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藏珠于渊赋第十二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合集下载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ԭʫ】紫案②焚香暖吹③轻,广庭清晓席④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⑤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⑥献贤⑦先德行,朝廷列爵⑧待公卿⑨。

自惭衰病⑩心神耗,赖11有群公12鉴裁13精。

【注释】①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

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②紫案:指京都贡院。

一作紫殿。

③暖吹:暖风,指春风。

④席:犹言列坐。

⑤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

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⑥乡里:犹言郡县。

⑦献贤:献举人才。

⑧列爵:分颁爵位。

《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

⑨公卿:指执政大臣。

⑩衰病:衰弱抱病。

耗:无,尽。

11赖:幸亏。

12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

13鉴裁:指赏识人才、辨别是非。

【翻译】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赏析】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

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本诗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宋初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

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放招赋第十二段赏析【明代】卢柟骈体文

放招赋第十二段赏析【明代】卢柟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放招赋
第十二段
明代 卢 柟
作品赏析
•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夏,暴雨大作,卢柟家的一道院墙倒塌。因偷场麦被责打逃遁的一 位长工被倒塌的墙压死,长工的老婆将卢柟告到县衙,状告卢柟为富不仁谋害长工致死。县令 蒋蒋虹泉包藏私心,借机报复,用大刑拷审卢柟,拷打了整整一天,卢柟被屈打成招。安葬长 工一事花了不少银钱,贿赂衙役使卢柟在狱中免受皮肉之苦又花不少银钱。几年时间卢柟在狱 中,家资几乎耗尽。卢太学的才气诗文,没有人再提起。是年浚县归大名府管辖,不久巡按樊 公大名府会审,认为卢柟以家长殴打长工至死,应从轻发落,判定罚谷千石,卢柟被释出狱。 次年,察院复按前事,估计蒋虹泉也做了不少工作,移檄复收卢柟,于是卢柟再次入狱,并被 械送大名府会审。六月,狱成,拟之大辟,也就是判为死刑,转回浚县狱。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卢柟(1507-1560年),字次楩,一字少楩,又字子木, 明代浚县人,著名文学家。卢柟的作品曾受到嘉靖 年间进士、刑部主事王世贞的高度赞扬;浚县父老 提起卢柟,为他的才华和文学成就感到骄傲,但也 为他的悲惨遭际感到痛心。卢柟遭际被冯梦龙编成 《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收入《醒世恒言》;《明 史》第二百八十七卷载有《卢柟传》;文学成就被 收入《河南文学史》。
• 在狱中,卢柟不停地向各级官员申诉自己的冤屈。先后多次上书大理寺陈龙泉、浚县新任县令 魏安峰、大名府推官李东岗、吏部主事吴少槐、侍御张鹅山、吏部主事郝南峰,历述此案经过 和自己被冤情状,以及近年家中的屡屡不幸。请求能秉公断案,为其申冤,卢柟得暂时免死。
作品赏析
• 明史•列传•卷一百七十五:卢柟,字少楩,浚县人。家素封, 输赀为国学生。博闻强记,落笔数千言。为人跅驰,好使 酒骂座。常为具召邑令,日晏不至,柟大怒,彻席灭炬而 卧。令至,柟已大醉,不具宾主礼。会柟役夫被榜,他日 墙压死,令即捕柟,论死,系狱,破其家。里中儿为狱卒, 恨柟,笞之数百,谋以土囊压杀之,为他卒救解。柟居狱 中,益读所携书,作《幽鞫》、《放招》二赋,词旨沈郁。

