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物质与基本粒子

能量物质与基本粒子
能量物质与基本粒子

能量物质与基本粒子

能量物质即能量微粒是宇宙最小粒子、是处于最底层的粒子,本身并没有物质属性和能量属性的区别,只是简单具备场力属性。能量微粒是相互之间吸引接触时排斥力的场力颗粒,这种场力颗粒是不可再分的,是宇宙大爆炸的喷射微粒。大爆炸初期或局部区域喷射微粒密度大到吸力下几乎接触,经斥力平衡成高速运动线体,如正电子、负电子、重子、γ射线等。随着宇宙不断膨胀密度降低使相互间不能吸到一起而成为无序运动状态并充满宇宙空间,成隐形能量和隐形物质。

能量微粒具有场力聚集效应,无序运动团吸引力集中对外显现,场力效果显能量效应,力传递本身显物质效应。能量微粒有序运动但未达到线体形成密度,即能量微粒密度比散状密度大但又比几乎接触密度小,这种有序运动形式既显能量属性又显物质属性叫电磁波。电磁波形成是聚集能量微粒团膨胀与间隙收缩呈现周期性变化,微粒团收缩时从中心垂直方向挤出膨胀成垂直方向膨胀微粒团,同样伴随则缩,如此交替循环使力属性由电场变为磁场、磁场变电场交替变化。

超微观物质有四态:能量微粒无序运动为第一形态是隐形能量和隐形物质,对外产生引力经空间扭曲传播成暗物质引力,存在于宇宙任何空间只是密度有不同;纠结成运动线体为第二形态是原子基本粒子、宏观物质初始微粒;有序运动电磁波为第三形态是能量与物质过渡体,是一种能量微粒传播方式,同时具有能量属性和物质属性;还有第四形态即能量微粒有序定向流动形态,能量微粒流动是另一种传播方式,可以从宇宙空间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实现转移。

在受外磁力定向推动能量微粒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聚集形成场力强度差也叫电势差,一端对另一端场力差靠空间扭曲传递形成电场,空间扭曲只传递力形式不传递物质和能量。能量微粒流动轨迹成封闭状态时产生不停止环流,若轨迹是具有自由电子导体环,这时空间电场力驱驶自由电子在导体内移动形成电流。能量微粒离散状态有序运动下场合力在空间传播成极性电场,能量微粒定向运动从垂直方向挤出作有序运动场合力在空间传播成极性磁场。

无论正电子还是负电子场力都是定向极性的,我们看到正电子或负电子点电荷各向同性实则是无数电子场力各方向均衡相等但显露极性,经空间扭曲向外传递场力。电子主体是环圈运动线体是物质属性,由能量微粒构成锥体拖尾产生能量属性。能量微粒是最小场颗粒,线体是微观物质基本单元,能量微粒收缩运动构成环饼是电磁波基本单元。能量微粒定向流动构成微粒团密度差,经空间扭曲传递吸引力差别。能量微粒是最小颗粒,各种形态物质只是能量微粒不同运动形式。

能量微粒无序运动合力偏振角为零成无极性场力也是万有引力,有序运动下的电场、磁场合力偏振角不为零产生极性场力即电场力和磁场力。电场力、磁场力、引场力不同属性由能量微粒运动形式不同产生,场力形式在空间扭曲传播成为力场,随着运动形式改变这些场力属性也随之改变。将电磁波认为是能量与物质之间的过渡,随着运动形式改变物质可经过渡变为能量、能量也可经过渡变为物质,物质属性和能量属性随之转化。

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由重子、正电子和负电子基本粒子构成,基本粒子则是作环圈运动的能量微粒线体并且带有锥体状能量微粒有序运动拖尾,既有物质属性又有能量属性。电子处于流动状

态时能量场力属性显现出来,如自由电子在导体中流动产生定向场力,垂直方向产生磁性场力;自由电子可随意调整角度和移动,跟随随导体运动调整角度后锥体状拖尾合力形成极性场力,在垂直方向产生磁性场力,这些场力在空间传播形成电场和磁场。

