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卫生卫生学第八章 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
各类食品卫生及管理 常见食品 粮豆的主要卫生问题

导入
➢ 食物:是人类获得能量和各种营养素(Nutritents)的基本来源 ➢ 人类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而且种类繁多 ➢ 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将食物分成两类: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
学习目标
掌握: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及管理 ➢ 粮豆类、蔬菜水果 ➢ 畜禽肉及鱼类 ➢ 奶及奶制品、 ➢ 食用油脂、罐头食品 ➢ 酒类、冷饮食品 ➢ 调味品、糕点类
主要内容
CONTENTS
粮豆的主要卫生问题 豆的卫生管理
粮豆类食品
• 是指粮食类和豆类食品 • 粮食类食品及其制品是我国居民的主食 • 大豆因产量大、营养价值高、食用广泛等特点而备受关注
一、粮豆的主要卫生问题
1. 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 ➢ 种类:常见的污染菌有曲霉、青霉、毛霉、根霉和镰刀菌等 ➢ 危害: • 感官性状改变 • 营养和食用价值降低 • 侵害肝脏、肾脏以及神经系统等 • 造成人体毒性损伤
一、粮豆的主要卫生问题
2. 农药残留 • 来源:直接施用;从污染的环境中吸收;储存、
运输及销售过程中污染 • 我国目前使用的农药80%~90%为有机磷农药 • 危害:引起食源性疾病或慢性毒性
一、粮豆的主要卫生问题
3. 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 • 来源: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自然环境中本底含量过高;
加工过程或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污染 • 种类:以重金属为主的无机有害成分通过富集作用污染 4. 仓储害虫 • 种类:甲虫、螨虫及蛾类等50余种。 • 危害:使粮豆发生变质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
一、粮豆的主要卫生问题
5. 其他问题 ① 自然陈化:由自身酶的作用导致其风味和品质发生改变的现象。 ② 有毒植物种子的污染:毒麦、麦仙翁籽等种子含有有毒成分。 ③ 无机夹杂物的污染:包括泥土等影响感官性状,对牙齿和胃肠道组织造成损害。 ④ 掺杂、掺假:产品中掺入杂质或者异物,降低、失去应有使用性能。
《食品营养与卫生》第八章PPT课件

15
(二)中毒原因及特征
2.中毒特征
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时,患者一般都表现出 急性胃肠炎症状,而腹痛、腹泻最为常见。
肉、蛋、乳及水产品等动物性食物营养丰富、 水分适宜、酸碱适度,适合食物中毒菌的繁殖并 产毒,则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其次是植物性 食物,包括剩饭菜、糯米凉糕、豆制品及面类发 酵食品等。
温度下保存时间过长,如在20-30℃的环境下放置 5-10小时,就能产生足以引起食物中毒的葡萄球 菌肠毒素
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耐热性强,一 般烹调温度不能将其破坏,218℃248℃油温下经30分钟或100 ℃下 2h才能被破坏。
2020年9月28日
23
流行病学特点
1、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其他季节亦可发生。 2、中毒食品主要为乳及乳制品、但及蛋制品,其次
为含有乳制品的冷冻食品,个别也为淀粉类食品 3、中毒原因主要是被葡萄球菌污染后的食品在较高
3.腹泻一日数次至十余次,或数十次不等,主要为 水样便,少数带有粘液或血。
2020年9月28日
20
案例
2007年2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称,自去 年8月以来,美国41个州共有329人先后感 染田纳西型沙门氏菌。而美国多个州的卫生部门 也分别宣布,在感染者食用的康纳格拉公司生产 的两种花生酱中检测到这种沙门氏菌。康纳格拉 公司已开始在美国市场上召回其生产的所有彼得 ·潘牌和超值牌花生酱。
物中毒称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中毒类型 (二)中毒原因及特征 (三) 细菌性食物中毒典型例症 (四)学生爆发痢疾案例分析 (五)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
2020年9月28日
13
(一)中毒类型
1.感染型食物中毒 2.毒素型食物中毒 3.二者的区别与特征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课件 第八章 食品卫生管理

二、食品储存过程中的卫生管理
(一)食品原料库房卫生管理 (1)库房内各种原料、调料、油及备品必须分区域存放,不得混放。 (2)米、面、豆类食品原料存放时,必须码垛并垫离地面高30cm 以上,离墙面的
