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水杨醛缩二乙烯三胺Cu_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染料降解性能_江银枝
双核乙二胺水杨醛Schiff碱Cu(II)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o th d a o r i a in e vr n n. ca e r c o d n t n i me t l o o
Ke r s: c i a e; r sa sr cu e c mp e y wo d S h f b s c t l t t r ; o lx y u
JANG G a g q ’ I u n — i ( eate t f hm sy G i o nvri , uyn 50 5 C ia D pr n o e ir, uz uU iesy G iag50 2 , hn ) m C t h t
Abta tA wl os-k opr I) o pe a enpeae yc ri tn r ci fe yeeim n ai l dhd s c: i goel ecpe (I cm l hsbe rprd b o dn i e t no t lnda ies c a eye r d i x ao a o h l y l
D。 . 0 g c , =1 7 6 / m3 =1 3 . 2, R = .53 w 2 012 ; 10 8 I 004 ,R = .52 结构分 析表 明 , 配合物
中存 在两种 截然 不 同的 c u
(I 配位 模式 ,u 1 离子采取 四方平面构型 ,u 2 离子却为扭 曲八面体几何构 型。 I) C() C () 关键词 : 夫碱 ; 席 晶体结构 ; 配合物
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合铜_Cu_Salen_O_2催化氧化安息香

·234·
化 学 世 界
2004 年
1. 3. 1 催化剂的合成 在装有回流冷凝管和搅拌器的三颈烧瓶中加入
0. 1 m o l 水杨醛和 60 mL 85% 的乙醇, 开动搅拌器 搅拌, 溶解后滴加 0. 05 m o l 乙二胺, 加毕后加热回 流 1 h, 冷却到室温, 将析出的淡黄色固体滤出, 用 60% 的乙醇洗涤, 烘干得双水杨醛缩乙二胺。 产率: 89. 2% ; 熔点: 126~ 127℃[ 文献[7] 值: 127~ 128℃ ]; 元素分析 C 16H 16N 2O 2 实测值 (计算值) % : C 69. 9 (71. 6) , H 6. 05 (5. 97) , N 10. 9 (10. 4) ; 红外光谱 IR , Μmax cm - 1: 3054, 1635, 1218, 748, 690。
第七届浙江省大学生化学竞赛创新研究课题

第七届浙江省大学生化学竞赛创新研究课题Salen 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氧化反应作为最基本的单元反应在化学工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降低氧化过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使用各类绿色的氧化剂如氧气、过氧化氢、臭氧等替代传统使用的各类计量氧化剂,已成为氧化反应研究的热点。
但这些清洁氧化剂的使用亦存在一些不足,如:氧化性不强、氧化性能不确定、反应条件复杂等。
因此,选择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是实现氧化反应绿色化的关键。
Salen 催化剂因其制备方法相对简单、结构易修饰、选择性好等优点,在催化醇和烯烃的绿色氧化反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课题要求以水杨醛及乙二胺为原料制得席夫碱配体,再经与金属离子配合制得Salen 配合物。
对制得的Salen 配合物进行结构、性能分析,考察它们在安息香绿色催化氧化合成苯偶酰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反应式见Scheme 1和Scheme 2。
OH HO2H 2NCH 2CH 2NH 2OHN N HO M 2+O N N OM 2+M = Co, Cu, Zn.......Scheme 1 制备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合金属配合物[M(Salen)]的反应方程式C H OHC O C O C O [M(Salen)]O 2Scheme 2 Salen 催化剂催化氧化安息香的反应方程式一、具体要求如下:1. 以水杨醛、乙二胺为起始原料,选择合适的方法合成双水杨醛缩乙二胺。
2. 选择合适的金属盐,与双水杨醛缩乙二胺配合制得三种不同金属的Salen 配合物。
3. 建议以空气为氧源,考察[Co(Salen)]在催化安息香绿色氧化合成苯偶酰反应中的性能,对反应条件进行较系统优化(包括催化剂用量、添加剂、溶剂、温度、时间等条件)。
探索催化氧化反应产物的纯化方法,根据反应情况和目标产物的性质可以选择重结晶或柱色谱法。
