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火把节教案六年级实用大全4篇

火把节教案六年级实用大全4篇

火把节教案六年级实用大全4篇写教案最忌讳的就是不去以学生为出发点,而是自顾自的盲目,这样教案的实际意义是不大的,在写教案时一定要注意这点。

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火把节教案六年级实用大全4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火把节教案六年级实用大全4篇【篇一】【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学习重难点】1.通读全文,识读生字,理解生词。

(重点)2.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哪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恭祝五谷丰登。

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二、自主预习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吞噬(shì) 寻觅(ì) 攒聚(cuán)涅槃(pán) 翱翔(á) 氛围(fēn)亢奋(àng) 禁忌祈祷全神贯注循规蹈矩按部就班2.解释词语。

心仪:心中仰慕。

攒聚:紧紧地聚集在一起。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在一点,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循规蹈矩:指遵守规矩,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也形容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变动。

按部就班:原意是指按照分段布局的需要而安排好层次,选择、组织好词句;后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条理、步骤做事。

《火把节》教学设计1

《火把节》教学设计1

《火把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1、火把节图片展示2、谈话导入3、复习巩固我会读头帕披毡山寨矫健摔跤嫉妒奖励蝗虫激情四溢数不胜数不屈不挠4、说说课文主要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一)活动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课件出示活动要求1、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做什么准备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

2、学生在文中画出,小组内读一读。

3、集体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砍好蒿枝扎好火把(板书:扎火把)彩衣与头帕披毡和花包(板书:民族服饰)杀好鸡鸭宰好牛羊买来美酒和水果(板书:美酒佳肴)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热情地、盼望地、兴奋地)(二)活动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出示学习要求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二部分2、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重点学习,勾出关键词句3、谈谈自己的感受4、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感受)(1)斗牛:抓住“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和描写牛的动作“瞪、顶”等感受斗牛比赛的精彩。

(2)摔跤:抓住“人声鼎沸”和“企盼着……”“企盼着……”体会摔跤手的欢愉和骄傲。

《火把节》教学设计

《火把节》教学设计

《火把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火把节的由来、时间、庆祝方式等相关知识。

学会欣赏火把节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视频、图片,阅读文字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火把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火把节的历史渊源、庆祝活动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火把节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火把节背后的文化意义,避免表面化的了解。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火把节的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火把节的盛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体验火把节的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火把节的热闹视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5 分钟)教师介绍火把节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参与民族。

讲述火把节的由来传说,如英雄战胜恶魔、祈求丰收等。

3、多媒体展示(10 分钟)展示火把节的相关图片,包括人们手持火把、盛装跳舞、篝火晚会等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火把节的热闹氛围。

同时,播放火把节的音乐,让学生在视听中进一步体会。

4、小组讨论(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火把节的庆祝活动有哪些特点?火把节反映了当地人民怎样的生活愿望和情感?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5、角色扮演(10 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舞者、鼓手等,模拟火把节的庆祝场景进行表演。

《火把节》教学设计

《火把节》教学设计

《火把节》教学设计《火把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把节的由来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彝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把节的由来和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火把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火把节的热闹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你们对火把节有什么了解?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火把节的课文——《火把节》。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停顿。

(3)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精读课文 (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火把节是怎么来的?火把节有什么意义?(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让学生找出描写火把节热闹场景的句子,体会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彝族人民的喜悦之情。

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2)让学生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服饰、饮食、音乐等。

(3)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作文,要求写出节日的由来、意义和庆祝方式。

总结全文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2)教师总结全文,强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布置作业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3)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参加过的传统节日的作文,要求写出节日的氛围和自己的感受。

五年级下册《火把节》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火把节》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火把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火把节的由来和习俗,并能正确朗读相关的课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习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火把节的由来和习俗。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录音机、火把节的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火把节的相关材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火把节的相关图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火把节的兴趣。

Step 2: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确保学生清晰、正确的朗读。

2. 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1)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2)每年的火把节在什么时间举办?(3)为什么人们要举办火把节?(4)火把节有什么主要的庆祝活动?Step 3: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火把节的相关话题,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所讨论的内容。

Step 4:合作练习(20分钟)学生按照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练习:1. 合作朗读课文,互相检查并给出建议。