基本粒子大小或之间距离相对于能量微粒是无比大的空间,在其中运动几乎不受干扰,能量微粒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形成电场力和磁场力的速度也接近光速,但在空间扭曲传播场力速度不等于光速。无序运动能量微粒形成吸力与电场力、磁场力不同,无序运动能量微粒对外场力是无极性引力,而电场力、磁场力是能量微粒有序运动产生的其场力有极性;能量微粒具有无极性基本场力颗粒,运动形式不同形成各种不同场力也构成各种不同形态物质,空间是场力传播媒介。

当流动途径是闭合环时能量微粒产生不停止环圈运动,当流动途径不闭合时则从一端流到另一端聚集产生两端引力差即电势差,两端不平衡引力差沿途径空间扭曲传递形成电场,空间扭曲只传递力形式没有运动,但力可推动自由电子运动形成电流。电势差只是能量微粒密度不同产生的引力差在空间传播,不存物质和能量传输,若能量微粒聚正好处于尖顶扩散端部将产生向空中扩散,就会从另一端经途径通道源源不断得到补充形成能量微粒流动,如发射天线。

写作人:周科祥男,籍贯: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氏;鄙人愿与大家一起分享对能量物质与基本粒子的想法,是否符合事实有待验证,2018年9月写于惠州。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在百度文库中搜索《宇宙时空微粒新理论与平行宇宙》的相关描述。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备人参与者 新授使用时间教者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3、说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 重点:1、概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难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讨论、点拨 教师讲述、谈话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搜集相关的视频、图片、阅读材料等资料,制成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个性展示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是由地球提供的。地球为什么能为生物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物质呢?比如,生物在不停的呼吸过程中,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氧,为什么我们并未感到大气中的氧不断减少呢?原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是不断地循环的。 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回答概念)

提问:概念中的物质是指什么? (回答: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教师补充说明,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 提问:概念中所说的循环是什么? (回答:是物质往返运动。) 提问: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回答: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分解作用等有关知识。 出示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投影片 提问:根据图回答,光合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 (回答:略) 出示呼吸作用过程示意图投影片 提问:根据图回答,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 (回答:略) 提问: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指什么? (回答:略) 提问: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怎样? (回答:略) 提问:滥伐森林对碳循环有何影响? (回答:碳循环过程受阻,大气中碳的含量就会明显增多。) 提问: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碳循环又有什么影响?

物质与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元素之间关系

编织一张“网”,让化学微粒无处可逃 [教学问题]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质与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元素之间关系的相关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判断物质的组成、构成及有关分子的构成一类的问题。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由于学习化学的时间不长,对有关概念及其关系都不够熟悉,所以分析解答起来较为困难,常常对题目混淆不清,导致解答出错。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对这种类型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就会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教学思路]我们可以整理出几个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见下图),在此基础上,再围绕有关题型的内容归纳出以下四种基本格式,现逐一举例说明。 问题格式一:某物质由 组成;某物质由 种元素组成。(填组成该物质的元素名称或种类) 说明:1、此种题型只是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几组 成 物质 元素 构 成 分子 原子 离子 构 成 具 有 相 同 核 电 荷 数 一 类 原 子 的 总 称 构 成 构 成 得 失 电 子 相 互 转 化

