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复习要点
高电压技术-复习要点-超全总结-涵盖习题

作业(第一部分)简答题:第2、3、4章1.简述气体电离的4种方式。
P102.什么是电子崩及电子崩的条件P15-P173.汤逊放电理论与流柱理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P17-P19。
4.巴申定律的公式表达及巴申曲线的两个结论。
P17-P185.提高气体间隙抗电强度的方法。
P42-P446.简述防绝缘子污闪的4种方法。
P56-P57第5章1.简述电介质极化的5种基本形式。
P59+空间电荷极化、夹层极化2.介质的介电常数和相对介电常数的概念。
P58-593.什么是固体介质的热击穿。
P664.什么是固体介质的电击穿。
P655.影响固体击穿的4个主要因素。
P65-P69(电压、电场均匀程度、受潮、累积效应)6.什么是固体介质的热老化。
P73第6、7章1.简述绝缘缺陷的两种类型。
P752.简述绝缘试验中的非破坏性试验和耐压试验。
P753.简述绝缘电阻的吸收比及其测量结果对判断绝缘状态的作用。
P75-P774.简述局部放电测量的作用。
P845.简述工频交流耐压试验的作用。
P92-97(作用是:能够有效地发现导致绝缘电气强度降低的各种缺陷,尤其对局部性缺陷的发现更为有效。
)6.简述直流耐压试验与交流耐压试验比较的优点。
P1007.简述直流高压测量的两种方法。
P106-P1118.简述冲击电压试验的作用。
P1019.简述测量冲击电压的三种方法。
P111-P116论述题:第2、4章1.借助作图,阐述汤逊自持放电及条件。
P14-P182.借助作图,阐述气体放电的极性效应(以棒-板间隙为例)。
P23-P253.阐述污闪放电过程。
P53-544.借助画图,阐述介质损耗角正切测量原理。
P80-81第5、6章1.借助公式推导,阐述绝缘的吸收现象。
P75-P772.借助公式推导,阐述介质损耗角正切。
P613.借助电路图阐述局部放电的脉冲电流法测量。
P84(三种基本回路及原理)作业(第二部分)简答题:第8章1.简述单根均匀无损传输线的波阻抗与波速表达式,以及物理量意义。
高电压技术总结复习资料

一、填空和概念解释1、电介质:电气设备中作为绝缘使用的绝缘材料。
2、击穿:在电压的作用下,介质由绝缘状态变为导电状态的过程。
3、击穿电压:击穿时对应的电压。
4、绝缘强度:电介质在单位长度或厚度上承受的最小的击穿电压。
5、耐电强度:电介质在单位长度上或厚度所承受的最大安全电压。
6、游离:电介质中带电质点增加的过程。
7、去游离:电介质中带电质点减少的过程。
8、碰撞游离: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碰撞中性分子产生的游离。
9、光游离:中性分子接收光能产生的游离。
10、表面游离:电极表面的电荷进入绝缘介质中产生的游离。
11、强场发射:电场力直接把电极中的电荷加入电介质产生的游离。
12、二次电子发射:具有足够能量的质点撞击阴极放出电子。
13、电晕放电:气体中稳定的局部放电。
14、冲击电压作用下的放电时间:击穿时间+统计时延+放电形成时延15、统计时延:从间隙加上足以引起间隙击穿的静态击穿电压的时刻起到产生足以引起碰撞游离导致完全击穿的有效电子时刻。
16、放电形成时延:第一个有效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碰撞游离形成流注,最后产生主放电的过程时间。
17、50%冲击放电电压:冲击电压作用下绝缘放电的概率在50%时的电压值。
18、沿面放电:沿着固体表面的气体放电。
19、湿闪电压:绝缘介质在淋湿时的闪络电压。
20、污闪电压:绝缘介质由污秽引起的闪络电压。
21、爬距:绝缘子表面闪络的距离。
22、极化:电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对外呈现电极性的过程。
23、电导: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导电的过程。
24、损耗:由电导和有损极化引起的功率损耗。
25、老化:电力系统长期运行时电介质逐渐失去绝缘能力的过程。
26、吸收比:t=60s和t=15s时的绝缘电阻的比值。
27、过电压:电力系统承受的超过正常电压的。
28、冲击电晕:输电线路中由冲击电流产生的电晕。
29、雷暴日:一年中听见雷声或者看见闪电的天数。
30、雷暴小时:一年中能听到雷声的小时数。
31、地面落雷密度:每平方公里每雷暴日的落雷次数。
高电压技术复习重点

高电压技术复习重点绪论1、输电电压一般分为高压,超高压,特高压。
高压指35~220kv,超高压指330~1000kv,特高压指1000kv及以上。
高压直流通常指±600kv及以下的直流输电电压,±600kv以上的称为特高压直流。
2、电介质的极化:通常电介质显中性,但是如果其处于电场中,则电荷质点将顺着电场方向产生位移。
