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质变化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质变化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质变化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7(4):308~314

C hin J Appl Environ Biol=I SSN1006-687X2001-08-25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质变化*胡泓1,2刘世全2陈庆恒1**王昌全2潘开文1庞学勇2

(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610041)

(2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研究川西岷江上游亚高山针叶林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工云杉林地凋落物及其养分贮量和土壤养分及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人工云杉林的凋落物及其氮、磷、钾贮量,以60年代抚育成熟林最高,40年代抚育成熟林大幅度下降,分别下降34.1%及49.8%,70.5%,46.7%;(2)人工云杉林地表土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据典型土壤剖面资料,40年代比60年代抚育林土壤分别降低72.4%,78.6%,42.2%;(3)相应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与60年代人工云杉成熟林相比,40年代成熟林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总孔隙度、保肥力(CEC)和交换性盐基养分等均明显降低,表现出肥力退化的趋势.因此,当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林后,应采取诸如适当间伐等措施,以改善林地生态条件,避免土壤肥力退化.图4表6参11

关键词亚高山针叶林;生态恢复;凋落物;土壤性质;土壤养分

CLC S154.1

CHANGES OF SOIL PROPERTIES DURING ARTIFICIAL RECO VERY

OF SUBALPINE CONIFEROUS FO RESTS IN WESTERN SICHUAN*

HU Hong1.2,LIU Shiquan2,CHEN Qing heng1,**,WANG Changquan2,PAN Kaiwen1&PANG Xueyong2 (1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Chinese A c ade my of S ciences,Chengdu610041,China)

(2S ichuan Agr iculture Univ ersity,Yaan625014,C hi na)

Abstract The change trends of the litter and its storage,soil nutrient and its main physica-l chemical properties at different age stages of artificial spruce at subalpine were studied in the area to M in-river up-stream in the w est of Sichua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The storage quantity of litter,N,P205 and K20of1960.s artificial spruce forest was the highest,but those1940.s artificial spruce forest de-clined g reatly,with34.1%,49.8%70.5%and46.7%respectively;(2)The contents of soil surface org anic matter,N,P205and K20deceased w ith the increase of stand age.By typical soil profile survey, the content of soil surface org anic matter,N and P205of1940.s artificial spruce forest declined72.4%,

78.6%and42.2%respectively than those of1960.s;(3)Compared w ith those of1960.s,soil natural

w ater content,total porosity,CEC,ex changeable bases and so on of1940.s artificial spruce mature for-est decreased distinctly,and soil fertility degraded greatly.Therefore,in order to avoid soil fertility deg radation and im prove the stand ecolog y environment,the rational inter-cut down and measure manag e-ment of such as fostering ought to be adopted after artificial spruce forest m atured.Fig4,Tab6,Ref11 Keywords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ecology recovery;litter;soil property;soil nutrient

CLC S154.1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及支流雅砻江、岷江等流域,是长江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平衡起

收稿日期:2001-03-06接受日期:2001-04-18

*中国科学院/九五0重点课题(KZ952-S1-104)

**

通讯联系人(Corresponding author)着重大调节作用[1].自40年代起,该林区开始大规模采伐,随后在皆伐迹地营造云杉林进行人工恢复,目前约有1.3@104hm2云杉林已成为郁闭林.许多学者曾对林地的森林生长规律[2]、群落结构动态[3]、物质循环[10]和土壤特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1,9],但是对于在不同的森林恢复方式(自然演替和人工恢复)下,

林地土壤的性质特点及变化趋势方面尚缺乏研究.本文选择岷江上游高山人工云杉林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不同恢复阶段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相关凋落物养分特征进行研究,以此为长江上游亚高山森林的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区自然概况

研究区为四川省理县米亚罗林区,位于U(N)31b 35c和K(E)102b35c附近,海拔2850~4200m,属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高山峡谷区.夏季温凉多雨,冬季寒冷干燥,1月均温为-8e,7月均温为12.6e,\10e的积温为1200~1400e,年降水量为600~1100mm,年蒸发量为1000~1900m m,属季风性山地气候[1].成土母岩主要为千枚岩、板岩、白云岩等的残坡积风化物,土壤自低到高依次为棕壤(海拔2700~3000m)、暗棕壤(3300~3600m)、棕色针叶林土(3600~3850m)、亚高山草甸土(3850 m以上).主要乔木有川西云杉(Picea likangensis)、鳞皮冷杉(Abies sqamat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等;主要灌木有红刺悬钩子(Rubus aurantiacus)、红脉忍冬(Lonicra ner vosa)、五加(A canthop anax gra-cilithlus);主要草本为柳叶菜(Ep ilobium laetum)、卵叶葱(Allium ovalif olium)及禾草等[1,4].

1.2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样地的选择为增加可比性,选择了有代表性的4种样地:?.90年代营造人工云杉林,树龄为8a;ò.60年代营造人工云杉林,林龄为28~31a;ó.40年代营造人工云杉林,林龄为50~54a;?.天然次生桦木林,林龄为49~54a.各样地的基本情况如表1.1.2.2土壤样品采集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在每种类型样地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5个样点,分别采集表土层(A层)、亚表层(AB)土样;土壤自然含水量用酒精烧失法,容重用环刀法,pH值用电位法;有机质用K2Cr2O7容量法,全氮用CuSO4-Se粉消煮扩散法,全磷、全钾采用NaOH熔融,分别用钼锑抗比色法和火焰光度法;土壤酸度与交换性能用常规法测定[5].

1.2.3凋落物样品采集和养分测定在土壤剖面上方按面积0.3m@0.3m的样方内收集地面凋落物(包括未分解和半分解物)样品,装袋编号,带回室内风干称重;用平均值估计林地凋落物贮量.凋落物的氮、磷、钾含量用H2SO4+H2O2消煮,分别用扩散法、钼黄比色法、火焰光度法测定[5].

1.2.4植物样品采集和养分测定取样方解析木上幼嫩的新鲜叶、枝、皮、干,风干后,测定氮、磷、钾等含量,方法同凋落物.

2试验结果与分析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自然恢复过程按时间顺序可划分为草本-灌木、小叶林-小叶林(桦林)-云杉、冷杉林3个演替阶段[4];人工恢复过程的阶段较少,可划分为云杉幼林、草本、灌木和云杉纯林2个阶段.从表1可知,自然恢复过程的物种数多于人工恢复各阶段,人工云杉达成熟纯林后,物种数即生物多样性减少,郁闭度增大,势必影响到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和凋落物的分解转化.

2.1凋落物养分含量与转化特点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作为养分的载体,是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主要补给者,在维持土壤肥力、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正常的生物循环和养分平衡等

表1人工云杉林与次生桦林样地基本情况

T able1Outline of the artificial spruce woodland and seco ndar y crude birch woodland

林地类型* Type of w oodland

林龄

Stand age

(t/a)

h ele/m

坡向

Aspect

A/(o)

坡度

Slope

A/(o)

母岩

Native rock

树高

T ree high

(h av/m)

郁闭度

Canopy

densi ty

植物种数

Numbers of

species

?òó?

