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的研究毕业论文
矿井开拓方式及综合开拓探讨

廷塑:釜~凰矿井开拓方式及综合开拓探讨武伟(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黑龙江七台河154600)喃蜀矿井开拓主要包括平硐开拓、斜井开拓、立井开拓和综合开拓等方式。
本文主要阐述了矿井开拓方式.尤其是矿井综合开拓的各种不同开拓方式的选择和应用技术。
拱键间综合开拓;技术问题;矿井综合开拓是采用立井、斜井、平硐三种井硐中任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井田开拓方式。
综合开拓的实质是结合具体矿井煤层开采条件、不同井硐形式的优势组合。
生产矿井的综合开拓一般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本文对综合开拓进行探讨。
1矿井开拓技术1.1平硐开拓平硐开拓是一种经济、简单的矿井开拓方式,主要燃是掘进技术要求不高,施工设备简单,掘进速度快,建并期短;运输系统见大、环节少、费用低:不设井底车场、地面工业广场简单:井巷及土建工程量小,投资少;平硐上山开采,涌水沿水沟自行流出硐外,无须设水泵房、水仓及排水设备,排水费用低等。
12斜井开拓斜井开拓的优点是斜井井筒的掘进技术及施工设备、井筒装备及安装技术、井底车场及地面工业设施均较立井简单:斜井掘进速度快、建井期短、出煤早、初期投资少:沿煤层斜并不仅可在建井期生产煤炭,而且能补充地质资料;皮带斜井易于实现并下运输的连续化与自动化,且提升能力不受井筒深度的限制,可满足大型矿井的需要:.斜井延深方便,对矿井生产干扰少。
斜并开拓的缺点是在开采深度相同时,斜井井筒长,掘进工程量大,所需的管线长:斜并用绞车提升时,提升能力小,电耗大,钢丝绳磨损严重,提升费用高;。
斜井过长需采用多段提升时,转载环节多、系统复杂、占用设备及人员多;当斜井穿越较厚的表土层、流砂层和含水层时,施工复杂,甚至难以通过:当斜井沿不稳定岩层掘进时,维护困难,维护费用高:当斜井布置在煤层中,不但受采动影响,而目煤柱损失大,井下有不安全因素。
斜井开拓适用于煤层埋藏较浅,表土层不厚、水文地质简单,井筒不需用特殊凿井法施工的缓倾斜及倾斜煤层。
当井田范围较大、煤层埋藏条件较好、储量比较丰富时,—般采用集中斜井开拓:当地质条件复杂,井由范围小,煤层埋藏浅,或地质勘探程度低时,可考虑采用片盘斜井。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题目: XXX煤矿开采设计说明书专业:采矿工程本科生:指导老师:摘要:本设计所做只考虑甘肃靖远煤业集团XXXX煤矿一号煤层。
该井田地质条件较复杂,地质资源储量2.1亿吨,可采储量1。
21亿吨,设计生产能力150万t/a,服务年限57a。
矿井瓦斯涌出量较高,为高瓦斯矿井.矿井采用双斜井开拓。
初期开凿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立井.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综合机械放顶煤采煤。
分区域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
关键词:综合机械化放顶采煤法服务年限生产能力通风设计类型:模拟型AbstractThe design is about the exploitation design of 1coal seam of Dashuitou coal mine inGansu Province 。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coal mine is complexity. The workable mine reserves is 216Mt and the designed mine capbility is1.2Mt/a , so the mime serveice life is 72years. The mine gas emission is higher,so it is highly gassy mine well。
Mine with double shafts development。
The initial digging in inclined,deputy shafts and return air shaft。
By using single longwall mining to back type, comprehensive mechanical top coal caving mining。
Points area,drew the ventilation type .Keywords:Mechanized caving mining method serveice life production capacity ventilationPaper type:Simulation type前言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教学时间最长(14~16周),参与教师最多,学生独立学习量最大,教育任务最重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

