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最新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条幅标语口号]24字价值观的解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条幅标语口号]24字价值观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28591a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7.png)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条幅标语口号]24字价值观的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条幅标语口号1.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3.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厉行节约,从我做起。
4.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5.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7.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实现中国梦精神动力。
8.好人好报、恩将德报9.节俭养德,杜绝浪费。
10.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
1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牢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12.片言只语体现修养,小事细节彰显文明1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知行统一。
14.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15.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
16.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17.真诚友善促和谐,文明礼让树新风18.讲诚实、重信用、守承诺19.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育文明乡风,建和谐新村2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2.提倡“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2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真诚做人、守信做事25.播种美言善行,收获和谐春风26.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27.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8.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29.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1.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33.共建和谐社区,共享幸福生活3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最新)

一、【伯禽趋跪】周鲁伯禽。
观于桥梓。
入门而趋。
登堂而跪。
【原文】周伯禽、随康叔三见周公。
三被笞。
以问商子。
曰。
南山之阳有桥木。
北山之阴有梓木。
盍往观。
伯禽见桥高而仰。
梓卑而俯。
还告商子。
曰。
桥者父道。
梓者子道。
明日。
伯禽入门而趋。
登堂而跪。
周公嘉其得君子之教。
周公制礼。
实开礼教之源。
且尝一饭三吐哺。
一沐三握发。
以礼天下之贤士。
其子伯禽未谙礼节。
宜其三见而三笞之也。
商子以桥梓明父子之道。
俾尽乎礼。
诚不愧为君子矣。
【白话解释】周朝初年间时候。
有个周公的儿子。
名叫伯禽。
跟了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
就被他的父亲痛打了三次。
伯禽就去问商子。
这是为了什么缘故。
商子道。
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
叫做桥木。
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
叫做梓木。
你何不去看一看呢。
伯禽听了商子的话。
就去看了。
只见桥木生得很高。
树是仰着的。
梓木长得很低。
可是俯着的。
就回来告诉商子。
商子就对伯禽说道。
桥木仰起。
就是做父亲的道理。
梓木俯着。
就是做儿子的道理。
到了第二天。
伯禽去见周公。
一进门就很快的走上前去。
一登堂就跪下去。
周公称许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二、【宋桓罪己】宋桓未立。
深明大体。
遇水恤民。
言惧名礼。
【原文】周宋大水。
鲁庄公使吊焉。
公子御说。
承父命对曰。
孤实不敬。
天降之灾。
又以为君忧。
拜命之辱。
臧文仲曰。
宋其兴乎。
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
桀纣罪人。
其亡也忽焉。
且列国有凶。
称孤。
礼也。
言惧而名礼。
其庶乎。
罪归诸己。
则和气致祥。
人心欢洽。
罪归诸人。
则戾气相感。
民怨沸腾。
公子御说以天灾引咎自责。
臧孙达谓其是宜为君。
有恤民之心。
厥后果称贤君。
可见人君之宜履礼爱人也。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宋国里受了重大的水灾。
鲁国里的庄公就差了人去吊问。
宋国庄公的公子名叫御说的。
受了他父亲的命。
对鲁国差来的人说道。
因为了孤的不敬。
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
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
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歉的。
就此拜受了贵国君侯的赐问了。
鲁国的大夫官臧文仲知道了这一番话。
就说道。
宋国将要兴起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全部句子

忠孝仁义礼智信全部句子1. 忠就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这就好比是大树忠于大地,要是大树离开了大地,那还能活吗?想想那些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他们不就是忠诚的最好体现吗?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就是忠啊!2. 孝可是咱做人的根本啊!一个人要是不孝顺,那还能算人吗?就像鸟儿不回巢看望父母一样让人不可思议!你看看那些孝顺的孩子,尽心尽力照顾父母,多让人感动啊,像黄香温席的故事,不就是孝的典范吗?3. 仁不就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嘛,对人友善,乐于助人,这不就像阳光温暖大地一样自然吗?雷锋不就是这样的仁者吗,他无私地帮助别人,给大家带来了多少温暖和希望啊!4. 义是啥?就是讲义气啊!朋友有难,两肋插刀,这多豪迈啊!就像梁山好汉那样,为了兄弟情义可以不顾一切,那才叫义薄云天呢!想想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他们的义多让人佩服!5. 礼呀,就是要讲礼貌,尊重他人,这就跟花朵散发芬芳让人喜爱一样。
在生活中,那些有礼貌的人总是让人觉得很舒服,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小小的举动就是礼的体现呀!6. 智可不是耍小聪明,那是真正的智慧,能解决问题,能看清局势,就像夜晚的明灯照亮前路!像诸葛亮,那智慧简直绝了,用智谋打了多少胜仗啊!7. 信就是要讲信用,答应的事就得做到,不然跟骗子有啥区别?这就像钟表一样,准时而可靠!商鞅立木为信,不就是因为他坚守信用才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吗?8. 忠是对国家的承诺,孝是对父母的感恩,仁是对他人的关怀,义是对朋友的支持,礼是与人相处的规范,智是解决问题的法宝,信是立身之本。
这每一个都不能少啊,少了哪个都不行!就像车子少了一个轮子还能跑吗?想想那些做到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人,多让人尊敬啊!9. 要是人人都能做到忠孝仁义礼智信,那这个世界得变得多美好啊!就像春天里到处盛开的花朵一样灿烂!看看那些美好的品德在人们身上闪耀,多让人开心啊!10. 忠孝仁义礼智信,这可不是空话,是要我们实实在在去做的呀!这就像盖房子,一砖一瓦都不能马虎!我们都应该努力去践行,让这些美好的品德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那我们的人生才会真正有意义啊!我的观点结论:忠孝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视和践行的,它们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也能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十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礼义之邦”中华的传统美德,是华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华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华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华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仁义礼智信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忠孝廉耻勇过去,人们往往以“缺德”来作为对人最贬恶的评价。
伴随着社会、意识和观念的日异更新,富裕的日益亲近和贫穷的渐行渐远,评价体系也早已作了根本意义上的改弦更张,并达到了空前的一致和统一。
忠孝廉耻勇,一担轻为重。
知会现代人,思思老祖宗。
应应千年梦,何收其大同。
只是善作念,始本恶为终。
何谓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挥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何谓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挥羞恶之心,发挥刚义之气,义也。
何谓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挥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何谓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挥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何谓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
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
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勤俭,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
忠孝廉耻勇
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
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