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输血安全管理规定

合集下载

输血流程及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流程及安全管理制度

一、引言输血作为现代医疗救治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输血安全,预防和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本制度规定了输血流程及安全管理制度。

二、输血流程1. 输血申请(1)患者或家属向经治医生提出输血申请,经治医生评估患者病情,认为有必要进行输血治疗时,填写《输血申请单》。

(2)经治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血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后,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2. 采集血标本(1)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要求,采集患者血标本。

(2)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患者信息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准确无误后方可采血。

3. 核对配血(1)输血科工作人员根据《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2)交叉配血实验结果符合要求后,将配血报告单送至病房。

4. 输血(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5. 输血后观察(1)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2)输血结束后,继续观察患者病情,直至输血反应消除。

三、安全管理制度1.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遵循输血原则,合理选择血液制品。

2. 建立健全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血液质量。

3. 加强输血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安全意识。

4. 严格执行交叉配血实验,确保配血安全。

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输血感染。

6. 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制度,确保输血信息准确、完整。

7. 定期对输血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8. 加强输血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与协作,确保输血工作的顺利进行。

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保证输血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制订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临床科室护理人员进行输血操作。

三、输血前准备1. 临床医师开具输血医嘱;2. 护理人员准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和输血医嘱,确认患者同意接受输血;3. 检查输血袋的标签及密封是否完好;4. 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管、输液器等设备;5. 核对输血所需的血液制品,确认品种、血型、数量是否符合患者要求;6. 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包括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并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

四、输血操作1. 严格执行输血前核对程序,核对患者身份、腕带、病历号、输血医嘱、血袋标签等信息;2. 适当选取输血管道,确认血管通畅;3. 将输血袋装入输血器中,连接输血管道,进行滴速调整;4. 在医师或上级护士的监督下进行输血操作;5.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输血反应;6. 输血过程结束后,及时查看输血量,并记录输血时间、速度、输血反应等内容。

五、输血后处理1. 输血结束后,清理输血管道及输血器,妥善处理输血袋;2.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不良反应;3. 输血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持续观察其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的变化。

六、输血安全控制1. 建立严密的输血对照系统,包括输血前的核对程序、输血过程中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输血后的随访观察;2. 建立完善的血液制品管理制度,包括血液的采购、存储、运输、使用和废弃等环节;3. 建立输血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输血操作的技能培训,确保其掌握正确的输血操作技巧;4. 建立输血质量监测系统,对输血相关的质量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5. 加强输血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格追踪和处理,确保输血安全。

七、输血风险管理1. 积极配合医院进行输血相关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查;2. 对常见的输血并发症及时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的风险意识;3. 针对高风险患者,加强输血前的评估,提前做好准备,并加强对患者的监测;4. 在输血过程中,注重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和技能水平,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性;5.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配合,及时处理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输血管理制度制度

输血管理制度制度

输血管理制度制度一、总则为加强医院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责任1. 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是负责输血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由院领导担任主任委员,输血科主任担任副主任委员,输血科全体医生和护士等成员。

该委员会负责制定输血管理制度和规范,监督并评价输血工作的执行情况。

2. 输血科是医院输血管理的主要实施部门,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领导,并配备专业护士。

该科室负责执行输血管理制度,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三、输血适应症1. 输血适应症应当明确规定,仅限于以下情况:- 急性失血性休克或严重贫血;- 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正常失血量;- 体液及电解质紊乱;- 血细胞病;- 出现急性溶血等情况。

2. 输血适应症确定应当由主治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确认,如有异议应当报告输血科审核。

四、输血配型和交叉1. 输血前需完成输血血型检测和交叉配型试验,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2. 输血前应当对受血者的基本信息、目的和相关检查进行确认,患者也应当签署知情同意书。

3. 输血前应当对受血者和供血者进行身份确认,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五、输血贮存和追踪1. 输血应当采用专用输血器具,确保输血过程的无菌。

2. 输血血液应当在规定的温度下贮存,严格控制输血血液的有效期,避免过期使用。

3. 输血后应当妥善记录受血者的输血情况,包括输血日期、量、次数等信息,并保留相应的追踪记录。

六、输血并发症处理1. 输血后如出现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等并发症,应当立即停止输血,同时给予相应治疗和护理。

