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就像我们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我们对于媒介的接触也是出于一定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使用媒介是使我们的某些动机和原因得到满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先来讲几个关键词:20世纪40年代 H·赫卓格 B.R. 贝雷尔森麦奎尔等20世纪70年代(分水岭)受众卡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广播、印刷媒介和电视媒介等等的研究来看“人们为什么使用媒介” 60年代后期,受众已经被当做一个主体来研究,该理论进入了现代时期,开始转向研究“受众通过媒体做什么”。
这也就是卡茨在1959年首次提出的,我们更应该注意“受众通过媒体做什么”而不是“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
概念:“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使用与满足模式卡茨等人在1974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对这个模式做了一些补充P168这里说的是我们因为一定的社会各和人心理起源产生了一些需求,基于你和媒介接触可能性这里出现了两个分支,比如说你身边有电视或电脑等,你就会基于对媒介的印象来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来开始具体的接触。
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呢,我们会转向其他的满足手段,比如找别人聊天。
接触以后会产生满足和不满足两种后果,而这个满足结果会不同程度来修改我们的媒介印象,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这个模式还说明我们今天的媒介接触的习惯和选择偏好,是建立在过去的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的,而我们今天的媒介体验,会影响我们今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参考书目:《传播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力丹著《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译《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庆光著。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①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是注重研究受众者的内在需要和目的(求知,娱乐,个人认同,社会交往等),从这一受众主体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是如何服务于受众的内在问题。
②60年代后,使用与满足研究更加注重考察受众不同的媒介接触动机所由产生的社会条件,强调媒介使用是一个“社会条件+心理倾向→接触需求→接触动机→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③施拉姆认为,如果大众媒介满足受众接触媒介时的动机需要,则传播是有效的。
④评价:A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B.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的意义:1.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化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轮”的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证。
⑤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播的社会关系。
3.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正面论述:一.监测环境:是媒介的第一个社会功能,它向受众提供并告知新闻。
(正)新闻报道:日本地震,利比亚,世界网球。
(负)人们的看法趋同(垃圾信息,暴力等传递)通常表现为发出警报(天气,军事等),提供与经济,公众和社会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股市行情,交通路况等)二.联系社会: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是媒体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用于解释受众对媒体使用的原因和满足的需求。
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选择使用媒体,并从中获得特定的满足,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媒体的信息。
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多个学者的研究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理论框架,用于揭示受众和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以下是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详细解读。
一、基本概念:1.使用:指的是受众有意识地选择和利用媒体产品或服务,包括阅读报纸、观看电视节目、浏览网页等。
二、核心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1.个体的活动主体性:受众是主动选择使用媒体,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和消费。
2.多样化的满足需求:受众在使用媒体时可以满足多种不同的需求,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交需求等,不同的受众可能对同一种媒体产品有不同的需求和满足。
3.个体差异的存在:受众之间存在差异,包括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背景等,这些差异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使用的目的和方式。
4.媒体选择的理性性质:受众在选择媒体时会考虑媒体产品所能带来的满足,因此选择是理性的,受众会选择能够最大化满足自身需求的媒体产品。
三、满足需求的分类: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使用媒体时满足的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认知需求:指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包括获取新闻、获取知识、学习技巧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获取到各种形式的信息,满足自身的认知需求。
2.情感需求:指受众对情感体验的需求,如获得娱乐、放松心情、寻求情感支持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观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3.社交需求:指受众对社交交流的需求,包括与他人交流、获取社交认同、建立社交关系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使用社交网络、参与在线社区等,满足自身的社交需求。
4.个体需求:指受众对个人发展和成长的需求,包括学习技能、提升自我价值、满足个体意识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是传播学中的一
种理论模型,它探讨了人们为什么选择其中一种媒体以及他们通过媒体获
得的满足感。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媒体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和欲望,而他们选择使用的媒体会因个体的差异而异。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
点是,媒体使用是有目的的,并且个体会主动选择使用媒体来满足自己的
需求和愿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建立在人的动机驱动的基础上。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
使用媒体有以下几个动机和目的:信息需求、娱乐、社交需求、个人认同
和个人满足。
具体而言,个体使用媒体是为了获得信息和知识,从媒体中
获取娱乐和消遣,满足社交需求并建立人际关系,通过媒体来形塑个人认
同和形象,并且通过媒体获得满足感和满足个人欲望。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个体的使用媒体行为是自主和目的性的。
个体
会选择特定的媒体,并且他们的选择会因为个体的特征、需求和个人目标
而有所不同。
例如,一个喜欢最新时尚的年轻人可能会选择使用社交媒体
以获取最新的时尚资讯,而一个喜欢音乐的人可能会选择使用音乐app来
获取最新的音乐作品。
