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桩基础施工技术控制

合集下载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标题: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规范一、引言岩溶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对建筑物地基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提出了特殊要求。

为确保岩溶地区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特制定本“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以指导和规范相关建设活动。

二、基本规定1. 地质勘查:在岩溶地区进行建筑设计前,必须进行全面细致的岩溶地质勘查,查明溶洞、落水洞、地下河等特殊地质体的分布、规模及发育程度,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准确依据。

2. 设计原则:地基基础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岩溶地质特性,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下水突变带来的安全隐患。

3. 地基处理:对于存在溶蚀空洞的地基,应采取填充密实、灌浆加固、桩基支撑等方式进行地基处理,确保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4. 基础形式选择:根据岩溶地貌特点,优先采用能分散荷载且适应性较强的独立基础、筏板基础或桩基础,并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基础埋深。

三、施工技术要求1. 施工前应根据地质勘查报告编制详细的岩溶地基处理方案,明确施工工艺、材料以及质量控制措施。

2.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监控地基处理效果和地下水动态变化,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3. 桩基础施工时,应对溶洞区域进行专项探测,确保桩基穿透溶洞并达到稳定持力层;同时,加强桩身完整性检测,防止因溶蚀作用导致的桩基质量问题。

四、验收与维护完成地基基础施工后,须按照国家相关验收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严格的工程质量验收。

在建筑使用期间,要定期进行地基监测和维护,防范可能出现的地基变形、地下水渗漏等问题。

总结,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的技术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科学严谨地对待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岩溶地质环境下,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技术探讨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技术探讨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技术探讨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技术是岩溶地区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岩溶地区土质石质较薄弱,脆性高,施工中易受到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因此必须采用适当的施工技术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本文将对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其次,岩溶地区桩基施工应选择合适的桩基类型。

常见的岩溶地区桩基类型有灌注桩、钻孔灌注桩、螺旋桩等。

其中,钻孔灌注桩适用于岩溶地区土层较薄的情况,其施工过程中可钻入固结软土层,提高承载能力。

而螺旋桩则适用于岩溶地区土层稍厚的情况,其施工过程中可利用旋挖钻机进行钻孔、灌浆和打桩等操作,具有速度快、质量好等优点。

再次,岩溶地区桩基施工应采用合理的桩基设备和施工工艺。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中常用的设备有钻孔机、灌浆机、打桩机等,对于桩身比较深的情况,还可以采用隧道施工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岩溶地区土质脆性高、易塌方的特点,采取适当的防塌措施,例如安装钢套管、注浆固化等,以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最后,岩溶地区桩基施工应加强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质量控制方面,应严格执行相关规范标准,加强施工过程中桩身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安全管理方面,要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其岩溶地区桩基施工的专业技能,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综上所述,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技术探讨主要包括地下水调查、桩基类型选择、设备和工艺应用以及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技术探讨和应用,可以提高岩溶地区桩基施工的效率和质量,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性。

岩溶地区桥梁桩基的设计与施工

岩溶地区桥梁桩基的设计与施工

岩溶地区桥梁桩基的设计与施工引言:岩溶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条件,给桥梁的设计与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岩溶地区的地质特点决定了桥梁的桩基设计必须考虑到地下溶洞的存在以及地质稳定性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岩溶地区桥梁桩基的设计原则、施工技术以及风险控制措施。

一、岩溶地区桩基的设计原则1. 充分了解地质条件:在进行桩基设计之前,要充分了解岩溶地区的地质特点,包括地下溶洞、地下水位、岩层的稳定性等。

只有了解了地质条件,才能进行合理的设计。

2. 桩基的选择:在岩溶地区,常用的桩基类型有钢筋混凝土桩、预制桩和灌注桩等。

选择桩基类型要考虑地下水位、岩层的稳定性以及预算等因素。

3. 桩基的布置:桩基的布置应根据桥梁的类型和荷载特点来确定。

在岩溶地区,要避免桩基与地下溶洞相交,以免影响施工质量和桥梁的稳定性。

二、桩基的设计流程1. 地质勘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包括地下溶洞的分布、地下水位、岩层的稳定性等。

根据勘察结果,确定桩基的设计参数。

2. 桩基的荷载计算:根据桥梁的类型、跨度和荷载特点,进行桩基的荷载计算。

考虑到岩溶地区的地质条件,必须充分考虑地下溶洞的存在对桩基的影响。

3. 桩基的设计:根据地质勘察和荷载计算的结果,进行桩基的设计。

设计要合理选择桩基的类型、长度和直径,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以保证桩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4. 施工方案的制定:根据桩基的设计,制定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方法、机械设备的选择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等。