4. 在得到的优化条件下,考察其它不同金属配合的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合金属配合物对安息香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双水杨醛缩乙二胺Schiff_碱

双水杨醛缩乙二胺Schiff 碱及其钴(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摘要:本实验以水杨醛、乙二胺、硝酸镍为原料,采用加热、回流等方法合成了席夫碱配体及其Ni(Ⅱ)配合物。
并采用红外光谱、EDTA直接滴定法、测定熔点等途径对化合物进行表征。
关键词:水杨醛;乙二胺;席夫碱;氯化钴;红外光谱水杨醛及其衍生物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由水杨醛及其衍生物与胺类化合物反应生成的席夫碱与其金属配位生成的金属配合物在医药、催化、分析化学、腐蚀和光致变色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回流条件下双水杨醛缩乙二胺Schiff 碱及其钴(Ⅱ)配合物的合成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表征。
一、实验部分(一)主要仪器和药品药品:水杨醛、乙二胺、95%乙醇、85%乙醇、无水乙醇、2mol/L HCl溶液、Co·6H2O。
仪器:天平、红外光谱仪、熔点仪、毛细管圆底烧瓶、磁力搅拌器、球形冷凝管、布氏漏斗、温度计、酸式滴定管(50mL)、锥形瓶、烧杯。
材料:滤瓶、pH试纸反应物参数:名称乙二胺水杨醛氯化钴西佛碱分子量60.1 122 238 268.1g/mol密度g/ml 0.9000 1.1656 1.92(二)实验原理1.双水杨醛缩乙二胺Schiff碱及其镍(Ⅱ)配合物的合成Schiff碱的合成是涉及到加成、重排、消去等过程的一种缩合反应。
反应物的立体结构及电子效应在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反应机理如下图:本实验采用水杨醛和乙二胺在75℃的条件下用回流法制备相应的Schiff碱,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席夫碱基团通过碳氧双键(-C=N-)上的氮原子与相邻的具有孤对电子的氧(O)、硫(S)、磷(P)原子作为给体与金属原子配对,所以氮原子相邻位置存在这类原子的Schiff碱往往具有高配位能力。
(三)实验装置图(四)实验内容1.Schiff 碱配体及其镍(Ⅱ)配合物的合成实验步骤现象记录(1)Schiff 碱配体的合成在装有回流冷凝管和搅拌器的圆底烧瓶中加入6ml水杨醛和30ml无水乙醇,开动搅拌器搅拌。
水杨醛缩乙二胺席夫碱及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水杨醛缩乙二胺希夫碱及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一实验目的1 掌握水杨醛缩乙二胺席夫碱碱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复习回流、重结晶、热过滤、洗涤等基本操作方法。
3掌握磁力搅拌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水杨醛及其衍生物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由水杨醛及其衍生物与胺类化合物反应生成的希夫碱与其金属配位生成的金属配合物在医药、催化、分析化学、腐蚀和光致变色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回流条件下双水杨醛缩乙二胺Schiff 碱及金属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进行了研究。
席夫碱碱的合成是涉及到加成、重排、消去等过程的一种缩合反应。
反应物的立体结构及电子效应在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反应机理如下图:本实验采用水杨醛和乙二胺在50℃的条件下用回流法制备相应的Schiff碱配体L,反应方程式如下:希夫碱基团通过碳氧双键(-C=N-)上的氮原子与相邻的具有孤对电子的氧(O)、硫(S)、磷(P)原子作为给体与金属原子配对,所以氮原子相邻位置存在这类原子的Schiff碱往往具有高配位能力。
M2+为金属离子(M2+分别为Cu2+、Zn2+、Ni2+、Mn2+、Ni2+等离子)二仪器和药品1 仪器100mL三口烧瓶恒压滴液漏斗磁力搅拌器玻璃塞抽滤瓶烧杯2 药品水杨醛(相对分子质量122.12,密度1.17g/cm³乙二胺(相对分子质量60.10,密度0.90g/cm³无水乙醇乙酸铜、硝酸钴、乙酸锰、乙酸锌、硝酸锌、氯化镍三实验步骤1 希夫碱配体(L)的合成步骤移取5.2mL(0.05mol)的水杨醛与15 mL的无水乙醇溶于三口瓶中,再量取1.8mL(0.025mol)的乙二胺与10mL的无水乙醇于烧杯中搅拌溶解。
将三口瓶固定在搅拌器上,开启仪器,将乙二胺的无水乙醇溶液逐滴滴加到三口瓶中,恒温55℃反应1小时。
反应结束。
抽滤得黄色的固体,干燥称重并计算产率。
反应装置图如下:乙二胺的无水乙醇溶液2 希夫碱配体(L)与金属离子(M2+)的反应步骤称取1.34g(0.005mol)配体L,与20 mL的无水乙醇混合溶解于三口瓶中,在称取金属盐,若为乙酸铜时质量为1g(0.005mol)。
