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说明书

合集下载

平泉县城市总体规划

平泉县城市总体规划

平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说明书第一部分总论第一章平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编制背景一、平泉县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内容要点 (2)二、对平泉县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评价及修编原因 (2)第二章平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一、平泉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依据 (3)二、指导思想 (3)三、规划原则 (3)第三章规划期限第二部分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一、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4)二、经济发展战略及目标 (5)第五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县域产业发展布局 (6)二、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7)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7)四、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9)五、县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1)六、县域防灾规划 (12)第三部分城区总体规划第六章城市性质与规模一、城市性质 (13)二、城市规模 (13)第七章城区总体布局规划一、规划区范围 (15)二、城区功能分区 (15)三、城区用地布局及调整 (16)四、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19)五、城区管线工程规划 (21)六、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24)七、城区风貌及景观规划 (26)八、城区防灾规划 (27)九、城区环保及环卫规划 (28)十、近期建设规划 (29)十一、规划强制性内容 (30)第四部分规划实施保障和措施一、法律保障 (31)二、规划体系 (31)三、协调机制 (31)四、政策引导 (31)五、动态管理 (31)平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说明书第一部分总论第一章平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编制背景一、平泉县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内容要点平泉县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于1983年完成,规划期限为1983年——2000年;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于1990年,规划期限为1990年——2000年;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于1999年,规划期限近期为2000年——2005年,远期为2000年——2020年。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第一章规划概况 (2)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二、修编背景 (4)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四、成都概况 (6)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七、规划重点 (22)八、技术路线 (25)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一、发展总目标 (28)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一、区域协调策略 (34)二、城乡统筹策略 (35)三、生态优先策略 (35)四、空间优化策略 (36)五、产业转型策略 (36)六、枢纽强化策略 (36)七、文化引领策略 (37)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第六章城镇体系 (59)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二、发展策略 (64)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四、规划建设指引 (71)五、规划措施 (76)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一、第一产业 (78)二、第二产业 (80)三、第三产业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三、规划布局 (10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三、商业设施 (110)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六、体育设施 (118)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八、殡葬设施 (123)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十、农贸市场 (12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一、现状及分析 (142)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一、总体要求 (154)二、抗震工程 (154)三、防洪工程 (163)四、消防工程 (169)五、人防工程 (174)六、灾后重建 (178)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二、给水工程 (187)三、排水工程 (195)四、电力工程 (204)五、通信工程 (212)六、燃气工程 (218)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八、能源发展 (232)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一、城市性质 (241)二、城市职能 (242)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3)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243)二、规划目标 (251)三、发展策略 (251)四、中心城区布局调整优化 (252)五、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 (257)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59)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266)一、现状及问题 (266)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271)三、对外交通规划 (272)四、道路交通规划 (273)五、公共交通规划 (278)六、停车场规划 (28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286)一、现状概况与问题 (286)二、发展策略 (287)三、级配体系 (288)四、规划布局 (288)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296)一、现状概况 (296)二、规划目标 (297)三、住房发展策略 (297)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99)五、居住区与住房建设指引 (302)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5)一、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价值 (305)二、现状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 (307)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0)四、古城格局保护 (313)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保护 (316)六、文物古迹保护 (320)七、历史文化名城展现体系 (323)八、规划实施措施 (326)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28)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328)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29)三、绿地系统结构 (331)四、绿地系统规划 (331)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33)一、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333)二、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334)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335)四、中心城区总体景观风貌架构 (336)五、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37)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341)一、抗震工程 (341)二、工业危险品安全规划 (354)三、防洪工程 (362)四、消防工程 (368)五、人防工程 (377)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383)一、环境保护 (383)二、给水工程 (388)三、排水工程 (392)四、电力工程 (401)五、通信工程 (404)六、燃气工程 (411)七、环境卫生设施 (415)第二十四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建议 (418)一、循序渐进,完善规划研究编制体系 (418)二、明确事权,优化规划管理体系 (418)三、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理的跨区域协调 (419)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0)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420)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使用制度 (421)七、强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422)八、创新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422)九、推进规划的“精英参与”与“公众参与” (423)附录:环境影响评价 (424)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概况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一)项目准备1.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受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说明书四川省丽景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第一章背景及现状一、规划背景二、现状概况三、镇区概况第二章规划依据、年限、原则和目标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年限三、规划原则四、规划目标第三章镇村体系规划一、继光镇的区域战略地位 (5)二、镇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6)三、产业发展规划 (7)四、人口及城镇化预测 (9)五、镇村等级、规模及职能结构规划 (11)六、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3) (14)162122232323232323二、城镇发展方向及用地选择 (24)三、功能结构规划 (24)四、用地布局规划 (24)第六章绿地景观规划 (26)一、现状 (26)二、绿地系统规划 (26)三、景观规划 (26)第七章 道路工程规划 ............................................ 27 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 27 二、道路交通规划 .............................................. 27 第八章 管线工程规划 ............................................ 28 一、给水工程规划 .............................................. 28 二、排水工程规划 .............................................. 28 三、燃气工程规划 .............................................. 29 四、电力工程规划五、通信工程规划 六、管线综合规划 第九章 环保、环卫及防灾规划 .................................... 30 一、生态及环保规划 ............................................ 30 二、城镇环卫设施规划 .......................................... 31 三、城镇防灾规划 .............................................. 31 第十章 近期建设规划 ............................................ 31 一、近期建设用地选择 .......................................... 31 二、近期建设用地规模 .......................................... 31 31 32 32第一部分 镇域第一章 一、规划背景(一)灾后重建2008年5月12产次序,城镇受到一定程度的创伤。