8

28-31

54-58

50-52

3240

2800

3110

2850

NE35

SW75

SW55

NE30

40

35

30

30

千枚岩(phyllite)

板岩(slate)

板岩(slate)

板岩(slate)

2.2

17.8

23.5

20.7

0.60

0.95

0.75

0.70

18

7

4

22

*?:94年营造人工云杉林(幼林)Artifici al spruce forest of1990s(juvenal forest)ò:60年代营造人工云杉成熟林(纯林)Artificial spruce fores t of1960s(pure forest)ó:40年代营造人工云杉成熟林(纯林)Artificial spruce fores t of1940s(pure forest)?:次生桦林S econdary birch forest(下同Th e same below)309

4期胡泓等: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质变化

表2不同林地叶片和凋落物养分含量及转化

T able2T he content and inversion of foliage and litter nutrient of differ ent woodland

林地类型T ype o f woodland

叶片养分含量

Nutrie nt c o ntent o f foliage

(w/g kg-1)

N P2O5K2O

落物贮量

Stora g e quantity of l itt e r

(Q A/103kg hm-2)

凋落物养分含量

Nutrie nt content of li t ter

(w/g kg-1)

N P2O5K2O

凋落物养分贮量

Nutri ent storage quant i ty of li t ter

(Q A/kg hm-2)

N P2O5K2O

R BD/%

N P2O5K2O

?òó?17.20

9.32

9.32

21.11

3.80

2.35

2.35

4.12

6.24

6.24

6.24

10.98

11.45

23.43

15.45

13.00

12.68

10.45

7.70

14.63

1.52

1.46

0.64

2.11

3.65

3.84

2.74

2.46

145.19

244.84

118.97

190.19

17.40

34.21

9.89

27.43

41.79

89.97

42.33

31.98

136

89

121

144

250

161

367

195

171

163

228

446

*R BD/%:叶片养分含量/凋落物养分含量R BD/%:nutrient content of foliage/nutrient content of litter

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凋落物一般以落叶为主,云杉林落叶占凋落物量的60%以上[6].从表2可知,次生桦林凋落物贮量高于人工云杉幼林,但低于人工云杉纯林,而人工云杉林的凋落物贮量则先随抚育年代增加而大幅度增加,而后下降.因此,四林型凋落物贮量的顺序为:ò>ó>?>?.凋落物的贮量是其产生量与分解量动态平衡的结果.桦林凋落物以阔叶为主,易于腐烂分解,因此其凋落物贮量低于云杉纯林(凋落物以难分解的针叶为主).在人工云杉林中,幼林处在旺盛生长期,凋落物量少,故其贮量低于生长成熟的纯林;但40年代营造的云杉纯林(ó)的凋落物贮量又比60年代云杉纯林(ò)低34.1%,则可能与其凋落物累计分解量随时间加长而增大有关.

各林型间凋落物的养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别(表2),其中w(N)、w(P2O5)变化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26%和42%),且变化趋势一致,即桦林凋落物的w (N)、w(P2O5)最高,然后依次是云杉幼林和纯林,其顺序为?>?>ò>ó;w(K2O)的变化较小(CV= 21%),其顺序为ò>?>ó>?.由于凋落物以落叶为主,因此其养分含量与乔木叶养分含量关系密切.图1、2表明,各种林型凋落物与乔木叶的w(N)、w(P2O5)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二者间的w(N)更呈极显著正相关(r=0.797**,n=10).凋落物的w (K2O)则有所不同,虽然桦叶的高于云杉林,但桦林的凋落物却低于所有云杉林,可能与桦叶较云杉针叶易于腐烂分解而使其中钾释放损失更多有关.图1、2、3还表明,乔木叶的氮、磷、钾(w)一般都高于对应的凋落物,因而由此计算的生物分解率均超过100% (仅有ò氮的生物分解率例外),这固然反映了凋落物腐烂分解发生了养分损失,但另一重要原因是凋落物包含了相当数量的树枝、皮、杆,其养分含量远远低于树叶(资料略).因此,养分生物分解率并不能完全反

映凋落物养分分解损失的实际情况.

图1各林地乔木叶片(A)和凋落物(B)含氮量Fig.1T he N content of arbor foliag e(A)and litter(B)in artificial spruce woodland and secondar y cr ude birch woo dland

图2各林地乔木叶片(A)和凋落物(B)含磷量(P2O5)

F ig.2T he P2O5co ntent of arbo r fo liage(A)and litter(B)in artificial spruce woodland and secondar y cr ude birch woo dland

图3各林地乔木叶片(A)和凋落物(B)含钾量(K2O) Fig.3T he K2O content of arbor foliage(A)and litter(B)in artificial spruce woodland and secondar y cr ude birch woo dland

凋落物的养分贮量是凋落物贮量与养分含量的乘积.由表2可见,在3种人工云杉林中,凋落物的养

310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7卷

分贮量(N 、P 2O 5、K 2O)表现出/马鞍形0的变化,即云杉幼林(?)较低,60年代营造云杉纯林(ò)升到最高,而后40年代云杉纯林又大幅度降低,氮、磷、钾(Q A )分别降低49.8%、

70.5%、46.7%,甚至低于云杉幼林,其氮、磷贮量也低于天然桦林.由于林地凋落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主要供给者,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纯林(顶极群落)后,凋落物及其养分贮量急剧下跌,势必导致土壤有机质、养分和综合肥力的降低.2.2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变化

林地土壤表层直接承受凋落物的物质输送,同时据俄国 à2?à3± . 研究[7],林地土壤物质交换主要在20cm 的表土中进行,因此讨论养分变化以表层土为主.从表3典型土壤剖面资料可知,次生桦林地表土有机质含量高于人工云杉林地,而人工云杉林地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有机质含量则减少,特别人是工云杉林达到成熟林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急剧降低,ó比ò降低72.4%.对照各林地的凋落物贮量(表2),不难发现,表土有机质高的天然桦林(?)和人工云杉幼林(?)的凋落物贮量却较低,可能主要与林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关.这两种林地的植物种类多(表1),除优势乔木外,还有多种草灌植物,尤其是草类,它们通过生草过程在土壤中大量积累有机质,而人工云杉成熟林(ò、ó),郁闭度高,地面草类基本消失,凋落物就几乎成为表土有机质的唯一来源.

从图4可知,土壤全氮、磷与有机质含量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即次生桦林地土壤的全氮、磷量高于人工云杉林地,而人工云杉林地则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全氮、磷含量呈迅速减少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与土壤有机质积累有关.因为土壤全氮(X 2)、全磷(X 3)与有机质(X 1)呈极显著的正相关(X 12=0.908**

,

X 13=0.560

**

,n =26),故土壤全氮、磷含量随着有

机质含量的降低而减少,其中ó型林地的土壤全氮、磷比ò型林地分别降低78.6%、42.2%.土壤全钾与

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r =-0.220,n =26),并主要受母质(母岩)的影响,各林地的变化趋势为:ó>ò>?>?.土壤全量养分反映土壤的潜在养分肥力.从以上分析可知,用营造云杉林进行生态恢复,当其达到成熟林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均有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从而导致土壤肥力降低.2.3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自然含水量即湿度能较好地反映土壤水分和林内湿润状况,并影响到凋落物与土壤表层的物质

和能量交换及土壤盐基养分的淋溶,它似与各林地生

物多样性和郁闭度有关.由表4可知,次生桦林地土壤水分状况较人工云杉林地好,而人工云杉林随着林龄的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减少,郁闭度增大(表1),林下土壤和凋落物变得干燥(表4),从而导致凋落物

腐烂分解变缓,向土壤转移的有机质减少(表3);而有机质减少又使土壤持水能力降低,这可能是造成土壤湿度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土壤有机质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 =-0.767**,n =26),人工云杉林地土壤容重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而有增大的趋势.由土壤容重计算出来的土壤总孔隙度(可能比实际偏高)可大体反映土壤的潜在蓄水和容气能力,4种林地的大小顺序为:?>?>ò>ó.又据表4,在土壤自然含水条件下,空气容积(总孔隙与水容积之差)为40%~50%,这表明,即使?、?型林地土壤的自然含水量很高,因其总孔隙度也高,土壤中仍有大量容气空间存在,而不致造成对微生物转化不利的厌气环境.

