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名菜有典故

合集下载

(完整版)各地名菜的典故

(完整版)各地名菜的典故

做个美食家,除明白味之外,还得讲究色香,更需异悟其“意境”。

中国为文化之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每一名菜必有历史渊源,所谓‘一菜一典“,不论是来自民间百姓,还是来自乾隆皇帝。

作为食客的你不妨了解一二作为饭桌上的谈资。

龙井虾仁:一天,乾隆微服私访,在杭州茶农家喝到一杯龙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备,暗抓了些茶叶离去。

后来在市内餐馆用膳,叫店伙计用此泡茶。

店伙计看到乾隆内着的龙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诉店主。

店主正值烹调虾仁,惊慌竟把店伙计手中的茶叶当作葱末撒到锅内。

想不到这道茶叶虾仁色泽雅丽,滋味独特,吃得乾隆点头称好。

此后,这道菜肴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传至令。

西湖醋鱼:相传古时有宁氏兄弟,满腹文章,隐居在西子湖畔以打鱼为生。

当地恶棍赵大官人见宁嫂姿色动人欲霸占,施计打死其夫。

宋弟为报兄仇向官府告状,结果落得一顿棒打。

宋嫂劝叔外逃,行前特意用糖、醋烧制了一条西湖里的鲲鱼为他钱行,勉励他“苦甜毋忘百姓辛酸之处”。

后来小叔得了功名,在一次宴会上介然吃到甜中带酸的特制鱼菜,终于找到了改名陷遁的嫂嫂。

于是,他就辞去了官职,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烹制“西湖醋鱼”一般选用西湖鲲鱼作原料,烹制前饿养两天,使其排净肠内杂物,除去泥土气。

烹制后鱼肉嫩美,带有蟹肉味。

宋嫂鱼羹:宋高宗禅位后,常来西湖玩赏。

一日,泊舟苏堤,偶起鲈鱼之思,即命制鱼羹品尝,果然味美,便赐银百文。

消息传开,缙绅豪贵纷纷下顾,宋嫂遂成巨富。

“宋嫂鱼羹”以鲜鲈鱼肉加火腿丝、笋丝、香菇丝、鲜嫩润滑,有“赛蟹羹”之说。

东坡肉:苏东坡喜食猪肉,元丰三年贬官黄州时,曾逗趣写下《猪肉诗》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元右四年,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筑堤建桥,疏通西湖。

百姓为了感谢这位太守,抬猪肉,挑火酒来慰劳。

苏轼叫家人把猪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调方法连酒一起烧制,分给民工。

有关川菜的美食典故

有关川菜的美食典故

有关川菜的美食典故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口感,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川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典故,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个与川菜相关的美食典故。

第一个典故是关于川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宫保鸡丁。

相传,这道菜的发明者是一位名叫丁宝桢的官员。

丁宝桢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辽宁人,他曾任职于四川成都的川军将领府中,后来因府中改为军火库,他便辞职回到家乡开了一家餐馆。

