绍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bai西省延安du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zhi京。

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当人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动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生命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

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三、资料链接母亲的意象美。

千百年来,我们感谢母亲,歌颂母亲,常选用哪些审美意象?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审美内涵?屏幕图像滚动播出:春晖、大地、江海、港湾、大树、祖国。

其审美内涵是:春晖象征母爱的温暖;大地象征母爱的丰厚;江海象征母爱的包容;港湾象征母爱的安全;大树象征母爱的支撑;祖国是我们精神的寄托,心灵的归依。

母亲的意象美春晖--温暖大地--丰厚江海--包容港湾--安全大树--支撑祖国--归依其中可吟唱《小草之歌》《大海啊,故乡》等歌曲体味,放配乐诗朗诵--余光中的《乡愁》。

经过这一番审美辨析,我们再回到课文,对残疾人的母亲进行最后的审美观照,谈谈你知道的残疾人的母亲的故事:故事一:快80岁的著名影星秦怡,有一个50多岁的残疾儿子,秦怡不仅料理他的生活,还让他学绘画。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15.《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导学目标:1、品读地坛三处景物的特点,感受作者心境的变化。

2、理解母亲的心意,领悟母亲对作者的启示,从而感受作者人格力量。

课前自主学习一、作者生平名片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

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因病返回北京,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2010年突发脑出血逝世。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主要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命若琴弦》《我的丁一之旅》等,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等。

二、背景透视史铁生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一度精神几近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地坛。

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力量,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

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地坛成为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学。

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下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

三、常识(地坛公园)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

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地坛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于1925年被辟为京兆公园。

园内草坪面积14.5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8.8%,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76株,其中一级古树89棵。

1984年,地坛被评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与地坛》导学案附第七单元写作导学

《我与地坛》导学案附第七单元写作导学

《我与地坛》(2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提高鉴赏散文优美语句的能力;2.加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怀。

【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或写出字形坍圮( )( ) 熨帖( ) 宿命( ) 星宿() cù然( ) 亘古不变( ) 隽永( ) 隽秀()倔强( ) 嘈杂( ) 雕栏玉砌()独处( ) 处方()焦灼( ) 教huì( ) 捋胡须( ) 荒芜( ) 剥蚀 ( ) tuí墙() kè守( )2.通读全文,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课堂任务】研读第一部分:1.填写表格并思考:文中的“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缘分?2.思考: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提示:这一部分有三处景物描写(3、5、7段),可以从这三段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研读第二部分:3.请结合文段内容概括母亲的形象,并说说作者追思中怀有痛悔的原因。

4.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5.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而题目却只是“我与地坛”为什么?我地坛母亲共同点【课后作业】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都是有自我风格的作家,本单元所选的三篇作品也很能代表三位作家的风格,请选择一位,侧重从语言运用方面拟写颁奖词,并与同学交流。

以下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余光中先生“2003年度散文家”的颁奖词,可做参照。

示例: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

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

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

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

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我与地坛》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线索,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赏析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相关语句,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梳理作者遭遇重大打击后的心路历程,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人生的顽强精神。

【知识储备】1.作者名片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后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他的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2.背景链接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

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

文章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坍圮..()()亘.古()截瘫.()窸.窸窣.窣()()炫.耀()颓.墙()窥.看()荒芜.()猝.然()蝉蜕.()剥蚀.()2.解释下列字词失魂落魄:身临其境:专心致志:亘古不变:声名狼藉:心神不定:【自主探究】1.第5段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如何理解“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合作探究】1.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一个活到最疯狂的年龄而突然残废了双腿的人,像一头突然被关进笼子里的狮子,焦躁、暴怒、绝望,在走投无路、失魂落魄时走进了地坛,从那里寻求到了生命的真谛,重新找回了自我。

精品新版人教高中必修语文7.15我与地坛导学案

精品新版人教高中必修语文7.15我与地坛导学案

D&L精品教育辅导用书板块7.15.1《我与地坛》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文学常识一、作者档案【简历】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后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作品】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评价】中国电影编剧、中国现代作家二、人物颂歌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史铁生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行走。

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

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且不论他在文学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对于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他,就是史铁生。

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对你是否公平,只要永不屈服,生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

三、背景链接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荒芜宿命剥蚀坍圮玉砌撅
亘古蝉蜕嘈杂熨帖恪守杈
猝然散落隽永窸窸窣窣捋
2、解释词义:
玉砌雕栏
亘古不变
隽永
熨帖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 转向写作。

