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在历史中的发展与变迁

合集下载

我的家乡崇明岛

我的家乡崇明岛

and so on
崇明之特产篇
我告诉你路线哦
路线: 坐校车或张南专线 到张江高科,再坐 地铁到上海科技馆。
Thank you!
我的家乡——崇明岛
• • • • 崇明的历史 崇明的发展 崇明的景点 崇明的特产
英本四班 钱赟赟
崇明的历史


据考证,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 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 平方公里。 公元696年(唐朝万岁通天元年)初,始有人在岛上居住。岛上先民从附 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 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 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 现。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张 出了姚刘沙、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 走。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 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马家浜、平洋沙,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现在崇 明岛的前身。 崇明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明代抗倭斗争中,崇明“沙兵”以英勇 著称。1921年秋,崇明西沙农民暴动,毛泽东在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向 导》周报上著文介绍这一壮举。1926年9月,中共江浙省委特派员陆铁强、 俞甫才回崇,建立了全国较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长期革命斗争岁月中, 许多崇明儿女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崇明明珠湖
Hale Waihona Puke 明珠湖地处崇明岛西部绿华镇境内,是目前 岛上最大的天然内陆湖,也是崇明县计划 开发的西部水上游乐度假区和西部生态农 业观光旅游区的主要区域。

崇明岛的形成与发展

崇明岛的形成与发展

崇明岛的形成与地理田揽 121180096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最大的沙岛。

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为1200.68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

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一、崇明岛的形成成因1300多年来,崇明岛从长江口两个沙洲演变成祖国的第三大岛,并是中国现今河口沙洲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典型河口沙岛。

它位于东经121°0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l′15″,处于长江入海口,三面临江,东南濒东海,西、南分别与江苏常熟、太仓、上海市嘉定、宝山、川沙、南汇等县隔江相望,东、北分别与江苏启东、海门市一衣带水。

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形似卧蚕。

全岛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根据1981年底土地普查资料,包括永隆沙22平方公里),其中县属817平方公里。

另外,崇明岛东西两端每年还在以143米的速度延伸。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

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

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

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

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二、崇明岛的气候上海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

上海崇明岛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季湿热,盛行东南风,冬季干冷,盛行偏北风,属典型的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台风、暴雨、梅雨,干旱等是常见的灾害性气候。

崇明县1958~1984年,年平均气温为15.3℃,最高年(1961年)为16.2℃,最低年(1980年)为14.6℃。

月平均气温以1月的2.8℃为最低,以7月的27.5℃为最高。

崇明岛成陆历史

崇明岛成陆历史

崇明岛成陆历史崇明治城的“五迁六建”唐武德年间(618—627),长江口涨出东、西二沙,是为崇明岛前身。

五代十国时期,于西沙置崇明镇。

北宋天圣三年(1025),续涨出姚刘沙与东沙接壤。

建中靖国初(1101),于姚刘沙西北50余里处涨出三沙。

由于有渔盐之利,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设置天赐盐场。

期间建置沿革、废立兴替,崇明治城的规模演变,资料相对缺乏。

直到元代以后,才有了“五迁六建”的记载。

始创风化的天赐场州城▲崇明知州任仁发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朝廷派原广西横州知州薛文虎来到崇明镇。

至元十四年(1277),他认为崇明人民日益增多,物产丰盛,又是边疆要地,事关重大,请求升镇为州。

朝廷许可,任命薛文虎为首任知州,并将崇明隶属扬州路。

由于建制升级,就有了建立州治城的必要。

1277年,薛文虎领导民众在姚刘沙天赐场署建造圆形的土墙州城。

知州兴办学校、修建公署,申明礼义、制定纲纪,崇明遂成文明之乡。

这座治城南边十五里有岳飞祠,祠的北边有建于南宋的道教宝庆观,后来坍入海。

城北还有漏泽园,葬贫苦而没有土地的人。

薛文虎组织修撰了《至元州志》,这是崇明第一部地方志,只可惜没能保存至今。

当时长江入海口偏西,主航道在北,崇明沙洲大半都在海潮中,土咸盐重,不宜耕植而适合种芦苇和晒盐。

盛行滩涂种青、收割芦苇、编芦席出售,经济效益非常好。

至元间,江淮永丰庄、江浙宝成庄共输纳芦苇税中统钞3861锭30两5钱,占崇明税收的绝大多数。

可见芦苇业、盐业是当时崇明经济的支柱。

达鲁花赤(官名,意为镇压者)月里海牙(蒙古人名),皇庆年间(1312—1313),两淮运盐使司强行调拨崇明盐业灶丁,月里海牙认为民少贫穷,不堪重任,说“宁愿砍我手臂也不调拨”。

