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问题设计训练(教师用)陕北柳

合集下载

陕北柳阅读题答案

陕北柳阅读题答案

陕北柳阅读题答案本文是关于陕北柳阅读题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陕北柳》阅读原文:①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

柳树树身短粗,顶端一根根笔直的椽子像伞架般张着,一头的翠绿盖在这些椽子上。

②陕北柳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

她是极普通的树。

因为她的普通,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便处处是她的身影。

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

她像那片土地上的母亲们一样,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③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

嫁时还没有一丝根须。

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剥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

她就这样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地长成了树形。

④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

她将几支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

她总是迎着风娉娉婷婷地站着,少女般期待着人们对她的赞美。

那时,她不但纯洁甚至还有些懵懂,她不知道她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

⑤长到五六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倒沫的老牛遮阳。

放学后的孩子再也撼不动她的腿脚,小雨前的清风也再扭不动她的腰肢,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

⑥她努力地将树枝向上竖起,为的是要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片叶。

她拼命地要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要使水分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

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

⑦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但母亲们在那一刻常常流着酸涩的泪水。

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当主人提着利斧向她走来时,她颤抖着摇落了一树黄叶。

高考抒情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高考抒情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高考抒情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一、三色荞麦耿翔(1)不因是泥土的守望者,才热爱每一种庄稼。

面对大地上的万物,我一向以为,真正的智者应是那些具体而抽象的粮食。

它们全部来自土里,它们简朴单一的形象,会让我心情突然复杂地想些什么。

(2)进入陕北后,这种感觉更是无遮无拦了。

那时,我几乎是不知疲倦地把目光放出去,在这片千沟万壑罗织出的大莽原,一心一意地搜寻着:究竟在哪一种作物身上,负有这决土地的真魂呢?(3)有一次,在一座浑圆的土峁上,看羊群在坡地里吃草。

我的初衷,是想让这群似乎不计年月,只知缓缓移动的活体,来稳定一下十分浮躁的内心。

等我无意识地回过头,却有一片雪白的荞麦花,在我经不住骚动的身后,很热烈地开放着。

(4)这突如其来的画面呵。

我想,这是陕北对我的一种神示。

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

那一瞬,要不是农家子弟天生对庄稼的爱心,我的不安分的手脚,早将我拖进荞麦地里了,说不定会用不地道的腰鼓舞步,腾起一天的粉尘呢。

也就在这时,我才把它当成这片天地中的一种灵物。

(5)让我一眼看中的,正是荞麦的色彩,并自认为它是陕北的圣物,应该在万民之中,万物之上。

想想,它一钻出地皮,就是一坡的嫩绿。

对于沉积很深的黄土来说,这点绿太单薄了,几乎敌不住黄河上几个浪花的冲刷。

于是,它在寸把高的时候,就挣出一坡白色的小花,就让你明白,黄土可以淹没它的绿,但这最单一的白,却是怎么也埋不住的。

陕北的亮色,或许就在荞麦开花的月份里。

(6)我第一次看见荞麦花,是在一个沾带着露水的早晨。

一坡连一坡的白,一沟接一沟的白,这是北方的雪也落不出的情节呀。

听见花间嘤嘤的蜂声,真不知该怎么颂扬了。

(7)对于荞麦,我一直叫它黑麦。

在我的诗中,能找到好些关于它的诗句。

我也一直把它结出的黑色的颗粒,当作纯情的眼睛去描摹。

这是荞麦捐献给黄土的第二种色彩呵。

(8)每每临近成熟的季节,都想从它的枝叶间,找到熟悉或不熟悉的眼睛。

体会写作技巧专题训练4

体会写作技巧专题训练4

体会写作技巧专题训练4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柳母宁新路柳的韵味,是女人的韵昧;柳的神态,是女性的神态。