种微粒没有关系,一般只要求填写元素的种类或者元素的名称,元素只讲种类不论个数。 2、在化合物中不存在组成该化合物的元素单质或单质的分子。因为化合物是纯净物,如果其中存在单质或单质的分子,那么这个化合物便不止一种成分,显然与概念互相矛盾。所以如果说“二氧化碳是由氧气和碳组成”或者说“二氧化碳是由氧分子和碳组成”等均不正确。 问题格式二:某物质由构成。(填能够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即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的名称)。 说明:1、通常把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如硅等)看成直接由原子构成,而离子化合物(如NaCl等)由离子构成,其余的一般都由分子构成。 2、哪种微粒能够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该物质就由这种微粒构成。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氦气由氦原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但不能说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因为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而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问题格式三:某分子由构成。(填构成该分子的原子名称。) 说明:只填写构成该分子的原子的名称即可,不需要说出个数,因为题目中没有说出分子的具体个数。如: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氧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不能说氧化碳分子是由二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 问题格式四:一个某分子由构成。(填一个该分子中的含的原子名称及个数) 说明:问题中提到了分子的具体个数,就要回答出原子的具体名称及个数。如: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习题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5分,共65分) 1.从健康的角度考虑,提倡素食可以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等的摄入,能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对提倡素食的好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素食能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 B.提倡素食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提倡素食能减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散失 D.提倡素食能使人类从生产者体内获得更多的能量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3. 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初级消费者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4.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如图表示的是() 选项表示内容甲乙丙 A 碳元素的流向消费者CO2库生产者 B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血浆淋巴组织液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甲状腺垂体 (c为b和d的重合区域,e与b、d为并列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项目能量(J) 蝗虫吃掉的植物所含能量419 蝗虫粪便含有的能量219 蝗虫呼吸消耗的能量146 用于蝗虫生长的能量54 A. B.图中的e表示植物未被利用的能量,则字母c的数值等于219 J C.图中字母b+d+e代表植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蝗虫从植物获得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流动是不可循环的 6.如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则下列选项中,能使该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C获得能量最多的是() A.E增多、D增多、A减少B.D减少、B减少、A减少 C.E减少、D减少、A减少D.A减少、D增多、E减少 7.(2014·抚顺市六校期中考试)有人想同时养鼠和水貂、用鼠喂水貂,再用剥去皮的水貂喂鼠,这样是否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A.可以,因为这个系统会平衡 B.可以,因为用鼠喂水貂,所损失的能量可通过用水貂喂鼠收回来 C.不可以,因为食物形成过程中大部分能量都散失了 D.不可以,因为不能用食肉动物喂养食肉动物 8.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第二课时》习题2

《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第二课时》同步练习 1.下列富含糖类的食品是( ) 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①② 【解析】玉米、大米中富含淀粉;豆油中富含油脂;鱼中富含蛋白质。 【答案】 D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油脂的是( ) A.润滑油 B.花生油 C.棉籽油 D.羊油 【解析】润滑油一般指石油产品,其成分属于烃类物质;油脂属于酯类物质。 【答案】 A 3.有关糖类物质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糖类是具有甜味的物质 B.糖类是符合Cn(H2O)m通式的物质 C.糖类是含有醛基或羟基的物质 D.糖类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产生它们的物质 【解析】淀粉属于糖类,但没有甜味,CH3COOH也符合Cn (H2O)m,但不是糖类,CH3CHO 含有醛基,但不属于糖类。故A、B、C三项都错。 【答案】 D 4.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油脂属于酯类 B.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C.天然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D.油脂都不能使溴水或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解析】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 D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在人体内酶的作用下,淀粉可以水解生成葡萄糖 B.人体平均每天摄取的糖类氧化产生的能量占每天所需总能量的60%~70% C.食用的脂肪在人体内酶的作用下,全部重新合成人体所需的脂肪 D.亚油酸能够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解析】脂肪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表现在多方面,如氧化释放能量,并不是全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脂肪。 【答案】 C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蔗糖不是淀粉水解的产物 B.淀粉的水解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 C.蔗糖是多羟基的醛类化合物 D.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淀粉水解,先生成麦芽糖,最终产物为葡萄糖。葡萄糖为多羟基醛,能发生银镜反应,而蔗糖为多羟基酮,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答案】 C 7.油脂水解后的一种共同产物是( ) A.硬脂酸 B.甘油 C.软脂酸 D.油酸 【解析】油脂无论是碱式水解还是酸式水解,都会生成甘油。 【答案】 B 8.某广告称某品牌的八宝粥(含桂圆、红豆、糯米等)不加糖比加糖还甜,适合糖尿病病人食用。你认为下列关于糖尿病病人能否食用此八宝粥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这个广告有误导喜爱甜食消费者的嫌疑,不甜不等于没有糖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 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 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 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 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知道物质、分子与原子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分子、原子等微粒的抽象理解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熟悉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原子核的结构、离子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我们每天要吃各种食物是为了获得营养物质和能量。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特质如何循环,能量怎样流动。 在这一节中大家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学习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3、说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 学习重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2、碳循环 自学导航: 快速阅读课本P107-110,做到做到心中有数,并划记重点和有疑惑的点。 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 查阅资料,独立完成1-4,同座位间也可交流。 生态学上把食物链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在食物链中,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是第三营养级。 1、每天人们不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许多能量,其他生物也一样,这些能量最根本的来源是 2、它首先进入物体内? 3、是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那么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总能量是 4、它是通过方式进入植物体内的? 合作学习:小组间学习 5、读图19-7,讨论能量被固定在绿色植物体内后如何继续流动? 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2)能量由生物流向生物 3)在流动过程中能量是否有流失? 合作学习:读图19-7 能量从一种生物的流向另一种生物时,是不是100%传递?若不是,损失的能量到哪去了?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植物体内的能量主要进行了生理活动? 2)若动物取食植物,能量将如何变化 3)动植物遗体中存留的能量最终怎样变化 合作交流:(3min) 1、用自己的话描述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的去处。 2、根据以上所学,试着用能量金字塔表示能量的流动。 通过分析,能量由被取食者流向取食者,能不能倒过来,由取食者流向被取食者呢?为什么? 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1、 2、 表达交流: 1、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总比蔬菜价格高? 2、假设你流落到一个不毛的荒岛上,只有少量的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是你自己活得最长的办法是什么? 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物质循环,自然界中许多物质如N、P、S、C等元素都可循环,我们要详细了解C循环。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阅读课本P109内容,结合图19-8,自主完成 1、观察图19-8,在图中方框内填写相应的物质名称,并描述碳在该生态系统中是如何循环的。根据刚才的讨论,完成以下内容: 2、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①无机环境中的碳 ②生物群落中的碳 2、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 ①碳是通过由无机环境进入生产者 ②碳是行为由生产者进入消费者 ③碳是通过由生产者、消费者进入分解者