三、桩基施工技术1. 钻孔技术:岩溶地区的桩基施工主要采用钻孔技术,通过机械钻杆将地下岩石打破,并在孔内注入浆液以加固桩基。

钻孔技术要根据地质条件和桩基的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钻杆和钻具。

2. 桩基灌注技术:灌注桩是岩溶地区常用的桩基类型之一。

灌注桩施工时,首先在钻孔内灌注混凝土,然后再将钢筋灌注至孔内。

灌注桩要保证混凝土和钢筋的质量,并控制好灌注速度和压力。

3. 桩基加固技术:在岩溶地区,由于地层不稳定和地下溶洞的存在,桩基往往需要采取加固措施。

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施工、监控及质量控制

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施工、监控及质量控制
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施工监测
监测
表4-1
监测控制指标 根据建筑物的型式结合建筑物 重要等级参照《建筑变形测量 规范(JGJ8-2007)》确定其允 许值。
内容
监测方法 在施工开始前,在施工区域旁的房屋布 置沉降测点,并读取初始值,后期根据 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必要时进行动态监 测。采用水准仪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地下水位监测在岩溶发育地段利用地质 钻孔设置地下水位观测孔,监测全线水 位变化情况。 路基水平位移监测采用钻孔倾斜仪进行 观测。 坝体水平位移监测采用钻孔倾斜仪进行 在电塔、水塔、烟囱等底部布置沉降测 点,采用水准仪对沉降进行观测。
1.1 岩溶的形成
岩溶形成与发育的条件有:可溶性岩层的存在、地下水活动、潮湿气候 、地质构造与地形等,其中可溶性岩层的存在和地下水活动是岩溶形成的最
主要条件。
(1)可溶性岩层的存在 可溶性岩层是岩溶形成的物质基础,而且本身要能透水(如存在裂隙)
,当受到地下水(岩溶水)的溶蚀时,形成岩溶现象。
(2)地下水活动
测;水库坝体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
(2)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按照不同情况(正常情况、异常情况、危险情况)进行分类。
在钢护筒振设施工过程中,正常情况下应对其周边100 m范围内的监测点(
包括建筑物沉降点、路基测斜点、地下水位监测点等)进行监测。异常情况 下,(如遇到土洞)则对150 m范围内的监测点进行测试,并适当提高监测
洞内很少滴水,四 周支洞少,洞内无暗 河通过
洞顶、侧壁均有钙壳、 溶蚀窝状面,洞体表面较 平整,无危岩和近斯崩塌 痕迹
有小型断层、褶皱。一 断层中有季节性地 洞顶有钙壳、溶蚀窝状 般有2~3组连接性差的 下水活动。四周支洞 面,有少量钟乳石、灰 华 裂隙,形成的临空切割 较少,暗河易于查明、 物、无近 期崩塌痕迹,有 体少 处理 少量危岩 洞顶钙 壳 和窝状溶蚀面 顶板、断层中常有 断层发育。有3组以上 中厚层夹 少,钟乳石多,侧壁有含 有近期崩塌 地下活动。四周支洞 泥质较多的灰 华物分布, 堆积物,有大 薄层灰岩, 的裂隙,且胶结差。形 较多,暗河分布较复 层面胶结 差 成较多的临空切割体 量块石 局布地段有危岩和近斯崩 杂,不易查明、处理 注:评价时对各因素需综合考虑,如条件不完全符合某一等级或好坏交叉时,可按地层岩性、 塌痕迹 地质构造和洞体表面特征等三项主要因素来评定。 断层很发育。裂隙在4 薄层至中 洞内、断层中漏水 危岩和近期崩塌痕迹多, 洞底为暗河 厚层灰岩, 组以上,呈张开状,充 严重,四周大小支洞 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林 或大量近期崩 其较弱夹层。 水夹泥,形成大量的临 多,暗河分布复杂, 立丛生,灰 华物大面积分 塌物 层面胶结 差 空切割体 难于查明、处理 布

溶岩地区对桩基础施工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方案分析

溶岩地区对桩基础施工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方案分析

溶岩地区对桩基础施工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方案分析摘要:溶岩地区是指地壳内的熔岩或熔岩平野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土壤性质,溶岩地区对桩基础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桩基础施工中,如果不加以适当的应对措施,可能会造成桩基础的不稳定、承载能力不足以及施工质量问题,甚至会引发灾害性事故。

