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目的和意义2:步态分析的基本原理2.1 步态周期与步态参数2.2 步态分析的主要方法2.2.1 传感器技术2.2.2 动作捕捉系统2.2.3 静态平衡测试2.2.4 动态平衡测试2.3 步态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3:步态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3.1 神经科学3.1.1 神经病理学的评估3.1.2 神经康复的评估和训练 3.2 骨科3.2.1 脊柱疾病的评估3.2.2 骨盆疾病的评估3.2.3 下肢骨折的康复评估 3.3 康复医学3.3.1 运动损伤的评估3.3.2 运动康复的评估和训练 3.4 仿真和矫形设备设计3.4.1 仿真训练系统的开发 3.4.2 矫形设备的设计和改进 3.5 运动医学3.5.1 运动生理学的评估3.5.2 运动训练的优化4: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案例4.1 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分析4.2 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分析4.3 骨关节炎患者的步态分析4.4 运动损伤康复患者的步态分析5:结论步态分析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为多种疾病的评估和康复提供重要参考。
(附件:具体分析数据表格及图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神经病理学 - 研究与疾病相关的神经系统损伤和异常的科学。
2:康复医学 - 通过医疗、康复和社会支持等综合手段帮助病人恢复身体功能。
3:仿真训练 -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场景,训练病人的特定技能。
4:矫形设备 - 通过保护或改善病人姿势和运动能力的设备。
5:运动生理学 - 研究运动对身体系统的影响和适应的科学。
临床步态分析

肌肉有时候做负功,如人们上山时做正 功,下山时做负功。
4、运动链与力的分解与合成
指几个部位通过关节连接而组成的复合链。 分开链和闭链。闭链的运动范围较小。
开链(open kinematic chain) :是指运动链远端是自由的。 人体的四肢和躯干都输入开链。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解剖、生理等) 生物力学
二、步态分析基础:生物力学
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 步态分析基础:生物力学 步态分析基础:下肢解剖 步态分析基础:自然步态 步态分析基础:步态周期 步态分析基础:时空参数
步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临床步态分析系统 常见病理步态分析
步行中涉及的生物力学概念
力的作用:力作用于人体及其结果 杠杆原理:力矩 功的概念 运动链 活动轴和自由度
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 额状面(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 水平面(将人体分成上下两部分)
三、步态分析基础:下肢解剖
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 步态分析基础:生物力学 步态分析基础:下肢解剖 步态分析基础:自然步态 步态分析基础:步态周期 步态分析基础:时空参数
步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临床步态分析系统 常见病理步态分析
不仅能定性描述人体三维运动及其变化过程,而且还能从运动力学以及 生物运动学方面定量分析其运动状态。
导入了能量代谢的O2、CO2测量方法,包括生理学数据的分析方法。
4、步态分析的分类
定性分析(目测)
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作大体的分析。
定量分析
足印法 电子角度计测定法 三维步态分析
当前国际上步态分析硬件水平
负荷步行
“请按照节拍器的声音行走” “请踩着地上的线行走”
像这样提出与测试对象原来的步行方法不同 的具体动作目标时,成为负荷步行。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基本概念作者:励建安日期:2006-01-08临床步态分析步态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的关键特征之一。
正常步行并不需要思考,然而步行的控制十分复杂,包括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踝、膝、髋、躯干、颈、肩、臂的肌肉和关节协同运动。
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或掩盖。
临床步态分析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协助康复评估和治疗,也有助于协助临床诊断、疗效评估、机理研究等。
一、概述(一)自然步态1、步行的基本功能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2、自然步态的要点(1)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2)上身姿势稳定。
(3)最佳能量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姿态。
3、自然步态的生物力学因素(1)具备控制肢体前向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
(2)可以在足触地时有效地吸收机械能,以减小撞击,并控制身体的前向进程。
(3)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以及充分的支撑面。
(4)摆动相有足够的推进力、充分的下肢地面廓清和合理的足触地姿势控制。