高三生物复习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练习题

. 课后限时练(三十三)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5分,共65分) 1.从健康的角度考虑,提倡素食可以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等的摄入,能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对提倡素食的好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素食能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 B.提倡素食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提倡素食能减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散失 D.提倡素食能使人类从生产者体内获得更多的能量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提倡素食即人直接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从生产者到人类只有两个营养级,因此,缩短了食物链,可以使人类从生产者体内获得更多的能量,减少能量的散失,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B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解析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故A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2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故B项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故C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D项错误。答案C 3. 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E代21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为太阳能,E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21.. .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图片等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3、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欲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我们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碳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节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采用自读,小组讨论、图例展示、分析计算、实例介绍等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到生物学科知识,再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去指导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取长补短,以获取新的知识体系;突出体现新课标“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

“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部分 讨论1: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运动后一段时间人的饥饿感会增强。英国学者研究发现,人们参与慢跑和游泳等不同类型体育运动后的饥饿感不同。 讨论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你能用生物学知识加以解释吗? 人在运动后,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消耗的能量增多,需要及时补充,而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营养物质来提供,所以需要摄取更多的食物。 “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部分 讨论:在你调查的食品中,主要有什么成分?参考信息库中有关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内容,分析这些物质与人体的健康有什么关系。 食品中主要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水、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152等营养物质和一些食品添加剂。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蛋白质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调节生理功能供给热能。糖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同时还可以构成组织细胞和维持心脏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脂肪除供给人体热能、构成组织细胞外,还供给人体必需的脂肪酸,促进指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维生素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广泛参与人体中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无机盐是生物体的必需组成部分,与人体的新陈代谢以及免疫功能息息相关。

[糖类的生理功能]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成 分之一。糖类的主要生理功能: ①供给能量,人体所需能量中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供应的; ②糖类也是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如核糖和脱氧核糖是细胞中核酸的 成分,糖类与脂类形成的糖脂是组成神经组织与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蛋白质是构成一-切细胞和组织结构必不可 少的成分。它是人类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在人体细胞的有 机物中,蛋白质约占1/3,成年人体内平均约含蛋白质16. 3% ,其总 量仅次于水分。 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 ①蛋白质是构成组织和细胞的重要成分,如肌肉、骨骼及内脏主 要由蛋白质组成,一切细胞的原生质都以蛋白质为主,动物的细胞膜 及细胞间质也主要由蛋白质组成; ②用于更新和修补组织细胞; ③参与物质代谢及生理功能的调控。 此外,蛋白质还具有催化免疫功能,如多功能血浆蛋白质、抗体 等。 [脂质的生理功能]脂质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脂质中最常见 的是脂肪。脂肪俗称油脂,按来源可分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大类。 脂质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以下几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DOC)

