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专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过程 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过程
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地理学经历了:
(一)古代地理学 (二)近代地理学 (三)现代地理学 三个发展时期。
综合自然地理学依从着它的母体也有三个相应的 发展时期 。
(一)古代地理学时期 1、时间 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经历了原
中世纪的大倒退 —— “寰宇图”
A、地理大发现 是指15至18世纪的一系列 的海上探险活动,以4个事件为主体。
A、1434年,吉尔.埃安内 航行至热带。
1441年恩里克王子的船队向南航行很远,找到 了黄金,俘获了奴隶,轰动了欧洲。
B、1486—1487年,迪亚士率领葡舰队绕过非 洲南端,发现了好望角。1497年,葡王又派 瓦斯科·达·伽马率舰队绕过好望角,航行10个 月到达了印度。
麦哲伦船队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
B、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
a、扩大了人类的地理视野,获得空前大量的新 资料。
b、各种错误观念被消除,引起地理学界新的思 考
c、在前二者的基础上,人们有可能全面地探讨 地理 问题,重新建立地理学新的理论体系。
通论地理学开始出现了。 最有价值的是17 世纪荷兰地理学家瓦伦纽斯(Varenius, 1622—1650)的《地理学通论》。
所以被称为“地理学之父”。
第一个测量了地球的周长。
(塞伊尼也译塞安)
埃拉托色尼测地球周长=39360km
地球的实际周长=40009km
(3)、封建社会
自公元5世纪西方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直到15 世纪,是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地理学停滞 了,甚至倒退了! 直至地理大发现,地理学 才出现了新的生机。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程目录2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蔡运龙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五、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三、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一、分层结构二、渗透结构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第四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一、对流层的物质交换二、水圈的物质交换三、岩石圈的物质交换四、有机界与其他地圈的物质交换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四、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参考文献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一、地域分异的定义二、地域分异因素三、地域分异的尺度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四、自然地带学说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一、海陆分异二、海陆起伏分异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四、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二、垂直带谱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一、三维地带性(three—dimentional zonation)二、高原地带性分异第六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第七节地域分异实例研究一、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二、非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三、地表结构参考文献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第四章土地与土地单位第五章土地分类与土地结构第六章土地评价第七章土地变化第八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九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

第一章由于老师的课件很乱, 请注意结合课本复习。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填空1、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是又许多要素如地貌, 气候, 水文, 植被, 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
2、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水圈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生物圈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
3、自然地理环境组成: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4、二、名词解释5、1.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而言, 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 即整体性和差异性。
6、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7、地球表层系统: 1.定义: 由地球表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开放系统。
它是地球上大气、水体、岩石、生物相互接触、相互渗透的部分;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直接影响的部分;是地球最有序的部分。
8、边界:上边界:大气对流层的顶部, 距地球固体表面的距离在极地上空约8km, 赤道上空约18km, 平均在10km左右。
下边界:岩石圈上部沉积岩层达到的深度, 距地球固体表面的距离约4-5km。
9、环境: 上边界以外的大气上层和下边界以外的岩石圈下层及岩石圈以下的地幔部分和地核。
10、11、12、三、简答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在其运动的过程中, 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 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该书形式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二)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他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规划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1、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一阶段为古代地理学时期,在社会进程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被误认为是神的行为,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时期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奴隶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地志学应运而生。
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地理学之父代表作:《地理学》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绘制了当时的世界地图斯特拉波(古罗马)代表作:《地理》阐述了尼罗河的泛滥的理由,应归因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丰富的降水托勒密(古罗马)把地理学分为地理学和地志学两部分。
地理学把地球作为整体来研究,反映的是最本质的东西,能使我们看到整个地球的一般图景;地志学则是详细描述个别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仅是个别的单一画面。
《自然地理学》名词概念

