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

合集下载

【诗歌阅读】《独立》精选16:大凉山上:四棵女性之树之一□发星、鲁娟

【诗歌阅读】《独立》精选16:大凉山上:四棵女性之树之一□发星、鲁娟

【诗歌阅读】《独立》精选16:大凉山上:四棵女性之树之一□发星、鲁娟《独立》创办20周年精选系列(1998-2018)之十六☆☆☆大凉山上:四棵女性之树之一--------------------彝族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鲁娟诗论□发星如果说吉狄马加为首的“大凉山彝族现代诗群体”(可称“大凉山彝族现代诗写作第一阶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中承载了过多的民族责任意识与大使命感的话。

那么到了二十世纪初以鲁娟、羿子伊萨(黄建斌)、阿索拉毅为代表的新型年轻新人群体(可称“大凉山彝族现代诗写作第二阶段”),则在这方面另劈新径,朝着自己个性的方向掘进。

作为年轻的代表诗人鲁娟,则在自己精神的空间中确立着彝族女性独立意识的个性觉醒与独立之姿。

这点相当重要。

我们知道,几千年来的大凉山彝人妇女地位一直处于附从或无位阶段。

她们在漫长的岁月中所承载的苦难与忧伤,只须一首彝族民间优秀史诗<<妈妈的女儿>>就足以使我们痛断肝肠。

作为1982年出生的,属于独女时代的鲁娟,自她诞生之始就处在一片新的生活的天空。

由于雷波县彝人聚居腹地,东又与汉区宜宾地区接界,近百年的汉风教育渲染溶进独特的彝区生活环境,所以使鲁娟自小便得到汉语良好的学习与积累。

而骨子里流淌着彝人血的她,常常在那个叫“瓦岗”盛产美人草莽英雄的山中看见族人的原始与古朴精神,同时也看见极度的贫穷与韧性的生活。

不知不觉这善良纯洁的幼小心灵在汉语言之间寻求着思考与追问。

作为山中常见的婚嫁死逝场景以及生活中的病痛等所引发出祭祀、经文、作法道场、密枝以及那些环形粗蛮的山峦、民歌、传说、神话、比尔(格言)等民间文学养料则象清风明月一般流进她成长的骨骼。

2003年夏天至2004年秋天,她初踏诗歌的马蹄开始响起,我在山这边陆续收到<<哑奴>、《彝人速画像》<<美人>>…….,我已经相信一个事实,即10年来的彝族现代女诗人又走出崭新的一位,她的出世与光艳,似乎在我们漫长的等待中切合着一种时间的缘结与暗冥。

如泣如诉的《阿莫尼惹》——凉山彝族叙事长诗《阿莫尼惹》的初步探析

如泣如诉的《阿莫尼惹》——凉山彝族叙事长诗《阿莫尼惹》的初步探析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如泣如诉的《阿莫尼惹》——凉山彝族叙事长诗《阿莫尼惹》的初步探析范嘉琴(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要】《阿莫尼惹》作为凉山彝族叙事长诗及哭嫁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旧时期凉山彝族的婚姻制度、性别观念,更是凉山彝族人民生活的历史写照。

各地区所传唱的歌词内容大同小异,但音乐旋律却有着明显的即兴性。

本文主要从其文化背景着手,以云南小凉山地区的《阿莫尼惹》为举例对象对其进行音乐本体上的探析。

【关键词】凉山彝族;叙事长诗;《阿莫尼惹》;探析【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99-02【本文著录格式】范嘉琴.如泣如诉的《阿莫尼惹》——凉山彝族叙事长诗《阿莫尼惹》的初步探析[J].北方音乐,2020,06(12):99-100.引言《阿莫尼惹》(汉译《妈妈的女儿》是流传于四川凉山彝区和云南小凉山彝区的一首叙事长诗、歌曲,演唱的场景多是在凉山彝族女孩在出嫁前夕作为哭嫁歌来演绎,内容主要表达了一个彝族女孩被迫出嫁,回忆了儿时在父母身边的无忧无虑和幸福快乐,哭诉了对父兄及家族的包办婚姻,抒发了出嫁时告别父母、亲人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在婆家奴役凄苦和思亲不得归的痛苦,歌曲内容冗长且丰富。