摘要本设计是东曲矿150万吨矿井设计。
东曲矿区位于山西省古交市汾河南岸,由井田到太原公路42km,铁路距省城太原56km。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井田走向最大为5000 m,最小2650 m,平均大约4500 m。
倾斜长最大为3900 m,最小1850 km,平均大约3087 m。
井田面积13.89 km2。
主采煤层为4、8、9号煤,平均倾角4°,平均厚度分别为5.40m、2.52m、3.66m。
煤层赋存稳定,倾角平均2.56°为近水平煤层。
井田工业储量28266.25万吨,可采储量24386.513万吨。
矿井服务年限为67.74a。
矿井正常涌水量15.8 m3/h,最大涌水量75.8m3/h。
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0.95~3.48m3/t,属低瓦斯矿井。
东曲煤矿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50万t/a,矿井年工作日为330d,工作制度为“三八”制。
矿井的采煤方法主要为倾斜长壁后退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开采。
矿井的开拓方式为双斜井两水平开拓方式,一水平布置在+695 m,二水平布置在+620 m。
主斜井用来提煤,副斜井用来提升设备和人员。
矿井采用一矿一面的高效作业方式,另外设一备用面。
工作面的长度为180m。
运输大巷采用胶带运输机运煤,辅助运输采用电机车牵引矿车。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式。
本设计共包括10章:1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2 井田境界和储量;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4 井田开拓;5 准备方式;6 采煤方法;7 井下运输;8 矿井提升;9 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关键词:新井设计;工业储量;斜井开拓;采煤方法;通风方式目录1 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7)1.1矿区概况 (7)1.1.1交通位置 (7)1.1.2地理位置 (8)1.1.3地形地貌 (8)1.1.4水文情况 (8)1.1.5气候条件 (8)1.1.6地震资料 (8)1.2井田地质特征 (8)1.2.1煤田地层概述 (8)1.2.2含煤地层概述 (10)1.2.3地质构造 (11)1.3煤层特征 (14)1.3.1煤层赋存情况 (14)1.3.2煤质 (14)1.3.3顶底板条件 (16)1.3.4瓦斯、煤尘、煤的自燃 (17)2 井田境界和储量 (18)2.1井田境界 (18)2.1.1井田境界 (18)2.1.2井田特征 (19)2.2矿井工业储量 (19)2.2.1矿井工业储量 (19)2.2.2矿井可采储量 (20)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5)3.1矿井工作制度 (25)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6)3.2.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 (26)3.2.2井型校核 (26)3.2.3矿井的服务年限 (27)4 井田开拓 (28)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8)4.1.1井筒形式的选择 (28)4.1.2水平的选择 (30)4.1.3井筒位置的选择 (31)4.1.4大巷形式的选择 (34)4.1.5大巷方位的选择 (35)4.1.6开拓方案和综合经济比较 (35)4.1.7工业广场的位置、形状和面积的确定 (41)4.2矿井基本巷道 (41)4.2.1井筒 (41)4.2.2井底车场 (45)4.2.3主要开拓巷道 (46)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49)5.1煤层的地质特征 (49)5.2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49)5.2.1确定带区的倾斜长度(推进长度) (49)5.2.2带区煤柱的确定 (49)5.2.3工作面的长度和数目的确定 (49)5.2.4带区内煤层的开采顺序 (50)5.2.5带区巷道布置 (50)5.2.6生产系统 (50)5.2.7确定带区各种巷道的尺寸、支护方式及通风方式 (51)5.2.8带区内部巷道的掘进方法 (51)5.2.9带区生产能力的确定 (52)5.3带区车场选型设计 (54)5.3.1确定带区车场的形式 (54)5.3.2带区主要硐室布置 (54)6 采煤方法 (56)6.1采煤工艺方式 (56)6.1.1采煤方法的确定 (56)6.1.2回采工艺 (56)6.1.3工作面设备布置图见设计图纸 (67)6.1.4劳动组织和循环作业 (67)6.