2. 各相关医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及时处理输血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

七、输血后评估与汇总1. 输血后应当对受血者进行跟踪评估,包括输血效果、并发症等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2. 输血科应当建立输血质量跟踪制度,定期对输血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高输血质量。

八、其他1.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当定期接受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确保输血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六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六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1.确定输血后,有资质的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配血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2.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4.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1)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2)核对血袋标签。

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有效期;(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发血单上签字。

5.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护士持“输血(检测)记录单”、病历与血袋标签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编码、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及血液有效期;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确认1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时(1)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严格执行“三查九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质量、输血装臵是否完好;“九对”即查对受血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种类、血量。

(2)让患者自述姓名,经核对无误后,开始进行输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

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①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医院安全输血护理管理制度

医院安全输血护理管理制度

医院安全输血护理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1.1目的:为了确保医院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规范输血护理工作,保障患者健康,制定本管理制度。

1.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输血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和规章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指导意见。

二、适用范围2.1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的输血科、血液科及相关临床科室。

2.2医院输血过程包括输血前准备、输血操作、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动态观察、输血后处理等环节。

三、工作责任和流程3.1输血科和临床科室负责人要明确本科室的工作责任,制定内部工作流程,并确保执行。

3.2输血前准备阶段: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征,进行血型鉴定、血液净化等必要检查和处理。

3.3输血操作阶段:输血操作由熟悉操作规程的医护人员完成。

操作过程中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输血器械和输血袋的完整性,严禁任何污染行为。

3.4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动态观察:输血期间,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并记录观察结果。

3.5输血后处理:输血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妥善处理输血残留物并做好相关记录,以确保安全无恙。

四、输血管理要求4.1输血前风险评估: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输血前应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患者的临床病情、输血相关的并发症风险等。

4.4输血操作规范:输血操作需有专人负责,输血器械必须洁净无菌。

医护人员应按规定进行皮肤消毒和静脉通路准备。

4.5输血监测和观察:输血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测和观察,主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意识状态等。

4.6输血并发症处理:输血期间如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五、质量管理和安全防范5.1质量管理要求:医院输血科必须建立质量管理制度,执行相关标准要求,建立相关质量档案。

5.2安全防范:为保证输血安全,医院要严格控制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同时,加强对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输血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输血医疗安全管理,保障患者用血安全,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输血医疗安全管理组织与职责1. 医院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输血医疗安全管理的全面工作。

2. 输血科负责输血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血源管理、血液采集、制备、储存、发放等。

3.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的输血治疗,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4. 医院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输血科的工作,共同保障输血医疗安全。

三、输血医疗安全管理措施1. 血源管理(1)严格执行献血者筛查制度,确保血液来源安全。

(2)加强对献血者宣传教育,提高献血者自我保护意识。

2. 血液采集(1)严格执行血液采集操作规程,确保血液采集过程无菌。

(2)采集血液标本时,严格执行一人一次一管原则。

3. 血液制备(1)严格执行血液制备操作规程,确保血液质量。

(2)对血液进行病毒筛查、抗体筛查等,确保血液安全。

4. 血液储存与发放(1)血液储存环境应满足温度、湿度、避光等要求。

(2)血液发放前,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确保血液准确无误。

5. 输血治疗(1)严格执行输血治疗同意制度,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风险。

(2)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确保输血过程安全。

6. 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加强对输血相关并发症的监测,提高早期发现和诊断能力。

(2)制定输血相关并发症应急预案,确保及时处理。

四、输血医疗安全教育与培训1. 定期组织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输血安全意识。

2. 对新入职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考核,确保其具备输血操作能力。

五、监督检查与奖惩1. 医院对输血医疗安全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在输血医疗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患者损害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患者输液、输血安全,预防和减少输液、输血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成立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执行本制度。

2.临床科室设立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工作。

3.护士长负责本科室输液、输血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4.护士负责具体实施输液、输血操作,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三、输液、输血安全管理要求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感染。

2.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包括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等,确保输血安全。

3.输血前,严格检查血液质量,如血液外观、血袋标签、有效期等,如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