水杨醛缩胺类双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_李翠勤

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Vol.28No.7Chemistry &Bioen gineering55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030129)收稿日期:2011-04-28作者简介:李翠勤(1978-),女,河南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合成及聚烯烃的化学改性。
E mail:licuiqin78@163.com 。
doi:10.3969/j.issn.1672-5425.2011.07.013水杨醛缩胺类双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李翠勤1,孟祥荣2,张 鹏1,景常荣2,刘长环1,朱秀雨1(1.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2.大庆石化公司化工一厂,黑龙江大庆163714)摘 要:以水杨醛与乙二胺为原料,通过席夫碱反应合成一类水杨醛缩胺类双席夫碱,并进一步与铜、锌、镍3种金属离子络合得到3种过渡金属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合成的水杨醛缩乙二胺配体分子结构与理论结构相符,且分别与铜、锌、镍离子络合形成了稳定的过渡金属配合物。
关键词:水杨醛;席夫碱反应;金属配合物中图分类号:O 625.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425(2011)07-0055-03席夫碱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配体,通过改变连接的取代基、变化电子给予体原子本性及其位置,便可开拓出许多从链状到环状、从单齿到多齿的性能迥异、结构多变的席夫碱配体,这些配体可以与周期表中大部分金属离子形成不同稳定性的配合物[1,2]。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的席夫碱,其中水杨醛缩胺类双席夫碱是一类有代表性的离域 共轭有机分子,在合成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强络合作用,因具有良好的电子转移性质而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3,4]。
此类席夫碱具有一个N,N,O,O 构成的空腔,可以容纳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金属配合物[5]。
张英菊等[6]对水杨醛缩乙二胺配体结构研究表明,水杨醛缩乙二胺配体失去两个酚羟基上的氢,随后与Ni 、M n 等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四齿配合物,该配合物的稳定性随配位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大。
1,3-丙二胺缩水杨醛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1,3-丙二胺缩水杨醛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金属配合物具有多种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已经广泛应用于催化、荧光、自组装等领域。
缩水杨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配体,其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3-丙二胺缩水杨醛金属配合物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该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已经得到一定的研究,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因此,本研究旨在合成3-丙二胺缩水杨醛金属配合物,研究其结构和性质,为该类配合物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合成3-丙二胺缩水杨醛金属配合物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3-丙二胺缩水杨醛金属配合物,选择合适的金属离子(如Ni2+、Co2+、Cu2+等)和配体,调节反应条件,得到纯度较高、结晶良好的配合物。
2. 研究其结构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红外光谱技术等手段对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建立配合物的结构模型,确定金属离子与配体的配位方式。
