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特征讲解

合集下载

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及完善建议

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及完善建议

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及完善建议首先是新闻素材的变化。

对于信息社会中瞬息万变的新闻素材,编辑人员必须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比如说,记者在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采访之后,在播报之前应当对新闻内容进行合理的编辑,才能够成为被社会大众都认可与接受的新闻形式。

其次是新型传播形式的改变。

随着网络新闻近年来的发展,大部分受众越来越偏向于利用计算机或者手机来浏览新闻,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编辑人员也必须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确保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可视化强的新闻节目。

最后是编辑理念发生的改变。

在新时期下,新闻编辑工作的明显变化即是思想理念方面的转变,唯有积极更新编辑工作理念,才能够真正做好编辑工作。

如果编辑人员依旧沿用传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所以,为了进一步做好新闻编辑工作,我们要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二、新时期新闻编辑工作的内涵和特点1.新闻编辑工作的时代性特征。

新闻编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出传播媒体的风格与新闻特色。

在新时期,新闻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化、平面化逐渐朝着多元化和立体化的方向转变,大部分受众对新闻的要求逐渐提高,编辑工作的难度也在日益增加。

2.新闻编辑工作是对第一手新闻资料的加工和提炼,是对记者和撰稿人提供的第一手新闻素材的二次创作和加工。

编辑工作应当从新闻工作的大局出发,挖掘出原始新闻资料中有价值的内容,并从客观的角度来对新闻进行分析。

3.新闻编辑工作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更加深入的引导。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的飞速发展让编辑工作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

新闻编辑工作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和组织热点新闻对话,都是当前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

4.新闻编辑工作需要对各个新闻事件进行把关。

新闻编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职责,编辑人员在对第一手新闻资料进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其思想认识必须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保持一致,对新闻资料的属性进行准确判别,从而正确地进行舆论引导,同时做好新闻资料的筛选与编排工作。

浅析编辑工作内涵与工作特征

浅析编辑工作内涵与工作特征

州 岩 军

扛 … 霎
பைடு நூலகம்










1 27
浅 析编 辑 工 作 内涵 与 工 作特 征
刊、 霁 ( 共哈尔 委党校) 中 滨市
:萎 黄 : 篓 量 曩 ’ 在 会位 叁 处于 鎏 萼 萎 作 嫁 ”的陪衬 譬。这 蚤 蕃 社 地上编辑 始 终 兰 查 萎 。 似 0怛 ’,、 箬 J 疋 例 磊 蓄 名副其实的“ 为人 角度 寸 。刘 T 哥 { 且丌 ’ 三 萋 窦 主詈 出 苎 塞 粪 差 量 社 学 霉 : ;有 私奉 才 公 会价 蓄 . 无 的献 有正 社评 畚的 止 不 霎 个 意 曼 些 茹 个授 易 薹 教容 从 些怎 蹇 譬 文 蠹 窆 喜量 妻 塑 孟 也 。 星 ,某 看 奎 萋 蠢 鬈 篓 皇 塞 薹 晶 袅 兰 盖 : 蝥 警 毒 星晕 烹篡 孳 妻 譬 姜 琴尤 攀 等 ‘ ; 羹 毳 翥 蚕 素 量 害 妻 星 系 "I 霎 曩 。 ̄ 者l r 和 著 i - k 警 磊 ” 莩 分领 进 劳 目标 是 一 致 的 。 工域 行动 } 与 各 臌 此 . 迥川 ¨月l ’ ,、 阡什 )b 刘仅 妻 编 储在 辑 蚕 F 升 l 疋 月 臌

