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光合作用

合集下载

光合作用的5个实验步骤

光合作用的5个实验步骤

光合作用的5个实验步骤
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同时释放出氧气。

下面是五个关于光合作用的实验步骤:
1. 实验目的: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2. 实验原理:光合作用需要光、水、二氧化碳等条件。

3. 实验材料:盆栽植物、水、二氧化碳气体、透明塑料袋、不透明塑料袋、黑纸片等。

4. 实验步骤:
- 将盆栽植物放入透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

- 在袋子里放一些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 将袋子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 观察一段时间后,用不透明塑料袋将盆栽植物罩住,并在袋子上放一张黑纸片。

5.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会发现植物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叶片会发黄。

而在有光照的情况下,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叶片会变得翠绿。

这些实验步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并加深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

生物-(五)光合作用

生物-(五)光合作用
(五)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年代
科学家
结论
1771 普利斯特利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45 1779 1864 1880
英格豪斯 梅耶
萨克斯 恩格尔曼
只有在光照下只有绿叶才可以更新空气
植物在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变成了化学 能储存起来
绿色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光合作 用的场所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左移 B.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右移 C.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强,a点右移,b点右移 D.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强,a点左移,b点右移
(3)温度与光合速率
(1)指出曲线中光合作用有机物合成量最多的点在哪儿? 光合速率最快的点在哪儿?
c
呼 释放
b
光照强度
吸 速
CO2
a

a点:在黑暗中的呼吸速率(只进行呼吸作用)
b点:此光照下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点:在此条件下使光合速率最大的光照强度 净光合速率 + 呼吸速率 = 总光合速率
• 不同的农作物,对光照强弱的需求不同。 阳生植物 :喜阳光充足环境。 (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阴生植物 :喜潮湿、背阴环境。 (如:胡椒、三七、人参等)
5、光合作用反应式
CO2 + H2O
光能 叶绿体 (CH2O)+O2
或者
光能 6CO2 + 12H2O 叶绿体
C6H12O6 + 6H2O+6O2
6、光合作用的实质 物质转变: 无机物
有机物
能量转变: 光能 活跃化学能 稳定化学能
7、影响因素
(1)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

初中科学光合作用教案5篇

初中科学光合作用教案5篇

初中科学光合作用教案5篇最新学校科学光合作用教案5篇光合作用可用来解释奥克利定律,即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成正比。

光合作用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大,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会降低光合速率。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学校科学光合作用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学校科学光合作用教案精选篇1学习目标: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熟悉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运用试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4、培育不断探究新学问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学习难点: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试验。

学习方法:观看争论法,试验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情景质疑:1、提问:光合作用的概念、产物、条件?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为什么我们没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二、问题探究与合作沟通学习任务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阅读教材,普利斯特利的闻名试验。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试验是否总能胜利?此试验胜利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试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试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同学先争论试验材料,试验步骤,然后参考教材,小组试做并进行沟通对比。

学习任务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1)试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消失这种现象?(小组争论,得出结论)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尝试应用:为爱护环境,我们应怎么做?学习任务三: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自主学习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4节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课件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4节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课件
2021
第5章 第2课时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01 课前篇 自主预习


02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1)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 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5.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硝化细菌(包括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氧化土壤中的NH3释放的能量,将 CO2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其反应式如下:
2NH3+3O2
2HNO2+2H2O+能量
2HNO2+O2
2HNO3+能量
6CO2+12H2O
C6H12O6+6O2+6H2O
【探究应用】
4.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图中甲、乙、丙、丁表示能量或物质,①② 表示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丙分别表示

。丙在暗反应中的作用


(2)物质乙是
,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示踪法进行
探究,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乙全部来自

(3)物质丁是
,过程①叫作
,过程②所需的还
原剂是图中的
。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5的含量
2.以下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质中完成的有( )
①2H2O
4H++4e-+O2
④CO2+C5→2C3
A.①②③ B.①③④
②ATP→ADP+Pi+能量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叶绿体基质中完成的是暗反应,有②③④。

光合作用的5个实验步骤

光合作用的5个实验步骤

光合作用的5个实验步骤光合作用是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的重要途径。

光合作用的5个实验步骤器材:天竺葵一盆、烧杯、锥形瓶、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棉絮、镊子、白瓷盘、酒精、碘酒、厚一些的黑纸、曲别针。