上级即使用刑法威逼他,他也不听从,而且神色更加严厉,上级最终因为他的爱民精神而不得已放弃。

有一年旱灾,他在宝庆观为民祈祷求雨,家里人告诉他夫人急病死了。

他说:“我在为民求雨,还没获得应验,不能回去,你们自行敛埋了夫人吧。

崇明岛

崇明岛
落潮潮差:1955~1984年,堡镇站为2.33~2.65米,最大潮差4.67米,最小潮差0.04米,分别出现在1984 和1968年。1964~1984年,南门站为2.32~2.54米,最大潮差4.85米,最小潮差0.02米,分别出现在1984和 1969年。
水文
地表水
径流
地下水
地表水
全年降水径流量加上长江引潮量,丰水年可获得淡水27.78亿立方米,平水年有26.56亿立方米,枯水年有 25.81亿立方米,特枯年也有25.01亿立方米。农业、副业、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丰水年只需4.133亿立方 米,平水年需4.753亿立方米,枯水年需5.693亿立方米,因此,水资源富足有余。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当长江 大通站(安徽省铜陵以西)下泄流量低于每秒1万立方米时,咸潮上溯,无法引潮灌溉。
地下水
地下水位较高,据1981~1983年测定,地下水位波动值在81.6~88厘米之间,平均为85.7厘米。受降水量 影响,升降变幅较大。地下水在初夏梅雨季节和秋季阴雨季节为高位期。地下水位上升到离地面31~46厘米,与 耕层渍水和地表水互相沟通,造成三水相连,往往会出现短暂性的农田涝渍现象。
土壤植被
1955~1984年,堡镇站最低潮位为-0.19米,1964~1984年,南门站最低潮位为-0.28米,两次最低潮位均 出现在1969年4月5日(二月十九日)。
涨潮潮差:1955~1984年,堡镇站为2.33~2.63米,最大潮差4.45米,最小潮差0.20米,均出现在1972年。 1964~1984年,南门站为2.29~2.54米,最大潮差4.62米,最小潮差0.18米,分别出现在1984年和1972年。
形成变迁
形成过程
沙洲涨坍
形成过程

崇明岛

崇明岛

崇明岛历史演变崇明岛位于长江口,东西长80千米,南北宽13—18千米,面积1225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三大岛,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沙岛之一,海拔3.5—4.5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沼泽广布,是上海的辖县.•目前长江口的沙岛主要有崇明、长兴、横沙等。

由崇明岛将长江水道分为北支、南支;由长兴岛分为北港、南港。

•在长江口受科氏力的作用,涨潮流主要由北支进入长江口,泥沙净流入;退潮流主要经南支退出长江口,泥沙净流出,故长江口历来南蚀、北淤。

崇明岛雏形的形成•唐以前,长江口北至如东,南到南汇,南北相距150千米。

按记载,当时长江口有一沙岛——胡逗洲,在今天的南通市境内。

现在的海门、启东、崇明均为长江口水域。

•唐初武德(高祖李源)年间(618—626年)长江口形成东沙、西沙两个沙洲,是为崇明岛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崇明岛海岸调查时发现两个古海岸沙堤:说明东沙唐初形成以后向东发展,到唐大和年间(827—835年),岸线在南村—裕丰—新北沙堤一线;到五代南唐保大年间(943—956年),岸线向东到了新西—裕安—新桥一线。

说明唐至五代崇明岛的东部已出露水面形成沙岛,然后向东发展。

崇明岛的扩展•宋元时期崇明岛的发育以东沙为基础向西北方向扩展。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姚刘沙沙洲形成,姚刘沙在今天的红卫、合兴、海军农场、富民农场一带。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三沙沙洲形成,三沙在今天的长征农场、永龙沙一带。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姚刘沙人口逐渐增多,嘉定年间姚刘沙上设天赐盐场。

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天赐盐场设崇明州,崇明成为行政区域。

•从图上可以看出,元代姚刘沙与三沙合并,时间大致在至元十四年前后(1277年)。

这时崇明岛已东起新桥,西到长征农场,东西长50千米,形状基本形成。

崇明岛附近诸岛的合并•南宋建炎二年以后,黄河口向南沿岸流为长江口输送了大量泥沙。

一方面形成很多沙洲,另一方面沙洲快速合并。

崇明岛的未来.