网络评论频道的编辑特征及编辑思路——以新浪网为例

网络评论频道的编辑特征及编辑思路——以新浪网为例

多元化 , 以期 容纳更 多 的意见性 刺 激 了频 道 的发展 。可 以说, 新浪 评论 富化 、
同时 在编辑 制作 上也有 利于 对海 频 道 的编 辑特 征 与 编辑 思 路代 表 了网 信 息 ,
评 络评 论频 道的发 展状 况, 是剖 析 网络 评 量 信息 进行 归类 。具体 而言 , 论 频道 论频道 编辑之 道 的优 秀案例 。
每周排 行 、 论集今 日推 评 受起来 比较 费 时费力 。 此 , 如何 改变 有 热评排 行 、
术 一l qs
荐 。 _这 四个维度 , 除『 新浪 网还 针对 评 从 内容 上看 ,经过 编辑 加 工后 的标 题
2 .注 重 媒 体 合 作
论 内容 设置 了焦点 人物 栏 目,又从 媒 挖掘 出 文章 的判 断 力 ,鲜 明地 呈现 了
与 目前 我 国 网络 编辑 普遍 追 求 网
网络评 论 在全球 范 围内注册 用户超 过 2 6亿 , 络信 息平 台功 能的实现 有关 , . 日
浏 览量 最高 突破 8亿次 , 评论 频 道的潜 频 道 编 辑 也 突 出打造 网络 意见 平 台 的 因此在 频道栏 目设 置上尽 可能丰 在 用户数 量是 惊人 的 , 这在 一定程 度上 思 路 ,
言论 版 。
也非 常注 重边线 的横 向对齐 。 样 的版 这
新浪 网评 论 频 道 是 新浪 网新 闻 中 式设计 , 使得 新浪 网评论 频道 内容虽然
心下辖 的一 个分支频 道 , 其他 网络评 以丰 富著称 ,但 阅读上并 无庞 杂之感 , 与
论 频道相 比 , 编辑理 念和 编辑手段 都 反 而感觉 条块 分割 明显 , 其 如阡陌般 清晰 具 有鲜 明的优势 , 这主 是 因为 “ 靠 有 序 。新 浪 网总 编辑 陈 彤一 语 道破 天 背

特征操作和特征编辑

特征操作和特征编辑

目标 体
刀具 体
布尔操作
求交功能用于获取目标体和刀具体之间的相交部分。 单击“特征操作”工具条中的“求交”按钮,打开“求交”对话 框,在绘图区依次选择目标体和刀具体即可完成求交操作,如下 图所示。
目标 体
刀具 体
补片
通过“补片”操作,可以用一个片体面来替换原有的面,从而对 实体或片体的表面进行修补。
单击“特征操作”工具条中的“补片体”按钮,打开“补片”对 话框,在绘图区选取要进行补片操作的目标体,然后选取刀具片 体即可完成补片操作,如下图所示。
目标 体
刀具片体
凸起片体
使用“凸起片体”命令,可以使用实体令目标片体凸起,就像被冲 模一样。 单击“特征操作”工具条中的“凸起片体”按钮,打开“凸起片体” 对话框,在绘图区依次选取要凸起的片体和作为刀具的实体即可令 片体凸起,如下图所示。
拆分体
使用“拆分体”命令,可以利用已有的面、基准平面,或其他几 何体将目标体拆分成多个体。 单击“特征操作”工具条中的“拆分体”按钮,在绘图区指定要 拆分的体和拆分面,即可完成拆分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拆分面
要拆 分的 体
布尔操作
在UG中,用户可以对两个或多个实体进行求和、求差、求交等布尔 运算,从而合并实体、剪切实体,或者获取实体的交叉部分。
单击“特征操作”工具条中的“边倒圆”按钮,打开“边倒圆”对 话框,在绘图区选取要倒圆的实体边,然后设置圆角的半径即可完 成边倒圆操作。
边倒圆
利用“可变半径点倒圆角”方式,可以使进行倒圆操作的实体 边在指定点处具有指定的圆角半径值。
单击“特征操作”工具条中的“边倒圆”按钮,打开“边倒圆” 对话框,在绘图区选取要倒圆的实体边并设置相应的半径值,然 后指定要改变圆角半径的点和此点的圆角半径值,完成可变半径 点倒圆角操作。

