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我要做一个有知识的吃货
盘点《舌尖上的中国》健康饮食

盘点《舌尖上的中国》健康饮食常识(1)《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来,吃货们的口水流了一地。
前段时间《舌尖》第二季开播,又到了口水与泪水齐飞的季节,面对着见过的没见过的令人垂涎欲滴的各地美食,吃货们纷纷表示不愿坐在电视机前流口水,跃跃欲试。
而片中提到的食材也受到广大吃货们的一致追捧,不管是线上线下都一片热卖。
然而世上食材千千万万,搭配起来更是数不胜数,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判断是否适合自己食用。
虾酱《舌尖》提到,香港大澳偏居中国南海一隅,早年因盛产海盐而闻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林国华教授指出,所谓“虾,发风动疾,生食尤甚,病人忌之”,“多食动风助火,发疮疾,有病人勿食。
”小虾加入盐,经发酵磨成粘稠状后,做成的酱食品即虾酱。
虾酱含有虾这种过敏源,故患有宿疾、过敏性疾病的人及患有皮肤病的人需禁食。
由于虾酱含盐量30%左右,因此,需要限制食盐摄入量的人,如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等,最好不要食用虾酱虽然味道鲜美独特,但在腌制发酵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当还会产生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在胃肠道的酸性环境中可转化为亚硝酸胺。
在辽东、山东、广东等沿海地区,人们素有食用虾酱的习俗,但同时这些地区也是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癌症的高发区。
林国华表示,“吃虾酱同时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可以阻断亚硝酸胺在胃内的合成。
”竹笋《舌尖1》跟《舌尖2》都有提到竹笋,竹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且竹笋的蛋白质比较优越,人体必需的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和胱氨酸等都有一定的含量,是优良的保健蔬菜。
竹笋单独食用或过度食用易损伤脾阳。
因此,建议吃竹笋要适量,并最好搭配各种肉类共同烹饪。
比如竹笋西瓜皮鲤鱼汤,有健脾利水、祛湿降浊的功效,同时能适用于湿脚气、足浮肿麻木、沉重无力、身重困倦、小便短少、大便不畅等症状。
患有胃溃疡、胃出血、肾炎、肝硬化、肠炎者,尿路结石者,低钙、骨质疏松、佝偻病人不宜多吃。
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

主食的故事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山西丁村----中原最古老的村落,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
丁村人把加工成粉末状的谷物都称之为面。
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
附近曾经出土过最古老的石磨盘,至今,同一形制的磨盘还在使用。
石磨将谷物研成粉末,再用筛过滤掉粗粒杂质,真正意义上的面食才得以出现。
山西是多山少川的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
家庭主妇们没有条件在副食上进行调理,为了提高全家人的食欲,只好在各种面食的制作手法上变换花样,一样面食百样吃,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
这些花样众多的精致面食,无不让人感到纤巧细手的灵动和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
当丁村的大妈们正忙着为一场寿宴精心制作花馍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飘来了阵阵面香。
绥德汉子老黄刚刚蒸好了满满一笼屉黄馍馍。
古老的糜【méi】子经过老黄的加工,变得十分香甜可口。
从农历十一月开始,每隔三天,他都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到县城里去卖。
绥德县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地区。
在今天的绥德,杂粮和小麦是餐桌上的主角,他们被陕北人变换成各种花样。
绥德盛产糜子,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的馒头。
糜子又叫黍【shǔ】,因为耐旱成为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农作物。
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开始种糜子。