距离在15cm 以上。 (3)食品原料仓库不得存放霉变、生虫和过期食品原料,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 (4)各种调味品、干制品存放时要分类上架并做到摆放有序、有标志。 (5)食品原料仓库实行专用,设有防鼠、防蝇、防潮、防霉、通风的设施及措施,
二、场地卫生管理
(一)餐厅的卫生管 理
(二)酒吧的卫 生管理
(三)宴会厅的 卫生管理
(1)餐饮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检查证明及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上岗。 (2)餐饮从业人员如出现发烧、咳嗽、头痛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务室,及时诊治, 离岗休息。出现发烧、咳嗽、腹泻或皮肤化脓感染等症状的要立即调离食品加工制售 岗位。 (3)餐饮从业人员上岗时应做到不戴饰物,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吸烟或嚼口 香糖,不穿拖鞋,不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保持手的清洁卫生。 餐饮从业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必须洗手、消毒:加工直接入口食品前应洗手或用消 毒药水浸泡消毒,加工时间过长时,中间应随时洗手;处理食品原料后应洗手;接触与食 品加工无关的物品后应洗手;上厕所后应洗手。 (4)餐饮从业人员要勤洗澡,勤理发(男员工),勤换工作衣、工作帽。工作时把头发 全部置于帽内,以免头发和头皮屑落入食品中。加工、售卖直接入口食品时,必须戴口 罩,口罩要每天更换或清洗消毒。
(一) 加 工 原 料 的 厨 具 、 设 备 的 卫 生 管 理 (二) 烹 调 设 备 和 器 具 的 卫 生 管 理 (三) 冷 藏 设 备 的 卫 生 管 理
第四节
餐饮企业食品销售管理及场地 卫生管理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_习题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一、填空1.维生素D的缺乏症有( )、骨质软化症、( )、和( )。
2.必需脂肪酸最好的食物来源是( )和()。
3. 膳食蛋白质中非必需氨基酸( )具有节约蛋氨酸的作用。
4.水溶性维生素包括( )和( )。
5.()和()含钙量丰富且吸收率高,是钙的良好来源。
6. 婴幼儿和青少年的蛋白质代谢状况应维持( )7.烟酸缺乏引起的“三D”症状包括( )、( )和( )。
8.与胎儿“神经管畸形”形成密切相关的维生素是( )9.硫胺素缺乏引起的脚气病主要有()、()、()三种类型。
10.人体的热能消耗包括( )、( )和( )三方面。
11. 食物的能量来源是( )12.铁损耗的三个阶段包括( )、()和( )。
13. 促进钙吸收的因素有( )14. 维生素D的较好食物来源有()15. 人体必需脂肪酸为()和()。
16. 皂甙是一类具有苦味的化合物,在()中含量特别丰富。
17. 多酚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和()两大类。
18.芥子油甙是主要存在于()中的植物化学物。
当咀嚼或其他机械性损伤后,可被内源性()水解为生物活性物质。
19.植物雌激素可发挥()和()两种作用。
20.类胡萝卜素是()和()中广泛存在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
21.植物固醇主要存在于植物的( )及其( )中。
22.黄酮类化合物的许多生物学活性均与其()活性有关。
23.硫化物包括所有存在于()和其它球根状植物中的有机硫化物。
24.当大蒜类植物结构受损时,蒜苷在()的作用下形成蒜素。
二、名词解释1.植物化学物2.植物的初级代谢产物三、简答题1.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有哪些?2. 影响铁吸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 植物化学物有哪些生理功能?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佝偻病、骨质疏松症、手足痉挛症2.海产品和植物油类3.半胱氨酸4.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5.奶和奶制品6.正氮平衡7.皮炎、腹泻、痴呆8.叶酸9.干性脚气病、湿性脚气病10.基础代谢、体力活动、食物热效应11.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12.铁减少期、红细胞生成减少期、缺铁性贫血期13.维生素D、乳糖、氨基酸14.蛋黄、肝脏、海鱼15. α-亚麻酸、亚油酸16.豆类17.酚酸、类黄酮18.十字花科植物、葡糖硫苷酶19.雌激素和抗雌激素20.种籽、油料21.水果和蔬菜22.抗氧化23.大蒜24.蒜氨酸酶二、名词解释1.植物化学物:存在于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除传统营养素(不含维生素)以外的植物活性物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习题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一、名词解释•平均需要量: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个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推荐摄入量RNI: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需要量的某种营养素摄入水平。
