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政区域
古代中国一级行政区名称

古代中国一级行政区名称
古代中国一级行政区主要是州、郡、县。
其中州是最高级别的行政区,下辖若干个郡,而每个郡则下设若干个县。
这种行政区划制度始于汉朝,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发展,直至清朝灭亡。
在汉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州、郡、县。
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频繁的分裂,行政区划出现了多达20多种不同的类型,但大致还是以州、郡、县为主要行政单位。
到了隋唐时期,行政区划逐渐趋于稳定,并强调中央集权。
此时,又增设了道、府等一级行政单位,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些单位的权力并不如州、郡、县那样大。
五代时期,行政区划又重新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但最终仍以州、郡、县为主要行政单位。
宋朝时期,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区划制度,将州的级别进一步提高,并增设了路、监等中间行政单位。
至元、明、清三个朝代,行政区划逐渐趋于稳定,主要以省、直隶、行省、府、州、县等为主要行政单位,并基本继承了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直至清朝灭亡,这种行政区划制度才告终结。
- 1 -。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1.古代地区名【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如,《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
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再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如,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如,《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如,《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如,《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答案: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第一节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一些同志认为:夏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是在原始公社部落基础上形成的'小邦’或'方国’”;“商代的行政区划采用分封制的形式”,(1)是不对的。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一、传说中的州服制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
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
……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
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1.“十二州”说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在治理行政上的
地域划分。
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最早的行政区划是夏朝的九州,后来的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也都有不同的行政区划。
在中国的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划分方式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在古代,一般是按照地理位置、人口数量、文化传统等因素进行划分。
例如,夏朝时期的九州就是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周朝时期的封建制度也是按照人口数量和地理位置划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区划的划分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到了明清时期,行政区划已经比较完善,主要是按照地理位置和行政管辖范围进行划分。
清朝时期,中国境内划分为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行政区划单位,这种行政区划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划分方式主要是按照地理位置、人口数量、行政管辖范围等因素进行划分,这些划分方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也为中国的治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 1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三)分封制( )
分封制、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 「封建」,所谓分封,即周天子将王畿以 外的地和民,分别授给同姓子弟、异姓亲 戚及所谓先圣后裔,让他们建立封国,拱 卫周室。《左传》:“天子建国,诸侯建 家”,在西周版图之中就形成了天下—— 国——家三个基本的地域层次,这就是 《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地理背景。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统治,行使行政权力, 管理居民而划分的区域。按地域划分居民是 国家的特征之一。我国古代自国家形成以后, 就把领土划分为若干政区,采取某种组织形式 对这些政区进行统治,管理。
行政区划的四要素
(一)层次 (二)幅员 (三)边界 (四)行政中心
一、先秦的行政区划
(一)九州说
高帝六年(201BC),铲除异性王,代之异同姓王。经12年完成这一 任务,分封同姓十王国,集中于东部,可以“自置吏”,“得敛赋”掌握财 权、政权、军权。又分萧何、张良等100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侯国 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道、邑、侯国)
汉 初 封 国
州制的产生
由于对内削蕃,对外拓地,汉朝郡(国)数 逐渐增多,到汉武帝时多达109个。中央政府直 接管理这样多的郡国比较困难。于是,元封五年 (前106),汉武帝将京畿及附近各郡以外的郡 国分为13个区域,称为部,除朔方、交趾外,其 余11部采用《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所列 之州名,俗称十三州。每部置刺史一人,监察吏 治与地方豪强。征和四年(前89)又在京畿及附 近七郡置司隶校尉,称司隶校尉部,于是全国共 为十四部:司隶、豫、冀、幽、并、凉、徐、兖
(1)都督府 ,设于国内要地。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 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
(2)都护府,设于沿边诸少数民族地区。都护之制,本 源于西汉,唐从贞观年间陆续设置的都护府主要有六个:安 西、北庭、单于、安北、安东、安南。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表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表一、古代行政区划1. 夏、商、周时期: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行政区划主要以封邑为单位。
