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临床指南

合集下载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心肺复苏
B:即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帮助病人呼吸, 是心肺复苏基本技术之一。
• 开放气道后要马上检查有无呼吸,如果没有 ,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最常见、最方便的 人工呼吸方法是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口对 鼻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
B:即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用一手将病人的鼻孔捏紧(防 止吹气气体从鼻孔排出而不能由口腔进入到肺内) ,深吸一口气,屏气,用口唇严密地包住昏迷者的 口唇(不留空隙),注意不要漏气,在保持气道畅 通的操作下,将气体吹入人的口腔到肺部。吹气后 ,口唇离开,并松开捏鼻的手指,使气体呼出。观 察人的胸部有无起伏,如果吹气时胸部抬起,说明 气道畅通,口对口吹气的操作是正确的。
无氧缺血时脑细胞损伤的进程
脑循环中断: • 10秒—— 脑氧储备耗尽 • 20-30秒—— 脑电活动消失 • 4分钟 ——脑内葡萄糖耗尽,糖无氧代谢停止 • 5分钟——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 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 6小时—— 脑组织均匀性溶解
心跳骤停的常见病因
CPR方法的选择
• 发病时病人状况 • 胸廓形态 • 是否有气胸或气肿 • 心脏的位置 • 最好在动态监测下进行,以选择最佳方法
与2019主要变化
• 1.生存链:由2019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早期识别与呼叫; 2)早期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 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 压的CPR; 3)早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完整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019心肺复苏
2019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内科 彭圣威
心肺复苏研究内容

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第三版心肺复苏

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第三版心肺复苏

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第三版心肺复苏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第三版心肺复苏引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一项关键的医学技能,对于挽救心跳骤停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急救指南

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急救指南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施救者可以贴近患者的口鼻部, 观察是否有呼吸的气流,也可以 用手指在患者颈部大动脉处感受 是否有搏动。
判断心跳
如果心跳停止,施救者需要触摸患 者的颈动脉,感受是否有搏动。
开启气道
将患者平卧于硬质平面
施救者需要将患者平卧于硬质平面上,避免在柔软的床或沙发上 进行心肺复苏。
托住患者颈部
施救者用一只手托住患者的颈部,另一只手用食指和中指将患者 下颌骨向上抬起。
将一只手放在儿童的前额 ,将另一只手放在胸骨上 ,感受是否有呼吸的起伏 。如果没有呼吸,应立即 开始心肺复苏。
将一只手放在儿童胸骨的 中下段,另一只手叠放在 第一只手上,用力按压。 按压深度和频率与成人相 同。
与成人一样,将儿童的头 部转向一侧,用手指清除 口鼻中的异物或分泌物。
与成人一样,在完成1个周 期的按压后,将儿童的头 部转向另一侧并进行人工 呼吸。确保吹气时嘴唇完 全包裹儿童的口鼻,避免 漏气。
心肺复苏的公众参与
公众意识
提高公众对心肺复苏的认识和意识,让更多人了解心肺复苏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
公众参与的途径
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心肺复苏的培训和实 践,包括公益组织、社区活动、企业培训等。
公众参与的益处
让更多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提高急救成功率,挽救更多生命 。
心肺复苏的科研与教学
心肺复苏的培训与教育
1 2 3
培训课程
美国心脏学会提供各种心肺复苏培训课程,包 括基础急救课程、高级心脏生命支持课程等, 以帮助公众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培训对象
心肺复苏培训课程面向广大公众,包括医护人 员、消防员、警察等应急救援人员,以及学校 、企业等组织成员。

心肺脑复苏

心肺脑复苏

心搏骤停虽然只有几分钟,复苏后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却 可持续数小时以至数天,这是组织灌流不足导致的后果, 也称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 临床上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心排血量不足、肝肾功能 障碍、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DIC等
.为防止心搏骤停后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气采取的措施。 .脑复苏的主要任务是防治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
1
基本生命支持(BLS)
高级生命支持(ALS)
2
3
复苏 复苏后治疗( 后治疗(PCAC PCAC) )

