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里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合集下载

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

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

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血常规检查是一种疾病的检查方法,通过对人体血细胞的计数、形态、分布及大小,确定血液的状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患者的检测结果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血常规检查中有许多敏感性指标,可以对体内的各种病理变化予以指导和参考作用。

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血常规检查可以在病因不明时辅助各种疾病的诊断。

一、什么是血常规?通俗易懂话来说:通过检查血细胞的数量和分不分状态来判断血液的质量,或者检测是否有疾病,如果有疾病,通过检测还可对治疗的结果处理,对是否用药和治疗作出判断。

其中有些指标非常重要,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的测量都有较大价值。

二、抽血后针眼处淤青或鼓包是什么原因?抽血的时候鼓包然后淤青了,在临床上属于比较常见现象,无需太过紧张,如果在抽血结束出现此情况,注意避免抽血处沾水,保持抽血处清洁、干燥,当天尽量避免洗澡或者洗澡时注意保护好抽血处,避免洗浴产品进入抽血处,以免发生感染。

1、操作不当:抽血的时候鼓包可能是抽血时操作不当,静脉穿刺失败,导致针头刺穿血管,使血液外渗到皮下组织而引起皮下淤血。

另外也可能是按压不当所致,一般抽血结束以后,需要用棉签用力按压5分钟左右来帮助血管止血,如果按压部位错误或者是按压的时间过短,都有可能引起出血渗透到皮下组织,导致鼓包淤青的症状。

此时患者可以适当用温毛巾对手臂进行热敷,来帮助淤血快速吸收,3天左右症状会逐渐缓解;2、凝血功能异常:如果患者自身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导致抽血后血管持续出血,引起鼓包然后淤青,此时可以化验一下凝血功能,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凝血功能异常一般和遗传性因素、血液系统疾病有关,必要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补充凝血因子,补充纤维蛋白酶原等物质帮助进行治疗。

三、晕血、晕针采血怎么办?晕血、晕针是生理表现,更是心理现象,也可能跟体质、个性差异有关。

有晕血、晕针历史的患者一定要告诉医护人员,以便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一方面请家属陪同,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患者紧张、饥饿、疲劳时采血,采血前我们会对患者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在采血过程中与患者交流,分散其注意力,医护人员的技术纯熟、操作利索迅速也能减少患者的疼痛,防止晕血、晕针的发生。

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

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

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一、血常规检验误差问题血常规是人体检查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检查项目,通过血常规检验观察人体内血细胞数量变化、形态分布等,可以对检查者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检查。

临床上,血常规检验的内容主要有血小板检验、红细胞检验及白细胞检验等,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除了身体自然发生的反应会影响检验,一些心理因素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而且,很多血常规检验项目的指标本来就属于敏感类,对检验者体内的病理反应较为敏感,所以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含量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严格把控血常规检验的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予以血常规检验高度重视。

事实上,血常规检验中常出现许多问题,较为常见的是仪器设备、标本采取及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带来的问题。

首先是检验设备、仪器或试剂带来的问题,如果对设备的功能及工作原理等不熟悉,不清楚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也不能按照说明书的指示及时调整设备的指数等,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检验误差。

而且,设备经过长期的使用,会发生一定的损耗,倘若不进行定期的保养和维护,做完实验之后不及时清洗或清洗不干净等,都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

其次是检验标本的采集造成的实验误差,比较常见的问题多由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

比如,在采集标本时,工作人员的抽血速度过快,或使用试管时没有拔针头,造成溶血的情况。

还有血液标本处理不当的问题,工作人员需要在分析检验项目之前先进行预处理,但很多工作人员却没有操作该步骤。

除此之外,如果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标本盛置容器不干净及血液标本中混入其他的污染物等,都会造成检验结果异常,影响疾病的临床诊治。

还有比较常见的是由检验人员专业素养不过关造成的问题,很多检验工作者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所以在检验工作中往往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

如不遵循规定加入抗凝剂,直接对检验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

也有的工作人员责任心欠缺,往往工作不认真,甚至在计算检验结果时,忘记乘算已经稀释的标本等。

血常规基本知识

血常规基本知识

血常规基本知识一、血常规的定义血常规是指通过对血液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从而了解人体血液的一种常规化验方法。

它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用于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监测疾病的进展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二、常见的血常规指标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含有的一种蛋白质,它负责携带氧气到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30-175 g/L,女性为115-150 g/L。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红细胞的数量。

它反映了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丰富程度,正常值范围为4-5.5 × 10^12/L。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是一种有核的细胞片段,主要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正常值范围为125-350 × 10^9/L。

4.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白细胞的数量。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它可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正常值范围为4-10 × 10^9/L。

5. 血红蛋白浓度(HCT)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它反映了红细胞的染色质质量,正常值范围为0.37-0.52。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它可以用来判断贫血的类型,正常值范围为80-100 fL。

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平均每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含量。

它可以用来判断贫血的类型,正常值范围为27-32 pg。

8.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平均每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浓度。