我在柳下长大,柳的妩媚与柔情,恰是母亲那纯朴与慈祥的神形。

家乡的院落是柳,路边是柳,湖河沟旁是柳,荒郊野外是柳。

我记事时,也是记住母亲模样和柳树样子的那次,是个很热的中午。

母亲抱着我,靠坐在房后柳下做针线活。

我躺在母亲怀里,在瞅母亲的脸,也瞅柳树。

母亲的脸上不停滴汗珠,滴到了我嘴里。

我不安分起来,要抓柳条,要上树,要跳到柳树上与小鸟玩。

母亲揪柳条给我。

我闻到了柳叶上的糖甜味,柳叶上有糖蜜,像母亲的乳汁那样甜。

柳叶糖蜜充当了母亲的乳汁,在我哭闹的时候,母亲会把我抱去柳树下,揪柳叶糖给我吃。

满树柳叶糖的柳树长得粗壮,母亲喜欢坐在柳下,我也喜欢上了柳树。

越老的柳树蜂窝越多,蜂越忙,柳枝上往下滴蜜汁。

屋后的老柳,蜂爬满了柳叶,它们吐出的金黄蜜,随风散着甜香味。

我自己很快就可以够到柳条了。

屋后柳长成了老柳,粗壮高大且枝粗叶茂,柳条垂地,树洞和树枝尽是蜂窝,极忙的蜜蜂,在柳上酿着金黄的蜜,一片柳叶一片糖,一条柳枝一捧蜜。

可有一天,几个壮汉要砍这棵老柳,用它去架桥。

我抱着柳树不让砍,他们问我为啥,我说是我妈妈栽的柳,砍了它,我妈没了乘凉的柳树,我也就没了吃糖蜜的柳叶。

他们说它是闲树,架桥是积德,是为我家积德。

我问母亲,他们砍柳是为我家好吗?母亲在流泪,却又点点头。

老柳粗大,他们虽用的是锋利的钢锯,却用了吃奶的劲,锯了足有一顿饭的工夫,才把老柳锯倒。

我从屋前看柳,柳不见了。

老柳躺在了屋后,继而十多个汉子把它抬走了。

锯开的柳是睛红色的,断口流出殷红的血水。

老柳真是被架在了小河上,马路被接通,人马车顺畅走过,老柳支撑起了结实的桥。

老柳虽被锯走,但树根很快冒出了柳条,铺成桥的柳身也冒出了枝条,老柳虽被锯倒却还活着,这使我宽慰了许多。

但仍使我深深伤感的是,没了柳的屋后,就没了柳下的母亲。

没了老柳,哪里找蜂蜜多的柳叶?我很快知道什么地方的柳上蜂蜜多。

《扛椽树》公开课教案

《扛椽树》公开课教案

《扛椽树》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寻找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状物抒情散文的解读方法。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明确扛椽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本文的艺术手法,揣摩阳刚雄健的语言特点。

一、解题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课文《扛椽树》,请问这树其实是什么树的一种?(柳树)是哪里的柳树?(陕北)你心中的陕北是怎样的?教师拓展:我心中的陕北,是由延安、革命精神、信天游、白羊肚毛巾、窑洞、宝塔山、兰花花、我很喜欢的一个陕北作家路遥和他的《平凡世界》、《人生》等很多混乱却清晰的元素组成的。

当然,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是黄土高原。

我还依稀记得年少时读《人生》,巧珍唱的信天游“上河里鸭子下河里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半年前在摄影网上还看到安塞腰鼓的图片,蓝天下挥舞着红绸带,敲打着腰鼓在黄土地上踢腾翻跃的汉子们,让人血脉贲张,这就是我心中的陕北的印象。

这棵柳就长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人把它叫塞上柳,还有叫蓬头柳,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叫它扛椽树?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我特别喜欢最末的这个名字,因为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

)这话该怎么理解?(猜想,同学会陷入了沉思,因为这是本文解读的难点。

)过渡语:这个问题是本文解读的难点,它关乎散文的主旨和意蕴,需要我们深入文本,全面思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探寻扛椽树的根本特质。

二、分析情物,把握情旨1、过渡语:请同学们标好段落符号,细读6-8段,找出课文是从哪些角度具体描写扛椽树的,进而思考它的根本特质。

段6:色彩——浓黑——阳刚坚强——陕北英雄、普通刚强汉子、鲁迅样的民族魂对比拓展:回忆描述记忆中的柳.关于柳的色彩:嫩黄段7:枝条——横多——傲骨铮铮——英雄、陶渊明、鲁迅对比拓展:回忆描述记忆中的柳.柳贵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李渔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一:梳理行文思路题提升练(原卷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一:梳理行文思路题提升练(原卷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一:梳理行文思路题提升练(原卷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阿来①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②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③然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

这样直到海拔高度达到5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④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

