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菜的典故

合集下载

酒店特色菜典故

酒店特色菜典故

酒店特色菜典故1.东安子鸡唐玄宗开元年间,有客商赶路,入夜饥饿,在湖南东安县城一家小饭店用餐。

店主老妪因无菜可供,捉来童子鸡现杀现烹。

童子鸡经过葱、姜、蒜、辣调味,香油爆吵,再烹以酒、醋、盐焖烧,红油油、亮闪闪,鲜香软嫩,客人赞不绝口,到处称赞此菜绝妙。

知县听说后,亲自到该店品尝,果然名不虚传,遂称其为“东安子鸡”。

这款菜流传至今上千年,成为湖南名菜。

2.清蒸武昌鱼“武昌鱼”早在1700 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已饮誉大江南北,以武昌大中华酒楼最著称。

代表名英“清蒸武昌鱼”、“海参武昌鱼”、“油焖武昌鱼”等更是脍炙人口。

特别是毛泽东主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著名诗句发表后,更使武昌鱼驰名中外。

3.飞龙汤“飞龙汤”是东北的“食中珍品”。

在东北民间,曾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

所谓龙肉,指飞龙肉而言。

相传,飞龙是曾受过封的一种专给皇帝进贡的山珍,世上罕见,其肉细嫩,味鲜美,早在14世纪就闻名于世。

此菜汤清见底,汤中红、白、绿、黑四色相间,其味鲜咸异美。

此菜以飞龙(榛鸡)为主要原料,配以口蘑,汤呈乳白色,味极鲜美。

三味同食,极富营养,是滋补之美味汤菜。

4.无为熏鸭无为熏鸭最初的由来还跟朱元璋有关系。

原来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穷,给人家放牛。

但是东家不给他吃饱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干起捉野鸭子的活计来了。

他们不敢带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来熏烤。

有时烤不熟,便埋在火灰裏,等第二天扒出来,鸭肉又香又烂,好吃极了。

后来,这一做法在民间流传开来,并由安徽省无为县卖牛肉的回民马常有发扬光大,还摸索出用锯末熏鸭的独特制作工艺,从此无为的马常有清真熏鸭生意做大了,而“无为熏鸭”成了风靡全国的地方风味食品。

5.麻婆豆腐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

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

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完整版)各地名菜的典故

(完整版)各地名菜的典故

做个美食家,除明白味之外,还得讲究色香,更需异悟其“意境”。

中国为文化之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每一名菜必有历史渊源,所谓‘一菜一典“,不论是来自民间百姓,还是来自乾隆皇帝。

作为食客的你不妨了解一二作为饭桌上的谈资。

龙井虾仁:一天,乾隆微服私访,在杭州茶农家喝到一杯龙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备,暗抓了些茶叶离去。

后来在市内餐馆用膳,叫店伙计用此泡茶。

店伙计看到乾隆内着的龙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诉店主。

店主正值烹调虾仁,惊慌竟把店伙计手中的茶叶当作葱末撒到锅内。

想不到这道茶叶虾仁色泽雅丽,滋味独特,吃得乾隆点头称好。

此后,这道菜肴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传至令。

西湖醋鱼:相传古时有宁氏兄弟,满腹文章,隐居在西子湖畔以打鱼为生。

当地恶棍赵大官人见宁嫂姿色动人欲霸占,施计打死其夫。

宋弟为报兄仇向官府告状,结果落得一顿棒打。

宋嫂劝叔外逃,行前特意用糖、醋烧制了一条西湖里的鲲鱼为他钱行,勉励他“苦甜毋忘百姓辛酸之处”。

后来小叔得了功名,在一次宴会上介然吃到甜中带酸的特制鱼菜,终于找到了改名陷遁的嫂嫂。

于是,他就辞去了官职,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烹制“西湖醋鱼”一般选用西湖鲲鱼作原料,烹制前饿养两天,使其排净肠内杂物,除去泥土气。

烹制后鱼肉嫩美,带有蟹肉味。

宋嫂鱼羹:宋高宗禅位后,常来西湖玩赏。

一日,泊舟苏堤,偶起鲈鱼之思,即命制鱼羹品尝,果然味美,便赐银百文。

消息传开,缙绅豪贵纷纷下顾,宋嫂遂成巨富。

“宋嫂鱼羹”以鲜鲈鱼肉加火腿丝、笋丝、香菇丝、鲜嫩润滑,有“赛蟹羹”之说。

东坡肉:苏东坡喜食猪肉,元丰三年贬官黄州时,曾逗趣写下《猪肉诗》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元右四年,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筑堤建桥,疏通西湖。