《阿莫尼惹》向人们展现了千千万万个勤劳、善良、普通的凉山彝族女性在旧社会落后的封建婚姻制度下的必然命运,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凉山彝族女性对买卖式的婚姻、包办式的婚姻和家庭奴役进行抗争的结晶,同时也表达了她们对自由、平等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阿莫尼惹》这首歌在凉山彝区可谓家喻户晓,各地区所传唱的歌词内容大同小异,但在其音乐旋律上根据每个人演唱时的时空情境和个人内心的感触,有很明显的即兴性。

目前出版的作品《妈妈的女儿》(阿莫尼惹)分别有彝语和汉语两个版本,都是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编译局在凉山彝族民间搜集整理并翻译的,内容包括序歌、出生、成长、议婚、订婚、接亲、出嫁、哀怨、怀亲、明志十个部分。

凉山彝族毕摩文献《妮日尔果》与哭嫁歌《妈妈的女儿》比较研究

凉山彝族毕摩文献《妮日尔果》与哭嫁歌《妈妈的女儿》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从内容来说,毕摩经文《妮日尔果》的内容比哭嫁歌《妈妈的女儿》要丰富得多,感情也更加复杂。

同时,在唱腔上,祭司毕摩常随经文内容的不同而不断变换唱腔,因而经文的唱腔丰富多彩,而哭嫁歌的唱腔则比较固定。

关键词:凉山彝族毕摩文献妮日哭嫁歌唱腔《妈妈的女儿》是凉山彝族新娘在出嫁前夕与同伴们一起吟诵的一首哭嫁歌,它主要抒发了临嫁姑娘对自己童年、少年生活无限怀念之情和对父权制家庭中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及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不满情绪。

这首哭嫁歌在凉山彝族地区可谓家喻户晓,各地的哭嫁歌内容大同小异,目前我们看到的出版作品《妈妈的女儿》有彝汉两个版本,都是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编译局在凉山彝族民间搜集整理并翻译的,内容包括:序歌、出生、成长、议婚、订婚、接亲、出嫁、哀怨、怀亲、明志十个部分。

凉山彝族民间流传的哭嫁歌大多是些抒发出嫁女内心感受的片段,出版的《妈妈的女儿》则是在这些口头唱词和民间传抄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理后形成的一首内容十分完整的哭嫁歌,它已成为彝族民间抒情长诗的代表作。

毕摩文献《妮日尔果》是凉山彝族民间宗教法事“妮日毕”中所使用的一本专用经文。

凉山彝语“妮日”中的“妮”即女性,“日”即早,此处含有早逝、夭折之意,“妮日”特指年龄在17岁以下还未举行成年仪礼和还未出嫁的少女死后变的鬼,因此,“妮日”翻译成汉语就是少女鬼。

凉山彝人认为,“妮日”年轻气盛,无儿无女无丈夫,对自己的早逝有一种不甘心,又因成为了绝嗣鬼无人为她超度亡魂,导致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终日漂浮不定,因而常常回来作祟于其亲朋好友。

遭受“妮日”纠缠的患者常表现出狂躁不安、喜怒无常、举止轻浮、皮肤瘙痒、腰酸背痛等症状,甚至失去理智而自杀、自残或伤害他人,男性患者还出珊陛功能障碍。

在凉山彝族民间,“妮日”被归入厉鬼的行列,成为人们诅咒和驱赶的主要对象之一。

一旦确定是“妮日”作祟而生病,就要立即举行“妮日毕”法事以治病。

彝语“妮日毕”中的“毕”现在大众一般都理解为驱逐,但从整个法事程序和法事中所使用的经文内容看,这实际上是为少女鬼“妮日”举行的一场冥婚和超度亡魂的仪式。

彝族歌谣中的女性形象

彝族歌谣中的女性形象

彝族歌谣中的女性形象彝族,素有“诗的民族”“人人都是诗人”的美称。

彝族人在创造和说唱彝诗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彝族人在日常生活里,通常随情随景,即兴而唱。

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婚丧嫁娶都能成为其唱述的对象。

歌谣是彝族人的生活载体,又是彝族人的精神食粮。

彝族民间自古有“弦子一响嘛脚杆痒,三日不唱嘛变哑巴”的说法。

在彝族文学发展史上,从叙述彝人的起源开始,彝家女的故事、彝家女的歌、彝家女的形象就一直被传颂。

应当说这是彝族民间文学的一笔珍贵遗产。

而其间通过彝族歌谣所表现出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彝族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缩影。

厘清彝族歌谣中的女性形象,对于我们了解彝族社会历史及在文学上塑造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从几个不同角度来分析、探讨彝族民歌中彝族女性的形象。