基本生命支持(vasic life suooirt,BLS)
又称初期复苏或心肺复苏,是心搏骤停后挽救 病人生命的基本急救措施。胸外心脏按压和人 工呼吸(包括呼吸道的管理)是BLS的主要措 施。
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如果发现有人突然神志消失或晕厥,可轻 拍其肩部并大声呼叫,如无反应(无回答、无活动),没有呼吸 或有不正常呼吸(如喘息),就应立即判断已经发生心脏停搏, 立即启动EMSs,以争取时间获得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取得电除颤器。 即使是专业人士在10秒钟内还不能判断是否有脉搏,也应该立即 开始CPR,如果有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在急救现场,一人立即开始 胸外按压,另一人打电话启动EMSs。
1、低温治疗:冰帽、冬眠疗法;
2、促进脑血流灌注:脱水、低温、糖皮质激素仍是现 今防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的主要措施;在脱水过程中应 适当补充胶体液以维持血管内容量及血浆渗透压;适当的 血液稀释有利于改善脑血流灌注;
3、药物治疗:脑细胞保护剂,钙通道阻滞剂、氧自由 基清除剂、糖皮质激素等。
력脑复苏的药物治疗
2
尽早开始CPR
1.心脏按压 (1).胸外心脏按压 有心泵机制和胸泵机制两种说法,但无论机 制如何,只要正确操作,即能建立暂时的人工循环,动脉血压可 达80-100mmHg,足以防止脑细胞的不可逆损害。 (2).开胸心脏按压 对中心静脉压和颅内压影响较小,因而增 加心肌和脑组织的灌注压和血流量,有利于自主循环的恢复和脑 细胞的保护。对于胸廓畸形、胸外伤、多发肋骨骨折、心脏压塞 等病人,应首选开胸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效果不佳并超过10 分钟者,只要具备开胸条件,应采用开胸心脏按压。 2.人工呼吸 机械通气。 包括呼吸道的管理,徒手人工呼吸,简易人工呼吸,

心肺脑复苏及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心肺脑复苏及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5、人工呼吸
口对鼻 人工呼吸
评估及呼救
• 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 • 有无应答反应 • 有无呼吸 • 有无心跳 • 院内通过心监判断 • 呼救:现场呼救及向120呼救(寻求帮助)
胸外按压
① 按压部位:双乳头连线水平; ② 按压手法:一只手的掌根置于按压点,另一手掌重叠于 其上,手指交叉并翘起;双肘关节与胸骨垂直,利用上 身的重力快速下压胸壁; ③ 频率:大于100次/分钟 ④ 深度:大于5 cm; ⑤ 按压和放松时间大致相当,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但 必须让胸廓充分回弹; ⑥ 按压/通气比:30:2。 ⑦ 最大限度地减少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时间。 ⑧ 一般约2分钟应轮换1次,可利用轮换时间进行心律检查
AHA成人生存链分为两链: 一链为院内急救体系 另一链为院外急救体系
院外心脏骤停(OHCA)生存链
手机时代,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救者,
手机等现代化电子设备能够在院外急救中发挥重
要作用。
院内心脏骤停(IHCA)生存链
院内急救应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早期 预警系统、快速反应小组(RRT)和紧急医疗团 队系统(MET)。
心肺复苏CPR
CPR的技术包含了三种基本的急救技巧
胸外按压(Compression) 开放气道(Airway)
人工呼吸(Breathing)
心肺复苏的意义
• 当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必须在4至8分钟内建立基 础生命维持,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氧供应,直到建立 高级生命维持或自身心跳、呼吸恢复为止,其具体操作即心 肺复苏。
•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 • 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 • 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CPR-BLS,并于8分钟内进行高级生 命支持(ACLS),则病人的生存率43%。 • 强调黄金4分钟:通常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有32%能救活 ,4分钟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能救活。

2024年心肺复苏指南

2024年心肺复苏指南

2024年心肺复苏指南《2024 年心肺复苏指南》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急救技能,在关键时刻能够挽救生命。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心肺复苏的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24 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最新、最权威的操作标准和指导。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心肺复苏如此重要。

当一个人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大脑等重要器官会在短短几分钟内因为缺氧而遭受不可逆的损伤。

如果在这“黄金时间”内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就有可能恢复心跳和呼吸,为后续的医疗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机会。

2024 年心肺复苏指南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强调。

在判断意识和呼吸方面,指南建议采用更快速和准确的方法。

施救者应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喊,同时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来判断呼吸。

