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13第十四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一般采用预防性输注,传统的血 小板输注指征是血小板<20×109/L,病情稳定、未合并感 染、出血的患者,输注指征也可为血小板<10×109/L,一 般每次输注1个标准治疗量。
•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指对患者进行全身照射、 化疗、免疫抑制剂处理后,输入从供者骨髓、外 周血或脐带血中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以使其重 建造血及免疫功能。
• 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包括:①大剂量化疗或化疗 +放疗,以清除肿瘤细胞并使植入的造血细胞能 够植活;②输入造血干细胞;③在造血干细胞植 活前的支持治疗;④免疫抑制剂预防移植物抗宿 主病。
• 为预防输血造成CMV感染,所有血液制品应去除 白细胞。
• 为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TA-GVHD), 应对所有含细胞的血液成分进行g射线辐照。
一、红细胞输注
• HSCT后红细胞系统恢复需要6周或更长时间,绝大多数 谢、肿瘤性疾病,但主要用于治疗恶性疾病,特 别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
• HSCT治疗肿瘤的机理:
– 大剂量放化疗能够大量杀灭肿瘤细胞并能克服轻度耐 药。经过大剂量放疗、化疗或其他免疫抑制预处理, 清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异常克隆细胞、阻断发病机 制,然后把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其 重建正常造血及正常免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HSCT患者红细胞输注指征的临床研究, 患者贫血并有贫血症状时应考虑输血,无症状患者可参照 其他贫血患者的输血指征,Hb <70-90g/L可根据情况考虑 输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原理与应用

04
CATALOGUE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与前景
移植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清髓性移植与非清髓性移植的完善
清髓性移植曾经是标准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但随着技术发展,非清髓性移植逐渐展现出优势,能够降低移植 相关毒性,提高患者耐受性。
移植前预处理创新
预处理方案是移植成功的关键,新型预处理方案旨在减少毒副作用,更精准地清除异常细胞,为干细胞植入创造 良好环境。
1 2 3
政府支持与政策保障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确保所有 需要移植的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医疗资源均衡分配
在医疗资源分配上,应更加注重公平性和均衡性 ,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的患者都能获得 移植机会。
公众教育与宣传
加强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提高 公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进一步推动移植技术的 发展和应用。
类型
根据造血干细胞的来源不同,可分为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 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
移植发展历程
01
02
03
初始探索阶段
早期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主 要基于动物实验,探索移 植的可行性和基本方法。
临床试验阶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开 始临床试验,治疗一些恶 性血液疾病。
技术成熟阶段
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 ,造血干细胞移植逐渐成 为治疗多种血液疾病和免 疫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要性
治疗恶性血液病
如白血病、淋巴瘤等,通过移 植可以重建患者的血液系统,
达到治疗效果。
治疗遗传性疾病
如先天性免疫缺陷、代谢性疾 病等,通过移植可以纠正患者 的遗传缺陷。
免疫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henmota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是指将同种异体或自体的造血干细胞植入到受者体内,使其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重建,达到治疗某些恶性或非恶性疾病的目的。
造血干细胞不仅存在于骨髓,而且在外周血,脐血亦有造血干细胞存在。
根据造血干细胞来源不同,HSCT分为,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移植等;根据供者来源不同分为自体和同种异体(包括同基因和异基因的)HSCT两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又分为亲缘与非亲缘HSCT,近年来又开展了非清髓异基因HSCT和单倍体HSCT。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年龄上没有严格限制,亦无HLA配型的限制,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移植后并发症少,易植活等,但肿瘤易复发是其最大缺点。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年龄一般限制在50岁以下,要求有HLA相匹配的供者。
GVHD同时伴有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 verus leukemia, GVL)作用,肿瘤复发率低。
如果有HLA配型相匹配供者的条件,多主张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一、骨髓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l-lo-BMT)【适应证】(一)恶性疾病1.急性白血病由于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allo-BMT的患者,其疗效差异很大。
把握移植时机非常重要。
(1)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患者:①50(或60)岁以下,无前驱血液病(antecedent hematologic disease),标准化疗方案治疗达完全缓解者,而细胞遗传学检查为有利核型[如:inv16, t(16;16),t(8;21)等]者可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危核型[如:正常,仅为+8,t(9;11)等]者可行自体或异基因HSCT;不利核型(如:3个以上的复杂核型,-7,-5,5q-等)者或前驱血液病、治疗相关的继发性AML者应尽早行allo-HSCT。
