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
中国园林艺术造景手法

中国园林艺术造景手法
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造景手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园林艺术造景手法:
1. 借景法:利用远处的山水景观或其他自然元素作为园林的背景,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景观设计,将远景融入到园林中,形成一种虚实结合、天人合一的美感。
2. 围合法:通过围墙、屏风、廊架等围合结构,将园林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同时起到隔离、保护和营造私密感的作用。
围合法可以使园林空间更具层次感和封闭性。
3. 对景法:通过布置景观元素,使其在园林中形成对称、镜像或呼应的效果。
对景法可以营造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使园林空间更具有秩序感和统一性。
4. 拟景法:通过人工手法模拟自然景观,如人工山石、人工水景等,使其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达到仿真的效果。
拟景法可以创造出一种自然、生动的园林景观,给人以舒适和愉悦的感受。
5. 点景法:在园林中布置一些独立的景点,如亭台、假山、花坛等,
通过点缀的方式增加景观的亮点和趣味性。
点景法可以使园林更具有趣味和变化,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6. 曲径通幽法:通过曲折的路径和环境营造出一种幽静、神秘的感觉,使人在园林中感受到一种探索和惊喜。
曲径通幽法可以增加园林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给人以探险的体验。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园林艺术造景手法,实际上中国园林艺术还有很多其他的手法和技巧,每个园林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风格。
在园林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场地条件和设计要求,灵活运用这些手法,创造出美丽、富有意境的园林景观。
园林造景手法

园林造景手法园林造景是一种古老而又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由形式组合、植被布置和多种元素的调和组合所构成。
在园林建筑中,造景是给空间带来景观效果的关键因素。
由于它的多样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园林造景手法在建筑空间装饰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常见的园林造景手法及其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一、景观建构景观建构是指在园林建筑中使用各种建筑元素,如栏杆、柱子、墙壁等,以及植物、水体、岩石等材料,将其组合起来,创造出各种景观效果。
景观建构分为高低层次建构和静动建构,它们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经常带来令人赞叹的效果。
1、高低层次建构高低层次建构是指通过利用景观中的组成元素,给予垂直空间景观效果,以表现空间层次感。
通常,树木、小桥、喷泉等植物、水体、建筑物及其组合,形成不同层次的景观,以营造自然美感。
2、静动建构静动建构是指通过利用空间中的建筑元素,以及植物、水体等,来表现动态空间景观效果。
它通常是通过行走的过程中,不断变换的景象或形式,表现出一种风景画卷般的空间艺术效果。
二、植物布置植物布置是指将不同的树木、花卉等植物按照一定的空间规划,以及利用形式、位置和植物的色彩等元素,来创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
植物布置的原则是丰富空间的植物景观,使其充满活力。
1、形式布置形式布置是指将植物按照一定的形式和比例,编排出纵横相间的图案。
这种方法可以使单一的植物元素形成富有张力的景观,为空间增添节奏性和美感。
2、水平布置水平布置是指把植物按照一定的水平比例进行编排,使空间有一定的立体感和张力感。
这种布置方法可以使植物的景观更为丰富,增强空间的美感。
三、艺术道具艺术道具是指利用石头、陶瓷、金属器物、雕塑等材料,以及照明设备等,创造出梦幻般的景观效果。
这些物体可以用来表现园林景观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1、水景布置水景布置是指利用石头、陶瓷等材料,以及照明设施,创造出景观水池和水流,来凸显空间的美感。
水景布置可以增强景观的富有刺激性感受,为空间点缀出一幅精彩的景观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抑景:即通过营造景观层次、虚实对比和引导视线等手法,达到先抑后扬的效果,使景致更具深邃感和美感。
添景:在景观中增加元素,以丰富景致内容,如山石、植物、建筑等,使景致更加丰富多彩。
夹景:通过设置屏障或引导视线,使观景者在一定角度和距离内欣赏景观,突出景观的主体和重点。
对景:通过合理布局景观元素,使一处景致与另一处景致相互呼应,形成对景关系,增强景观的整体感和协调性。
框景:利用门洞、窗洞、柱框等框架结构,将一处景致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营造出更加集中、聚焦的视觉效果。
漏景:通过设置漏窗、漏墙等手段,使观景者在透过漏窗、漏墙欣赏景观时,感受到若隐若现、朦胧的美感。
借景:利用借景手法将园外的自然景色或人文景观借入园中,扩大园林视野,丰富园内景观内容。
障景:通过设置屏障或利用山石、植物等元素,将观景视线遮挡或引导到特定方向,以控制观景效果,达到欲扬先抑、增加景深等目的。
藏景:将景观隐藏起来,不直接展示给观众,而是通过暗示、引导等方式让观众自己去发现和探索,增加景观的神秘感和趣味性。
透景:通过设置开放式的园墙、花架等元素,使园内外的景观相互渗透,增强景观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这些手法各有特色,可以单独或综合运用,以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设计意图。
同时,这些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和场地条件进行灵活运用和发展创新。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等。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
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
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
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
园林造景手法

园林造景手法
1、集中装饰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植物的群落特点放在植物中心处,并紧密结合起来,使景色更加美观,布置成一片绿意盎然,十分漂亮。
2、散布装饰法:就是把植物布置在合适的位置,而不在一块,夹
杂着就散布开来,这样就可以 was randomly scattered on the site to create more scenery.
