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研究领域中案例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5)2.1 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概况 (7)2.2 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特点 (8)2.3 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9)三、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10)3.1 政策支持不足 (11)3.2 市场竞争激烈 (13)3.3 人才短缺 (14)3.4 技术水平有限 (15)四、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6)4.1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 (18)4.2 提升会展品牌影响力 (19)4.3 培养专业人才 (20)4.4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21)五、案例分析 (22)5.1 案例一 (23)5.2 案例二 (25)5.3 案例三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研究结论 (29)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0)一、内容简述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会展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桥梁,正逐渐成为推动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些城市通常拥有较低的运营成本和丰富的资源,为会展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小城市往往能够更灵活地响应市场变化,推出符合当地特色的会展项目,从而吸引更多的参展商和观众。
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会展设施和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制约了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
部分中小城市在会展策划、运营等方面缺乏经验,导致会展活动效果不佳。
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业态,已经逐渐融入城市发展的大潮之中。
对于中小城市而言,会展经济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研究现状及思考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21, 11(5), 447-451Published Online May 2021 in Hans. /journal/mmhttps:///10.12677/mm.2021.115058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研究现状及思考周琪御道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收稿日期:2021年4月17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10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17日摘要和谐的城市营商环境可以促进城市经济良性发展,有效的城市营商环境指标评价可以为城市营商环境把脉诊断及其评估获得科学合理改进完善的运行方案提供支撑。
本文介绍了城市营商环境背景,综述了城市营商环境主题内容及优化措施效果,列举分析了典型的国际化新加坡市、高效快捷上海市、多效能杭州市营商环境案例,总结了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研究应用现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讨论分析。
关键词城市,营商环境,评介,现状思考Current Research and Consideration ofUrban Business Environment EvaluationQi ZhouYudao Engineering Consulting (Beijing) Co., Ltd., BeijingReceived: Apr. 17th, 2021; accepted: May 10th, 2021; published: May 17th, 2021AbstractHarmonious urban business environment can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and effective urban business environment indicator evaluation can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urban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obtain scientific, reasonable, improved and perfect operation scheme.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business environ-ment, summarized the theme content of urban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the effect of optimiza-作者简介:周琪,硕士,经济师,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综合规划及评价应用。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一、概述“空间的生产”概念源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强调了空间并非自然存在或既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动态建构的过程。
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空间不仅反映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而且也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和载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空间生产的模式、形态与意义都在不断演变。
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而言,深入理解和应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重构、城乡关系调整乃至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是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探讨“空间的生产”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城镇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探寻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空间治理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城镇化向着更高质量、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方向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病: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手段,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探讨“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产性,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载体。
可持续生计文献综述

感谢观看
为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提高他 们的生活水平。
2.加强教育培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 和创业能力。