(二)步行周期1、支撑相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60%,包括:(1)早期(early stance) 包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正常步速时占步行周期的10%~12%。
①首次触地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使下肢前向运动减速,落实足在支撑相的位置的动作。
参与的肌肉包括胫前肌、臀大肌、腘绳肌。
首次触地异常是造成支撑相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②承重反应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程。
骨盆运动在此期间趋向稳定,参与的肌肉包括股四头肌、臀中肌、腓肠肌。
③双支撑相支撑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由于此时双足均在地面,又称之为双支撑相。
双支撑相是步行周期中最稳定的时期。
双支撑相的时间与步行速度成反比。
双支撑相时间延长,使步行速度越慢,步行越稳定;而双支撑相时间缩短,使步行速度加快,但步行越不稳定;到跑步时双支撑相消失,表现为双足腾空。
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临床应用标题: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临床应用摘要: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是一种用于评估和分析人体步态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疾病和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一、引言三维步态分析是指对人体行走过程中的运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其能够提供关于步态运动异常的详细信息,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通过使用多个传感器来记录和分析人体步态运动,并将结果可视化显示,为医生和病人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二、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1. 传感器系统: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通常由多个传感器组成,包括惯性传感器、力板传感器和摄像机等。
惯性传感器用于测量身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力板传感器用于测量脚底的力和压力分布,摄像机用于捕捉人体的运动轨迹。
2.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该系统用于采集和处理传感器产生的多维数据。
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出步态参数,如步幅、步频、支撑相时间、摆动相时间等。
3. 分析与显示系统:该系统用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显示。
通过三维模型、曲线图或动画,医生和病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步态运动的变化,以及异常或改善的情况。
三、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原理1. 传感器数据采集:传感器系统会收集与步态相关的多种数据,如加速度、角速度、力和压力等。
这些数据通过传感器中的微机电系统(MEMS)芯片转换为电信号,并经过滤波和放大后传输给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会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主要的分析方法包括时间-空间分析、关节角度分析和力学分析。
时间-空间分析通过分析脚的着地、脚离地和摆动期等时间点和关键事件来计算步态参数。
关节角度分析使用角度传感器来测量关节的角度变化,从而了解关节的运动特征。
力学分析通过力板传感器测量脚底的力和压力分布,来评估脚地面反作用力和行走稳定性。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1:在康复医疗中对人体步行功能作客观、定量的评定称为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步态分析,可以揭示肢体有无残疾、确定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定和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
通过步态分析和检查,也有助于下肢神经肌肉、关节疾患的诊断、观察康复医疗措施的效果。
一、正常步行周期正常行走时,从一侧腿迈步向前、足跟着地开始到该腿足跟重新着地为止的时期为一个步行周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都要经历站立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两个阶段。
1. 站立相: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左右,它又分为几个阶段:⑴全足放平、足跟着地(0%-15%)⑵足跟离地(至30%处)⑶屈髋、屈膝(从30%-45%处)⑷足趾离地(至60%处)2. 摆动期:占整个步行周期的40%,包括:⑴足趾离开地面⑵足背屈足趾悬空加速摆动⑶腿摆动减速由于行走时一腿足趾离地之前,另一腿足跟已经着地,因此存在双足同时接触地面的瞬间,称为双腿支撑期,该期在每个步行周期中出现两次,每次约占整个周期的11%左右。
二、正确步行的姿态1. 躯干必须保持正直,不向左右歪和前后仰。
2. 髋关节只作伸屈运动,不作外展内收。
3. 足尖指向前方,重力由足跟转移到足趾。
4. 当身体重心落在一腿时,该腿膝关节必须完全伸直,当重心转移到另一腿时,膝关节屈曲。
5. 步幅均匀,两腿距离大致相等。
6. 步速中等、规律,一般速度时,每分钟约走80-100步。