•适宜摄入量: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指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营养不良: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营养不良包括两种表现: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
•分子营养学:主要是研究营养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和机制,并据此提出促进健康和防治营养相关疾病措施的一门学科。
•营养流行病学:是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营养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监测人群营养状态,制定和评估人群健康的膳食模式,研究健康和疾病状态下营养因素与体力活动的关系及协同作用的科学。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氨基酸模式:就是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其计算方法是将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定为1,分别计算出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氨基酸模式。
•限制氨基酸:有效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他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
•蛋白质互补作用:为了提高植物性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使用,而达到以多补少的目的,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这种不同食物将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叫蛋白质互补作用。
•蛋白质消化率:反映的是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程度,同时还反映消化吸收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收的程度。
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二(食物氮-粪氮)/食物氮*100%•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
生物价二储留氮/吸收氮*100%=(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氮)/(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蛋白质功效比值:是反映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指处于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的量的比值。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和要求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编号:1043030124课程名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学时学分:72/4开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类型:必修课先修课程:无一、课程目的与任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改善人民营养,预防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包含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两门学科。
预防医学领域内的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而食品卫生学则是研究食物中含有或混入食物中的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安全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要加强科学思维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营养、食品污染与健康的关系,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营养学(nutriology)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其主要内容包括营养学基础,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社区营养等。
食品卫生学(food hygiene)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
其内容主要有: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性质作用、含量水平、监测管理以及预防措施;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品添加剂;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内容。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特点,与国民健康密切相关。
食品营养与卫生卫生学第八章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

食品营养与卫生卫生学第八章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第八章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①肉、鱼腐败变质的过程,肉类食品和奶类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及销售过程的卫生要求。
②病畜肉和奶的卫生鉴定与处理。
③冷饮食品的原料卫生要求及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
④食用油脂的加工方法与卫生学评价,油脂酸败的原因、评价指标及预防措施。
2.了解①罐头食品的工艺,包装材料及灭菌冷却等卫生要求及卫生签定和处理。
②植物性食品卫生。
③酒类分类、工艺及卫生问题,特别是甲醇的危害。
3.熟悉糕点、食糖、糖果、蜂蜜及调味品的卫生要求。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肉类的腐败变质,病畜肉和奶的卫生鉴定与处理,食用油脂酸败的原因、评价指标及预防措施。
2.难点:油脂酸败的过程。
三.教学安排教学时数:5 学时(理论课4学时,自学1学时)每学时的授课内容:第1、2学时:第一节 0.5h 第二节 1.0h 第三节 0.5h第3、4学时:第四节0.25h 第五节0.5h 第六节1.0h 第七节0.25h 四、教学方法重点讲授,结合实际工作并与食品卫生学总论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应用多媒体课件。
五、讲授内容和要点本章讨论与日常膳食有关的植物性,动物性及直接加工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重点介绍各类食品在加工、运输、贮存、销售过程中,可能受到微生物,化学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及预防措施。
[第一节粮豆、蔬菜、水果的卫生及管理]一、粮豆的卫生及管理(一) 粮豆的主要卫生问题1.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污2.农药残留: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3.有害毒物的污染:主要来自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农田、菜地的灌溉4.仓储害虫5.其它污染:无机夹杂物和有毒种子的污染(二) 粮豆的卫生管理1.粮豆的安全水分:粮谷类:12一14%,豆类:10—13%。
2.仓库的卫生要求:①防潮、防漏、防鼠、防雀;②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扫消毒;③加强粮豆入库的质量检查,监测与控制仓内的温湿度;④监测粮豆温度与水分含量的变化,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⑤熏蒸时注意用量和范围,防止残留量超标。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件8.食品卫生及其管理

污 染
假单胞菌等:低温繁殖,产生色斑
质量检验:
加强卫生检验:发现病禽及时隔离,急宰或无害化处理。 合理宰杀,宰前24小时停食,喂水洗肠,加工工艺类畜肉 (吊挂、击昏、放血、浸烫、拔毛、取内脏)减少污染。 冷冻保存(-25℃~-30℃,相对湿度80%~90%)可保存半 年。
(二)禽蛋的卫生 卫生问题:
高毒农药禁止用于蔬菜水果(如甲胺磷、对硫磷等) 限制农药的使用剂量,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制定农药 残留标准。
工业废水灌溉应经无害化处理方可使用。 蔬菜水果贮存的最适宜的温度是0℃左右,抑制微生物生 长繁殖。采用60CO—Υ射线辐射洋葱、土豆、苹果、草莓 等可延长保存期。