3.优化土地制度: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收和补偿机制,确保失地 农民的合法权益。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 调查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对失地农民的生计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其次,利用问卷 调查收集失地农民的生计信息,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此外, 还进行了实地调查,以深入了解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生计需求。
结果与讨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我们获得了丰富的失地农民生计信息。从调查结 果来看,失地农民的生计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失地农民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 面临着就业困难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然而,也存在一些积极因素,如部分 失地农民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了自身素质,获得了更好的就业机会。
5、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可持续生计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 续生计的概念、现状分析、知识梳理和实践案例等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可持续生计的定量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的理论 框架等。
展望未来,可持续生计研究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未来 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可持续生计的理论研究,提出更具指导性的理 论框架;二是开展更多的实践研究,总结可持续生计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三是加 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可持续生计的全球发展;四是结合新技术和方法,如大 数据等,为可持续生计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4、实践案例
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一些可持续生计实践项目,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例 如,非洲的一些国家通过推广节水农业、雨水收集和存蓄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 产效益和生计活动的可持续性。同时,亚洲一些国家也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发展 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中国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中国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形象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城市形象的传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信息不对称、文化差异等。
研究中国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中国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有助于提升中国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制定有效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可以更好地展示中国城市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投资者和人才,从而提升中国城市的国际地位。
研究中国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城市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可以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这将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中国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市场中,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对于其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跨文化传播策略,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从而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研究中国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而跨文化传播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通过研究跨文化传播策略,可以为中国文化产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繁荣。
中国城市形象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城市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特色。
中国城市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不仅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工作,还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底蕴。
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广州永庆坊案例

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广州永庆坊案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在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保持并传承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成为了城市规划者和文化研究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以广州永庆坊为例,深入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广州永庆坊,作为广州市荔湾区的一个重要历史街区,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貌。
在城镇化进程中,永庆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其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的过程既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必然性,也反映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本文将通过对永庆坊的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分析其在空间重构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的认识,还可以为其他城市在类似情况下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城市规划与文化研究的交叉融合,为构建更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广州永庆坊的历史背景与现状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区域,隐藏着一条名为永庆坊的古老街区。
永庆坊,作为广州历史街区的一个缩影,不仅见证了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永庆坊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始建于清代,曾是广州城内的重要商业和居住区。
