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专题讲解(三)(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环境描写专题讲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环境描写专题讲解一、要点梳理(一)环境描写的含义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环境描写的分类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万物的描写,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雷电等自然景观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注意:实际上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
不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环境的纯自然环境的描写;也不存在不包含一点自然环境的社会环境描写。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例如:英国作家莫里斯芳的《哦!冬夜的灯光》中一开始极写小镇的荒凉“这里十分偏僻,天气很冷”“车窗外面寒风呼呼地怒吼着”“一入夜荒野都是漆黑一片”,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使整个文章显得真实可信。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例如:小说《社戏》“月夜乘船”一段作者描写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思考:上文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烘托出人物什么样的心情?答:这是一段乘船去看戏时的景物描写,从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视觉(月色朦胧)、动觉(群山踊跃)等各个感官,来描绘一幅夏夜乘船图。
由情即景,可以体会出本段描写烘托了看社戏的孩子们轻快、喜悦、憧憬、急切的心情;也表现出儿时朋友之间一种至真至纯的友情。
3.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
例如:鲁迅的《故乡》中描写到:“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中人物形象分析专题讲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中人物形象分析专题讲解(一)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共有五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方式,而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起辅助作用。
1叙述是一般的交代,把人物的概貌、事件的过程、场景的全貌条理清楚地陈述出来;2描写是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地刻画,使之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常用的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人物描写,也有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描写也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分;3议论是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的认识、评价。
4抒情是作者对人物、事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
5记叙文中有时也用说明但很少,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
以上表达方式各有特点,但在记叙文中,它们又往往是综合使用、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在文章中各自起着自己独有的作用。
叙述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起决定作用;描写起渲染气氛、塑造形象、增添文采的作用。
议论在记叙文中往往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提示主题的作用;段与段之间的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抒情可以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加充分,更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
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表达方式。
(1)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2)南阳为古宛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因其地理形势及所处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3)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4)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5)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

赞可见)
品性
②温良、和善,懂得感恩。落魄时的唐先生将雕花烟斗赠送给老
范,表示感谢和对人情的珍视。
③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看出来。
④有良知,懂得自省。从唐先生最后的惊愕与后悔可见出。
注重人物形象的变化和复杂性
肆
总结
【答题模板】
《谁的电话》
⑦“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 “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 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⑧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⑨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⑩“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 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
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
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
别人看见。 侧面描写:烘托父爱的伟大 —— 朱自清《背影》
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辛劳卑微、病入膏肓
《雕花烟斗》
⑨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 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B)老范喜得 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 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⑩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 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 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 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 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 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分析写作手法(解析版)

现代文阅读分析写作手法【考查重点】1.表现手法2.表达方式3.描写方法【命题趋势】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大多出自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
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
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
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
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
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向1:表现手法1.常见题型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或具体说明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说明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某段写……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本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本文以“×××”为题,却又写到“×××”,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这篇文章在表现情感时,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
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2.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3.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运用了传神的侧面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阅读理解作用类题型答题指导(环境描写作用+题目作用)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作用类题型答题指导一、环境描写的作用(一)环境描写分类1.自然环境描写: (景物描写)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各种天气、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社会环境描写: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和物,以及活动聚会民俗民风等。