为了纪念他曾在川军将领府中工作的时光,他特意在餐馆中创造了一道以宫保鸡丁为主要食材的新菜肴。

宫保鸡丁以鸡肉丁和花生米为主要材料,加入辣椒、葱姜蒜等调料炒制而成,色香味俱佳。

丁宝桢的这道宫保鸡丁迅速走红,成为了川菜中的经典之作。

第二个典故是关于川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水煮鱼。

相传,水煮鱼的发明者是一位四川成都的厨师。

这位厨师在一次烹饪中,意外将鱼放入了热油中炸煮,结果鱼肉变得酥脆可口。

他随即将鱼肉捞出,再用辣椒和花椒等调料炒制,最后加入清汤,将鱼肉放入煮熟。

这样一来,鱼肉酥脆又入味,色香味俱佳。

这道菜由于烹饪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水,所以被称为水煮鱼。

这道菜以其麻辣鲜香的口感,成为了川菜中的一道经典之作。

第三个典故是关于川菜中的一道特色菜肴——辣子鸡。

相传,辣子鸡的发明者是一位四川成都的厨师。

这位厨师在烹饪鸡肉的时候,意外将辣椒和花椒等调料放入热油中炒制,结果调料的香味充分释放出来,烹制出来的鸡肉非常香辣可口。

他随即将炒制好的鸡肉撒上辣椒和花椒,再加入葱姜蒜等调料炒制,最后将鸡肉炒熟。

这样一来,鸡肉辣味浓郁,香气四溢。

辣子鸡以其辣味浓郁、香气四溢的特点,成为了川菜中的一道特色菜肴。

第四个典故是关于川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麻婆豆腐。

相传,麻婆豆腐的发明者是一位四川成都的老婆婆。

这位老婆婆在烹饪豆腐的时候,意外将花椒和辣椒等调料放入热油中炒制,结果调料的香味充分释放出来,豆腐入味香辣可口。

她随即将炒制好的豆腐加入辣椒和花椒等调料炒制,最后加入牛肉末等调料炒熟。

京菜名菜解读背后的文化故事

京菜名菜解读背后的文化故事

京菜名菜解读背后的文化故事京菜,又称北京菜或宫廷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烹调方式和精细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道京菜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京菜名菜背后的文化故事。

1. "糖醋里脊":背后的故事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

当时,杭州知府经常赴京奏事,他非常喜爱吃酸菜脆鳝,但是因为酸菜资源有限,无法长期到北京供应。

于是,宫廷厨师采用糖醋的味道来模仿酸菜的味道,制作出了糖醋里脊。

这道菜色香味俱佳,成为了宫廷中的一道经典菜肴。

2. "宫保鸡丁":源于清朝光绪年间。

据说,有一位姓宫的官员非常喜欢吃辣食,他私下里告诉厨师要制作一道既辣又香的菜品。

于是,厨师巧妙地将鸡丁、花生米等食材结合在一起,加入剁椒等辣椒调味,烹制出了宫保鸡丁。

这道菜不仅口感独特,更成为了当时宫廷中的御膳珍品。

3. "狗不理包子":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天津。

相传,包子铺的老板杨铭宇因为长相像“狗不理”,大家就给他取了这个外号。

他的包子制作工艺独特,味道鲜美,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不久,他的包子走红京城,成为了京菜中的特色小吃。

4. "酱爆肥肠":出自明朝嘉靖年间的一道宫廷菜品。

传说当时宫廷有一名侍卫,他患有胃肠道病,只能吃软和易消化的食物。

晚上,侍卫找到一个吃不完的卤肠,无可奈何之下将卤肠切成小块,再加入酱油和辣椒烹制而成。

食用后,这种酱爆肥肠既解决了侍卫的问题,又因其独特的口感而备受宫廷人士喜爱。

5. "扬州炒饭":作为京菜中的一道经典小炒,其背后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故事。

相传,扬州炒饭起源于明朝末年,当时刘备在夷陵战结束后撤退至扬州。

他将积累了多年的米饭、蛋黄等食材混合在一起炒制而成,以应对军营中物资匮乏的情况。

后来,这道炒饭传入宫廷,并成为了一道备受宫廷高官喜爱的菜品。

以上只是京菜名菜中的几个例子,每道京菜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故事。

各大名菜传说故事

各大名菜传说故事

中国菜源远流长,众多风味佳馔均为历代名厨所创,由於深受食者喜爱与推崇而流传至今。

人们根据历史的传说编写了很多这些菜名的起由与故事,因而流传了许多烩灸人口的中国菜典故。

神仙鸭子这是孔府的一个传统名菜,相传始于孔子七十四代孙孔繁坡时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州知府时,府内厨师以鸭子出骨,加调料入碗加盖,上笼蒸制而成,肉质酥烂,香气浓郁,滋味鲜美,孔繁坡品尝后,觉得此菜制法与众不同,上笼蒸制以点香三炷烧尽为度,滋味鲆美美胜于它菜,故取名为神仙鸭子。