图4 各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A )、全氮(B)、

全磷(C)、全钾(D)含量

F ig.4 T 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A ),total N(B),total P 2O 5(C)and to tal K 2O (D)surface so il of in ar tificial spruce

woodland and secondary crude birch w oodland

综上所述,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纯林后,林地郁闭度增大,土壤湿度减小,以针叶为主的凋落物腐烂分解减缓,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容重增大,土壤蓄水、容气能力减弱.2.4 土壤交换性能和酸度

根据乔木根系的分布特点,重点研究了林地表土层(腐殖质层)的交换性能和酸度(表5),结果表明,

311 4期 胡 泓等: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质变化

表3不同林地典型土壤剖面养分比较

T able3T he soil nutrient of artificial spruce woodland and secondar y cr ude birch woodland

林地类型Type of w oodland

林龄

S tan d age

(t/a)

土层

Soil layer

(D/cm)

OM*

全氮(N)

T otal N

全磷(P

2

O5)

Total P2O5

全钾(K

2

O)

Total K2O

(w/g kg-1)

?òó?

8

28~31

54~58

50~52

0~21

21~63

63~1

0~20

20~40

40~73

0~22

22~67

0~17

17~55

312.4

76.7

30.3

253.9

2.3

6.1

70.2

18.5

385.6

36.2

13.2

3.09

1.91

9.78

2.20

1.29

2.09

0.98

15.4

2.16

3.68

3.09

2.80

3.06

0.18

0.08

1.77

0.11

3.10

1.08

28.3

41.6

45.7

28.9

34.2

39.7

30.0

36.8

26.6

31.4

*OM:有机质(Organic M atter)

表4不同林地的土壤物理性质

T able4So i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rtificial spruce woodland and secondary crude bir ch woodland

林地类型Type of w oodland

土层

Soil layer

(D/cm)

土壤容重

Bulk density

(Q/g cm-3)

土壤自然含水量

Natural water content of soil

w/%U/%

U air/%

总孔隙度*

Total porosity

(%)

?òó?0~25

25~58

0~26

26~96

0~23

23~67

0~19

19~24

0.28

0.69

0.63

0.86

0.87

1.06

0.23

0.68

152

45

70

18

28

17

218

33

43

31

44

15

24

18

50

22

46

42

31

51

42

41

41

51

89

73

75

66

66

59

91

73

*按土壤比重2.65计算结果,但由于土壤有机质多,实际比重减小,由此计算的总孔隙度偏高T he total porosity is caculated by s oil density,2.65.It is possi bly higher than the actual value because of a lot of organic matter in soi l surface

表5不同林地间土壤交换性能和酸度比较

T able5Soil exchange proper ty and acidity of artificial spruce woodland and secondary crude bir ch woodland

林地类型Type of w oodland 土层厚度

S tand age

(D/cm)

pH

H2O KCL

水解性酸

Hydrol ytic

acidity

交换性盐基

Exchangeable

base

CEC*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b(+)/cmolkg-1

盐基饱和度(%)

Saturati on degree

of base(%)

?òó?21

20

24

19

4.7

5.9

6.6

4.7

4.0

4.4

4.7

4.2

30.10

7.29

2.10

30.82

45.86

40.06

17.17

51.49

75.96

47.35

19.27

82.31

60.4

84.6

89.0

62.5

*CEC由水解性酸加交换性盐基总量计算CEC is the sum of hydrolytic acidity and total exchangeable base

次生桦林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高于人工云杉林地,而人工云杉林地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土壤CEC 迅速降低,其变化顺序是:?>?>ò>ó.因为林地土壤的CEC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6,r=0.9538**),即CEC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大,故各林地土壤CEC与有机质含量(表3)的变化趋势一致.

土壤CEC反映土壤保蓄交换盐基养分的能力,实际上各林地土壤交换性盐基(Ca2+,M g2+,K+等)总

312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7卷

量的变化也与其CEC的变化是一致的,即CEC高的土壤所保蓄的交换性盐基也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表6,r=0.9162**).然而,在中酸性土壤中,由于水解性酸随着有机质增加而增大[8](表6,r=0. 6525**),致使其交换性盐基总量高的?、?型林地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反映交换性盐基相对量的指标)反而较低,并与其较低的pH相对应(表5).换言之,虽然?、?型林地土壤的交换性盐基绝对量较多,但其水解性酸也较高,因而酸度较强,这可能与此林地土壤水分条件好,盐基淋失相对较多有关.

由上可见,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林后,由于土壤有机质的减少,土壤保肥力(CEC)随之降低,虽然土壤酸度有所减弱,但实际保蓄的可给态盐基养分明显减少,表现出肥力退化的趋势.

表6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交换性盐基(EB)

及水解性酸(LA)的相关分析

T able6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EC、EB and LA in so ils

变量Variable X Y

本数

Sample number

(N)

回归方程

Regression equation

Y=a+bX

相关系数(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M CEC OM CEC

EB

LA

26

26

26

Y=13.90+0.145X

Y=-0.93+0.798X

Y= 1.65+0.040X

0.9538**

0.9162**

0.6525**

3讨论与结论

3.1林地凋落物的变化

林地凋落物是土壤主要的有机质供应者和养分归还者,这是它不同于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供试区林地凋落物的主要特点如下:

(1)人工云杉林凋落物的贮量呈/马鞍形0的变化,即以90年代营造幼林(?)最低,60年代成熟纯林(ò)最高,40年代成熟纯林(ó)又大幅度下跌,这意味着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阶段后,向土壤提供的有机质来源明显减少.本区作为自然演替阶段的次生桦林凋落物的贮量也较低,可能与其比云杉林凋落物易于腐烂分解有关.

(2)凋落物的养分贮量乃凋落物贮量与养分含量之乘积,但主要取决于前者,后者又与乔木叶的养分含量有关.因此,人工云杉林凋落物的氮、磷、钾等养分贮量与凋落物贮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即?<ò>ó.这同样表明,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纯林后,向土壤归还的养分明显减少.次生桦林凋落物的氮、磷含量较高,因此氮、磷贮量也较高,甚至高于40年代人工云杉纯林,虽然其凋落物贮量低于后者.