极化时电介质内部电荷总和为零,但会产生一个与外施电场方向相反的内部电场。
3、流过介质中的电流可以分为三部分:纯电容电流分量,吸收电流,电导电流。
4、电介质损耗:处于电场中的绝缘介质,必然会存在一定的能量损耗,而这些由极化、电导等所引起的损耗就称为介质损耗。
5、介质损耗来源①由介质电导形成的漏电流在交变电压下具有有功电流的性质,由它所引起的功率损耗称为介质电导损耗;②由介质中与时间有关的各种极化过程所引起的损耗。
第一章1、电离方式可分为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
2、汤逊放电理论的适用范围:汤逊理论是在低气压、pd较小的条件下在放电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
pd过小或过大,放电机理将出现变化,汤逊理论就不在再适用了。
3、电晕放电现象:在极不均匀场中,当电压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在空气间隙完全击穿之前,小曲率电极附近会有薄薄的发光层。
4、电晕放电的危害:①引起功率损耗②形成高频电磁波对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信号产生干扰③产生噪声。
对策:采用分裂导线。
利用:①净化工业废气的静电除尘器②净化水用的臭氧发生器③静电喷涂。
5、下行的负极性雷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先导放电,主放电和余光。
6、提高气体击穿电压的措施:①电极形状的改进。
②空间电荷对原电场的畸变作用。
③极不均匀场中屏障的作用。
④提高气体压力的作用。
⑤高真空和高电气强度气体SF6的采用。
7、污闪:绝缘子表面污物受潮变成导电层,引发局部放电并发展成闪络。
8、污闪发展过程:①污秽层的形成②污秽层的受潮③干燥带形成与局部电弧产生④局部电弧发展成闪络。
高电压技术重要知识点

高电压技术各章知识点第一篇电介质的电气强度第1章气体的绝缘特性与介质的电气强度1、气体中带电质点产生的方式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表面电离2、气体中带电质点消失的方式流入电极、逸出气体空间、复合3、电子崩与汤逊理论电子崩的形成、汤逊理论的基本过程及适用范围4、巴申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击穿电压与气体相对密度和极间距离乘积之间的关系。
两者乘积大于0.26cm时,不再适用5、流注理论考虑了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适用两者乘积大于0.26cm时的情况6、均匀电场与不均匀电场的划分以最大场强与平均场强之比来划分。
7、极不均匀电场中的电晕放电电晕放电的过程、起始场强、放电的极性效应8、冲击电压作用下气隙的击穿特性雷电和操作过电压波的波形冲击电压作用下的放电延时与伏秒特性50%击穿电压的概念9、电场形式对放电电压的影响均匀电场无极性效应、各类电压形式放电电压基本相同、分散性小极不均匀电场中极间距离为主要影响因素、极性效应明显。
10、电压波形对放电电压的影响电压波形对均匀和稍不均匀电场影响不大对极不均匀电场影响相当大完全对称的极不均匀场:棒棒间隙极大不对称的极不均匀场:棒板间隙11、气体的状态对放电电压的影响湿度、密度、海拔高度的影响12、气体的性质对放电电压的影响在间隙中加入高电强度气体,可大大提高击穿电压,主要指一些含卤族元素的强电负性气体,如SF613、提高气体放电电压的措施电极形状的改进空间电荷对原电场的畸变作用极不均匀场中屏障的采用提高气体压力的作用高真空高电气强度气体SF6的采用第2章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绝缘的电气强度1、电介质的极化极化:在电场的作用下,电荷质点会沿电场方向产生有限的位移现象,并产生电矩(偶极矩)。
介电常数:电介质极化的强弱可用介电常数的大小来表示,与电介质分子的极性强弱有关。
极性电介质和非极性电介质:具有极性分子的电介质称为极性电介质。
由中性分子构成的电介质。
极化的基本形式电子式、离子式(不产生能量损失)转向、夹层介质界面极化(有能量损失)2、电介质的电导泄漏电流和绝缘电阻气体的电导:主要来自于外界射线使分子发生电离和强电场作用下气体电子的碰撞电离液体的电导:离子电导和电泳电导固体的电导:离子电导和电子电导3、电介质的损耗介质损耗针对的是交流电压作用下介质的有功功率损耗电介质的并联与串联等效回路介质损耗一般用介损角的正切值来表示气体、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损耗液体电介质损耗和温度、频率之间的关系4、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纯净液体介质的电击穿理论纯净液体介质的气泡