3、空间雕刻法:就是建筑布置的位置和布局的决策,更加的讲究
位置和形式的安排,来达到改变景象布局的目的。
4、平面装饰法:这种手法将许多相似的植物放到一起,形成视觉
的表面层,模拟绿色的景观氛围来提升空间的整洁度和绿色环境的合
理性,以此来创造出平坦绿油油的景致。
5、全景方法:这种园林造景方法,就是用自然景观来表现其完整
的美景,并将所有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立体的空间,把子景深入
融合在大景中,从而形成给人深刻感受的景象。
园林常见造景手法

园林常见造景手法
园林常见造景手法,是指园林设计中常用的一些技巧和手法,可以使园林更加美观、丰富多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造景手法:
1. 草木搭配:通过搭配不同的草木,可以让园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可以起到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等作用。
2. 石材运用:在园林中运用石材可以增加景观层次,美化园林,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水、防腐等作用。
3. 水景打造:在园林中打造水景,如池塘、喷泉等,可以增加园林的灵动性、生动性,同时也可以起到降温、增湿等作用。
4. 色彩搭配:通过搭配不同的植物颜色,可以增加园林的色彩层次,美化环境,同时也可以起到调节情绪、改善人体健康等作用。
5. 雕塑摆设:在园林中设置雕塑、石像等,可以增加园林的艺术性、文化氛围,同时也可以起到美化环境、增加景观层次等作用。
以上是园林常见的造景手法,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手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运用。
- 1 -。
中国古代园林的常见构景手段

中国古代园林的常见构景手段古代中国园林是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杰作,融汇了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精华,构建出了独特的美学理念和造园技巧。
古代园林的构景手段丰富多样,既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与追求,又展示了中国人对人文与文化的独特见解。
下面将介绍古代园林中常见的几种构景手段。
1. 山水结合:中国古代园林以山水为主要元素,常常以山为背景,水为点缀,将山水自然景观融入园林之中。
通过选取适宜的山势和水体,园林营造出宛如仙境的景观,如苏州的拙政园和西湖的断桥残雪等。
2. 借景手法:古代园林常以“借景”来增添景观的广阔感和层次感。
通过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将园林的景观与周围的自然山水或人文建筑相融合,形成一种景境相通、相互渗透的效果。
比如,以园内山水和远处山川相互映衬,营造出千姿百态的美景。
3. 曲径通幽:中国古代园林注重营造空间的层次感和曲折性,通过错落有致的曲径、小桥流水和假山等手法,使人在园中行走时能感受到不同的景致和情境。
曲径通幽的手法可以增加游览的趣味性,使游客在园中游览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4. 假山造景:假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构景手法之一。
通过人工堆砌山石,塑造出山峦起伏、峰回路转的景观,使人感受到山水之美。
假山造景不仅美化了园林环境,也寓意着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崇拜和追求。
5. 池塘水景:水是中国古代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园林中常常设置池塘,通过池水的倒影和水面上的花草树木,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美感。
池塘水景的构思与设计,既要考虑水的形状和大小,还要考虑水的流动和声音,使人在园中游览时能够感受到水的美妙。
6. 园林亭台楼阁:中国古代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是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亭台楼阁常常建在园林的高处,可以一览园中的美景,也可以提供休憩的场所。
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多样,有仿古的木制建筑,也有精美的石雕和砖雕建筑。
7. 花木繁茂:古代园林中的花木是营造园林氛围的重要元素。
通过选择不同种类的花卉植物,使园林四季有花开不败的景象。
六大园林造景手法

六大园林造景手法咱中国人啊,对园林那可是情有独钟!园林造景,就像是在大地上作画,六大手法那可是各有各的妙处。
你瞧那堆山叠石,这可不是随便堆一堆石头就完事儿了。
那得像搭积木一样,精心设计,让那些石头仿佛有了生命,或像龙盘踞,或像虎卧着,给园林增添一份雄浑的气势。
这就好比是给园林穿上了一件有个性的外衣,你说妙不妙?再说说理水。
水可是园林的灵魂啊!那弯弯的溪流,就像仙女舞动的丝带,轻盈地在园中流淌。
还有那平静的湖面,倒映着周围的景色,简直就是一面天然的镜子。
想象一下,在湖边漫步,看着水中的自己和周围的美景融为一体,那感觉,啧,别提多惬意了!植物配置也很重要啊!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就像是一群小精灵,在园林里欢快地跳跃。
这边几棵高大的松树,像卫士一样挺立;那边几丛娇艳的花朵,如美人般婀娜多姿。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景色,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叶,冬天的枝,每一个时刻都有独特的魅力,这难道不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吗?建筑营造呢,那就是园林里的主角啦!亭台楼阁,各有各的韵味。
