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论

第一节
一、概念
使用与满足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 这一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70年代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 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 特定需求的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 得到“满足”的过程。二、 Nhomakorabea要观点: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①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是注重研究受众者的内在需要和目的(求知,娱乐,个人认同,社会交往等),从这一受众主体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是如何服务于受众的内在问题。
②60年代后,使用与满足研究更加注重考察受众不同的媒介接触动机所由产生的社会条件,强调媒介使用是一个“社会条件+心理倾向→接触需求→接触动机→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③施拉姆认为,如果大众媒介满足受众接触媒介时的动机需要,则传播是有效的。
④评价:A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B.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的意义:1.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化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轮”的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证。
⑤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播的社会关系。
3.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正面论述:一.监测环境:是媒介的第一个社会功能,它向受众提供并告知新闻。
(正)新闻报道:日本地震,利比亚,世界网球。
(负)人们的看法趋同(垃圾信息,暴力等传递)通常表现为发出警报(天气,军事等),提供与经济,公众和社会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股市行情,交通路况等)二.联系社会: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是媒体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用于解释受众对媒体使用的原因和满足的需求。
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选择使用媒体,并从中获得特定的满足,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媒体的信息。
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多个学者的研究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理论框架,用于揭示受众和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以下是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详细解读。
一、基本概念:1.使用:指的是受众有意识地选择和利用媒体产品或服务,包括阅读报纸、观看电视节目、浏览网页等。
二、核心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1.个体的活动主体性:受众是主动选择使用媒体,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和消费。
2.多样化的满足需求:受众在使用媒体时可以满足多种不同的需求,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交需求等,不同的受众可能对同一种媒体产品有不同的需求和满足。
3.个体差异的存在:受众之间存在差异,包括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背景等,这些差异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使用的目的和方式。
4.媒体选择的理性性质:受众在选择媒体时会考虑媒体产品所能带来的满足,因此选择是理性的,受众会选择能够最大化满足自身需求的媒体产品。
三、满足需求的分类: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使用媒体时满足的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认知需求:指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包括获取新闻、获取知识、学习技巧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获取到各种形式的信息,满足自身的认知需求。
2.情感需求:指受众对情感体验的需求,如获得娱乐、放松心情、寻求情感支持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观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3.社交需求:指受众对社交交流的需求,包括与他人交流、获取社交认同、建立社交关系等。
通过媒体,受众可以使用社交网络、参与在线社区等,满足自身的社交需求。
4.个体需求:指受众对个人发展和成长的需求,包括学习技能、提升自我价值、满足个体意识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是传播学中的一
种理论模型,它探讨了人们为什么选择其中一种媒体以及他们通过媒体获
得的满足感。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媒体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和欲望,而他们选择使用的媒体会因个体的差异而异。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
点是,媒体使用是有目的的,并且个体会主动选择使用媒体来满足自己的
需求和愿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建立在人的动机驱动的基础上。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
使用媒体有以下几个动机和目的:信息需求、娱乐、社交需求、个人认同
和个人满足。
具体而言,个体使用媒体是为了获得信息和知识,从媒体中
获取娱乐和消遣,满足社交需求并建立人际关系,通过媒体来形塑个人认
同和形象,并且通过媒体获得满足感和满足个人欲望。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个体的使用媒体行为是自主和目的性的。
个体
会选择特定的媒体,并且他们的选择会因为个体的特征、需求和个人目标
而有所不同。
例如,一个喜欢最新时尚的年轻人可能会选择使用社交媒体
以获取最新的时尚资讯,而一个喜欢音乐的人可能会选择使用音乐app来
获取最新的音乐作品。
个体的选择是基于对媒体使用的期望和效益的评估,个体会主动选择那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媒体。
此外,使用与满足理论还强调了媒体使用的动态性和互动性。
个体在
使用媒体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对媒体进行评估和调整。
他们
会主动选择适合他们需求的媒体,而不断地调整和更新他们的使用行为。
媒体也会通过不断改变和创新来满足个体的需求和期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理论强调受众在媒介消费过程中的主动性,认为受众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动机来选择、接触和理解媒介内容,从而得到满足。
本文旨在通过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全面梳理该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为清晰和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文献综述。
我们将回顾该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其理论背景和主要观点。
我们将分析该理论在不同媒介形态下的应用,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行为研究。
我们还将探讨该理论在各个领域,如教育、广告、公共关系等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
我们将总结该理论的贡献和不足,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受众在媒介消费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机制,以及媒介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提升传播效果。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理论框架“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传播学研究,是受众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主张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和动机的个体,他们主动地选择媒介内容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换言之,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选择、解释和使用媒介内容。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受众的行为是基于其内在需求和动机的。
这种需求和动机可能源于个人的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例如,人们可能通过观看电视剧来满足娱乐需求,或者通过阅读新闻来满足信息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受众的行为和媒介的影响。