4.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处理。

5.输血结束后,做好记录,包括输血时间、血型、血量、有无不良反应等。

6.加强输液、输血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7.定期对护士进行输液、输血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

8.建立健全输液、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及时上报和处理。

四、输液、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预防:(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感染。

(2)合理选择输液、输血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3)加强患者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2.处理:(1)发生输液、输血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相应处理。

(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抢救。

(3)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变化,取得其理解和支持。

(4)做好病历记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五、奖惩措施1.对严格执行本制度,在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科室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扣发奖金等处罚。

六、附则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本制度由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门诊输液与输血护理操作与安全管理制度

门诊输液与输血护理操作与安全管理制度

门诊输液与输血护理操作与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门诊输液与输血护理操作,确保患者安全与生命健康,提高医疗质量,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门诊输液与输血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全部人员,包含医生、护士等相关人员。

第二章输液与输血前的准备工作第三条患者治疗前,必需进行严格的病史核对与评估,确保患者适合接受门诊输液与输血治疗。

第四条医生在对患者进行的病情评估后,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输液与输血的方式、药物剂量和时间。

第五条护士应在输液前核对患者身份,验证患者信息和医嘱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核对输液及输血设备的完整性。

第六条患者应事先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明确知晓牵涉到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第三章输液与输血操作流程第七条护士在进行输液操作前,必需正确洗手并佩戴清洁的无菌手套,确保操作环境卫生。

第八条护士应选用无菌注射器和无菌针头,并使用无菌棉球和适当的消毒剂对穿刺点进行消毒。

第九条护士应依照医嘱准确配制药物,认真检查药物的标识、有效期和药物是否浑浊或沉淀。

第十条护士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和穿刺方法,并保持穿刺点的稳定,避开输液引起淤血和渗漏。

第十一条护士在进行输液操作时,应注意输液速度,避开快速输注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浓度过高引发的风险。

第十二条输血操作需要严格依照血液安全管理规定进行,包含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满足输血适应证等。

第十三条输血血品必需进行冷链管理,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十四条护士在输液与输血过程中,应不定时检查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显现的并发症和不适。

第十五条输血与输液过程中发生的异常,应及时记录并上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第四章输液与输血安全管理第十六条输液与输血操作前,必需核对医嘱、药品、器械等相关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十七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液与输血安全监测系统,记录输液与输血的过程和结果,包含输液速度、容量、时间等。

第十八条医院应订立相应的事故应急管理程序,针对输液与输血过程中可能显现的意外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输血安全管理规定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护理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1.确定输血后,有资质的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配血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2.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4.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1)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
(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有效期;
(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发血单上签字。

5.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护士持“输血(检测)记录单”、病历与血袋标签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编码、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及血液有效
期;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时
(1)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严格执行“三查九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九对”即查对受血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种类、血量。

(2)让患者自述姓名,经核对无误后,开始进行输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

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①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②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
检查、治疗和急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③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积极配合抢救,并保留剩余的血液及输血器以便查找原因。

(6)执行后在医嘱单、护理记录单、输血(检测)记录单、输血核对登记本上双签全名及执行时间,将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粘贴在输血(检测)记录单及输血核对登记本上。

(7)输血完毕后,将血袋及“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回输血科(血库)。

7.护士在采集血标本及输血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进行核对,所有患者除均要使用床头卡、“腕带”识别外,清醒患者还应使用“反问式”的识别方法询问患者姓名。

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可通过询问家属进行识别。

8.输血反应的预防
(1)血液从血库取出后,勿剧烈震荡,以免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引起溶血,库血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而引起反应。

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min内输入,避免久放致使血液变质或污染。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血液必须经二人以上核对后方可给患者输入。

认真查对血袋有无破
损、渗漏,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如血浆变红,血细胞呈暗色,界限不清,提示可能有溶血,不能使用。

(3)血液内不可随意加入其他药物,如钙剂、酸性及碱性药物和高渗或低渗液体,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4)输注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注射用生理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及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滴速,对患有心、肺、肾疾病的患者或年老体弱、婴幼儿等患者输入的速度宜慢。

(6)输血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如有发热、过敏、溶血等反应立即停止输血。

并保留余血,以备核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