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8)6.2回采巷道布置 (70)6.2.1带区巷道布置 (70)6.2.2保护煤柱尺寸的确定 (71)7 井下运输 (73)7.1概述 (73)7.1.1井下运输设计的原始条件和数据 (73)7.1.2矿井运输系统 (73)7.2带区运输设备选择 (73)7.2.1工作面及分带斜巷运输设备的选择 (73)7.2.2带区辅助运输设备的选择 (74)7.3大巷运输设备选择 (75)7.3.1轨道大巷运输设备的选择 (75)7.3.2运输大巷运输设备的选择 (77)8 矿井提升 (80)8.1概述 (80)8.2主副斜井提升 (80)8.2.1主斜井提升 (80)8.2.2副斜井提升 (80)9 矿井通风设计 (81)9.1选择矿井通风系统 (81)9.1.1矿井概况 (81)9.1.2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81)9.1.3矿井的通风方式方案的提出 (83)9.1.4通风方式方案的技术比较 (84)9.1.5通风方案的经济比较 (85)9.1.6矿井主扇工作方法的选择 (87)9.1.7带区内通风系统 (88)9.2全矿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89)9.2.1确定带区及矿井所需风量 (89)9.2.2确定带区、全矿的风量分配及矿井所需的总风量 (92)9.2.3风速验算 (92)9.3全矿井巷通风阻力 (93)9.3.1通风容易时期和通风困难时期最大阻力路线的确定 (93)9.3.2矿井摩擦阻力及通风阻力计算 (95)9.3.3矿井总风阻及总等积孔的计算 (97)9.4矿井通风设备的选型 (98)9.4.1确定风机设计工况点 (98)9.4.2矿井主扇选择 (99)9.4.3电动机的选择 (99)9.4.4对矿井通风设备要求: (100)9.4.5反风、风硐的基本要求 (101)9.5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101)9.5.1瓦斯管理措施 (101)9.5.2煤尘的防治 (101)9.5.3防火 (102)9.5.4防水 (102)9.5.5其他安全措施 (102)9.5.6避灾线路 (102)10 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103)11 结束语 (106)参考文献 (107)致谢 (109)1 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况1.1.1 交通位置东曲矿位于山西省古交市境内,市区北10 km 处。
毕业设计矿山斜井

毕业设计矿山斜井矿山斜井是矿业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工程设计,它不仅对矿山的开采效率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矿山工程师们在毕业设计中经常遇到的挑战之一。
本文将探讨矿山斜井的设计原理、施工过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矿山斜井的设计原理。
矿山斜井通常用于矿井开采的垂直井道与水平井道之间的连接,它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矿石的提升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
矿山斜井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矿井的地质条件、井道的稳定性以及提升设备的选择等因素。
一般来说,矿山斜井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保证井道的稳定性,确保斜井的坡度适宜,选择合适的提升设备以及合理规划斜井的布局。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矿山斜井的施工过程。
矿山斜井的施工通常分为几个关键步骤:勘探与设计、钻井施工、支护与固结以及井筒设备安装等。
在勘探与设计阶段,工程师们需要对矿井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确定斜井的位置和布局。
钻井施工阶段是斜井建设的核心环节,需要选择合适的钻探设备和技术,进行井筒的钻孔与爆破。
支护与固结阶段是为了保证井道的稳定性,常用的支护方式包括钢支撑、注浆以及砌筑混凝土衬砌等。