击穿理论工程用变压器油的击穿理论5、影响液体电介质击穿的因素油品质、温度、电压作用时间、电场均匀程度、压力6、提高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措施提高油品质,采用覆盖、绝缘层、极屏障等措施7、固体电介质的击穿电击穿、热击穿、电化学击穿的击穿机理及特点8、影响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主要因素电压作用时间温度电场均匀程度受潮累积效应机械负荷9、组合绝缘的电气强度“油-屏障”式绝缘油纸绝缘第二篇电气设备绝缘试验第3章绝缘的预防性试验1、绝缘电阻与吸收比的测量用兆欧表来测量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吸收比K定义为加压60s时的绝缘电阻与15s时的绝缘电阻比值。
高电压技术复习要点―大学

高电压技术复习要点―大学高电压技术复习纲要(《高电压技术》――张一尘)第一章气体的绝缘特性1.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方式。
2.碰撞游离、热游离、金属表面游离、光游离、扩散、复合、电子被吸附3.Townsend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
4.均匀电场气体间隙伏安特性的特征段及其含义。
5.流注理论与Townsend理论的主要区别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6.极不均匀电场中放电有何特性。
7.棒-板气隙极性效应对电晕起始电压和击穿电压大小的影响及缘由。
8.极性效应、自持放电、非自持放电9.电晕放电是何种放电形式。
10.Passen定律的物理意义及适用情况。
11.我国标准规定的雷电冲击电压标准波形时间参数。
12.冲击电压作用下的放电时延的组成。
13.气体的冲击击穿特性需要如何表征。
14.伏秒特性及实用意义。
15.影响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主要因素。
16.气隙电场均匀程度对击穿电压的影响。
17.气压和温度变化对间隙击穿电压的影响。
18.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主要措施。
19.沿面闪络20.沿面闪络电压为什么低于同样距离下纯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
21.提高套管沿面闪络电压的主要措施。
第二章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绝缘特性1.电介质的极化形式2.电介质极化、电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偶极子式极化、空间电荷极化3.绝缘电阻、泄漏电阻4.电介质的基本功能。
介质电导与金属电导的本质区别。
5.吸收现象及其成因和条件。
6.电介质的电导过程和吸收现象的工程意义。
7.介质损耗及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的物理意义。
8.液体电介质击穿的“小桥理论”。
9.介质损耗的基本形式。
10.影响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因素。
11.固体电解质击穿的形式及影响击穿电压的因素、提高击穿电压的措施。
12.电介质老化的形式。
对于高压电气设备绝缘,老化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电气设备的绝缘试验 1.绝缘预防性试验的目的。
2.绝缘预防性试验分类。
3.兆欧表屏蔽端子的作用。
4.吸收比5.测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的两种接线方式。
高电压技术总复习重点

6、 影响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主要因素
电压作用时间 温度
电场均匀程度受潮来自累积效应 机械负荷第二篇 电气设备绝缘试验
第3章 绝缘的预防性试验
1、绝缘电阻与吸收比的测量
?用兆欧表来测量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
?吸收比K定义为加压 60s时的绝缘电阻与 15s时的绝 缘电阻比值。
?K恒大于 1,且越大表示绝缘性能越好。
?大容量电气设备中,吸收现象延续很长时间,吸收 比不能很好地反映绝缘的真实状态,可用极化指数 再判断。
?测量绝缘电阻能有效地发现总体绝缘质量欠佳;绝 缘受潮;两极间有贯穿性的导电通道;绝缘表面情 况不良。
2、泄漏电流的测量
测量泄漏电流从原理上来说,与测量绝缘电阻是 相似的,能发现一些尚未完全贯通的集中性缺陷, 原因在于 :