这里曾经是商贾云集、文化繁荣的地方,街区内建筑风格独特,传统岭南建筑与西洋建筑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美学特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永庆坊也面临着许多历史街区共同的困境:老旧建筑破败、人口结构变化、文化特色逐渐消失等。
近年来,随着广州市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永庆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对永庆坊进行了全面的空间重构和文化实践。
我国共享制造现有实践案例研究

我国共享制造现有实践案例研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共享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共享制造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正在逐渐成为制造业的新风口。
我国共享制造的现有实践案例有哪些?这是一个有趣而又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共享制造的实践案例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共享制造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1. 途歌汽车分时租赁途歌汽车是国内最大的汽车分时租赁服务商,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北京。
途歌汽车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汽车智能化硬件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一个汽车共享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在线预订和取还车辆。
该平台通过对汽车进行定位、动态调度和在线支付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汽车的共享利用,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
途歌汽车共享制造的实践案例不仅提升了汽车的利用率,还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服务。
该案例充分展示了共享制造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潜力,为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蚂蚁借呗蚂蚁借呗是支付宝旗下的一款个人信用贷款产品,该产品利用大数据挖掘和信用评分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信用贷款服务。
用户可以在支付宝平台上通过简单的操作申请借款,并在通过审核后即可获得贷款。
蚂蚁借呗通过共享资源和信息,实现了用户信用数据的共享和风险共担,有效降低了信用贷款的门槛,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便捷的信用贷款服务。
蚂蚁借呗的实践案例展示了共享制造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效果,也为个人信用贷款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
该案例的成功实践为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3. 腾讯云物联网腾讯云物联网是腾讯云推出的一款物联网平台,该平台整合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企业提供了物联网设备的接入、数据存储和分析等服务。
通过腾讯云物联网平台,企业可以快速搭建物联网应用,实现设备的互联和共享,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腾讯云物联网的实践案例在智能制造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案例充分体现了共享制造在工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现象日益成为众多大中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中国经济特区的代表,深圳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旨在以深圳为例,深入探讨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城中村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通过对深圳城中村改造历程的回顾,总结其改造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分析深圳城中村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中村改造的深入发展,文章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这些策略和建议将围绕政策制定、资金筹措、规划设计、社区参与等多个方面展开,旨在促进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文章将总结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启示和意义,强调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社区建设,实现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深圳城中村现状分析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城中村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现象,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经济功能。
目前,深圳的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关内地区,如福田、罗湖、南山等区域,这些地区由于早期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形成了大量的城中村。
深圳的城中村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建筑密度高,空间布局紧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二是人口构成复杂,既有原住民,也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人口流动性强;三是社会功能多样,城中村内不仅有居民的居住功能,还涵盖了商业、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四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城中村的改造力度,但仍然存在一些基础设施短板,如道路狭窄、排水不畅、消防设施不足等。
在城中村的社会经济功能上,它们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相对低廉的住房和生活成本,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 2014 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项目。 〔收稿日期〕 2014 - 12 - 10 〔修回日期〕 2015 - 03 - 04
城市科学
·25·
《城市问题》2015 年第 9 期
中国城市研究领域中案例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档案分析法、案例研究、历史分析法、民族志、扎根理 论等研究方法,都是以不同视角探索、描述和解释客 观世界的有益工具。
第三,边缘型研究。边缘型研究并非指研究议 题不重要,而是指研究对象往往是边缘群体或研究 问题往往是边缘现象,现有的资料或文献极少,关注 度有限,只能通过案例研究进行探索性或解释性研 究。围绕黑人族群[23]、中越通婚中的越南女性[24]、 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部门[25 - 27]的空间分布特征及 其形成机制、边缘群体与主流社会之间的空间冲突 等议题的研究探讨即属此类研究。此外,城市规划 中的公共参与问题虽然在学界已成为讨论的热点, 但 相 应 的 实 证 研 究 才 刚 刚 起 步,也 适 用 案 例 研 究[28 - 29]。
早时期 相 当 流 行 的 历 史 和 实 地 研 究 方 法 相 形 失 色[1]。
然而,为了模型而模型化、缺乏理论突破、忽视 人的主 观 能 动 性 等 实 证 主 义 弱 点 也 不 断 显 现[2]。 20 世纪 70 年代地理学的行为革命和八九十年代新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理论流派的兴 起,从根本上对“客观而中立”的研究者立场和“旨 在发现普适性规律”的研究目标发起了强有力的挑 战[3]。事实上,地 理 学 存 在 的 意 义 也 不 全 是“发 现 普适性的规 律 ”,而 是 揭 示 人 和 事 件 与 其 所 根 植 的 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4]; 而城市规划理论也 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的 真谛在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5]。