正确的步态主要靠骨骼结构和各部分肌肉紧张度来维持。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骨骼、肌肉或神经病损时,步态就发生异常。
三、步态分析的方法在全面客观地进行步态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运动的平衡性和对称性。
步态分析一般分为临床观察法和定量分析法两种。
㈠临床观察法包括:1. 目测法: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病人行走过程,然后根据一定观察项目逐项评价的结果,作出步态分析结论。
临床医学诊断基础:诊断学一般状况——步态

步态(gait)是走动时所表现的姿态。
健康人步态因年龄、健康状态和所受训练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如小儿喜急行或小跑;青壮年步态矫健;老年人喜小步慢行。
当患有某些疾病时,步态可发生很大改变,并具有一定特征性。
常见典型的异常步态有:
1.蹒跚步态(waddling gait)走路时左右摇摆如同鸭步,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双侧髋关节脱位等。
2.醉酒步态(drinken man gait)
行路时身体重心不稳,步态紊乱不准确,不能直线走路,见于小脑病变,酒精中毒或巴比妥类中毒。
3.共济失调步态(ataxic gait)
走路不稳,双目向下注视,两脚间距宽。
起步时一脚高抬,骤然垂落,闭目时不能保持平衡,暗处走路困难,见于脊髓病变。
4.慌张步态(festinating gait)
起步困难,起步后小步行走,双脚擦地,身体前倾,越走越快,难以止步,双上肢缺乏摆动动作,见于震颤麻痹。
5.跨阈步态(steppage gait)、由于踝部肌腱肌肉弛缓,患足下垂,行走时必须高抬患侧下肢。
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6.剪刀式步态(scissors gait)移步时,下肢内收过度,两腿交叉如剪刀状。
这是由于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尤以伸肌及内收肌张力增高明显,见于脑性瘫痪及截瘫病人(图3-2-6)。
7.间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病人行走过程中,因下肢突发性酸痛,软弱无力,需小憩后方能继续走动。
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一)步行是躯干和肢体共同参与的有节律的活动。
步行时躯干肌和肢体屈伸肌群交替协调收缩,带动各关节活动并产生能量,并伴有骨盆旋转、重心转移及动、位能转换等。
上肢也对协调运动、平衡、迈步等起作用。
因此,步行是一个精确而复杂的运动过程。
一、概述步态分析是康复医学评定中的重要内容。
康复医生掌握和了解步态分析的方法,以及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对于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影响行走功能的因素(一)行走功能与步态行走:双下肢交替、对称、有节律的运动。
这种运动使身体得以在空间移动,它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动作之一。
步态:行走时所表现的姿态或行走模式。
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可以通过分析一个人的步态特征,来识别和区别不同的个体,从而为识别罪犯研究提供了科学证据。
行走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婴儿在出生后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上面几张图片表示一个婴儿出生后,运动功能发育过程。
第 1 张图表示婴儿在3 个月的时候可以抬头,可以做腹支撑。
第 2 张图表示7 、8 个月时,婴儿可以肘支撑。
第 3 张图表示8 、9 个月时,婴儿可膝手位支撑开始爬行。
到10 ~12个月时,婴儿可以站立。
1岁时开始学会走路,但需要其它人扶。
许多脊髓水平的运动模式,出生后在婴儿时期很快消失,而牵张反射、姿势反射等就成为运动功能,尤其是步行能力的基础。
影响行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行走能力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1 )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 2 )肌肉和关节的活动(3 )躯干肌协调运动。
(见右图)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指肌肉随意运动支配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通过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到达脊髓的前角,支配随意肌运动。
此外锥体外系结构,如纹状体、红核、黑质等对脊髓、脑干、小脑和大脑的运动反馈环路也起调整作用,这些结构与锥体束有着密切联系,并直接影响脊髓活动。
前庭小脑系统通过复杂的调节和反馈机制,维持肌张力,协调平衡,使人体能够完成许多技巧性运动。
步态报告分析

步态报告分析1. 引言步态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技术,通过对个体的步态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设计恢复计划和监测治疗效果。
步态报告分析是对步态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从中提取关键信息,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步态数据采集步态数据采集是步态分析的第一步,通常使用传感器或摄像设备来记录个体行走时的姿态和动作。
采集的数据包括步长、步速、步频、支撑时间、摆动时间等多种指标。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传感器放置在身体不同部位来获取,例如腰部、大腿、小腿或脚部。
3. 步态报告分析的重要性步态报告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