若个别试验项目不合格,达不到规程的要求,可使 用三比较方法。 ?与同类型设备作比较
同类型设备在同样条件下所得的试验结果应该大 致相同 ,若差别很大就可能存在问题 ?在同一设备的三相试验结果之间进行比较
若有一相结果相差达 50%以上,该相很可能存在缺陷 ?与该设备技术档案中的历年试验数据进行比较
若性能指标有明显下降情况 ,即可能出现新的缺陷
11、气体的状态对放电电压的影响 湿度、密度、海拔高度的影响
12、气体的性质对放电电压的影响 在间隙中加入高电强度气体 ,可大大提高击穿电 压,主要指 一些含卤族元素的强电负性气体, 如SF6
13、提高气体放电电压的措施 ?电极形状的改进 ?空间电荷对原电场的畸变作用 ?极不均匀场中屏障的采用 ?提高气体压力的作用 ?高真空 ?高电气强度气体 SF6的采用
高电压技术各章 知识点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要点

第一章电介质的电气强度1.1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高压电气设备中的绝缘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以及其他复合介质。
2.气体放电是对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
3.电离:指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的过程。
4.带电质点的方式可分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分级电离。
5.带电质点的能量来源可分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光电子发射、强场发射、热电子发射。
6.带电质点的消失可分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的复合。
7.附着: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时,不但有可能引起碰撞电离而产生出正离子和新电子,也可能发生电子附着过程而形成负离子。
8.复合:当气体中带异号电荷的粒子相遇时,有可能发生电荷的传递与中和,这种现象称为复合。
(1)复合可能发生在电子和正离子之间,称为电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一个中性分子;(2)复合也可能发生在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称为离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两个中性分子。
9.1、放电的电子崩阶段(1)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的不同特点宇宙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的射线会使气体发生微弱的电离而产生少量带电质点;另一方面、负带电质点又在不断复合,使气体空间存在一定浓度的带电质点。
因此,在气隙的电极间施加电压时,可检测到微小的电流。
由图1-3可知:(1)在I-U 曲线的OA 段: 气隙电流随外施电压的提高而增大,这是因为带电质点向电极运动的速度加快导致复合率减小。
当电压接近 时,电流趋于饱和,因为此时由外电离因素产生的带电质点全部进入电极,所以电流值仅取决于外电离因素的强弱而与电压无关。
(2)在I-U 曲线的B 、C 点:电压升高至 时,电流又开始增大,这是由于电子碰撞电离引起的,因为此时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已积累起足以引起碰撞电离的动能。
电压继续升高至 时,电流急剧上升,说明放电过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时气隙转入良好的导电状态,即气体发生了击穿。
(3)在I-U 曲线的BC 段:虽然电流增长很快,但电流值仍很小,一般在微安级,且此时气体中的电流仍要靠外电离因素来维持,一旦去除外电离因素,气隙电流将消失。
高电压技术重点知识整理(6页)

1.电介质的极化:1.)电子位移极化 电介质中的带点质点在电场作用下沿电场方向做有限位移,无能量损耗2.)离子位移极化 有极微量的能量损耗3.)转向极化4.)空间电荷极化2.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代表电介质极化程度(气体D=1 水D=81 蓖麻油 D=4.2)3.电介质的电导与金属电导的区别:1.)形成电导电流的带电粒子不同(金属导体:自由电子,电介质:离子)2.)带电粒子数量上的区别4.影响液体介质电导的因素:温度,电场强度。