糜子蒸煮成饭,口感略差。
但是这个本土食物在过去是陕北人最家常的主食。
糜子分软硬两种。
老黄将硬糜子与软糜子按七比三的比例混合,清水浸泡一夜之后上碾,还要再细细地筛一遍才能使用。
但是老黄坚定地认为,用机器磨出来的糜子,远远不如在自家石碾子上碾出来的好吃。
炒过的糜子会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这是老黄最引以为骄傲的制作秘方。
揉完的糜子面,要在缸里发酵一夜,经验告诉老黄,包上被子效果最好。
老黄把家安在窑洞里,这种中国黄土高原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
舌尖上的中国吃面的故事

播音主持朗读材料舌尖上的中国——吃面的故事在西北,主食和汤的完美融合,除了牛羊肉泡馍,还不能漏了兰州牛肉面。
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
这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有着一千多家清真拉面馆,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以上的牛肉面。
柔韧、滚烫的口感是兰州拉面令人赞不绝口的关键。
一百年前,回族人马保子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锅中,清香扑鼻的热锅子面大受欢迎。
牛肉汤的清与浊是检验牛肉面是否正宗的秘籍之一。
一碗绝佳的牛肉拉面应该具有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五个特点。
马保子又在和面时创造性地加入了蓬灰水,这使得面团更加富于弹性。
全部工序要靠手工操作。
马文斌是兰州牛肉拉面的第四代传人,他在拉面馆里工作了40年。
要想拉出粗细不同的大宽、韭叶、毛细、荞麦棱子,不但要臂力过人,对力道的控制还要刚中带柔。
同样的麦子,磨成同样的面粉,却可以做出不同的面条,表现出不同的精彩。
对于面条的口感,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要求也有着天壤之别。
广州人喜欢的这种细面,与兰州拉面口感完全不同,爽脆弹牙,韧性十足。
华南地区的广东,尽管稻米一年能熟两到三季,也并不妨碍广东人爱吃面。
和这种面用的是鸭蛋,使用传统的方式和好面团之后,最关键在于压面时的力度。
用毛竹碾压面团,用人体弹跳的重力让面团受力均匀。
压薄的面皮便可以用来制作面条和云吞皮。
这样压打出来的面具有独特的韧性,配上用猪骨、大地鱼、虾籽等材料熬制3个小时以上的汤头,一碗鲜美无比的云吞捞面就成了岭南人的最爱。
广东人把这种传统方法制作出来的面条叫做竹升面。
这种古老的压面方式世世代代沿用至今。
同样是做面,广东人用毛竹,中原人则用的是擀面杖。
擀面,是中原女孩子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
早面午席是丁村人做寿请客的习俗。
为了老伴的70大寿,卫大妈早早地就为宴席上要吃的面食做起了准备。
中国人称这碗面叫长寿面。
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呢?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而瘦,谐音长寿,面条于是当仁不让地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受欢迎的生日主食。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美食汇总版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美食汇总版首先声明这是下载自海水里的眼泪,里面有一些错误进行了调整,希望能够正确引导读者!《舌尖上的中国》提到的美食汇总,有机会可以去实地尝一尝。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1,香格里拉松茸2,江浙地区冬笋油焖冬笋3,广西柳州酸笋黄豆酸笋小黄鱼4,云南大理诺邓山区诺邓盐血肠火腿莴笋炒火腿火腿炒饭5,湖北嘉鱼藕莲藕炖排骨6,吉林查干湖湖水大鱼鱼头泡饼(北京)7,海南香煎马鲛鱼酸菜鱼汤水煮红螺第二集主食的故事1,山西襄汾县花馍花卷油卷2,陕西绥德黄馍馍(糜子面)3,新疆库车馕饼4,中原地区馒头(馍馍,古时又叫炊饼,现在想通武大郎为啥喊“炊饼”了)长期发展形成南稻北麦,2000年前五谷排行顺序:稻,黍shu,稗bai,麦,菽shu;现在以稻,麦,玉米为主。
5,贵州黎平米粉汤粉6,广州沙河河粉干炒牛河7,陕西西安凉皮汉中米皮(这是本人自己加上的,因为说到米粉,河粉,如果不说凉皮就说不过去了,导演组失职啊)8,陕西肉夹馍,牛羊肉泡馍,粉蒸肉夹馍(也叫荷叶饼夹馍,这个也是按自己加的)9,兰州拉面10,广州竹升面云吞捞面11,中原地区手擀面12,陕西岐山臊子面13,嘉兴粽肉子蛋黄棕(关于粽子南方有肉粽,蛋黄粽等,北方一般都是蜜枣棕,北方人吃不惯肉粽,咸棕)14,宁波年糕(粳米),梭子蟹炒年糕15,北方饺子焖面(陕西河南)第三集转化的灵感本集介绍三大部分1豆腐,2,酒,3醋(第六集时会讲一下醋所以这集就说了一下),4酱油,5酱油,6大酱豆腐篇1,云南红河建水县碳烤豆腐球石屏县老豆腐2,中原地区石膏豆腐(各种豆制品,相信大家都是很喜欢吃豆腐的吧,尤其是嫩的。