佛跳墙福建名菜,现已成为闽菜中居首位的传统名菜,闽菜中的佛跳墙是由海参,鲍鱼,干贝,鱼翅,鸡,猪蹄筋,羊肘,鸽蛋等18种原料用酒坛煨制而成。

特点是味道鲜醇,质地软嫩,入口即化,食后余香显着。

清代,福州官钱局宴请布政使周莲,席间一道菜是用几种海产品及鸡,鸭,羊肘,蹄爪,鸽蛋等煨制而成,极为可口。

周莲命衙厨郑春发学习仿制,郑登门求教后,并改进工艺,多用海鲜,使此菜愈加鲜美。

后来郑春发辞去衙,开办聚春园菜馆,在一次文人聚会时送上此菜,初名福寿全,乍一启封,浓香夺坛而出,食者纷纷叫好,有人即兴赋诗云。

“坛启荤菜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遂由众人公议将此菜改名佛跳墙。

百余年来风靡省内外,享誉港澳。

麻婆豆腐四川传统名菜,始创于清同冶初年,当时成都北郊万福桥有一陈兴盛饭铺,主厨掌灶的是店主陈春富之妻陈刘氏。

她用鲜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烧制而成。

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烫、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欢迎,人们越吃越上瘾,名声渐传开,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故传称为麻婆豆腐。

从此名扬全国。

叫化鸡江苏常熟名菜,又称黄泥煨鸡。

相传明末清初时,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偶得一鸡,苦无炊具、调料,无奈,宰杀去脏后,带毛涂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后敲去泥壳,鸡毛随壳而脱,香气四溢。

适逢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路过,试尝,觉其味独特,归家命其家人稍加调味如法炮制,更感鲜美。

此后,遂成为名菜,并一直流传至今。

著名菜背后的故事

著名菜背后的故事

著名菜背后的故事【著名菜背后的故事】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使其拥有许多著名的菜肴,每一道菜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

今天,我们将探索几道著名菜肴背后的故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宫保鸡丁。

这道菜起源于中国清朝时期,由一位名叫宫保的官员所创。

传说宫保官员非常喜爱美食,但他也非常忙碌。

为了满足宫保官员对美食的渴望,厨师们创造了这道快速而美味的菜肴。

宫保鸡丁由鸡肉丁、花生、辣椒等材料炒制而成,口感鲜嫩,味道微辣甜酸。

至今,宫保鸡丁成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菜肴之一。

接下来是鱼香肉丝。

这道菜的名字让人误以为其中含有鱼类成分,实际上并没有。

鱼香肉丝的名字来源于其独特的调料,其中包含蒜、姜、辣椒、豆瓣酱和醋等。

这种调料的组合营造出独特的鱼香味道。

据说,这道菜最初在四川地区流行,因为四川人喜欢将鱼烹饪成菜,并使用类似的调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调料与肉丝的搭配逐渐流行开来,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鱼香肉丝。

最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是中国最有名的菜肴之一,享誉世界。

它是中国烹饪文化的瑰宝,有着超过几百年的历史。

传统的北京烤鸭需要经过复杂的制作工序,包括选材、腌制、烤制等。

烤制时,鸭子皮变得金黄酥脆,肉质鲜嫩多汁。

烤鸭会被切成薄薄的片状,搭配葱、黄瓜和甜面酱一同卷入薄饼中食用。

这种将多种口味和材料结合在一起的独特吃法,使北京烤鸭成为了一道令人垂涎的美食。

每道著名菜肴背后都有着许多的故事和传统。

这些菜肴代表着中国独特的烹饪技艺和文化传承。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这些菜肴都已成为了代表中国美食的符号。

无论你是品味美食的爱好者,还是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人,这些菜肴背后的故事必定会令你感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菜品典故

菜品典故

1、夫妻肺片,四川汉族特色小吃,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为料,并不用肺。

注重选料,制作精细,调味考究。

夫妻肺片片大而薄,粑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

深受群众喜爱,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以“夫妻肺片”称之,在用料上更为讲究,质量日益提高。

相传在20世纪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华[1],与其妻一道以制售凉拌肺片为业,他们夫妻俩亲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篮叫卖。

他们所售确实好吃,超乎一切肺片之上。

不但精选材料,制作也很精细,使人看见就生好感,加上调味精细,深受人们欢迎,久而久之,人们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称郭氏夫妇所售肺片为“夫妻肺片”。