最后,井筒设备安装阶段是为了确保斜井的正常运行,包括提升设备、通风设备以及照明设备等的安装。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矿山斜井的设计与施工往往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
首先,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使得矿山斜井的设计变得更加困难。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斜井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地质参数,如地层的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岩石力学性质等。
其次,斜井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技术难题,如钻井设备的选择与操作、井筒的支护与固结以及设备安装等。
这些技术难题需要工程师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此外,矿山斜井的运行与维护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斜井的运行需要保证提升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井道的稳定性,而维护工作则需要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和井道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矿山斜井作为矿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程设计,对矿山的开采效率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井田开拓方式研究

立井 开 拓 1 . 巷 道 开掘顺 序
一
3 . 斜 井井 简装 备 采用斜 井开 拓时 , —般 以一对斜 井进行开 拓 根 据矿井生产 能力 、 井筒倾 角
首先在井田中部开凿一对立井, 开掘井底车场及主石门, 然后在最下一层 煤的 底板岩 层 中开主 要运 输大巷 向两翼 伸展 , 当其掘至各 采 区中部 , 开 掘采 区 下部 车场 、 采 区运 输上 山、 采 区轨道 上 山, 与总 回风 巷连通 形成 通风 系统 , 再继 续进 行采 区 内巷 道 的掘进 。 为加 快矿 井建设 及有 利于矿 井通 风 , 井 田上 部边 界 的风井, 回风石门及总回风巷 , 常与大巷等同时开掘。 此示例总回风巷布置在一 1 2 0 m水平 最 下可 采煤层 的底 板岩 层 中 。 2 . 采 区上 山布 置方 式 采 区采用 集 中上 山联 合布置 方式 。 在 采区 中部开掘两 条上 山 , 沟通开 采水 平与回风水平形成采区生产系统。 3 . 主 要生 产系 统 ( 1 腿 煤系统。 井上、 井下各生产系统建成后, 经试运转符合要求后 , 采区即 可投产 。 随后 , 从 中央向两 翼各采 区依次 投产 接替 。 采煤 工作面 出煤 经区段 运输 平巷、 区段 石 门、 区段 溜煤 眼 、 采 区运 输 上 山、 采 区煤仓 , 在运 输大巷 装车 , 电机 车牵引载煤列车至井底车场卸载后, 由主井内安装的箕斗将原煤提 至地面。 ( 2 ) 运料排矸系统。 掘进巷道所出之矸石, 用矿车装运至井底车场, 由副井内 安装的罐笼提至地面。 井下所需之物料、 设备 , 由矿车( 或材料车、 平板车) 装载, 经副井罐笼下放至井底车场, 由电机车牵引至采区, 转运至使用地点。 ( 3 ) 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采用中央分列式( 中央边界式) , 由副井进入的新鲜 风流, 经井底车场、 主要运输大巷 、 采区车场、 采区上山、 区段石门、 区段运输平 巷, 清洗 采煤 工作面 后的污风 经区段 回风平巷 、 区段 回风石 门 、 采 区上 山至 总 回 风道, 再经 回风 石 门 , 由边界 风井 排 出地面 。 ( 4 ) j { } 水 系统 。 井 下涌水 经大巷 水沟流 人井底 车场 , 汇入 水仓 , ’ 由水泵 房的 水泵, 经 副井 井筒 的管 道排至 地面 。 要保证矿 井正常 生产 , 还需要供 电、 供水、 安 全 监测 、 瓦 斯抽 放等 系统 相互 配合 。
对改扩建矿井开拓方式的优化与探讨

对改扩建矿井开拓方式的优化与探讨摘要:文章通过西北某矿井改扩建工程实际,对其矿井开拓方式的优化方案从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最终确定了一个合理的开拓方案,对建设一个安全、高效、现代化的煤矿意义重大。