)3,内蒙古锡林郭勒旗奶茶奶豆腐奶制品4,云南白族豆腐皮5,北京蒙古餐厅烤羊背6,浙江天台山僧人的素食中豆制品很重要7,安徽毛豆腐酒篇8,绍兴黄酒9,安徽休宁糯米酒10 ,安昌镇腊肠11,东北大豆酱酸菜第四集时间的味道这一集是介绍腌制品,脱水,酱菜1,黑龙江绥化市朝鲜族泡菜,2,广粤地区腊肠各种腊制品煲仔饭荔芋腊鸭煲南安腊鸭3,湖南靖州县腌鱼腊鸭4,徽州臭鳜鱼5,安徽黟县腊八豆腐刀板鱼黄山火腿咸肉6,浙江金华火腿蜜汁上方7,上海的三阳南货店经营各种腌制品腊肉等:杭州酱鸭上海腌笃鲜温州黄鱼鲞xiang宁波笋干绍兴梅干菜梅干菜烧肉8,上海醉虾醉蟹9,福建霞浦紫菜10,台湾云朴县乌鱼子11,香港大奥海盐产地咸鱼虾膏虾酱12,中原地区各种酱菜(腌萝卜,鬼子姜,辣椒,黄瓜各种蔬菜)第五集厨房的秘密这一集最后一句“厨房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很是狗血啊。
舌尖上的中国古代发展史

舌尖上的中国古代发展史作者:任万杰来源:《烹调知识》 2015年第5期任万杰/文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类的发展,其实简单一点,就是菜品的发展,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感受舌尖上的中国博大精深之处。
秦捣珍《礼记》取牛、羊、鹿的脊侧肉,反复捶打,去筋腱,烧熟,再去膜,使肉变柔软即成。
渍《礼记》取刚杀的牛羊肉,逆纹路切薄片,浸入美酒,第二天早晨食用,用梅酱等调味。
肝膋《礼记》用狗网油裹狗肝,沾水,然后火烤而成。
淳熬《礼记》将肉酱加猪油烧热,浇于糯米饭上,再浇上热猪油。
汉五侯鲭《西京杂记》用肉、鱼等多种原料混合成的菜,类似杂烩。
枸酱《史记》用枸叶、枸实做的酱;也可用萎、蒟制作。
犬磔《东观汉纪》取狗肉加调料煮烂,再加鸡蛋液拌和,蒸熟然后加重物压扁,冷凝而成,类似今天的肴肉、肉冻。
蒸熊《齐民要术》熊治净,煮半熟,然后浸在豉汁中放一夜;另取糯米,先用豉汁浸,再煮成饭;用葱白、生姜、橘皮、盐拌米饭,填入熊内再蒸熟。
唐镂金龙凤蟹《清异录》在糟蟹的壳面上贴上用金箔刻成的龙凤花云图案而成。
传说为隋炀帝所创。
鮸鱼含肚《大业拾遗记》六至七月时,取二尺多长的鮸鱼,去鳞洗净,放二日,抽去肠,盐腌,后经水洗、日晒、石压多次,再入瓮封口,经二十日即成。
过厅羊《云仙杂记》宴会时在客厅前宰羊,由客人自选羊的部位,并系上彩锦作记号,羊蒸熟后,再让客人取食自选的部分。
佛跳墙《事林广记》取猪、羊瘦肉,沸水焯后切成骰子块,先用猪、羊油煎微熟,再入酒、醋、盐、花椒等调味料煮熟、焙干而成。
宋炉焙鸡《中馈录》治净的鸡煮成八成熟,剁成小块,入热油锅略炒,然后用盖子盖上。
待锅烧至极热,加入酒、醋、盐混合汁液烹之,须连烹数次,待鸡块十分酥时取用。
蒸鲥鱼《中馈录》取鲥鱼去肠杂而不去鳞,放器皿中加花椒、砂仁、酱、醋、酒、葱,蒸熟而成。
食时再去鳞。
糖醋茄《中馈录》取新鲜嫩茄,切成三角块,用沸水焯过,布包压干,盐腌一夜,晒干。
再用生姜丝、紫苏拌匀,煎滚糖醋液浇拌浸渍而成。
舌尖上的中国PPT

北京焦圈豆汁
• 豆汁是北京独具特色的民 间小吃,已流传了上千年。 它是以绿豆为原料制成的, 颜色暗淡,味道甜酸,第 一次品尝往往会觉得难以 下咽,但一旦你多尝几次, 它淳厚的香味就让你欲罢 不能了,难怪许多远在他 乡的老北京,都对它念念 不忘。人们在喝豆汁的时 候,常常佐以焦圈、油条、 薄脆、排叉一类油炸的食 品或辣咸菜。
俗。
长沙米粉
• 长沙人最爱吃的早餐就是米粉。在 长沙只要有人家的地方,就会有米 粉店。名牌的,有桂林人米粉店、 常德牛肉米粉店,以及甘长顺、杨 欲兴的米粉。不知名的,那可就不 计其数了。
每一家米粉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 味,给人的感觉大不相同。端上来 时,只见一根根雪白透亮的米粉互 相缠绕在一起,上面放着特制的酱 汁,黄的豆角、绿的葱、深红的辣 椒粉、褐色的牛肉片、淡红的脆花 生,卤香扑鼻,让人不禁想口 水。
西安糊辣汤
•
• 糊辣汤,陕西人民最经典
的小吃之一,可以说凝聚
了陕西小吃的精华。
几乎在西安,只要有人居 住的地方就会有糊辣汤。 早上穿行在背街小巷,随 处可以闻到一口口大锅散 发出肉汤的香味,听到卖 糊辣汤的师傅用很有特色 的坊上陕西话喊着:糊辣 汤、热馍等等,看着木勺 拉起的汤的线条。这才是 陕西人的风情,西安人的 生活。
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最负盛名的10大小吃,谁最 受欢迎?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发誓要瘦成一道 闪电的吃货们望着迷人、性感的裙子,幽幽的叹了口 气,转而一边死死的盯着屏幕上的美食,一边吞咽着
口水充满惆怅。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吃的文化源远流 长,处处离不开吃,所谓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其实都是 由吃货记录的,记载的也大部分和吃有关,比如老子、
宁波的汤圆