第二章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的第三节课,是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基础上来进行的,因为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过程中,其中就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过程.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为本节课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会有一些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PPT课件等的互相配合使用,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易于接受、准确的掌握.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八年级完成,从学生方面来讲,由于经过了初中一年多的学习,同学们已经适应了初中阶段的生活环境;了解了生物学科的特点;适应了学科教师的授课方法,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有特点的学习方法.也从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逐步转化成了初中生的学习思想和理念.所以,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虽然会有一些抽象,但同学们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引导,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碳循环的过程.(重点) 2.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和区别.(难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巩固上节课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文本. 【学法指导】 (1)学生课前预习. (2)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3)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合作交流活动. (4)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幻灯片展示巩固练习题.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强化知识,为新知铺垫. 二、导入新课:首先请大家做一个快乐竞猜游戏.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随身尚存的只有少量的玉米和一只母鸡,那里除了能饮用的水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生存策略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生存策略2:先吃玉米,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每组学生各选一名代表,做出选择.(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2) 教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共同来看看鲁滨逊的选择是——先吃鸡,后吃玉米. 母鸡提出抗议: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真题

第三章(一)构成物质结构的基本微粒 一、单选题 1. (2017·深圳)“催化转化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污染的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 B、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C、甲、 丁中同种元素化合价相同D、乙、丙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2. 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3. (2017?自贡)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已知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和82个中 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4 B、58 C、82 D、140 4. (2017?甘肃)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微粒观: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能量观:天然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C、分类观:纯碱和烧碱从组成上都属于碱 D、守恒观:电解水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 5. (2017?内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的三态变化说明分子间具有间隙 B、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C、五个二氧化硫分子可表示为5SO2 D、Al3+可表示一个铝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 6. (2017?威海)学习完“原子的构成”之后,萍萍同学形成了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A、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 C、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 量相差不大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 7. (2017?上海)双氧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方框内应是() 8. (2017?来宾)下列各种粒子,带负电荷的是()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 9. (2017?来宾)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D、分子、原子能构成物质,离子不能 10. (2017?临沂)核电荷数多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一定是() A、分子 B、原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11. 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以 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B、“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C、“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12. (2017?荆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呈电中性 B、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13. (2017?怀化)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能量与物质循环

重点知识: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碳循环和氧循环; 物质的转化; 核裂变和聚变。 学生注意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碳、氧循环的联系; 核电站是用什么原理工作的。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未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反应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水的三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物质的燃烧,铁的生锈)。温度、压力等一些外在因素能影响物质的性质(溶解度,物质的沸点)。 元素循环和物质转化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结合的化学反应;该物质化合价升高。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化学反应;该物质化合价降低。氧气具有氧化性,氢气和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金属获得氧的过程被称为金属的氧化,金属氧化物失去氧的过程被称为金属氧化物的还原。 氧化的例子:物质燃烧、缓慢生锈等;钝化也属于氧化。 还原的例子: CuO+H 2H 2O+Cu CuO+CO CO 2+Cu 2CuO+C CO 2↑+2Cu CuO+Mg MgO+Cu C 2H 5OH+CuO (灼热)=C 2H 4O+H 2O+Cu (一)、六种相互转化关系 1、金属+O 2→碱性氧化物(化合反应) 如:2Mg+O 22MgO 2Cu+ O 22CuO 2、碱性氧化物+ H 2O →碱(化合反应) *只有四种可溶性碱KOH,NaOH,Ca(OH)2,Ba(OH)2对应的碱性氧化物K 2O,Na 2O,CaO,BaO 可直接与水化合生成相应碱,其余不能 如:Na 2 O+H 2O==2NaOH CaO+H 2O==Ca(OH)2 故:上述四种氧化物溶于水时得到的都是相应碱的溶液,除Ca(OH)2是微溶碱外,其余都易溶。 3、碱→碱性氧化物+水(分解反应) a 、不溶性碱.... 受热才能发生分解反应 b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特别注意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如:2Fe(OH)3Fe 2O 3+ H 2O Cu(OH)22CuO+H 2O 4、非金属+O 2→酸性氧化物(化合反应) 如:C+ O 2 CO 2 S+O 2SO 2 5、酸性氧化物+H 2O →酸(含氧酸)(化合反应) 能量、元素循环和物质循环的复习

