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治慢性肾炎水肿
国医大师治肾病医案

国医大师治肾病医案
国医大师治疗肾病的医案有很多种,具体治疗方法和药方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以下是一个示例:
患者信息:
患者X,男性,35岁,肾病患者
临床表现:
尿蛋白增多、血尿、水肿、血压升高
诊断:
慢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
经过患者详细的辨证施治后,国医大师开出了以下中药方剂:- 石斛养阴汤:石斛、生地黄、玄参、麦冬、知母等,具有清热养阴、祛湿利水的功效,可以改善肾病患者的症状。
- 五苓散加减:茯苓、猪苓、泽泻、葛根、白术等,具有利湿通淋、益气健脾的作用,可以减轻水肿症状。
2. 饮食调理:
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的调理,限制高蛋白、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避免刺激过重的食物和饮品。
3. 生活习惯调整:
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规
律作息,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有必要时,可以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其他辅助疗法,如血压控制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以上是一个示例的国医大师治疗肾病的医案,但实际的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由专业的医师进行实施和监控。
由于肾病的病情复杂,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并定期进行复查评估,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有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有特效效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有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有特效效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肾炎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运用方便、能够直接观察、随时掌握等多种优点。
特别是药源性疾病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中医外治法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炎有着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慢性肾炎除本脏自病外,尚可累及肺、脾、肝等脏器。
且随发病诱因的不同,可伴有风寒、风热、水湿、湿热、瘀血、湿浊等邪实的证候,出现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各种病理变化。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肾炎不仅要治肾,还要结合运用治肺、治脾、治肝、祛邪等手段,达到治疗的目的,且不易复发。
(2)扶正为主的治疗思想慢性肾炎在其形成、发展、直至肾功能衰竭的整个过程中,无不内涵“虚”之本质,“本虚”贯穿疾病的始终,是一个突出的病理现象,即使有时表现出邪实的证候,也是暂时的,或在正虚的基础上兼夹邪实。
慢性肾炎这一病理特点,决定了在扶助正气的基础上辅以祛除病邪的治疗法则是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主要指导思想。
扶正法则可多样,如温肾健脾、健脾补肾、补养肝肾、气血双补、填精补虚、益肾润肺、补血固精等,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
当然,注重扶助正气,并不排除祛邪法的运用,但各种祛除病邪法的运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祛除病邪以达到保存正气的目的,“邪去正安”,故祛邪法在客观上亦起到了扶正的目的。
华丹肾炎灵颗粒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对上述的病因病机,灵运巧思,利用药物相反或相成的药性及功能,相互配合,彼此取长补短,以达到最佳疗效的组合形式,起到“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奇效。
华丹肾炎灵颗粒方中君药选用旱莲草、女贞子,两药相配,补腰膝,壮筋骨,强肾阴,乌须发。
旱莲草甘寒、汁黑入肾补精,故能益下而荣上,强阴而黑发;女贞子甘平,少阴之精,隆冬不凋,其色青黑,益肝补肾。
二者得配补肾益肝,对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失眼多梦,耳鸣遗精等症,悉可选用。