SW编辑操作特征讲解

SW编辑操作特征讲解

4.2
阵列特征
2.操作步骤 本例将详述线性阵列沿着两个方向生成特征,以及跳过实例,操作步 骤如下: 01新建SolidWorks零件文件,拉伸创建长方形草图180×80mm² , 拉伸厚度为10mm的基板。然后,在基板左上角拉伸切除直径为10mm的 圆孔,如图4-3所示。
4.2
阵列特征
02线性阵列。单击特征工具栏中的“线性阵列”命令按钮 ,在弹出的 “线性阵列”面板中选择长棱边为第一方向,设置间距 为50mm,实例数 为4。设置第二方向为竖直棱边,设置间距 为50mm,实例数 为4。选择 切除-拉伸特征即圆孔作为要阵列的特征,生成阵列如图4-4所示。
4.2
阵列特征
1.参数详解 圆周阵列的大部分参数与线性阵列一致,其特有参数主要是阵列轴。 (1)阵列轴 阵列轴可以指定为如下特征: 实体上的一条棱边 轴:临时轴/基准轴 圆形边线或草图直线 线性边线或草图直线 圆柱面或曲面 旋转面或曲面 阵列绕该轴生成特征。如有必要,单击“反向”按钮 来改变圆周阵列 的方向 (2)角度尺寸 通过“总角度” 设置要生成圆周阵列每个实例之间的角度。 (3)等间距 等间距将角度设置为 360°。
4.2
阵列特征
(3)要阵列的特征/面实体/曲面实体 要阵列的特征:使用用户所选择的特征作为源特征来生成阵列 要阵列的面:使用构成特征的面生成阵列。 在图形区域中选择特征的所有面。 这对于只输入构成特征的面而不是特征本身的模型很有用。 当使用要阵列的面时,阵列必须保持在同一面或边界内。它不能跨越边界。例 如,横切整个面或不同的层(如凸起的边线)将会生成一条边界和单独的面,阻止阵列延 伸。 要阵列的实体/曲面实体:使用用户在多实体零件中选择的实体生成阵列。带有 要阵列的实体的多实体零件 (4)可跳过的实例:在用户生成阵列时跳过用户在图形区域中选择的阵列实例。当 用户将鼠标移动到每个阵列实例上,单击以选择阵列实例。阵列实例的坐标出现。若想恢 复阵列实例,再次单击实例。 (5)选项 随形变化:允许重复时执行阵列更改。 几何体阵列:只使用对特征的几何体(面和边线)来生成阵列,而不阵列和求 解特征的每个实例。几何体阵列可加速阵列的生成和重建。对于与模型上其他面共用一个 面的特征,用户不能使用几何体阵列选项。 延伸视象属性:将 SolidWorks 的颜色、纹理和装饰螺纹数据延伸给所有阵列 实例。

成为顶级编辑的特质与能力要求

成为顶级编辑的特质与能力要求

成为顶级编辑的特质与能力要求作为一名顶级编辑,拥有一系列特质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从扎实的语言功底到敏锐的编辑眼光,不仅需要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专业责任感。

以下是成为顶级编辑所需要的特质和能力。

卓越的语言和写作能力是成为顶级编辑的基础。

顶级编辑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熟练掌握语法、词汇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写作技巧,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够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读者的需求。

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是顶级编辑必备的素质。

他们需要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文学、科学、历史、艺术等。

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背景,编辑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进行准确的编辑和修订。

同时,顶级编辑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客观地评估文章的质量,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敏锐的编辑眼光是区分顶级编辑和普通编辑的重要特征之一。

顶级编辑能够迅速捕捉到文章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修订意见。

他们能够准确判断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是否合理,语言是否通顺流畅,内容是否准确清晰。

通过编辑眼光的洞察力和敏感度,顶级编辑能够确保文章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满足读者的期望。

第四,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是成为顶级编辑必备的能力。

顶级编辑通常需要与作者、其他编辑和出版团队进行沟通和协作。

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要求,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编辑工作。

顶级编辑还需要与其他编辑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编辑项目。

他们必须能够有效地沟通和协调,确保团队的工作顺利进行。

顶级编辑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他们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负有一定的责任感,对每一篇文章都要精益求精,力求达到最好的质量。

顶级编辑在工作中必须自律,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表和要求完成编辑任务。

他们应该对自己有高标准和严格要求,不断追求卓越的编辑品质。

总结起来,成为顶级编辑需要拥有卓越的语言和写作能力、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敏锐的编辑眼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