造血干细胞移植流程

造血干细胞移植流程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捐献者的健康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重建患者的造血系统。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流程。
1. 搜寻合适的供体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需要先找到合适的供体。
供体可以是患者自己、亲属或无关人士。
对于患者自身或亲属供体,由于配型更加匹配,因此移植成功的概率更高。
如果没有亲属供体或亲属供体不合适,就需要在国家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库中寻找无关人士供体。
2. 供体移植前准备供体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身体检查,确保其身体状况良好,符合移植要求。
然后,供体需要接受一定的治疗,以促进干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这个过程通常称为“供体动员”。
3. 移植前准备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患者需要接受一定的治疗,以清除体内的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为移植做好准备。
这个过程通常称为“预处理”。
4. 干细胞采集干细胞采集通常有两种方法:骨髓采集和外周血采集。
骨髓采集需要在手术室进行,而外周血采集则可以在门诊进行。
采集过程通常需要几小时,但对供体来说并不痛苦。
5. 移植移植过程通常是一个简单的输液过程。
干细胞被注入到患者的体内,然后在体内生长和增殖,最终重建患者的造血系统。
6. 后续治疗和观察移植后,患者需要接受一定的后续治疗和观察。
这可能包括抗排异治疗、感染预防和治疗等。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确保干细胞移植的成功和身体的健康。
总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捐献者的健康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重建患者的造血系统。
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需要先找到合适的供体。
移植过程通常是一个简单的输液过程,但患者需要接受一定的后续治疗和观察。
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成功案例分享

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成功案例分享干细胞移植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的医疗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通过利用干细胞的再生能力,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包括白血病、心脏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本文将分享几个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成功案例,以展示这一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巨大贡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在白血病治疗中取得成功的案例。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和化疗,但是这些方法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害较大。
然而,通过干细胞移植技术,医生们可以从患者身体中提取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经过加工和培养后再植入患者体内。
这些干细胞可以重新建立正常的造血系统,有效治疗白血病,并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位名叫李明的白血病患者就通过这种技术完成了干细胞移植,不仅成功战胜了疾病,还恢复了健康的生活。
除了白血病,干细胞移植技术在心脏病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心脏病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只能减缓病情,但不能治愈。
然而,通过干细胞移植技术,在患者的心脏损伤部位注射修复的干细胞,可以促进心肌细胞再生和修复,增强心脏功能。
一项研究显示,在一组心脏病患者中,采用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治疗方法显著缩小了心脏病变区域的面积,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脏功能。
这为心脏病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机会。
此外,干细胞移植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通过干细胞移植技术,科学家可以将干细胞转变为神经细胞,并将其植入患者大脑或神经组织中,以替代受损的细胞。
一项名为“干细胞神经移植”的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接受干细胞移植后,其运动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
这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尽管干细胞移植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功案例,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干细胞的来源和应用仍然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
[选读]造血干细胞移植
![[选读]造血干细胞移植](https://img.taocdn.com/s3/m/2d7adb3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1.png)
造血干细胞移植(陆道培血·肿瘤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通过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清除受者体内的肿瘤或异常细胞,再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
目前广泛应用于恶性血液病、非恶性难治性血液病、遗传性疾病和某些实体瘤治疗,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发展历史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
由于骨髓为造血器官,早期进行的均为骨髓移植。
1958年法国肿瘤学家Mathe首先对放射性意外伤者进行了骨髓移植。