坐在亭子里,看云卷云舒,感受着微风拂面,是不是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楼阁呢,高高矗立,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些建筑和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就像是一幅完美的画卷。
而景窗门洞呢,就像是园林里的小眼睛。
透过这些小窗户,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就像是在看一部精彩的幻灯片。
有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一个小小的窗户,也能框出一幅绝美的画面。
最后说说光影艺术。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斑,那场景,就像是在地上洒下了无数的金子。
到了晚上,月光下的园林又别有一番风味,朦朦胧胧的,充满了诗意。
哎呀呀,园林造景真是太神奇啦!它能把大自然的美浓缩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咱中国人就是厉害,能创造出这么美妙的艺术。
大家可得好好欣赏这些园林,别辜负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呀!这六大园林造景手法,真的是让园林变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生机和趣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
园林造景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所谓造景主要是指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和遵循园林艺术法则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合理组织各种造园要素,使之成为若干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和空间环境,同时又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创作行为。
园林艺术法则已在前面加以论述,在具体造景创作中尚要用到许多方法,那就是造景手法。
常用的造景手法可概括为如下几种:
一、主景与配景
主景或主景区是风景园林的构图中心,处理好主配景关系,就取得了提纲挚领的效果。
突出主景的方法:
1 .主景升高或降低法如“主峰最宣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或四面环山,中心平凹。
2 .轴线对称法包括绝对与相对的对称手法。
3 .“百鸟朝凤”或“托云拱月”法,也叫动势向心法即把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
4.构图重心法把主景置于园林空间的几何中心或相对重心部位,使全局规划稳定适中。
5 .园中之园法不少大面积风景区或园林在关键部位设置园中园,以其局部之精徽而取胜。
二、层次与景深
没有层次就没有景深。
中国园林,无论是建筑围墙,还是树木花草、山石水景、景区空间等,都喜欢用丰富的层次变化来增加景观深度。
景深一般分为前(景)、中(景)、后(背景)三个大层次,中景往往是主景部分。
当主景缺乏前景或背景时,便需要添景,以增加景深,从而使景观显得丰富。
尤其是园林植物的配植,常利用片状混交、立体栽植、群落组合、季相搭配等方法,取得较好的景深效果。
有时为了突出主景简洁、壮观的效果,也可以不要前后层次。
三、借景与屏景
《园治》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讲的是周围环境中有好的景观,要开辟透视线把它借进来,如果是有碍观瞻的东西,则将它屏障起来。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可透视、感受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借景的类型有:
1.远借就是把园林远处的景物组织进来,所借物可以是山、水、树木、建筑等。
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北京颐和园远借西山及玉泉山之塔;避暑山庄借憎帽山、留锤峰;无锡寄畅园借惠山;济南大明湖借千佛山等。
为使远借获得更多景色。
常常需登高远眺。
要充分利用园内有利地形,开辟透视线,也可堆假山叠高台,山顶设亭或高敞建筑(如重阁、照山楼等)。
2.邻借(近借)就是把园子邻近的景色组织进来。
周围环境是邻借
的依据,周围景物,只要是能够利用成景的都可以借用,不论是亭、阁、山、水、花木、塔、庙。
如苏州沧浪亭园内缺水,而临园有河,则沿河做假山、驳岸和复廊,不设封闭围墙,从园内透过漏窗可领略园外河中景色,园外隔河与漏窗也可望园内,园内园外融为一体,就是很好的一例。
再如邻家有一技红杏或一株绿柳、一个小山亭,亦可对景观赏或设漏窗借取。
如“一技红杏出墙来”,“杨柳宜作两家春”、“宜两亭”等布局手法。
3 .仰借系利用仰视借取的园外景观,以借高景物为主,如古塔、高层建筑、山峰、大树,包括碧空白云、明月繁星、翔空飞鸟等。
如北京的北海港景山,南京玄武湖借鸡鸣寺均属仰借。
仰借视觉较疲劳,观赏点应设亭台座椅。
4 .俯借是指利用居高临下俯视观赏园外景物,登高四望,四周景物尽收眼底。
所借景物甚多,如江湖原野、湖光倒影等。
5.应时而借系利用一年四季、一日之时,由大自然的变化和景物的配合而成的景观。
对一日来说,日出朝霞、晓星夜月,以一年四季来说,春光明媚,夏日原野,秋天丽日,冬日冰雪。
就是植物也随季节转换,如春天百花争艳,夏天浓荫覆盖,秋天层林尽染,冬天树木姿态,这些都是应时而借的意境素材。