2. 小组内互换观点,讨论火把节的好处和不足之处,并记录下来。

3. 小组内选择一种庆祝火把节的方式,设计相关海报。

Step 5:展示和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设计的海报,并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播放火把节的视频、图片等,展示火把节的更多细节,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力量。

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环节,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除此之外,通过拓展延伸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进一步了解火把节的背景和习俗。

总体来说,这堂课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对传统节日的尊重,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五单元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音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音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聆听《火把节之夜》这首歌曲,感受彝族音乐的韵味和民族风情。

2. 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彝家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会演唱歌曲,感受彝族音乐的韵味,理解彝家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 难点:通过音乐活动,感受彝族音乐的节奏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火把节相关图片或视频。

2. 制作音乐道具(如:手铃、响板等)。

3. 小组活动标识牌,确定小组负责人。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感受音乐。

通过播放《火把节》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彝族音乐的欢快热烈,激发学生对彝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歌曲学唱,体验音乐。

通过分句学唱和整体演唱,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引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彝族音乐的魅力。

3. 拓展延伸,表现音乐。

通过了解彝族乐器——巴乌和自制简易乐器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彝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表演回到教室,让学生充分感受火把节的热闹氛围,加深对彝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4. 课堂小结,回味音乐。

回顾本节课的精彩亮点,让学生回味无穷。

同时,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索彝族文化的奥秘,拓展音乐学习的视野。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歌曲《火把节之夜》的背景和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 通过学习歌曲,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作意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歌曲背景,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彝族风情。

2. 难点: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彝族文化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音乐器材等。

火把节教案

火把节教案

火把节教案火把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火把节的起源和传统活动。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演示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准备:1.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2.火把模型、彩纸、剪刀、胶水等实物材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介绍火把节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火把节的兴趣,并带领他们思考以下问题:1.你知道火把节是哪个国家的传统节日吗?2.火把节的起源是什么?3.火把节有哪些传统活动?Step 2:知识讲解(10分钟)简要介绍火把节的起源和传统活动,让学生对火把节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

Step 3: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自己制作一个火把模型,可以使用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每个小组制作完成后,展示并解释他们设计的火把模型的含义。

Step 4:表演火把节(20分钟)每个小组排练一段表演,模拟火把节的场景。

可以包括点燃火把、跳舞、唱歌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意发挥,展示团队合作和创造能力。

Step 5: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火把节的理解和感受,总结火把节的意义和传统活动。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展示火把节在其他国家的庆祝形式,比如中国的元宵节、泰国的水灯节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了火把节的起源和传统活动。

通过小组合作和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能力。

通过拓展延伸,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色,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大火把节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

《火把节》教学设计

《火把节》教学设计

《火把节》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火把节》。

本课主要介绍了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以及这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庆祝活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彝族文化,增长知识,提高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火把节的来历、习俗和庆祝活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彝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火把节的来历、习俗和庆祝活动。

难点:火把节习俗的内涵和庆祝活动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文课件、火把节相关图片、视频。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出示火把节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这个节日有什么特色和习俗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作好标记。

3.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火把节的来历、习俗和庆祝活动。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讲解火把节的来历、习俗和庆祝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实践环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彝族人民的喜悦心情,感受火把节的氛围。

6. 课堂小结7. 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简述火把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火把节的庆祝活动。

3. 火把节在我国有哪些地区庆祝?六、板书设计火把节彝族传统节日来历:传说、驱邪避灾习俗:点燃火把、跳舞、摔跤庆祝活动:篝火晚会、民族运动会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

答案:传统节日2. 火把节起源于()。

答案:传说3. 下列哪个活动不是火把节的庆祝活动?()A. 篝火晚会B. 跳舞C. 写作文答案:C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具,引导学生关注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了火把节的来历、习俗和庆祝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第八册第四单元
《火把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欣赏《火把节》
二、设计理念:
《火把节》选自交响组曲《云南音诗》的第四乐章。

作者采用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调加以交响手法的发展,写成这部包括四个乐章的
风俗性交响套曲。

第一乐章“茶林春雨”。

第二乐章“山寨路上”。

第三乐章“夜歌”。

第四乐章“火把节”。

《火把节》表现了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的盛大欢腾景象,在全民族的节日里,身穿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们狂欢歌舞,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和信心。

