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本科)
微博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微博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 )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 WAF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的文字发布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它是web2.0新兴起的一个表现形式,也逐渐成为了当代社会人们发布信息的一个重要网络工具。
微博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一)传播主体多中心化微博网站更注重宣传的就是网络中那些可能成为“意见领袖”的思想观点,而那些不被重视的沉默大多数所发表的内容可能就这样石沉大海。
微博写作中,基于门槛极低的信息发布平台,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个性化的用户汇聚了庞大的内容生产,同时这些内容也能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分享,一种新的网络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生态正在形成,传播的中心已经不再局限于那些所谓的“意见领袖”,而是更多的用户。
微博用户通过相关服务,把自己每天的琐碎心情发送到网站平台和朋友手机终端。
发送的信息可以是群发也可以是点对点的私信。
这样,每个微博用户既是信息的创造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
(二)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无论是国外的twitter还是国内的新浪微博等微博网站,它们的传播渠道都不仅仅限于网络。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彩信、MSN或直接登录网站等各种传播手段来即时记录点滴瞬间,实现了全息发布方式。
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 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 One To N To N )。
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
这里引进物理学的核裂变原理,提出过传播裂变的理论假设。
“链式反应”和有临界点( Critical )的“中子”是裂变发生必不可少的两大因素。
微博的“分众传播”自然带来“链式反应”,而带有临界点的“中子”,即信息从聚合到裂变的关键,是引爆性话题。
(三)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现场性微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其内容的“微”,用户每次发布的内容不得多于140 个字符。
使用与满足理论

就像我们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我们对于媒介的接触也是出于一定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使用媒介是使我们的某些动机和原因得到满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先来讲几个关键词:20世纪40年代 H·赫卓格 B.R. 贝雷尔森麦奎尔等20世纪70年代(分水岭)受众卡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广播、印刷媒介和电视媒介等等的研究来看“人们为什么使用媒介” 60年代后期,受众已经被当做一个主体来研究,该理论进入了现代时期,开始转向研究“受众通过媒体做什么”。
这也就是卡茨在1959年首次提出的,我们更应该注意“受众通过媒体做什么”而不是“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
概念:“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使用与满足模式卡茨等人在1974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链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对这个模式做了一些补充P168这里说的是我们因为一定的社会各和人心理起源产生了一些需求,基于你和媒介接触可能性这里出现了两个分支,比如说你身边有电视或电脑等,你就会基于对媒介的印象来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来开始具体的接触。
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呢,我们会转向其他的满足手段,比如找别人聊天。
接触以后会产生满足和不满足两种后果,而这个满足结果会不同程度来修改我们的媒介印象,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这个模式还说明我们今天的媒介接触的习惯和选择偏好,是建立在过去的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的,而我们今天的媒介体验,会影响我们今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参考书目:《传播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陈力丹著《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译《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庆光著。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①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是注重研究受众者的内在需要和目的(求知,娱乐,个人认同,社会交往等),从这一受众主体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是如何服务于受众的内在问题。
②60年代后,使用与满足研究更加注重考察受众不同的媒介接触动机所由产生的社会条件,强调媒介使用是一个“社会条件+心理倾向→接触需求→接触动机→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③施拉姆认为,如果大众媒介满足受众接触媒介时的动机需要,则传播是有效的。
④评价:A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B.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的意义:1.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化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轮”的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证。
⑤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播的社会关系。
3.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正面论述:一.监测环境:是媒介的第一个社会功能,它向受众提供并告知新闻。
(正)新闻报道:日本地震,利比亚,世界网球。
(负)人们的看法趋同(垃圾信息,暴力等传递)通常表现为发出警报(天气,军事等),提供与经济,公众和社会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股市行情,交通路况等)二.联系社会: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者:崔小波杨晓英来源:《理论观察》2021年第01期关键词:“使用与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1 — 0033 — 04“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积极的受众观,该理论强调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主体性。
其基本的内涵为:受众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根据自身以往的媒体使用习惯以及目前的需求主动地选择媒介以及媒介内容。
近年来,学界大力提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同为主体,被称为“双主体论”,此论调的重点就是强调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考察受教育者的需求与满足情况。
因此,“使用与满足”的理论特质与“双主体论”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这也就决定了“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本文在对“使用与满足”理论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需求与满足情况,给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建议。
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
当时,广播报纸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流媒体。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认为媒介对人的影响是强效果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此理论得到了学界的质疑。
此时,研究人员关心的是人们使用媒介时,人们做了什么,这与以前人们总是关心媒介对人做了什么迥然不同。
经过调查,研究者们发现人们使用广播报纸并不是完全无意识的,而是有选择性地挑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
随着电视的兴起,人们的注意力从广播报纸转移到电视上,研究者对人们使用电视的动机展开了调查。
1969年,麦奎尔等人调查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等六种节目,归纳了四种满足的基本类型:心绪转换(逃避现实压力,释放情绪);人际关系(产生与节目相关人员的熟悉感建立虚拟人际关系或通过与现实对象讨论节目而建立实际人际关系);自我确认(反省自己,协调自身观念与行为);环境监测(获得对自己生活有用的信息)。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主要观点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经后人的补充和发展,综合提出"使用与满足"的过程:(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 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评价意义:(1)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2)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3)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局限(1)科学根据不可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