一、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形象众所周知,彝族脱胎于母系氏族社会,在那个‘知母不知父”的时代里特别强调“母性”对万事万物的重要性,女性在记叙母系氏族社会的歌谣里,多表现为以下两个形象:(一)神格化的女性形象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妇女的生育功能使新生命诞生于人间,人们对此感到神秘。

在人们的头脑中,简单的认为女性是孕育一切的造物主。

因此彝族先民在史诗歌谣中把女性演绎为创造世间万物的神,于是便出现了女性造物主的神格化形象。

《勒俄特依》,在“开天辟地”这章中出现了九个仙女。

在天地还没有形成时,“九个仙姑娘”手拿阿尔师傅用大地上的四个铜铁球制成九把铜铁帚,将“天扫上去”,“把地扫下来”,最后“天成蓝盈盈”,“地成红艳艳。

”可见洁净、美丽的“新世界”是由九个神化了的女性创造的。

相似的在《梅葛》中也有体现“格滋天神要造地,他放下七个金苹果,变成七个姑娘,七个姑娘中,四个来造地,一个叫扎则,一个叫晋则,一个叫慈则,一个叫勤则,这就是造地的姑娘。

”《阿赫希尼摩》史诗中唱到“在远古天地尚未出现时,茫茫苍穹之中产生了一位头似狮子、身子像一座山、背上长有龙鳞,有十四只耳朵、六双眼睛,长有二十八只奶的万物之母阿赫希尼摩。

论彝族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2019年文档资料

论彝族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2019年文档资料

论彝族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

(1)现有人口545万,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

除川、滇、大小凉山、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哀牢山一代比较集中外,多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擅长于抒情长诗的创作。

彝族长篇抒情诗,在中华民族的文学体裁中,有自己独特的一席之地。

(2)已故文学大师茅盾曾云:“然而正因抒情必当自然而发,适然而止,故抒情诗大概都是短章。

”就整个诗歌发展历史而言,前辈之见,无疑是正确的。

可是从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彝族来讲,或对彝族抒情诗而言,有影响、更有特色的却是长篇抒情诗。

长篇抒情诗数量之多,流传之广、覆盖之宽,却实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和《我的幺表妹》,在金沙江两岸彝区广为流传,是两首深受欢迎的优秀抒情长诗。

《妈妈的女儿》即《阿姆尼惹》,是凉山彝族地区最流行的一首歌。

它常常是在姑娘出嫁时咏唱,因此又称“哭嫁歌”。

彝族过去长期处于奴隶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妇女实际上成为生产、生育的工具,毫无人权可言。

《妈妈的女儿》就是梁山彝族奴隶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艺术概括和典型再现。

《妈妈的女儿》以反映彝族妇女追求婚姻自由为主题,它通过一位嫁到远方的彝族姑娘哭诉自己悲哀的一生,对奴隶社会的买卖婚姻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和抗议,表达了广大彝族妇女对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诗中写道:“叔爷父兄们,馋了吃狗肉,/狗肉止不了馋;喝了狗汤,/狗汤止不了渴;/冷了穿狗皮,狗皮抵不了冷;/穷了就卖女儿,卖来的身价算不得财富。

/好好的女儿哟,但已换成酒喝,/肉已换成钱用,女儿不走也得走了!”“好好的女儿哟!饭菜不好,/上顿不好,下顿会好;/衣服不好,这件不好,那件会好,/夫妻两个不好,却是一辈子的苦恼啊!”这些语句句句像是妇女的血泪凝成的诗句。

如泣如诉苦乐年华论文

如泣如诉苦乐年华论文

如泣如诉苦乐年华《阿嫫尼惹》意思为《妈妈的女儿》。

她是彝族民间流传最广、内容最丰富和保存比较完整的一部叙事长诗。

一提起《阿嫫尼惹》,人们想到的总是包办买卖婚姻、女儿失去自由、受尽折磨和男尊女卑。

我认为除了这些以外,她还是一部与汉族《女儿经》相类似的教育彝族妇女的教科书,是一本彝族妇女必读的书籍。

书中以典型的实例讲诉了《阿嫫尼惹》如何为人处事、尊老爱幼,如何勤劳治家、衣着打扮、待人接物等等,从而追求自己美好人生。

更主要的是《阿嫫尼惹》渐渐演绎成了今天的彝族哭嫁歌。

一、《阿嫫尼惹》其人刚刚接触到《阿嫫尼惹》时,我认为她是千千万万个彝族妈妈女儿的代表。

一切真善美都在女儿的身上得以完整的体现了,一切人间的苦乐,妈妈的女儿也都经历了。

后来才知道妈妈的女儿确有其人,她是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人,生活在普格的阿尼山下,是阿尼家族人,她漂亮、聪明、能干,很受邻里、前辈和同伴的喜欢。