因此,研究溶岩地区对桩基础施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关键词:溶岩地区;桩基础;施工影响;应对措施引言溶岩地区是地球上独特的地质环境之一,其特殊的地质和土壤条件对桩基础施工带来一定的影响。

溶岩地区的地质结构复杂,土壤力学性质变化大,水文地质问题也较为突出。

这些因素使得桩基础施工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桩的稳定性、承载能力和施工质量等方面。

文章旨在对溶岩地区对桩基础施工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案。

1.溶岩地区的基本特征1.1溶岩的形成和分布溶岩是一种由地下熔岩在地表流动冷却而形成的岩浆岩。

它的形成主要与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有关。

溶岩在喷发口喷出后,会沿着山坡或谷底以液态形式流动,经过冷却凝固变成固体。

1.2溶岩地区的地质特征溶岩地区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溶洞、熔岩台地、岩石崖壁等地貌特征。

溶洞是溶岩地区常见的地下空洞,形成于长时间的岩溶作用过程中。

熔岩台地是溶岩在地表扩散形成的平坦地面,通常具有较高的坚硬度和均一性。

岩石崖壁是由溶岩冷却凝固后形成的陡峭的岩壁,常见于溶岩地区的山脉和悬崖峭壁。

1.3溶岩地区的土壤力学性质由于溶岩的冷却过程和固化特性,溶岩地区的土壤力学性质与一般土壤有所不同。

溶岩土壤通常具有较高的坚硬度和密实性,由于缺乏天然孔隙和含水量较低,其透水性较差。

此外,溶岩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土壤肥力有一定影响。

1.4溶岩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溶岩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受地表溶洞和地下溶蚀通道等地下水系统的影响。

溶洞是地下水流动和储存的重要路径,地下溶蚀通道则可引导地下水流入溶洞或地下河流。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方案及保证措施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方案及保证措施

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方案及保证措施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泥浆易漏失、孔壁易坍塌、工程施工难度大,而桩基础又是桥梁梁工程之基石,是桥梁工程的质量先头保证。

1.岩溶区域桩基础施工方案岩溶区域的桩基础处理采用抛填粘土、片石、钢护筒等方法施工。

施工前准备充足的粘土、片石、钢护筒,以便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及时向桩内补给抛填粘土、块石堵漏成孔。

岩溶区域的桩基施工时需根据地质变化情况随时修订施工方案,防止斜孔、弯孔、埋钻、卡钻、掉钻、塌陷等事故发生。

在钻孔过程中,为了确保桩孔顺利完成,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岩溶区域孔壁稳定是顺利进行冲击成孔的关键,同时还直接影响水下混凝土的灌注质量,影响钻进进度。

埋设好孔口护筒和控制好孔内泥浆性能是孔壁稳定的关键。

埋设护筒的作用是防止孔口坍方、桩孔定位导向、维持泥浆水头高度;始终保持孔内有较高密度和粘度的泥浆以及合理的水头高度,以增加液柱压力,或在捞渣时及时补充浆液,维持钻进平衡,否则容易造成孔壁失稳。

如果施工场地内溶槽、溶沟、溶洞发育,使桩孔间溶洞互相贯通,对桩孔孔壁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故在钻孔顺序上,先施工溶洞较小或孤立不连的桩孔,待成桩后堵塞地下水活动通道,再施工溶洞、溶槽走向下端的桩孔,避免泥浆严重流失,引起孔壁不稳。

2.施工保证措施由于岩溶地区特有的复杂地层,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特殊施工问题,采取常规的施工工艺无法施工,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些特殊方法处理。

(1)坍孔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对那些容易导致坍孔的细节应严格要求,减少坍孔产生的可能性,比如在松散易坍土层中适当深埋护筒,并接高护筒,保持足够的水头高度;使用优质泥浆,提高泥浆密度和粘度;保证钢筋笼制作质量,防止变形,吊放时对准孔位,吊直扶稳,缓缓下沉,防止碰撞孔壁;成孔后,尽快灌注混凝土,并尽可能加快灌注速度,缩短灌注时间。

钻至溶洞顶板需减缓钻进速度,一是保证漏浆不至于太快,能够及时补充泥浆,二是保证桩孔圆顺,冲击钻头能自如地通过溶洞顶板,避免卡钻。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岩溶地区是指地下岩石溶解形成溶洞和地下河道等地质特征比较显著的地区。

