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说课稿参考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关雎说课稿

初中语文关雎说课稿

初中语文关雎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文章描写一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二、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再者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读诗歌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依据本单元教学重点,要求通过“品味,感悟,欣赏”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想:因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首先应该让学生对我国最早的这部诗歌总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

而后进入文本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这次课堂教学我结合一些充满趣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情景。

教学步骤分为“吟诵、叹读、译文,赏析”等步骤,为达到每一步的要求,分别设计相关小问题。

重点放在诗的“诗情画意”上,完成“诗中有画”,培养学生学诗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联想与想像以丰富形象的良好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以及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表达能力。

在给学生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

《关雎》教案5篇

《关雎》教案5篇

《关雎》教案5篇《关雎》教案篇一重庆市渝北区南华中学校际交流课教案课题名称:关雎执教者:重庆市南华中学校代璐时间:2023年11月15日班级:初三5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根本知识;过程与方法:感受全诗的音乐美、画面美、韵味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理解人之性情、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

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一〕课前播放《关雎》音乐,营造气氛。

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几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二〕介绍文学常识《诗经》。

二、诵读诗,感受诗的意境〔一〕配乐美读1.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诗歌。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抑扬顿挫。

2.教师配乐范读。

教师要求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3.男女生分角色读〔二〕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描绘自己感受到的诗中的画面。

2.教师描绘其中的一个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此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品读诗,感受诗的内容美 1.诗中讲述什么内容?2.诗歌中的君子对女子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3.诗中描绘的君子和淑女是怎样的形象?重庆市渝北区南华中学校际交流课教案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联系乐府《江南》理解女子美好善良的形象四、小结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可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人已不知如何去爱了,很庆幸我们还有这么一篇《关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责任的男子向自己的心上人郑重许诺婚姻的模样,庆幸还有这么一篇《关雎》让我们重拾了究竟什么样的女子才值得深爱。

也难怪那么多的学者都认为“君子〞即指周文王,“淑女〞即指其妃太姒了,也难怪人将它推举为了歌颂“后妃之德〞的典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关雎》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关雎》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关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关雎》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古诗文。

这首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古代民间诗歌的代表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通过对鸟鸣和草长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的意义深远,表达了人类对爱情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关雎》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代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背景,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理解诗文的基本意思,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关雎》所表达的对爱情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关雎》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2.原因:古诗文的语言和现代文有所不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转换能力。

同时,古代文化背景和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思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关雎》。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关雎》,理解诗文的基本意思,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说课稿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说课稿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说课稿《关雎》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关雎》。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关雎》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诗经》的首篇。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青年男子对爱情的追求,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学习这首诗,对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诗经》这种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关雎》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美感。

3.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观念,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观念,理解其文化内涵。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关雎》的朗诵音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音频和图片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关雎》是一首古代诗歌,通过播放音频或展示图片,可以营造出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

图片和音频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对诗歌中所描述场景和情感的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对于古代诗歌,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

而音频和图片可以提供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 知识讲解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书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为学生理解《关雎》奠定基础。

了解《诗经》的成书背景,如时代、社会环境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关雎》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从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意义。

关雎教案10篇

关雎教案10篇

关雎教案10篇关雎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解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1、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象、讨论交流学法指导: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一、教学过程:导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

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二、七嘴八舌话《诗经》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作品分类:《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2、教师问:《诗经》离我们远吗?PPT展示———跟《诗经》有关的①成语②名句③诗词④名号《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

它的文化传统就像空气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2、男女和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3、学生个读、评读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四、诗情画意译读《关雎》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雎鸠和鸣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PPT图片展示少女采荇图——渴慕、爱慕(清新、活泼)长夜难眠图——忧思、惆怅(速缓、调沉—急切,速稍快)琴瑟鼓乐图——喜悦、庄重(“钟鼓乐之”语顿、重音)2、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3篇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3篇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篇8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窈窕”“淑女”“君子”等词语含义,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3、理解诗意,分析主人公形象,领悟诗情。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品、写等方式学习诗歌。

2、音乐烘托,资料辅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淑女风范、君子风度,做文明敦厚之人。

2、正确看待君子对待爱情的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营造氛围)一、走近《关雎》--仰视1、有一条河,缓缓流淌了三千年,河畔的每一株草,每一缕清风,每一丝香甜,都被完整的珍藏。

岁月的风尘无法将之淹灭,时光的足音无法将之覆盖,所有的细节汇聚成一个个富有灵性的文字,轻轻跳跃……这条河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诗经》!2、《诗经》简介(屏显)(生自读积累)。

3、《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鼻祖,孔子论诗,必从《诗经》开始,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能让人“温柔敦厚”。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让我们带着仰慕之情去聆听那经历了三千年之久却依然鲜活美好的吟唱!二、走进《关雎》--透视聆听先民吟唱:1、自由读,回顾诗歌朗诵常识。

(生先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据诗歌常识探讨如何读好这首诗,再据总结的经验试读。

)2、配乐读,体会诗歌音韵美感。

(推荐同学示范朗读,用声音传递出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3、同桌互读,探寻人物内心世界。

(读给同桌听,并与同桌探讨:这首诗讲了个什么故事,读出了诗中男子怎样的心路历程。

)探究人物形象:1、分析“淑女”形象。

(1)想象“窈窕淑女”模样。

那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子让他慕之求之,求之思之的呢?闭上眼,我们来想象一下她的样子:微风轻拂,河水微漾,金色的阳光铺洒在河面上,油油的荇菜在水中摇曳,一位挎着篮筐的姑娘不时弯下腰,轻快的采摘着荇菜……也许这个姑娘在我们脑海里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但我们相信,她一定有--(生随老师设置的情景想象。

关雎说课稿

关雎说课稿

关雎说课稿第一篇:关雎说课稿《关雎》说课稿一、说教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理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关雎》描写了一个男子对心爱姑娘思念和追求的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而不得的焦虑和即便如此仍然对爱情不懈追求的朝气,可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说学情《关雎》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这首诗并非易事。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学习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有了朦胧的情感体验。

因此对于学习《关雎》这首爱情诗,想象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和追求,理解其中的爱情生活,已经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和阅读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对阅读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以及“诵读古代诗词。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等若干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2.通过抓取关键词语,分析诗中“淑女”“君子”的人物形象。

3.感受古代人民对于真挚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分析“淑女”“君子”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的学情,我的教学方法如下:(一)情境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二)问题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对材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正所谓“教学相长”,合适的教法使教师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法如下:(一)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抓住诗中关键词语。

2024《关雎》说课稿范文

2024《关雎》说课稿范文

2024《关雎》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关雎》是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古代诗歌,属于“诗词鉴赏”单元。

通过学习《关雎》,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韵律,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关雎》的背景、主题和意象,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诗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关雎》的背景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法是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的教学素材,如课件、诗歌解读的资料和古代音乐欣赏等,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会以一首古代音乐开篇,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韵律和美。

然后我会提问学生: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什么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关雎》这首古代诗歌。

环节二、诗歌解读我将引导学生了解《关雎》的背景,探究其主题和意象。

通过诗歌解读的资料和课件的呈现,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我会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环节三、诗歌欣赏在学生对《关雎》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会放映一段相关的古代音乐和画面,让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环节四、表达与书写在学生对《关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关雎说课稿参考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