百姓为了感谢这位太守,抬猪肉,挑火酒来慰劳。

苏轼叫家人把猪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调方法连酒一起烧制,分给民工。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11个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11个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11个推荐文章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热度:关于中国汉字的起源热度:中国古琴文化:琴棋书画之首,你了解吗? 热度:关于中国三大鬼节的来历是怎么样的热度: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有哪些热度:喜爱研究美食,“民以食为天”更是中国人的口头语,所以从历史传承下来的菜品有很多,而其中很多菜品也都蕴含着有意思的历史故事,我们这就一起来穿越时空,和店铺看看这些经典菜品是怎么来的吧!11个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东坡肉菜品简述: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

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

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

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

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

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

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

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

“东坡肉”美名慢慢传遍全国。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水晶肴肉菜品简述: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中国名菜的典故

中国名菜的典故

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组成,主体是各地方风菜。

下面是中国名菜的典故,欢迎阅读!(1)开水白菜四川传统名菜。

“开水白菜”原系川菜名厨黄敬临在清宫御膳房时创制。

后来黄敬临将此菜制法带回四川,广为流传。

30多年前,川菜大师罗国荣调来北京饭店掌厨,又将“开水白菜”的烹调技术带回北京,从而成为北京饭店高档筵席上的一味佳肴,“开水白菜”烹制不易,其关键在于吊汤,汤要味浓而清,清如开水一般,成菜乍看如清水泡着几棵白菜心,一星油花也不见,但吃在嘴里,却清香爽。

(2)东安子鸡唐玄宗开元年间,有客商赶路,入夜饥饿,在路边小饭店用餐。

店主老妪因无菜可供,捉来童子鸡现杀现烹。

那子鸡经过葱、姜、蒜、辣调味,香油爆炒,再喷以酒、醋、盐焖烧,红油油、亮闪闪,鲜香软嫩。

客人吃得赞不绝口,到处宣传此菜绝妙。

从此小店专营此菜,名噪远近,竞传千年,成为湖南名菜。

,鲜美异常。

(3)西湖莼菜汤据《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又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后人称思乡之情为“莼鲈之思”,可见莼菜之迷人。

莼菜与鸡丝、火腿同烹,碧翠鲜醇,清洌爽口。

乾隆游江南,也必尝莼菜汤,有“花满苏堤抑满烟,采莼时值艳阳天”之诵。

(4)沛公狗肉汉高祖刘邦在家乡沛县嗜食狗肉,故此得名。

以狗肉、甲鱼与酒、葱、姜、硝腌渍后,加酒、糖、盐、酱油、八角、花椒及水焖制,狗肉酥烂腴香,甲鱼软嫩鲜美。

此菜至今仍是徐州地区的名馔。

(5)奶汁肥王鱼肥王鱼又称淮王鱼、回王鱼,国内罕见,产於安徵凤台县境内峡山口一带数十里长的水域里,为鱼中上品。

西汉淮南王刘安喜食肥王鱼,一次刘宴众大臣,因人多鱼少,厨师以其它鱼混充,被刘安识破,大发雷霆:“吾一日不能无肥王,”可见肥王鱼受宠之程度了。

后此菜流入蚌埠、合肥一带民间,并以奶汁鸡汤煨煮,成为徽菜一绝。

(6)龙井虾仁传说,龙井虾仁与乾隆有关。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菜做法和典故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菜做法和典故

中国历史上十大名菜做法和典故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组成,主体是各地方风菜。

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

1、东坡肉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

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

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

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东坡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

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

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

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

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

“东坡肉”美名便慢慢传遍全国。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2、水晶肴肉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水晶肴蹄成菜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称。

食用时,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腻、酥香嫩鲜等特点,佐以姜丝和镇江香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有诗赞曰:“风光无限数今朝,更爱京口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肴肉传说:肴肉传说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

美食的典故大全_传说

美食的典故大全_传说

美食的典故大全每一道美食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成就一道美食的历史、美食的文化,让每一个美食典故都引人入胜。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美食的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美食的典故篇一“狮子头”,用扬州话说即是大斩肉,北方话叫“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

据说它的“远祖”是南北朝《食经》上所记载的“跳丸炙”(见《齐民要术.炙法第八十》)。

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带着嫔妃随从,乘着龙舟和千艘船只沿大运河南下时,“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