3.2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变化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是基本肥力因素之一,各种林地的变化如下:(1)各种林地表土层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为:?>?>ò>ó.它是地面凋落物腐烂转移和生草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2)土壤全氮、全磷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所以它们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ò>ó.土壤全钾与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并主要受母质(母岩)的影响,其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阶段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磷的大幅度减少,势必导致肥力的下降.

3.3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各种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主要与土壤有机质变化有关:(1)土壤有机质的增加不仅提高了土壤的持水能力,而且使土壤的容重减小,容纳水、气的孔隙增加.因此,各林地土壤的自然含水量和总孔隙度均与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即?>?>ò>ó,表明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阶段后,土壤水分条件变差,致使林内环境干燥,不利于凋落物-土壤的物质交换和潜在肥力的发挥.(2)土壤CEC即保肥力和交换性盐基随有机质增加而增高,各林地的变化趋势为:?>?>ò>ó.这表明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阶段后,土壤保肥力和可给态盐基养分开始明显降低,表现出肥力退化趋势.

基于上述分析,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林后,应当采取诸如适当间伐等措施,以改善林地生态条件,增加生物多样性,防止土壤肥力退化[11].

参考文献

1李承彪.四川森林生态研究.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2Pan K W(潘开文),Liu ZG(刘照光).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gr owth law of Picea asp er ata and P.w ilsonii artificial community on clear-cut area.Chin J A p p l Envir on Biol(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5(1):1~7

3Pan KW(潘开文),L iu ZG(刘照光).Structures&dynamics of the tree layer o f artificial mixed forests in clear-cut areas o f subalpine dark coniferous for ests.Chin J A p p l Envir on Biol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8,4(4):327~334

4Shi L M(史立明).W ang JX(王金锡).Su YM(宿以明).

Hou GW(侯广维).Earlier-stage succession of vegetation on the clear-cuts in M iyalou forest distr ict in Western Sichuan.

A cta Phy toecologica et Geobp tanica Sin(植物生态学与地植

物学报).1998,12(4):306~313

313

4期胡泓等: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质变化

5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65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研究6项目组编著.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及数据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7 à2?à3± .中泰加松林和云杉林中氮素和灰分元素的循

环. ??à3?μ??o?.1982,(5):3~11[见:林业文摘,1983,3: 30]

8L iu SQ(刘世全).Study o n soil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of planting tea in T ibet chaya valley.Soil Bull(土壤通报).

1986,17(1):16~179Yang CD(杨承栋).A review of research in the reaso nable u-nitization of forest soil r esources and enhancement of forest soil productivity.W orld For est Res(世界林业研究).1998,4: 36~40

10Y ang Y S(杨玉盛).V eg etation nutrient element cycling un-der different Chinese fir planting g eneration.J N E For estry Univ(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5(2):27~30

11盛伟彤.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及防治技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欢迎订阅5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6

国内统一刊号:CN42-1320/X,邮发代号:38-311

5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6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科学出版社出版.它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它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验,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本刊主要栏目有: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农业发展;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学术讨论#决策建议;动态信息.

本刊对从事资源与环境研究,以及广大农业、林业、气象、能源、水利、土地管理、旅游、经济、人口、生物、地理等学科部门的科技人员、决策与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师生都很有参考价值.

本刊由邮局统一发行.邮发代号:38-311.如有漏订者,可直接汇款到编辑部补订.本刊为双月刊,每期96页,全年定价60元(含邮费).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邮政编码:430071,电话:(027)87869181

5遗传学报62002年征订启事

5遗传学报6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和中国遗传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学术期刊.1974年创刊,是中国自然科学、全国中文等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收录.5遗传学报6主要刊登反映我国当代水平的分子遗传、遗传工程、医学遗传、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遗传等方面理论性较强、实践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及该领域中最新技术和最新方法的论文.读者对象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5遗传学报6为月刊,96面,2002年改为大16开本.定价20.00元,全年共240.00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819;国内统一刊号:CN11-1914/R;国外代号:M63.5遗传学报6承接广告业务,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朝广字第0037号.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安定门外大屯路917大楼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邮政编码:100101;电话:(010)64889354;传真:(010) 64889348;E-mail:zhang yan@genet https://www.360docs.net/doc/0416396085.html,;联系人:周素,张艳

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5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6

5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6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农业系统工程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共同主办.主要刊登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在农业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农业区域规划、农业发展规划、作物栽培模型、作物生长模拟、灾害预测与对策、农林牧副渔等各子系统的各类模型.

读者对象为广大农业科研、管理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等.

5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6为季刊,季中月1日出版,定价:5.00元.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14)151.

编辑部地址:哈尔滨市哈平路138号,邮编:150040,电话:0451)6602764.E-mail:nx kyzy@https://www.360docs.net/doc/0416396085.html, 3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7卷

为天才的诞生培育土壤

为天才的诞生培育土壤 ——解读鲁迅《未有天才之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有一篇文章叫《伤仲永》,在文末,王安石发出这样的感慨: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是在惋惜,一个原本有天赋的人,由于“父利其然也”导致“受人者不至”,最后浪费了天赋,成为一个普通的人。仲永五岁“未识书具”时就可以“即书诗四句”,毋庸置疑,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天才,但是这位天才由于缺乏后天的培育,最终碌碌无名,“泯然众人矣”。王安石通过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培育更重要,同时他也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的人而感到可悲。从仲永的故事中,我们似乎可以懂得,天才的成长需要后天的培养,就像一棵良木需要肥沃的土壤。 透过历史的瞳孔,现代的鲁迅先生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1924年1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上,鲁迅先生做了题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他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才“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然后条分缕析,批判了当时社会上阻碍和扼杀天才的三种因素,分别是“整理国故”、“崇拜创作”、“恶意的批评”,同时阐述了做“泥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最后发出号召,倡导大家“扩大了精神”先做泥土,为天才的诞生先培育好泥土。在当今社会,我们也要学习发扬这种“泥土”精神,我们不仅要培养天才,更要为天才的诞生培育好沃土,为他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默默奉献的精神和甘于幕后的宽广胸怀。正如刚刚上天的“神九”,三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能够历经层层选拔和训练,从众多非常优秀的飞行员中再次脱颖而出,成为飞天英雄,他们无疑是英雄中的天才,但是成就他们天才之名的是幕后无数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和工作者。他们像泥土一样默默无闻的甘于奉献,为航天员的培养尽心尽力。 无论在哪个领域,天才的诞生都需要大多数人甘于做民众,甘于做在路边鼓掌的人。就像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样,天才也是源于民众而高于民众的。天才从民众中来,吸取民众智慧的结晶,接受民众智慧的滋养,逐渐从先天的天才成为真正的天才,在这成长的道路上,是民众像泥土滋养乔木一样,默默地为天才的成长提供养料。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土壤肥沃了,红硕的花朵和高大的乔木自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了,天才自然而然也会诞生。 鲁迅先生提出的当时社会阻碍与扼杀天才的三种因素,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培养天才仍然有借鉴意义。第一因素是“整理国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守旧,死守着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不论好坏与否,一概继承,因一味承袭而失却了创造力,使我们自己固步自封,那么便永远没有进步的可能。正如