宜兴市和桥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宜兴市和桥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说明目录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 (21)第二章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22)第三章镇域现状综述 (23)第四章发展条件与功能定位 (29)第五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1)第六章镇域空间利用规划与管制 (34)第七章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38)第八章镇区现状综合分析 (39)第九章镇区总体规划 (42)第十章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46)第十一章空间景观规划 (48)第十二章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50)第十三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55)第十四章环境保护规划 (63)第十五章综合防灾规划 (68)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77)第十七章远景规划构想 (79)第十八章实施措施与建议 (80)宜兴市和桥镇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及“十一五”规划的新要求、新思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新时期各项法规政策,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依据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小城镇”的要求,对和桥镇进行新一轮的总体规划编制。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发展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

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求改变过去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倾向,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内涵式、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和桥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和桥也出现了环境污染、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城镇,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2015-2030)

总规说明书-广州市海珠区总体规划(2015-2030)

第一章项目概述 (3)一、城市概况 (3)二、规划编制背景 (4)三、规划范围与规划年限 (4)四、规划依据与原则 (5)五、规划技术路线 (5)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分析 (5)一、区域关系概况 (5)二、在区域中的定位 (6)三、区域空间协调 (6)四、区域生态环境协调 (7)五、区域基础设施协调 (7)第三章城市发展背景与条件分析 (7)一、区域发展背景 (7)二、内部发展条件 (8)三、小结 (9)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10)一、海珠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10)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0)四、产业发展策略 (10)第五章城市定位、性质与规模 (14)一、发展定位与城市性质 (14)二、城市职能 (15)三、城市规模 (18)第六章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20)一、城市空间演变过程分析 (20)二、城市空间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1)三、空间扩展模式选择 (23)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分析 (24)五、城市空间结构 (24)六、土地利用规划 (26)八、远景布局构想 (29)第七章交通综合规划 (30)一、交通规划发展战略 (30)二、对外交通规划 (30)三、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31)四、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35)第八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6)一、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36)二、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36)三、公共服务规划策略 (37)四、公共服务设施级别体系 (37)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37)五、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8)六、规划管理措施 (43)第九章住房发展政策与居住用地规划 (44)一、住房现状特征 (44)二、住房建设的原则 (44)三、住房需求 (44)四、居住片区空间布局规划 (44)六、住房政策 (45)七、宜居发展策略 (45)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5)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 (46)一、城市绿化状况 (46)二、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46)三、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47)四、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48)第十一章旧城更新与村庄改造规划 (52)一、旧城更新 (52)二、“城中村”改造 (52)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54)一、分区发展指引 (54)二、近期建设规划 (58)三、规划实施配套保障策略 (60)分工第一章-项目概述张彦莎李诗桢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分析刘慧第三章-城市发展背景与条件分析刘慧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李诗桢第五章-城市定位、性质与规模王哲夫第六章-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朱楠第七章-交通综合规划第八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九章-住房发展政策与居住用地规划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第十一章-旧城更新与村庄改造规划第十二章-规划实施第一章项目概述一、城市概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北部毗邻越秀区、天河区、黄埔区,西接荔湾区,南部临近番禺区,位于广州市区的中心地带。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引言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对一个城市整体发展的宏观思考和规划,旨在提供一个指导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和发展方向。

本文档旨在说明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任务和原则,从而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