(二)环境描写作用答题术语1、从要素角度回答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地点等,突出……特点,表现地域风光。
(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更具时代背景,更具真实性。
(社会环境描写)2、从氛围的角度回答渲染气氛,为文章奠定……感情基调。
(往往是文章前面的描写,才是定感情基调的。
)3、从刻画人物(景物)角度回答烘托人物心情,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或交代人物身份。
(如果是托物言志的文章,用景物衬托“主角”的特征。
)4、从情节角度回答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展开做铺垫。
5、从主题角度回答突出,深化文章主题,揭示环境的象征意义,或暗示人物前途命运。
(往往是文章后面的环境描写,才有突出深化主题的作用)6、从情感角度回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抒发……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身临其境。
(三)出题方式1.直接问环境描写的作用。
直接按照本专题作用回答。
2.问画线句子的作用。
分两种情况:①句子是环境描写,归入环境描写作用专题。
(等同上面的)②句子不单单涉及环境描写,就还要结合其他考点回答。
因为环境描写作用这一考点,有时会和句段作用、情节顺序、句子赏析等,合并在一起。
(四)例题展示1、分析第七段划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4分)《冰湖》【原文】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
船桨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
【回答】①湖面迅速冻结,突出环境恶劣。
②渲染紧张气氛(紧张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砸冰、扒冰做铺垫。
④烘托人物形象,使父亲性格更加鲜明。
2、选文第二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4分)——《雨夜灯光》【原文】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响起一记惊雷……【回答】①该句子是环境描写。
(机构适用)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3)-赏析题(上)(含考点讲解)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三)赏析题(上)第一部分:知识讲解常见提问方式:1、请赏析XX句子的好处/妙处。
2、XX句子好在哪里?3、XX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手法?有何好处?4、句中加点词XX好在哪里?解法点津:赏析题是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之一,赏析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赏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词性(如动词、副词等)、人物描写方法、写景角度(俯仰、远近等)、感官描写(视听嗅味触)、特殊句式(长短句)、语言特点等等。
赏析题的一般答题格式为:第一步,点明句子运用了XX特殊手法(如果赏析的是加点词,要说清楚词语的词性,并解释词义);第二步,结合前后文分析手法表现的事物/人物的XX特点;第三步,分析句子运用该手法/该词语的表达效果/表达的情感。
第二部分:精讲精练(一)姥姥的守望①记忆中的姥姥总是踮着小脚,一步一颤地在院子里、厨房里忙碌着。
抑或坐在屋后河边的柳树下乘凉,洁白的带襟褂子上搭着一块白色的毛巾,几根散落下来的银发随风飘动,安详地眺望着河那边那片绿油油的麦田。
②姥姥一生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母亲和大姨。
据说姥姥和姥爷很能吃苦,她们拼命地干货,置地买房,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好日子。
然而不幸的是姥爷早早地过世,剩下姥姥带着母亲艰难度日。
再后来,姥姥就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③小时候,我在农村上小学。
每天傍晚放学后还没进院就开始大喊:“姥姥!姥姥!”姥姥便从院子里或者屋里“哦”一声,我心便安静了下来。
这是没等把书包卸下,姥姥变戏法似的从枕头下,口袋里变出了一个放的已经发软的糖果递过来。
扔掉书包,含着带有姥姥体温的糖果出去找伙伴们玩,感觉世界都是美好的!④父母很忙,无暇照顾我们姊妹六个日常生活。
于是,姥姥不仅挑起所有的家务活动,还承担起照料我们姊妹六人的责任。
⑤每个冬天的夜晚,外面,呼呼刮着冷风;屋里,一盏微弱的油灯下,姥姥坐在铺垫上纺织棉线。
这成了一道温暖的回忆:姥姥陶醉似的微闭着双眼,用右手缓缓地摇动着纺线机轮子,左手攥着一团棉花,胳膊缓缓扬起,一条雪白的银丝便越拉越长,当长到姥姥胳膊不能再扬的时候,身体往前一倾,右手一转轮子,左手一低,“吱”的一下,这一条银丝便服服帖帖,均匀地缠在轴上。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专题讲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专题讲解一、常考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本讲讲义我们主要梳理散文中常考的表现手法。
(一)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
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二)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陪衬乙事物,就是衬托。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李白解读: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示例: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解读: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三)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就有很强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把外貌丑陋、内心善良的加西莫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险恶的克洛德形成对比,更好的突出了卡西莫多的善良,克洛德的丑陋。
初中阅读理解复习专题三:环境描写的作用(方法技巧与思路

•
就这样,他们熬过几个钟头,风小了很多,海浪也平静下来,天开始变晴。父女二人仍然握着手安慰对方。
•
他们开始掉转船头,驶向岸边。回到港湾后,四处一片狼藉。木架搭起的码头不见了,几十条渔船漂被撞得千疮百孔。
•
只有莎拉和爸爸的船安然无恙。
•
莎拉抱着爸爸说:“爸爸,你是个英雄。”
•
“我不是英雄。”爸爸握住她的手,“莎拉,是你救了我们。”
(二)至 高 的 赞 美
• 1、赏析文中划线句子。(3分)
• 早晨的风很温柔,淡淡的阳光从风里洒落下来,哗哗地 流泻在他脸上。
• 参考答案:景物描写(环境描写),通过对早晨风、阳光的描写, 渲染了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衬托了摊贩数荔枝时的专注和虔 诚。
✮例题解析:冲进风暴逃生 [美]米歇尔.史密斯文
• 莎拉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她的爸爸是一个渔民,买不起房子,莎拉只好在小小的渔船上长大。
•
到了上学的年龄,爸爸打鱼挣的钱只够生活,交不起学费,她只好依旧住在船上,还要忍受孩子们的嘲笑。
•
海港里渔船很多,渔民们都是日出打鱼,日落而息。一天傍晚,爸爸在船舱里喝着酒,莎拉自己坐在船头,看管着爸
爸打到的一些鲑鱼。忽然,莎拉看到海平面上腾起山一样高的乌云,风也渐渐大了,船随着波浪摇晃起来。
• ……
• 在他们的头顶上方,黑云翻滚着;在他们前方,狂风卷着黑色的巨浪迎面扑来,浪尖上泛着白色的水沫,劈头盖脸地打在 他们身上。莎拉的脚下一滑,险些摔倒,她吓得尖叫一声。爸爸一手握着轮舵,腾出另一只手拉住了女儿。
•
“爸爸。”她激动得流下眼泪,“我们一起战胜了暴风雨。”
1、文中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 参考答案:黑云、狂勇敢无惧,顽强不屈和爸爸的选择明智,为 下文写风暴对小镇造成的破坏作了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专题讲解三教学目标:1、学会记叙文阅读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2、掌握记叙文的人物形象分析3、阐述感情体验教学过程:记叙文阅读方法解读(三)一、分析表现手法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
在中考中,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显得非常重要。
中考考察到的题型和几种表现手法如下:【常考题型】(1)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2)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前后照应等),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方法点拨】(1)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2)铺垫: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3)象征:把抽象的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含蓄而耐人寻味。
(4)衬托:突出本体特征、作者情感,增强表现力。
(5)对比:突出事物(人物)特征和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6)欲扬先抑: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情节曲折生动。
(7)设置悬念: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8)前后照应: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9)托物言志:把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模板一:文章先写......为下文写......买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模板二:先写......为下文写......作铺垫,制造悬念,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模板三:运用象征,抓住......与......相似点,通过对......形象描述,更好地表现了......,含蓄而耐人寻味。