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质量评价_黄宇

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质量评价 * 黄 宇1,2 汪思龙 1** 冯宗炜2 高 洪1 王清奎1 胡亚林1 颜绍馗 1 (1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试验站,会同418307;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摘要> 利用定位研究方法,综合比较了第2代连栽杉木纯林、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以及阔叶纯林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栽杉木纯林相比,在杉阔混交和阔叶树轮栽两种经营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物理性状改善,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利用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在对土壤功能评价的基础上,直观评价了3种经营模式的土壤质量状况.在研究区内,杉木与阔叶树混交以及阔叶树轮栽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以及最终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处于中等水平,而连栽杉木林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较差,土壤质量指数处于较低水平.总有机C 、阳离子交换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 与其它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之间明显相关,可将其作为研究区土壤质量的指示指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 、N 、P 与土壤总有机C 、土壤全N 、土壤全P 含量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关键词 杉木 混交林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功能 文章编号 1001-9332(2004)12-2199-07 中图分类号 S71815 文献标识码 A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of forest stand in different plantation esosystems.HU A NG Yu 1,2,WAN G Silong 1,FEN G Zong wei 2,GAO I ong 1,WA NG Qingkui 1,HU Yalin 1,YA N Shaokui 1(1H uitong Exp er imental Station of Forest Ecology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 ,H uitong 418307,China;2Dep ar tment of Sys tems Ecology ,Re -sear ch Center f 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Beij ing 100085,China ).-Chin.J.A pp l.Ecol .,2004,15(12):2199~2205.After a clear -cutting of the first g eneration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 in 1982,thr ee plantation ecosys -tems,pure Michelia macclur ei stand (PM S),pure Chinese -fir stand (P CS)and their mix ed st and,were estab -lished in spr ing 1983,and their effects on soil characterist ics w er e evaluated by measur ing some soil physical,chemical,microbiological and bio chemical parameters.A fter 20years .plantation,all test indices show ed differ -ences among different forest management models.Bot h PM S and M CM had a favorable effect on soil fertility maintenance.So il quality assessment show ed that some soil functions,e.g.,water availability,nutrient availabil-i ty,root suitability and soil quality index were all in a moderate level under the mix ed and pure PM S stands,whereas in a relatively lower lev el under successive PCS stand.T he results also sho wed t hat t here ex i sted close co rrelations between soil to tal org anic C (T OC),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microbial biomass -C (C mic )and other soil physical,chemical and bio logical indices.T herefore,T O C,CEC and C mic could be used as the indica -tors in assessing so il quality in thi s study area.In addition,there were also positive cor relat ions between soil m-i crobial biomass -C and T OC,soil microbial biomass -N and total N,and so il micr obial biomass -P and total P in the pr esent study. Key words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M ix ed forest,Soil quality assessment,Soil function.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 -418)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资助项目(KZCX2-406).**通讯联系人. 2004-03-09收稿,2004-07-11接受. 1 引 言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特有的重要速生用材树种,分布在我国南方的16个省(区),面积超过7@106hm 2,约占整个人工林面积的24%,在我国森林蓄积量和木材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7,9].出于经济效益原因,杉木连栽现象非常严重.研究表明,杉木连栽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地力衰退、病虫 害增加等[4,9,17,23,24] .针对人工林地力衰退现状及其机理,林业生态学家和经营工作者提出了营造针阔混交林的解决途径,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 作[10,11,13,22].我国关于杉阔混交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杉木人工林持续经营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研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经营模式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采用Hussain 等[15]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将土壤功能划分为水分有效性(w ater availability,WA)、养分有效性(nutr-i ent availability,NA)和根系适宜性(root suitability, 应用生态学报 2004年12月 第15卷 第12期 CHI NESE JO U RNAL OF A PPL IED ECOL OGY ,Dec.2004,15(12)B 2199~220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 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 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 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 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 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农田土壤 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3.2 区域土壤背景点 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调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壤样点。 3,3 农田土壤监测点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壤样点。 3.4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 按土壤发生学的主要特征,担整个剖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均后的A、B、C层或A、C等层的土壤样品。 3.5 农田土壤混合样 在耕作层采样点的周围采集若干点的耕层土壤、经均匀混合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5~20个。 4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 4.1 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4.1.1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自然灾害等。 4.1.2 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耕作制度等。 4.1.3 区域土壤地力状况: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层次特点、质地、pH、Eh、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壤肥力等。 4.1.4 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灌水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农业固体废弃物投入、农业化学物质投入情况、自然污染源情况等。 4.1.5 土壤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型、分布面积、侵蚀模数、沼泽化、潜育化、盐渍化、酸化等。 4.1.6 土壤环境背景资料: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 4.1.7 其他相关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环境质量图等。 4.2 监测单元的划分 农田土壤监测单元按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为基本单元,结合参考土壤举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商品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别、行政区划等要素,由当地农业环境监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定。同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缩小。 4.2.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培育耕层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

培育耕层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 1. 培育耕层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性 有些农民在耕地生产上, 只知用地不知养地, 搞掠夺式经营, 致使土壤肥力向着不断下降的趋势发展。土壤肥力越来越低主要表现在: 一是土壤有机质大幅度下降。从2005—2008年3年间的土壤化验结果看, 目前镇赉县土壤有机质矿化分解大大超过了腐殖化积累,入不抵出,造成了土壤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了耕地质量的下降, 因此培育耕层提高地力事在必行。 二是土壤沙化、碱化、退化比较严重,耕层上移,土壤肥力下降,迫使农民不断增加生产成本,但经济效益不高, 因此改良土壤, 培育耕层是目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肥料不合理的施用, 使得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比例失调。长期施用大量元素(N.P.K), 忽视其他养分的施入, 那么土壤中未得到补充的营养成分出现缺乏, 使土壤中营养比例失调。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来看, 培育耕层、提高地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绿色革命。 2. 培育耕层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 2.1规范农家肥的科学积造技术, 增加有机肥的投入量 进一步搞好积肥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提高粪肥回收率和

利 用率。在施肥上遵循平衡施肥的原则 2.2积极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机翻地, 机粉碎还田、过圈堆制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提高地力,增强作物抗虫病、抗干旱能力, 提高单产,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经济收入。 2.3种植绿肥作物实行生物培肥地力镇赉县有部分沙土和薄层淡黑盖土、浅位碱土等肥力较低, 经济效益不高。发展绿肥作物是广开肥源, 解决有机肥不足实行生物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种植绿肥作物对净化环境, 改善田间小气候、消灭杂草、保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土壤理化性能、 加速土壤热化培肥地力、发展牧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草木樨、紫穗槐、沙打旺多为深根系豆科作物, 能从深沉土壤中吸收大量养分,并能借助根瘤的作用固定空气中的氮素, 一般每公顷豆科绿肥作物平均可定氮素75kg, 相当于尿素175kg, 紫花苜蓿在种植业上是与禾本作物轮作和间作的理想绿肥作物, 将2—3年生苜蓿草根系深翻入土中,可显著增加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使耕地有后劲, 土壤肥力可长达2 年之久, 各种后茬作物可持续连年稳产, 一般可比其他茬口增产30%,所以种植绿肥作物是土壤耕层培育的有效生物措