个体的选择是基于对媒体使用的期望和效益的评估,个体会主动选择那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媒体。
此外,使用与满足理论还强调了媒体使用的动态性和互动性。
个体在
使用媒体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对媒体进行评估和调整。
他们
会主动选择适合他们需求的媒体,而不断地调整和更新他们的使用行为。
媒体也会通过不断改变和创新来满足个体的需求和期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之前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
传统的理论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使用与满足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把该研究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
传统时期的研究试图了解人们为什么使用某些媒介内容。
60年代后期,该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现代时期。
这一阶段中,学者们在研究了人们的动机、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为后,开始重点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起源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使用与满足理论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275》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的一种取向,这一取向的核心主张是:认为受众是主动的,研究受众对媒体做了什么,而不是仅仅研究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
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地使自己的需求获得满足。
着眼于个人“需求”在社会与心理方面的推动作用,每种媒介都被理解为在提供一套独一无二的内容与属性,产生不同种类与不同范围的满足。
缺点:包含了对个人与心理的过分强调,结果可能忽略或无法完全考虑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受众需求与满足的性质。
1.与之前效果研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讨论大众传播的影响,而是站在受众的角度,从动机使用的方向探讨受众对媒体的使用。
使用与满足认为受众是主动的,应该研究受众对媒体做了什么,而不是仅仅研究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2.使用与满足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产生了需求,这种需求又导致了人们对大众传播或其他信源的期待,这种期待引起了不同类型的媒介接触,其结果导致需求的满足或其他结果。
3.人们从媒体中获得的满足一般来在三个方面1.1媒体内容1.2媒体接触和使用过程1.3导致接触不同媒体的社会环境4,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假设1.1传播行为,包括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是在一定的动机驱动下的有目的的行为。
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体或内容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这是一种功能性行为,会产生某种后果。
1.2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体的主导权在使用者手中,受众具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他们决定使用什么媒体和如何使用,而不是被媒体所使用。
1.3社会和社会心理的因素引导、过滤或影响着传播行为。
1.4媒体与其他形式的传播行为相互竞争。
1.5一般情况下,受众在使用与满足过程中占据主动,他们比媒体更有影响力。
但媒体也会对个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结构。
甚至我们还会对媒体形成依赖。
使用与满足理论

关于MP3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实证研究
More than Audio on the Go: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MP3 Players
In 2005, approximately one in seven Americans owned a portable MP3 player (Arbitron Inc./Edison Media Research, 2005). In early 2006, that number increased to 20%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26% of Internet users (Madden & Jones, 2008). The invention of podcasting technology in late 2004 and the adoption of MP3 capable smart phones have, to a certain degree, accelerated the popularity of MP3 players.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fiscal year 2007 alone, Apple® sold 10.2 million iPods® and over one million iPhones® (“Apple Reports Fourth Quarter Results,” 2007). According to a December 2007 Pew Internet Project survey, 34% of American adults and 43% of Internet users reported owning an MP3 player. Three out of five young adults between 18 and 29 years old reported owning the device (Madden & Jones, 2008).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MP3 players are joining the Internet to become part of their daily life. However, even among older adults, MP3 player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a 2008 survey of over 27,000 radio listeners in nearly 70 U.S. markets, 58% said they owned MP3 players (“Tech Survey IV Executive Summary,” 2008). In a 2009 Pew Internet survey, 45% of American adults reported owning MP3 players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基本理论1、概念“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2、发展过程从时间上来说,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复旦大学传播学者殷晓蓉对此有专文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早期研究大部分是围绕无线电广播和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而展开的。
其中包括:三四十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包括分析广播的内容和对听众的统计);1940年的奥逊·威尔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所引起的恐慌事件的研究以及赫佐格的那篇被称作“历史性的论文”《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代时期”则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的研究逐渐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式,并有了比较固定的名称:“使用与满足说”,或“使用与满足模式”,也更加明确地朝向探讨“一个活跃的受众”的作用的方向发展。
它在范围上涉及报纸、电影、舞台剧、电视(特别是智力竞赛节目)、高雅音乐会和肥皂剧等大众传播内容与受众的使用和满足的关系,并且,经由施拉姆、伯格纳、卡茨、布卢姆勒、格威奇等人的努力,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更加重要的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传播学自身的发展,“使用与满足说”所得以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推动力更为充分,而它的出现也使效果研究、受众研究以及相关的媒介内容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其中美国社会学家E ·卡茨被认为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