20世纪80年代刚刚工作时,去一个一百来公里的地方,只能牵着马,驮着行李与书籍,翻越两座雪山,徒步行走三天时间。

后来,我坐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很多地方。

记得在科罗拉多州的某个地方,在美国的高原上,有一天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

有一次,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我们停下车来,看长长的铁路线上,长长的一列火车在草原和积雪的山脉之间蜿蜒而过。

那时,我就想,要是也有这样一条铁路穿过青藏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当即,我就要求朋友帮忙退掉机票,要坐这条线上的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⑤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法,这样,几乎就有了在青藏高原上乘坐火车的感觉。

没有想到的是,才过了几年,就在青藏高原真切地看到火车奔跑了。

⑥此次青藏之行前,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

⑦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

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陕北柳短文阅读答案

陕北柳短文阅读答案

陕北柳短文阅读答案导读:《陕北柳》的作者是朱景敏,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呢?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陕北柳短文阅读答案,供参考阅读!《陕北柳》阅读原文:①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

柳树树身短粗,顶端一根根笔直的椽子像伞架般张着,一头的翠绿盖在这些椽子上。

②陕北柳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

她是极普通的树。

因为她的普通,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便处处是她的身影。

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

她像那片土地上的母亲们一样,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③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

嫁时还没有一丝根须。

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剥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

她就这样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地长成了树形。

④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

她将几支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

她总是迎着风娉娉婷婷地站着,少女般期待着人们对她的赞美。

那时,她不但纯洁甚至还有些懵懂,她不知道她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

⑤长到五六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倒沫的老牛遮阳。

放学后的孩子再也撼不动她的腿脚,小雨前的清风也再扭不动她的腰肢,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

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

⑥她努力地将树枝向上竖起,为的是要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片叶。

她拼命地要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要使水分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

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

⑦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但母亲们在那一刻常常流着酸涩的泪水。

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当主人提着利斧向她走来时,她颤抖着摇落了一树黄叶。

散文拓展 阅读

散文拓展 阅读

散文拓展阅读一、(12分)陕北柳朱景敏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

柳树树身短粗,顶端一根根笔直的椽子像伞架般张着,一头的翠绿盖在这些椽子上。

陕北柳是极普通的树。

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处处有她的身影。

她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

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

她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

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

她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长成了树形。

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开始第一次梳妆。

她将几枝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

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

长到五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反刍的老牛遮阳。

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

她努力将树枝向上竖起,为的是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张叶;她拼命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让水分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

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

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

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她颤抖..得摇落了一树黄叶。

那个季节,主人已收获了当年的所有谷禾豆薯,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花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

她为自己孩子成材而自豪,为能给主人带来幸福而骄傲。

她时时都在想着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她面对利斧颤抖..,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但她的心里是甜的。

从献出第一茬椽子开始,陕北柳再也没停歇过。

每隔三五年,她就几根、十几根、几十根地将椽子呈奉给主人。

于是,主人家房里屋外门前院后便处处是柳制的家什——门窗箱柜、米仓面囤、扁担水桶,甚至于黄牛的犁杖、绵羊的圈栏、猪娃的食槽……年轻的主人变成耄耋老人时,陕北柳再也无法计算出在自己的身体上,究竟砍割了多少椽子。

青海高原一株柳备课设计方案

青海高原一株柳备课设计方案

青海高原一株柳备课设计方案引言《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描绘高原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的散文,通过一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展现了高原环境的严酷和生命的顽强。

为了更好地教授这篇散文,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备课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写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高原自然环境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生命力量的赞美。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高原植物的生存状态。

2.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转折和结尾。

3. 写作手法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描写、比喻、拟人等手法表达主题。

4. 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对生命顽强和自然伟大的赞美。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文章背景和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整体认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题进行讨论。

3. 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情感体验通过音乐、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青海高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调和节奏。

3.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模仿文章的风格,写一篇短文。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发言材料,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

2. 辅助材料青海高原的图片、音乐等。

3. 写作工具笔、纸或其他写作工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

2. 朗读能力通过学生的朗读表现,评估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

3. 写作水平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情散文问题设计训练(教师用)
陕北柳朱景敏
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

柳树树身短粗,顶端一根根笔直的椽子像伞架般张着,一头的翠绿盖在这些椽子上。

陕北柳是极普通的树。

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处处有她的身影。

她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

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

她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
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