历史趣谈: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十大吃货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十大吃货皇帝
导语:《舌尖2》的热播,再一次满足吃货们舌尖上的欲望。
节目给了我们一个诠释文明的新方式:味觉。
一个讲究味觉的民族才是有味道的民族,有味道
《舌尖2》的热播,再一次满足吃货们舌尖上的欲望。
节目给了我们一个诠释文明的新方式:味觉。
一个讲究味觉的民族才是有味道的民族,有味道的民族才是有人情味的民族。
1.魏道武帝拓跋珪
入选理由:爱吃羊肉汤
一碗羊肉汤成就了毛修之。
拓跋跬打败夏国后,擅长烹饪的毛修之被俘。
后来他便找时机炖了一碗羊肉汤给尚书崔浩吃。
崔浩一尝,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荐给了拓跋焘。
拓跋焘吃了毛修之的佳肴后,也点头称赞,便命毛修之为太官令,成了皇帝的私人厨师。
从此,毛修之平步青云,仕途上一帆风顺,后又做尚书、光禄大夫,直到南郡公。
2.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入选理由:爱吃柑橘
宋文帝病重,便让弟弟刘义康做代理皇帝。
故送礼的,把礼品一分为二,上品给刘义康,次品留给文帝。
文帝有次吃柑,见其又小又涩。
刘义康见后,给文帝从家里拿了些又大又甜的。
3.齐明帝萧鸾
入选理由:爱吃粽子
太官端上的有粽子,齐明帝萧鸾便说:“这么多饭食,我一顿吃不了。
粽子四个角都破了,我打包行不,留下来当晚饭吃吧。
”
4.周宣帝宇文赟。
舌尖上的中国图文版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字版(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
它全方位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向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并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个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我要做一个有知识的吃货中国人喜爱研究美食,“民以食为天”更是中国人的口头语,所以从历史传承下来的菜品有很多,而其中很多菜品也都蕴含着有意思的历史故事,我们这就一起来穿越时空,看看这些经典菜品是怎么来的吧!东坡肉菜品简述: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
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
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
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
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
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
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
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
“东坡肉”美名慢慢传遍全国。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水晶肴肉菜品简述: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水晶肴蹄成菜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称。
食用时,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腻、酥香嫩鲜等特点,佐以姜丝和镇江香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有诗赞曰:“风光无限数今朝,更爱京口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肴肉传说: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
半路上,张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馋虫挠心,便变成一个老头买了一些,饱餐一顿,继续上路。
快到瑶池时,忽然对赴蟠桃宴没了兴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
腊味合蒸菜品简述:腊味合蒸是湖南传统名菜之一,是取腊肉、腊鸡、腊鱼于一钵,加入鸡汤和调料,下锅清蒸而成。
'腊味合蒸'以各种腊熏制品同蒸,风味独特,是湘菜中传统风味名菜。
此菜腊香浓重,咸甜适口,色泽红亮,柔韧不腻,稍带厚汁,且味道互补,各尽其妙。
相关典故:腊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它的成名相传还与一位乞丐有关。