1933年,郭氏夫妇在成都半边桥接,即今人民公园后门右侧一个单间店铺设店出售,其店名也就正式取名为“夫妻肺片”了,牌匾为金字黑底,由享有“蜀中四老之一”著名书法家赵蕴玉老先生亲题。

后几经变迁,该店迁至闹市街的提督西街,扩大了经营规模,增添了牛肉面等品种,食客不光是可以品尝肺片,还有面食充饥。

夫妻肺片逐步发展为一家中型小吃店。

5、鱼香,属中国八大菜系的川菜,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生意人家,他们家里的人很喜欢吃鱼,对调味也很讲究,所以他们在烧鱼的时候都要放一些葱、姜、蒜、酒、醋、酱油等去腥增味的调料。

有一天晚上,这个家中的女主人在炒另一只菜的时候,她为了不让配料浪费,她把上次烧鱼时用剩的配料都放在这款菜中炒和,当时她还以为这款菜可能味不是很好吃,可能家中的男人回来后不好交待,正在她发呆之际,她的老公做生意回家了。

这个老公不知是肚饥之故还是感觉这碗菜的特别,而他还没等开饭就用手抓起来往嘴中咽,还没等一分钟,他迫不及待地问老婆此菜是用何做的,在结结巴巴之时,她意外地发现老公连连称赞其菜之美味,她老公见她没回答,又问了一句“这么好吃是用什么做的?”,老婆这才一五一十地给他讲了一遍。

6、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属闽菜系。

迄今有100多年历史,为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创。

宫廷菜中的经典典故与文化内涵

宫廷菜中的经典典故与文化内涵

宫廷菜中的经典典故与文化内涵在中国的烹饪艺术中,宫廷菜肴一直都被视为最高级别的美食。

它们不仅在烹饪技巧上注重细腻与精湛,更在菜肴的命名和创作中融入了丰富的经典典故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会介绍几道具有代表性的宫廷菜,并探讨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意义。

1. 红烧狮子头红烧狮子头是宫廷菜中最有名的一道菜,它以鲜嫩的猪肉为原料,形状似狮子头部,搭配上浓郁的红烧汁。

这道菜的名字源自中国传统的狮子舞,狮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勇气。

通过将狮子头与红烧汁相结合,菜名寓意着吉祥如意和美好的未来。

2. 佛跳墙佛跳墙是一道海鲜菜品,起源于清朝。

传说在清朝时期,制作此菜的厨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以自己对佛教的崇敬之情来命名这道菜。

佛跳墙由多种海鲜、禽肉和猪蹄筋等精心搭配而成,味道鲜美。

这道菜传承并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佛教的尊重和敬意。

3. 龙井虾仁龙井虾仁是以大闸蟹的肉质鲜嫩,搭配上中国著名的龙井茶叶炒制而成的菜肴。

这道菜并不仅仅着重于美味,还以品茶的精神和方式,将茶叶与食材相结合。

在中国文化中,龙井茶被誉为国宝,具有清香、爽口的口感,与大闸蟹肉的鲜美相得益彰。

4. 宮保雞丁宫保鸡丁是宫廷菜中最具代表性的川菜之一。

菜名中的“宫保”一词源于清朝的宫廷厨师魏家菜所创制的佳肴。

根据传说,宫保鸡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清朝宫廷大臣宫保公的口味偏好。

由于宫保公对辣味的喜爱,这道菜以辣椒为主要调料,搭配上鸡丁和花生米,形成了独特的味道和风味。

通过对这些宫廷菜品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融入了丰富的经典典故和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传承不仅增添了菜肴的美味和吸引力,更让人们在用餐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结起来,宫廷菜中的经典典故与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从菜名到烹饪技巧,都展现出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这些菜肴不仅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更是中国烹饪艺术的杰作。

品味这些传统美食的同时,我们也在感受和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名菜的故事及寓意

中国名菜的故事及寓意

中国名菜的故事及寓意1、东坡肉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文学上造诣很高,小时候背他的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何等的肆意豪放。