由于岩溶地区的地质特点与一般的地形地貌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在建筑地基基础的施工中需要特别注意岩溶地区的特殊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标准,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固和安全。

在岩溶地区进行建筑地基基础施工,需要参考一系列的技术标准。

这些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勘察与评价标准在岩溶地区进行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与评价。

地质勘察的目的是确定地下岩溶地质情况,包括地下水位、溶洞分布、地下水流动情况等,以便对地基基础进行合理设计。

地质勘察与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勘察范围、勘察方法、勘察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方面的标准。

2.地基基础设计标准地基基础设计标准主要包括建筑物地基类型的确定、承载力计算、地基基础设计参数的确定等方面的标准。

在岩溶地区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需要考虑地下溶洞和洞穴对地基基础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固和安全。

3.地基基础施工标准地基基础施工标准主要包括地基基础施工工艺的确定、施工方法与工艺流程的规范、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标准。

在岩溶地区进行地基基础施工时,需要特别注意地面沉降、地下水涌出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以确保地基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

4.地基基础验收与验收标准地基基础验收与验收标准主要包括地基基础施工后的验收程序、验收方法与标准、验收资料的整理与归档等方面的标准。

在岩溶地区进行地基基础验收时,需要重点关注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及时发现和排除地基基础的隐患,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岩溶地区的地基基础施工需要严格遵循相应的技术标准,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固和安全。

同时,岩溶地区的地基基础技术标准应不断进行完善和提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质环境和建筑需求。

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的研究和推广,为岩溶地区的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持。

岩溶地区钻孔灌注桩施工控制

岩溶地区钻孔灌注桩施工控制

2012.No22 1摘 要 岩溶地区岩溶发育,分布复杂,给建筑工程的桩基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施工困难,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孔、漏浆、塌孔、卡钻等事故。

本文通过对湖南衡邵高速邵水河大桥的岩溶地区桩基的施工实践,初步探讨了在岩溶地区进行桩基施工的控制要点与一些易发事故的分析和处理措施。

1 岩溶地貌的特点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主要由石灰岩、石膏、岩盐等可溶性岩层组成,因常年受地下水流的侵蚀而逐渐形成溶蚀的沟槽或溶洞。

岩溶地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不利于工程施工,特别是桩基础施工,与普通地质条件钻孔地质条件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相比,岩溶地区钻孔灌注桩施工难度大,病害类型较多。

2 钻孔工艺选择邵水河大桥地处岩溶分布地区,上覆2~5m卵石层与1~3m 粘土层。

比较正、反循环钻与冲击钻,正、反循环适用于粘土层、砂土层和普通岩层等,不能用于较厚卵石层与岩溶发育地处,而冲击钻适用于粘土层、卵石层和岩溶发育岩层。

因此在邵水河大桥的桩基施工中选择采用JKS10F冲击钻,正循环排渣清孔,梅花式冲击钻头。

3 施工控制3.1 复探溶洞的发育情况邵水河大桥桩基总共84根,通过初步地勘报告显示有51根桩基有溶洞分布,溶洞最小高度为0.3m,其中最大高度为11.2m,单孔串联溶洞分布多达6层。

为进一步探明溶洞的详细分布,项目部对邵水河大桥进行逐桩补探,对直径为2米的桩与初探显示溶洞发育复杂的桩采用多点钻探。

对每根桩进行加深钻探确保桩底5米以下为完整基岩无溶洞发育。

3.2 施工准备工作(1)修筑便道、平整场地以利于施工设备与材料的进场,及砼浇注时砼灌车的便利运输。

(2)进行桩位测量放样,并埋设相应的护桩。

护桩要稳固,且埋在车辆及行人不易碰撞的地方,并定期对护桩进行复测。

(3)埋设护筒。

护筒要有足够的刚度、埋设深度,并且坚固不漏水。

护筒底部和四周回填粘质土需分层夯实。

(4)设置施工泥浆循环系统,包括供水系统、泥浆池,制备泥浆的原材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区桩基础施工技术控制
作者:林洲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第11期
摘要:岩溶地区桥梁桩基工程在施工中出现漏浆、塌孔、卡钻等工程质量事故,预防和处理这些质量事故是确保桩基础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某特大桥在实际施工中,对湖泊地区的大溶洞、多层溶洞、有地下水流的溶洞,采用注浆、灌注水下混凝土、填片石和钻孔相结合等方面的几种成功的工程施工措施的介绍,为溶洞地区的桩基施工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岩溶钻孔桩;施工;问题与措施
1 概述
桥梁钻孔桩基础在岩溶发育的地层中进行施工,不可预见因素多,施工难度大。