第一章:绪论自然地理学:是指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1.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2.类质同像:是指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改变其晶体结构,其物理性质一般差异不大的现象。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1)属于自然地理学(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答: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答: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答: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重点: 掌握各发展阶段的特征、代表人物及
主要思想
难点: 在各时期综合思想的形成过程
综自是一门最近发展起来的学科,理论的建 立和发展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但综自的知识积累和 思想萌芽很早,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古代。 一句话概括:综自的知识萌芽很早,理论形成 很晚。 从地理学发展史看综自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学发展可分为四个发展时期: 古代地理学 古典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 现代地理学 每一阶段综自都有一定的进展。
这部名著的综合自然地理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从“自然界是统一的”思想出发,总结了当时有 关气候、海洋和地形等方面的知识,认为水陆界各组成 部分处于相互渗透之中。
2)第一个接近正确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学者, 认为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的外部表面,研究地球的水 界和陆界,同时他还把地理学分为普通地理学(研究整 个地理表面)和特殊地理学(研究地表局部地段)。
2.《周礼》 年代与禹贡同一时期,把全国的土地分 为五类:山林、川泽、丘陵、汶衍(低平坦)、 原隰xi(低湿地方)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有文 字记载的综合自然地理知识的萌芽。
3.战国时期—《管子地员篇》 公元前3世纪前后管仲等人所作,总计389篇。地
员篇是其中之一。
把我国按地势分为三大类 :渎田、丘陵、山地。 又按地表组成物质和中小地貌形态分成 25个亚类,再 按肥力对农林的适宜程度分上、中、下三等(上土、中土、 下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 分别讲到渎田、丘陵、山地等不同地带的土地生长不 同的植物。阐明“草土之道,各有谷造”这个客观规律, 植物与土壤相互关系的规律。
在太行山崖石壁上发现贝壳,推断原来这些地 方是大海,它的海陆变迁的规律比欧洲15世纪 发现早600年。 在气候方面,注意到山地气温的垂直变化。
(二)在西方
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中,也早就有综合自然地理 知识的萌芽。重点讲述2个人物: 1.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3-192)
“地理学之父”之称,主要因为他第一个创造了地理学 这个词。当时的学术中心在亚历山大城,主要是一个图书 馆,他担任馆长,是希腊学术界最有威望的职位。用“地 理学”这个词作书名,写了一本有关自然地理知识的著作。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系列的地理探险活动:欧洲的 商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欧人为了扩大海外贸易 而寻求新航道,开始了商业远洋探险活动。 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了新大陆。
达伽马(1498年)绕过好望角,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
麦哲伦(1519~1521年)和他的同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 环球一周的航行。
书中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论述了当时的已知的 海陆分布,开创了以地理为中心内容的作为对整个地球的 研究方向,被后世称为“宇宙派”。
2.另一人物——斯特拉波
斯特拉波,出生于希腊,后移居罗马,是个大历史学 家,生前写了许多历史和地理方面的著作。他写的历史方 面的著作大部分遗失了,而所著《地理》一书,共17卷 却全部保存下来。 书中注意自然环境的并列描述,特别是地理位置、相 互联系,这些思想,可以说是西方欧洲最早的综合观点的
萌芽。
公元5世纪-15世纪,中世纪——黑暗时代
是西方最落后的一段,罗马帝国到后期分崩离析,形成
了闭关自守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国。欧洲社会在宗教势 力的控制下:
科学领域受神权思想支配 人们开阔的地理眼界有缩小了
地理学在这个时期几乎没有什么进展,所以称欧洲的
这一时期为黑暗的时代
二、地理大发现时期的资料积累
瓦伦纽斯是第一个试图将有关地球知识进行理论概括 和总结的学者。
瓦论纽斯
瓦论纽斯的自然界是统一的思想,在概念上为 综合自然地理学开创了新起点。
瓦伦纽斯——德国早期地理学家(后迁居荷兰), 在大学预备研究哲学、数学、物理,后在大学学医,最 后又改学地理专业。他以地理为基础,利用当时在荷兰 阿姆斯特丹常与航海商水手接触的条件,重视当时地理 大发现和天文学上的重大成果。完成名著《地理学通论》 1650年出版。 该书是一部综合性较强的著作,第一次将哥白尼、 开普勒、伽利略的学说引进地理学来探讨数理地理问题。
1.古代地理学名著—《禹贡》
第一次把中国进行分区,把中国划分为九州:
冀、兖(山东北部)、青(山东东部)、徐、杨、 荆(江陵)、豫(河南)、梁(陕西秦岭以南)和 雍州(秦岭以北)
并对各州的山川、湖泊、土壤、物产进行了比较 详细的描述,对前人的积累的自然地理知识作了系 统的整理、总结。 《禹贡》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
瓦伦纽斯的见解比同时代的人要高的多,有的学者认 为这种见解至少比当时地理发展水平超出一个世纪。 当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瓦伦纽斯的观点对地学界的 进一步发展没有发生显著的影响。 而在他以后的自然地理学者却从瓦伦纽斯这里得到了 新概念,从而综合自然地理知识积累有了较快的突变。 虽然瓦伦纽斯只活了28岁,但在他的短短的生涯中, 对地理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经过以上一系列世界范围的地理探险活动,使人们对 整个地球表面已有了轮廓性的直观认识, 证实了地球上广大海洋的存在, 弄清了海陆的基本轮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确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形式,
收集和积累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地质资料, 地理资料的积累空前丰富起来,当时科学的发展要求对 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
4.以后陆续出版的
班固的《汉书地理志》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沈括的《梦溪笔谈》 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把自然、经济、人文结合在一起,是区域自然 地理资料。
沈括《梦溪笔谈》
北宋的沈括( 1031-1095 )大科学家,《梦 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研究了河流的外力作用(侵蚀、搬运和堆积) 用这种理论解释了华北平原的成因,由“沧海 桑田”之说,大海——桑田(农田)解放后在 平原上发现的许多贝壳堤证明了这一点。
内容提要
第一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 第二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第三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 第四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 第五节 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
——古代地理学(远古到18世纪中期)
一、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
(一)中国
1.古代地理学名著—《禹贡》 作者不详 公元前 5 世纪,春秋时期出现,有人考证,是孔 子的作品,是孔子修尚书所作,全文 1189 字,内 容丰实,体系完整,结构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