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

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网络新闻的传输渠道、发布特点、受众结构、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和编辑方式等,与传统三大媒体相比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即时更新、背景拓展、深入分析的特性更为显著。

具体来讲,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相比,网络新闻编辑主要有以下特点:1、全数字化。

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最大特征之一是数字化,他们为新闻的采编制作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数字化平台,将传统的以纸张和模拟电子技术为依托的编辑方式发展成为以计算机数字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全数字化的编辑方式。

这种数字化的编辑方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石。

2、非线性化。

数字化新闻编辑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非线性化。

传统新闻编辑包括以纸为介质的报纸新闻编辑和电子为介质的广播电视(声音和图像)新闻编辑,其文字稿编辑流程一般为:报到策划→组稿和选稿→改稿→制作标题和写作提要→设计版面和栏目等,这种编辑方式叫线性编辑方式。

网络新闻编辑是一种在因特网平台下的以数字式多媒体、计算机等编辑设备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非线性编辑方式。

它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线性编辑原则和方法,在编排过程中,它可以根据需要将新闻素材中的任何一部分文字、图画、声音和影响等轻易地插入当前正在编辑的多媒体新闻中,亦可根据需要轻易删除和调整各部分的组合方式和长度等。

运用非线性编辑方法,可在报到时间的进程中,在编辑部与新闻事件现场及其他相关媒体之间进行实时沟通和编辑。

而且这种新闻编辑方式不仅可对新闻信息进行无限复制和长期保存,而且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还可保证信息传播的质量。

用这种编辑方式,可是编辑缓解大大减少,是修改变得轻而易举,从而达到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新闻内容的重组,完全摆脱了线性编辑时代声频和视频的编辑中的稍纵即逝、节目呈线性固定排列的缺陷,有效提高了新闻采编和传播的速度。

3、多媒体化。

网络新闻编辑打破了三大媒体新闻编辑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它的聚成性和超链接功能是三种媒体相互沟通和融合成为可能。

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新闻编辑是将多媒体新闻聚集于一个与网络相连的多媒体计算机平台中的编辑,这一编辑平台中和各种软、硬件相互配合,将传统媒体的文字、声音和影像等个性不同的新闻,数字化后融合成了一种新的超文本新闻样式,即网络新闻。

编辑艺术及其特征

编辑艺术及其特征
严 密结 构层 次 的系统 , 因此 , 目标 策划既要 有 明确 的整 体 性要 求 , 有 合 理 的 结构 层 次。 目标 策划 的整 体 叉要 化结 构 包括 2个 方面 的含 义 : 是要 把 编 辑过 程 作 为 一

程, 编辑 艺术是骗辑方 法 的升华, 并且 指 出探 索辅辑 艺术应 注
主体 , 其行为状态决 定着编辑过程的运动状态 , 因而 , 也 决定着 编辑 目标 的最终 实 现。如何 充分 发挥 编辑 主 体的能动性, 目 策划 的又一基本要求。根据系统 是 标
的服务对象, 作者是编辑 目标的信息源, 而编辑则是实 施编辑 目标的主体。制定编辑 目标 , 既要考虑到读者、 作者 的可行 性 , 又要 考 虑 到 编辑 主体 的可 行 性 , 人 、 如
物、 、 、 财 时 环境 、 设备 等 条件 的可能 性 。 第四, 编辑 主体 能 动性 要 求 。编 辑是 编 辑 过 程 的
个整体来考虑 , 即编辑应完成什么任务 , 最终达到什
么样 的质 量 , 编辑应 遵 循哪 些 方 法 、 持 什么 状 态 等 ; 保 二 是要 将整 体 目标 划分 为若 干个 相互联 系又 各 自独 立
P md teat f dt g s o l ecn u td i hewh l rcs f h r o in h udb o d ce nt e i oepc es。
来 自 3个 方面 , 即读者 、 者 和编辑 。读者 是编 辑 目标 作
Aah r s a d es E i r lDe at n fJ u n lo h a x t 0 ’ d r s dt i p rme to o r a fS a n i oa
No a ies y,7 0 6 rm lUnv ri t 1 0 2,Xi n,Chn ‘ a i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编辑特征5.1 复制目的:熟悉编辑特征。