他在美食方面也是个行家,苏轼自称“东坡居士”,东坡肉便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那么他和这道美食有什么渊源呢?据史料记载,东坡肉是苏轼在黄州制作的,并且自己记录了下来:“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特别喜欢吃肉,并且技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但其实东坡肉真正被大众所熟知,是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

当时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苏轼采取有效措施,使当地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杭州的老百姓为了感谢他,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并没有独自享用美酒美食,而是指点人们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分给参加疏浚西湖的人们吃,大家吃后无不赞叹,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2、佛跳墙佛跳墙又名福寿全,是寓意特别好的一道奢华大餐。

用料特别丰富,特别讲究,一般有鲍鱼、海参、牦牛皮胶、花菇、墨鱼、鹌鹑蛋等等等等,十几种乃至几十种食材,汇聚到一起,加入高汤小火煨制而成。

这道菜始于清朝道光年间,据说,时任布政使的周连,无意中吃到叫“福寿全”一道菜,是将鸡、鸭、羊肘、火腿等原料加工后,放在绍兴酒坛中,煨制而成的。

周连吃后非常满意,让自己的家厨郑春发试做此菜。

郑春发经过精心研究,增加了山珍海味,结果香味更浓,风味更佳。

后来郑春发辞去了职务,开设了菜馆“聚春园”,以海参、鱿鱼等十八种珍贵原料,加陈酒、姜、桂皮、茴香等料,放在陶制瓦罐中煨制成菜,风味鲜美绝伦。

前来品尝的人络绎不绝,文人术士当场赋诗,其中有句云:“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这道原名福寿全的菜就此改称“佛跳墙”。

3、叫花鸡叫花鸡又称常熟叫化鸡、煨鸡。

把加工好的鸡用泥巴或者荷叶包裹起来,放在火中烤制煨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品味名菜有典故
作者:袁秀芬
来源:《烹调知识》2020年第03期
人们在过生日时,为了表示庆贺,有的要吃长寿面,有的则喜欢吃蛋糕。

那么生日吃长寿面之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长寿面。

原来在西汉时,一次汉武帝与文武百官闲聊,他说:“《相书》上讲,人中长一寸,能活一百岁。

”这时,东方朔一听这话,便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

大臣们都责怪他嘲笑皇上,太无礼了。

东方朔连忙辩解说:“我哪里敢嘲笑皇上,我是笑彭祖(传说是夏朝时的长寿人物)脸长呀!人中长一寸,能活一百岁。

彭祖活了八百岁,人中得长八寸长。

大伙想想,那他的脸该有多长呀!”结果汉武帝和文武百官都被逗乐了。

古时候人们称脸为“面”,脸长就叫“面长”,现在还用“面孔”“脸面”等称谓。

人们都想长寿,于是都想让自己的“人中”长一些,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就用“面”来代替,流传下来,就有了过生日吃长寿面的习俗。

李连贵熏肉大饼创始于1842年,源于吉林省梨树县。

当时“兴盛厚”酱肉铺。

为了争取更多的顾客,李连贵自己养猪,当猪长到78 kg时就被宰杀,然后精选前槽、腰排和硬肋等部位的肉制成酱肉。

由于李连贵酱肉味道鲜美、干净便宜,所以顾客一天天增多,生意也就越来越兴隆。

有一天,人称王中医的老主顾一大早就到李连贵的酱肉铺,他既没有打酒,也没有买肉,而是到后堂,把自家祖传的配制芳香肉料的秘方传给了李连贵。

李连贵按照老中医的秘方煮肉时,把经过粉碎了的23味中草药投入锅中,肉熟出锅后,又加以熏制,色泽就变得金黄,浓重扑鼻,色味俱全。

熏肉一炮打响后,李连贵又发明一种柔嫩酥脆、色泽金黄的大饼。

他用浮在老汤上的各种调料和面,卷上油酥,作出各种形状的大饼。

接着又把清汤改作配饼喝的老汤,并添置了解油腻的葱酱、提气增食的枣水和祛火清胃的大米绿豆粥等。

这样从酱肉、大饼到汤成了一条龙服务,李连贵的大饼也和他的酱肉一样闻名遐迩。

食后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