第二节 畜、禽、鱼类及其制品的卫生管理
一、畜肉的卫生及管理
(一)肉的腐败变质 牲畜宰杀后,从新鲜至腐败变质要经僵直→ 后熟→自溶
→腐败四个过程。
僵直 宰杀的畜肉呈弱碱性,肌肉中糖原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在组织酶作用下,分解为乳酸和游离磷酸,使肉的酸度增加, 在pH5.4时达肌蛋凝白等电点→肌凝蛋白凝固,肌纤维硬化, 此时肉味差,不鲜不香。
腐败 自溶为细菌的侵入繁殖创造了条件,大量细菌的繁殖 使蛋白质脂肪分解,PH上升,使肉腐败变质。可使人中毒, 不能食用腐败变质的肉。
引起腐败变质的细菌:各种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化 脓性球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根据菌核变化,可确定肉 的变质阶段。
(二) 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畜肉的处理
炭疽:炭疽杆菌是烈性传染病。是牛、羊、马的传染病,传播途径 为皮肤接触,空气吸入,食物污染(少)。症状为全身出血,肝脾 肿大等。未形成芽胞的炭疽杆菌55℃左右10—15分钟可被杀死,形 成芽胞的需在140℃30分钟干热或100℃蒸气5分钟方能杀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①肉、鱼腐败变质的过程,肉类食品和奶类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及销售过程的卫生要求。
②病畜肉和奶的卫生鉴定与处理。
③冷饮食品的原料卫生要求及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
④食用油脂的加工方法与卫生学评价,油脂酸败的原因、评价指标及预防措施。
2.了解①罐头食品的工艺,包装材料及灭菌冷却等卫生要求及卫生签定和处理。
②植物性食品卫生。
③酒类分类、工艺及卫生问题,特别是甲醇的危害。
3.熟悉糕点、食糖、糖果、蜂蜜及调味品的卫生要求。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肉类的腐败变质,病畜肉和奶的卫生鉴定与处理,食用油脂酸败的原因、评价指标及预防措施。
2.难点:油脂酸败的过程。
三.教学安排教学时数:5 学时(理论课4学时,自学1学时)每学时的授课内容:第1、2学时:第一节 0.5h 第二节 1.0h 第三节 0.5h第3、4学时:第四节 0.25h 第五节 0.5h 第六节 1.0h 第七节 0.25h 四、教学方法重点讲授,结合实际工作并与食品卫生学总论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应用多媒体课件。
五、讲授内容和要点本章讨论与日常膳食有关的植物性,动物性及直接加工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重点介绍各类食品在加工、运输、贮存、销售过程中,可能受到微生物,化学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及预防措施。
[第一节粮豆、蔬菜、水果的卫生及管理]一、粮豆的卫生及管理(一) 粮豆的主要卫生问题1.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污2.农药残留: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3.有害毒物的污染:主要来自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农田、菜地的灌溉4.仓储害虫5.其它污染:无机夹杂物和有毒种子的污染(二) 粮豆的卫生管理1.粮豆的安全水分:粮谷类:12一14%,豆类:10—13%。
2.仓库的卫生要求:①防潮、防漏、防鼠、防雀;②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扫消毒;③加强粮豆入库的质量检查,监测与控制仓内的温湿度;④监测粮豆温度与水分含量的变化,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⑤熏蒸时注意用量和范围,防止残留量超标。
3.粮豆运输、销售的卫生要求:运输车辆和包装袋必须清洁卫生和专用,不得加工和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粮豆。
4.防止农药和有害金属的污染:合理使用农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灌溉水质必须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5.防止无机夹杂物及有毒种子的污染。
二、蔬菜,水果的卫生及管理(一)蔬菜水果的主要卫生问题1.人畜粪便对蔬菜,水果的污染:肠道致病菌,寄生虫卵。
2.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农药,工业废水中的酚、铜、铅、汞、铬、镉等,其它有害物质:硝酸盐,亚硝酸盐。
(二)蔬菜水果的卫生管理1.防止肠道致病菌和寄生虫卵的污染:人畜粪便与生活污水应经过无害化处理后使用;推行蔬菜摘净残叶,去除烂根,洗洁干净,包装上市;生食蔬菜水果前应清洗干净。