它可以用来判断贫血的类型,正常值范围为320-360 g/L。

血常规科普文

血常规科普文

血常规科普文血常规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血常规的意义、常见指标的解释以及可能的异常情况。

一、血常规的意义血常规是通过采集血液样本,对其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了解人体的血液状况。

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运输系统,承载着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等,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评估人体的造血功能、免疫功能、炎症程度、贫血程度等,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常见指标的解释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携带氧气。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范围为120-160g/L,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成分,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正常范围为4-5.5×10^12/L,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红细胞增多症。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止血过程。

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血小板减少症。

4.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对抗外界的病原体。

正常范围为4-10×10^9/L,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炎症或感染。

5.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中性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主要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正常范围为40-75%,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感染或炎症。

6. 淋巴细胞比例(LYM%):淋巴细胞是一类免疫细胞,负责免疫调节和抗体产生。

正常范围为20-40%,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免疫功能下降。

三、可能的异常情况1. 贫血: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于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等原因引起。

贫血会导致疲劳、气短等症状。

2. 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感染、炎症、免疫性疾病等。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等。

3.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如鼻血、皮下出血等。

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

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

血常规检验科普小常识血常规检查是一种疾病的检查方法,通过对人体血细胞的计数、形态、分布及大小,确定血液的状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患者的检测结果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血常规检查中有许多敏感性指标,可以对体内的各种病理变化予以指导和参考作用。

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血常规检查可以在病因不明时辅助各种疾病的诊断。

鉴于血常规检查在疾病诊断、治疗、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医学上一直在不断对血常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

血常规检查不仅是确保患者临床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价准确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及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血常规检验的一些小常识。

二、血常规检验常见指标血常规检验常见指标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等。

红细胞计数主要是针对患者血液之中的红细胞数量予以评价。

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之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之一,在人体内主要负责氧与二氧化碳交换,细胞寿命为120d。

红细胞计数过高一般为先心病、肺心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生活者等,红细胞计数减少多为贫血、白血病、化疗后患者等。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运转氧或二氧化碳的蛋白质,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临床意义类似,其疾病诊断具有一致性。

白细胞的功能相对较多,包括吞食异物、损伤自愈、病原体防御、免疫力等,故检查结果所涉及的疾病较多。

白细胞计数升高一般为炎性症状、尿毒症、白血病、手术后患者等,白细胞计数降低与病毒感染、伤寒、疟疾、化疗有关。

血小板计数升高一般为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值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血小板计数减低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化疗等有关。

红细胞平均体积也是一个很有用的指标,一般临床关注较少,其减小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铁粒幼贫血、地中海贫血等有关,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有关。

三、血常规检验采血方式血常规检验采血方式包括静脉采血与指尖采血,使用静脉血進行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相对较高,且疼痛感略低于指尖采血。

血常规检验的科普小常识

血常规检验的科普小常识

血常规检验的科普小常识在医院接受体检或者治疗时,拿到一张血液检验报告单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份报告单上的各种指标和数字却让人一头雾水。

其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就是血常规指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小常识以及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血常规血液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身各组织和细胞与血液的流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血液检查可以反映出身体多方面的信息。

其中,血常规检查是一种较为普遍常见的检查方法。

它通过观察血细胞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来判断血液情况以及疾病的诊断。

首先是红细胞计数,该指标反映了人体内红细胞数量是否正常。

如果红细胞数量过低,则可能会导致贫血等问题;而若高于正常值,则可能会存在某些心脏或肺部疾病问题。

其次是白细胞计数,该指标主要用于监测机体免疫功能或感染程度。

如果白细胞计数异常偏高,则通常说明机体正在经受某种感染;而如果过低,则意味着机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血小板计数,它能够反映人体止血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血小板数量过低,则可能会导致出血问题,而过高则可能会引起血栓形成等疾病。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指标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测来获得,如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等。

这些指标都能够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对于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观察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血液检查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前置准备流程。

例如在检查前应该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饮酒以及大量喝水等操作。

这样才能够保证血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并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二、怎么查看血常规检验报告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体检项目,也有时候会在医院进行疾病筛查。

当我们拿到血常规报告单时,看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项指标后带有箭头,很多人容易感到紧张和担忧。

然而,在正确理解这些数据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正常范围。

不同的年龄、性别、季节等因素会影响血液中细胞数量及比例的变化。

血常规化验报告中隐藏的信息

血常规化验报告中隐藏的信息

血常规化验报告中隐藏的信息作者:黄静来源:《大健康》2019年第04期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检验中最为基础的一项检查项目,通过血常规检查能够及时发现机体中存在的异常情况,对于一些疾病早期迹象能够早点发现。

随着医学上检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血常规检查中血液分析准确性、科学性及灵敏性也在不断提升,血常规检查优点表现为操作简单、效率较高,具有可重复性,在临床多种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血常规检验结果对于临床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抢救等都发挥有积极作用,但是血常规检验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其检验结果分析通常患者难以看懂,那么血常规中到底隐藏有什么的信息呢?如何对一份血常规化验单进行简单解读?1.血常规检验临床意义血常规检验主要是检测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及相关项目计数。

