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福利国家的发展演变教程文件

福利国家的发展演变教程文件

全球化对福利国家的冲击
• 税收的资金来源萎缩→政府公共支出减 少→福利水平下降
• 德国,1995年资本公司的纳税款与上一 个10年相比,几乎减少了40%,德国股 份公司的税收在全国税收收入中所占的 份额由1960年的9.5%降到1998年的 3.8%
• 资本流动刺激了人员的跨国流动
• 大量劳动岗位的外移,福利国家内部劳 动就业机会的大量减少
• 社会政策起源与扩张应归功于代议政治 中社会力量的运作。分三个次模型:
• 简单民主模式:认为正式的民主结构, 大众选举参与,或者选举竞争导致社会 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 批评:选民并非如想象中理性,也不见 得有清楚的偏好;选举中的政治承诺未 必被实现;同样高度民主制度的社会, 并不保证都有相近的社会福利发展,美 国
铁血宰相 俾斯麦
福利国家的发展
• 1941年 贝弗里奇报告
• 报告从英国现实出发,指出贫困、疾病、愚昧、 肮脏和懒惰是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 人民生活的五大障碍,并据此提出政府要统一 管理社会保障工作、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国民收 入再分配的建议。报告设计了一整套“从摇篮 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 .
东亚的福利模式
• 以台湾、日本 、韩国 为代表的东亚国家 不同于 Esping 的三种模式, 被称为「家户式福利国家」 Oikonomic Welfare State
特点
• 经济成长优于福利分配 • 家庭在福利提供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福利分配在有限的,低的福利支出中,其又
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人口群体
冲向谷底的竞赛 Race To The Bottom
• 70、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改革为代表的 新保守主义的福利制度改革
• 三个方向 •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 由普遍性福利向选择性福利转变; • 政府从社会福利领域"淡出",提供福利

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于瑞红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6期1福利国家制度的萌芽所谓福利国家指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通过国家立法给全体公民提供福利的国家。

福利国家制度最早萌芽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

德国的新历史学派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市场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失业、贫困、劳资冲突等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给予纠正,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举办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历史学派的观点和主张得到当时德国政府的采纳,德国在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标志着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之后,德国又颁布了《工伤保险法》,《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保险的法律。

继德国之后,英国、瑞典、芬兰、丹麦、挪威、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相继颁布了关于福利制度的法律。

福利国家制度首先在欧洲萌芽有其历史必然性。

在思想文化层面,欧洲国家受宗教思想的影响深远,自古就有扶弱济贫的历史传统。

此外,思想启蒙运动兴起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等观念在欧洲也深入人心。

在现实层面上,工业革命后,北欧国家长期有社会民主党掌握政权,他们大都接受了“社会是共同利益的整体”的观点,主张国家在解决失业、贫富差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和成熟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

造成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人数上升,整个社会陷入萧条。

1929年英国首相劳和乔治提出兴建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的方案。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摆脱危机,其中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影响深远,包括兴办公共工程,实行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等。

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确立了以联邦政府为主导的,以解决老年人问题和工人失业问题为主体的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制。

罗斯福执政时期,福利国家制度在美国逐步发展起来。

经济危机爆发后,原来占主导地位的自由市场理论已不能解释当时的经济现象。

福利国家的出现

福利国家的出现

福利国家的内容
材料一: 瑞典的国家福利体系
养老金:由普遍养
老金和附加养老金 两部分组成。普遍 养老金每人每年约 为24100瑞典克朗 。附加养老金金额 以其一生收入的多 少和纳税情况评算
父母保险及儿童护理:新生婴儿的父亲有权9个月不上
班,婴儿的母亲也同样领全薪在家看管孩子,孩子年满 16周岁以前,父母均可获得生活津贴
医疗保险:瑞典公民都享受公费医疗,超出规定金额部
分还可再享受50%~90%补贴
失业补贴:瑞典失业者都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额为原
工资75%
材料二: 德国:记者在社会保障局的黑板上看到一些人申请实
物的项目:结婚戒指51欧元,洗衣机306欧元,厨房用品161欧 元,煤气灶397欧元等。大多数家庭在拿到现金救济后还会再申
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 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 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 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 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 的一种方法。
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
初步兴起的原因 形成的过程 出现的问题
一、福利国家兴起的原因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提问
1.纽约股票交易所前
2.大危机时期穷人的棚户区
3.田纳西水利工程
4.失业保险卡
【探究一】根据提供的材料和所学知 识,分析总结“福利国家”建立的背 景
材料一:图说历史
1.纽约股票交易所前
2.大危机时期穷人的棚户区
3.田纳西水利工程
4.失业保险卡
上述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它对福利国家的建立有何影响?
材料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 增长率的比较