浙江农林大学 怎么样 在浙江临安的

浙江农林大学怎么样在浙江临安 的 [本段]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坐落于杭州西郊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十佳可持续发展城市”之美誉的临安市,是浙江最早创办的高等学府,是浙江省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浙农林大校标以绿色为主色调,由“浙江农林大学”中英文字样、银杏叶、建校年份三部分组成。采用绿色和银杏叶寓意学校以农林为特色,以培养绿色科技人才、服务现代农业、致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浙江农林大学校徽校名中文全称浙江农林大学

校名中文简称浙农林大 校名英文全称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校名英文简称ZAFU 校训求真,敬业 精神坚韧不拔,不断超越 学校层次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级别浙江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发展战略生态育人,创新强校 学校服务定位三个面向:面向三农,面向基层,面向社会 [本段]学校概况 浙江农林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具有52年本科历史。经过52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经成为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建设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大门浙农林大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具有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校园占地面积2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校园按照“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规划与建设。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是一座集教学、科研、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校园。 [本段]历史沿革 1958年,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创办一所高等林业院校,定名“天目林学院”。当年6月,以省林业厅为主,建德地委抽调党政干部,一批知名教授和留学归国学者共同参与筹建。当时确定专业设置为林业、木材采伐与运输机械化、木材机械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工艺专业。招生规模400名。1959年7月,省委、省人委决定,温州林学院与天目林学院合并。1960年2月,省委决定,浙江农学院、天目林学院、舟山水产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农业大学。1962年2月,省委

太行山干旱山区不同人工林土壤水份特征

太行山干旱山区不同人工林土壤水分特征摘要为了了解不同林分土壤水资源的变化规律,为太行山干旱山区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各种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渗透速率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标,明显好于无林地,其中混交林好于纯林. 2)在旱季和雨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大部分要分土壤含水量呈现递减趋势,其变动幅度小于无林地。3)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森林类型土壤饱和持水量逐渐减小;混交林表层土壤蓄水功能最好,其他林分各层次差异较小;在涵养水源和水分有效性方面,混交林优于纯林。 关键词太行山;干旱山区;人工林;土壤水分:土壤入渗;土壤孔隙度 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积极意义。土壤水分是流域水量平衡乃至地区水文循环中的重要因子,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因素之一。随着SPAC概念的产生,有关土壤水分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都有很大的突破和深入。在土壤水分研究中,中国对西北地区水分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在北方石质山区,也有较多关于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和土壤水分的研究;但涉及太行山干旱山区不同林分土壤水分特征的研究报道不多,因面相对缺乏林分合理经营管理的依据。太行山地区是华北平原及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但由于该地区干旱土薄、林分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下降;同时,近年来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日趋频繁,将具备一定水土保持功能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以人为强制性改变,降低了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太行山干旱山区土壤水资源日趋缺乏;因此尽快重建山区森林植被并充分发挥其水源涵养功能,成为改善太行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我站对现有人工林的土壤透性能、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贮蓄水分能力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不同林分土壤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在干旱的气候、土壤环境中为林木的生长创造出相对比较适宜的土壤水环境,使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也能建立起相对稳定、生长快速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提高经济林的产量和品质。为太行山干旱山区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及造林、营林技术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a)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浙江农林大学岩石与土壤复习资料(土壤学)重点

岩石与土壤学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土壤概念 土壤是一种自然体,他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性。 2.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过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来自土壤的生活要素(即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需求的能力。 3.土壤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场所。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 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场所:无机养分的有机化,有机质的矿质化,养分元素的释放和散失,元素的结合,固定和归还 3)雨水的涵养作用占土壤水的1%-5% 4)生物的支撑作用:植物根系的机械支撑,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环境变化的缓冲功能,污染物的“过滤器”和“净化器” (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第二章矿物 1.矿物、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 1)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2)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叫做岩石。 3)受力影响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生物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 4.三大岩石的常见类型 岩浆岩: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石英斑岩中性岩类:闪长石、安山岩、粗面基性岩类:辉岩、辉长岩、橄榄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 沉积岩: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泥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含义

浙江农林大学 林木育种 整理

林木育种学:又称林木改良,是应用林木遗传性原理,以生物统计学为工具,与森林生态学等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研究林木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林木品种:指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符合生产需要,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特性明显,性状遗传稳定,由人工选育的林木群体。重点在:产品要求、栽培范围、遗传相对一致的、人工选育、群体。 遗传力:反应遗传变量占表型变量的比率。 配合力:是指一个亲本(纯系、自交系或品种)材料在由它所产生的杂种一代或后代的产量或其他性状表现中所起作用相对大小的度量。 一般配合力:指某一亲本在一系列杂交组合中,子代某一性状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的差值。 特殊配合力:指亲本在特定的杂交组合中,子代某一性状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及双亲一般配合力的差值。育种值:一般配合力的两倍。 遗传增益:将选择响应除以亲本群体的平均值所得的百分率。G=R/X×100% 遗传相关:同一批供试材料的两个形状间由于遗传原因所体现的相关,即这个性状基因型值间的相关。 家系:由同一植株上产生的全部种子,属于同一个家系 无性系:由同一植株通过营养繁殖所产生的群体,称为一个无性系。对繁殖成无性系的最初植株,称为无性系原株,无性繁殖出来的植株称为无性系分株 遗传资源:也称基因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总和。种质资源: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的遗传材料。 育种资源:是遗传资源的组成部分,指在选育优良品种中直接利用的繁殖材料,往往是根据品种选育目标调查、收集的资源。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引种:把一个树种从原分布范围引入新地区栽培的过程。 驯化:通过人为干预使物种适应新环境或将动植物从野生状态改变为家养或栽培的过程。 种源: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即最初的原产地。 种源试验:不同种源在同一地区的栽培对比试验。 种源选择:通过种源试验,为某一造林生境筛选最佳种源的过程。 种子园:是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地域单元,也是用种的基本单位。 种子区区划:根据生态条件、遗传性及行政区界,对林木种子供应范围进行的区划。 优树:在某一或某些性状上远远超过同等立地条件下,同种、同龄树木的单株。 杂种优势:指杂种后代可能综合双亲优良性状,或在生长、繁殖、抗性、品质等方面超过亲本的现象。 无性繁殖:采集植株的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在适当条件下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的过程。 无性系选育:选择优良个体,通过无性繁殖成无性系,从中选育出优良无性系并用于生产的过程。 无性系选择:通过无性系对比试验,评选出优良无性系的过程。无性系选择充分利用了植株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无性系选择增益大,方法简单。 采穗圃:是专门生产林木优良种条的场地,也是良种基地之一。 种子园:种子园是以优树无性系或家系为材料建立起来的以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园地。 实生种子园:从优树上采取种子,通过有性繁殖建立的种子园。 自交:同一无性系的不同分株间授粉,或同一株树的自花授粉。 杂交:不同树种或同一树种不同种源、家系、无性系间的交配。 远缘杂交:不同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 遗传测定:对入选植株后代进行田间对比试验,根据其性状表现进行评定的过程。 无性系测定:通过某一亲本的无性系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其遗传优势的方法。