肾为生身之本,是生长收藏之源,病程延久,正气亏虚,不宜妄用消伐,肾藏真阴而寓真阳,当依阴阳互根的原理,从滋阴以济阳(因湿从热化耗阴损阳),而澄其本,所以用为主药,臣以大蓟、小蓟(大蓟凉血止血之外,并疗痈肿;小蓟专长于退热)地榆、马齿觅、茯苓、猪苓、车前子既可集中药力清热解毒,利湿化浊,行水消肿,同时还有凉血化瘀,宣畅三焦,疏其气血,以控制慢性肾炎继发感染之药效。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方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方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方1、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方:益肾汤组成:黄芪25克,生地15克,茯苓、山药、防己、黄精、狗脊、川断、蒲公英、川楝子、甘草各15克,白术、白茅根、枸杞子各25克,银花50克。
用法:水煎,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
1个月为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观察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2、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方:益气温肾活血汤组成:党参、黄芪各30~60克,当归、葫芦巴、锁阳、益母草、牛膝、鹿衔草、徐长卿各10~15克。
加减:肾阳虚加附片、仙灵脾、仙茅;肾阴虚加山萸肉、生地、知母;夹瘀加丹参、水蛭;夹湿加泽泻、车前子、茯苓。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
疗效:本方治疗浮肿163例,水肿完全消退93例,减轻38例,无改变32例,总有效率为%;治疗蛋白尿237例,完全消失88例,减少1个(+)以上95例,无变化44例,加重10例,总有效率为%。
3、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方:清心莲子饮组成:黄芩、地骨皮各20克,麦冬、车前子、柴胡、莲子、茯苓各15克,黄芪、党参各50克,甘草5克。
加减:咽干咽痛,黄芪、党参减量,加银花、白花蛇舌草、连翘;浮肿去甘草,加益母、冬瓜皮;腰膝酸软加杜仲、女贞子、山萸肉、旱莲草;尿中红细胞增多加蒲黄炭、坤草、仙鹤草、阿胶;白细胞增多加扁蓄、瞿麦、蒲公英、紫花地丁。
用法: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
疗效;共观察86例,完全缓解30例,基本缓解22例,好转15例,无变化19例,总有效率为%。
4、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方:清浊肾复汤组成:黄芪、巴戟天各30克,白茅根、焦白术、淮山药各20克,鹿角胶、山萸肉、萆稼各15克,木通、肉桂各10克,砂仁9克。
加减:脾肾阳虚配服金匮肾气丸。
用法: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
金匮肾气丸饭前服,每日3次,每次1丸。
疗效:共观察38例,完全缓解25例,基本缓解8例,好转5例,服药15剂左右,蛋白尿开始好转,尿量增加,水肿消退,自觉症状改善。
肾炎(水肿)中医中药治疗肾炎良方

肾炎(水肿)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肾位于后腹膜脊柱两旁,左右各1个,外形像蚕豆。
成年人每个肾重量130克左右。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尿的生成,维持人体内水分、酸碱的平衡,排泄体内的代谢产物和进人体内的有害物质,保持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恒定。
此外,还具有一些内分泌功能。
肾炎,全称是弥漫性肾小球性肾炎。
它的病变主要在肾小球,而且是弥漫性的,即许多肾小球都被侵犯。
肾小球是由肾动脉末端毛细血管组成的球状的血管网。
肾炎的主要症状是:(1)水肿:也称浮肿。
早晨起来,眼睑及面部出现水肿,午后面部水肿可能消退,而下肢却加重。
病情较重者则全身水肿,甚至引起胸水及腹水。
(2)蛋白尿:将小便加酸加热之后,会出现云雾状混浊物质,这就是蛋白质的沉淀。
正常人24小时尿中含蛋白量少于0.2克,肾炎患者则大大超过这一数值,甚至可高达10~20克。
在门诊,常用(+)表示尿蛋白的含量。
1个(+)约为尿蛋白0.3克/升,2个(++)含尿蛋白0.6~1.0克/升,3个(+++)约含尿蛋白1.5克/升,4个(++++)尿含蛋白大于3.0克/升。
(3)血尿:尿液在显微镜下观察,每一个高倍视野中有3个以上红细胞,称为血尿。
(4)尿量减少:正常人24小时尿量为1~2升,肾炎患者每天尿量少于1升,病情越重,尿量越少。
根据病情的不同,肾炎可分为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两种。
急性肾炎发生于青少年较多,占70%以上;慢性肾炎则大多见于成年人。
西医认为,肾炎的病因可能与链球菌感染有关。
80%以上的急性肾炎患者在发病前1~3周患过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猩红热、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链球菌感染的疾病。
但并不是由链球菌直接侵犯肾脏引起炎症,而是由于链球菌及其产物在体内发生的非正常免疫反应,对肾小球的损害。
中医没有肾炎的病名。
从症状看,属于中医的水肿范畴。
中医认为,水肿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肺为水之上源,水液只有经肺气的宣降才能到达全身并下输膀胱。
风邪外袭,肺气不宣,使肺气不能通调水道,风压水阻,致水液流于肌肤而成水肿;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致水湿不能下行,泛于肌肤而成水肿;房劳不节,肾气内伤,肾虚则开阖不利,膀胱气化失常,水湿停积,以致泛滥横溢而成水肿。
老中医治疗水肿医案

老中医治疗水肿医案水肿是许多人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组织异常积聚液体,导致肿胀。