只是因为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说之言”不可抗拒,婚姻遭受极大的不幸,最后悲惨死去。

她的一生非常典型,人们为了牢记她,怀念她,赞颂她,把她的故事用她自己平时讲述的民间流传方式,再把她精美的语言表述串联起来,自然形成了口口相传的今天我们读到的彝族著名的《阿嫫尼惹》。

旧社会父母的决定是不可抗拒的,女儿只能遵从,女儿不可能去指责父母的决定,所以只有采取诉苦、怀念、回忆的方式来怪罪自己苦命,道出自己的悲惨命运。

因此女儿的聪明才智就在诗的字里行间一一体现出来,诗里运用了许多妈妈的女儿的经典语句,使一些经典的名句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传说古时彝族妇女都非常聪明,比如:兹咪阿吉、孜孜尼扎、阿依曲布、嘎莫阿妞、布阿诗嘎微等等,聪明过头,压倒了彝族男性。

为了制服彝族妇女们的智慧不超过男人,后来彝族男人们商量决定:给已婚生子的彝族妇女戴上一个”金箍咒”-- 一个黑色的里面收起来的头帕。

寓意收回她们的智慧,不让她们超过男人。

彝语格言说:女人只能”上上阁楼,走走屋檐下,”不让他们走得更远。

云、贵、川彝族“哭嫁歌”比较研究

云、贵、川彝族“哭嫁歌”比较研究

涵:一是对父权制下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控 诉。 “ 父母之命,媒酌之言” ,买卖婚姻和 家庭奴役制度。爹妈想把女儿嫁出去,哥弟 想吃 自己身价钱。哥弟是Y _ X,家养羊和不
作为宿命悲剧主角,无奈直面惨淡的人生,
唯有悲呼哭泣,来宣泄愤懑和不满。婚期前
夜 ,通常哭口 甚 宵达旦。到出嫁 日,姑娘早

Fo r um
氏 被 告 枣 I
I I I
云 、贵 、川彝族 “ 哭嫁歌’ ’ 比较研究
●苏 翔(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腧
我国南北许多民族的婚俗中, “ 哭嫁” l J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 类进 ^ 父
说汉话,
长哥 硷 以汉语流行。
钱”为前提 ,—般不能悔婚 ,否则要多赔付
I I I ■■■ 戈 曼 告 枣 一
如: 《 出生》
妈 妈的女儿 哟 。年份 好的那一 年 。 月份 好的那 一月 。 日子好的那 一 日, 女 儿生下地 。
心声 之绝唱 。
你会想到 娘家的水最清 。
存的彝族 “ 哭嫁歌 , ”一部分是奴隶社会时 期的产物。四川彝族聚居大小凉山—带 ,妇
女地位低下 ,悲惨命运。哭嫁歌 的女
差异 , 选取了四川凉山地区 缨5 妈的女J L 》, 贵州 舸 买垦》和云南 哭嫁长哥 ,比较
典型 的歌唱范本进 行比较 。
J L 》 ,字字血泪 ,是历代女性的哀怨之歌。
公元前四世纪左右 ,彝族进人父系制社会。
婚姻形态以男性为核心 ,妇女失去主导地
在那绵绵山脉上,只有羊儿最快活。
一不 同地域 文化色 彩下 的 歌唱范本
由于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的
在那朗朗草原 匕 ,只有云雀最快活。

【诗歌阅读】《大山里的阿嫫》◆何木勒

【诗歌阅读】《大山里的阿嫫》◆何木勒

【诗歌阅读】《大山里的阿嫫》◆何木勒你穿过世事朝我走来,迈出的每一步都留下了一座空城……【作者简介:何木勒,彝族名字:吉力木乃,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族人。

现为长江大学大一新生。

热爱民族文化,业余学习彝族文化,想尽自己的力量宣传彝族文化。

高中毕业后开始创作,有诗歌发表。

】◆何木勒《大山里的阿嫫》“阿嫫”即“母亲”谨以此组诗来表达对像我母亲(阿勒呷呷莫)一样一生任劳任怨的为着家庭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彝族最朴实妇女们的感激和赞颂。