1968年Gatti应用骨髓移植成功治疗了一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患者。
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发现、血液制品及抗生素等支持治疗的进展,全环境保护性治疗措施以及造血生长因子的广泛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1977年托马斯报道100例晚期白血病病人经HLA相合同胞的骨髓移植后,13例奇迹般长期生存。
从此全世界应用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严重血液病、急性放射病及部分恶性肿瘤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开创临床治疗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的新纪元。
骨髓移植技术使众多白血病患者得到救治,长期生存率提高50%—70%。
为发展此项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美国医学家托马斯因而获得了1990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
在中国,骨髓移植奠基人陆道培教授于1964年在亚洲首先成功开展了同基因骨髓移植,又于1981年首先在国内成功实施了异基因骨髓移植。
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存活率已达75%,居国际先进水平。
上世纪70年代年发现脐带血富含造血干细胞,1988年法国血液学专家Gluckman首先采用HLA相合的脐血移植治疗了一例范可尼贫血患者,开创了人类脐血移植的先河。
1989年发现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的作用,动员的外周血成为干细胞新供源,1994年国际上报告第一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近20年来,不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理论包括造血的发生与调控、造血干细胞的特性及移植免疫学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临床应用的各个方面包括移植适应症的扩大、各种并发症的预防等也有了很大发展,使移植的疗效不断得以提高,并且相继建立了一些国际性协作研究机构,如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IBMTR、欧洲血液及骨髓移植协作组、国际脐血移植登记处等,还建立了地区或国际性骨髓库,如美国国家骨髓供者库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等,对推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标准实践手册

造血干细胞移植标准实践手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标准实践,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护理等内容,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的操作指南,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术前准备。
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首先是患者的疾病评估,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病因分析等。
其次是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情况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免疫学评估,以确定合适的供体来源和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术前准备还包括对供体的筛选和评估,确保供体的造血干细胞符合移植的要求。
手术操作。
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包括采集造血干细胞、准备患者和移植过程。
采集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骨髓穿刺、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等方式进行,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采集的干细胞质量和数量符合移植要求。
准备患者包括预处理方案的制定,包括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案,以清除患者体内的异常造血细胞,并为移植造血干细胞创造条件。
移植过程需要严格控制供体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确保患者能够成功接受移植。
术后护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移植相关并发症。
同时还需要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和感染预防措施,避免移植排斥和感染的发生。
术后护理还包括患者的心理护理和营养支持,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总结。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项复杂的治疗工作,需要医护人员的精心准备和细心护理。
本手册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标准实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确保移植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同时也希望患者能够在专业团队的治疗下,早日康复健康。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本操作步骤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本操作步骤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许多血液疾病和恶性肿瘤。
它涉及从一个人(供体)的骨髓或外周血中收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然后将它们转移到另一个人(受体)的身体中,以恢复其造血功能。
本文将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本操作步骤。
1. 供体选择和评估选择一个合适的供体是非常重要的。
供体可以是一个亲属,如同胞兄弟姐妹,或者是一个无关的供体,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捐献计划或国际骨髓捐献计划来寻找。
在选择供体后,供体会接受一系列身体检查和测试,以确保他们的健康状况适合捐献。
2. 健康状况预处理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前,受体通常需要接受一定的预处理,以准备其身体接受新的干细胞。
这通常包括放化疗和/或全身骨髓抑制治疗,以消除已存在的造血干细胞和癌细胞。
这种预处理也有助于减少免疫系统的活性,以便更好地接受新的造血干细胞。