运用三个不同的舞蹈主题穿插出现:矫健、粗犷的男子舞蹈;婀娜、柔美的妇女舞蹈以及欢腾热烈的群舞。

作品以热烈奔放的引子开始了质朴而粗犷的第一部分,多主题的调式以及调性的变化交替使音乐呈现出绚丽斑斓的色彩和乐观豪迈的情绪。

三、教学目标:
1. 在聆听彝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情感及音乐特点。

了解彝族的传统文化,并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2. 通过让学生聆听第一、二主题并听辨、分析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彝族音乐文化的特点,认识彝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及文化。

3. 通过唱、听、节奏练习引导学生了解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四、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所以,培养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并能坚持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为此,我力求音乐课新鲜、奇特、活泼。

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主要通过"听"、"唱"、"演"、"创"等手段,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思想内涵。

五、重难点和关键点:.
1. 学习并了解彝族音乐的节奏以及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感受作品主题一、主题二丰富的情感变化。

3.感受和体验彝族的音乐风格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准备:
课本、铃鼓、锣、钹、鑔
八、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
穿着盛装邀请同学们参加少数民族的节日。

二、教学导入:舞蹈《火把节的火把》
1、滚动播放火把节的图片,教师通过舞蹈展示
师:这是哪个民族?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生:略
师:彝族有崇拜火的习俗,认为火能净化万事万物。

火,也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都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举行。

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尽情地唱歌、跳舞、赛马、摔跤。

到了夜晚,人们手持火把在田间地头转圈,载歌载舞。

【设计意图】:
通过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把学生带进彝族的火把节。

在上课之初,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彝族火把节的兴趣。

三、新课教学
1、初听音乐
师:我们先来聆听一段音乐,你能说一说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描绘了什么场景?
生:略
师:热烈欢快的彝族火把节的盛大热闹的场景。

师:《火把节》选自交响组曲《云南音诗》的第四乐章。

作者采用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调加以交响手法的发展,写成这部包括四个乐章的风俗性交响套曲。

第一乐章“茶林春雨”。

第二乐章“山寨路上”。

第三乐章“夜歌”。

第四乐章“火把节”。

《火把节》表现了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的盛大欢腾景象,在全民族的节日里,身穿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们狂欢歌舞,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和信心。

【设计意图】:
初次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去感受作品的细节,避免学生对陌生作品的盲目感受。

2、学习第一主题
(1)学唱第一主题旋律.
(2)加入强拍后感受第一主题的音乐变化----少数民族特有的音乐特征。

(3)聆听第一主题,回答问题:第一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主奏乐器是什么?
【设计意图】:
聆听第一主题,了解歌曲旋律特点,学生可以从旋律、节奏方面了解彝族音乐的特点。

3、学习第二主题
(1)试唱第二主题旋律。

(2)在试唱旋律中给长音加上肢体语言。

(3)聆听第二主题,回答问题:主奏乐器是什么?第二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变化?
(4)再次复听第一、二主题,分析两段主题音乐风格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是如何通过音乐要素来实现的?
【设计意图】:
学生再次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在音乐要素与音色上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欣赏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音乐,每一次欣赏都有不同的音乐视角,对一首音乐作品的欣赏起到层层深入的作用。

4、再次聆听第三部分音乐,回答问题:
这段音乐与第几主题相同?有什么区别?加入了哪种打击乐器?音乐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

拓展练习:
作曲家的音乐灵感来源于何处?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为艺术创造了灵感。

彝族的艺术文化是我国的一大瑰宝,为我们的祖国又添画上了一页辉煌的诗篇。

【设计意图】:
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音乐,同时扩宽学生了解彝族音乐的视野,鼓励学生了解多元音乐文化。

小结:
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好,相信你们通过这节课增加了对彝族的了解,也体验到了每个民族的音乐艺术都有其独特而鲜明的魅力。

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应该不断的去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去欣赏,去探索,去研究。

教学反思:
彝族音乐文化是无比深奥和耐人寻味,作曲家根据生活创作了艺术。

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我无法提炼出彝族音乐的所有特点,只能提炼出最关键的一个点进行教学实践。

重点就是为了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学习两个基本的主题,让两个主题深入学生的脑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彝族音乐的特点。

所以,本教师立足于“学生为本,教师辅助”运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特点,一步一步引领学生感受体验彝族音乐的艺术魅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增进学生对彝族音乐文化的探究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