上机练习1操作步骤如下:首先,使用第3章介绍的拉伸特征以及第4章介绍的孔特征的知识,创建如图5-1所示的实体。

图5-1 创建实体然后,在绘图区中选取该实体的【孔】特征,选择【编辑】︳【复制】命令或者直接单击工具栏上的按钮。

接着,选择【编辑】︳【粘贴】命令或者单击工具栏上的按钮,系统弹出所复制特征的操控版面,单击【放置】放置按钮,打开【放置】上滑面板,如图5-2所示。

选取所创建的实体的上表面作为创建复制特征的草绘平面。

这是,用户可以在该实体上看到一个创建的孔,如图5-4所示。

拖动该孔上的方行柄,使其与实体的两个侧面相交,如图5-4所示:图5-2 复制操控版面图5-4 定义复制特征的位置在【复制特征】操控面板上,通过修改【次参照】选项中的偏移量,为复制的空指定位置,如图5-5所示,并将控的深度定为【穿透】。

最后,单击操控面板上的按钮,完成复制特征的操作,复制的控特征如图5-6所示。

图5-5 设置孔的位置图5-6 复制的孔特征5.2 镜像目的:熟悉镜像特征的操作。

上机练习2操作步骤:首先,选择【文件】︱【打开】命令,打开已经创建的实体,如图5-6所示。

然后,按住Ctrl键选取绘图区总需要镜像的两个【孔】特征(最好通过使用模型树选取个特征名称的方法选取特征),如图5-7所示。

选择【编辑】︱【镜像】命令,或者单击特征工具栏上的【镜像】按钮,打开镜像操控面板。

接着,单击操控面板上的【选取一个项目】选项,然后在绘图区中选取如图5-8所示的平面作为镜像参照面。

图5-7 选择特征图5-8 选取镜像平面最后,单击按钮,完成所选特征的移动复制,如图5-9所示,并且用户可以从模型树上看到镜像后新建特征的名称列表。

图5-9 镜像的孔特征使用镜像几何所复制的特征将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单一特征,故无法对复制后的个别特征进行编辑或修改,尺寸完全与原模型维持“相依”关系,镜像前的特征进行任何改变都会直接影响镜像后的特征。

5.3 阵列目的:熟练掌握阵列的操作。

上机练习3操作步骤:1.阵列的启动方式进行阵列复制,首先要选取进行阵列的对象特征,然后可以通过以下3种方法之一,启动阵列操控面板。

●选取一个特征,右击鼠标,从快捷菜单中选择【阵列】命令。

●选择【编辑】︱【阵列】命令。

●单击特征工具栏上的【阵列】按钮。

2.阵列设置选项对于不同的特征阵列,设置选项也不同。

单击如图5-10所示的操控面板上的【尺寸】按钮,就会看到尺寸、方向、表、轴、填充和参照等阵列设置类型。

下面介绍这几种常见的类型。

图5-10 设置阵列选项●尺寸:系统默认为指定第一方向的尺寸并定义阵列增量变化,单击操控面板上的【尺寸】按钮,打开【尺寸】上滑面板,并添加阵列的尺寸。

●方向:用于定义阵列的第一方向(方向1)和第二方向(方向2),【方向】和【尺寸】实际上是阵列操作的两个关联步骤,通常是选取尺寸并修改变量后,就单击【尺寸】下拉按钮,切换到方向定义。

●表:使用表值来定义阵列成员。

●轴:指定已有的基准轴作为阵列中心,适用于环型阵列。

●填充:利用阵列成员来填充草绘区域。

●参照:主要通过参照其他阵列来定义阵列。

3.阵列特征的操作方法下面我们将创建一个简单的实例,通过该实例让大家掌握阵列的创建方法,创建过程如下。

首先,新建一个名为z101的零件文件,并使用前面所学到的拉伸特征创建如图5-11所示的实体。

在模型树中,选中【拉伸2】选项并右击鼠标,选择【阵列】命令。

图5-11 创建实体接着,在弹出的【阵列】操控面板上,打开【尺寸】上滑面板,首先激活【方向】收集器,然后选取圆柱高度尺寸15,接下来激活【方向2】收集器,选取圆柱的内直径20。