模板四:用......衬托......,使......特点更突出、鲜明,增强表现力。
模板五:把......和......对比,突出事物......特点或人物精神品质,鲜明地表现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模板六:作者本意是......而先......,用抑扬之法,突出重点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情节曲折生动。
模板七:先把......抛给读者,设下悬念,后面再解释,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模板五:本文先写......,与下文的......遥相呼应,或结尾呼应开头,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模板六:借对......的描写表达了......的道理或情感,把道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生的形象。
【例文讲解】奶奶与父亲父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
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
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
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
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
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
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
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
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
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
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
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
”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
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冲着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
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
讲完,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
”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
”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
阅读时只有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人物形象的分析是考察小说阅读的重要内容。
【常考题型】1.试分析文中X X的人物形象。
2.画线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3.X X是怎样的一个人?4.读完全文,你最敬?、佩哪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5.谁是文中的主人公?请分析他的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XX是一个XXXX的人物形象,他做的什么事(或者说的什么话)表现了他的XX性格(品质)。
【方法点拨】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和人物思想性格分析两个方面着手。
(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语句用词。
1、正面描写包括人物肖像、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
①肖像、外貌、神态描写作用: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容等,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以环境描写和他人反应来烘托表现人物形象。
3、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或环境场面等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
4、环境描写: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
5、语句用词:通过用词的感情色彩来赞扬或贬斥某一人物。
(二)人物思想性格分析方法1、典型事例分析法在生活中或作品中,典型事件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情趣、性格以及思想品质。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或小说,作者往往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搞清文章中的人物做了什么事情、是怎么做的,这些事例反映了他有怎样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例如:《孔乙己》这一文中通过酒店小伙计的回忆,将小说的主要片段集中在镇口酒店这个典型环境中。
利用情节的巧妙裁取,逐步完成了对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
比如,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排出九文大钱”时的神气,最后一次盘着被打残的腿,喝完最后一碗酒的凄惨。
一个迂腐穷酸、潦倒落迫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又如,通过对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一事例的分析,又可以看出他心底善良。
2、故事情节梳理法在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安排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因此,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分析有利于我们感受和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3、环境描写分析法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也有利于分析人物性格,因为环境描写往往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性格的作用。
例如:《故乡》开篇写到:“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环境描写,这句话写出了故乡的萧瑟与凄凉,反映出了当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民困苦的生活,也为下文写闰土脸上那凄凉的神情而做铺垫。
(三)、客观公正的评价人物评价人物形象要注意作者塑造人物的感情倾向,明确文中人物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正面人物一般用褒义词评价,反面人物一般用贬义词评价,如果人物有优点又有缺点,则在评价优点的基础上还要适当点出其不足。
(四)主人公的判定小说中有主要人物(主人公、主角)和次要人物之分。
对于文章主人公的判定,不能完全靠文字的多少来判断,关键要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成情节发展的特定场所和范围,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及其发展的趋势的具体体现。
环境描写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中,有设置场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中心的作用。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人物和情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考题型】1.文章第X段描写了怎样的环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试分析文章第X段环境描写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3.文章多钱写到X景物,有什么作用?4.本文主体是写XX,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X环境,这样写有什么意义?【答题模板】:模板一:在开头——交代故事背景/渲染了X X气氛/烘托了人物X X心情/衬托人物X X性格/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模板二:在中间——为下文X X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X X的命运。
模板三:在结尾——为下文X X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X X的命运。
【方法点拨】环境描写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为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提供必要的场所,在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的描写是指对一定历史事情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
风土人情的描写。
社会环境比自然环境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提供给人物活动的典型换,而且对人物的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使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富有时代感。
【例文讲解】门铃(片段)⑴帕皮是个样子讨人喜欢的老头。
一双蓝色的眼睛,虽然因年老而显得暗淡,却从中透出一股温暖之情。
他经常喜欢吹着口哨清理打扫店铺。
不过,他私下里有时也悲伤。
⑵有一天,他一边干活,一边吹起了优美的旋律。
外面,阳光温暖而明亮,天空也变得越发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