崇明岛的未来.

泰州 扬州
镇江
长 张家港 崇明岛 无锡 昆山 入 海 口 江
• 冲积岛
•河口地区的冲积岛,每逢遇到强潮倒灌或 • 冲积岛是大陆岛的一个特殊类型,只因成因不 洪水倾泻,强烈的冲蚀会使冲积岛四周形 同而单独作为一类。冲积岛由于组成物质主要 态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在冲积岛与河 为泥沙,故也称沙岛。冲积岛主要分布于河口 流和潮流平行的两边,总是一边经受侵蚀, 地区。 我国共有400多个冲积岛。冲积岛的地质构 一边逐渐淤积,久而久之,便形成平行两 造与河口两岸的冲积平原相同,属第四纪以来 岸的长条形岛屿;而垂直于河流的两端, 的冲积地层;其地势低平,在岛屿四周围绕着 上游不断缩减,下游又逐渐增加。但是, 广阔的滩涂。 有时整个岛屿被冲蚀消失;有时岛屿与大 冲积岛由泥沙组成,结构松散,因而在外 陆接近,最后连成一体。 形轮廓上很不稳定。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 子
制作人:田娜
探究过程
崇明岛的 形成因素
崇明岛 的未来 崇明岛的 发展趋势 人类活动对 崇明岛的影 响 崇明岛的 形成历史
河口冲积岛
河口冲积岛是含沙量较多的河流将泥沙 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岛屿。河流 在陆地的流速比较快,进入宽阔的海洋后, 流速就慢了下来,携带的泥沙就在河口附 近沉积,成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 高出水面的河口冲积岛。
再见
• 1. 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 • 2.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 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 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不合理 的围海造陆带来的生态负效应主要有: 1、围海造陆地带来赤潮。 2、引发洪灾。 3、毁掉大批红树林。 4、改变了海岸带的自然景观,破坏生 态平衡。
河口冲积岛是在哪几种外力作 用下形成的?

崇明的交通发展历史

崇明的交通发展历史

崇明的交通发展历史
崇明县地处上海市下辖区域,其交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而今天崇明的交通路线非常发达,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阐述。

第一步:海上交通
崇明是一个海岛,海上交通一直是崇明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早在唐宋时期,崇明的海上交通就非常发达,因为崇明距离长江和黄浦江口非常近,这意味着崇明可以通过海运将商品运到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

到了明清时期,崇明还成为了在长江口扩大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第二步:陆上交通
崇明岛上自古以来就有成为交通枢纽的重要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拥有很多河流和岛屿,这些条件使得崇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马、车、船的交汇处。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发展,陆上交通也逐渐成为了崇明的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如今,崇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为陆地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第三步:空中交通
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机场的建设和开通,崇明也成为了这个快速转变的时代的重要一环。

1999年,崇明县的三岛、长兴岛两个乡镇被划归为机场保障区,同时也为崇明的空中交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通过崇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旅客可以轻松地前往世界各地。

总的来说,崇明的交通发展史几经起伏,到现在崇明的交通网络已经相当完善,可以说是互联互通。

海、陆、空三种不同形式的运输方式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多样的交通网络,这极大地促进了崇明县经济的发展,也为居住在崇明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在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崇明交通的跨越发展。

