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使用与满足论

使用与满足论
传播学家卡茨等人1974年在《个人对大众传媒的使 用》一书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 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1977年,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对这个模式做了若干补 充, 综合提出"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第一节
一、概念
使用与满足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 这一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70年代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 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 特定需求的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 得到“满足”的过程。二、 Nhomakorabea要观点: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①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是注重研究受众者的内在需要和目的(求知,娱乐,个人认同,社会交往等),从这一受众主体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是如何服务于受众的内在问题。

②60年代后,使用与满足研究更加注重考察受众不同的媒介接触动机所由产生的社会条件,强调媒介使用是一个“社会条件+心理倾向→接触需求→接触动机→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③施拉姆认为,如果大众媒介满足受众接触媒介时的动机需要,则传播是有效的。

④评价:A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B.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的意义:1.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化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轮”的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证。

⑤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播的社会关系。

3.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正面论述:一.监测环境:是媒介的第一个社会功能,它向受众提供并告知新闻。

(正)新闻报道:日本地震,利比亚,世界网球。

(负)人们的看法趋同(垃圾信息,暴力等传递)通常表现为发出警报(天气,军事等),提供与经济,公众和社会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股市行情,交通路况等)二.联系社会: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是媒体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用于解释受众对媒体使用的原因和满足的需求。

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选择使用媒体,并从中获得特定的满足,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媒体的信息。

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多个学者的研究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理论框架,用于揭示受众和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以下是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详细解读。

一、基本概念:1.使用:指的是受众有意识地选择和利用媒体产品或服务,包括阅读报纸、观看电视节目、浏览网页等。

二、核心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1.个体的活动主体性:受众是主动选择使用媒体,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和消费。

2.多样化的满足需求:受众在使用媒体时可以满足多种不同的需求,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交需求等,不同的受众可能对同一种媒体产品有不同的需求和满足。

3.个体差异的存在:受众之间存在差异,包括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背景等,这些差异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使用的目的和方式。

4.媒体选择的理性性质:受众在选择媒体时会考虑媒体产品所能带来的满足,因此选择是理性的,受众会选择能够最大化满足自身需求的媒体产品。

三、满足需求的分类: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使用媒体时满足的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认知需求:指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包括获取新闻、获取知识、学习技巧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获取到各种形式的信息,满足自身的认知需求。

2.情感需求:指受众对情感体验的需求,如获得娱乐、放松心情、寻求情感支持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观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3.社交需求:指受众对社交交流的需求,包括与他人交流、获取社交认同、建立社交关系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使用社交网络、参与在线社区等,满足自身的社交需求。

4.个体需求:指受众对个人发展和成长的需求,包括学习技能、提升自我价值、满足个体意识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短视频社交应用研究——以抖音为例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短视频社交应用研究——以抖音为例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短视频社交应用探究——以抖音为例近年来,短视频社交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迅猛进步,成为人们平时生活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

抖音作为其中一种著名的短视频社交应用,通过提供轻松有趣的短视频内容,吸引了数亿用户。

本文将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角度出发,探讨在抖音这个平台上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和动机。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描述用户行为的一种心理理论,该理论由美国社会科学家洛维特(Norman H. Nie)在20世纪70时期初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们进入某一社交应用或使用某一产品,是为了满足个人内在的需求和动机。

二、情感满足使用抖音的用户可以通过观看各种富有情感的短视频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抖音上的短视频内容五花八门,包含搞笑、感人、励志等各种类型,用户可以依据自己的情绪选择合适的短视频观看。

当用户情绪低落时,观看一些搞笑视频可以带来笑声和幸福,提升情绪。

当用户感到压力和焦虑时,观看一些励志视频或者感人的故事,可以给用户带来情感安慰与鼓舞。

因此,抖音作为一种短视频社交应用,通过提供各种情感满足,满足了用户对情感需求的渴望。

三、认知满足使用抖音的用户还可以通过观看短视频来获得认知满足。

抖音上的短视频内容丰富多样,用户可以通过观看各种知识性的视频,了解一些新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观看美妆、健身或者烹饪类短视频来进修一些新的技能,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此外,用户也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名人红人的短视频,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见解,丰富自己的认知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获得了认知满足,满足了对于知识的渴望。

四、社交满足抖音是一种短视频社交应用,用户可以通过与其他用户互动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用户可以发表评论、点赞、分享等与视频内容相关的操作,与其他用户展开互动。

用户在互动中获得了一种社交认同感,感受到被关注和认可的满足感。

此外,抖音还推出了挑战赛和合拍功能,用户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虚拟的社交互动,感受到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是传播学中的一
种理论模型,它探讨了人们为什么选择其中一种媒体以及他们通过媒体获
得的满足感。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媒体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和欲望,而他们选择使用的媒体会因个体的差异而异。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
点是,媒体使用是有目的的,并且个体会主动选择使用媒体来满足自己的
需求和愿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建立在人的动机驱动的基础上。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
使用媒体有以下几个动机和目的:信息需求、娱乐、社交需求、个人认同
和个人满足。