光合作用的实验步骤:1、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二天,使叶内的淀粉尽可能多地消耗掉。

2、第三天,取出放在黑暗处的天竺葵,选择几片比较大、颜色很绿的叶子,用黑纸将叶的正反面遮盖。

黑纸面积约等于叶片面积的二分之一,正反面的黑纸形状要一样,并且要对正,用曲别针夹紧。

把天竺葵放在阳光下晒4到6小时。

3、采下一片经遮光处理的叶和另一片未经遮光处理的叶,放在沸水中煮3分钟,破坏它们的叶肉细胞。

4、把用水煮过的叶子放在装有酒精的锥形瓶中,瓶口用棉絮堵严。

将锥形瓶放在盛着沸水的烧杯中,给酒精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

待锥形瓶中的绿叶已褪色,变成黄白色时,撤去酒精灯,取出叶片。

把叶片用水冲洗后放在白瓷盘中。

5、将叶片展开铺平,用1∶10的碘酒稀释液,均匀地滴在二张叶片上,观察现象。

光合作用的实验目的学习光强、光质、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合作用的实验原理因为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及外部因素不断变化而相起,因此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经常改变着。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光强、光质、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主要有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叶片含水量、叶片的发育阶段等等。

一般而言,光强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强。

但由于植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在光强增加相同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度的增强程度并不相同,并且当光强增加到一定限度时,光合作用不再增加了。

因光合色素对不同性质的光的吸收值是不同的,因此不同颜色的光也会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红光、蓝紫光光合作用强度大,其它颜色的光会使光合强度下降,绿光的光合强度几乎为零。

因温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与暗反应酶的催化活性,因此也会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

一般而言,温度在0℃-35℃之间时,每增加10℃光合强度增加一倍;但超过40℃-50℃后,光合强度下降。

光合作用各阶段反应式

光合作用各阶段反应式

光合作用各阶段反应式光合作用是植物和一些原核生物的重要生命过程,它通过吸收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能吸收、光合电子传递、光化学反应和碳同化四个阶段。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个阶段的反应式及其过程。

一、光能吸收阶段:光能吸收是光合作用的第一步,它发生在植物的叶绿素分子中。

叶绿素是植物中负责吸收光能的主要色素,它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光子。

在光能吸收阶段,光子被吸收后,叶绿素分子中的电子被激发,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光能吸收反应式:光子 + 叶绿素→ 激发态叶绿素二、光合电子传递阶段:光合电子传递是光合作用的第二步,它发生在叶绿体的光合膜中。

在这一阶段,激发态叶绿素分子中的电子经过一系列传递过程,最终被传递到反应中心复合物。

在光合电子传递过程中,光能被转化为电能,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还原剂和氧化剂。

光合电子传递反应式:激发态叶绿素→ 反应中心复合物三、光化学反应阶段:光化学反应是光合作用的第三步,它发生在反应中心复合物中。

在这一阶段,光能被用来驱动化学反应,将氧化剂还原为还原剂。

其中最重要的反应是光解水反应,它将水分子分解为氧气和电子。

光化学反应反应式:光+ H2O → O2 + 2H+ + 2e-四、碳同化阶段:碳同化是光合作用的最后一步,它发生在植物的叶绿体中。

在这一阶段,植物利用光合产生的还原剂和二氧化碳进行化学反应,产生有机物质,如葡萄糖。

这个过程被称为光合碳同化。

碳同化反应式:CO2 + 2H+ + 2e- → (CH2O) + H2O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也是地球上维持生命的重要过程之一。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有机物质。

同时,光合作用还能够释放出氧气,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保持地球生态平衡。

总结:光合作用包括光能吸收、光合电子传递、光化学反应和碳同化四个阶段。

在光能吸收阶段,光子被叶绿素吸收,激发叶绿素分子中的电子。

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

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

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1.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6CO2+12H2O+光能→C6H12O6+6O2+6H2O。

这个方程式描述了光合作用中的两个主要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

2.光反应: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内的“光合体”中。

在光反应中,光能被吸收,并转化为高能化学物质ATP和NADPH。

光能被叶绿素吸收后,电子从叶绿素分子被激发并传递给电子传递链,最终产生ATP和NADPH。

在此过程中,水分子也被分解,产生氧气作为副产品释放到空气中。

3.暗反应: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中的基质内。

在暗反应中,ATP和NADPH提供能量和电子,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最常见的是葡萄糖。