对于水肿的治疗,传统的老中医经验可以提供一些宝贵的帮助。
下面将介绍几个老中医治疗水肿的医案,希望对患者们有所启发。
第一个医案是关于肾脏功能不足引起的水肿。
中医认为肾脏是水液代谢的关键器官,如果肾脏功能不好,就会导致水液潴留,出现水肿症状。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一味中药来辅助治疗。
比如,可以使用猪苓、茯苓、泽泻等药材,煎煮后服用。
这些药材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排出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第二个医案是关于气虚引起的水肿。
中医认为,气虚会导致水液无法运行,从而引发水肿。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补气的中药治疗。
比如,可以使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药材,煎煮后服用。
这些药材具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气血运行功能,减轻水肿症状。
第三个医案是关于湿热引起的水肿。
中医认为,湿热会导致水液代谢紊乱,从而引发水肿。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
比如,可以使用黄连、茵陈、车前子等药材,煎煮后服用。
这些药材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的湿热,减轻水肿症状。
除了中药治疗外,老中医还会采用针灸疗法来治疗水肿。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的疗法。
对于水肿,可以选择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
比如,可以选择足三里、太溪、关元等穴位进行刺激。
这些穴位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可以通过针灸来促进水液的排出,减轻水肿症状。
老中医还会结合食疗来治疗水肿。
食疗是一种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改善身体状况的疗法。
对于水肿,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食材。
比如,可以多吃西瓜、黄瓜、莲藕等水果和蔬菜。
这些食材富含水分,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老中医治疗水肿的医案有很多,可以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无论是中药治疗、针灸疗法还是食疗,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肿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在治疗水肿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适量运动等方面,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有很多的人都对于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都不是很了解,所以有很多的患者朋友们都在问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那么针对这个问题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吧。
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慢性肾炎实际上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
造成慢性肾炎迁延不愈的原因,可能是病因长期存在及病人本身的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脾虚湿困型:面色浮黄,晨起眼睑浮肿、神疲肢倦、食少腹胀便溏、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舌淡苔白润、有齿印、脉细弱。
此型属于本病早期,肾功能正常。
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宜益气健脾、利水消肿,常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若出现蛋白尿者,加黄芪;腰以上肿者加麻黄、杏仁、紫苏;腰以下肿者加车前子,腹胀者加木香、厚朴等。
长沙普济肾病医院的权威专家,针对肾病患者挂号难、用药难、用药模糊、诊断不清、盲目用药等问题,以及慢性肾炎等各类肾病问题,和蛋白尿、潜血(血尿)、肌酐、浮肿、腰痛、高血压等各类症状问题,进行"一对一"交流,针对性指导、针对性解答。
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用于肺肾气虚型,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易感冒、腰脊酸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益肺肾,解表祛邪。
常选用防己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等;有血尿者加小蓟;发热咳嗽加麻黄、杏仁、鱼腥草;神疲乏力,活动后尿蛋白升高者,黄芪、党参宜用量大。
慢性肾炎水肿的中医辩证治疗