具体而言,个体使用媒体是为了获得信息和知识,从媒体中
获取娱乐和消遣,满足社交需求并建立人际关系,通过媒体来形塑个人认
同和形象,并且通过媒体获得满足感和满足个人欲望。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个体的使用媒体行为是自主和目的性的。

个体
会选择特定的媒体,并且他们的选择会因为个体的特征、需求和个人目标
而有所不同。

例如,一个喜欢最新时尚的年轻人可能会选择使用社交媒体
以获取最新的时尚资讯,而一个喜欢音乐的人可能会选择使用音乐app来
获取最新的音乐作品。

个体的选择是基于对媒体使用的期望和效益的评估,个体会主动选择那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媒体。

此外,使用与满足理论还强调了媒体使用的动态性和互动性。

个体在
使用媒体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对媒体进行评估和调整。

他们
会主动选择适合他们需求的媒体,而不断地调整和更新他们的使用行为。

媒体也会通过不断改变和创新来满足个体的需求和期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理论强调受众在媒介消费过程中的主动性,认为受众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动机来选择、接触和理解媒介内容,从而得到满足。

本文旨在通过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全面梳理该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为清晰和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文献综述。

我们将回顾该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其理论背景和主要观点。

我们将分析该理论在不同媒介形态下的应用,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行为研究。

我们还将探讨该理论在各个领域,如教育、广告、公共关系等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

我们将总结该理论的贡献和不足,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受众在媒介消费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机制,以及媒介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提升传播效果。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理论框架“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传播学研究,是受众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主张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和动机的个体,他们主动地选择媒介内容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换言之,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选择、解释和使用媒介内容。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受众的行为是基于其内在需求和动机的。

这种需求和动机可能源于个人的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例如,人们可能通过观看电视剧来满足娱乐需求,或者通过阅读新闻来满足信息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受众的行为和媒介的影响。

然而,该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它过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而忽略了媒介对受众的潜在影响。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基本理论1、概念“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2、发展过程从时间上来说,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复旦大学传播学者殷晓蓉对此有专文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早期研究大部分是围绕无线电广播和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而展开的。

其中包括:三四十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包括分析广播的内容和对听众的统计);1940年的奥逊·威尔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所引起的恐慌事件的研究以及赫佐格的那篇被称作“历史性的论文”《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代时期”则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的研究逐渐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式,并有了比较固定的名称:“使用与满足说”,或“使用与满足模式”,也更加明确地朝向探讨“一个活跃的受众”的作用的方向发展。

它在范围上涉及报纸、电影、舞台剧、电视(特别是智力竞赛节目)、高雅音乐会和肥皂剧等大众传播内容与受众的使用和满足的关系,并且,经由施拉姆、伯格纳、卡茨、布卢姆勒、格威奇等人的努力,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更加重要的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传播学自身的发展,“使用与满足说”所得以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推动力更为充分,而它的出现也使效果研究、受众研究以及相关的媒介内容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其中美国社会学家E ·卡茨被认为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引言在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中,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Satisfy Theory)被广泛应用。

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项目中,只有通过满足用户需求并且加入实际使用,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本文将介绍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概念、原则和应用实例。

什么是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由软件工程师葛洪明提出的,在软件开发领域中被广泛认可和应用。

这个理论认为,只有将软件产品实际应用到用户中,才能了解到用户的真实需求,并对软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

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了“使用”和“满足”两个关键词。

使用是指将软件产品实际运行在用户的环境中,用户通过使用软件来完成各种任务。

满足则是指软件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解决用户实际问题。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原则使用与满足理论有一些核心原则,以下是其中的几个:1. 用户参与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用户作为产品的重要参与者。

要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和问题,需要通过与用户的交流和合作来获取反馈。

在软件开发中,可以通过用户调查、用户访谈、用户测试等方式来实现用户参与。

2. 阶段性交付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软件开发过程应该通过阶段性交付的方式来实现。

在每个阶段结束后,都应该将软件产品交付给用户进行试用和测试。

通过阶段性交付,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

3. 反馈循环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持续的反馈循环。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与用户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反馈,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变化和问题。

通过反馈循环,可以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4. 持续改进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软件产品应该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通过用户的使用和反馈,可以对软件进行不断地改进和优化,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应用实例以下是一些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实例:1. 敏捷开发方法敏捷开发方法将使用与满足理论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

敏捷方法强调用户参与、阶段性交付和持续改进,通过短周期的迭代开发,及时获取用户反馈并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与满足理论
基本理论
1、概念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2、发展过程
从时间上来说,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复旦大学传播学者殷晓蓉对此有专文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早期研究大部分是围绕无线电广播和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而展开的。