论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论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论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该理论在20世纪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

福利国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包括社会主义运动、大萧条和二战后的福利国家建设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详细探讨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和发展。

首先,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形成,工人面临着恶劣的工作条件、低工资和社会不公等问题。

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领袖开始提出社会的主张,其中就包括提供社会福利的措施。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的理念,并认为社会福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其次,大萧条是福利国家理论发展的重要契机之一、大萧条是1929年至1939年期间全球范围内的一场严重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大萧条期间,失业率急剧上升,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现象严重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社会福利的需求和期望进一步增强,福利国家理论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第三,二战后的福利国家建设是福利国家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战后,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福利国家建设,以解决战后重建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福利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提供全民医疗保健、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住房等福利服务,以及推行社会权益保障和收入分配政策。

这些措施旨在实现社会公正、减少贫困和实现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了福利国家理论的地位。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福利国家理论在20世纪的其他时期也得到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发展。

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福利主义运动提出了更加激进的社会权益保障和收入分配政策,以及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特殊福利措施。

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福利国家理论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总的来说,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

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国家制度
①要求国家保证社会劳动力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要的条件。其中包括维持在劳动者新陈代谢过程中退出生产 的老工人的生存,为那些处于失业、生病、工伤状态的工人和“贫困线”以下的工人及其家庭提供必要的生存条 件,教育和培训出适合现代化生产所要求的劳动力等。凡是私人资本家无力举办或不愿举办的上述这类社会福利, 就要求由国家来承担。 ②要求国家调节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福利国家制度
现代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并维护其统治地位、通 过政府所推行的各种社会福利措施
目录
01 一、基本概念与介绍
03
三、福利国家背后的 真相
02 二、形成和发展 04 四、结论
福利国家制度,现代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并维护其统治地位,通绍
近40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级政府所实施的社会福利项目日益增多,范围已涉及生、老、病、死、伤、 残、孤、寡、失业和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到70年代 末80年代初,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开支(包括公共教育开支),有的已占本国政府总开支的1/2至 2/3,约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战后这种“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归根结柢,是为了在现代经济政治 条件下保证社会资本、主要是垄断资本积累的需要。这种需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谢谢观看
三、福利国家背后的真相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实质上社会福利和工资,虽然都构成工人的收入,但二者在形式上是有区别的。工资是每个资本家支付给本企业 在业工人的劳动力价格的转化形式,而社会福利是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转化形式。工资 造成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已经获得报酬的假象,而社会福利由于已经同每个工人的现实劳动分离,则造成它是工人 的一种无偿收入或“额外”收入的假象。要揭露后一种假象,必须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把各个工人互相起来, 作为一个总体即整个工人阶级来考察它的再生产过程;二是把每个工人一生中的各个时期(如未成年时、就业时、 失业时、年老退休时等等)互相起来考察,即考察他一生的劳动力再生产的全过程。由此就可以找出社会福利费 用的真正来源。国家支出的社会福利费用的来源是:

第七章欧洲福利国家制度

第七章欧洲福利国家制度

欧洲福利国家的分类与特征
• 欧洲各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差异、漫长的历 史以及现代化历程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福 利传统。 主要可以分为“俾斯麦模式和 “贝弗里奇模式”。前者的特点是通过就 业保险而后者是通过普通税来筹集社会政 策的资金。 也有人将欧盟成员国的社会政 策大体上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派系,北方 的社会政策更为慷慨。
撒切尔夫人的”福利社会“实践
• 撒切尔夫人登台之初,经济危机已经来临, 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6%,而社会保 障支出却不断攀升,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 其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高额的社会保 障加重了政府的负担,高税收挫伤投资的 积极性,高保障造成劳动力成本过高。在 这种情况下,撒切尔夫人认准目标,不改 初衷,以“铁娘子”的强硬作风开始了一 场轰轰烈烈的大变革。
• 从微观经济主体角度来看,高福利是以高税收为 支撑的,企业的负荷过大,降低了其生产销售的 积极性;国民收入同感税收所剩无几,个人生产 性投资减少,个人无储蓄能力。同时,高福利体 制强调全面保障、全民保障、生老病死国家全部 包揽,使得人们有了生活的保护伞,减少个人奋 斗的动力,人们无须太努力就能享受到社会的许 多福利保障,致使公众的工作热情减弱,对政府 和社会过分依赖,严重遏制了人们生产积极性。 传统的社会保障在不断地遭到各方面的批评和质 疑。
• 三、住房改革。 • 推行公房私有化,政府在经济上给买房者 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1)减价出售,(2) 允许部分购买(3)提供优惠贷款(4)资 助房屋修缮 • 四、国民保健制度改革 • 鼓励私人医生开业和私立医院发展,引入 市场机制,增加人们选择余地。
• 撒切尔夫人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 • “以选择性”原则代替“普遍性”原则 • 以“福利社会”代替“福利国家” • 以强调“家庭、个人”作用代替强调“国 家政府”作用。

论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论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总之,福利国家理论作为当代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建设和社 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发展和 现实意义,为建立更加完善、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贡 献力量。
参考内容
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和 成熟的体系。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既有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 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西方国家社会福 利制度的历史渊源。
就标志着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角色的转变。该法案规定政府必须通过财政手段 来为弱势群体提供经济保障和社会援助。
总之,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这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利,也为实 现社会公正和平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社会科学中,福利是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人类的福祉和幸福。而在福利的 研究中,福利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福利理论以及蒂特马斯典范都是极其重要的 主题。这些主题探讨了社会福利的性质、起源和发展,对理解福利体系及其影 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是蒂特马斯典范。蒂特马斯典范是指由英国学者理查德·蒂特马斯提出 的,关于社会福利的一种理论框架。蒂特马斯典范的核心观点是,社会福利应 该被视为一种商品,它的需求和供给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同时,蒂特马斯也 强调了国家在社会福利供给中的重要角色,他主张国家应该通过政策手段,保 障弱势群体的福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国家的政府对于社会福利制度的角色也在不断转变。最 初,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比较有限,主要是通过立法和财政手段来鼓励 和支持民间组织开展慈善活动。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和严重,政府逐渐认 识到自己在社会福利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开始积极介入并主导社会福利制度 的制定和实施。例如,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福利国家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福利国家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福利国家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近代福利国家的兴起,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福利国家的理念强调政府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积极作用,以确保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福利。

这种改变不仅深刻影响着社会的面貌,也对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福利国家的兴起改变了社会的权力结构。

过去,社会资源主要由个人或特权阶层掌控,而福利国家的出现使得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例如,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制度,将一部分财富重新分配给需要帮助的人群,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平等。

这种权力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的不平等,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其次,福利国家的兴起对经济结构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福利国家的框架下,政府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大幅增加,为公民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例如,在医疗领域,福利国家普遍提供公共医疗保险制度,使得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这种公共服务的提供不仅保障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行业的兴起,直接推动了医疗经济的发展。

此外,福利国家的兴起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福利国家通过开展培训、教育和就业援助等措施,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的普及和技能的提升,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也得到了改善。

在过去,由于劳动力技能匮乏和资源分配不公,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

而福利国家的兴起使得更多人能够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了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力。

然而,福利国家的兴起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福利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这对国家的财政压力较大。