首先,通过比较患者的步态数据与正常人群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步态异常。
其次,步态报告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监测康复进展。
最后,步态报告分析还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数据支持,用于探索步态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关系。
4. 步态报告分析的指标解读步态报告分析得出的指标需要进行解读,以便为医生提供有用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步态指标及其解读:•步长:步长是指两次支撑期之间的距离,通常与步速相关。
较大的步长可能意味着步行速度较快或步行姿势较稳定。
•步速:步速是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通常用米/秒来表示。
较快的步速可能表示步行能力较好。
•步频:步频是指单位时间内迈出的步数,通常以步/分钟表示。
较高的步频可能表示步行节奏较快。
•支撑时间:支撑时间是指脚接触地面的时间,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较长的支撑时间可能意味着步行稳定性较差。
•摆动时间:摆动时间是指脚离开地面的时间,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较长的摆动时间可能意味着步行节奏较慢。
5. 步态报告分析的应用领域步态报告分析在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康复医学:通过分析患者的步态报告,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监测治疗效果。
•运动医学:步态报告分析可以帮助运动员改善步行姿势,提高步行效率,从而提高运动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部位的运动
• 躯干:沿脊柱纵轴旋转并与骨盆运动相反;
有两次上下起伏(范围约5cm),最低点位于 双支撑相,最高点位于支撑中期或摆动中期; 侧方运动分别出现在每一侧下肢的支撑相 (范围约5cm)。
• 骨盆:以脊柱为轴前后旋转,同时有轻度前、
后倾及一侧骨盆上、下运动。
• 上肢:交替前后摆动。
正常步态——肌群活动
–膝关节:在整个行走周期中以轻度屈曲膝
关节为特征;避免足跟着地而以足尖着地。
–踝关节:患侧跨步长↓,正常的足跟-足尖
运动模式消失。
2、肌无力:
–对步态的影响主要见于步行周期不同
阶段中肌肉的等张性收缩活动中;
–如果感觉正常,感觉整合与运动控制
正常,无严重的关节畸形存在,即使 存在广泛肌力下降也仍然能够行走。
跃;
• 矢状面观察步态时应分别从两侧观察; • 注意行走时疼痛出现于步行周期的时相。
步态的定量分析——运动学分析
• 是一种描述性的定量分析,反映了
被检者的步态特征。
C1
C4
C2
C5
C3
C6
三维数字化步态分析系统示意图 C1-C6指摄象机或数字化记录仪
• 检测仪(数字化检测仪或特殊摄像机)连续获取
临床步态分析
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科
复习题
• 步行周期的定义及分期 • 地反力的分类及作用 • 几种肌无力(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
肌、胫前肌、腓肠肌、小腿三头肌)步 态的特点 • 偏瘫步态、帕金森步态及共济失调步态 的特点
概述
• 步态分析是对患者行走方式的检查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 目的
–进行步行障碍学的诊断 –分析障碍发生的原因 –制订康复治疗方案 –评价疗效
向直线距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 约为100-160cm;
• 跨步时间:即步行周期时间;
• 步宽: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以足跟
中点为测量点;步宽越窄,步行的稳定 性越差;
• 足偏角:指贯穿一侧足底的中心线与前
进方向所成的夹角。
步态分析的目的
1. 定量分析神经肌肉问题的病因 2. 骨科手术效果的定量评估 3. 规划并监视各种治疗计划
• 双侧肌力弱: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
“鸭步”。
–髋关节屈肌无力:
• 屈髋肌是摆动相主要的加速肌群;
• 一侧肌无力:跛行。
–股四头肌麻痹:
• 主要影响足跟着地期:臀大肌和小腿
三头肌代偿性收缩使髋伸及膝过伸; 如伸髋肌也无力,“俯身手压大腿”。
–胫前肌无力:
• 足下垂 • 足尖着地或全足着地 • 廓清障碍
肌张力、本体感觉、周围神经检查。
• 步态观察
步态观察——内容
• 总体情况:步行节奏、对称性、流畅性、身
体重心的偏移、躯干的趋向性、上肢摆动、 辅助器具的使用、行走中的神态表情等。
• 周期时相与分期特点:首次着地的方式、支
撑中期足跟是否着地、摆动相足廓清情况。
• 身体各部位在步行不同时期的变化。
步态观察——方法
• 检查不配合者
正常步态——步行周期
• 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
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 每一侧下肢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
• 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支撑相)
和迈步相(摆动相)两个阶段。
• 支撑相约占步行周期的60%,摆动相
约占40%;
• 支撑相与摆动相的时间比例与步行
速度有关。
• 双支撑相: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
• 观察角度:
–正面:躯干和骨盆是否向侧方倾斜,上
肢摆动是否与同侧骨盆和下肢的运动方 向相反;髋、膝、踝异常运动或畸形; 重心摆动情况。 –背面:臀中肌步态 –侧面:脊柱伸屈运动,髋、膝、踝的伸 屈运动。
• 观察分析表:
–由美国加利福尼亚RLA医学中心设计,
包含47种常见的异常表现。