其中包括:三四十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包括分析广播的内容和对听众的统计);1940年的奥逊·威尔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所引起的恐慌事件的研究以及赫佐格的那篇被称作“历史性的论文”《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代时期”则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的研究逐渐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式,并有了比较固定的名称:“使用与满足说”,或“使用与满足模式”,也更加明确地朝向探讨“一个活跃的受众”的作用的方向发展。

它在范围上涉及报纸、电影、舞台剧、电视(特别是智力竞赛节目)、高雅音乐会和肥皂剧等大众传播内容与受众的使用和满足的关系,并且,经由施拉姆、伯格纳、卡茨、布卢姆勒、格威奇等人的努力,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更加重要的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传播学自身的发展,“使用与满足说”所得以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推动力更为充分,而它的出现也使效果研究、受众研究以及相关的媒介内容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其中美国社会学家E ·卡茨被认为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从6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在关注受众对于传媒“使用与满足”的问题,先后发表了《论为“逃避”而使用大众媒介:一个概念的澄清》(1962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年)等论文,并与J·G·布鲁姆勒主编了《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年)一书。

其中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其中有些因素到现在都值得我们重视: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 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3、经典解读
"使用与满足理论"有五个基本的假设:
(1)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是有目的的,受众基于心理或社会的需求,想借着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

(2)传播过程需要靠受众把媒介的使用及需求的满足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受众是媒介的主动使用者,受众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

(3)大众传播媒介所能满足的需求,只是人类需求的一部分,媒介在满足这些需求上,必须与其他来源,比如人际传播或其他传统的需求满足方式相竞争。

(4)研究资料来源于于受众的自我报告。

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假设受众是理性的,能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动机,并且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

研究者根据受众的回答加以推断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

(5)不必要对大众传播媒介下任何价值判断。

4、评价
意义:
(1)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2)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
(3)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
局限
(1)科学根据不可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

(2)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
(3)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例子“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泰囧》满足受众的表现
(1)受众消遣娱乐心理的满足。

心绪转换效用
作为一部贺岁影片,《泰囧》无疑成为人们在忙碌的一年过后寻求身心放松的“突破口”。

《泰囧》无疑给紧张压抑的生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观众在观看时进入一个虚幻的空间,减轻和缓解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获得暂时的轻松感。

《泰囧》以徐朗、王宝和高博的泰国之旅为剧情支点,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展开故事,用幽默、讽刺、调侃的对白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情境,制造欢乐。

通过情节和语言的冲突设计,高潮迭起利用戏剧性手法来获得喜剧效果,每个场景挖掘笑料和包袱,简单的冲突带来的是直接而又简单的快乐,让人笑得轻松,笑得开心,达到心绪转换的效用。

精准的类型定位、环环相扣的笑料展示、三大笑星“各司其职”,再加上温情的桥段,让在岁末走进影院的观众捧腹笑了,情感释放了。

(2)受众人际关系需求的满足。

人际关系效用
《泰囧》上映以来,观影人群不断壮大,屡次刷新票房奇迹,成为当时讨论最热烈的贺岁片。

作为社会的个体,当周围的许多人都走进影院观看《泰囧》,当大家都开口谈论徐铮、王宝强和黄渤的“囧神”组合时,如果我们没有看过该影片,就无法在现实生活或者微博、论坛等网络世界中与他人分享共同话题,无法与周围的人就影片的内容,情节,经典语言,搞笑场景甚至各种延展性话题进行讨论和沟通,这样不仅可能会使自己产生一种落伍的不良心理体验,而且也可能会被他人认为无趣,从而陷入孤立之中。

因此,为了使自己不落伍,与群体内其他成员恰当交流,获得更多的群体认同,人们纷纷走进影院观看。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交往方式从早期的“面对面”传播到现在互联网下的新型人际传播,历经数次传播革命的变革,不断加入更加先进的传播手段,其交往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大众传播时代,媒介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提供了一种媒介情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媒介情境代替了现实情境,人们在这种情境下发生着社会互动。

(3)受众自我确认效用的满足
《泰囧》并没有停留于单纯的娱乐,除了搞笑,还将责任、亲情、感恩等价值观融合进来,提出“回归家庭、注重亲情和友情”等理念,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

故事的旋律是家庭、真诚、信任、互助互爱,人间真情战胜了金钱、功利、算计。

影片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矛盾冲突等都具有社会性,而三大“囧神”所代表的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也都能找到原型,是众多小人物的自我形象在银幕中的投射,能够让人们从中获得自我确认。

这就为观众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为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冲突的解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

观众通过比较,在影片中找到与自己相符的行为规范或指导,引起对家庭和事业、亲情和友情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其在观看影片的轻松愉快氛围中有所参悟,获得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