关键词:开拓方式;优化;改扩建西北地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大多数煤矿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安全隐患极大。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塔城地区将逐步淘汰和关闭生产工艺落后的矿井,并对生产能力低下的小煤矿实行资源整合,以进一步提高本地区煤炭生产能力和安全水平。
为合理开发宝贵资源,规范开采顺序,实现矿井安全高效开采,急需对生产工艺落后、资源回收率低的小型煤矿逐步实行改造及煤炭资源整合。
通过改造扩建,进一步完善矿井各生产系统,实行集中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使矿井实现可持续发展。
1矿井开拓方式现状西北某煤业公司由创业井、边界井、技改井和无烟煤井4个小煤矿整合而成,目前,4个小煤矿中的创业井和无烟煤井已经关闭,边界井和技改井正在生产。
技改井和边界井的开拓方式均为斜井开拓,采煤方法已由原来的仓储式改为走向长壁开采,但由于井上下各生产系统可靠性差,生产系统能力低,因此,有必要对矿井进行改造扩建,以进一步提高矿井产能和经济效益。
技改井和边界井两个矿井均为斜井开拓,分别沿B9布置主斜井和回风斜井两个井筒。
两个矿井合计生产能力为0.10 Mt/a(技改井原设计生产能力为0.09 Mt/a,边界井原设计生产能力0.01 Mt/a)。
2现有井筒工程2.1原边界井主斜井沿B9煤层倾向布置,井筒开拓方位角289 ̊,井筒平均倾角16 ̊,根据不同地段围岩状况,各段支护方式见表1。
2.2原边界井回风斜井沿B9煤层倾向布置,开拓方位与原主斜井平行,位于主斜井北侧,与主斜井井筒平均间距30 m,井筒平均倾角16 ̊,根据不同地段围岩状况,各段支护方式见表1。
2.3原技改井主斜井沿B9煤层倾向布置,井筒开拓方位角305 ̊,井筒平均倾角25 ̊。
浅论煤矿开拓方式及技术特点研究

黄 利 恒
( 义络煤 业公 司 河南 ・ 洛阳
摘 要
4 7 1 6 0矿 安全连续生产 的重要举措 , 科技的发展 也使煤矿开拓技术向高效化、 集约
开拓 技 术
化、 系统化的方 向发展。本文笔者对煤 矿的开拓方 式进行 了分析 , 并针对其特点进行 了阐述 。
过 平 峒 自身 的坡 度 就 可 以 自然 排 水 ,这 不仅 可 以节 省 煤 矿 开 2 . 4综合 开 拓 的方 式 拓 的环 节 , 而 且 可 以节 省 开 拓 成 本 。 ( 5 ) 对 通 风 的 要 求低 , 可 目前 较 为 常 用 的 煤矿 综合 开拓 方 式 有 以下 四种 :主 平峒 以采 用 小 风 井 进行 通 风 , 工程量小, 简便易行。 副立 井 开 拓 、 主平 峒副 斜 井 开 拓 、 主斜 井 副 立井 开 拓 、 平 峒斜
细分为片盘式斜井与分区式斜井两种。 2 . 2 。 】 斜井开拓方式的优点 ( 1 ) 建井时间短, 出煤速度快, 投资成本低。( 2 ) 技术要求、 设备要求、 所需场地、 井底车场要求等方面低于立井开拓。( 3 ) 井下运输具有连续性、 自动化的特点, 可以满足特大型矿井的需
求。 ( 4 ) 煤 矿运 输 不受 井 筒深 浅的 限制 , 对矿 井的 生产干扰 较少 。
为煤 炭 运输 大 巷 , 煤 炭 可 以直 接 可 以从矿 井 运 至 地 面 , 煤 炭 开 复杂 的矿 井 也 可 以采 用 该种 方 式进 行 煤矿 开 拓 。同时 , 立 井开 采环节较少。( 4 ) 排水方便, 一般不需要专 门的排水设备 , 通 拓适用 于煤 层坡 度 较大 的地 区 , 在 急倾 斜煤 层 中得到广泛 运用 。
对矿井巷道开拓的研究

对矿井巷道开拓的研究张凤福开滦股份吕家坨矿业分公司河北唐山063107摘要:提高矿业的开采水平已成为矿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各种巷道的开拓为构成矿井完整的生产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开拓系统支护设计联络巷1、对矿井巷道分析矿井的建设应以投资少、早生产、早见效为目的,因此需要建立平巷—盲斜井联合开拓系统;对深部巷道,围岩复杂,需要建立完善的支护设施;此外对某些长距离巷道来说设置联络巷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平巷—盲斜井联合开拓系统的应用在确保少工程量、运输效率高、施工周期段、充分利用已有巷道,根据重力运输原理,提高开拓的高度,采用平巷—盲斜井联合开拓系统。
它的应用原理是在—200米煤层上方采用一中、二分段开拓的方式,把副运输巷道和穿脉巷道联通,形成循环的运输体系,在上方几十米处施工一段平巷,把原回风巷和盲斜井连接起来,并在盲斜井内安装一台卷扬机,行人、运输材料等都可通过。
在矿体附近的主运输巷道处,设计一条溜井,在分段以上的矿石会卸入矿井内,然后再从水平运输大巷由振动放矿机运送。
