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雄关漫道】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2.4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课时作业

合集下载

2012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模块检测试题(含答案)

2012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模块检测试题(含答案)

2012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模块检测试题(含答案)第1讲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11•北京东城期末检测)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③①②表示的地壳物质变化过程是( ) A.从变质岩到岩浆岩B.从沉积岩到变质岩 C.从岩浆岩到沉积物 D.从岩浆岩到变质岩解析:第1题,图中①是峡谷地貌,由流水侵蚀而成;②是河口三角洲,流水堆积所致;③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锥;④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貌。

第2题,③图表示岩浆岩的形成,经①图所示的流水侵蚀作用,最终大量泥沙等碎屑物在河口地带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图②)。

答案: 1.D 2.C (2011•南京一模)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计图,回答3~5题。

3.图示的外力是( ) A.流水 B.海浪 C.冰川 D.风力 4.图中,强度侵蚀面积最大的省区是( ) A.内蒙古 B.甘肃 C.青海 D.x疆 5.x疆的轻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都很突出,是因为( ) A.自然环境整体性强 B.地域广阔,距冬季风源地近 C.自然环境的垂直差异显著 D.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显著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这种外力侵蚀作用以x疆、内蒙古等省区较为典型,故这种外力是指风力。

第4题,找出强度侵蚀的图例,然后结合统计图,可以读出内蒙古强度侵蚀面积最大。

第5题,x疆的地形以“三山夹两盆”著称,其中x疆中部的天山可将x疆分为南疆和北疆,南、北疆的自然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它们的侵蚀强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答案: 3.D 4.A 5.D 读下列甲、乙两图,回答6~7题。

6.甲图中与③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⑤ D.⑥ 7.乙图中若沿⑦处向下钻探100 m,发现地层由黏土、淤泥、岩石等物质组成,岩石中含芦苇化石。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听课手册-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四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听课手册-课件

专题四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搭建体系■ 核心提炼1.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4.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命题点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新老岩层的判读1[2015·天津卷] 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图4­1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图4­1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A.变陡了 B.变缓了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考点透析1.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解读(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判断该类图的基础。

(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和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

(3)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才可能含有化石,它保存了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而岩浆岩、变质岩中则不可能含有化石。

2.如何根据地质剖面图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质剖面图中往往呈现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我们可以根据岩层的相邻关系来判断它们的新老关系,判断依据如下:(1)沉积岩是经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此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的产生时间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岩浆喷出通道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被侵入的岩层。

(3)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 新题预测河南郭亮村位于太行山绝壁之巅。

【师说 雄关漫道】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4.4中国地理课时作业

【师说 雄关漫道】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4.4中国地理课时作业

【师说雄关漫道】2015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4.4中国地理课时作业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表示的地点依次是某省年降水量(单位:mm)及降水相对变率(%)图9.据图分析,该省区( )A.东南为湿润地区,西北为干旱地区B.东南临海,西北面向内陆C.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东南小,西北大D.降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该省区东南部降水为500 mm以上,但少于800 mm,为半湿润地区,A项错误;据经纬度可知该省区为青海省,内陆省份,B项错误;该区域西北部比东南部降水少,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西北部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小,C项错误。

分析图示降水量数据可知,该省区降水东南多西北少。

故D为正确选项。

答案:D10.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年降水变化量最大B.乙地年降水变化量可能是52mmC.丙地年降水变化量可能与乙地相等D. 丁地年降水量最小,但年降水变化量最大解析:甲地年降水量变化为50 mm,乙地为45~60 mm,A项错误,B项正确;丙地年降水量为(100 mm,300 mm)之间,乙地为300 mm,乙地降水量大于丙地,C项错误;丁地年降水量仅25 mm,年降水变化量仅为7.5 mm,D项错误。

答案:B(2013·北京模拟)下图为中国某省区轮廓及某地理要素等值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11题。

11.图示省区简称及等值线反映的地理要素最可能是( )A.湘海拔(米)B.贵海平面气压(百帕)C.粤年太阳辐射总量(千瓦·时/平方米)D.青年降水量(毫米)解析:结合省区轮廓可知图示省区为我国青海省,简称青,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D。