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

她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长成了树形。

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开始第一次梳妆。

她将几枝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

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

长到五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反刍的老牛遮阳。

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

她努力将树枝向上竖起,为的是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张叶;她拼命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让水分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

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

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

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她颤抖得摇落了一树黄叶。

那个季节,主人已收获了当年的所有谷禾豆薯,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花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

她为自己孩子成材而自豪,为能给主人带来幸福而骄傲。

她时时都在想着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她面对利斧颤抖,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但她的心里是甜的。

从献出第一茬椽子开始,陕北柳再也没停歇过。

每隔三五年,她就几根、十几根、几十根地将椽子呈奉给主人。

于是,主人家房里屋外门前院后便处处是柳制的家什——门窗箱柜、米仓面囤、扁担水桶,甚至于黄牛的犁杖、绵羊的圈栏、猪娃的食槽……年轻的主人变成耄耋老人时,陕北柳再也无法计算出在自己的身体上,究竟砍割了多少椽子。

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她记不起多少个冬,狂风从身上抽过,大雪向肩头压来。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狂风抽断了她的枝,积雪压弯了她的身,但她始终坚持着。

因为在她的早已老朽的身体上,正擎托着几十个嫩绿而茁壮的孩子……
陕北柳终于老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她的树身甚至枯朽得不能成为引火的木柴,只能慢慢腐朽成一块泥土,最终融入陕北的黄土地。

黄土地上的陕北柳,她就像我们黄土地下的母亲们一样,养育了那块黄土地的一切,却唯独没有养育她自己……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线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2.能从几个方面理解题目(意象)表层和深层含义。

3.分析文中所写形象,把握形象特点及意义。

4.分析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如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

5.体味和推敲词、句、段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6.能根据要求,从修辞方法、词语选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语言。

针对考点,拟出4个题目,给出分数并拟出相应答案。

19.本文形象地描绘了“陕北柳”生命成长历程,根据文意完成填空。

(2分)
插杆生根————奉献椽子——
考点1:梳理情节,每空1分,确定阅读区域,答案所在的节数,圈画出重点字词。

20.文章第二段为什么写到江南垂柳、塞外白杨、黄山松、曲阜柏树?(3分)
考点4:分析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第一分,手法,第二分,突出文章主要形象的表层意思,第三分,突出文章主要形象的深层性格。

21.赏析词句。

(4分)
(1)第五段两次写柳树“颤抖”,第二次的“颤抖”与第一次的“颤抖”有什么不同?
考点5:体味和推敲词在文中的意思。

根据文章内容,把该词解释清楚,具体可参考:某事物由于什么而什么导致“颤抖”。

(尽量表述完整)
(2)赏析第六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狂风抽断了她的枝,积雪压弯了她的身,但她始终坚持着。

考点6:常见修辞,如果多种,尽量多写出,根据分值,选择一种或两种答题。

可在表层内容上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或体现什么性格。

22.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将陕北柳喻为“母亲”。

(3分)
考点3:分析形象。

把握形象特点和意义。

根据文章内容,有三分即三点。

文中体现陕北柳和母亲的共同之处。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线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2.能从几个方面理解题目(意象)表层和深层含义。

3.分析文中所写形象,把握形象特点及意义。

4.分析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如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等。

5.体味和推敲词、句、段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6.能根据要求,从修辞方法、词语选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语言。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9.(2分)长枝成椽(茁壮成长);腐烂入泥(枯朽老去)
20.(3分)将陕北柳与其进行对比(1分),烘托出陕北柳的普通平常(1分);更突出陕北柳一生都在生儿育女,不断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特点(1分)。

21.(4分)(1)(2分)第一次“颤抖”是骄傲和自豪,第二次“颤抖”是痛苦又是甜蜜的。

(第二次“颤抖”答出“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她的心里是甜的”也可)(答案不全,应为因什么而骄傲、自豪而颤抖;因什么而痛苦、甜蜜而颤抖)
(2)(2分)运用排比或拟人,多方面表现了陕北柳经历了无数磨难(1分),
“始终坚持”更表现柳的顽强不屈(1分)。

22.(3分)因为陕北柳与母亲有以下相似点:一是普通平凡辛勤劳碌(繁衍后代);
二是顽强,任劳任怨;
三是不计自己得失,乐于奉献。

所以把陕北柳比作母亲。

答出陕北柳特点,一点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