3. 研究其性质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热重分析、磁性测定、荧光光谱测定等实验,探究其热稳定性、磁性和荧光性质等方面的特点,并对其应用潜力进行评估。
三、预期结果及意义预期得到一系列结构合理、纯度高、性质稳定的3-丙二胺缩水杨醛金属配合物,其中包括了Ni2+、Co2+、Cu2+等常见金属离子的配合物。
通过对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析,得到其分子的重要结构参数和物理性质,并确定其应用中的潜在优势和不足之处。
该研究对于推动3-丙二胺缩水杨醛金属配合物相关应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其在催化、荧光材料、生物传感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验数据支持。
Salen双核Cu2+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染料降解

第 4 3卷 第 6期
2 01 6年 1 1月
江
大
学
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报【 理 学版 )
V N o 1 . 4 3 N o . 6
ov . 20 16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h t t p: / / www. z j o u r n a l s . c o m/ s c i
DOI :1 0 . 3 7 8 5 / j . i s s n . 1 0 0 8 — 9 4 9 7 . 2 0 1 6 . 0 6 . 0 1 9
S a l e n双 核 C u 2 + 配合 物 的合 成 及 催 化 染料 降解
江 银 枝 ,程 本 能 ,孙 红 英 ,时 永 强
( 浙江 理 工 大学 化 学 系 , 浙江 杭州 3 1 0 0 1 8 )
Te c h Un i v e r s i t y,Ha n gz h o u 3 1 0 0 1 8,Ch i n a )
Th e b i n u c l e a r Cu ”c o mp l e x wi t h s a l e n s c h i f f b a s e :S y n t h e s i s a n d c a t a l y t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i n d y e d e g r a d a t i o n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2 0 1 6, 4 3 ( 6 ) : 7 3 3 — 7 3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配合物的合成
向反应瓶中依次加入乙醇 (20 mL) 、水杨醛 (10 mmol)和二乙烯三胺(5 mmol), 搅拌混匀, 加热回流, 薄层液相色谱 (TLC) 跟踪反应进程 , 结束反应 , 冷却 浓缩, 得到黄色黏稠液体. 石油醚重结晶得 H2L, 为 黄色固体, 产率为 90%. IR (KBr 压片, cm1): 3432 (νN–H, νO–H), 1632 (νC=N), 1581, 1497, 1460, 1279 (νPh–O); 1 H NMR (CDCl3, 400 MHz): δ 13.34 (s, 1H, OH), 8.36 (s, 1H, CH=N), 6.84~7.28 (m, 4H, ArH), 3.72 (t, 2H, CH2), 3.00 (t, 2H, CH2). 向 反 应 瓶 中 依 次 加 入 乙 醇 (20 mL) 和 H2L (5
2.3
图2 甲基橙(a)和酸性蓝 9(b)结构图
脱色性能实验 甲基橙的脱色
2.3.1
酸二钠(EDTA)、 1-(吡啶基偶氮)-2-萘酚(PAN)指示剂、 铬黑 T (EBT)指示剂、浓硝酸、蒸馏水、甲基橙、酸 性蓝 9、30% H2O2 和 0.1 mol/L HCl 溶液均购自中国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 其中 , 甲醇为色谱纯 , 乙醇为工业级纯, 其他试剂为分析纯或化学纯. 试剂 未经处理直接使用. 蒸馏水与纯净水为本实验室自制. 1 H NMR 谱用 400 UltraShiedTM (400 MHz)核磁共 振谱仪(Bruker, 德国)测得, CDCl3 为溶剂, TMS 为内 标. 红外采用 KBr 固体压片法, 用 Avatar 370 FI-IR 红外光谱仪(Nicolet, 美国)测得. C、H 和 N 元素分析 在 1106 型元素分析仪 (Carlo-Erba, 意大利 ) 上进行 . 以 PAN 为指示剂, EDTA 络合滴定法测定 Cu2+含量. 降解动力学曲线和米氏常数测定利用 CARY 50 Cone 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计 ( 美国 ) 进行跟踪 , 数据处理利 用 GraphPad Prism 5 软件. 降解产物利用高效液相色 谱仪 SPD-15C&LC-15C (Shimadzu, 日本)测定.