5.电介质中的能量损耗:δωδωεCtg U V tg E pV P 22=== 6.tg δ:介质损耗角,绝缘在交变电压作用下比损耗大小的特征参数 7.四种形式电离的产生:撞击电离 光电离 热电离 表面电离 8.气体中带电质点的消失:1.)带电质点收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并中和电量2.)带电质点的扩散3.)带电质点的复合9.自持放电:当场强超过临界场强cr E 值时,这种电子崩已可仅由电场的作用而自行维持和发展,不必再有赖于电离因素,这种性质的放电称为自持放电。
10.汤森德理论只是对较均匀电场和S •δ较小的情况下适用。
11.物理意义:一个电子从阴极到阳极途中因为电子崩(ɑ过程)而造成的正离子数为1-de α这批正离子在阴极上造成的二次自由电子数(r 过程)应为:)1(-de r α如果它等于1就意味着那个初始电子有了一个后继电子从而使放电得以自持。
12.帕邢定律:在均匀电场中,击穿电压b U 与气体相对密度δ,极间距离S 并不具有单独的函数关系,而是仅与他们的积有函数关系,只要S ⋅δ的乘积不变,b U 也就不变。
13.流柱放电流程:有效电子(经碰撞游离)——电子崩(畸变电场)——发射光子(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新的电子崩(二次崩)——形成混质通道(流柱)——由阳极向阴极(阳极流柱)或由阴极向阳极(阴极流柱)击穿14.电晕放电:电晕放电是极不均匀电场所特有的一种自持放电形式,他与其他形式的放电有本质的区别,电晕放电的电流强度并不取决于电源电路中的阻抗,而取决于电极外气体空间的电导,即取决于外施电压的大小,电极形状,极间距离,气体的性质和密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电压技术复习要点(2013-2014-1 0912121-2)(王伟屠幼萍编著高电压技术)第1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何为原子的激励和电离。
2.气体电离的形式及基本概念。
3.气体碰撞电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4.气体产生放电的首要前提。
5.热电离与碰撞电离的异同。
6.影响逸出功的因素。
7.金属电极表面电离的四种形式。
8.负离子形成对气体放电的影响。
9.气体放电过程中存在哪三种带电质点。
10.带电粒子的自由行程及特性。
11.影响平均自由行程的因素。
12.带电粒子的迁移率。
为何电子的迁移率和平均自由行程大于离子。
13.何为带电离子的扩散,何原因所致。
14.带电粒子消失的主要方式。
15为何电子与离子间的复合概率远小于正、负离子复合概率。
16.气体放电分为哪两类。
17.非自持放电自持放电18.绘制并说明“气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曲线”及对应的放电过程。
19.阐述Townsend理论。
20.电子碰撞电离系数;正离子表面电离系数。
21.自持放电条件表达式。
22.影响电子碰撞电离系数的因素。
23.Paschen定律,击穿电压为何具有最小值。
24.当pd>200(cm.133Pa)后,击穿过程与Townsend理论的差异主要有哪些。
25. Townsend理论的适用范围。
26.流注理论的特点;流注27.正流注、负流注以及二者形成的不同之处。
28根据放电特征,电场均匀程度如何划分。
29.电晕放电;防止和减轻电晕放电的根本途径。
30.极性效应31.雷电放电的三个主要阶段。
32.沿面放电。
33.固体介质表面电场分布的三种典型情况。
34.极不均匀电场具有强垂直分量时沿面放电过程。
35.滑闪放电以什么为特征。
沿面放电与什么有关。
比电容。
第2章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1.空气间隙击穿的充要条件。
2.放电时间及三个组成部分和特性。
3.升压时间;统计时延;放电发展时间。
4.雷电冲击电压标准波形及符号表示。
5.雷电冲击截波电压波形及符号表示。
6.操作冲击电压标准波形及符号表示。
7.50%冲击击穿电压及作用;冲击系数8.空气间隙的伏秒特性及特征。
9.间隙伏秒特性的形状决定与什么。
10.间隙伏秒特性的应用意义及对伏秒特性形状的要求。
11.耐受率与击穿率的关系。
12.影响稍不均匀电场间隙击穿电压的因素。
13.同样间隙距离下击穿电压与电场均匀程度的规律。
14.极不均匀电场中影响间隙击穿电压的因素。
15.极不均匀电场中击穿电压与稍不均匀电场中击穿电压的不同。
16.操作冲击电压下极不均匀电场长间隙击穿曲线呈U形是何原因造成的,其冲击击穿特性的饱和程度与什么有关。
17.大气条件对击穿电压的影响。
18.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途径、方法及作用。
19.全电压效应。