从前,在湖南一小镇上有家饭馆,店主刘七为逃避财主逼债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
一日来到省城,因时近年关,人家就把家里腌制的鱼肉鸡拿点给他。
刘七见天色已晚,早已饥肠辘辘,便把腊鱼、腊肉、腊鸡等略一洗净,加上些许调料装进蒸钵,蹲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生起柴火蒸开了。
此时大户人家正在用餐,且席上嘉宾满座。
酒过三巡,菜已上足,忽又飘来阵阵勾鼻浓香。
主人忙问家童,还有何等佳肴,快快端来。
家童明知菜全上完,怎有遗漏?但还是跑进厨房,真的闻到一股浓香从窗外飘来。
他赶紧打开后门观看,只见一乞丐蹲在地上,刚掀开热气腾腾的蒸钵盖,准备受用。
家童二话不说,上前端起蒸钵就走。
刘七一急,紧追而来。
一客人见刚出炉的蒸钵,忙伸箸夹进嘴里,连说好吃。
却说此客人乃当地富翁,在长沙城里开一大酒楼。
于是当面问明刘七身份,带他回去在自家酒楼掌勺,挂出“腊味合蒸”菜牌,果然引得四方食客前来尝鲜。
从此“腊味合蒸”作为湘菜留传下来。
飞龙汤菜品简述:飞龙又名榛鸡,产于兴安岭。
飞龙汤是将榛鸡脱毛去掉内脏后,用高汤煮熟即可,汤中不需放任何调料以保持汤原汁原味。
飞龙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适合用作滋补汤品。
此菜汤清见底,汤中红、白、绿、黑四色相间,其味鲜咸异美。
此菜以飞龙(榛鸡)为主要原料,配以口蘑,汤呈乳白色,味极鲜美。
三味同食,极富营养,是滋补之美味汤菜。
菜品由来:“飞龙汤”是东北的“食中珍品”。
在东北民间,曾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
所谓龙肉,指飞龙肉而言。
相传,飞龙是曾受过封的一种专给皇帝进贡的山珍,世上罕见,其肉细嫩,味鲜美,早在14世纪就闻名于世。
飞龙(榛鸡)是盛产于兴安岭山林中的一种较小的飞禽。
鄂伦春人用飞龙氽汤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洗净剁成小块的飞龙肉放进已加盐的沸水中煮,约二分钟就须将汤从吊锅子里倒出来,再放上一点'俄欧特'-野葱末后即可食用;另一种是先将盐末撒在飞龙肉上,待吊锅子水滚开时,一手拿着飞龙,另一只手不停地用勺子将吊锅子里的沸水掏出来浇在飞龙肉上,边浇边转,烫至六分熟时,再将整个飞龙连同野葱末一块放进锅里,在沸水中煮十来秒钟就可倒出食用。
无论是那一种氽法,事前都必须把吊锅子擦洗干净,使其不沾一点油性。
为了使飞龙汤保持原有的鲜味,不得加入任何调料或酱油。
无为熏鸭菜品简述:无为熏鸭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也是享誉中外的徽菜传统名菜。
它又名无为板鸭,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据无为县志记载:“民俗婚筵多用鹅后改为鸭”,至今当地还留传著这样的风俗。
用肥鸭熏制而成。
成菜色泽金黄,皮脂厚润,肉质鲜嫩,气味芳香,别有风味菜品典故:典故一:无为熏鸭,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据传,清乾隆三十九年,安徽无为县厨师采用先熏后卤的独特方法烹制鸭子,成菜色泽金黄油亮,滋味鲜美可口,其制法与口味均独具一格,因而全县闻名,故称“无为熏鸭”。
后来传至各地,到清末已闻名全省,销往各地,成为安徽省人们最喜爱的特色菜肴之一。
典故二:无为熏鸭最初的由来还跟朱元璋有关系。
原来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穷,给人家放牛。
但是东家不给他吃饱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干起捉野鸭子的活计来了。
他们不敢带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来熏烤。
有时烤不熟,便埋在火灰裏,等第二天扒出来,鸭肉又香又烂,好吃极了。
后来,这一做法在民间流传开来,并由安徽省无为县卖牛肉的回民马常有发扬光大,还摸索出用锯末熏鸭的独特制作工艺,从此无为的马常有清真熏鸭生意做大了,而“无为熏鸭”成了风靡全国的地方风味食品。
麻婆豆腐菜品简述:麻婆豆腐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
主要原料由豆腐构成,其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称之为八字箴言。
菜品典故:相传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
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
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1909年成都通俗报社出版的《成都通览》(清·傅崇矩著)已将此店及“陈麻婆之豆腐”,列入与包席馆正园、钟汤圆等店齐名的23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