青海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而图示的等值线数值较小,A项错误。

图中数值太小,不会是海平面气压(百帕),B错。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远离海洋,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再由山地地形影响,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迅速递减。

故D为正确选项。

(1)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试简述其自然原因。

雄关漫道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2.4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课件

雄关漫道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2.4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课件

土)
侵蚀作用的类型 侵蚀作用是对地表地貌的破坏作用,有物理侵蚀和化学侵蚀 两种。物理侵蚀主要是机械的破坏作用,如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 地貌。化学侵蚀主要是指在氧、水和溶于水的各种酸的参与下对 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如我国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岩溶地貌 就是可溶性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长期溶解和冲刷作 用形成的。
解析:(1)峰林为石灰岩地区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 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2)甲处为孤峰, 其两侧岩石受侵蚀作用严重而使其突出形成孤峰;乙处为流水下 蚀沉积岩形成的河谷,主要受外力作用;丙处有单向层块沉积岩 层,且缺少地表植被,又位于断层附近,地壳活跃,易发生滑坡; 丁处是典型的向斜成山。
答案:(1)D (2)C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 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 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完成 1~2 题。
第4讲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考纲点击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岩石圈物质循环。 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考情分析 2014 年高考命题预测: 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的判读与分析是近年高考考 查的重点,今后可能会以重要地形区、重大地质灾害、典型岩石 的形成等为背景材料,联系区域地理知识考查地质地貌与人类活 动的关系。
答案:(1)C (2)C
【例 2】 (2013·北京卷)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2)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地质循环和地质作用共53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地质循环和地质作用共53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地质循环和地质 作用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师说 雄关漫道】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1.4地理计算能力课时作业

【师说 雄关漫道】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1.4地理计算能力课时作业

【师说雄关漫道】2015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1.4地理计算能力课时作业悬崖最大相对高度可能为( )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叠,等高距为50米,根据陡崖的计算公式:米,可以算出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是:10015.有关1978~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煤的生产量略有下降B.原油生产下降幅度最大C.非矿物能源增长两倍多D.天然气生产增长约4倍解析:注意图中的数值为各能源所占的百分比,通过简单的计算比较可知,天然气生产增长了约4倍。

答案:D16.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代码所代表的地理名称。

B__________,C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

(2)河流AD段的流向为__________。

(3)B处海拔最高可能的范围是( )A.[150 m,200 m] B.[250 m,300 m)C.[200 m,250 m] D.[250 m,300 m](4)若G、H两地图上距离为3.6 cm,则两地实地距离为____________;G与H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__。

(5)该区域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为________,为解决此问题,该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应以__________为主。

(6)拟在A—H处建一水坝,应选择在__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及其综合应用。

(1)根据各字母所在位置的等高线特征判断其地形类型:B—等高线相交—陡崖;C—两山之间—鞍部;E—等高线凸向较高处—山谷;F—等高线凸向较低处—山脊。

(2)首先根据地势判断出河流在图上的流向,然后根据指向标判断实际流向。

(3)B点为陡崖,有200 m和250 m,两条等高线相交,图示等高距为50 m,因此其海拔最低是250 m,最高不超过300 m。

高三地理专题04地质作用与地质循环(详细答案)

高三地理专题04地质作用与地质循环(详细答案)

高三地理专题04地质作用与地质循环(详细答案)2020届专题04地理测试范围:地质作用与地质循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澳大利亚的神奇岩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奇观。

它是滨海嶙峋兀立的巨大黄岗岩巨石,读图完成1—3题。

1.嶙峋兀立的花岗岩居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是()A.甲B.乙C.丙D.丁2.嶙峋兀立的花岗巨岩的成因是()A.变质作用B.溶蚀作用C.岩浆活动D.风化作用3.嶙峋兀立的花岗巨岩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岩浆侵入—地壳上升—海浪侵蚀B.地壳上升—岩浆喷发—海浪侵蚀C.板块运动—地壳上升—海浪侵蚀D.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力侵蚀读图,回答4—6题。