述梦赋第十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述梦赋第十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 明道二年(1033年)正月,欧阳修告别妊娠七个月的胥氏夫人,离开西京洛阳前 往开封办理公务。之后顺路往随州探望叔父欧阳晔。欧阳修四岁丧父,从母习 文读书。教育上曾得到叔父的关心。十岁那年,所作诗文已如成人一般老练, 叔父阅后大加赞赏,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嫂不要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 也,不仅能够兴旺门庭光耀家族,而且以后必然名重于当世。”当他三月从随 州回到洛阳,分别时犹情笃意切的爱妻,如今已猝然辞世,离开了丈夫,抛下 了来到人世还不满一月的儿子。深沉的悲切哀婉之情,使作者难以自持,几乎 无法把握住自己的情绪。于是写下了这篇凄切感人的《述梦赋》。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 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 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作品赏析
• 《述梦赋》便是一篇长歌当哭的悼亡之作。作者把大喜融人大悲之内,在爱与死的猛烈的撞击 下产生出炫人心目的光焰,传达了他刻骨铭心的爱的记忆与死的怀恋。
• 明道二年的四月,鸟语花香,可此刻的欧阳修却无心欣赏怡人的春景,因为胥氏夫人的突然去 世带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正月胥氏夫人即将临盆,欧阳修却因公事外出汴京,并顺道前往随州 探望叔父欧阳晔。等到三月返回洛阳时,胥氏夫人生子未满月就因病去世,年仅十七岁。两人 未能见到最后一面。“昔共处兮堂上,忽独弃兮山阿。”天圣九年,欧阳修迎娶恩师胥偃之女, 作有《南歌子》,反映了二人的情深意浓。然而好景不长,新婚才一年多,胥氏夫人骤然因疾 去世,从此天人相隔,留下欧阳修与未满月的孩子。顿失爱妻的欧阳修痛苦不已,写下了《绿 竹堂独饮》。全诗共五十六句,首十句从残春无景赏、美酒不酌,长歌当哭引出爱妻的永诀; 次十四句,续写妻亡物在、睹物伤情的悲痛,“残花不共一日看,东风送哭声嗷嗷。洛池不见 青春色,白杨但有风萧萧”;后二十八句展现了欧阳修在亡妻去世后独居时对人生的思考。

李氏山园潜珍阁赋第三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李氏山园潜珍阁赋第三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 与苏轼交往密切的惠州读书人还有李光道。李光道进士及第后却“无心求世”,在惠州城南李氏山园临江处筑潜珍阁。苏轼谪惠时常 至,与他交谊甚深,曾手抄金刚经藏置阁上,被主人视为镇阁之宝。宋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苏轼再贬他乡,李光道亲自远送,苏 轼感其情谊,又作《惠州李氏潜珍阁铭》寄赠。
• 梅蟠又称“梅夫子”。唐庚谪居惠州,自谓“问学兼儒释,交游半士农”,与梅蟠经常往来,有《采药行赠梅蟠》诗,诗中说“先生 年来饭黄精,俗眼但白发但青”。既见梅蟠的清高人格,也道出了唐梅二人情谊投契的思想因由。
• 北宋年间,苏轼和唐庚被贬惠州期间,也分别和两位惠州人交好,留下了佳话。翟逢亨,归善人,家道清贫,在水东白鹤峰结茅而居。 事母孝,好饮酒,不善言谈,读书于嘉祐寺,学问博洽,邦人呼为翟夫子。苏轼卜居鹤峰,与翟为邻,二人经常把酒长对,情谊深挚。 苏轼有多篇诗文述及,其中以《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最为人所熟知。翟逢亨后来是否考取了功名史无可考,却因与苏轼 的交谊而名传千古,直至民国初年,白鹤峰仍有翟夫子舍纪念这位惠州先贤。
•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THANK YOU!
• 东坡为旷代奇才,万世宗仰,他为李氏潜珍阁作铭,遂使此阁名播天下,流传千 古。特别是他晚年亲书 之《潜珍阁铭帖》。据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描述:字“大如当 五钱,有颜、徐两家法”,世人宝之。 当时,惠人将其“真迹入石”,碑立阁中,遂成“龙 潭绝胜”。阁废碑失后,竟仍有人“求访百至”, 低徊慨慕(详见元·王恽《题潜珍阁铭后 》),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所谓“龙潭”,即“龙塘”,亦即今 之滨江公园一侧。日后 园中若能重建此阁,重书此铭,重立此碑,而其将重为惠州文化胜迹,提高公园 档次,促进 旅游发展,则是应可想见的事情。

鲁秉周礼所以本赋第十二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鲁秉周礼所以本赋第十二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THANK YOU!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 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 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作品赏析
• 鲁人都知道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因而他们认识到“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无礼必亡”, 对周礼怀有极大热忱。《礼记·礼运》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尚在,国便不亡,周礼关乎国泰民 安,于此可见。鲁闵公元年,齐欲伐鲁,齐公问“鲁可取乎”,其大夫仲孙湫说:“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 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此时,鲁国正值庆父内乱,但尚秉周礼 就难以攻取,因为周礼可以起到一种协调人心的作用,在统治者内部,它可以防止和调节矛盾,而对下层人民来说, 周礼则既有慑服之威,又有收罗人心之用。
国学 骈体文
鲁秉周礼所以本赋 第十二段
北宋 欧阳修
作品赏析
• 《左传·闵公元年》: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曰:“不去 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 “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 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 乱,霸王之器也。”
图片欣赏Βιβλιοθήκη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 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放凫赋第十二段赏析【明代】周是修骈体文