多在培育大师生长的土壤上用心思解析

多在培育大师生长的土壤上用心思 一代宗师钱学森留给世人的追问无疑正在鞭策着教育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走了,贝时璋走了,季羡林走了,任继愈走了,杨宪益走了……随着大师一个一个地远去,我们这个缺乏大师的时代难免焦急起来。 大师做学问,需要一张安静的书桌,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坚持和坚守、对民族文化的信仰和忠诚、对国家民族的大仁大爱;需要有坚持真理、敢说真话的胆魄、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伟大的人格力量;更需要有良好的学术土壤和生态环境。大师者,既源于自身禀赋,亦有赖于其生长的土壤。钱学森、贝时璋、季羡林、任继愈、杨宪益,这一辈学人之成功,除了各自的优异学术禀赋之外,坚实学术根基、健全学术人格和时代学术生态是重要条件,舍此难以承受起培植和繁育大师的重任。 钱学森生前讲述过他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的情形:生物课上,老师常常会带学生到野外去,在“玩”的过程中采集标本,他总是兴致勃勃地参加,并用抓到的蛇制作标本。虽然当时学校很穷,但化学实验室随时对学生开放。钱先生在那段时间做了很多化学实验。不难看出,钱老中学时代的成长离不开一个“玩”字。这就是他成长的“环境”。“玩”字的蕴意十分深刻,在“玩”中接触大自然,在“玩”中锻炼动手能力,在“玩”中增长和扩大知识面,在“玩”中放松身心,放飞自己的理想。这也许就是大师成长的天然环境。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教育是艺术,是慢的艺术;教育是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前,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在一些方面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对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基本上是不让学生“玩”,让学生“动”的机会也不多。学生们过多地靠在书本上,每天相对机械式的生活和学习等等,这些都需要改良。我们的时代呼唤人才,呼唤大师。我们的这个时代在培养一代宗师之时,不妨更多用些心思把大师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培育好。 摘自:《光明日报》2009-11-27/潜海龙

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解析

第一篇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 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1 土壤矿物质 §2.2 土壤有机质 §2.3 土壤生物 §2.4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2.5土壤空气及其热量状况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熟悉土壤的性质 3.掌握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4.掌握土壤环境及其功能 关键词 土壤矿物(soil mineral) 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 次生矿物 (secondary mineral) 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 胡敏酸(humic acids) 富啡酸(fulvic acid) 有机-矿质复合体(organo-mineral complex) 土壤微生物 (soil microorganism)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粒级(particle fraction) 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 土壤颜色(soil color) 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部分组成。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土壤生物体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如图所示。 第一篇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 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1土壤矿物质 本章重点介绍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主要教学目标:

1、基本概念 2 、三种主要粘土矿物的性质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 矿物:是经各种地质作用,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化合物或化学元素,是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自然界矿物有三千多种,造岩矿物只有几十种,且主要是硅酸盐类(即硅的含氧盐)矿物(占地壳重量的80%). 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三大类。 原生矿物 (primary mineral)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 *次生层状硅酸盐: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蛭石、绿泥石; 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氧化铁、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锰; 碳酸盐: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2].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由于粘土矿物是由硅氧片和水铝片迭合而成的,因此,要了解粘土矿物的构造和性质,必须先说明硅氧片和水铝片的结构状况。 1.基本结构单位 *原生硅酸盐矿物最基本的结晶构造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1、粘土矿物硅酸盐层的基本单位: *(1)硅氧四面体:由硅四面体连接而成,每一个硅四面体由一个硅离子与四个氧离子组成。 砌成一个三角形锥形体,一共四个面,故称为硅氧四面体 (SiO4)4- 。

土壤中难培养微生物的培养

土壤中难培养微生物的培养 励耘物理龚学珍 201411941003 摘要:微生物的物种非常丰富,而能够在实验室中培养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而更多的是不可培养微生物(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因此如何培养这些微生物,对于发现更多微生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难培养 土壤中存活着种类极其丰富的微生物,据估算,1g土壤中有数千乃至数万种约数十亿个微生物个体。Amann等认为环境微生物中99%以上是尚未能被培养的,并且有研究表明这种不可培养性普遍存在。 对于不可培养的原因,目前认为有以下可能:(1)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部分处于“寡营养”状态,其生长环境与普通培养基相差较大而不能适应。(2)土壤中细菌间关系密切,互相依赖,而实验室中不能提供这样的条件。(3)人工培养基中优势细菌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 基于以上这些因素,研究者设计了各种方法来培养不可培养细菌。 比较简易的方法是使用低浓度培养基。这种方法既满足了一些种类的细菌对于寡营养条件的需求,也降低了优势菌的大量生长可能造成的抑制。实验表明这种方案是有效的,但是出现了培养周期过长,菌落不够富集等缺点,运用于研究比较困难。 考虑到代谢产物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信息素等对一些细菌生长的促进,通过添加一些物质来降低有害物质的影响或者添加信息素成为了培养难培养细菌的可行方案。比如添加过氧化氢酶来降低过氧化氢的浓度,添加一些短肽等小分子化合物,设计成分比较复杂的新型培养基,用来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分离到更多不同菌落,其中包括一些难培养细菌。 凝胶微滴法是使用凝胶微滴包裹单个细胞形成胶囊,置于低营养培养基中培养。微囊可以让营养物质和信息分子自由通过,从而让单个细胞在微囊中生长分裂,方便纯化的扩大培养。利用超声波等方法把土壤进行分散后,可以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土壤微生物的培养。 另外也有研究者利用半透膜来制成扩散盒,让多种细菌在里面生长,从而使得一些相互依赖的难培养细菌可以保持分裂能力。最终分离得到一株难培养细菌以及起到辅助作用的细菌

农田土壤修复,看这一篇就够啦

农田土壤修复,看这一篇就够啦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是改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保障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为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甚至“水缸子”安全提供基本保障,最终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示意图 一、如何评价农田土壤污染?目前,农田土壤污染大多采用1995年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值作为评价指标,也有的采用土壤环境背景值的上限值来评价农田土壤污染情况。即:低于环境背景值上限值的可认为基本良好,农田土壤利用不受任何限制;高于环境背景值上限值、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的,则表明还没有污染,农田土壤利用一般不受限制,但要分析和控制污染源;高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的,则表示受到污染。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并采用土壤污染指数(实测值/二级标准值)法,进行农田土壤污染的分级评价:将土壤污染指数细分为1.0~2.0、2.0~3.0、大于3.0,分别定为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土壤污染程度分级补充材料:2016年3月10日,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次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在2017年5月环保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

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介绍,标准目前还在进一步修改,希望今年年底按计划出台。二、农田土壤修复技术有哪些?农田土壤污染修复主要以原位修复技 术为主,其可分为生物、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三大类型。示意图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转化或固定土壤的污染物,一般可分为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有时也包括动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有换土法、热处理法。换土法是将污染土壤通过深翻到土壤底层(深层翻土法)、或在污染土壤上覆盖清洁土壤(客土法)、或将污染土壤挖走换上清洁土壤(换土法)将污染土壤与生态系统隔离;热处理是通过加热的方式,将一些有机物和具有挥发性的重金属如汞、砷等从土壤中解吸出来,或者进行热固定的一种方法。化学修复技术是向土壤中添加化学物质,通过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等作用与土壤中污染物发生反应,将污染物进行固定、解毒、分离提取的一种方法。三、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 术选择主要有三个原则:(1)可行性原则一是技术上可行,选用的修复技术对污染农田土壤的治理效果比较好,能达到预期目标,能大面积实施和推广;二是经济上可行,治理成本不能太高,让农村、农户能够承受,便于推广,应尽量采用成熟度高和可操作性强的技术。(2)安全性原则尽可能选