1山神接受了毕摩的“曲耳比”儿女们的哭闹声谱成了大渡河灌溉的旋律我是一个彝人祖先的教诲经教会我:火塘是我言语的代名词灶土是我生命的守护神。

大山里的阿嫫,一声声长毛经消失在汽笛声中,你手里的弯刀也结起了沧桑的红绣而我仍会一辈子怀念儿时的天菩萨子孙们都在生活的指引下慢慢的离开了你的身影却在群山里悠然来回了千万年你金色汗滴顺着青铜色纹路慢慢地滴落后———大地上的:荞麦黄了一年又一年玉米结了一季又一季土豆育了一代又一代大山里的阿嫫,是你走过的那一条条的山间小路组成了我的经脉它们构成了我生命里的指路经里面的经词时时刻刻告诉着我我高贵的姓氏我信火2村庄烙上了服装变化的重印那里再没了曾有的那份共同的荣耀而阿嫫却依旧日日夜夜穿着百褶裙养育了几代人大山里的阿嫫,鹰的力量在我的骨髓里渐渐地变深你的服饰却在慢慢地变黑那是时光火焰在生命里的跳动我生来就喜爱荞麦粑粑你选择让我喝下荞麦酒我们在祖先的灵牌前祈福这就是我们的幸福和信仰大山里的阿嫫,黑色的河流流动着黄色的太阳守望着红色的火把点亮着世世代代的彝家儿女仍在高岗上歌唱舞动着七月的那一片热闹是他们心中无法割舍的爱一场春雨后留下的是我对大山的另一份信仰大小凉山洒下的月光是孩儿绕行月亮的诗作如果有族人说:腰间甲是英雄带的情人擦尔瓦是左耳环的神使那么我灵魂的知己就是我的阿嫫3雪没有压倒的枯草还在呼唤彝人的梦想从凉山到他乡从奴隶社会到现代社会一遍遍被我提起的是你对祖灵的肃穆信奉大山里的阿嫫,我在他乡的黑夜里又一次流泪了因为我又想起你了入睡前听见的还是我嘶哑的声音那是故乡的炊烟熏红了我的双眼你的孩儿看不见大山的容颜望不见你血液的颤动万物都在蜕化蜕化的不止有风还有根梦里却依旧有那个多彩的“朵洛荷”世界大山里的阿嫫,我会归来,和你一起站上美丽的南高原自豪的看着我的皮肤再度成为太阳的颜色看着我又一次虔诚咀嚼故都大地上的泥土我的脚步有年轻的马蹄声我的双手有不变的刺绣梦是你的容颜点亮了我的灵魂回家,回家,回家……猎人的后代永远记得祖先的勇敢和智慧彝文和母语是你的乳汁带给我的一生的骄傲注释:毕摩:彝族社会的传教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民间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是流传于南高原大凉山一线的彝族女子“哭嫁歌”,历经漫长岁月之后,它已成为了感动灵魂与世界的彝族文学的史诗经典。