总第 242 期 〔文章编号〕 1002 - 2031( 2015) 09 - 0025 - 05
城市问题
2015 年第 9 期 〔DOI〕 10. 13239 / j. bjsshkxy. cswt. 150904
中国城市研究领域中案例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张延吉 吴凌燕
〔摘 要〕 以 2000 年以来 8 本国内核心期刊为样本,对其中的质性研究进行了评析。发现既有研究以案例研究为主,
本文以对我国城市研究中既有的质性研究的概 述和评析为基础,旨在厘清质性研究的适用领域,并 通过探讨既有研究的不足明晰该类研究的实施方法 和分析要点,以期在未来的城市研究中促进质性研 究方法的运用,形成与定量研究互补互促的局面。
二 中国城市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概 况
本文选择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代表性期 刊,包括《地 理 学 报》、《地 理 科 学》、《地 理 研 究》、 《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城市规划 学刊》、《城市问题》等 8 本期刊。在 CNKI 数据库 中,选择 2000 - 2014 年,摘要中包含“定 性”、“质 性”或“案例”关键词的文章,共得到 1380 篇。
但是,大部分在摘要中提及案例研究,或者题目 中就包含“……为例”关键词的文献并非质性研究。 所谓的案例是调研或计量分析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范 围,因此不能计为质性研究。通过对 1380 篇论文进 行逐一筛选,最终确定了 78 篇质性研究论文。这一 结果表明,质性研究在城市研究领域仍未成为主流。 从质性研究的方法看,除了 2 篇依靠扎根理论的文 献外[8 - 9],其他多数为案例研究。
中国城市研究领域运用计量方法的热潮肇始于 2000 年前后,并且伴随着统计软件和空间分析软件 的普及而日益受到重视,这对于在总体上认识中国 城市的各类产业和人口等要素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具有重要意义。但片面追求定量分析方法,也导致 了既有研究对微观主体———“人”的忽视,对城市空 间演化机制缺乏深度剖析[7],对中国特色建构理论 缺乏突破。
城市科学
中国城市研究领域中案例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果( 逐项复制) ; 或者在哪些条件下,某一特定的结 果不可能出现或出现其他结果( 差异复制) 。
已有研究通过差异复制的办法选取两个或多个 案例进行分析。如刘宣通过比较两个土地产权结构 不同的城市更新项目在行为与结果等方面的差异, 强调明晰产权在 旧 城 更 新 中 的 重 要 性[37]。 周 向 频 等以形、神两个维度比较成都市的三个历史街区的 开发案例,分析不同开发模式对空间品质和文化遗 产保护的影响[38]。张 朝 枝 通 过 比 较 几 个 衰 退 中 复 苏和并无起色的旅游景区,指出市场潜在需求是影 响旅游地盛衰的根本原因,而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 仅能起到辅助作用[39]。
此外,也 有 部 分 文 献 为 单 案 例 研 究,这 在“文 献—案例—结论”机械式论文中尤为多见。国外单 案例研究的经典文献确不少见( 如格瑞汉姆·亚里 森所著的《决策的本质: 古巴导弹危机的解释》等) , 但对于大部分研究而言,通过逐项复制和差异复制, 多案例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比较结论,有助于扩大 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和适用性,而单案例就不具备 这样的优势。如有学者通过对广州丽江花园小区的 案例研究,发 现 门 禁 社 区 不 会 导 致 区 域 的 邻 里 割 裂[42],但在单案例的论证过程中缺乏对环境条件的 理论抽象和基于理论的案例复制,使得该研究结论 的可推广性受到质疑。
第一,机制型研究。即研究探寻的是机制和原 因型的理论问题( why 型问题) ,比如“为什么产业 集群没有产生产业创新”[11]、“为什么商业区改造收 效甚微”[12]、“为什么风景区开发中的公用地悲剧无 法避免”[13]、“为何形成了职业型的乡村聚居区”[14] 以及居住区 社 会 空 间 的 形 成 机 制[15] 等 问 题。 这 些 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因素,只 有通过案例研究的深入剖析,才能更精准地接近事 实,并对既有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
因此,研究者日益认识到实证主义、人本主义、 结构主义三大理论流派,来源于不同的本体论、认识 论和方法论[6],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调查法、实验法、
〔作者简介〕 张延吉( 1989—) ,男,上海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和非正规经济; 吴凌燕 ( 1991—) ,女,福建福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
多为机制型、动态型、边缘型和启示型等类型研究,且普遍存在理论意识不强、案例选择依据不明以及分析严谨性不足等问
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案例研究的科学性,限制了城市研究的深度。
〔关键词〕 案例研究; 城市研究; 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9; TU984
〔文献标识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一 引言
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是城市研究的两个重 要领域,它们都以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前者关注 空间要素本身的组织规律和分布格局,后者关注空 间的人为干预和控制过程,两者分别为认识空间和 改造空间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四,启示型研究。即案例研究起到启示性的 作用,它们或在实际社会中被忽视或具有一定的代 表性。研究者往往通过案例分析以指出实践中的问 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如陈燕萍等通过对深圳市上下
沙村商业运行的案例分析以反思保障房商业配套标 准的误区的研究[30]; 再如邹兵、陈宏军通过深圳一
个法定图则的修改和争议过程探讨了法定图则在体 制机制和技术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思路[31];
早期的城市研究以“白描”为手段,热衷于对资 料的整理和一般性的归纳,研究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较差。伴随着 20 世纪 60 年代的计量革命,实证主 义逐步成为西方城市研究的主流范式,无论是城市 地理还是城市规划学科都日益重视数理统计方法, 强调研究者应在研究中保持中立态度,并且通过建 模推动理论发展,累积理论成果。如同芭比所言,当 时量的研究方法几乎统治了社会科学研究,使得更
再如程诚等以力邦社区的案例阐述了社区在农民工 市民化过程中的 积 极 作 用[32]。 类 似 的 文 献 研 究 还
包括姚凯通过一则规划管理案例探讨政府与市民的 互动体制问题[33]、王兰对芝加哥和上海规划编制体
·26·
城市科学
《城市问题》2015 年第 9 期
系的比较研究[34] 以 及 雷 诚 等 对 城 乡 结 合 部 集 体 所 有土地不同配置类型的比较研究[35]等。
第二,动态型研究。即研究探寻的问题包含在 动态的过程之中( how 型问题) ,比如“弱势群体如 何生产空间”[16]、“如何孕育城市文化创意的空间集 聚”[17]、“城 中 村 改 造 后 如 何 实 现 农 民 的 市 民 化”[18]、“乡村绅士化的时空演变有怎样的特征和差 异”[19]、制造企业总部如何发生了迁移”[20]等问题。 也有研究以个体的生命历程为视角,研究了个人的 迁居、通勤等行为的空间表现及其动因[21]。也有研 究以人—地关系的演进过程,探讨两者间的互动关 系类型与动力机 制[22]。 上 述 这 类 研 究 往 往 通 过 历 时性的回溯或案例追踪,获得研究对象动态变化的 全貌。
三 案例研究在城市空间研究中适 用的领域
殷认为案例研究适用于解答“怎么样”、“为什 么”等问题,即 how 和 why 的问题,适用于当下现实 中的实际 问 题,并 且 研 究 者 几 乎 无 法 控 制 研 究 对 象[10]。由于大多数城 市 空 间 研 究 都 关 注 当 下 问 题 且其不受研究者的控制,因此城市研究中的案例研 究方法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