如“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
四、对景与抑景(障景)
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
多在入口对面、涌道端头、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草坪一隅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
观,二则引人人胜。
一般多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坛(台)等景物作为对景。
抑景或障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
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
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组织游人视线发生变化,以增加风景层次。
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
五、分景与隔景
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
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
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
如颐和园人口区用宫墙将空间分离层次,又用牡丹台(自然式台岗)隔挡视线,但隔而不断。
人们通过堑道,绕过山口,则豁然开朗而至昆明湖景区。
然而湖上又有十七孔桥分隔水面成南北两片,西堤分湖面为东西两部分,万寿山分昆明湖为前湖后湖,确实分而不离,隔而不断,水陆相通,层次幽深。
六、夹景与框景
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围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
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突出对景的奇异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墙垣、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筑的门窗、柱间、假山洞口等。
选择特定角度,濒取最佳景观。
七、透景与漏景
透漏近似,略有不同。
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
为“漏”。
这里,景前无遮挡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漏”,有时透漏可并用(“漏”的程度大到一定时便为“透” )。
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增加趣味,引人入胜。
八、点景与题景
在风景园林空间布局中,除了主景定位外,与主景和主景区有视线直接和间接联系的部位,如山顶、山脊、山坡、山谷、水中、岸边、瀑侧、泉旁、溪源以及凡在风景视线而又处于视线控制地位或景区转折点上,经常利用山石、植物、建筑和雕塑等景物作为景点,以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从而增加了意趣,起到了点景作用。
另外,我国园林善于抓住每一景观特点,根据它的性质、用途,结合空间环境的景象和历史进行高度概括,常做出形象化、诗意浓、意境深的园林题咏。
其形式多样,有园额、对联、石碑、石刻等。
题咏的对象更是丰富多彩,无论是亭台楼阁、大门小桥、假山泉水、名木古树还是自然景象都可给以题名、题咏,如颐和园、知春亭、爱晚亭、南天一柱、迎客松、兰亭、花港观鱼、碑林等。
不但丰富了景的欣赏内容,增加了诗情画意,点出了景的主题,给人以艺术联想,并有宣传装饰和导游的作用。
各种园林题咏的内容和形式是造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把创作设计园林题咏称为题景手法,它是诗词、书法、雕刻、建筑艺术的高度综合。
九、朦胧与烟景
和中国画一脉相承,在园林中巧用天时地利气候因素,创造烟雨檬陇
景观,是一种独特的造景手法。
如避暑山庄有“烟雨楼”,因处于水雾烟云之中,再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云烟之美。
北京北海公园有“烟云尽志”景点。
更有甚者,宋徽宗皇帝主持良岳造园,甚至命人用炉甘石(烟硝)置于山间水边,使之吸潮生雾,创造“悠悠烟水,淡淡云山”的迷离景象。
又如号称泉城的济南,有古诗赞曰:“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这是把泉涌动态和云蒸雾华之美结合起来的朦胧之美。
十、四时造景
运用大自然景色的四季变迁,创造春夏秋冬景观,是我国造园艺术的一大特色。
四季造景,表现在景区划分、植物配置、建筑景点、假山造型等方面。
如利用花卉造景者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的表现手法。
用树木造景的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
利用山石造景者有扬州个园的春石笋、夏湖石、秋黄石、冬宣石作法。
运用意境造境的有柳浪闻荤、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
进行大环境造景的有杏花村、消夏湾、红叶岭、松拍坡等。
南京有春登梅花山、秋游栖霞山、夏去清凉山、冬登覆舟山的赏景习惯。
画家对季相的认识,对造园甚有益处,如园林植物上“春发、夏荣、秋萧、冬枯”或“春莫、夏荫、秋毛、冬骨”。
“春水绿而潋艳,夏津涨而弥漫,秋潦尽而澄清,寒泉涸而凝滞”。
“春云如白鹤,……夏云如奇蜂,……秋云如轻浪,……冬云澄墨惨翳,……”。
,总之,按照四时特征造景,利用四时景观赏景,早已成为人们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