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清平乐(春归何处)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清平乐(春归何处)
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比赛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3、背诵这首词
2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3重点难点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3、背诵这首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清平乐》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籍的词人也群星璀璨,名家辈出。
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幾道、俞国宝、陈郁、王安礼、王安国、谢逸、赵长卿、杨泽民、姜夔、刘过、刘辰翁、文天祥等等,一直贯穿宋词的发展。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江西诗派领袖。
2【讲授】清平乐
1、作者简介:。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2.对词中精警名句进行鉴赏3.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二、初识文本:1.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识文本。
2. 教师范读文本。
3.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记忆。
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优化教案】高中语文《清平乐 春归何处》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作者简介:(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2.对词中精警名句进行鉴赏3.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二、初识文本:1.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识文本。
2. 教师范读文本。
3.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记忆。
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黄庭坚-《清平乐》

黄庭坚:《清平乐》篇一:(春归何处)教案篇二:春天自有去处——读黄庭坚的春天自有去处——读黄庭坚的熊芳芳博尔赫斯说过:“我希望时间会变成一个广场。
”时间的广场可以容纳很多意外,时间之外的一切,也许只是多余的忧愁。
——王寅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春天初临时,人们四处寻找它:“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宋罗大经:中载某尼悟道诗),“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陈亮)??春天将别时,人们百般挽留它:“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辛弃疾)??黄庭坚对春天的挽留,格外令人动容。
在他眼里,春天是一位美好的女子。
是住在他心里的那一位女子。
女子成全了他心的圆满,临走时却抽空了他的灵魂。
灵魂空了,词人把自己弄丢了,四处寻找,却无处可觅,寂寞的名字不是叫“形单影只”,而是叫“失魂落魄”。
一个人若尚拥有自己,尽管孤独,也决不会寂寞。
一个人的孤独往往胜过一群人的狂欢。
但一个人若丢失了自我、与灵魂离散,就会陷入彻底的孤寂、永远的死亡。
词人四处寻访春的去处,其实也是在寻访自己灵魂的去处。
唤取春天归来同住,其实也是要为自己寻回魂魄。
一棵树长在了土里,天长日久,自会根深叶茂,一朝连根拔起,伤害的将是土地的心脏与身体。
一个人长在了心里,日久天长,自会入骨入髓,一朝转身离去,掏空的将是人的膏血与灵魂。
“若有人知春去处”,是一种希望,“唤取归来同住”是一种梦想,但希望落空了,梦想破灭了:“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现实是:无人知道春天的去向,词人本该就此死心,从梦想进入现实,不料词人在绝望中,又替自己寻找到了一线希望——与其说希望,不如说幻想,越发热烈而不切实际的幻想——居然想从黄鹂口中得知春天的踪迹。
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古诗诵读 《10清平乐》教学设计 教案(1)

清平乐课时目标1.阅读这首词,大体把握词意,并背诵。
2.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3.想象词中描述的情景,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阅读这首词,大体把握词意,并背诵。
2.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想象词中描述的情景,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
二、相关介绍1.作者简介教师口述: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张未、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诗歌成就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的主要作品:《清平乐》《鹧鸪天》《菩萨蛮》等。
2.背景介绍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被贬,至崇守三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三、初读感知1.自由读词。
2.课文注释。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啭:鸟婉转地鸣叫。
因风:借着风势。
因,凭借。
3.初读词,通词句。
1)注意读出节奏。
清平乐[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词意:春天回到了哪里?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感到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请唤春天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地鸣叫,没有人能懂它的意思,黄鹂借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4.理词意,悟情感。
1)如何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2)“寂寞无行路”是什么意思?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春日,因此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高中语文_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诗句来描写和赞美春天,但是,就像邓丽君歌里唱的那样,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着即将过去的春天,诗人又是如何表达出内心的惜春之情呢?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
二、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恋春、惜春的情感。
2、鉴赏本词构思技巧与层深的手法。
3、诵读、背诵。
三、作者背景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县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他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尤长于诗,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
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四、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看要求,注意断句、语速与情感,自由朗读3分钟:)学生先朗读,询问学生有无不理解的地方: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清平乐、黄鹂、百啭、蔷薇、行路、因风)《清平乐(yuè)》,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
2、听录音,再读3、找个同学讲一讲词的大意:(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但黄鹂鸟的叫声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五、再读诗词,体悟情感: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内心的安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 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
课题
《清平乐》教案
教学
目标
1.了解黄庭坚
2.掌握意境分析题与手法鉴赏题的技巧
3.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
导入
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
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二、
知识
链接
1.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
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2.写作背景: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
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
诵读
(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思考1】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惜春
【思考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思考3】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
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鉴赏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
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鉴赏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鉴赏4】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
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
此作成功的奥秘
(三)三读诗歌,总结归纳
【总结】黄庭坚词的特色:A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 B构思新奇巧妙。 C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板书
设计
理清思路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清平乐寻惜
春春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解春(蔷薇开)
惜春(不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