2.施用农药的卫生要求: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确定农药使用的种类、剂量、次数和安全间隔期,不得使用高毒农药。
3.工业废水的卫生要求:无害化处理。
4.贮藏的卫生要求:适宜的温度是0℃左右,有条件时可采用60Co—r射线辐照保藏法。
[第二节畜、禽肉、鱼类及其制品的卫生及管理]一、畜肉的卫生及管理(一) 肉类食品的腐败变质:牲畜宰杀后,从新鲜肉变为腐败肉,要经过僵直、后熟、自溶和腐败四个阶段1.僵直:在组织酶的作用下,组织中糖原和含磷有机化合物分别分解为乳酸和磷酸,使肉的pH值,由刚宰后的7.0—7.4降至5.4时,达到肌凝蛋白的等电点,肌肉凝固,纤维硬化,呈现僵直,此时的肉有不愉快的气味,味道差,肉汤浑浊,不鲜不香。
2.后熟:僵直肉中糖原继续分解为乳酸,pH值进一步降低,肌肉结缔组织变松,肉呈现一定的弹性。
此时肉松软多汁,滋味鲜美,此为肉的成熟过程,俗称排酸。
后熟过程中形成的乳酸,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后熟肉的表面形成一层干膜,可防止微生物的侵入。
3.自溶:当肉存放在室温或更高温度下时,组织酶仍呈现活性,即使在无菌条件下,仍可使组织发生“自溶”。
此时蛋白质分解产生的硫化氢和琉醇与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中的铁作用形成硫化血红蛋白,肉呈暗绿色,肌肉纤维松弛,严重影响肉品的质量,并为细菌的侵入和繁殖创造了条件。
变质程度较轻时,经高温处理后可食用。
4.腐败变质:肉的腐败变质主要由微生物引起,主要原因有:(1) 健康牲畜在屠宰,加工,远输,销售等环节中被微生物污染。
(2) 病畜在生前体弱时,病原体在牲畜抵抗力低的情况下蔓延至全身各组织(3) 牲畜疲劳过度,宰后肉的后熟力不强,产酸少,难以抑制细菌的繁殖而导致腐败。
(二) 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畜肉的处理1.炭疽:病原体为炭疽杆菌,形成芽胞前55—58℃10一15min即可杀死,但芽胞抵抗力强140℃3min干热或100℃5min蒸气方能杀灭。
感染途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较少。
病畜处理:不得解体,6小时内整体化制或深坑(2m以下)加石灰掩埋。
其他处理:同群牲畜立即隔离,并进行炭疽芽胞疫苗和免疫血清预防注射。
饲养间和屠宰间用20%有效氯漂白粉、5%NaoH、5%甲醛消毒。
屠宰人员手和衣服,用2%的来苏液消毒,注射青霉素预防。
2.鼻疽:病原体为鼻疽杆菌:感染途径:消化道、呼吸道及损伤的皮肤和粘膜。
病畜处理:同炭疽。
3.口蹄疫: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
病畜处理:病畜及同群牲畜立即屠宰,体温高的病畜,内脏和副产品高温处理;体温正常的病畜肉尸和内脏,经后熟后可食用。
屠宰场所,工具和工人的衣服均应进行消毒。
4.猪水泡病:病原体为滤过性病毒,与口蹄疫相似。
5.猪瘟、猪丹毒和猪出血性败血症:病原体分别为猪瘟病毒、丹毒杆菌、猪出血性败血症杆菌。
病畜处理:肉尸及内脏显著病变时,做工业用或销毁;病变轻者,高温处理后出厂,但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
6.结核:病原体为结核杆菌。
病畜处理:全身性结核且消瘦者全部销毁;未消瘦者,病灶部位销毀,其余部分高温处理后可食用;个别淋巴结或脏器病变时,局部废弃,肉尸不受限制。
7.布氏杆菌病:病原体为布氏杆菌,感染途径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
病畜处理:高温处理或盐腌。
(三)常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畜肉处理:1.囊虫病:家畜为绦虫的中间宿主,幼虫在猪或牛肌肉组织内形成囊尾蚴,寄生在舌肌、咬肌、臀肌、深腰肌和膈肌内,人吃下有囊尾蝴的肉后,囊尾蚴在肠道发育为成虫,使人患绦虫病。
而当肠道发生逆转时,使成虫节片或卵逆行入胃,卵孵化为幼虫入血到达全身肌肉时,使人患囊尾蚴病。
病畜肉的处理:猪肉和牛肉40cm2肌肉上囊尾蚴或钙化虫体≤3个时,冷冻盐腌;4—5时高温处理出厂;6—10个时,作工业用或销毁。
羊肉40cm2肌肉上囊尾蚴或钙化虫体≤8个时,不受限制出厂;9个以上而肌肉无任何病变时,高温或低温处理后出厂,有病变时作工业用或销毁。
预防治施:加强肉品的卫生检验和管理;开展宣传教育,不吃未煮熟的肉,防止交叉污染;患者及时驱虫,并加强粪便管理。
2.旋毛虫病:病原体为旋毛虫,猪、狗、野猪和鼠等易感,人食入有旋毛虫包囊的肉后,约1周发育为成虫,寄生于肠粘膜并产生大量新幼虫,钻入肠壁,并随血液循环移行到身体各部位。
病畜肉的处理:取横膈膜肌(脚部)于低倍镜下检查,24个检样中包囊或钙化囊5 个以下时,肉尸高温处理后可食用;超过5个时作工业用或销毁。
预防措施:加强肉品的卫生检验和管理;开展宣传教育,不吃未煮熟的肉,防止交叉污染。
(四)情况不明死畜肉的处理确定死亡原因为一般性疾病或外伤,且肉未腐败变质者,弃内脏,肉尸高温处理后可食用;如系中毒死亡,根据毒物性质、种类、症状、程度及毒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系人畜共患病死亡可死因不明者,不得食用。
经过兽医卫生检验,肉品可划分为三类:(1)良质肉:指健康牲畜肉,食用不受限制;(2)条件可食肉:指病畜肉,无害化处理后供食用;(3)废弃肉:指因烈性传染病如炭疽,鼻疽等死亡的肉尸、严重感染囊尾蚴的肉尸、严重腐败变质或死因不明的畜肉,一律不准食用,应销毁或化制。