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资治通鉴》)。

杨广看了扬州的琼花,特别对扬州万松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

回到行宫后,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

御厨们在扬州名厨指点下,费尽心思终于做成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芽鸡条和葵花斩肉这四道菜。

杨广品尝后,十分高兴,于是赐宴群臣,一淮扬菜肴倾倒朝野。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繁荣,官宦权贵们也更加讲究饮食。

有一次,郇国公韦陟宴客,府中的名厨韦巨元也做了扬州的这四道名菜,并伴以山珍海味、水陆奇珍,令座中宾客们叹为观止。

当“葵花斩肉”这道菜端上来时,只见那巨大的肉团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绝伦,有如雄狮之头。

宾客们趁机劝酒道:“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

”韦陟高兴地举酒杯一饮而尽,说:“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斩肉’不如改名‘狮子头’。

”一呼百诺,从此扬州就添了“狮子头”这道名菜。

清代,乾隆下江南时,把这一佳肴带入京都,使之成为清宫菜之一。

嘉庆年间,甘泉人林兰痴著的《邗江三首吟》中,也歌咏了扬州的“葵花肉丸”。

其序曰:“肉以细切粗斩为丸,用荤素油煎成葵黄色,俗名葵花肉丸。

”其诗云:“宾厨缕切已频频,团此葵花放手新。

饱腹也应思向日,纷纷肉食尔何人。

”美食的典故篇二相传,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在通州(今四川达川一带)任司马时,一天到一家酒肆小酌。

酒菜中的一种牛肉片,色泽红润油亮,十分悦目,味道麻辣鲜香,非常可口,吃进口酥脆而后自化无渣,食后回味无穷,使元稹赞叹不已。

10道中国名菜的美食典故,涨姿势了!

10道中国名菜的美食典故,涨姿势了!

10道中国名菜的美食典故,涨姿势了!1.东坡肉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

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

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2.水晶肴肉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水晶肴蹄成菜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称。

食用时,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腻、酥香嫩鲜等特点,佐以姜丝和镇江香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有诗赞曰:“风光无限数今朝,更爱京口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肴肉传说】肴肉传说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

半路上,张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馋虫挠心,便变成一个老头买了一些,饱餐一顿,继续上路。

快到瑶池时,忽然对赴蟠桃宴没了兴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

3.腊味合蒸腊味合蒸是湖南传统名菜之一,是取腊肉、腊鸡、腊鱼于一钵,加入鸡汤和调料,下锅清蒸而成。

吃时腊香浓重、咸甜适口、柔韧不腻。

【相关典故】腊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它的成名相传还与一位乞丐有关。

从前,在湖南一小镇上有家饭馆,店主刘七为逃避财主逼债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

一日来到省城,因时近年关,人家就把家里腌制的鱼肉鸡拿点给他。

刘七见天色已晚,早已饥肠辘辘,便把腊鱼、腊肉、腊鸡等略一洗净,加上些许调料装进蒸钵,蹲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生起柴火蒸开了。

古代菜肴名称和背景故事

古代菜肴名称和背景故事

古代菜肴名称和背景故事希望家能够帮我提供些古代名菜肴,药膳,酒水及背景故事- -我找部菜名,没故事- -都告诉做完- -...希望家能够提供- -谢谢1、佛跳墙(闽菜)据传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钱庄一位官员设家宴请福建布政司周莲,他的绍兴籍夫人亲自下厨做了一道菜,名叫“福寿全”,内有鸡、鸭、肉和几种海产,一并放在盛绍兴酒的酒坛内煨制而成。

周莲吃后赞不绝口,遂命衙厨郑春发仿制,郑春发登门求教,并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鲜,少用肉类,使菜越发荤香可口。

以后郑春发离开周莲衙府,集资经营聚春园菜馆,“福寿全”成了这家菜馆的主打菜,只因福州话“福寿全”与“佛跳墙”的发音相似,久而久之,“福寿全”就被“佛跳墙”取而代之名扬四海了。

2、过桥米线(滇菜)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

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盖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

于是她先把肥鸡、童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

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3、夫妻肺片(川菜)创始人郭朝华,夫妻俩推着小车沿街叫卖凉拌牛肉片,因调制得法,味道鲜美,被赞誉为“车行半边路,肉香一条街”。