在【方向1】收集器中,修改圆柱长度增量为2,修改【方向2】收集器中的内径增量为-1。

在操控面板上单击下拉按钮,将【尺寸】选项切换为【方向】选项,选取长方体下侧平面作为【方向1】的参照,然后激活【方向2】收集器,并选取实体右侧作为参照,如图5-12所示。

图5-12 选择参照面最后,单击按钮完成阵列特征的创建,如图5-13所示。

图5-13 阵列特征4.阵列的再生和删除阵列有3种选项,分别是:相同. 可变和一般,用户可以右击模型树上的【阵列】选项,选择【编辑定义】命令回到【阵列】操控面板中,单击【选项】按钮,即可看到这三个选项。

●【相同】选项所产生的阵列外型和尺寸都相同并且彼此之间不能相交,如图5-14所示。

●【可变】选项所产生的阵列外型和尺寸可以变化但彼此之间不能相交,如图5-15所示。

●【一般】选项所产生的阵列外型和尺寸都可以变化并且可以发生交错,如图5-16所示。

删除阵列最方便的操作途径是通过模型树,右击阵列特征,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删除】命令或选择【删除阵列】命令。

图5-14 外型和尺寸均无变化图5-15 阵列的外型发生改变图5-16 两者同时发生变化5.4 扭曲目的:熟悉扭曲特征的操作。

上机练习4操作方法如下1.激活变换命令首先,打开使用复制特征创建的零件,选择【插入】︱【扭曲】命令,弹出【扭曲】操控面板。

单击其中的【参照】按钮,弹出参照上滑板面。

选取该零件本身和坐标系作为参照平面,单击扭曲操控板上的按钮,出现围绕实体模型的调控制杆,如图5-17所示。

图5-17 变换工具2.移动对象在图形区中拖动鼠标(不要选中调整边框的边线或顶点),拖动鼠标可以相对参照坐标系任意变换对象,如果按住Shift键则只能在Z轴方向移动对象,而按住Alt键则只能在A 轴或Y轴方向移动对象,如图5-18所示。

拖动调整框移动对象按住Shift键移动对象按住Alt键移动对象图5-18 键移动对象的方法3. 缩放对象调整框的边线和顶点是缩放实体的操作图柄,其中边线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调整操作对象的缩放比例,称为2D缩放;而顶点可以在三个方向上调整操作对象的缩放比例,称为3D缩放,如图5-19所示。

选择顶点,出现缩放图标拖动顶点改变操作对象的大小图5-19 改变对象的大小3.旋转对象变换工具调整框中饿三根正交直线是旋转控制杆,而且它本身就是旋转操作的中心轴。

拖动控制杆顶端的圆点,即可实现对象的旋转;选择控制杆中部,可以移动控制杆,从而改变旋转中心轴的位置。

与移动操作类似,按住Shift键将只能在Z轴方向移动旋转控制杆,而按住Alt键将只能在X轴或者Y轴方向移动旋转控制杆,如图5-20所示。

按住Shift键沿着Z轴拖动旋转直线拖动直线端点操作对象选择另一直线旋转对象图5-20 旋转对象执行一次扭曲命令,可以实现多项操作,而这些操作都将包括在【列表】选项中,单击【列表】按钮,即可查看这些操作并对其进行简单的编辑,如图5-21所示。

图5-21 列表选项4.扭曲对象选择【插入】菜单中的【扭曲】命令,在弹出的【扭曲】操控面板中单击【参照】按钮,选择零件本身和坐标系作为参照。

然后,单击操控面板上的工具,这时出现围绕实体模型的调整框,选择边线上的操作图柄,沿着边线移动图柄,操作对象将发生错位扭曲,如图5-22所示。

单击调整框的一个顶点,在出现的扭曲操作图柄上将显示6条操作线,它们分别沿着与该顶点相连的三条边线和三个平面放置。

使用鼠标拖动一条边线,操作对象在个方向发生相应的扭曲变化,如图5-23所示。

选择边扭曲操作图柄移动图柄扭曲操作对象移动另一边改变对象图5-22 错位扭曲单击顶点的扭曲图柄拖动边线时对象扭曲拖动沿表面的扭曲图柄使对象扭曲图5-23 扭曲效果5.拉伸对象选择【插入】菜单中的【扭曲】命令,出现【扭曲】操控面板和【选取】对话框,在图形区中选择实体,右击鼠标,然后选择零件坐标系,【扭曲】控制面板上的按钮被激活,但击拉伸工具按钮,围绕实体模型出现调整框。