现经由彝语翻译后新鲜面世。

长诗由一个彝族女子的深情回忆与哀婉哭诉展开,激越沉郁,百转千回,撼人心魂。

它是千百年来彝族女子渴望自由、渴望美好生活与婚姻自主的血泪史。

也是彝族女子在黑暗年代反抗命运的倾诉和精神意志的一个缩影。

这首彝族长诗最初是由女子吟唱,带哭腔的歌声起处,听者无一不是热泪盈眶,泣不成声。

歌中渗透了生命中的悲伤与凄凉,有着超越种族与国界的非凡感染力。

长诗行行是泪,充满了深入骨髓的疼痛感。

全诗可以说是泪水凝结而成的,其情感的深度已经决定了内涵意蕴的深度。

正是彝族女子对那遥不可及的幸福与自由的向往与期盼,对哀伤、苦难与悲伤的反复歌吟,让人真正感受到来自民间底层心灵与情感的力量,因而让世界都会为之感动。

彝族民间长诗:《妈妈的女儿.上篇》(珍藏版)一、序歌妈妈的女儿哟!人说高山乐趣多,高山未必真快乐,在那绵绵山脉上,只有羊儿最快活。

人说草原乐趣多,草原未必真快乐,在那朗朗草原上,只有云雀最快活。

人说世间痛苦多,世上未必少快乐,蜂巢般的人世上。

只有女人不快活。

挺秀树木长林中,山火一来尽烧灼,清冽流水过山涧,条条乱石来撞磕,翠绿芳草生原野,牲畜踩吃难久活,彝家姑娘虽俊秀,个个都要受折磨。

二、出生妈妈的女儿哟!年份好的那一年,月份好的那一月,日子好的那一日,女儿生下地。

女儿出生这一天,宰了黄母鸡,舌根三软骨,平行倾一方;股骨四个眼,对称向四边。

(彝族占卜吉凶法)磨了黄荞子,籽粒颗颗都饱绽,荞粉细细味香甜。

祝来日,荞子永远黄澄澄,鸡婆永远黄生生,女儿前程金灿灿。

迎来邻里姨姨七十七,七十是句口头禅,七个是真言;摆出彩盔彩勺七十七,七十是句口头禅,实说是七件,裹婴毡布九丈,九丈是句口头禅,实有三丈宽;洗婴净水九满坛,九坛是句口头禅,实数是三坛。

三、成长妈妈的女儿哟!女儿出世第三天,打开九折围栅看,有只花腿大阉羊,出牧它领头,收牧它压尾,宰来做顿剪发饭。

祝来日,女儿步履轻盈,羊儿步子矫健。

九十九位邻居姨姨来道喜,口说九十是习惯,九个是实言;九十九件彩盔彩钩摆满屋,九十又是习惯语,九件是实言。

庭院里,铺了一竹帘,摆着肉和饭,妈妈抱着女,爸爸剪胎发,女儿初见天。

妈妈的女儿哟!女儿出世第七天,左邻右舍凑粮食,一家凑一把,从把凑到升,从升凑到斗,从斗凑到石。

拿来酿白酒:加精第一夜,是坛无气无味酒,加精第二夜,是坛暖乎乎的酒,加精第三夜,是坛热腾腾的酒。

七到十三天内来搅拌,搅拌第一夜,甘如蜜糖甜,搅拌第五夜,辣味苦味添。

七到十三天以后,用锅来蒸煮,酒浆畅流白浪翻。

把这清醇头道酒,放在内房间。

邀约左邻右舍来畅饮,房男女女满庭园。

邀约亲族姐妹来畅饮,精神矍铄尽开颜。

要带女儿去拜谒,带了女儿拜天吧,遇上“时首”、“铮口”吗?遇上“公犀”、“母犀”吗?遇上“豪猪”、“牛羊”吗?真是难预料;带了女儿拜地吧,她是野草姑娘吗?她是树木女儿吗?实在难知晓。