崇明岛介绍_v1.1

崇明岛介绍_v1.1
崇明岛介绍
2016.6.20
崇明岛在哪里?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 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 洲”,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 中国最大的沙岛。崇明岛成陆已有 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为1267 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全 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 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且 该岛因为各种地理因素,面积每年 增长约500公顷。
中国的三大岛屿
3 1 2
上海长江隧桥
隧桥 = 隧道+桥?
上海长江隧桥是上海长 江大桥、上海长江隧道 的统称。
隧桥 多长?
上海长江隧桥长25.6公 里,隧道长8.95公里, 大桥16.65公里。
为什么要建隧桥?
隧道的好处?
不受自然气候的影响; 不影响海上空间的使用。
隧道的缺点?
地质勘察工作量大,时 间长、投资多,受地质 条件制约大,有一定的 风险性;隧道造价大大 高于桥梁工程。
• 1277年崇明正式建州,州府设在刘姚沙, 大约在今合兴镇地区。
崇明岛历史变迁
• 1396年(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崇明改州 为县 。崇明各沙崇明本沙北部陆陆续续长出了大小 不等的沙洲,史称“外沙”,俗称“北
沙”,是今启东市的前身。长兴岛的第一 个沙洲也露出了水面。
崇明岛历史变迁
• 约7世纪第一批江南移民来到西沙。东沙和 西沙是崇明最早涨出的两个沙洲
崇明岛历史变迁
• 公元705年(唐朝神龙元年),在西沙设崇 明镇,取“崇高明远”之意
崇明岛历史变迁
• 公元1101年,宋建中靖国初年,西沙东沙 坍没,在其东北方向又涨出一沙,因为三 次涨沙而成,名三沙。
崇明岛历史变迁
崇明岛历史变迁
• 民国初年是崇明县域最大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明岛在历史中的发展与变迁——近代史纲要课程“家乡历史调研”报告概述:作为上海市民,每次要出岛去市区的时候,岛上的人就会称是“去上海”,这是一个从常识来说并不正确,却已经为大家习以为常的说法。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岛民”,在我的意识里,“上海”并不是一个另岛民非常有归属感的地名:一条阻隔两岸的长江、不同的方言、还有与市区的繁华与繁忙有太多差异的质朴与安宁,这些都使我们对“岛”有着太特殊的情感,而非行政地域划分就能决定的。

从我家的窗户就可以望到江水和江面上的来来去去的船只,船起航的汽笛声还有夏夜从窗口吹进来的凉爽的江风,都伴随着我长大。

每个有空闲的傍晚,家人朋友就会在堤岸边散步、放孔明灯。

直到如今上大学了,我成了船上的常客,每每离开小岛,望着越来越远的码头,心里都会泛起“离乡”的忧愁。

借这次近代史纲要“家乡历史调研”的作业,我特地参观了“崇明学宫”,在这座明代建立的建筑里,陈列了很多关于崇明历史的点滴,希望以此增加我对家乡的了解。

一、“岛”的形成、合并与扩大如今的崇明岛已经趋于一个完整的形态,而它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大自然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作品”。

作为河口冲击岛,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随着日积月累的泥沙堆积一直在扩大。

根据历史的记载和地理学家的判断,唐朝武德年间最早出现了东西两个沙洲。

《苏州府志·沿革·崇明县》:“崇明在东海间。

⋯旧志云,唐武德间,海中涌出两洲,今东、西二沙是也。

”万历《崇明县志·沿革》:“盖崇起于唐武德中也,⋯名东、西两沙,渐积渐阜,而利渔樵者土著焉。

”《读史方舆纪要·苏州府崇明县崇明旧城》:“唐武德间,吴郡城东三百余里忽涌二洲,谓之东、西二沙。

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

杨吴因置崇明镇于西沙。

”宋代,又相继出现了姚刘沙与三沙。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的姚刘沙,它从西北向东南延伸与东沙接壤,成为东沙西扩的第一个合并沙洲。

于是“前二沙(按:指东、西沙)之民,徙居于此,大成村落”,因多姚、刘二姓,故名姚刘沙。

南宋后期,从姚刘沙一东沙置天赐盐场到升为崇明州。

此后经过75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距姚刘沙西北五十里的江中,又涌现一个被称为三沙的大型沙洲。

因为是由三个小沙洲合并而成,所以被称为三沙。

今日崇明岛的基本框架,在宋末元初已经奠定。

元明两代,出露江面的大小沙洲达到六十几处。

长江口南支异常活跃,沙洲重组、合并,岸线崩塌极为显著。

明清交际时期这些沙洲由于此涨彼塌缓慢地合并、连成片。

然而在众沙合并为一的过程中,原先的东沙、姚刘沙、三沙遭受严重冲刷,大部坍没,或被新沙洲所覆盖。

明末清初是崇明岛大型沙洲合并完成的最后阶段。

此后崇明岛就不断因泥沙堆积而扩大土地及滩涂面积,形成如今超过1160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最大的泥沙堆积岛屿之一。