某项目特大桥,桥墩基础为钻孔桩基础,设计为8根或9根钻孔灌注桩,桩长6.5~58.5m。

大部分墩台地处灰岩地区、岩溶、裂隙发育,存在有填充物或无填充物小溶洞及大溶洞,溶洞空洞最高23.4m。

桥梁桩基处存在单层、多层溶洞,溶洞空洞最多有9层之多。

施工中多次出现泥浆流失、卡钻、塌孔等事故,成孔困难,成为制约施工工期、影响工程质量的技术难题。

本文根据该特大桥岩溶地区的钻孔桩施工情况及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

2 施工方案
在该特大桥桩基的施工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案,即:地基注浆法、钢护筒跟进法、直接回填冲钻法共3种处理方法。

2.1 地基注浆法
适用范围。

当溶洞封闭且较小时,采用注浆处理岩溶地层,加固地基,提供成孔条件穿过溶洞。

若溶洞内无填充物或少量填充物时,采取先填充碎石或干砂,然后注浆;若填充物呈松散或软塑状态时,则直接注浆即可。

地基注浆加固约7d后,按普通冲击钻孔桩要求施工。

施工要点:①用注浆泵注浆,压力控制在0.5~1.0MPa范围,速度为15~20L/min,渗透直径不小于3m,水泥浆配合比为水∶水泥=0.8:1.0。

②采用间歇注浆,使先注入的浆液与砂或碎石初凝后再注浆,防止浆液流失。

③为防止浆液流失,应及时向孔内投放黏土、水泥和片石,加大泥浆密度,采用优质泥浆或在泥浆中掺入适量的水泥、烧碱,以提高泥浆胶体率和悬浮能力。

④采用抽碴法(换浆法)清孔。

2.2 钢护筒跟进法
适用范围。

对于填充物为软塑或黏性土的较小溶洞,采用单护筒冲击造浆护壁法成孔;对于填充物为流塑或空洞较大的溶洞,采用双护筒法成孔。

施工要点:①采用单护筒法施工,当钻头进入溶洞时,分层投入黏土和片石,每层厚1m,用小冲程(0.5~1.0m)反复冲击,将黏土和片石挤入溶洞,并可掺入水泥、烧碱和锯末,增大孔壁自稳能力。

取样测试泥浆各项指标,直至泥浆的性能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②采用双护筒法施工时,首先用振动锤下沉外径比设计桩径大20cm,壁厚10~12mm的外护筒至基岩面,以防止孔壁坍塌。

其次,当钻穿岩溶顶板时暂停钻孔,将直径大于设计桩径5cm的内护筒沉入岩溶层,随钻孔跟进至稳定岩面,以防溶洞填充物涌入孔内,防止灌筑的混凝土流失,并为清碴和清孔创造条件。

最后,冲钻至设计高程成孔,钢护筒则留在岩溶中。

2.3 直接回填冲钻法
适用范围:对于一些溶槽、溶沟、小裂隙、石灰岩蜂窝状岩溶地层,采用直接回填黏土块、碎石、片石,利用钻头冲击将其挤入溶洞及裂隙中,完成护壁和成孔工作。

施工要点
①为防止溶洞坍塌,钻机就位时,钻机下铺长钢轨,垫平方木,钻头中心与桩孔中心对齐。

②护筒采用6~8mm厚钢板制作,直径较桩径大5cm,一般为1.5~2.5m高,我们现场取2米。

③开挖时用小冲程冲击钻孔,钻进至护筒底2~3m 后加大冲程,主绳放长量为3~5cm。

④钻穿岩溶时及时投放黏土、碎石、片石并补水,保持孔内水位高度。

3 关键工程施工技术和措施
3.1 倾斜岩面或遇孤石
该特大桥36号墩3号桩基施工中遇到倾斜岩面或孤石情况,出现钻孔速度降低、钻头摆动、偏孔等现象。

采取的措施是,当钻头接近倾斜岩面或遇孤石时,马上提出钻头,抛填厚1.5~2.0m,粒径25~30cm的片石、粒径10cm左右的碎石和黏土块,以45cm小冲程冲击,待冲到原位后第二次抛填厚0.8~1.0m,相同配比的混合物,以80cm大冲程冲孔,反复进行,直至成孔。