择个吉祥日,带女去谒祖父母,不论牛、蛇、鸡,不论狗、马、虎,不论兔、猪、羊,不论猴、龙、鼠,天天都吉祥。

白昼是吉日,夜晚是良宵。

妈妈的女儿哟!长到一岁两岁时,妈妈抱在怀里坐,端详妈妈的容颜,乳汁下饭喂女儿,香甜味儿满舌尖。

妈妈九幅百褶裙,女儿快蹬烂。

爸爸抱在怀里坐,端详爸爸的容颜,鲜肉下饭喂女儿,鲜美味儿满舌尖,爸爸九丈大披毡,女儿快踩穿。

女儿不会独自睡以前,睡觉要有伴,常把羊皮当伴侣,裹着羊皮眠。

女儿不会独自坐以前,坐要有个伴,常把锅庄当伴侣,偎依锅庄边。

女儿不会独自站以前,站要有个伴,常把房柱当伴侣,倚柱来绕圈。

女儿不会独自爬以前,爬要有个伴,常把门槛当伴侣,手扶门槛玩,女儿不会独自走以前,走要有个伴,妈妈裙角当伴侣,靠裙来引牵。

女儿爱在火塘周围耍,耍要找个伴,常把柴灰当伴侣,抓洒柴灰耍得欢。

妈妈的女儿哟!七月学坐,九月习走,白天给爸当玩侣,夜晚给妈做睡伴。

女儿的妈妈,也回边地埂采草莓,女儿吃得如奶甜,林中树上摘野果,女儿吃得比肉鲜。

妈妈的女儿哟!长到三岁四岁后,在妈妈身边转,纺线她要来打扰,织布她也来搅缠,妈妈无奈叨一番。

常在爸爸身边转,劈柴她要来打扰,编竹她也来搅缠。

爸爸无奈要责打,女儿啼哭了,妈妈来诓欢。

常在姐姐旁边转,学舌弄腔好似云雀叫,绵绵缠缠叫不完,起腿学步如像山雉跑,蹦蹦跳跳脚不闲。

脚手不停歇,事事都要搞一番,手持细竹棍,四处赶猪鸡,哥哥见了就瞪眼。

妈妈的女儿哟!长到五岁六岁时,睡眠在内房,休息坐阶檐,串门去邻舍,游戏到庭园。

小孩寻小伴,常邀一群伙伴玩。

石板当作锅,砂粒当作饭,树叶做勺子,柴火用竹签,办起“锅锅宴”,房前屋后跑得欢。

妈妈的女儿哟!长到七岁八岁后,一顶破斗笠,一件旧蓑衣,一条红童裙,一件烂毛衫。

放牧跟在后,做活走在先。

放猪的苦差呀,落在女儿肩。

清晨早早起,赶猪去草甸。

可怜小女儿,奔跑不得闲。

猪在草地放,女在草地玩。

猪儿对女有情感,面对女儿细语哺哺,女儿对猪有情感,欣为猪儿,起舞翩翩。

晌午后,赶猪进林盘。

林深失猪影,女儿捶胸坐林边。

黄昏后,猪儿回到草地来,草地黑斑斑。

女儿赶猪回了家,尽把苦情告妈妈,妈给女儿吃了饭。

得到母爱,女儿周身暖,妈妈更心宽,妈妈的女儿哟!长到九岁十岁后,红裙闪闪穿在身,耳坠摇摇垂两肩。

穿戴见利落,姿容显精干,女儿这时候,协理家务已熟娴。

妈妈的女儿哟!长到十一二岁后,见人纺线她学纺,见人织布她学织,见人缝衣她学缝。

事事勤奋学,件件都灵活。

给爸跑腿听使唤,给妈搭手任操劳,喜撵哥哥路,爱跟姐姐跑。

朋友到家来,亲切有礼貌,宾客到家来,应对嘴乖巧。

女儿已有主心骨,无须双亲教。

妈妈的女儿哟!长到十三四岁后,鸡鸣起床来,出门天没亮。

不怕大雪漫天飞,一天要打三背柴;不怕天冻冰棱寒,一天要挖三次地;不怕暴雨泥泞深,一天要背三桶水,干活能上坡,湿活能下田,锄头扛肩上,农活件件都熟练,针线随身带,技艺样样全。