猪肉卫生标准:GB270719-1994(鲜猪肉和冻猪肉)(五)肉制品的卫生:保证原料的卫生,并防止加工环节中细菌的污染和有害物质的产生,使用的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六)肉类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的卫生要求1.屠宰场的卫生要求:执行《肉类加工厂卫生规范》(GB12694-90)2. 屠宰过程的卫生要求3.运输、销售过程的卫生要求生猪定点屠宰的要求及意义。
二、禽类卫生管理(一)禽肉的卫生1.主要卫生问题:微生物污染,致病菌和腐败菌2.卫生管理:加强卫生检验;合理宰杀;宰后冷冻保存。
(二)禽蛋的卫生1.主要卫生问题:来自卵巢、生殖腔、不洁的产蛋场所和贮运各环节中致病菌和腐败菌的污染。
2.卫生管理:鲜蛋贮存在1--5℃、RH87—97%的条件下,并保持各环节中的卫生。
3.蛋制品的卫生三、鱼类食品的卫生及管理(一)主要卫生问题1.腐败变质:与畜肉相似2.鱼类食品的污染:主要为鱼类生活水域的污染(二)卫生管理1.鱼类保鲜:低温保鲜(冷藏和冷冻)、盐腌保藏2.运输销售的卫生要求[第三节奶及奶制品的卫生与管理]一、奶的卫生及管理(一)奶的腐败变质奶被微生物污染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大量繁殖,引起奶的腐败变质。
这些微生物主要来自乳腔管、乳头管、挤奶器或工人的手及外环境等。
奶变质时,理化性质及营养成分均可发生改变。
因此,防止奶腐败变质的措施是做好奶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卫生工作,防止细菌污染。
(二)病畜奶的处理1.结核病畜奶的处理:对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但无临床症状的乳畜奶,经巴氏消毒或煮沸后可食用;有明显结核症状者,禁止食用。
2.布氏杆菌病畜奶的处理:奶羊禁止挤奶并予以淘汰;牛奶经巴氏消毒或煮沸后可利用,但不得制奶酪。
3.口蹄疫病畜奶的处理:经巴氏消毒或煮沸后可利用来饲喂禽畜(体温正常)或消毒后废弃(乳房病变)。
4.乳房炎奶处理:消毒废弃,不得利用。
5.其它病畜奶:如炭疽、牛瘟、传染性黄疸、恶性水肿、沙门菌等病畜奶,均严禁食用或工业用,应予消毒后废弃。
二、奶生产、贮运的卫生(一)奶的生产卫生1.对乳品厂和从业人员及牧场奶牛的卫生要求2.挤奶卫生3.奶的消毒:主要是杀灭致病菌和多数繁殖型微生物。
(1)巴氏消毒法:①低温长时间巴氏消毒法:62.8℃30min;②高温短时间消毒法:71.7℃15sec或80—85℃10—15sec。
(2) 超高温瞬时灭菌法:137.8℃2sec。
(3) 煮沸消毒法:将奶直接加热煮沸。
(4) 蒸气消毒法:生奶装瓶加盖后,置于蒸气箱内,蒸气上升后10分钟。
(二)奶的贮运卫生:低温并保持贮奶容器及运输车辆的卫生。
三、奶及奶制品的卫生质量要求(一)消毒牛奶的卫生质量:感观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二)奶制品的卫生质量1.全脂奶粉2.炼乳3.酸奶4.奶油[第四节冷饮食品的卫生及管理]一、原料的卫生要求1.原料用水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加工工艺要求2.原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卫生标准3.食品添加剂在使用范围和剂量上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86 二、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一) 液体饮料1.水处理:去除悬浮性杂质(初级处理)和溶解性杂质(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2.包装容器:无毒无害、耐酸碱、耐高温和老化3.杀菌:巴氏消毒、加压蒸气杀菌、紫外线杀菌、臭氧杀菌4.灌装及灌装间的卫生要求(二)冷冻饮品(三)固体饮料1.分类(卫生学意义):蛋白型、普通型、焙烤型2.卫生要求三、冷饮食品的卫生管理1.严格执行《冷饮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实行企业经营许可证制度2.严格从业人员及经销摊贩的健康体检和培训制度3.生产厂房远离污染源,保持周围环境的绿化与清洁,保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防止交叉污染,卫生设施要齐全4.产品批批检验,做到合格产品出厂5.产品包装严密规范[第五节酒类的卫生及管理]一、蒸馏酒(一)蒸馏酒的卫生问题1.原料的卫生:粮食、酒曲的卫生2.蒸馏酒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甲醇、杂醇油、醛类、氰化物、铅、锰等(二)蒸馏酒的卫生管理1.原料新鲜、干燥、洁净、卫生2.严格控制蒸馏设备与贮酒容器铅的含量3.严格掌握固体法制酒时适宜的摘酒时机4.以木薯、果核制酒,加强原料的清蒸排杂二、发酵酒:与蒸馏酒的根本区别是无蒸馏工序,因此,原料中的所有成分全部保留中酒中,包括原料中污染的霉菌毒素,其次是酒度低,细菌可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