这种变化的原理在于,长江河口落潮流主泓偏向南岸,涨潮流主泓则向北偏离,而在涨、落潮流之间的缓流区,水流夹带的泥沙得以沉积,并从暗沙逐渐发展成为沙洲。

其后,在科氏力的继续不断作用下,落潮流偏向于沙洲南侧河道,沙洲北侧河道则属于涨潮流性质。

在涨潮流占优势的北汊河道中,其泥沙搬运通常是净进的,上溯的泥沙大多不能被落潮流带人大海,从而导致沙洲北侧河道继续淤积新沙洲,新老沙洲在北汊河道中不断发展、合并,一旦北汊上口淤塞,沙洲则在冲淤变化中与北岸相连。

由此,地理学上对岛屿变化的未来预测是,崇明岛北岸与北侧的海门、启东地区相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到时候岛再也不是岛了,想到这一点也有些怅然呢。

在学宫里我也了解到了关于崇明的行政隶属和治所变迁方面的信息。

五代初被命名为“崇明镇”,“崇”取高义,“明”取清明义,“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

之后因盐业的发展在宋朝被定位“天赐盐场”。

明朝时因渔业、盐业以及航海的要塞地位从元朝的“崇明州”被升级为“崇明县”。

而治所的五次搬迁,是由于潮水冲击,原治所所在地被侵蚀所致。

从清代起定在城桥镇,并一直保留到如今。

隶属地是在1958年才从江苏省改为上海市的。

因此,崇明人对上海并没有太强的归属感也有历史方面的原因吧。

二、古船与水上交通古代崇明的造船业和水上交通十分发达,适宜在浅滩和暗沙中航行的崇明沙船,源自崇明而闻名全国,是我国木帆船四大船系之一。

清乾隆年间的《崇明县志》记载:“沙船出自崇明沙而得名”。

船身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也曾多次停泊崇明。

崇明发达的航海业造就了历代能人辈出,其中以元代朱清、明代沈廷扬、现代陈干青对中国航海事业所作的贡献最为显著,因而被后人誉为“崇明海运三杰”。

朱清(1236—1303年),因贩私盐常出入海上,熟悉海道情况。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奉命用船将库藏图书由北海道运至大都。

试航成功后,遂向朝廷建议开创海上漕运,字词打开了驶向北方的海上航道。

又疏浚娄江直达东海,沟通了与日本、高丽和琉球的海上贸易。

同时代的殷明想朝廷建议开辟通向大都的新航道,以弥补朱清视窗航路的不足之处。

新航路离岸航行,路径径直,缩短了行期,奠定了近代北洋航线的基本走向。

崇明岛的津渡始于十五世纪初或更早些时候,明万历年间设官渡。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崇明与沪之间开始开辟客运航线,同时在南门港建起崇明岛上最早的港口轮埠。

如今,在岛内已形成拥有五大客运码头和十大货运港口的密集型水上交通网络,昔日的小舢板逐渐过渡到机帆船、双体客轮乃至气垫船。

从我有记忆开始,要离岛就必须乘船,还好必须在江面上颠簸的旅程终于在高中时期“长江大桥”的建成而成为一种选择。

然而长江大桥刚建成的时候,为岛民和前来观光的旅客带来便利的同时,却因为交通方式的突然改变而出现了各种问题。

原本因为水上交通只能依靠船只,游客数量而十分有限,而如今市区的市民多了周末近边游玩的去处。

然而政府没能预料的大量客流,由于岛上各种公共设施以及住宿选择的缺乏,无法承受突然增加的旅客,很多媒体也发文表示质疑“长江大桥开通,崇明做好准备了吗?”还好这个问题终于慢慢得到了改善。

另外一个问题是,虽然游客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岛上旅游业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原本安居乐业的岛民因为道路上变得拥挤的车流和没有被妥善管理的农产品地摊而困扰。

崇明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交通变得繁忙的城区,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当时被这种现象困扰的我也用相机记录了这一情形,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间的过去,这股非正常的旅游爆棚显现终于褪去,旅游业也终于走上有组织的正规。