— r
论中医经典论治肾系水肿

论中医经典论治肾系水肿摘要:水肿一症可见于各个系统疾病中,最多见于肾脏疾病,是肾脏疾病治疗过程中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自内经起就对水肿有一定的认识,后世医家也都纷纷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水肿时虽然可能明显显效所需的时间较利尿剂来说缓慢的多,但中医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制止了水肿的发生,所以研究中医在肾系水肿治疗中的应用,客观评价中医治疗肾系水肿的效果,十分有意义。
关键词:中医经典;肾系水肿随着现代医学中利尿剂的使用,其立竿见影的效果使之逐渐成为人们治疗水肿的首选,更多临床医生倾向于应用利尿剂利尿来治疗水肿。
但很快,利尿剂无效及停药后水肿病情反复等问题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应用利尿剂治疗水肿仅仅通过对症利小便达到消除水肿的目的,并未从根本解决水肿的问题。
中医治疗水肿时虽然可能明显显效所需的时间较利尿剂来说缓慢的多,但中医治疗水肿不仅是为了消除水肿,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制止了水肿的发生,所以研究中医在肾系水肿治疗中的应用,客观评价中医治疗肾系水肿的效果,十分有意义。
一、《黄帝内经》中的水肿论治《黄帝内经》为现存最早的医学书籍,内容精辟,记载有丰富的中医理论。
内经中关于水肿虽谈不上大篇幅的论述,但其阐述的水肿理论谓之经典,为后世医家治疗水肿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水肿在内经称之为“水”,亦有用“水肿”、“水胀”来表达水肿的含义。
后世医书中对于水肿的称呼有沿用“水”的,有全部改为“水肿”的,也有称为“水气”的,虽称呼各不相同,但所论及的均是水液滁留体内或是泛滥肌肤之病。
关于水病的临床表现,《灵枢·水胀》描述为:“水始起也,目案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炎。
”从中可看出这与现代医学描述的水肿表现非常相似,可见眼睑、头面部、四肢、腰背的浮肿,男性还可见阴囊的水肿,病情较重者可出现胸水、心包积液,引起咳喘、胸闷等不适,出现腹水使腹胀大如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医角度治慢性肾炎水肿
*导读:水肿是慢性肾炎的一大典型临床表现。
大多数慢性
肾炎病人的水肿反复出现,且水肿越来越重。
伴随水肿发生的同时,慢性肾炎病人还将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表现,体内的各大代谢系统功能紊乱、肾功能进行性下降,未能有效控制住病情,最终发展成为肾衰竭、尿毒症。
……
消除水肿是早期治疗慢性肾炎、有效预防尿毒症发生的一大关键。
慢性肾炎水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对慢性肾炎病人伴发的水肿症状,西医临床有较深入的研究,认为肾病水肿的发生主要因为病人肾脏发生纤维化病理改变,致使肾脏功能减退、体内的水分无法经肾脏而排出体外,从而导致病人机体过多水分潴留,外观表现为水肿症状。
而从中医角度分析,慢性肾炎病人的水肿症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由于患有慢性肾
炎的病人,其发病原因、伴随症状以及饮食习惯等诸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发生水肿症状也各不相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大方面———
一、肝肾阴亏。
这种类型的慢性肾炎病人往往由急性肾炎转化而来。
中医认为,“湿浊之邪稽留下焦,湿壅生热,湿热久恋,伤及肝肾之阴;或肝肾亏或房室不节,而复感外邪发展成慢性肾炎;或因医者急功近利,妄投温补致肾阴亏虚;或因医者秉乘古训,以传统温补法
治肾致温补之品耗伤肾阴;或因医者于病之初,重用苦寒之品,苦寒伤阴;或因治疗过程中,投以激素,激素为热性药品,有助热伤阴之弊。
”
也就是说,体内炎症存在、房事不节制、滥用药物、加大药物剂量、乱用激素等,都有可能造成慢性肾炎的发生,出现水肿症状。
二、阴血亏虚。
这种类型的慢性肾炎病人,由于长期存在蛋白尿、血尿的症状,反复发作不消,导致其体内大量的精微物质从尿液中丢失,阴血亏虚,则将伴随水肿的发生。
此外,由于长期肾脏损害,病人的脾肾虚,而不能提供足够的物质,也是造成阴血亏虚的重要原因。
三、湿热郁积。
由于慢性肾炎病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加之饮食习惯和偏好也各有差异,脾胃功能失常,久而体虚将容易引发慢性肾炎的水肿问题。
中医讲“脾肾两虚,则致化湿不力,湿郁化热,加重湿热邪气,湿热邪气又加重脾肾亏虚;脾肾两虚和湿热之邪,导致和加重气、血、水病理产物的产生,而病理产物又加重脾肾亏虚、湿热久羁。
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说明一旦人体的脾、胃、肾脏虚弱,则随时间推移,最终使肾炎病人的水肿症状长期存在、反复不愈。
慢性肾炎为一种病程迁延进展性的疾病,对病人而言,久病则易发生淤血、气虚、水湿、邪毒等,出现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脏腑亏虚等病症。
发生水肿的慢性肾炎病人,病症有偏差、病机有
侧重,因此,在治疗时需要依据肾炎发病的病机、病因辨证施治,提升损伤肾脏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善肾炎病人水肿问题,综合考虑方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