政府不得不通过税收、债务等方式筹集资金来提供这些服务和福利,这可能会导致财政赤字的出现。

财政压力的增加也会进一步影响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福利国家的兴起还可能引发人们的依赖心态和道德风险,使得一些人过分依赖政府的援助,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瑞典的社会福利国家
一、瑞典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形成时期 (一)基本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建立“人民之家”
二、战后积极推进福利国家
战后,瑞典更加积极地推进就业政策和收 入平等化的政策。
三、瑞典福利国家的特点
瑞典与北欧的丹麦、挪威都属于社会民主 的高福利水平的国家。其基本特点是国家 通过总税收来筹措社会政策所需资金,尽 可能推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平等,保障每 个公民的一定水平的生活标准,为每个人 提供大量的免费式医疗服务和其他社会服 务。
二、英国政府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工党政府在1948年宣布在英国已经建成了 “福利国家”。此后,建设福利国家不仅 仅是工党的政策主张,同时也成为保守党 的政策主张。在1951年保守党重新上台以 后,也并没有排斥福利国家。
三、福利国家的发展
在战后经济持续繁荣的年代,福利国家的 发展并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挑战。
对福利国家本质的第三种看法是,认为福 利国家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而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类型,它以混合的有 管理的经济为基础并且以对推进公民的福 利的真正的信奉为特征。
五、福利国家的基本特征
无论如何界定福利国家的概念、怎样概括 福利国家的基本原则、如何看待福利国家 的本质,根据各福利国家的实际状况,我 们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刻画福利国 家的基本特征。
六、福利国家与国家福利
福利国家是19世纪以来各个工业化国家在 摸索中逐渐推行的社会政策的基础上产生 的。尽管自19世纪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来国家承担了许多社会福利职责, 实际上维持和推进了公民个人的福利水平 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却不仅仅是国家或政府。
第二节 英国的福利国家建设
一、英国福利国家建设的思想观念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 是英国以及其他西方福利国家发展的高峰 期。福利国家的理念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和 社会民主主义。
二、原联邦德国的社会政策的原则
在社会政策方面,联邦德国延续了19世纪 以来逐渐形成的“社会国家”的观念,这 一观念在原联邦德国的基本法中被表述为 “民主的、社会的联邦制国家”。这种观 念是社会政策的理念基础。
三、战后原联邦德国实施的具体的社会政策
战后原联邦德国实施的具体的社会政策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战后几年颁布和实 施的社会政策,二是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的年代颁布和实施的社会政策。
四、瑞典福利国家的基本原则
第一,资本主义原则和一些社会主义(或 社会民主党)原则相结合。第二,社会民主 原则和公民社会权利普遍化原则。第三, “充分就业”原则。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2.哪些因素推动了西方福利国家的形成和 发展? 3.简述福利国家的基本特征。 4.简述各福利国家的共性与特点。 5.试比较美国的积极就业政策与瑞典的充 分就业政策之异同。 6.如何评价瑞典的高水平福利国家?
四、福利国家的本质
对于福利国家的本质人们大体上形成了三 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基于历史事实,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首先是英国宣布自己建成了 “福利国家”,后来其他一些西方工业化 国家,包括美国也逐渐被看做是福利国家。
对福利国家本质的第二种看法是,认为资 本主义福利国家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 代表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社会主 义的一个历史阶段出现 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的国家主义。
三、福利国家的基本原则
由于各福利国家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 之处,对福利国家基本原则的概括越具体 也就越是只能反映出某个或某些国家的特 征。所以,对于福利国家的基本原则我们 也可以按照克劳斯· 奥菲的方式来认识,即 只强调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中体现的最一 般的原则。
第三节 美国的反贫困运动
一、发现贫困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城市贫民对 政府的政策越来越不满,一些学者也开始 发表论著,指出在美国仍然存在着一个贫 困的阶级。
二、政府为解决贫困问题采取行动
(一)“经济机会局”的主要工作 (二)由“经济机会局”拨款授权其他政 府部门办理的主要工作 (三)约翰逊“大社会”计划
三、反贫困和伟大社会计划的主旨和结果
《经济机会法案》主要是以培养贫民的就 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为目标的。使贫困的劳 动者能够通过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从 贫困中解脱出来。
第四节 原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与福利国家
一、原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先是被美、 英、法和苏联分别占领,分为四个占领区, 后来又分裂为原民主德国和原联邦德国。 原民主德国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原联邦德国实行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第七章 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福利国家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英国的福利国家建设 美国的反贫困运动 原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与福利国家 瑞典的社会福利国家
本章要点
1.福利国家概念的基本含义。 2.福利国家的基本原则、特征。
3.福利国家的本质。
4.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5.美国的反贫困运动和“大社会”计划的
主旨和结果。 6.原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7.瑞典福利国家的特点。
基本概念
福利国家 国家福利 福利多元化 社会福利多元化 原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美国的“反贫困运动” 瑞典的“人民之家”
第一节 福利国家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一、福利国家概念的提出 人们一般认为福利国家这个术语是由英国 的大主教威廉· 坦普尔在其1941年出版的一 本书中首先使用的。并认为他当时把法西 斯国家称为warfare state,即战争国家,而 把实行了一定的社会福利政策的民主国家 称为 welfare state,即福利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