20.影响气体沿面闪络电压的因素。
21.提高间隙沿面闪络电压的方法及作用缘由。
22.爬电比距;屏障;屏蔽。
第3章电介质的电气特性1.高压电介质的电气特性。
2.电介质极化及四种基本形式和特点。
3.介电常数的物理意义。
4.液体电介质可分为哪几种,介电常数有何不同。
5.影响极性液体电介质介电常数的主要因素及图解。
6.固体电介质可分为哪三种,有何不同。
7.简述介质极化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
8.表征电介质导电性能的主要物理量。
9.按载流子不同,电介质电导可分为哪两种。
10.离子电导可分为哪两种。
11.气体电介质电导如何造成的。
12.液体电介质的电导主要有哪两种。
13.杂质和温度对液体电导的影响。
14.电场强度对液体电导的影响及图3-1-12的含义。
15.固体介质电导分为哪两部分。
图3-1-13的含义。
16.电场强度、杂质和温度对固体电导的影响。
17.固体介质表面电导。
18.电介质损耗有哪两种。
何为介质损耗。
19.理解电介质的三支路等值电路。
20.理解气体损耗图3-1-17。
21.中性液体电介质损耗主要由什么决定。
理解图3-1-18,3-1-19.22.极性液体电介质损耗主要包括哪些。
理解图3-1-20,3-1-21.23.固体介质按结构分为哪几种。
24.不均匀固体电介质损耗取决于什么。
25.讨论介质损耗的意义。
26.纯净液体电介质的击穿机理主要分为哪两类。
27.电击穿、气泡击穿机理。
28.工程用液体电介质击穿机理。
29.影响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因素及内涵。
30.对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电压,为何在不均匀电场中或冲击电压作用下,杂质影响较小。
31.提高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方法,屏障的作用。
32.常见固体电介质的击穿形式。
33.固体电介质的击穿机理。
图3-3-1的含义。
34.长时击穿电压;电化学击穿机理。
35.在交流电压和冲击电压下,导致树枝状放电劣化的缘由。
36.影响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主要因素。
37.提高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方法。
38.电介质的其他性能。
第4章电气设备绝缘预防性试验1.电气设备绝缘试验的分类。
2.绝缘特性试验、绝缘耐压试验及相关内容。
3.画出绝缘等值电路及泄漏电流和绝缘电阻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及意义。
4.吸收比K及其值与绝缘状况的关系。
5.极化指数P6.兆欧表屏蔽端子的作用。
7.测绝缘电阻能有效发现哪些缺陷。
8.测泄漏电流相对测绝缘电阻还需注意哪些问题。
9.泄漏电流测量具有什么特点。
10.哪些因素影响西林电桥测介质损耗的精度。
11.消除西林电桥测量误差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12.画出西林电桥反接线图。
13.测介质损耗可有效发现绝缘的那些缺陷。
14.测介质损耗应注意的问题。
15.画出局部放电的等效电路。
16.衡量局部放电强度的参数有哪些。
17.当电气设备内部有局部过热或局部放电等缺陷时,缺陷附近的绝缘会分解出哪些气体。
18.变压器内部裸金属部分局部过热引起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主要特点。
19.变压器内部固体绝缘过热时溶解于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主要特征。
20.变压器内部存在局部放电,色谱分析特征。
如何区别是放电还是过热。
21.色谱分析法的功效和局限性。
.第5章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1.何为介质损耗在线监测的相位差法、综合相对法。
2.局部放电在线监测、油中气体含量在线监测的基本原理。
第6章输电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1.何为波过程。
写出波阻抗与电压和电流波的关系式,简述其物理意义。
2.写出波速的表达式,简述物理含义。
3.从功率的观点简述波阻抗与集中参数电阻物理意义的不同。
4.绘出电压波和电流波间关系图示。
5.行波计算的四个方程。
6.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波过程。
7.彼得逊法则及应用。
8.电感、电容对通过的行波的作用。
波过电感和电容有何不同。
9.在波多次折反射的网格图上标注折反射数值。
10.多次折返射波过程有何特点。