微粒构成物质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微粒构成物质 抚顺市胜利中学md 一、知识网络建构 分子 原子核 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电子 阴离子 离子 阳离子 二、考点全息整合 考点1、原子结构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注意:原子时不显电性的,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考点2: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1)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形成()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

()电子,形成()离子。 (2)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结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注意1、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He为2个)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3、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在离子中: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考点3: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表达式 (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 注意:(1)电子质量很小,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4: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注意: 1、由于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因此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粒子也有多种。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铁由铁原子构成,铁原子保持铁的化学性质。 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但其他条件下,可以再分。3原子团与原子分子区别 三、专题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 A.离子 B 分子 C 原子D电子 2.在教室里也能闻到教室外的花香,原因是 A.分子质量很小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由原子构成D.分子之间有空隙 3.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说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图片等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3、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欲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我们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碳循环过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

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课题:构成的物质的基本粒子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能初步判断物质组成与构成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描述物质的 组成与构成; 2、理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及相互联系和区别,能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3、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自主复习 1、构成物质的粒子、、。 2、分子是; 原子是; 离子是。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联系是。 4、原子是由构成的,原子核通常是构成的。 5、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 6、在原子中,数 == 数 == 数。 7、在离子中,离子的电荷数 == 数—数;在阳离子中,质子数== 数 + 数;在阴离子中,质子数 == 数 - 数。 8、相对原子质量≈数 + 数。 9、元素的种类是由数或数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原子结构中的 数决定的。 本节归纳: 请同学们归纳出我们学过的常见物质类别它们由哪种微粒构成: 原子: 分子: 离子: 合作探究 1`、如图所示,把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氢气的集气瓶中间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 要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者不反应),而B中需要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 效果。观察对比实验现象,由此可得到那些结论? 【巩固练习】 1、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H B、H20 C、H2 D、2H 2、有人通过闻茶的方法就能判断出茶的产地。人们能够闻到茶香的原因是()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下列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 4、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高中化学《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教案2 苏教版选修1

《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 ②结合油脂的结构式,了解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所生成的酯; ③认识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④了解维生素的分类、性质特点和主要来源,认识维生素C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了解它的 生理功能;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和启发和实验验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②通过与生物学中的有关知识的比较、联系,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的意识, ③通过“生活中有哪些食用油脂”实践活动,明确油脂的组成和分类,感受化学对人类 生活的影响。 ④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维生素对维持生命活动、促进健康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全面摄取多种营养,保持膳食平衡,促进身体健康, ②认识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保持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 ③通过介绍结晶牛胰岛素,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④使化学贴近生活,形成正确的饮食观。 教学重点 1.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淀粉和纤维素的水解反应, 2.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3.维生素C的主要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探究、观察、讨论、归纳法 教学用具 P50 、 P57 课时安排 4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糖类 [创设情景引入] 我们常听人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为什么会觉得饿,为什么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补充一定量食物呢?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生长发育和健康,并从事各项劳动和运动,人类每天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为我们提供能量,使我们有能力进行正常活动。食物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各种成分叫做营养素,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主要有: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六类,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1.补充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甲:生产者,乙:初级消费者,丙:次级消费者,丁:呼吸作用,戊:分解者。 2.生态系统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太阳能。 3.据图补充食物链中甲营养级能量的去向 (1)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3)残枝败叶、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 (4)未被利用。 4.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5.能量传递效率 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一般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6.研究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惑 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因此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4~5个。 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的能量、输入的能量与粪便中的能量有什么关系? 提示:同化的能量=输入的能量=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不断地循环的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2.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 2和碳酸盐。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CO 2(主要)。 (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的。 3.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 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 A .光合作用 B .高能化学键