大量平巷—盲斜井联合开拓系统的成功应用表明;可行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对矿山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生产工艺的简化起到积极的作用;运输、通风等通道的合并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消耗,方便了生产,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3、支护设计方案的比较当开采深度逐渐加大时,围岩条件就会发生十分大的变化,围岩塑性蠕变情况、软岩特性等变化明显。
⑴在深部巷道刚要掘进时,恰逢围岩的剧烈变形期,由于受力过大,顶底板移近量和两帮收敛量过大,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浅部大断面巷道支护(U型钢拱形棚支护)多采用上部锚杆与下部锚杆分次实施的话,支护断面在交接处会出现薄弱面,深部岩巷尤其在支护弱面十分的容易出现破坏;⑵,浅部的一次锚喷支护设计与工艺已很难适应深部软岩的变形规律,当围岩变形大时,很容易出现喷层和围岩表层剥落,锚杆失效,失去控制围和理论研究,改变了以往的锚喷支护工艺,在大断面岩巷的全断面一次掘进的基础上,提出采用伞断面的多莺复合复锚喷支护技术,切实解决了深部岩巷支护的技术难题,保证了深部巷道的安全施工,巷道的后期维护工作量会大大的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的研究毕业论文绪论一、矿井概况交子里矿井是一座几经挖潜改造和扩建而成的大型矿井,开采历史44年,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现主采水平为交子里水平,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全部垮落法,使用综采和综放工艺,矿井提升采用强力皮带提升,通风方式为分区抽出式。
交子里矿井设计能力200万吨/年,2005年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晋规发[2005]256号文件批准核定交子里矿井生产能力为200万吨/年。
交子里矿井现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井下为单水平开拓,水平标高为交子里m。
共有2个斜井和2个立井,其中主斜井为胶带机提升,井筒坡度为0~8°~16º、斜长950米,担负矿井煤炭提升任务;副斜井装备为2JK-250型双滚筒绞车,坡度16°,斜长382m,三个斜井共同担负矿井辅助提升任务;回风立井,担负矿井回风任务;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区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通风。
井下布置两条运输大巷,一条交子里水平轨道运输大巷采用电机车牵引1T矿车运输完成辅助运输,一条交子里胶带运输大巷,担负矿井的煤炭运输任务。
矿井主采盘区为交子里盘区,由于交子里盘区9#煤层大部分被小煤窑开采和破坏,故本次设计针对10#、11#煤层。
二、设计依据:1、设计委托书。
2、交子里矿井地质报告。
二零零五年五月四日省煤炭工业局以晋煤规发[2005]256号文批准交子里矿井生产能力为200万吨。
附:晋煤规发[2005]256号文件。
4、《煤矿安全规程》。
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
6、《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7、《矿井防灭火规》。
8、《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1、本设计依据《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交子里矿井改扩建工程》,并结合交子里矿井现状,利用交子里矿现有生产系统进行设计。
2、最大限度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合理布置工作面。
3、本着降低投资,加快投产进度,促进合理衔接的思想。
四、设计的主要特点及技术经济指标:设计特点:井下煤炭运输全部采用胶带输送机连续运煤方式,运输量大,安全可靠。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1、问题根据地质资料提供,交子里盘区由于受小煤窑越层越界开采,9#煤资源损失贻尽,且10#、11#煤也越层采动,小煤窑采空区的低洼处存有一定积水;盘区开采时会与小煤窑贯通,造成漏风;上部9#煤有大量煤柱,造成下部开采时局部压力增大,容易发生冒顶。
2、措施(1)、交子里盘区在开采中接近小煤窑时,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及时进行探放水。
(2)、交子里盘区在采掘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通风管理,回采有漏风时实行均压通风,巷道贯通处及时做闭墙。