夫妻肺片的成分里并没有肺,而是牛肉、牛舌、牛心和牛头皮,切成很薄的片杂荟在一起,人们称之为“荟片”。

据说是好事的学生用硬纸板写个招牌接在车上,把“荟”宇写成了“肺”宇,因此“夫妻肺片”就慢慢出名了。

它的特色是:肉料精选,香料精配,厚薄均匀,搅拌入味。

肉料加工要达到牛肉粑、牛舌嫩、牛肚脆、头皮薄。

4、蟹粉狮子头(淮扬菜),隋炀帝杨广来到扬州,饱览了扬州的万松山、金钱墩、葵花岗等名景之后,心里非常高兴,回到住处,仍然余兴未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个美食家,除明白味之外,还得讲究色香,更需异悟其“意境”。

中国为文化之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每一名菜必有历史渊源,所谓…一菜一典“,不论是来自民间百姓,还是来自乾隆皇帝。

作为食客的你不妨了解一二作为饭桌上的谈资。

龙井虾仁:一天,乾隆微服私访,在杭州茶农家喝到一杯龙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备,暗抓了些茶叶离去。

后来在市内餐馆用膳,叫店伙计用此泡茶。

店伙计看到乾隆内着的龙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诉店主。

店主正值烹调虾仁,惊慌竟把店伙计手中的茶叶当作葱末撒到锅内。

想不到这道茶叶虾仁色泽雅丽,滋味独特,吃得乾隆点头称好。

此后,这道菜肴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传至令。

西湖醋鱼:相传古时有宁氏兄弟,满腹文章,隐居在西子湖畔以打鱼为生。

当地恶棍赵大官人见宁嫂姿色动人欲霸占,施计打死其夫。

宋弟为报兄仇向官府告状,结果落得一顿棒打。

宋嫂劝叔外逃,行前特意用糖、醋烧制了一条西湖里的鲲鱼为他钱行,勉励他“苦甜毋忘百姓辛酸之处”。

后来小叔得了功名,在一次宴会上介然吃到甜中带酸的特制鱼菜,终于找到了改名陷遁的嫂嫂。

于是,他就辞去了官职,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烹制“西湖醋鱼”一般选用西湖鲲鱼作原料,烹制前饿养两天,使其排净肠内杂物,除去泥土气。

烹制后鱼肉嫩美,带有蟹肉味。

宋嫂鱼羹:宋高宗禅位后,常来西湖玩赏。

一日,泊舟苏堤,偶起鲈鱼之思,即命制鱼羹品尝,果然味美,便赐银百文。

消息传开,缙绅豪贵纷纷下顾,宋嫂遂成巨富。

“宋嫂鱼羹”以鲜鲈鱼肉加火腿丝、笋丝、香菇丝、鲜嫩润滑,有“赛蟹羹”之说。

东坡肉:苏东坡喜食猪肉,元丰三年贬官黄州时,曾逗趣写下《猪肉诗》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元右四年,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筑堤建桥,疏通西湖。

百姓为了感谢这位太守,抬猪肉,挑火酒来慰劳。

苏轼叫家人把猪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调方法连酒一起烧制,分给民工。

民工吃后都感到此肉酥香味美,就把它称为:“东坡肉
叫化鸡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化子,沿途讨饭流落到常熟县的一个村庄。

一日,他偶然得来一只鸡,欲宰杀煮食,可既无炊具,又没调料。

他来到虞山脚下,将鸡杀死后去掉内脏,带毛涂上黄泥、柴草,把涂好的鸡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鸡熟,剥去泥壳,鸡毛也随泥壳脱去,露出了的鸡肉。

约100多年以前,常熟县城西北虞山胜地的“山景园”菜馆根据这个传说,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创制此鸡。

蟹粉狮子头
“蟹粉狮子头”是久负盛名的镇江、扬州地区传统名菜。

据传,此菜始于隋朝。

当年,隋炀帝杨广来到扬州,饱览了扬州的万松山、金钱墩、葵花岗等名景之后,心里非常高兴,回到住处,仍然余兴未消。

随即唤来御厨,让他们以扬州名景为题,做出几道菜来。

御厨们费尽心思,终于做出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和“葵花斩肉”这三道菜。

杨广品尝后,十分高兴,于是赐宴群臣。

一时间淮扬佳肴,倾倒朝野。

到了唐代,一天,郇国公韦陟宴客,府中的名厨也做了扬州的这几道名菜。

当“葵花斩肉”这道菜端上来时,只见那用巨大的肉圆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绝伦,有如雄狮之头。