11.波在多导线系统中传播的特点及特征参数。
12.对称三相系统三相同时进波时,导线等值波阻抗的变化及物理意义。
13.平行多导线耦合作用的表征参数及工程应用意义。
14.引起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损耗的因素。
15.线路的电阻和电导对波过程有哪些影响。
16.冲击电晕对波过程有哪些影响。
17.单绕组中波过程起始电压分布取决于什么。
分布的大致情况如何。
18.单绕组中波过程稳态电压分布情况。
19.单绕组中波过程过渡过程存在的根本原因。
20.饶祖间波的传递是如何实现的。
削弱绕组内部振荡的基本方法。
第7章雷电及防雷保护装置1.雷云对大地的每次放电分为哪三个过程。
2.画出雷电放电的彼德逊等值电路。
3.常用的雷电等值波形有哪三种,分别画出或识别。
4.雷暴日;雷暴小时;地面落雷密度;线路落雷次数。
5.雷电流平均陡度计算。
6.避雷针(线)的保护原理。
7.避雷线的保护角及取值范围。
8.避雷器保护原理及基本类型。
9.阀式避雷器的保护比,电阻阀片的主要作用。
10.氧化锌避雷器的保护比。
11.电力系统接地按功能分为哪三类。
12.接地电阻包括哪些部分的组合。
13.接地电阻大小的物理意义。
工频接地电阻计算。
14.发电厂、变电站接地电阻的计算及取值范围。
第8章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1.输电线路上出现的雷电过电压的两种形式。
2.衡量输电线路的防雷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
3.耐雷水平;雷击跳闸率。
4.线路上的感应雷过电压包括那两个分量,各产生的机理。
5.感应雷过电压值的计算(雷击大地、雷击杆塔)。
6.避雷线感应雷过电压的抑制机理。
7.感应雷过电压的特点。
8.雷击无避雷线的两种情况;雷击有避雷线的三种情况及耐雷水平。
9.何为反击。
工程上提高雷击杆塔耐雷水平的主要手段。
10.雷击导线时的过电压幅值和耐雷水平,等值电路。
11.雷击避雷线档距中央可能出现哪两种情况,等值电路。
12.雷电过电压引起线路跳闸应具备的双重条件。
13.建弧率;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计算。
14.线路防雷的最终目的。
15.线路防雷可采取的措施及机理。
第9章发电厂和变电站的防雷保护1.发电厂、变电站遭受雷害可能来自哪两个方面。
2.对直击雷的保护一般采用什么方式。
3.对线路入侵雷电波的防护采用什么方式。
4.直配电机的防雷保护措施。
5.避雷针的装设可分为哪两种形式。
6.独立避雷针用于何种电压等级的变电所,为什么。
7.装设独立避雷针时,哪些间隙应满足的要求值。
8.构架避雷针不应装设的位置。
9.避雷线保护的两种形式。
10.正常防雷接线的110~220kv变电站,流经避雷器的雷电流数值一般不超过多少。
11.避雷器与被保护设备距离与被保设备过电压的关系。
12.何为避雷器与被保护设备间的最大允许电气距离。
13.何为变电所进线段保护及保护机理,14.熟悉35kv及以上变电所的进线段保护接线图及机理。
15..熟悉35kv小容量变电所简化进线段保护及机理。
16.三绕组变压器的防雷保护在哪一侧,为什么。
17.熟悉自耦变压器防雷保护的配置。
18.不同接地方式对变压器中性点保护的要求。
19.直配电机的防雷保护内容包括哪些。
熟悉保护措施及接线原理图。
20.非直配电机如何防雷。
第10章电力系统内部过电压1.何为内部过电压,分为哪两类。
2.电力系统常见的操作过电压有哪些。
3.暂时过电压有哪些。
4.内部过电压的特征,内部过电压倍数。
5.工频过电压及引起的原因;工频过电压为何对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绝缘水平的确定起重要作用。
6.空载长线路电容效应。
7.熟悉无限大电源、有限大电源与空载长线相连及有限大电源与带并联电抗器的长线相连等情况下的工频电压升高问题。
8.何种形式的不对称接地引起的工频电压升高更严重。
9.从不对称的角度简述35kv~60kv和110kv及以上系统采用的不同接地方式。
10.操作过电压及产生机理。
1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常见的操作过电压有哪些。
12.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常见的操作过电压及防护措施。
13.超高压系统中目前采取的限制操作过电压水平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14.合闸空载线路通常有哪两种情况。
哪种情况的过电压最严重。
15.正常空载线路合闸时的理想最大过电压幅值。
16.重合闸时线路上可能出现的最大高电压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