暗反应中最重要的过程是碳同化,通过鲍斯-卡尔文循环进行。

暗反应的终产物为三碳糖(三磷酸甘油),它可以进一步合成葡萄糖。

4.光合色素: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蓝藻素等。

其中叶绿素是最重要的光合色素,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光能。

叶绿素分子的结构使其能够吸收可见光中的蓝色和红色光,而反射绿色光,因此植物的叶子呈现出绿色。

5.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合作用需要适宜的光照、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

光照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关键因素,光照强度过强或过弱都会抑制光合作用。

适宜的温度范围也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但过高的温度会破坏蛋白质结构,导致光合作用受阻。

6.光合作用的调节:植物对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有自我调节机制。

当光照强度较强时,植物会关闭气孔,减少水分蒸发和二氧化碳流失,以避免过度脱水。

当二氧化碳浓度较低时,植物会加大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浓缩,以增加光合作用的效率。

7.生物光合作用的意义:生物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维持生命的重要过程之一、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维持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

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为动物呼吸提供了必要的氧气。

总结起来,生物光合作用是一种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影响因素展开讨论;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
2.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光合作用的知识;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探讨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3.教学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产中如何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如合理施肥、光照调控等。
3.拓展阅读与思考:
-阅读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文章或科普书籍,了解光合作用在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思考光合作用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4.小组合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光合作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制作一份PPT或手抄报,进行课堂分享;
2.作业量适度,难度适中,确保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教师应及时检查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难点:
(1)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2)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光合作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重难点:
(1)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2)运用光合作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知识;
(2)运用实验、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干冰用来冷藏食物
二氧化碳做气肥
思考:
1、为什么山洞中狗会死去而人却安然无 恙? 2、人们为什么没察觉到杀狗的“凶手” 是 二氧化碳的? 3、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二氧化碳的? 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实验探究五:
如果在已经变浑浊的石灰水中继续通入 过量的二氧化碳,会怎么样呢?
1、CO2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D ) A、溶于水中 B、溶于石灰水中 C、进行光合作用 D、制成干冰 2、鉴别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最 简便的方法是( C ) A、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B、测定三种气体的密度 C、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试验三种气体的溶解性
即学即用
1、二氧化碳常用来灭火,不是因为它( C ) A.本身不能燃烧 B.不支持燃烧 C.能溶于水 D.密度比空气大 2、鉴定二氧化碳的常用试剂是( A ) A.澄清石灰水 B.带火星的木条 C.燃着的木条 D.蒸馏水
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
) 1 4~ 5 对人体的影响 使人感到气闷、头昏、心悸 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
10
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 以致死亡
温室效应
大气中二氧化碳能阻 止地球向外层空间排 放热量,其含量增加 会使全球变暖
产生原因:燃料燃烧 产生的CO2逐年增加; 森林的乱砍滥伐;
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 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 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思考:
日常生活中,为了装饰我们的房子, 我们给墙壁扫石灰水,当石灰水变干时墙 壁会被一白色的物质覆盖,变得很白。在 这过程中,为了使效果更好,人们常在房 中放 一盆炭火,这是为什么呢?利用你 所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 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所放出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因此,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就没有基础。 光合作用对原料的吸收利用和对产物的输导, 所需要的能量又是呼吸作用所释放出来的。 所以,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有 无呼吸作用
第5节
光合作用(二)
让你做侦探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 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 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 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 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 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 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 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实验探究三:
方案及步骤: (1)先用向上排气法 收集一瓶气瓶的CO2。 (2)向图示的烧杯里 倾倒 CO2。 实验 现象 分 析
蜡烛从下至上熄灭。
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助 燃,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讨论:怎样进入一 个久未开启的菜窖 较为妥当?
一定要证明 菜窖的安全 方可进入!
灯火 实验
实验探究四:
图2-48 实验室制取二 氧化碳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78.5℃时,变成固体——叫干冰
实验探究一:
方案及步骤: (1)先用向上排气法 收集一瓶气瓶的CO2。 (2)向图示以平衡的 纸筒倒入CO2 。
实验 现象 分 析
倒入二氧化碳的一侧下沉。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探究二:
以上实验得知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有: 能溶解在水里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 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 + H2O H2CO3 但是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 和水。 H2CO3 H2O + CO2
碳酸很不稳定,在常温下即可分解,实验室里没有碳酸
5、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3、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可用来( BD )
A.制汽水 B.人工降雨 B.作温室肥料 B) D.以上都不是 D.作致冷剂 4、H2CO3→H2O+CO2↑的反应类型是( A.氧化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5、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口常有一层白色的固体物质,该物质 CaCO3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OH)2 + CO2 CaCO3 + H2O 。 6、冬季在我国北方用石灰浆刷墙后,常在房中放一盆炭 火,它起的作用是( D ) A、提高室内温度 B、增大室内CO2体积分数 C、降低室内潮气 D、提高室内温度,增大室 内CO2体积分数
CO2+Ca(OH)2=CaCO3↓+H2O
小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 + H2O 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 H2O+ CO2↑ 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 CO2+Ca(OH)2 CaCO3 +H2O
利用这一反应可以检验二氧化碳。
• 意大利有一“死狗洞”,游客牵着小狗进 洞中,小狗会晕倒在地,而人却能安全出 入。后来,科学家波曼尔发现洞内湿漉漉 的泥土中冒着气泡(CO2 )。据此可推测 CO2 具有的性质是: • (1) (2) 。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氧化碳使饮料的味道更好 干冰制造舞台雾景
• 我们知道植物也要呼吸作用,它还可以进行 光合作用,那他们之间会不会发生一些矛盾 或争夺,还是会互相帮忙呢?他们之间到底是 什么样一种关系呢?
光合作用
1、在植物的叶绿体内进行 2、在光照下才能进行 3、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4、制造有机物,贮藏能量
呼吸作用
1、植物的成活部分都能进行 2、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3、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4、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讨论
• 1.为什么吐鲁番的水果很甜?
2讨论:许多家庭喜欢在室内养花种草,认为植物能产生氧气, 对人的健康有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合适的做法是?
大理石(或石灰石) 稀盐酸 氯化钙 水 二氧化碳
2016/2/19
固态
稀溶液
气体
2
CaCl2+2HCl = CaCl2+CO2 ↑ +H2O
常温下进行
锥形瓶(或平底烧 瓶)、长颈漏斗、 橡皮塞、玻璃管、 橡皮管、集气瓶、 玻璃片。
向上排空气法
2016/2/19
3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4
2016/2/19
二氧化碳工业制法:
(1)原理:煅烧石灰石 CaCO3 CaO+CO2↑ (2)过程:在工业上,把石灰石放在石灰窑里,经 过高温煅烧,就制得生石灰(CaO),同时得到副产 品二氧化碳。 咏石灰 —于谦(明代)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如图2-48所示,制取一瓶二氧化碳,观 察它的颜色,状态和气味。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 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常用这个反应 来检验二氧化碳
CO2+Ca(OH)2=CaCO3↓+H2O
思考
装澄清石灰水的瓶子,瓶壁上为什么会出现白色。
当向澄清石灰水[Ca(OH)2水溶液 ]里吹 入二氧化碳时,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使 石灰水变浑浊。这一反应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答:因为二氧化碳可以与石灰水反应生成 白色沉淀碳酸钙,放一盆炭火可以使 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而且室 内的温度也会升高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三、课外拓展:
1、CO2的用途虽然不少,但是空气中的CO2是 否越多越好?太多会造成什么后果?
答:不是越多越好,太多会造成“温室效应”
谁的方法多?
1. 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别CO2和O2 这两瓶无色气体?
提出问题:由日常生活我们知道鱼能在水中生存, 是由于水中溶解有少量的氧气,氧气溶 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由上 面的实验探究我们得知CO2也能溶于水, 那么它溶于水时究竟有没有发生化学变 化呢?
4、用蓝色石蕊试液测被压扁的瓶中液体, 显 色, 说明此液体呈 性。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方案: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溶液的颜色 变化,待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后,停止通入二氧化 碳,然后把溶液放在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观察石 蕊试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紫色石蕊试液变 红色溶液又变成紫色 成红色 分析 有碳酸生成 碳酸发生分解
方案及步骤: 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 碳气体的塑料瓶中加 入一定体积的水,立 即盖上瓶盖。 实验 现象 分 析
这说明什么
塑料瓶被压扁了
瓶里压强减小,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
小结: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78.5℃时,变成固体——叫干冰
密度比空气大,(约为1.5倍)
能溶于水 (1:1的体积溶于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