放凫赋第十二段赏析【明代】周是修骈体文
交迴翔而返顧兮,若感恩而不捨。徐翀蜚乎雲霄 兮,遺餘音乎鉅野。
………………………………………………………
………………………………………………………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灼约,竹枝青青,三五只绿头 的鸭,从古典的诗中探出头来,吟哦之间,一股鲜活的色彩和春意顿时涌上心来。儿时,总以为 苏轼笔下的鸭是野鸭,长大才知道不是,而是肥头肥脑的家鸭。便觉蹊跷,这么美的诗,怎么能 钻出一群家鸭呢,岂不是毁了诗的意蕴,累了东坡的盛名?初唐的王勃是真正见过野鸭的,在鄱 阳湖边,滕王阁畔。落霞下,野鸭群飞,鄱阳湖,秋水荡漾,蓝天飘白云,泛霞戏波影。青年才 俊看痴了、望醉了,笔落文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此,溢美于《滕王阁 序》中,流淌在历史长河之上。
国学 骈体文
放凫赋
第十二段
明代 周是修
作品赏析
• 凫,俗称“野鸭”,似鸭,雄的头部绿色,背部黑褐色,雌的全身 黑褐色,常群游湖泊中,能飞。
• 野鸭是水鸟的典型代表,野鸭是绿头鸭在北半球的俗名。野鸭属鸟 纲、雁形目、鸭科;其数量非常多,是多种野生鸭类的通俗名称, 有十余个种类。野鸭能进行长途的迁徙飞行,最高的飞行速度能达 到时速110公里。雌野鸭体型较小,体长50~56厘米,体重约1千 克;雏野鸭全身为黑灰色绒羽,脸、肩、背和腹有淡黄色绒羽相间, 喙和脚灰色,趾爪黄色。
• 他任王府纪普时,著《保国直言》和《贤王修己十箴》、 又有《戒惑箴》和《警随箴》
THANK YOU!
• 狭义的野鸭系指绿头鸭,别名为大绿头、大红腿鸭、大麻鸭等,是 最常见的大型野鸭、也是除番鸭以外的所有家鸭的祖先,是开展人 工驯养的主要对象。
作品赏析
• 秋末深冬,是野鸭出现的时节。薄雾绕河,秋凉如水,大 地一片萧瑟。它不顾寒凉,不顾寂寞,出现了。在晨雾缭 绕的河面,或是撩翅,或是凫水,或是什么也不干,浮在 水面,悠闲而自得。在青苔荡漾的池塘,在秋收后的稻 田中,亦步亦趋,寻觅、啄食农人遗漏的谷穗。在蒿草之 中,绿头,白羽,身体麻黄或者暗绿,衬着枯败的蒿草, 亮眼而鲜艳。随意一瞥,宛若见古典国画,白雪苍茫之处, 立一株红梅,令人惊喜。