4.凤凰山、仙人冲、元宝山的地质构造是()A.向斜、背斜、向斜B.断层、背斜、向斜C.断层、向斜、背斜D.背斜、向斜、背斜5.仙人冲处地貌形态形成的正确原因是()A.槽部受到张力,不易受侵蚀B.槽部受到挤压,岩石比较坚硬C.顶部受到张力作用,易受侵蚀D.岩石比较坚硬,易发生上下移动6.关于图中所在地区正确规划利用的是()A.在凤凰山上进行天然气的勘探B.在龙潭肖处一定不能建设水库C.仙人冲处一定是良好储煤炭处D.在元宝山中进行水资源的勘探排石位于辽宁大连瓦房店骆驼山海滨森林公园东部岬角处,有一排礁石伸向海中,故名排石,下图为该景区著名景点。

读图完成7—8题。

7.据图判断图示岩石类型属于()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8.图示地貌形成的原因可能是()A.风化和风力侵蚀B.风化和流水侵蚀C.风化和海浪侵蚀D.风化和冰川侵蚀下图为某地“沿110°E南北向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质剖面的特点是()A.黄河至洛河之间为背斜B.黄河至洛河之间是受到强大挤压力而成C.北山为背斜山D.渭河是在向斜处发育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剖面黄河至渭河段总体地势南高北低B.花岗岩体中能发现岩石C.北山和秦岭岩层的成因不一样D.图示区域地貌特征主要是风力侵蚀形成某一研究时刻的水面线与河底线包围的面积称过水断面。

2020版高考地理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2 4专题突破篇专题四 地质作用与地形

2020版高考地理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2 4专题突破篇专题四 地质作用与地形

][专题分析岩石的形成及相要注意掌握热点区域地形特征、在复习应考中,断层构造的特点和成互转化、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等。

在复习褶皱、熟悉流水因时,学会根据岩层弯曲形态、新老关系区别背斜和向斜,地貌、风力地貌和冰川地貌的特点。

考向一内力作用与地貌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1.板块边界与地貌.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3.根据地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运动过程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1)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如下图中①→②→③→④,年代越来越老。

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2)岩层强烈褶皱所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动使岩层发生褶皱。

而不判断背斜和向斜就需要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致,这种情况下,能只看岩层形态。

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是缺失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地(3)或者是当地一开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也可能是当时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等地壳隆起后,始有沉积作用,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若上下两层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4)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而成。

是因为之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而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则是由于地壳上升后一直在遭受外部侵成;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蚀。

.(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下图中⑤晚于所有沉积岩。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2)()层是.二叠系C D.第四系.石炭系.志留系A B(1)A][答案(2)A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1)确定岩层及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雄关漫道】2015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2.4地质循环与地质
作用课时作业
(2013·自贡诊断)下图示意某地某种构造地貌。

读图回答1~2题。

1.该构造地貌是( )
A.背斜谷 B.向斜山
C.陨石坑 D.火山
解析:从图中的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可以肯定图示区域地貌为山地地貌,不是地势低洼的谷地,也不是洼地,排除选项A、C的可能。

图中⑤的外围等高线是600,且是处在700和600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等高线,按照“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以肯定该山地的山顶存在一个洼地,不可能是向斜山,只可能是火山喷发的火山口,故整个山体地貌是一座火山。

故选D。

答案:D
2.根据图上信息,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A.①地海拔比②地低
B.③地海拔比④地高
C.①地与②地的相对高度不可能小于③地和④地
D.④地和⑤地的相对高度有可能大于③地和⑥地
解析:从图上不难看出图上的等高距为100米,①②两地的海拔都在200到300米之间,没有办法直接比较出它们之间的高低关系。

③④两地的海拔都在600到700米之间,也没有办法直接比较出它们之间的高低关系。

①②之间的相对高度与③④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存在着大于、等于、小于的三种可能,故选项C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④地的海拔在600到700米之间,⑤地的海拔在700到800米之间,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大于0小于200米;③地的海拔在600到700米之间,⑥地的海拔在700到800米之间。

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也是大于0小于200米,完全有存在④地和⑤地的相对高度大于③地和⑥地的相对高度的可能。

答案:D
(2013·绵阳诊断)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左图为丙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

据此回答3~4题。

3.该区域所在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铜矿出口国,下列与铜矿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是(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 岩浆侵入 D.沉积作用
解析:有色金属的形成是岩浆物质上涌冷却的过程中结晶分异而成的,排除选项A和D,而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中矿物没有分异性,故选C。