土壤

题目《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系(院)名称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名称地理科学 学号1114010110 学生姓名贲响妮 指导教师姓名罗献宝老师 二〇一三年六月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土壤作为独立的历史自然体,是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经由岩石风化过程和生物因素主导作用下的成土过程所形成。此次野外调查实习,就是要我们通过土壤剖面去考察和分析不同土壤类型的形成发育过程、认识它的成土因素及土壤的分布规律。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印证、巩固、充实并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 6月16日:武鸣县境内大明山山脚 6月17日:马山县古零镇弄拉自然保护区 6月18日:上林县境内大明山自然保护区 三、实习工具 铁铲、小刀、卷尺、白瓷板、比色卡、PH指示剂、蒸馏水、采样袋。 四、实习须知 (一)土壤剖面选择原则 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能在路旁、住宅周围、沟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挖掘土壤剖面注意事项 1、剖面的观查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合理地方,不能阻碍观察。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三)土壤剖面的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土壤剖面构型如图1所示: 森林凋落物层草毡层 腐殖质层 泥炭层 淋溶层 土体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图1) 五、实习内容 (一)大明山土壤调查 6月16日------武鸣县境内大明山山脚 6月18------上林县境内大明山自然保护区 A、大明山概况 大明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大明山全长五十公里,宽10 公里到30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龙头山高1760米。山体中心主要是寒武系层的砂岩(石英砂岩)和板状页岩、千枚岩及少部分变质岩所构成,周围有泥盆系的砂岩,少数部分

生活:作文素养培育的土壤

生活:作文素养培育的土壤 发表时间:2010-08-13T15:15:25.18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余美珍 [导读]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学生普遍怕写作文,非常缺乏写作素材 摘要: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学生普遍怕写作文,非常缺乏写作素材。其实,生活是作文素材的宝库,语文作文素养的培育应建立在生活这一肥沃的土壤之上,并能从多渠道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作文素养;培育;学校;课堂;社会;生活作文 作者简介:余美珍,任教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中学。 走进校园,随便找个同学问一句:“你怕写作文吗?”估计回答“不怕”的屈指可数。当代的中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就感到头疼,教师对此亦往往感到很棘手。学生作文没少写,教师也没少批改,可模式都是教师掌握着主动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往往疲于应付,结果学生的作文水平就是不见提高。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往往极其贫乏,视野狭窄,没有新意。究其原因,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缺乏写作常识,缺乏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在生活中找不到素材,导致写作与生活脱节。 特级教师包建新说:“写作教学是培育之学,作文不是拿来教的,而是拿来培育的,是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所以,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贴近生活进行作文教学,在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上培育学生的写作素养。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想法,愿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基于培育,留心生活,立足学校写作前沿 平时有许多教师都在抱怨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少真情实感,整天关在学校里,与社会接触得少,没有写作素材。其实这都是教师们错误的见解。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生就是在学校这样的小社会里生活着,接受着教育,学校同样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学生平时的生活作文就应立足学校这块前沿阵地,留心学校的生活,遵循学校的生活原则。 学校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生生活作文素材获得的关键是在学校。学生在学校不仅要记录生活,还应该积极用笔去干预生活。比如学校里的运动会、班团会、校园文化月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作文素材,即使学生平时在校的生活,同学之间或单纯或复杂的微妙关系也是很好的作文素材。笔者就是利用每周作文课时间让学生写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作文;经常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写随笔,抓住有切身感受的东西,很放松、很随意地写出来;有时还通过记日记、办手抄报、黑板报、向报刊杂志投稿等形式来练习写作,让学生在学校平时的生活中养成浓厚的写作兴趣。 平时的生活作文是习作,不是创作,也不是文字游戏。学校的生活作文就应当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校生活,用手中之笔积极地介入学校生活,学做主人,提高语文写作素养。然而在学校生活中培育作文素养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是要关注学生在玩乐、活动、学习等全部生活过程中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的意义,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二、引进游戏,丰富课堂,捕捉趣味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的最终场所还是在课堂,只有课堂生活化了,才能使生活化作文教学落到实处,所以课堂作文教学还是应该着眼于生活。然而,课堂生活化的作文教学大都缺乏真实感,这就需要师生充分发挥想象,甚至可模拟生活场景来进行生活化作文教学。“课堂游戏”是课堂作文教学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不使学生在作文时只回忆“尘封”的生活,课堂上,师生可以共同参与游戏活动或虚拟生活情景,把生活“拉到”眼前来,使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处于矛盾运动中。 包建新老师在为“领雁”学员作文讲学时就举了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的例子,比如两个同学“无绳拔河”: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到讲台前模拟拔河,其他同学坐在座位上加油助威。拔第一轮时,女同学胜,老师就在黑板上写:“女同学赢”;拔第二轮时男同学胜,老师就在黑板上写:“男同学赢”;拔第三轮竞争非常激励,双方僵持长久,最后还是男同学赢了。游戏结束之后,请全体同学写游戏的过程。又如“比手劲”:在作文之前, 请两位男同学上讲台来比手劲。“一——二——停!”第一步老师叫其他同学记下双方的衣着、表情;“一——二——停!”老师宣布记下双方的动作; “一——二——停!”记下当时的环境气氛。 “一——二——停!”,记下对方的手怎么样;“一——二——停!”记下“你心里怎么想?能赢吗?”等心理活动,然后再把这些记下的内容整理成一篇文章。这样的“课堂游戏”既让学生感到很快乐,也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了。 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制造”生活、实物写生、图片展示、音乐感受等有趣的活动来进行作文教学,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了作文素材,有效地减轻了学生写作文的畏惧感。 三、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拓宽选材写作天地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可以说,生活是学生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始终是作家写作的源头活水,也是学生练好写作的重要途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易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作文”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教学应当回归生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是培育学生作文素养的前提。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小课堂,融入大社会,多与自然社会做亲密地接触。让学生体会生活,在玩乐中汲取语言的养料,在广阔的生活中感悟生命、孕育激情、增长见识。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了解当地的文人事迹,之后写下活动感受或研究性的小论文;也可推荐学生游风景名胜,如去游西湖,去领略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景象,搜集吟诵西湖的诗词,写出咏唱西湖的文章,感受西湖的魅力;或请学生在假日逛街、游玩的途中,留心一下标语及名胜古迹处的对联、诗词,把怦然心动的内容摘抄下来,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素材中领悟所要表达的主题,然后以所要表达的主题来关照生活,并对生活素材进行提取、加工、再创造,从而让学生深入感悟生活的哲理。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练就一双能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内化、积淀, 形成的文字才具有鲜活的生命, 才能张扬学生的感性和灵性。 总之,生活是广阔的、多元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巧借生活,激活作文教学,并运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学校的前沿,就近选取素材;丰富课堂的舞台,轻松愉悦地创作;筛选生活的景点,描写自然的画卷;接触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