–观察顺序由远端至近端;
关节达到最大屈曲角度,人体重心位臵 处于行走时的最低点。
–支撑中期:为单腿支撑期,此时
重心位于支撑面正上方。
–支撑末期
–摆动前期:为第二个双支撑期
蹬离期:将身体推向前、上方
• 摆动相
–摆动初期:此期的主要目的是使
足廓清。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正常步态——步行时空参数
• 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正常人平均
前,离心收缩;摆动相初期,向心收缩。
• 股四头肌:为屈髋伸膝肌,始于摆动相末期,
至支撑相负重期达最大值(离心收缩,防止 膝塌陷);第二次收缩始于足跟离地后,足 趾离地后达高峰(屈髋,提拉下肢进入摆动 相;伸膝)。
• 腘绳肌:伸髋屈膝,始于摆动相末期(使
小腿向前摆动减速),足跟着地时达高峰 (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并持续到 负重期。
–步速(m/s)=
跨步长(m)×步频(步/min)
120
–脚踏开关或运动分析系统
–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基本、最敏感的指标;
–步频反映步态的节奏与稳定性; –支撑相与摆动相的时间比也是反映步态对
称性的另一个敏感指标;
–两侧摆动相时间之比也可用于评定步态的
对称性。
关节运动角度
• 测量技术包括
–直接测量:电子关节角度计; –成像测量技术:多次曝光照片、电影电视
•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
围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的协调 工作。
步态分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适应于所有因疾病或外伤导致的行
走障碍或步态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
–骨关节疾病与外伤:如关节臵换术后
–下肢肌力损伤:如脊髓灰质炎
步态分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严重心肺疾患
• 下肢骨折未愈合
• 骶棘肌:使脊柱后伸、头后仰,维持人体于
直立姿势;在支撑相初期和末期活动达到高 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
• 臀大肌:为伸髋肌,摆动相末期开始收缩
(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于负重期达到 高峰(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前倾的加速度, 使髋关节在支撑相保持伸展位)。
• 髂腰肌:为屈髋肌,支撑相中期至足趾离地
–将首次着地作为评定的起点;
–先观察矢状面,再观察冠状面。
定性分析的优缺点
• 优点:方便、廉价 • 缺点:
–主观性强、可靠性与检查者的水平有关;
–患者不能耐受反复的行走检查;
–检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部位、多
环节的分析。
检查注意事项
• 观察场地面积足够大,光线要充足; • 被检者尽量少穿衣服以便于观察; • 避免在观察部位和观察步行周期时相上的跳
–臀大肌无力:
• 臀大肌为伸髋肌和躯干稳定肌(防
止躯干过分前倾);
• 肌力↓者:支撑相始终“挺胸凸肚”
(臀大肌步态)。
–臀中肌无力:
• 臀中肌在摆动相起稳定、支持骨盆的作用;
• 单侧肌力弱(Trendelenburg征):患侧处于支
撑相时,健侧(处于摆动相)骨盆下降,躯 干向支撑腿侧弯,患侧肩关节下降。
• 表现为双侧性运动控制障碍和功能障碍 • 以面部、躯干、四肢肌肉运动缺乏、僵硬
为特征; • 双支撑期时间延长;行走时体前倾、髋膝 关节轻度屈曲、关节ROM减小,踝关节摆 动相时无跖屈,足擦地,步伐细小、快速; 上肢几乎无摆动; • 步行启动困难、一旦启动又难于止步, “慌张步态”,易跌倒。
• 步速慢,患侧支撑时间缩短,健侧步幅缩短;
• 患侧踝关节跖屈,足尖着地,膝反张;摆动相
患侧肩关节下降、骨盆抬高,下肢向外划圈, “划圈步态”。
–剪刀步态:
• 膝关节始终屈曲 • 体前倾,足前部着地行走并呈剪刀
步或交叉步
• 廓清障碍 • 支撑相延长,摆动相缩短 • 不稳定的疲劳步态
–帕金森病步态:
–行走能力的评定根据行走的距离和辅助量
两方面评分。
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疼痛:
– 患者会尽量减少活动→关节活动能力下
降、关节固定→疼痛进一步加剧;
– 疼痛步态的特征:跨步长↓、步速↓、
支撑相时间↓。
–髋关节:支撑相时:躯干向患侧过度倾斜;
摆动相:患处轻度屈曲、外展、外旋;患肢 尽量避免足跟着地。
摄像、红外线摄像技术、数字视频技术。
–均使用反光标记进行光点轨迹采样。
步态的定量分析——动力学分析
• 指对步态进行有关力的分析,如地反力、
关节力矩、人体重心、肌肉活动等及人 体代谢性能量与机械能转换和守恒等的 分析;
• 用于揭示特异性步态形成或产生的原因。
地反力
• 指人在站立、行走及奔跑中地面对足底产生
趾离地前的时期;
• 每个步行周期包含两个双支撑相,
各占10%;
• 双支撑相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
• 单支撑相:一条腿与地面接触,即
对侧的摆动相;
• 每个步行周期包含两个单支撑相,
各占40%。
正常步态——步行周期分期
• 支撑相 –首次着地(IC)
–负荷反应期:指重心由足跟转移至足底 的过程,又称为承重期(WA);此时膝
• 过度屈髋、屈膝以代偿,“跨阈步态”
• 划圈步态
–腓肠肌无力:
• 蹬离动作的爆发力减弱,身体前移
力减小,运动减慢,步幅缩短,步 速下降。
–小腿三头肌无力:
• 胫骨支撑期的稳定性下降,在支撑
中期和末期可由于踝关节过度背伸 而跪倒。
3、畸形:
–正常站立姿势:充分伸髋、伸膝、踝背
伸5°-10°;COG位于髋关节后、膝关节 前。
自然步频95-125步/min;
• 步速: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平均
自然步速1.2m/s;
• 步长: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的纵向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