2.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国家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
3. 汉朝:行政区划仍采用郡县制,但增设州、郡两级。
4. 魏晋南北朝: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三级组成,州为最高行政单位。
5. 隋朝:行政区划继续沿用州、郡、县三级制度,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
6. 唐朝:行政区划中的州设有刺史,郡县设有县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 宋朝:行政区划采用路、州、县三级制度,增设经略使、路都总管等职位。
8. 元朝:行政区划设路、行省、州、县四级,实行行省制。
9. 明朝:行政区划采用路、府、州、县四级制度,府为地方政府的最高级别。
10. 清朝:行政区划继续沿用明朝制度,但对地方行政进行了一些调整。
二、近代行政区划1. 中华民国:行政区划设省、道、府、州、县五级,但在内战期间,行政区划发生了多次调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行政区划设立省、市、县三级,后来逐渐调整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县五级。
三、现代行政区划1. 省级行政区:中国现行行政区划设立了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 地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下设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
3. 县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下设县级行政区,包括县、市辖区、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县等。
4. 乡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下设乡级行政区,包括乡、镇、街道办事处等。
5. 村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下设村级行政区,包括村、居民委员会等。
总结: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从封建制度到现代行政体制的建立,行政区划的演变体现了国家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随着国家的发展,行政区划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古代划分地方行政区划的依据

古代划分地方行政区划的依据1. 行政区划的初衷说到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咱们得从“为什么要划分”这个问题说起。
其实,古人可不是随便划划就算了,他们是为了管理更高效,百姓生活得更好。
想象一下,要是一个地方的管理像个无头苍蝇,谁都不知道该听谁的,那可真是要闹天宫了。
所以,划分行政区划,首先就是为了明确权责,保障地方的治理和发展。
就好比我们现在要找个地方吃饭,不是找一家三流的,而是得找个靠谱的,确保菜品和服务都能跟得上。
这一划,分出了州、县、乡,甚至还有各个不同的小村落,真是把全国的各个地方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1.1 自然地理的影响再说说自然地理,这可真是个关键因素。
古代的地方可不是像我们现在有高楼大厦,交通发达。
古人得考虑山河、湖泊、气候等因素。
比如,北方干燥,南方湿润,自然条件不同,民生和经济发展也差别大。
于是,划分行政区的时候,自然得根据地形、气候来定了。
你想啊,谁会把一片草原划给种水稻的农民?这就像把西北的羊肉串扔到南方,那简直是“十万火急”也没用,根本就不搭界!1.2 人口与文化再有就是人口和文化,真是一体两面啊。
古代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某些地方人丁兴旺,而有些地方却冷冷清清的。
为了更好地管理,有的人口多的地方划为更大的行政区,方便管理和征税。
而在文化上,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习俗和语言,得考虑到这些文化的差异。
就像现在,东北人爱吃大碗喝大碗,而南方人更偏爱清淡,不能把这两种文化搞混了。
因此,划分的时候不仅仅是看数字,更要看人情、民风和历史。
2. 历史沿革谈到历史,这可是个长长的故事。
古代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很多变迁,朝代更替、战争频繁,每次都可能影响到区划的调整。
比如,汉朝的时候,国家还年轻,很多地方划得都很小;到了唐朝,国家强盛,地盘扩大,划分就得更细致了。
你看看,历史真是个“搅拌机”,把地方划分搅得七零八落,有时也能搅出些新花样来。
2.1 政治需求当然,政治需求也起了很大作用。
政权稳固的时候,划分得更合理;反之,动荡的时候,可能就要根据军事需要来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州: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名。
如在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冀、兖、青、徐、扬、荆、预、梁、雍等九州,也是中国别称“九州”的来历。
东汉共分13州;晋初又分19州;到了唐代,全国共有300多个州,都是行政区。
郡:早在战国时期,各国就开始实行郡县制,秦朝时,天下划分为36郡,征服南粤后,增加到40郡。
直到隋唐以前,历朝都设有郡。
隋朝取消了郡,唐代则州郡迭改,宋代以后郡被彻底取消。
行省:原是官署的名称。
后来,行省正式称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简称为省。
国:诸侯王的封域,泛指古代侯王的封地,也是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地位相当于郡。
这和今天国家的国有很大区别。
邑:泛指城市。
但大城市通常称都,小城市称邑。
邑有时也指县。
县:两千多年来县一直是中国的基层行政区划名。
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秦统一六国后,乃确立郡县制,县隶属于郡。
汉代的县属于郡和国,以后各朝的县属于州或府。
道:始行于唐,不过当时属于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后来逐渐实化为一级行政区域。
镇:古代在边要形胜之地设置镇,驻兵戍守,北魏时设镇之地有二:一类设于全不立州郡的地方,镇将兼理军民政务;一类设于州、郡治所,即与州郡同设于一地,镇将绾军,由刺史、太守管理民政,但多数由镇将兼刺史、太守之任。
唐代,镇戍之权较前减弱。
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在其境内设镇,置镇使、镇将,除镇捍卫防守之外,还向人民征收器甲粮饷,掌握地方实权。
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罢镇使、镇将,收其权归于知县,除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镇以外,多数罢废。
宋代以后,镇多指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
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
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税赋转运漕粮而划分的区域,后来逐渐演变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成为一级行政区。
元代也有路,为二级行政区,相当于宋代的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