(3)、交子里盘区在采掘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矿压观察,在压力大的区域及时加强支护。
(4)、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及时对采空区进行灌浆处理。
(5)、及时向地方上级部门打报告,共同制止私挖乱采现象。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采区概况一、井田概况:交子里煤矿位于孝义市交子里村。
交子里井田位于省孝义市境,属曲、西泉、驿马及朴柱乡(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8′51″~111°37′47″,北纬36°56′55″~37°04′34″,南北长14.220 Km,东西宽13.170Km。
井田南北长14.220 Km,东西宽13.170Km。
面积107.663km2。
二、采区概况;1、地形地貌及河流水系交子里盘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中游之西岸,地形绝对标高995.1——1184.8米,为低山丘陵区,沟谷纵横,区间有乡村公路交错,交通较为便利,井口以西约400米处为家窊至门楼凹村河沟,属季节性河流,无雨则干涸。
2、气象与地震本区属暖温带大陆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雨量集中。
春秋干燥,风沙较大,夏季酷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根据历年气象计录资料:日平均气温7~8月最高,极端最高气温达40℃,12月下旬~次年1月最低,为-20℃,年平均气温10℃。
年平均降水量500mm 左右,最大年降水量671.81mm,最小降水量373.2mm,降水多集中在6、7、8、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1800mm左右。
11月15日前后开始结冰,次年3月初解冻,最大冻土深度900mm,无霜期180天左右。
本区位于我省—原平强震带,在霍州、洪洞一带发生5级以上地震多起。
其中公元前646年洪洞县城发生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Ⅵ级。
1291年(元朝)地震死亡万余人,1303年9月25日洪洞、城一带发生8级地震,震中烈度Ⅺ度。
据历史记载,在城、洪洞、三县地裂成渠,村堡移徒,死亡20余万人,伤数十万人。
1556年(明朝)永清地震也十分剧烈,1979年介休地震,本区亦有较强震感。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 (18306—2001)》图A1,本区属烈震区,地震烈度为VⅢ,动峰值加速度(g)为0.20。
3、采区小煤矿分布及开采情况,有无压茬关系,对开采的影响。
采区西北部为孝柱煤矿,越层越界开采9#煤多年;梁上庄矿开采5#煤,已关闭;贺家庄矿曾越层开采9#煤,已关闭;区域中部为越层开采9#煤的宏楼、家洼、井沟、及泉沟矿,其中泉沟矿已关闭填埋。
南翼分布王才堡矿、马圈沟矿,批采9#10#11#煤,严重影响采区南翼布置。
小窑遇水后并不排出地面,而是将水排至废弃巷道,对交子里煤矿的正规开采构成极大威胁。
4、与奥灰水的关系本区位于奥灰水的地下迳流区,据测量奥灰水水位标高在570-580m,水位埋深365.00m左右,除L-39号孔一带有很小面积的煤层处于奥灰水水位以下外,绝大部分是在奥灰水位以上,奥灰水对矿井的开采不构成威胁,奥灰水是本区水源唯一发展方向,其水质需加以保护。
5、、地面村庄建筑及文物古迹区域地表分布有渔湾、梁上庄、三河口、门楼凹、家洼、贺家庄等六个村庄,没有重点文物。
第二节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包括煤系地层)该矿井井田绝大部分为新生界覆盖,仅在较大沟谷中有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和组部分地层出露。
据钻孔揭露地层资料,基岩地层主要有古生界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下统下石盒子组和组、石炭系上统组、中统组及奥陶系中统峰峰组、马家沟组。
自下而上简述如下:(一)、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本组分上下两段:上段(O2ms)一般厚270m左右,以深灰色、灰黄色、石灰岩、泥灰岩为主。
下部为角砾状泥灰岩、石灰岩,夹薄层状硬石膏,上部岩溶较发育,裂隙及层面充填有纤维状石膏。
下段(O2mx)一般厚110.0m,以灰黄色泥灰岩,深灰色灰岩为主。
底部为灰色角砾状灰岩和泥灰岩,裂隙较发育。
改组地层在区未出露,区水源井钻探揭露上段厚度381.75m;下段厚度14.75m。
本组为主要供水水源地层。
(二)、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本组与下伏马家沟组呈整合接触,厚100.00—180.00m,一般140.00m左右。