3
3.1
结果与讨论
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分析
采用元素分析仪对所合成配合物的 C、H 和 N
进行元素分析, 数据见表 1. 样品在 600℃马弗炉中灼烧, 0.5 mol/L HNO3 中 浸取, 以 PAN 为指示剂, 用 EDTA 络合滴定法测定 Cu2+含量, 数据见表 1. 以 DMF 为溶剂配制成浓度为 103 mol/L 的溶液,
关键词 席夫碱 配合物 染料降解 模拟酶 米氏常数
1
引言
法或酶法的缺陷提供了可能[10]. 近 10 年来, 金属配合 物, 尤其是 Cu 配合物已成为化学模拟酶领域的热点 研究方向[11]. 近年来, 已有文章报道了配合物催化降 解有机染料的研究[12~15]. 而席夫碱配合物因具有良好 的催化性能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有研究报道, 水杨醛 缩二胺类双席夫碱配合物具有可逆吸附氧分子和催化 氧化等性能[16~18]. 为此, 本文合成了双水杨醛缩二乙 烯三胺 Cu2+配合物(图 1), 并研究了其对偶氮染料甲基 橙以及三苯基甲烷型染料酸性蓝 9 (图 2)的降解能力, 为解决染料降解难的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摘要
合成了双水杨醛缩二乙烯三胺席夫碱(H2L)及其 Cu2+配合物(CuL·H2O), 并对其进
行了表征. 利用分光光度法考查了 CuL·H2O 催化降解甲基橙和酸性蓝 9 的性能, 利用 HPLC 法测定了降解产物. CuL·H2O 能催化甲基橙降解, 但效果较差, 催化降解产物为顺式丁烯二 酸. 该配合物能催化酸性蓝 9 降解, 37℃条件下降解脱色率达到 90%以上, 其降解动力学符 合酶促反应特征, 具有明显的延滞期、线性期和缓慢期. 测得米氏常数 Km = 2.006 × 105 mol/L, 降解产物为顺式丁烯二酸. 推测了 CuL·H2O 作为仿酶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和酸性蓝 9 的降解机制. 说明 CuL·H2O 具有优良的仿酶特性和底物选择性.
选择甲基橙的起始浓度为 25 mg/L 进行实验. 以 30% H2O2 为氧源, 对配合物进行甲基橙的降解实验, n 配合物:n 染料 = 1:10, n 双氧水:n 染料 = 1000:1, 用分光光度 计跟踪脱色进程.
2.3.2
酸性蓝 9 的脱色
选择废水的起始浓度为 25 mg/L 进行实验. 以 30% H2O2 为氧源, 对配合物进行酸性蓝 9 的降解实 验, n 配合物:n 染料 = 1:10, n 双氧水:n 染料 = 1000:1, 用分光光 度计跟踪脱色进程.
M
νM=N 550 νM–O 600, 585 (s/cm2 mol) 17.84
Elemental analysis (Ana. (Cal.)) C H N M 55.24 (55.29) 5.28 (5.42) 11.07 (10.75) 15.98 (16.25)
于室温下 , 用电导率仪对化合物的电导率进行测定 , 数据见表 1. 用 KBr 压片法, 在 400~4000 cm1 范围内, 测定 了相关配体及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谱图归属见表 1. 从表 1 数据可以发现, 元素分析理论值和实验值 吻合很好 . 电导率测定说明 , 配合物为中性配合物 , 与溶解性能实验发现的不溶于水、醇等极性溶剂相符. 从表 1 可知, 配体在 3432 cm1 处为中强吸收, 而在 3200 cm1 处的 N–H 吸收峰消失, 说明 Phen–OH 与 N–H 之间产生了氢键; 而配合物在 3375 cm1 处的强 吸收和 3175 cm1 处的中强吸收说明配位水的存在和 N–H 中的 N 不参与配位. 配合物的 C=N 伸缩振动和 Phen–O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分别是 1638 和 1298 cm1, 相对于配体的两个吸收峰(1632 和 1279 cm1)均发生 蓝移, 说明 C=N 中的 N 和 Phen–O 中的 O 参与了配 位. 配合物在 550 cm1 处的 M–N 振动吸收, 以及在 585 和 600 cm1 处的 M–O 振动吸收, 进一步说明一 种 N 原子和两种 O 原子参与了配位. 推测其可能的 结构如图 3 所示[19, 20].