血液检查项目现阶段已经成了临床检查中一项基础常规项目,其检查意义在于能够及时发现一些疾病早期迹象,对于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比如患者出现感染性疾病时,血液中白细胞分类情况会发生改变,且白细胞数量有明显变化;患者存在贫血情况时,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会出现降低,且血液中血红蛋白数值有明显下降;若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则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血流不止,难以进行止血情况;若患者血小板数量上升,则可能出现血栓情况。

进行血常规检查还可以了解机体是否存在细菌感染情况,是否存在脾功能亢进,有没有必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情况。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现阶段进行的抗病毒药物治疗,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骨髓抑制作用,骨髓抑制效果最显著的便是干扰素,所以在进行抗病毒治疗之前或治疗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患者血常规检验。

2.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2.1患者自身生理情况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比如说患者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等情况会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另外患者血液采集时间及患者近期服用药物情况也会对检查结果带来影响。

比如机体血液中细胞在不同时段有明显变化,不同天气情况下或是人在进行运动过后,或是服用一些激素类药物后,其血常规检查结果均有所不同。

血常规基本知识

血常规基本知识

血常规基本知识血常规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对患者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判断患者身体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通常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检测。

下面是关于血常规基本知识的介绍。

一、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识别和消灭外来病原体。

白细胞数量增多可以说明免疫系统在抵抗病原体方面正常发挥着作用,但是白细胞数量过多也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如造成炎症或免疫系统失调等。

白细胞数量的正常范围在4.0-10.0×109/L之间。

二、红细胞红细胞在身体内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与血氧压力降低、氧气供应不足、或者肺功能异常有关。

红细胞数量正常范围在4.5-5.5×1012/L之间。

三、血色素血色素是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

血色素的含量如果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出现贫血的情况。

血色素正常范围在120-160g/L之间。

四、血小板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的凝固作用。

如果血小板数量过少,可能会导致出现出血倾向,如鼻出血、口腔出血等等。

血小板数量正常范围在100-300×109/L之间。

总之,血常规检查对于评估人体健康状态和诊断疾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些指标,还有一些其他的血液指标也十分重要,如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分布宽度等等,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所有指标的结果来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同时,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患者需要保持饮食正常、睡眠充足和避免引起身体疼痛、情绪波动等情况,以减少假性异常结果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血常规里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作者:任静
来源:《幸福家庭》2019年第12期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检查。

血液中有三种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分别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通过观察血液的数量、形态以及百分比等情况来进一步地判断疾病,是临床医生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也是检验科最常见的检查项目。

教科书的知识告诉我们,血常规中一般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升高考虑的是细菌感染,而淋巴细胞计数或比率升高,白细胞计数不升高或降低考虑的是病毒感染。

这种判断方式也被常规用于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的传统筛查,然而事实上单一依靠血常规真的可以明确到底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吗?
其实不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白细胞计数降低也可以是严重的细菌感染引起的。

人体在遇到较强细菌感染的时候,由于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那么感染就会在短时间内在人体体内进行播散,严重的可以引起脓毒血症以及败血症,菌血症等情况,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或者是当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时,疾病的临床表现会加重。

比如:流感病毒感染的时候,由于最初的白细胞计数下降,中性粒细胞减少,如果合并肺炎的时候,白细胞可能不会升高反而会出现进一步的降低,这就说明不是单纯的病毒性感染,可能合并或者是并发更加严重的细菌感染了。

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比率升高也不一定就是细菌感染引起。

医学研究发现,疾病的早期,随着病程进展,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逐渐地开始下降,当然淋巴细胞会对应出现一个升高的趋势。

比如:传染性的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疾病在早期的时候会出现一个白细胞正常或稍偏低的表现,随着病程进展,白细胞反而出现一个增高的趋势,这也说明了该疾病不是细菌感染,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③单单依靠血常规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血常规中的检查指标只能作为临床上对疾病诊断的一种参考,当然还有一些标志物,比如C反应蛋白、血沉以及血清降钙素原等也不能单独用来判断是否是细菌感染或者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表现,这些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都只能为临床的相关诊断提供辅助参考,并不能用来作为特异性的判断标准。

血常规中除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之外,还有嗜酸性粒細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出现升高主要提示的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比如: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哮喘,以及其他药物过敏或者是荨麻疹等。

某些皮肤性的疾病:皮炎,湿疹以及银屑病等。

某些血液性疾病:如淋巴瘤、嗜酸性肉芽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降低主要提示的是:伤寒杆菌感染,副伤寒,烧伤以及长期使用激素引起的疾病等。

嗜碱性粒细胞升高提示:过敏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或相关转移性恶性肿瘤等都会导致升高。

嗜碱性粒细胞降低由于参考值较低,故在临床上降低时无特别的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