然而,该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它过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而忽略了媒介对受众的潜在影响。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之前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
传统的理论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使用与满足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水岭,把该研究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时期。
传统时期的研究试图了解人们为什么使用某些媒介内容。
60年代后期,该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现代时期。
这一阶段中,学者们在研究了人们的动机、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为后,开始重点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起源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而对于软件开发领域来说,软件的使用和满足用户需求是最终目标。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来提升软件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1. 使用理论使用理论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旨在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使用理论:1.1 用户中心设计(UCD)用户中心设计是一种通过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以用户为中心来设计软件界面和功能的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将用户放在设计过程的核心位置,注重用户的需求、行为和情感。
UCD方法包括用户需求分析、用户参与设计、用户测试和反馈等步骤,旨在提供符合用户期望和需求的软件产品。
1.2 人机交互(HCI)人机交互是研究人与计算机交互的学科领域,涉及到用户接口设计、交互技术和用户体验等方面。
HCI理论关注人类认知、行为和情感等因素,以提供有效、高效和愉悦的用户体验。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合理应用HCI理论可以使软件界面更加友好、易用,从而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1.3 信息架构(IA)信息架构是关于组织、分类和标记信息的实践和理论。
在软件设计中,信息架构被用于确定软件界面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分类,以确保用户能够轻松地找到所需信息。
良好的信息架构可以提供清晰的导航路径和逻辑结构,使用户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功能和信息。
1.4 用户体验(UX)用户体验是用户使用软件时所感受到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反应。
良好的用户体验是提供给用户愉悦、高效和有意义的软件使用过程的目标。
UX理论包括用户感知、交互设计、可用性测试等方面,通过优化界面、提升操作流程和增加互动性等手段,以创造积极的用户体验。
2. 满足理论满足理论是从功能和性能的角度出发,旨在提供稳定、安全和高效的软件系统。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满足理论:2.1 软件工程(SE)软件工程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软件开发过程,旨在确保软件系统的质量和性能。
SE理论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环节,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技术来管理和控制软件开发过程。
《2024年“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范文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篇一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蒙古语听书平台研究一、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听书平台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娱乐的重要途径。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蒙古语听书平台以其独特的语言优势和文化内涵,受到了广大蒙古语使用者的青睐。
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视角,对蒙古语听书平台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用户需求、使用行为及平台发展策略。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传播学理论,强调受众的主动性,认为受众基于自身需求选择媒介产品,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该理论对于理解媒介使用行为及用户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蒙古语听书平台的研究中,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用户需求、使用动机及平台功能的框架。
三、蒙古语听书平台用户需求分析1. 文化传承与语言学习的需求蒙古语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听书平台在传承蒙古族文化、促进语言学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用户通过听书平台可以了解蒙古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满足对文化的传承和学习需求。
2. 知识获取与娱乐休闲的需求听书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有声读物、历史故事等资源,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在闲暇时间通过听书来放松身心、享受娱乐。
3. 个性化与互动性的需求用户对于听书平台的个性化推荐、互动社区等功能有着较高的期待,这些功能可以满足用户在听书过程中的社交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四、蒙古语听书平台的使用行为研究1. 用户行为特征用户在使用蒙古语听书平台时,表现出明显的习惯性、规律性和持续性。
用户通常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如上下班途中、休息时间等,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设备使用听书平台。
2. 使用动机与满足感用户使用蒙古语听书平台的动机多种多样,包括文化传承、知识获取、娱乐休闲等。
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通过获取信息、享受服务等方式获得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会进一步促进用户的持续使用和平台忠诚度的提升。
五、蒙古语听书平台的优化策略1. 丰富内容资源蒙古语听书平台应加大内容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有声读物、历史故事等资源,满足用户的文化传承和知识获取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像我们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我们对于媒介的接触也是出于一定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使用媒介是使我们的某些动机和原因得到满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先来讲几个关键词:20世纪40年代 H·赫卓格 B.R. 贝雷尔森麦奎尔等20世纪70年代(分水岭)受众卡茨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广播、印刷媒介和电视媒介等等的研究来看“人们为什么使用媒介” 60年代后期,受众已经被当做一个主体来研究,该理论进入了现代时期,开始转向研究“受众通过媒体做什么”。
这也就是卡茨在1959年首次提出的,我们更应该注意“受众通过媒体做什么”而不是“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
概念:“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使用与满足模式
卡茨等人在1974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
的因果链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对这个模式做了一些补充P168
这里说的是我们因为一定的社会各和人心理起源产生了一些需求,基于你和媒介接触可能性这里出现了两个分支,比如说你身边有电视或电脑等,你就会基于对媒介的印象来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来开始具体的接触。
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呢,我们会转向其他的满足手段,比如找别人聊天。
接触以后会产生满足和不满足两种后果,而这个满足结果会不同程度来修改我们的媒介印象,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这个模式还说明我们今天的媒介接触的习惯和选择偏好,是建立在过去的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的,而我们今天的媒介体验,会影响我们今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参考书目:《传播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力丹著
《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译
《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庆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