(2)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3)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案例 (修改)

3
案例分析
案例八:虚拟现实(VR)媒介
案例描述
某用户购买了一款VR头盔,体验了虚拟现实世界的神奇。他通过VR游戏、VR电影等应用, 享受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中。这种全新的媒介体验让他感到非常 满足和兴奋
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这个用户对媒介产生了新奇体验的需求,希望通过VR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和 沉浸感。VR媒介提供的虚拟现实世界满足了他的需求,让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这种新奇体验的满足方式,体现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3
案例分析
案例三:娱乐媒介
案例描述
某白领工作压力大,经常通过看电影来放松自己。最近 上映了一部喜剧电影,她非常期待地前往影院观看。看 完电影后,她感到心情愉悦、放松,对这部电影评价很 高
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该白领对娱乐媒介产生了娱乐需求,希望通过看电影来 放松身心。这部喜剧电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满足了她的 需求,提高了她对娱乐媒介的兴趣和忠诚度
3
案例分析
案例六:个性化推荐
案例描述
某用户在某音乐平台上听歌时,系统根据其听歌历史和喜好,为他推荐了一些新的音乐人 和歌曲。他发现这些推荐的音乐都非常符合他的口味,于是他经常使用这个功能,并逐渐 形成了高度的忠诚度
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这个用户对音乐媒介产生了娱乐需求,希望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音乐平台通过个性化推 荐功能,满足了他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他的使用频率和忠诚度。这种个性化推荐的满足 方式,体现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个体差异性和针对性
3
案例分析
结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
受众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影响下,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媒介体验,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 期望 媒介应充分认识到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不断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有价值 和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以满足受众不断发展的需求和期望 同时,媒介也应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和反馈,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 和定制化的服务,以建立更加紧密和忠诚的受众关系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理论强调受众在媒介消费过程中的主动性,认为受众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动机来选择、接触和理解媒介内容,从而得到满足。
本文旨在通过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全面梳理该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为清晰和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文献综述。
我们将回顾该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其理论背景和主要观点。
我们将分析该理论在不同媒介形态下的应用,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行为研究。
我们还将探讨该理论在各个领域,如教育、广告、公共关系等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
我们将总结该理论的贡献和不足,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受众在媒介消费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机制,以及媒介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提升传播效果。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理论框架“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传播学研究,是受众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主张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和动机的个体,他们主动地选择媒介内容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换言之,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选择、解释和使用媒介内容。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受众的行为是基于其内在需求和动机的。
这种需求和动机可能源于个人的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例如,人们可能通过观看电视剧来满足娱乐需求,或者通过阅读新闻来满足信息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受众的行为和媒介的影响。
然而,该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它过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而忽略了媒介对受众的潜在影响。
(完整版)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主题:“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传者第一论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提到了拉斯韦尔关于5w模式,5w模式讲了些什么内容呢?他将传播的结构,归纳为Who , Say what , in which channel ,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在这个经典模式中,传播者who掌握着传播的主动权,是以who为中心来研究传媒对受众做了什么的问题。
这种认识不妨称之为“传者第一论”。
二、Bauer的启示传者第一论是把受众看成了待宰的羔羊,在传播过程中没有任何主动权,传者说什么,受者就接受什么,正如我们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枪弹论的典型观点媒体是无往不胜的枪弹,受众是中的即倒的靶子。
然而,这种假说在后来的传播学研究中遭到了质疑,其中一个典型的观点就认为,受众并非总是被动的接受。
1964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鲍尔(Bauer)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为《固执的受众》,鲍尔认为,以往的传播研究总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总是从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的态度这种思维定势上考虑问题,这在他看来是犯了方向错误。
他认为,传播研究应该站到受众的角度,应该着重探讨受众对信息的处理,以及对整个传播过程的决定性作用。
他有两句话因为说得很巧妙而常被人们引用。
他说,以往的研究总是问(What can the message do the audience?)“讯息如何作用受众”,而现在的研究则应问(What can the audience do with the message)“受众如何处理信息”。
从这个启示中,我们可以将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行一番改变。
就是将Who say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变成:Who got what From where in channel do for what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学者就开始研究受传者是怎样使用媒介,主要考察人们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去接触和使用媒介的,使用之后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条件 媒介印象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需求
个人需求 媒介接触可能性
其他满足手段
评价
意义 : 1.受众具有能动性 V.S 受众绝对被动 2.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V.S 子弹论 3.大众传播对受众有一些基本效用 V.S 有限效果论
局限性
1.过于强调个人与心理因素,个人行为主义与功 能色彩过浓
利用形态 休憩手段 获得社会威信 社交手段 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电视媒介
麦奎尔,1969年 心绪转换
基本 人际关系 类型 自我确认
环境监测
思考
媒介接触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使用与满足”基本模式
E·卡兹,1974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媒介期待
媒介接触
需求满足
竹内郁郎,1977年
2.脱离传媒内容生产提供过程,揭示受众与传媒 社会关系不全面
3.指出的受众能动性局限于媒介内容进行“有选 择的接触”范围之内
谢谢观赏!
谢谢观看! 2020
使用与满足
何为“使用与满足”?
需求 使用 满足
思考
早期“使用与满足”研究揭示 的受众媒介接触动机和满足形态有 哪些类型?
广播媒介
H·赫卓格,1944年,《专家知识竞 赛》
竞争心Hale Waihona Puke 心理需求 获得新知自我评价
印刷媒介
B·R·贝雷尔森,1949年,《没有报纸意味着什 么》 获得外界消息来源 日常生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