如果在 10 秒内无法明确判断,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对于按压的位置和手法,指南明确指出,按压点应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段。

施救者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进行按压,按压深度至少为 5 厘米,但不超过 6 厘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 100 120 次。

要注意保持按压的连续性和规律性,让胸廓充分回弹,以提高按压效果。

人工呼吸也是心肺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气道通畅,清除患者口鼻中的异物。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鼻子,用嘴覆盖患者嘴巴,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持续 1 秒以上,观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

每按压 30 次进行 2 次人工呼吸。

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

AED 能够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并在需要时给予电击除颤。

如果现场有 AED 设备,应尽快获取并按照设备的语音提示进行操作。

此外,团队协作在心肺复苏中也非常关键。

如果有多人在场,应明确分工,有人负责按压,有人负责人工呼吸,有人负责拨打急救电话和寻找 AED 等。

2023年心肺复苏最新操作指南

2023年心肺复苏最新操作指南

2023年心肺复苏最新操作指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肺复苏操作指南也在不断更新。

本文档旨在总结2023年最新的心肺复苏操作指南,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操作技巧,提高急救效率和成功率。

操作流程
1. 确认患者无反应,呼吸困难或无呼吸
2. 拨打急救电话
3. 进行胸外按压:按照最新指南,推荐使用100-120次/分钟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每次按压深度为5-6厘米
4. 进行人工呼吸:建议使用口对口或口对鼻的方式进行人工呼吸,每次呼吸时间约1秒
5.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尽快将AED连接到患者身上,并按照指示进行心脏除颤
特殊情况处理
1. 妊娠妇女:在进行胸外按压时,应尽量避免对腹部施加压力
2. 儿童:针对儿童患者,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按压深度和频率
3. 溺水患者:对于溺水患者,应尽快进行心肺复苏,但也要注意排除水分,避免呼吸道阻塞
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尽量避免中断胸外按压,以保持血流循环
2. 在使用AED时,应确保患者身体干燥,避免电击时发生意外
以上即为2023年心肺复苏最新操作指南的主要内容,希望医务人员能够认真研究并掌握,以提高急救效率,挽救更多生命。

心肺脑复苏(CPRC)

心肺脑复苏(CPRC)
(1)方法: a)将按压器固定在病人胸部正中,即:按压器中心位于乳头连线的中点 b)操作者双手握持按压器,向下垂直按压。 c)按压频率为100次/分。按压深度为3.8~5.0厘米 d)按压后向正上方拉起 (2)并发症及注意 a)此设备的有效性上有争议 b)文献报道出现肋骨骨折的机率将徒手闭胸心脏按压高 应行胸部X-光检查,确定是否有肋骨骨折
复苏伦理学问题
伦理学原则 临终遗嘱和生存意愿 病人自决权法令——1991 决策代理人 伦理委员会 无效原则——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不开始CPR标准 病人有DNAR 不可逆死亡体征:尸僵、断头或尸斑 预测不能得到生理性益处
院内复苏的伦理学问题
治疗分级 积极的紧急复苏 重症监护和长期声明支持 一般治疗 一般护理 终末期治疗 撤销生命支持 医生和病人家属一致认为治疗目标不能实现 脑死亡
e
裂解细胞膜 分解蛋白质 降解DNA
再灌注时的氧反常
黄嘌呤、次黄嘌呤
e
烟酰嘌呤二核苷酸
黄嘌呤脱氢酶
黄嘌呤氧化酶
还原烟酰嘌呤二核苷酸
e
O2
O2-, H2O2, OH-
抑制滑面内质网重吸收钙 增强花生四烯酸代谢 裂解腺粒体和溶酶体
早期复苏的目的:减少有害物质产生的时间
各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
ALS A 气道(Airway) B 呼吸(Breathing) C 循环(Circulation) D 鉴别(Differential diagnosis)
基础生命支持—BLS
内容 迅速识别和处理心肌梗死和中风,防止呼吸心脏骤停 呼吸骤停时进行人工呼吸 呼吸心脏骤停时进行胸外挤压和人工呼吸 对发生室颤或室速的病人进行自动体外电除颤 识别并接触异物气道阻塞(FBA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苏成功率不高 院内成功率高于院前
二、相关概念
死亡:
1、临床死亡:心搏、呼吸停止。可逆。
2、生物学死亡:缺氧而致永久性脑死亡。不可逆。
3、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未能预
料的于突发心脏症状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原因死亡。
二、相关概念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1、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各种原因所致心 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随即出现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呼 吸停止,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部分患者可获存活。
心电图类型为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其次 为心室静止及无脉电活动。
2、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维 持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人工循环和呼吸最基本的医疗技术 和方法。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电除颤以 及药物治疗等, 目的是使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和自主呼吸。
骤停前期:潜在疾病/诱因 骤停期: 复苏期: 复苏后期: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CAS):
严重的全身系统性缺血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心脏骤停后脑损害 心脏骤停后心肌损害 全身缺血/再灌流损伤
60秒
呼吸停止
4~6分 大脑不可逆损害
(小脑10~15分 延髓20~25分 脊髓36分)
四、CPR与时间----时间就是生命
3.复苏开始时间与成功率:
<4分钟 50% 4~6分钟 10% >6分钟 4% >10分钟 ?
室颤后每延迟除颤1分钟,死亡率增加 7~10%