上部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状致密、质纯的石灰岩,含黄铁矿晶粒,局部为粗晶灰岩,豹皮状灰岩、白云质灰岩。
下部由浅灰、灰白、灰黄色白云质泥灰岩、纯灰岩与石膏层及泥灰岩的互层组成,石膏为土状,有的以脉状充填于泥灰岩中。
灰岩中裂隙和小岩溶溶洞较发育。
本组属滨海相沉积,在本区未出露,在区外东南部灵石一代有广泛出露,区钻孔揭露厚度132.67m。
本组地层为煤系地层沉积基地。
(三)、石炭系(C)1.中统组(C2b)本组地层平行不整合于下伏中奥陶统地层之上。
其岩性组成以灰色、灰黑色泥岩、铝质泥岩、石灰岩、砂岩为主,夹薄煤层两层,单层厚度在0.20m左右,不可采;下部含铝土矿层(G层铝土)两层,最下部为式铁矿,厚度为0—2.0m左右;在钻孔中揭露,多为黄铁矿与铝土矿共生出现;露头处变为褐铁矿或赤铁矿。
该层铁矿极不稳定,呈鸡窝状。
该组厚度一般在12—30m,平均厚度23.10m。
本组地层在本井田西部有小围出露。
2.上统组(C3t)本组与下伏组整合接触,该组厚度60—90m,平均厚度约85.80m。
其岩性组成为灰黑色、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白色、灰色、石灰岩、砂岩和8—10层煤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三层。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
该组地层北部发育厚度较小,中南部厚度较大。
底界为(K1)砂岩,厚度5—10m,为区域标志层。
本组地层中富含动、植物化石。
可分为3段,下段(C3t-1)厚13.64~30.51m,平均约21.35m;中段(C3t-2)厚24.97~40.00m,平均约37.12m;上段(C3t-3)厚17.70~47.64m,平均约27.23m。
本组地层在井田西北部有出露。
(四)、二叠系(P)1.下统组(P1s)本组与下伏组呈整合接触,本组由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浅灰色中、细砂岩和1—3煤层组成。
厚29.5—48.0m,平均38.18m。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该底界为K7砂岩,厚0~10.5m,区域标志层。
本组地层在井田围有广泛出露。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本组与下伏组呈整合接触,下段为灰色~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2~3层煤线。
该段底部为浅灰色中、粗砂岩(K8),厚0~13.14m,为区域标志层。
上段为灰绿色砂岩、砂质泥岩,顶部夹紫斑泥岩,相当于西山的“桃花泥岩”,为上石盒子与下石盒子地层分界辅助标志层。
本组厚74.60~117.20m,平均约104.40m。
本组地层在井田围有广泛出露。
3. 上统上石盒子组(P2s)本组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本组地层分下、中、上三段,地层总厚约335.13m。
下段为紫色、黄绿、杏黄、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互层。
厚度85.50—125.50m,平均厚度约112.09m,底部为一层黄绿色中粗粒含砾砂岩(K10),厚度1.00—8.45m,平均厚约3.44m,为区域性标志层。
中段为紫色、黄绿、杂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互层。
厚度66.80—110.45m平均厚度约89m。
上段为紫红色、猪肝色、黄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中厚层砂岩,据实测剖面厚度为104.04m(顶部被剥蚀)。
本组地层主要出露在井田东部。
(五)、新生界新第三系上新统(N2)在井田较大沟谷中均有出露,角度不整合于其它时代基岩之上。
由棕红、紫红、红黄色及灰褐色的粘土,砂质粘土夹钙质结核和凸镜体砾岩组成,厚度50m以下。
(六)、第四系(Q)沿沟谷及其两侧、山脊顶部分布,覆盖在第三系或基岩之上,由黄色、土黄色、浅棕色,浅红色亚砂土、亚粘土、钙质结核、砾石和冲积层组成。
厚度变化较大,0—80m。
采区大部被黄土覆盖,该黄土直立节理发育、松散干燥,常形成陡峭的冲沟,厚度0-42.4m,均厚22.7m 左右,与下伏二叠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二叠系地层分为下石盒子组和组。
下石盒子组以灰色砂岩、页岩组成,厚度约74.7m,底部以K8中砂岩与组分界,K8中砂岩厚约5.0m,以石英为主,含黑色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