实践证明,采用此办法对于不是太复杂的溶洞处理起来比较有效果。

若因岩层面倾斜导致桩孔偏移,采用回填片石仍无法纠正,可采用清孔后灌注高标号混凝土进行处理,一般采用不低于C30的水下混凝土(掺早强剂),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与基岩形成整体后该,再进行钻进。

3.2 穿越溶洞顶板
溶洞顶部岩层倾斜该,岩石强度不一,易导致偏孔、卡钻等问题,因此必须在钻进过程中仔细核对地质情况,随时检查钻机和孔位。

在钻至溶洞顶0.5m左右时要改用小冲程钻进,做到轻击、慢打。

当主绳摆动加大,并偏离桩设计中心时,说明已偏孔,应回填片石至原孔位置以上0.5m左右,继续钻进进行纠正。

在该特大桥相当多的墩桩基施工中,当钻孔击穿溶洞顶板薄弱部位时,采用了小冲程通过。

因为顶板较厚部位容易形成探头石或台阶,大冲程穿透时,会出现泥浆急剧下沉导致钻头斜卧在溶洞内的现象。

孔内水位急剧下降时,应立即向孔内补充水泥浆,保持孔内水头高度,将钻头提起,然后投放黏土、碎石、片石,采用小冲程冲击,每循环进尺5~10cm,待填充物完全挤入溶洞内后,再加大冲程造孔。

3.3 漏浆和塌孔
由于通过与地下水暗流相连的强透水性地层或未填充的溶洞,常会发生漏浆和塌孔现象。

此时,应采用长钢护筒跟进或在短时间内集中抛填片石、黏土、水泥和锯木屑混合物,反复冲击,并向孔内补浆、补水,保持孔内水头。

该特大桥钻孔桩施工中存在不同程度漏浆现象,采取的措施是立即抛填黏土、水泥、片石等混合物,补浆、补水,反复冲击成孔。

3.4 穿越溶洞的施工方法
穿越溶洞顶后,钻进速度明显加快又无偏孔现象时,表明已进入溶洞。

进入溶洞后,应根据溶洞的大小和洞内的填充物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穿越洞高小于1.0m小溶洞的施工:击穿溶洞顶板后,要注意孔内水位、泥浆稠度变化。

当孔内水位变化较大和泥浆稠度、颜色发生变化时,说明溶洞顶板已被击穿,应加大泥浆容重,用大功率泥浆泵补浆,并向孔内投放泥包、片石等,等泥浆面不再下降后,继续钻进。

在钻进过程中,保持泥浆合适的稠度(泥浆比重以1.15~1.25g/cm3,粘度以25Pa·s左右为宜),使泥浆充满溶洞后再钻进。

穿越洞高较大且无填充物或填充物呈软、硬塑状溶洞的施工:先钻进至溶洞底板,然后用片石、砾石混合物回填溶洞,回填高度应超出溶洞2m,每回填一次后用小冲程挤压,再回填,再挤压,如此反复,直至完全充满溶洞后再进行钻进。

在钻进过程中,应适当增加粘土数量,提高泥浆密度。

若溶洞充满后孔内有漏浆现象,可抛填水泥包、粘土包。

穿越洞高较大且填充物为流塑状溶洞的施工:由于溶洞较高,且泥浆的侧向压力较大、自稳性较差,如果采用单一的回填片石和砾石等或回填片石后下钢护筒的方法,回填物可能随流塑状填充物涌向桩孔,抛填数量难以估计,清孔困难,在施工砼灌注桩时存在质量隐患,且大量泥浆涌入桩孔或砼大量流失极易造成断桩。

因此,在穿越填充物为流塑状的大尺寸溶洞时,钻孔至溶洞底板后,不用清孔,即向孔内灌注水下砼到溶洞顶0.5m左右,待砼达到7d强度后,重新钻进。

灌注的
砼会在桩孔周围形成一个圆形或半圆形围护,有效防止溶洞内流塑状填充物涌入或砼流失引起断桩。

4结束语
岩溶地基钻孔灌注桩施工,应充分进行地质核对,尽量全面地了解岩溶的分布和填充情况,根据不同的岩溶类型和深度、大小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措施,可有效地保证成桩质量,加快施工进度。

实际施工中,各种复杂的地质情况经常有可能出现,预备几套施工预案就显的十分重要。

同时,对地质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是确保方案制订可行的关键。

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施工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在我们已经施工的桩基中,经检验成桩合格率达到100%,类桩比例高达90%。

通过对该特大桥的岩溶地区桩基础施工和检测的总结,可为岩溶地区桥梁钻孔桩基础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桩基工程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桥涵》,人民交通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