五、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自学)
1985年7月,美国第四界全美复苏会议提出。

三、历史与指南变迁:
1774年 3岁法国女童坠楼致心脏骤停被一名非医务人 员在其胸部电击而救活。
1882年 德国人Schiff等首次动物实验开胸CPR成功。 1901年 挪威人Igelsrud外科手术病人试用CPR技术。 1947年 美国人Beck首次在临床病人中开胸CPR成功。 1956年 美国波士顿人Zoll等发明直流电除颤技术,
2000年《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2000 for ECC and CPR》 2005年《200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2010年《2010 AHA Guidelines for CPR and ECC》 2015年 《The 2015 AHA Guidelines Update for CPR and ECC》 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2017 AHA 指南更新/2017 ILCOR 心复苏临床指南
主要内容
一、CPR的现状 二、相关概念
三、历史与指南变迁
(新增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及2017AHA更新)
四、CPR与时间关系 五、CPR时病理生理学(自学) 六、CPR技术、理论新及指南更新 七、心肺复苏药理学及更新要点 八、脑复苏之低温治疗
心脏骤停随时可能发生
2017-9-16 6:48 男性 50岁 超声检查时心脏骤停 B超室→急诊科抢救室→ICU
发表指南(共识)组织
国际复苏联合会(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ILCOR):
美国心脏协会(AHA):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欧洲复苏委员会(ERC):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英文版: Circulation /Resuscitation
首次在人体胸外电除颤成功。 1956年 美国人Peter Safar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1959年 Kouwenhoven等发表了闭胸心脏按压技术。
三、历史与指南变迁: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1):106-107
三、历史与指南变迁:
1966年第一届全美复苏会议:CPR技术标准化 1985年第四届全美复苏会议:提出脑复苏概念 1992年分别颁布指南(guidelines)
二、相关概念
脑复苏
1.脑复苏(cerebral resuscitation)是指以减轻心脏 骤停后全脑缺血损伤,保护神经功能为目标的救治 措施。
2.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强调维持和恢复神经功能,恢复智力和 工作能力。
的施救者实施CPR、旁观者实施CPR、急救医疗服务人员 实施CPR等,推荐分级分层的CPR实施方案,依据培训及 熟练程度对施救者实施CPR的方式进行区分,进一步细化 CPR救治方案。

四、CPR与时间----时间就是生命
心脏停搏后的表现:
3秒
头晕
10~20秒 晕厥或抽搐
30~ 60秒 瞳孔散大
一、心肺复苏现状: 历史很悠久 现状不乐观
世界范围CA发病率每10万人20-140人,世界人口70亿, 每年有140-980万发生CA ,仅有2%-12%生还
我国: CA 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 的主要杀手,目前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CA (?)
我国: CA 神经功能良好的出院生存率仅为 1% 左右
/cpr
2017 AHA 指南更新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
基于 CPR 循证证据。 进行证据审查,调整推荐级别,给出规范实施建议。 未在技术层面上做出更多突破性的修订。 将不同身份救援人员参与的CPR分为:调度员指导未受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