如图5-24所示。

图5-24 拉伸调整框拉伸工具的调整框决定拉伸操作所影响的范围,在图形区的空白区域移动鼠标,沿着拉伸方向线改变调整框的位置,拖动拉伸操作对象的效果如图5-25所示。

图5-25 拉伸操作对象在操控面板上单击按钮,可以改变拉伸调整框的方向。

单击按钮切换拉伸方向线的箭头指向,从而改变拉伸操作面。

拖动拉伸方向线的两个端点,可以改变调整框的大小,改变拉伸操作的影响区域,但不会产生拉伸操作。

启用操控棉板上的【拉伸】复选框,可以直接使用参数设置拉伸效果,如图5-26所示。

扭曲特征完成之后,双击模型或者选择扭曲节点,右击鼠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选择【编辑】命令,扭曲参数就会在图形中显示出来。

图5-26 启用【拉伸】复选框6. 折弯对象使用折弯工具可以方便地制作一些弯曲的零件,比如水龙头、弯头等。

使用折弯工具创建弯头的操作步骤如下所示。

首先,创建一个如图5-27所示的“管”模型(该模型可以使用拉伸特征和壳特征创建出来)。

选择【插入】菜单中的【扭曲】命令,出现扭曲操控面板。

然后,单击【参照】按钮,打开【选取】上滑板。

在图形区中选选择实体,单击鼠标中键,然后选择零件的坐标系,扭曲操控面板上的工具按钮被激活,单击折弯工具按钮,出现围绕模型四周的调整框,如图5-28所示。

图5-27创建的管状体图5-28 调整框单击按钮使折弯控制杆坚直放置,移动折弯控制杆的两个端点,改变折弯的区间。

拖动轴心旁的折弯倾斜轴,旋转折弯调整框,从而改变折弯操作的朝向,可以在选项区中的倾斜项中设定精确的倾斜角度,拖动折弯轴心点到折弯控制杆的下端,或者在选项区中设定枢轴值为1。

轴心点在折弯控制杆上的位置由0~1的比例字表示。

拖动折弯控制杆的中间部分进行折弯操作,如图5-29所示。

拖动折弯控制杆改变择弯区间拖动折弯倾斜轴改变择弯朝向拖动折弯控制杆折弯模型图5-29 创建的折弯7. 扭转对象选择【插入】菜单中的【扭曲】命令,在弹出的【扭曲】操控面板上单击【参照】按钮,打开【选取】上滑板。

在图形区中选择实体对象,右击鼠标,然后选择零件坐标系,【扭由】操控面板上的拉伸工具按钮,出现围绕实体模型四周的调整框,如图5-30所示。

图5-30 调整框单击扭曲操控面板上的按钮,使扭转操控杆和调整框平行。

拖动扭转控制杆的端点,改变调整框的大小,以改变扭转操作的作用范围,如图5-31所示。

拖动扭转操作面的边界,实现扭转操作,或者在操控面板上的输入精确的扭转角度(我们在这里需要输入-450°),扭转的结果如图5-32所示。

图5-31调整扭转的影响范围图5-32 创建的扭转效果8. 组的建立和分解创建组的方法是:按住Ctrl键选取多个特征后,在模型树或者绘图区中右击鼠标,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组】命令。

首先,打开前面设计的键盘零件文件,如图5-33所示。

从模型树中可以看到,键盘上的按钮是由一个拉伸特征和两个倒圆角组成的,如图5-34所示。

图5-33 键盘零件图5-34 按钮的组成然后,选择【编辑】|【特征操作】命令,打开【特征】菜单管理器,如图5-35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