构成物质微粒的基本性质教案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一课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固本中学赵学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了解构成物质微粒的基本性质。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微粒的运动、微粒间有空隙的微观想象的形成;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 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手段】 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用具】 小试管3支(1支备用)、试管夹1个、大烧杯3个(1个装蒸馏水)、小烧杯3个、酒精灯1个、火柴1盒、纸2张、一端封密的玻璃管1支、胶头滴管3支、注射器1支、浓氨水、酚酞试液(用滴定瓶装)、酒精(用滴定瓶装)、蒸馏水、碘、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举行“学生撕纸”比赛,看谁撕的纸碎片最均匀,最小;(提醒学生不要乱丢纸屑) 提问:这么小的纸块,还能分吗?可以分到什么为止呢?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从瓶中挑一颗碘和高锰酸钾的细小颗粒展示给学生,并提问: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可以再分,那么你能将试剂瓶中的碘和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再分吗? 1、探究实验1 (1)加热固体碘 演示操作:将一颗很小的碘固体放到1支干净的试管中,塞上软木塞,将试管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方缓缓加热。

现象:(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说出实验现象。) 整个试管慢慢变红,固体碘消失。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碘是由细小的微粒构成。 (2)、高锰酸钾溶于水 演示操作:取一小块高锰酸钾固体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5亳升水,振荡,观察现象;将试管中的溶液倒入盛有100毫升水的烧杯中,搅抖,观察现象。 现象:高锰酸钾固体溶解,水变红。 结论:高锰酸钾是由微小的微粒构成。 小结:经过无数科学家的研究,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所构成。人们已经发现物质大多数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等微粒构成。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性质,原子、分子、离子分别构成哪物质,在以后的化学课中再作讲解。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一)、微粒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看到 1、播放多媒体课件“水分子的自述”内容是:嘿,我是构成水的微粒,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我的质量约为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和我一样的微粒。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微粒,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我想请你们猜一猜当我们微粒构成水时,是不是静止不动, 紧密无缝的聚集在一起呢?由此,引入微粒的第一条 性质。接着用大屏幕展示在氢微粒形成的最小的汉字 “原子”。 2、观察图片,用101个构成铁的微粒写下“原子” 二个迄今为止最小的汉字,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十分微小。) (二)、微粒不断运动 在讲台上放一杯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提问: 为什么香水是在讲台上的杯子里,大家却可以闻到香 味? 1、探究实验2

(完整版)营养学基础知识点

一、绪论 决定健康四大因素: 1.内因:即父母的遗传因素,占15%。 2.外界环境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共占17%。 3.医疗条件:占8%。 4.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占60%。 食物与健康 一、营养学的基本概念 1.食物(食品): ①定义: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饮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②食物的作用:..营养功能..感观功能生理调节功能 2.营养(nutrition):人体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3.营养学(nutriology):是研究食物营养、人体营养规律,从而指导人合理膳食,预防疾病,提高国民素质的科学。 4.特殊人群营养学:是以营养学为基础,用以指导特殊人群合理膳食,预防疾病的科学。

二、营养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5.营养素(nutrients) 定义: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是机体构成成分、参 与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的食物中的化学成分。 分类:宏量营养素(macronutrient):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三大能量营养素),需要量相对较大 微量营养素(micronutrients ):维生素、矿物质,需要量相对较小其他:水、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等 ..内容:食物营养、人体营养 ..意义:指导人群合理膳食,预防疾病,提高国民素质 量营养素与能量代谢 适合中国成年人的BMI范围(kg/m2) ≥28 24-27.9 18.5-23.9中国 ≥30 25-29.9 20-24.9 WHO 肥胖超重正常

1斤体重有多少能量?1斤体脂=3850千卡(kcal) 一般速度跑步15分钟耗能1.95×62kg=120kcal半小时240kcal 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人类所需能量来自何方?光合作用的产物食物能量的释放和利用能量是无形的,它是以食物为载体。将食物中的能量营养素加以“处理”,便能使其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能量的表示 来自食物的能量..卡路里(calorie)、千卡(kcal) ..焦耳(joule)、千焦(kJ) ..单位换算关系1 kcal=4.18kJ 营养素能量系数的研究 ..每克营养素在体内体内体内氧化释放的能量; ..至今,三大营养素能量系数也称做Atwater能量转换系数”Atwater (1844-1907) 三大营养素的能量系数 ..蛋白质(4 Kcal/g)碳水化合物(4 Kcal/g).脂肪(9 Kcal/g) 能量系数的应用.计算摄入能量的多少指导食物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