宾客们乘机劝酒道: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

韦陟高兴地举杯一饮而尽,说:“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斩肉不如改为…狮子头‟。

”从此扬州狮子头就流传镇江、
扬州地区,成为淮扬名菜。

佛跳墙
佛跳墙是一道非常有名的闽菜,相传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

此菜以十八种主料,十二种辅料制作而成。

其中原料有:鸡肉、鸭肉、鲍鱼、鸭掌、鱼翅、海参、干贝、鱼肚、水鱼肉、虾肉、
枸杞、桂圆、香菇、笋尖、竹蛏等等。

调料有:蚝油、盐、冰塘、加
饭酒、姜、葱、老抽、油、上汤等。

三十多种原料分别加工调制后,分层装进绍兴酒中。

坛中有绍兴名酒与料调合,先以荷叶封口,而后加盖。

用质纯无烟的炭火(旺火)烧沸后再用微火煨五、六个小时而成。

据说此菜最初由当时福州官钱局一位官员的内眷所做。

这位官员设家宴请布政使周莲,菜上桌后香飘四溢,周莲品尝后赞不绝口,命家厨郑春发仿制。

郑春发十几岁就开始学艺,曾在京、杭、苏、粤从厨深造,手艺极高。

他请教了官员的内眷之后,回家对此菜进行了改造,原料多用海鲜,少用肉,并起名为“坛烧八宝”。

后来,郑春发集股开办三友斋菜馆,后又更名为聚春圆。

聚春圆主要承办官场宴席,根据一些美食家的建议,郑春发不断改进此菜的配料,并正式起名为“福寿全”,为聚春圆的第一菜。

许多美食家、文人墨客都慕名远道而来,品味此菜后,赞叹不已,席间有一秀才以诗助兴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此菜便以“佛跳墙”之名而流传至今
宋嫂鱼羹
宋嫂鱼羹是杭州名菜,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由于它色泽金黄,鲜嫩滑润,味似蟹羹。

又名“赛蟹羹”。

根据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三•铺席》记载,当年“杭城市肆各家有名者”,其中就有“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可见宋嫂鱼羹在南宋时期就已经成为杭州的一种名菜了。

又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七•乾淳事亲》记载,宋嫂鱼羹在杭州起始于南宋的淳熙年间。

南宋淳熙六年(1179)三月十五日,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登御舟闲游西湖,来至钱塘门外,已时近中午。

太上皇的侍
从告诉他,这里有家菜馆的鱼羹味道很好,何不品尝、品尝?太上皇此时也稍有些饿的感觉,就命人下船去菜馆买鱼羹。

这家菜馆的主人宋五嫂,本是东京汴梁人士,曾在东京汴梁经营鱼羹菜馆。

在宋王朝南迁之时,出于对宋王朝的爱国感情,跟随南迁队伍来到临安(今杭州),在西湖边上经营这家卖鱼羹的小店,维持生计。

宋五嫂见豪华游艇的人来买鱼羹,估计是皇亲国戚之类,就亲自烹制了鱼羹,送到游艇之上。

快人快语的宋五嫂见了太上皇毫不畏惧,就对太上皇说:“小奴本是东京人氏,是随着御驾来到这里的。

”太上皇赵构闻听此言,不胜唏嘘,心想像她这样的草民,能够跟随他南迁临安,的确是大宋江山的希望。

想到这里就命人赏赐给宋五嫂“金钱十文,银钱一百文,绢十匹,仍令后苑供应泛索。

”从此,宋五嫂的鱼羹就被称作“宋嫂鱼羹”,更加声名远扬。

正如俞平伯先生在《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中所指出:“西湖鱼羹之美,口碑流传已千载矣。


麻婆豆腐
在清代光绪年间,成都万宝酱园一个姓温的掌柜,有一个满脸麻子的女儿,叫温巧巧。

她嫁给了马家碾一个油坊的陈掌柜。

10年后,她的丈夫在运油途中意外身亡。

丈夫死后,巧巧和小姑的生活成了问题。

运油工人和邻居每天都拿来米和菜接济她俩。

巧巧左右隔邻分别是豆腐铺和羊肉铺。

她把碎羊肉配上豆腐炖成羊肉豆腐,味道辛辣,街坊邻居尝后都认为好吃。

于是,两姑嫂把屋子改成食店,前铺后居,以羊肉豆腐作招牌菜招待顾客。

小食店价钱不贵,味道又好,生意很是兴旺。

巧巧寡居后没改嫁,一直靠经营羊肉豆腐维持生活。

她死后,
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羊肉豆腐叫做“麻婆豆腐”,沿称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