四、议婚妈妈的女儿哟!长到十七岁,穿着会打扮,伶俐会言谈,入门笑满面,出门容端庄。

陪伴姻亲有礼貌,亲戚中间美名传。

安知在这年,爸爸和妈妈,言行异从前,哥哥和弟弟,言行也有变,女儿的心思,从此生疑端。

这年月,说婚人户有九家,相亲人多难计算。

为办女婚事,爸爸在叨念,想得彩礼银,弟兄在盘算;急着打发女,家族在争辩,盼着娶媳妇,姻亲在商谈。

妈妈的女儿哟!春临大地,处处春光明丽。

女儿清晨起,带着白毛絮,秃尾旧纺锤,黄竹箴篓子,赶着羊儿上山放,拈着线儿随羊去。

旭日出山涧,光芒耀大地。

女对晨曦抒胸臆哦,早起之客原是你!妈妈的女儿哟!夏天到了,羊儿放到高山上,儿跟随羊儿去。

阿丽山岭上,黑毡九丈宽,白裙花纹细。

女儿左手握羊毛,酷似白云起;女儿右手引纱线,纺锤转不停。

纱线直伸伸,纺线快如箭离弦,纺线闪如雹子溅。

辽阔草原上,阳光正灿烂,牧人汗珠颗颗滴。

坡上索玛白晃晃,坝中草花香扑鼻。

坡下斑鸠在欢啼,竹林锦鸡相嬉戏。

凌空云雀鸣,云雀鸣唧唧;花间蜜蜂鸣,蜜蜂鸣嘶嘶。

笛声沁人心,随风过山来,隐约入耳里。

口弦声袅袅,草尖风拂拂,嘶嘶蜂采蜜。

晌午后,牧人集。

斗笠翩翻群鸟飞,绿草丛中夹毡衣。

红薯草,老叶嫩苗相重叠;羊羔子,春羔夏羔相连接;羊对红寥亲,一见红蓼情依依,红蓼对羊亲,一见羊儿叶披离,红寥养母羊,雪白奶液育羔子。

阿历山顶上,羊群如云集,叫声响山肢。

阿历山腰上,养麦籽满蒂,翠黄遍山脊。

女儿坐在山头上,山峦端庄更秀丽,羊儿放在山头下,好似满山插花枝。

牧场肥沃羊舒畅,女儿欢乐忘忧戚。

妈妈的女儿哟!肃杀秋天来到了,草木摇落枯黄了,绚丽山色变化了,阴云缠绕山冈了,女儿去放牧,登上阿丽山岭去观望。

山边索玛凋零了。

草地云雀罢唱了,坡下山雉声断了,竹林锦鸡深藏了,绵绵细雨下来了,山中草木颓丧了,羊儿毛湿摇抖了。

下午后,西山露出夕阳了,晦暗笼罩大地了,苍茫夜色降临了,羊群吃着草儿下山了。

羊在前面走,女儿掉在后。

深山黑心狼,下山把羊来冲散,女儿心胆战,惶恐心绪乱。

上喊爸爸听不到,下喊妈妈听不见。

捡起石头向狼投,吆喝恶狼进深山,脱下披毡赶羊群,吆喝羊儿出山弯。

羊儿被狼咬,女儿自此心不安。

妈妈的女儿哟!暮色笼罩了大地,劳苦的一天哪,即将过去。

乌鸦回到了山顶,山雉回到了山腰,喜鹊回到了山下。

山羊下山岩路白晃晃,绵羊下山村后黑压压。

猪儿下山草坪密麻麻,山顶牧人进了村,山沟农夫回了家。

男孩回家问候爸,女儿回家侍候妈。

女儿进了屋,不见兄长和爸爸。

父兄啊,是往哪里去了呀?要是打猎去,猎狗阿各还在檐下睡着嘛!要是说和去,黄驹骑马还在圈里关着嘛!要是打仗去,白刃长矛还在楼架放着嘛!要是出门去!猪皮粮袋还在内室吊着嘛!要是打鱼去,钓鱼竹竿还在屋檐挂着嘛!要是耕地去,犁头扁担还在门角放着嘛!妈妈的女儿哟!女儿四处去找遍,找到村前面,见人在交谈,坐成三堆在搭话。

不见父兄在中间;找到村左面,又见人交谈,坐成三堆在搭话,不见父兄在中间;找到村前边,又见人交谈,坐成三堆在搭话,不见父兄在中间;找到村后面,三堆亲友正交谈,有的大声说,有的悄声议,父兄就在这里边,我的父兄啊!邀约亲族在商议,请来媒人在洽谈。

他们哪,想把女儿嫁走?想吃女儿卖身钱。

妈妈的女儿哟!女儿心震惊,像是头上天垮下,要把女冲走;像是脚下地翻起,要把女埋进。

心子咚地往下掉,泪水扑唰唰地往下倾。

双臂无力向上举,双腿无力往前行。

嚎哭哀怨声不停。

女儿啊!从此揭开苦难的一生。

五、订婚妈妈的女儿哟!女儿怎么办?今天这时刻,姻亲到了家,媒人进了门。

来了三人算年庚:年岁不犯忌,月份正相生,不在水上碰,不在崖上逢。

公公生年也相合,婆婆月份又相称。

没有不合适,件件合适都顺心。

姻亲乐呵呵,父兄笑盈盈,只有女儿心下沉,父兄决定要开亲,姻亲答应来订婚。

宰头肥小猪,都来看脏腑,这人看一会,那人瞧一阵,连贴平展展,胆液黄澄澄。

没有不吉利,事事吉祥都放心。

姻亲笑眯眯,父兄喜吟吟,只有女儿泪淋淋。

这时议定女身价,白银按堆数,黄金用袋称。

想喝一碗汤的已在座,已在火塘上坐;想吃一坨肉的正站着,就在火塘下站着;坐的还想得银钱,站的只图吃一顿。

姻亲多畅快,父兄更欢心。

只有女儿呵,怨声声不停。

妈妈的女儿哟!女儿忧怨积在心:忆从前,驹子犊子同圈养;驹子是恒产,犊子成了零花钱。

忆从前,绵羊山羊同山放,绵羔是恒产,山羔成了零花钱。

忆从前,女和弟兄同生活,同穿一种衣,同吃一样饭,以为兄弟姐妹都一般,哪知在今天,男孩才算本家人,女儿不过是外姓,父母轻女只重男。

女儿并非是丛草里向外飞出的一只鸟儿,女儿并非是从蕨地无根冒出的一片叶子。

难道人间女儿最渺小?难道世上女儿最低贱?妈妈的女儿哟!吃烧粗还不会拍柴灰,喝稀粥还不会擦嘴巴。

经受硬的,没被石块砸打过。

经受软的,没被剑麻刺伤过。

还从爸爸手上接衣穿,衣着合体显身材;还从妈妈手上接饭吃,只是个儿长得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