监试玉不琢不成器赋第一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监试玉不琢不成器赋第一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 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 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欧阳修特别重视 这句话,他在早年的国子监考试中曾经就以《良玉非琢安得成器》为题,写作 了一篇轰动一时的赋文,文中写道“性虽本善,不学则弗至于道;质虽至美, 不琢则弗成其饰”,他一生都以此来激励自己和教育子弟。他认为,从个人角 度来讲,学习是一种修养,是去除遮蔽,发扬良善本性之道。人如果不终身坚 持学习,就可能变坏,危害社会。正如北宋进士袁采对子弟的教育一样,他认 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学习都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习“自有所谓无用之用 者存焉”。这个认识与欧阳修相同,都认为不读书学习易使人走向堕落。
作品赏析
• 欧阳修的家训《诲学说》也流传至今,影响广泛。他在《诲学说》中对儿子说:“玉不琢,不 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 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意思是说,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 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 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 响则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放弃修炼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 小人。欧阳修以此来告诫儿子要经受雕琢磨砺,努力学习,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进而有 所作为。
至宝虽美,因人乃彰,欲成器而斯尚,由载琢以为良。 瑕玷弗施,始中含于温润。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第九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第九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 庆历二年(1042年)仁宗诏令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 表达了革新的愿望,欧阳修立刻写了一篇《进 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鼓吹变法。他首先指出变德苟至兮,虽妖而不胜。皆由人事诰召,然后天 心一之上应。若国家有阙失之政,则当频见于众灾;欲人主知戒惧之习,所以保安于万乘。”虽然立论 颇涉阴阳灾异,但是顺人事而变革以应天道的主旨是明确的。赋的主体部分历数往古变法之举,劝仁宗 效法 古圣先贤力行变法。赋又直陈当今积弊:“方今民 疲赋敛之苦,又值饥荒之年。赀财尽于私室,苗 稼尽 于农田。劫掠居人,盗贼并起;流离道路,老幼相 连。”作者殷切地希望仁宗弃弊维新:“一言之 出兮, 谁敢不从;百事责实兮,自然无旷。发号施令,在圣 意之必行;变灾为祥,则太平之可望。”这 篇赋通览 古今,切于现实,有为而作,体现出欧阳修的经世致 用、以百事为道的文学观。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 第九段 北宋 欧阳修
作品赏析
• 《资治通鉴∙齐纪一》:有司以天文失度,请禳之。上曰:“应天以实不以文。我克已求治,思隆惠政; 若灾眚在我,禳之何益!”唐·赵蕤《长短经·运命》:“语曰:‘应天以实不以文。’言上天不以伪动也。 易日: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应天以实不以文”,谚语,意思是指对上天要诚实,不能虚浮、掩饰。
图片欣赏Biblioteka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 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二十载:载欧阳修等人开始并不知此题的 出处和题意,经上请皇帝及考官解释后方得知。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 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 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 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国学 骈体文
殿试藏珠于渊赋 第十二段
北宋 欧阳修
作品赏析
• 《藏珠于渊赋》 题出自《庄子天地》 : “若然者, 藏金于山, 藏珠于渊, 不利货财, 不 近富贵。 ” 据记载欧阳修等人开始并不知此题的出处和题意, 经上请皇帝及考官解释后方得 知。 他充分利用上请得知文学研究的庄子原文的寓意, 把讽涑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当 然, 歌颂与讽谏必须得体, 主要是摸准皇帝的心思, 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 天圣八年(1030年),殿试于三月十一日在崇政殿举行,由仁宗皇帝赵祯亲自主持。殿试必 须在一天之内完成赋、诗、论三种科目的考试,考题是“藏珠于渊赋”、“博爱无私诗”、 “儒者可与守成论”。可惜的是欧阳修殿试的诗、论都已散逸,只有《殿试藏珠于渊赋》还保 存着,全文计四百四十个字,格式规整,文意疏畅而语句变化有致,本来排名第一,但欧阳修 在文章中寄寓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深义,借题发表时论,抨击朝政,讽喻君王,要统治者不仅要 惜物更要恤民,因此考官给了他并不是很高的名次。三月十四日,仁宗皇帝主持殿试放榜唱名 仪式,知贡举呼唤殿试合格者的姓名,军头司站在殿陛下依次传呼,这也就是科举考试中所谓 的“传胪”。殿试合格者录取为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二、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 花。按照“传胪”惯例,省试名列前茅的考生,在殿试唱名超过三人以后,如果没有传呼到自 己,就可以站出来大声自报姓名,即使考分排队靠后,也可以升高等级,提前唱名。当时欧阳 修在殿外正焦急地等待着,可是迟迟不见传呼自己的名字。因为欧阳修省试是第一名,因此他 不得不站出来越队声明,最终皇帝钦点他为甲科十四名。
彼捐金者由是类矣,摘玉者可同言之。谅率归于 至理,实大化于无为。
………………………………………………………
………………………………………………………
天圣八年(1030年)正月,欧阳修参加礼部贡举(也称“省试”),主考官是曾任枢密副使、现 任御史中丞、著名文学家、江西老乡晏殊。欧阳修的答卷《省试司空掌舆地图赋》至今还完整地 保留了下来,全文四百零六个字。文章开宗明义,紧扣题目叙说:“率土虽广,披图可明。命乃 司空之职,掌夫舆地之名。”其意义就在于“上以体国而经野,下以建邦而设都”,最终达到 “九州有宜”、“四民奠居”、“限华夷而靡爽”、“赞大君之永图”,即促进皇图永固的目的。 句式四六为主,两两相对,平稳而工整。尚和他自己信心满满,对殿试充满期待。
作品赏析
• 《藏珠于渊赋》属治道类,通过深渊藏珠的寄寓来陈述政见 • 根据刘德清等所著的《欧阳修传略》,这一年殿试的诗、赋、论分
别考《藏珠于渊赋》《博爱无私论》等题目,欧阳修的《藏珠于渊 赋》只有短短400余字,其中写道: • "故我斥乃珍奇之用,绝乎侈靡之端。……不宝于远,则知用物之足; 不见其欲,则无乱心之惑。上苟贱于所好,下岂求于难得?" • 这篇赋行文工整,内容与形式俱佳,但在言辞之间假托古代之事, 抨击当时朝廷的奢靡生活,其锋芒和犀利可见一斑。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