答案:C
4.图中丙地的地质、地貌属于( )
A.背斜成岭 B.向斜成谷
C.向斜成岭 D.背斜成谷
解析:从丙处的局部放大图来看,丙处的地貌上为一个山岭,从地质结构上来分析,岩层表现为中间老、两翼新,属于背斜构造,故丙地的地质、地貌属于背斜成谷,选D。

答案:D
(2013·内江模拟)读北半球某地南北向的褶曲、断层示意图,完成5~6题。

5.从褶曲、断层示意图可知( )
A.①地向上隆起,为背斜
B.②地岩层在张力作用下破碎,加之流水侵蚀形成谷地
C.断层上的⑤处可能是某次地震的震中
D.在③地的内、外力作用过程中,主要有沉积、挤压、抬升几种表现形式
解析:图示①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A项错误;②为背斜,顶部岩层因受两翼岩层张力受流水侵蚀形成谷地,B项正确。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⑤处位于地面以下,不会是震中,C项错误;在③地还会出现差异侵蚀作用,D项错误。

答案:B
6.②、④为同一河流,结合其堆积物等图上信息判断( )
A.该河从图中断块山东侧绕过
B.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南侧绕过
C.该河从图中断块山西侧绕过
D.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北侧绕过
解析:一般而言,北半球右岸侵蚀严重,左岸以沉积为主。

分析图示可知②河段南岸侵蚀作用强,北岸以沉积为主,表明南岸为河流右岸,河水自西向东流;该河从图中断块山东侧绕过,在④河段河水自东向西流。

故A为正确选项。

答案:A

地的地貌类型是( )
.下面四幅图描述了该河谷的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
.据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③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
14.图中古沙洲的成因是(双选)( )
A.河水的沉积作用
B.海水的顶托作用
C.河流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解析:入海的河水中多泥沙,经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泥沙少了还不行,刚刚堆积起来,就会被海浪冲走,所以形成沙洲还需要有海水的顶托作用。

答案:AB
15.图中现象与地球自转偏向力作用相关的是(双选)( )
A.海岸线向东移动
B.长江流向东南
C.古沙洲与北岸相并
D.南通、海门可建港口
解析: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流南岸侵蚀严重,北岸堆积严重。

答案:BC
16.(2013·济宁月考)读亚洲东岸某地海陆分布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出甲、戊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2)图中乙处海底地形的名称为__________,其所处的板块边界类型是__________。

丙区域常出现的地质灾害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处的地质构造常形成__________(地形),与此成因相似的我国名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图中岩层弯曲形态和地貌看,甲处是向斜山、乙处是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是由于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坚实不易侵蚀,成为山岭;背斜谷的形成是由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容易受侵蚀成谷底。

(2)从图中海拔可看出,东侧为海洋,乙处狭窄深邃为海沟,属于消亡边界;丙处由于板块挤压,岩浆活动强烈,多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

(3)丁处地质构造为地垒,对应的地貌是块状山地或断块山,在我国庐山、华山、泰山是典型的块状山地。

答案:(1)甲处地形为山岭,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坚实不易侵蚀,成为山岭。

戊处地形为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容易受侵蚀成谷底。

(2)(马里亚纳)海沟消亡边界火山喷发地震
(3)块状山地(或断块山) 庐山华山泰山
17.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分析甲地的海拔高于乙地的原因。

(2)说明丙地不适合修建地下隧道的理由。

(3)根据图中地质构造信息,判断①、②岩层的新老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以及地质构造的研究意义。

(1)根据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回答。

(2)丙处为向斜,岩层下凹,易出现塌方事故;向斜是地下水的良好储存地,在此开凿隧道易成水道;丙处地下为石灰岩,可能有溶洞,地基不稳固。

(3)①岩层侵入②岩层下面的沉积岩层,但未侵入②岩层,说明侵入岩形成晚于②岩层。

答案:(1)甲地位于向斜地区,由于褶皱作用下被挤压,岩石比较坚硬,抗侵蚀能力较强;乙地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

因此甲地海拔高于乙地。

(2)丙地位于向斜,岩层向中心凹,建隧道容易塌方;且石灰岩是含水层,地下水容易汇聚;石灰岩地层多地下溶洞,地质结构不稳定。

(3)②比①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