社会条件
媒体印象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需求
个人特性
媒体接触 可能性
其他满足手段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它是 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例如:最近《爸爸去哪儿》大热,很多人都在每周星期五 晚上等着这部综艺节目。但是学校内设备的限制,我们只 能选择上网看综艺,但太多的网络资源让我们眼花缭乱, 不知道用哪个软件看更清晰,更迅速。这个时候就要根据 我们平时上网看视频的经验得出,就我自己而言,由于经 常使用各种视频软件,所以我知道,奇艺是更新最快的, 能够满足我的需求,这个时候我就会选择奇艺。这就是媒 介印象。
“使用与满足”理论
1 2
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原因
3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研究
传统时期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研究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形态
1: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美国赫卓格
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竞争、求知、自我评价; 肥皂剧既可以娱乐大众也可作为人们生活的教科书,反应了受众的动机多样性。
2: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B.R.贝雷尔森
读书的动机包括实用、休息、夸耀、逃避等; 报纸有6种利用形态即信息来源、生活工具、休息手段、获得威信、社交手 段、生活习惯。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竹内郁郎的“使用与满足”含义: a.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 需求,这些需求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根源; b.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媒介接 触可能性和媒介印象; c.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 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d.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满足与否; e.两种结果都将影响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 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 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评价: 一改传媒角度为受众角度,通过分析受众的 媒介接触动机及其满足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 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把能 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 准,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 曾在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受众成员的媒介接触活动是一种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的活动,受众的需求与其性格、兴趣等个人属性相关, 也受所处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制约。
研究实例: 1958年至1960年,W·施拉姆、J·莱尔和E·帕克在美 国和加拿大的十个社区内调查研究不同的儿童使用电 视的情形。调查报告《儿童生活中的电视》指出儿童 看电视最重要的因素是娱乐解闷,满足幻想。儿童通 常不为咨讯的理由看电视,却在接受娱乐的时候连带 性的学习,获得一些指导。看电视在青少年生活中成 为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
“使用与满足”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主讲人:王淮 班级:广告四班
“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 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一个集合概念, 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 从宏观上看是个巨大的集合体; 从微观上看又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个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 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卡茨 首先提出。 定义:该理论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它们 接触媒介的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来“使用”媒介,从 而使这些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从受众角度出发,通 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 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效 用。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 传播的先河。
3: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麦奎尔等人
电视节目的功效包括: 心绪转换效用—节目可提供休闲和娱乐; 人际关系效用—拟态、现实;自我确认效用—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 环境监测效用—获取信息、把握环境变化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问题:
1:你平时喜欢看哪种类型的节目?为什么呢?
2:你发现你周围的同学是否和你有一样的观影类型呢?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1974年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 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 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 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 基本模式。 并总结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要素,包括: 1.受众是主动的,对于大众媒介的使用是有目标 的。 2.受众需要的满足和对媒介的选择间的联系中, 受众拥有主动权。 3.媒介相互竞争以满足受众需要。
意义: a.认为受众的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有助于 纠正此前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b.揭示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 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否 定“子弹论”等观点; c.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用,有 利于矫正“有限效果论”,因而被称为适度 效果论。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局限: a.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 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b.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 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 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c.对受众能动性的认识仅限于内容接触方 面,有局限,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 的主体、有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 具有的能动性。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