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座古老祭祀场所,境内有寺庙、宫殿、神坛等建筑物,是明清时期皇室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老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地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

在中小学教学中,可以将地坛这一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开展相关教学探究活动。

本文将从《我与地坛》这一角度,阐述地坛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能够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相关文化知识和意义;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感受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内容(1)地坛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2)地坛建筑群的设计和特点。

(3)地坛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4)实地观察和调查。

(5)图文阅读和文化思考。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其他方式,引入地坛这一话题,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基本信息。

(2)知识讲解介绍地坛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观察安排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4)文化思考在归来后,安排阅读相关文献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地坛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并引导学生可以用图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地坛的看法和认识。

(5)总结评价针对学生参与度、思考水平和表现形式,进行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表现优异的积极性。

二、教案教学设计本教案教学设计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

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通过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内容(1)阅读《我与地坛的缘分》。

(2)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3)语言表达。

3.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学《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并预习相关课文知识。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2)能够分析并欣赏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3)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地坛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2)理解在地坛中度过的岁月对作者成长的影响;(3)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2)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经典句段。

难点:(1)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2)从课文中提炼出深层次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3. 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地坛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分享作者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和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2)引导学生思考地坛对作者成长的影响,以及自然、生命和人生的关系。

5. 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2. 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某个地方的情感经历的作文;3. 深入研究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与地坛》的背景、结构、修辞手法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主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感悟,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启示。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4)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关系的思考: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议题,学生可能难以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举例: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流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基本背景和作者情感。文章是史铁生在面对人生困境时,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和感悟,表达了对生命、亲情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从生活中寻找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作者对地坛的描绘,理解他是如何从中得到精神力量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背景及作者情感:使学生了解史铁生的生平、创作背景,把握作者在地坛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人生、亲情、生命的思考。
举例: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地坛的描写,如“岁月的侵蚀”、“古树的沧桑”,从而理解作者对生命、历史的感悟。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篇一:《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授课教师:李媛萍授课时间:2021.11.18.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过渡语)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为了更真切地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以模拟采访的形式来研读课文。

同学们是被采访对象史铁生(有50个史铁生啊),我是采访者。

四.研读课文。

1.师:史铁生,您好!我曾经拜读过您的很多作品,如《务虚笔记》《老屋小记》《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等。

您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

请问:当初您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生回答,师板书: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2.师问:那时,您眼中的地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生回答,师板书: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3.自从那个下午您无意识中进了地坛,您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一呆就是15年。

请问: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您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生回答,师讲解: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2、学习本文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3、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课前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引入: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

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作者简介(幻灯片)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解题介绍地坛(幻灯片)(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2)文字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过渡:他有什么见闻?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4、研习课文(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各自的特点。

曾经: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2)“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明确:失魂落魄。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母爱的深层感悟。

3. 学习作者对自然、人生、母爱的独特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理解母爱的伟大。

2.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母爱的独特思考。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地坛景物来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 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刻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内涵。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带,以便进行朗读教学。

2.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准备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课堂导入】【新课内容展示】【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六、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回顾作者与地坛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地坛景物来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练习】(1)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通过对地坛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写一篇关于母爱的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描述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021年《我与地坛》教案范文六篇

2021年《我与地坛》教案范文六篇

2021年《我与地坛》教案范文六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品味__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体会__第二部分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领悟生命的意义、内涵。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__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出两个问题)1、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塑造了一位淘金者形象,请同学说说淘金者是怎样的形象?2、从中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二、你还知道哪些和命运抗争并取得成功的例子。

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出我们今天还要接触一位这样的人他就是作家史铁生。

三介绍作家作品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67年清华附中毕业,69年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教案《教案:》。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答自己问》《务虚笔记》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曾一度想到死,他家附近的地坛成了可以“躲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由死到生的过程中地坛给了他很多生命的启示,他在地坛呆了十五年,他有许多感悟,他把这些感悟用优美的语美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

四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默读课文,把第一部分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划出来,分析精彩的原因。

学生划出的基本就是景物描写三部分,在让学生回答原因的同时,引出对__内容的理解。

五学习第二部分生死问题解决了,剩下的是怎样活的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回答“怎样活”的问题的。

第二部分在写法上的特点:人神对话,重点理解一些难懂的句子,例如:“这是你的罪孽也是你的福祉”六结束语:送给大家一首诗《热爱生命》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一、品读。

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思考。

解读作者对生死的哲理性思考,培养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提升。

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受,母爱的伟大。

珍惜拥有,体谅父母。

四、对比和衬托手法
教学重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二、整体把握脉络
⓪第一部分(1---7)我与地坛
⓪第二部分(8---17)我与母亲
明确:第8段的过渡作用
三、文本解读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1、问:对地坛的介绍和描写集中在哪些地方?
明确:3/5/7 段
2、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地坛?
明确:荒芜但不衰败
3、反复读。

齐读和个读结合。

考虑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的。


同学找出写“荒芜”的句子。

并简要分析此处作者的语言。

剥蚀了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
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幻灯片展示)
同学找出写“不衰败”的句子;稍分析此处景物的特点。

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
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幻灯片展示)
4、史铁生在地坛中最大的发现是什么,着给了他什么启示?
明确:对于生与死的感悟,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得问题了。

石门中的落日将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
一群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
苍黑的古柏没日没夜地镇静地站在那儿
草木和泥土的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气味
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满园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幻灯片)
——或永恒或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
5、我与地坛的关系
明确:对比衬托。

一定程度上地坛就是我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1、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明确:苦难,爱、理解、承担、坚韧
2、儿子对母亲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明确: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面,对母亲不理解------理解----后悔、思念-----自我安慰
3、母亲希望我找到的路是什么(母亲教会我怎样活下去)?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诲,只是在她
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母亲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是“怎样活”的一把心灵钥匙: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张扬地去爱自己的儿女,去爱这个世界。

4、清读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仅仅是表现母亲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吗?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

更主要的是母亲与地坛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

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

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

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的,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

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坛是曾经的母亲,母亲过世后融入地坛,母亲是现在的地坛。

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

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我们的母亲,不断包容、理解、支持着作者。

"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

三、总结地坛,母亲,我,三者的关系
明确:地坛就是我精神上的母亲,母亲是永远的地坛,她们教会了我面对苦难要勇敢的活下去,怎样活下去。

四、巩固探究
作业:
1、抄写三处景物描写中的任意一段文字,并在以后的写作中仿写。

2、回想你和父母的故事,写一段有哲理的文字。

五、板书
地坛:荒芜但不衰败
||
母亲:苦难,理解,爱,坚韧,承担
↓↓
我:身残,坚强,乐观积极,感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