2
2.1
实验部分
试剂与仪器
水杨醛、二乙烯三胺、乙醇(95%)、三乙胺、氯
仿、甲醇、石油醚、氯化铵、二水合氯化铜、浓氨水、 醋酸、醋酸钠、碳酸钙、六水合氯化镁、乙二胺四乙
中国科学: 化学
2014 年
第 44 卷
第 10 期
图1
双水杨醛缩二乙烯三胺铜配合物的合成
mmol), 搅 拌 溶 解 , 升 温 回 流 , 向 反 应 体 系 中 加 入 CuCl2 乙醇溶液(5 mmol, 20 mL), 加毕保温反应, TLC 跟踪其反应历程 . 结束反应后 , 趁热过滤 , 滤饼用乙 醇洗涤多次至无 Cu2+, 得配合物 CuL·H2O, 为翠绿色 固体, 产率为 74%. IR (KBr 压片, cm1): 3375 (νO–H), 3175 (νN–H), 1638 (νC=N), 1441, 1541, 1598, 1298 (νPh–O).
1529
江银枝等: 双水杨醛缩二乙烯三胺 Cu(II)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染料降解性能
表1
配合物的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和红外分析结果
νO–H 3432 3375 νN–H 3432 3175 IR (cm1) νC=N νPh–O 1632 1279 1638 1298
Compound H2L Cu2L2·2H2O
中国科学: 化学 SCIENTIA SINICA Chimica 论 文
2014 年
第 44 卷
第 10 期: 1528 ~ 1535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双水杨醛缩二乙烯三胺 Cu(II)配合物的合成 及催化染料降解性能
2行 HPLC 分析, 采 用外标法确定其降解产物. HPLC 条件: 柱子(Wondasil C18, 4.6 mm × 150 mm), 流动相(V 甲醇:V 水 = 4:6), 流速(1.00 mL/min), 进 样量(25 L), 检测器(SPD-15C 型 UV 检测器), 波长 (285 nm).
表2
甲基橙的脱色降解结果
2 0.3% 0.0% 4 2.1% 0.1% 6 4.9% 0.5% 8 6.0% 1.0% 10 8.0% 5.0% 12 10.0% 7.9%
时间 (h) 配合物 对照组
乎没有效果.
3.3
酸性蓝 9 的降解
3.2
甲基橙的降解
因为工业废水中染料的浓度很低, 所以, 只需要 研究低浓度染料的脱色降解即可 . 确定吸收波长为 463 nm, 选择甲基橙的起始浓度为 25 mg/L, 在 30℃ 条件下进行实验. 以 30% H2O2 为氧源, 对不同的配 合物进行甲基橙降解实验, n 配合物:n 染料 = 1:10, n 双氧水:n 染 料 = 1000:1, 用分光光度计跟踪脱色进程 , 实验结 果见表 2. 从表 2 中可以发现, 配合物对甲基橙脱色降解几
确定吸收波长为 630 nm, 绘制酸性蓝 9 的吸光 值与浓度曲线(图 4), 结果发现, 在酸性蓝 9 的浓度小 于 35 mg/L 时, 吸光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 遵循朗伯比尔定律. 选择废水的起始浓度为 25 mg/L 进行实验, 首先 进行氧源的选择 . 固定温度为 37 ℃ , 分别以 O2 和 H2O2 为氧源 , 对配合物进行酸性蓝 9 的降解实验 . n 配合物:n 染料 = 1:10, n 双氧水:n 染料 = 1000:1, 氧气流速为 5 mL/min. 用分光光度计跟踪脱色进程 , 实验结果如 图 5 所示. 由图 5 可知, O2 和 H2O2 为氧源时, 配合物对酸性 蓝 9 的脱色均具有催化作用; 以 H2O2 为氧源时, 催化 效果明显, 在 12 h 内脱色率可以达到 90%. 因此, 选 择 30% H2O2 为氧源, 改变温度, 对配合物进行酸性 蓝 9 的降解实验, n 配合物:n 染料 = 1:10, n 双氧水:n 染料 = 1000:1, 用分光光度计跟踪脱色进程(图 6). 由图 6 可知, 以双氧水为氧源, 且 n 配合物:n 染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