二、课堂探究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赏析并概括这些景物描写的特点。

分析作者从中感悟到怎样的生命启示?
2、拓展练习
当史铁生活着时,用他的作品感化人的精神;当他生命结束时,用自己的身体延续了他人的生命!这样的史铁生有没有打动你?
请把你内心的感动变成文字,为史铁生写一则颁奖词!
三、课后积累
1、积累本文中的佳句以及史铁生的名言。

《我与地坛》导学案docx

《我与地坛》导学案docx

《我与地坛》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分析史铁生笔下地坛的景物特点,探究人与景之间的关系,感受史铁生的生命哲学。

2.通过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感受母爱的伟大。

一、前置性学习(一)作者生平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

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来到人间》、《命若琴弦》等二、课文感知1.在课文第一部分中,第5、5、7段集中描写了地坛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当时“我”(史铁生)的心境如何?完成表格。

2.史铁生在地坛中围绕“生与死”思考了哪三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来,这三个问题与景物描写有什么关联?三个问题:关联:3.文中写了“我”作者主要回忆了母亲的几件事情?突出母亲什么形象?“我”又是如何表现的?事件:母亲形象:“我”的表现:4.课文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为什么题目却只是“我与地坛”?5.读了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困惑?。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优质——导学案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优质——导学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散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品味语言蕴含的深意。

2.从作者情感变化和思想变化的历程中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受。

3.能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把握主旨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二、前置学习
1.阅读全文,掌握文章的字词,归纳文章两个部分的内容。

2.查阅作者相关资料,了解史铁生。

3.【学习任务一】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景语”挖掘他的情语。

这是一篇散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作者往往会将主观情感无形地融入到客观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请认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三处写景的地方,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将景物和景物的特点在课本上圈画出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在句子旁边做批注。

三、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二】拓展延伸:
生活里,总有喜怒哀乐;生命里,总有来去缘散,悲欢离合,世态炎凉,自然而然,深深思索,淡淡释怀。

请用一段写景的文字,表现出对生活的感受。

(字数不限)
四、课后学习
本文是《我与地坛》的节选,请阅读《我与地坛》全文,结合全文解读文章结尾的文字,谈谈你的想法。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导学案【学习目标】: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学习重难点】:1、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2、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教学过程A、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给加点字注音:剥蚀..()隽.永()..()柏.树()恍惚猝.然()坍圮..()恪.守()隽.秀()熨.帖()亘.古不变()窸.窸窣.窣()B、课堂学案一、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一)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2、“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4、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5、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6.“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7.阅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二)小结第一部分三、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体验母爱。

(一)读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亲的爱的特点?(二)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三)思考讨论1、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2、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3、品味“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的含义?4、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5、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6、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四)、小结第二部分三、作业《我与地坛》导学案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

(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提示:“我”——颓废、迷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

(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2. “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1)我家与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

(“园子”荒芜,“我”残疾)(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提示: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也正是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给予了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

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这是生命力的展现;使我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缤纷多彩。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

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4、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我该不该去死? (死,应该顺其自然 )我为什么要出生? (无须思考 )我应该怎么去活? (地坛的述说)体验: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5、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景物的特点:破败、荒芜、古旧。

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

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6.“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提示: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永存的景象。

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7.景物描写的作用★(1)说明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地坛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也是作者的解读,让作者获得新生。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二)小结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残疾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恶毒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的园子。

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

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又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

还有那些小昆虫,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原子里,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正是这不衰败的原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他对生命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原子里,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

接下来,最关键的几怎样活下去,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活下去。

在这个问题上,原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这部分描写细致,感受深刻,写得深沉而令人新碎,执着而引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第二课时(一)读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亲的爱的特点?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

有谁能象史铁生那样用心体味母爱呢?更多的时候,母爱都是从我们身边默默地流走,熟视无睹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

我们没有发现她,她当然毫无怨言,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么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

(二)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明确:2、3、8段。

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容、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坚忍(三)、1.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2.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升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

“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

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作者反复讲“母亲已不在了”充满了痛惜悔恨之情。

——物是人非★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

这样的总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

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4、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难的命运,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

诵读第五段。

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5、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明确: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6、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了什么?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

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

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

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

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三、小结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写母亲。

他爱地坛,更爱自己的母亲,尤其体会到母亲的痛苦与无尽的关爱以后。

开始,尊重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以后,母亲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

于是就有了执着对母亲重新认识,以及对母爱的更加细心的体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