3. 收集供体干细胞供体的干细胞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收集:骨髓采集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骨髓采集需要在手术室进行,使用麻醉剂将骨髓从供体髂骨或胸骨中抽取出来。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给供体注射一种称为G-CSF的药物,以刺激干细胞从骨髓进入外周血,然后通过血液滤器将外周血收集起来。
对供体的干细胞进行充分的收集非常重要,以确保移植后能提供足够的干细胞。
4. 干细胞移植在收集完供体的干细胞后,它们会成为移植给受体的干细胞来源。
在进行移植之前,受体会接受预处理药物,如化疗药物、放疗或免疫抑制剂,以消除任何剩余的造血干细胞并降低免疫系统的活性。
移植通常通过正规的静脉输注过程进行,就像输血一样。
在输注后,干细胞会进入受体的骨髓并开始恢复和增殖。
5. 后续治疗和监测完成干细胞移植后,受体需要定期进行后续治疗和监测。
这包括良好的抗感染措施、抗排斥治疗和骨髓嗜碱性酶监测。
这些措施能够帮助受体避免并发症,并确保新的造血干细胞能够良好地生长和分化。
总结回顾: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治疗血液疾病和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目的应用超大剂量的放、化疗,以最大限度清除病人体内的肿瘤细胞或骨髓中的异常细
胞群以及抑制或摧毁宿主免疫系统(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而言),然后移植正常的造血干细胞,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而使病人康复。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有哪些
1、恶性血液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造血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纤维化等。
非恶性血液病
1、先天性及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存在危及生命的不可逆的骨髓衰竭或对免疫抑
制治疗无效的再障。
2、遗传性红细胞疾病,
3、遗传性免疫缺陷,
4、遗传性代谢性疾病。
NMDP推荐的恶性血液病URD-HSCT适应症和移植时机具体如下:
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①高危AML:继发性AML(如既往有MDS病史),治疗相关性白血病,诱导治疗失败;
②细胞遗传学高危患者CR1;③CR2或CR3。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①高危ALL;
②细胞遗传学高危患者(如Ph染色体阳性, 11q23),
③初诊时高白(>30 C 50×109/L),
④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或睾丸白血病,
⑤初始诱导治疗4周未获CR,
⑥诱导治疗失败,⑦CR2或CR3。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IPSS中危-1 (INT-1),中危-2(INT-2)或IPSS 高积分并包括以下任一条:
①骨髓原始细胞>5%
②除了细胞遗传学预后良好患者[包括5q-获核型正常]
③>1系细胞减少。
4、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
①伊马替尼治疗后3月无血液学或次要细胞遗传学反应,
②伊马替尼治疗后6到12月无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
③疾病进展(加速期或急变期)。
5、淋巴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一)基本的技术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以正常造血干细胞替代病人的
病理干细胞。
具体方法分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恶性血液疾病的病人应先进行化(放)疗诱导治疗,使病情缓解,再给予超剂量化(放)疗,尽可能杀灭病人体内所有的肿瘤细胞并抑制其免疫功能,为植入干细胞留置空间,然后通过静脉输注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病人。
2、对于造血功能衰竭或异常以及先天遗传性疾病者可直接应用免疫抑制剂摧毁其体内原
有的免疫功能后,通过静脉输注移植正常造血干细胞。
3、对于恶性血液病者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应在病人病情缓解时采集干细胞,体外适当净化残留肿瘤细胞后再进行静脉输注植入。
4、造血干细胞缺陷疾病者不宜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预处理期的护理
放射治疗的护理
放射治疗可分为全身放射治疗和交替半身放射治疗。
①放射治疗的注意点:病人出保护性隔离病室到放疗室接受治疗及返回病室全过程均按保护性隔离措施予以无菌保护,执行既定的出入、保护性隔离规则。
照射前排空二便,口边放置消毒污物袋方便使用,如发生严重呕吐应暂停照射治疗及时给予处理。
②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
a、恶心、呕吐最为多见,一般在放射治疗前禁食并给予镇静止吐药能减轻症状。
b、放射性腮腺炎全身照射治疗后大部分病人两侧腮腺肿大、疼痛,一般不做特殊处理,一周后可自行消失。
c、放射性口腔粘膜炎为最常见的放射治疗合并症,口腔黏膜肿胀、疼痛、溃疡。
d、放射性肠炎表现为腹泻水样便,每日可数次,甚至排大便失去控制。
e、头晕头痛、乏力少数病人放射后可出现,一般会自行好转,不必做特殊处理
大剂量化疗的护理
大剂量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肾毒性反应、神经毒性反应、皮肤黏膜反应、静脉和静脉周围炎、脱发、骨髓抑制等。
造血干细胞的输注
(1)冷冻保存的造血干细胞的输注:
对于保存在-196℃冷冻设备的造血干细胞,在输注前要经过融化处理。
输注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是先进行造血干细胞袋接管处常规消毒,之后用无菌剪刀剪开,快速接通输液器(无滤网)快速输注,5-10ml/min。
造血干细胞输注的注意事项:
①输注前向病人介绍技术操作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②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输注过程中医护人员不能离开病人。
③选用无过滤网的输液器以免滤网损伤造血细胞。
④确保输注导管衔接处牢固,严防渗漏,一旦发生渗漏现象立即暂停输注,妥善处理。
⑤造血干细胞的输注以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贯穿始终。
⑥从冻融到输注至病人体内应确保在无菌条件下完成。
⑦冷冻造血干细胞的融化时间不要超过1min,融化后应在10min之内全部输至病人体内,以免常温下保养液中的二甲基亚砜损伤造血细胞。
⑧输入造血干细胞选用较大的静脉为途径,采用锁骨下静脉插管效果理想。
⑨在输注过程中,指导病人张口呼吸,以便尽快排出干细胞保养液中的二甲基亚砜,其间可闻及一中类似大蒜的气味,属于正常现象。
⑩输入后病人第一次排尿可呈粉红色,此为造血干细胞保养液从肾脏排出之故,可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