三、盐业生产的历史自五代西沙设立崇明镇以来,崇明就开始有了盐业。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崇明设立眼观,由发配岛上的囚犯充当盐丁,煮盐为生。

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在三沙被废弃的庄园置天赐盐场,百姓煮海水为盐,自煎自食,多余部分还能够远销外地。

煮盐业一度成为崇明岛重要的生产活动。

明清以后,涨连成片的崇明岛逐渐向江中唯一,土质趋淡,盐田大量减少,崇明盐业生产的历史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告终。

四、水利建设崇明岛历来依堤为障,以水为命。

自明清两代起,先后兴筑过吴家沙官坝、北洋沙堤、刘公坝、赵公堤等。

等限于条件,所筑堤坝抗灾能力差,水患屡有发生。

建国后,岛内修筑起环岛大堤,疏浚淤塞的河道,整治紊乱的水系,根治风、潮、旱给崇明建设带来的隐患,从而增强了崇明岛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其中,赵公堤是崇明水利建设史上第一个庞大的筑堤工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当时的崇明知县赵廷健主持修筑。

赵公堤的修建使崇明有了抵挡江海浪潮和东北咸潮的屏障。

得以安居乐业的堤内百姓无不感念赵廷健的业绩,遂将该堤取名为赵公堤。

如今的环岛大堤不仅成了抵御潮水侵袭的手段,也成了江边的一道风景线,岛民在岸边散步,眼前的绵延的堤坝和来来回回的潮水让人心情平静。

五、滩涂与围垦崇明岛滩涂广阔,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当滩涂达到一定高度时,即可驻地围垦。

建国前,曾有过17次小规模工程。

建国后,县内大力兴建保塌促淤工程,加速滩涂淤涨。

1955年首围聚兴沙,打响了崇明岛大规模围垦的第一次战役。

1959年冬,全市各条战线数万名职工开赴崇明,与崇明人民一起共同围垦合隆、新安、百万、大新等沙,至80年代末,共组织围垦61次,围地面积63万余亩,使崇明岛扩展了近一倍的面积。

如今,东滩湿地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候鸟的栖息地,每年有大量的鸟类在这里停留,也受到了不少鸟类爱好者、生物学家的关注。

而西沙湿地是国家地质公园也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保存着两大类十七种典型的地质遗迹,还是上海市科委立项的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

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崇明就像是一片难得的宁静的后花园。

六、近期发展及未来规划崇明对于上海的定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必须坚持三岛功能、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联动,分别建设综合生态岛、海洋装备岛、生态休闲岛,依托科技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把崇明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

崇明三岛划分有七大功能分区,每个功能分区资源特色不一、区位优势各异,发展方向及功能定位明确清晰。

崇中分区——以森林度假、休闲居住为主的中央森林区。

崇南分区——人口集聚的田园式新城和新市镇区。

崇北分区——以生态农业为主的规模农业区和战略储备区。

崇东分区——以生态居住、休闲运动、国际教育为主的科教研创区和门户景观区。

崇西分区——以国际会议、滨湖度假为主的景湖会展区。

长兴岛分区——以船舶、港机制造业为主的海洋装备岛。

横沙岛分区——以生态旅游度假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区。

其中,新城的建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新的行政中心将各种政府办事部门整合在一起,非常方便岛民,大家不用再需要在各部门间奔波,显著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又譬如新的县图书馆、美术馆以及科技展览馆,让岛上的孩子在课余时间有了更多学习和娱乐的去处。

新城公园也是新城建设中的一大工程,大片的水面、绿地以及夜晚的灯光喷泉秀,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

尽管现如今,新城的住宅区还未真正有规模的居民居住,因此交通、商业等功能还未配套齐全,但都在建设中,相信这里最终会比老城区更现代、更有活力。

六、总结虽然是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但经过这次调研,我发现我对崇明岛的历史还是知之甚少。

作为我心中“根”的存在,我想我有必要在今后多关注小岛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小岛淳朴、奋进、不浮不躁的民风和生活氛围将一直给我启示和积极的影响,让我在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的过程中不会迷失方向,在复杂的社会和激进的潮流中能在心里安放一片净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