《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
清末诗人冯家吉《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麻婆豆腐由于名声卓著,已流传全国,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菜品特点:色泽淡黄,豆腐嫩白而有光泽。
有人用“麻、辣、烫、鲜、嫩、香、酥、活”等八个字来形容这道菜,颇为形象地概括了它的特点。
现在国内外的川菜馆都以经营此菜来招揽顾客。
东安子鸡菜品简述:东安子鸡,因用刚开鸣的小公鸡烹制而成,故名。
本菜特色是特点:用嫩母鸡和红辣椒煸、烧而成。
菜色呈红白绿黄四色相映,鸡肉肥嫩,味道酸辣鲜香。
东安子鸡是湖南的传统名菜,它始于唐代,相传唐玄宗开元年间,湖南东安县城里,有一家3个老年妇女开的小饭馆,某晚来了几位经商客官,当时店里菜已卖完,店主提来两只活鸡,马上宰杀洗净,切成小块,加上葱、姜、辣椒等佐料,经旺火,热油略炒,加入盐、酒、醋焖烧后,浇上麻油出锅,鸡的香味扑鼻,吃口鲜嫩,客官吃后非常满意,事后到处宣扬,小店声名远播,各路食客都慕名到这家小店吃鸡,于是此菜逐渐出名,东守县县太爷,风闻此事,也亲临该店品尝,为之取名为“东安鸡”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成为湖南最著名的菜肴。
相关故事:传说,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在南京设宴款待宾客,席中有“东安鸡”一菜,宾客食后赞不绝口。
郭沫若《洪波曲》载:抗日战争时期,唐将军在长沙水陆洲的公馆里,曾设宴招待了他,其间也有东安子鸡这道菜。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主席宴请尼克松时,曾用东安鸡等湘菜招待他,尼克松吃得很高兴,边吃边赞赏,回国后。
还大肆赞扬“东安鸡”味美可口,久食不厌。
西湖醋鱼菜品简述:“西湖醋鱼”是浙江杭州传统风味名菜。
此道菜选用西湖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使其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
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仅能用三四分钟烧得恰到好处。
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道鲜嫩酸甜。
肉滋别具特色。
菜品典故:相传古时有宋姓兄弟两人,满腹文章,很有学问,隐居在西湖以打鱼为生。
当地恶棍赵大官人有一次游湖,路遇一个在湖边浣纱的妇女,见其美姿动人,就想霸占。
派人一打听,原来这个妇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阴谋手段,害死了宋兄。
恶势力的侵害,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愤,两人一起上官府告状,哪知道,当时的官府同恶势力勾结,不但没受理他们的控诉,反而一顿棒打,把他们赶出了官府。
回家后,宋嫂要宋弟赶快收拾行装外逃,以免恶棍跟踪前来报复。
临行前,嫂嫂烧了一碗鱼,加糖加醋,烧法奇特。
宋弟问嫂嫂:今天鱼怎么烧得这个样子?嫂嫂说:鱼有甜有酸,我是想让你这次外出,千万不要忘记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记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之外,不要忘记你嫂嫂饮恨的辛酸。
弟弟听了很是激动,吃了鱼,牢记嫂嫂的心意而去,后来,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报了杀兄之仇,把那个恶棍惩办了。
可这时宋嫂已经逃遁而走,一直查找不到。
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间吃到一道菜,味道就是他离家时嫂嫂烧的那样,连忙追问是谁烧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杰作。
原来,从他走后,嫂嫂为了避免恶棍来纠缠,隐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厨工。
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兴,就辞了官职,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这道菜,诗兴大发,在菜馆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
何必归寻张翰鲈(誉西湖醋鱼胜过味美适口的松江鲈鱼),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
'诗的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鱼'创制传说。
黄泥煨鸡(叫花鸡)菜品简述:炸烧味,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