2. 目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内部的各个要素,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使得城市能够在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任务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包括:•分析城市现状及问题:通过对城市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找出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设定城市发展目标: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确定长期的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

•制定发展战略: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包括土地规划、交通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指导。

•提出政策建议:针对城市发展中的重点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引导城市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4. 原则城市总体规划遵循以下原则:•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城市的各个领域,协调各个要素的发展,实现城市发展的整体性。

•可持续性原则:以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前提,确保城市发展能够持续进行。

•公平公正原则: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参与性原则:鼓励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提高规划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5. 规划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包括以下内容:5.1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内容,旨在合理布局城市的用地,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等。

5.2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包括道路网络规划、公共交通规划、骑行和步行规划等。

5.3 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是为了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包括水资源保护、空气质量改善、垃圾处理等。

5.4 社会服务设施规划社会服务设施规划是为了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设施规划。

总体规划说明书【范本模板】

总体规划说明书【范本模板】

说明书目录第一篇总则篇 (2)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现状概况及历史沿革 (3)第三章相关规划简述 (4)第二篇乡域规划篇 (5)第一章发展战略与目标 (5)第二章人口规模与集镇化水平预测 (7)第三章乡村体系规划 (8)第四章乡域空间管制规划 (8)第五章乡域村庄规划 (9)第六章乡域产业布局规划 (10)第七章乡域综合交通规划 (10)第八章乡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2)第九章乡域基础设施规划 (13)第十章乡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4)第十一章乡域综合防灾规划 (15)第十二章景观风貌规划 (16)第十三章乡域近期建设规划 (16)第三篇集镇建设规划篇 (17)第一章集镇现状 (17)第二章集镇规模和总体布局规划 (17)第三章集镇用地布局规划 ......................................................................................................................... 18第四章集镇道路交通规划 (19)第五章集镇基础设施规划 (20)第六章集镇地块划分与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22)第七章集镇四线规划 (23)第八章景观风貌规划 (23)第九章集镇绿地系统规划 (24)第十章环境保护及环卫设施规划 (25)第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 (25)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26)第十三章规划管理与实施 (27)第一篇总则篇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2007年6月国务院确定重庆市成为“国家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通过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明确将“一圈两翼”作为全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2010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成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强调“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又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科学发展理念。

汾阳湿地旅游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

汾阳湿地旅游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汾阳湿地旅游区总体规划目录第一章项目概况---------------------------------------------------------- 第二章风景资源评价---------------------------------------------------------- 第三章规划依据与期限---------------------------------------------------------- 第四章景区性质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五章规划布局与结构---------------------------------------------------------- 第六章环境容量人口预测---------------------------------------------------------- 第七章环境保护培育育规划---------------------------------------------------------- 第八章风景游赏规划---------------------------------------------------------- 第九章建筑景观规划---------------------------------------------------------- 第十章核心景观规划----------------------------------------------------------第十一章绿化工程规划--------------------------------------------------------- 第十二章游览设施规划---------------------------------------------------------第十三章基础设施规划---------------------------------------------------------第十四章社会经济调控规划---------------------------------------------------------第十五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第十七章实施总体规划的措施建议正文第一章项目概况第一条旅游区的范围及地理情况湿地规划区位于汾阳市禹门河段,与迎新渠交汇处辐射周围5000亩地,北临望春村,南临申家堡,东临文峡西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地质地貌民勤县境一部分属于北祁连槽缘凹陷带内,称南(武威)盆地;大部分地域位于阿拉善台隆东南缘,称北(民勤)盆地。

总趋势南高北低,四周隆起,中部平缓,呈阶梯状地堑构造。

全县境内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剥蚀残山、湖沼草地、黄土平原、风成沙丘等四类。

(四)河流水文民勤县境内唯一的地面水资源来源于贯穿武威、民勤两盆地的石羊河。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靠自然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出山后被上游灌区截引,引灌后的余水和洪水及潜入地下的灌溉回归水在中游出露,形成中游的红水河、白塔河、清水河等,于民勤境内先后汇合为石羊河,流入红崖山水库。

石羊河径流主要随上游的控制能力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逐年减少,五十年代末期,年径流量为5.88亿立方米,92年为1.4亿立方米。

从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看,民勤属典型的干旱沙漠条件下的平面水文地质类型,地下水源合计补给量为32346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0635万立方米,地表、地下合计可用水资源34135万立方米。

(五)地震区划根据《甘肃省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民勤县地震烈度划分为7度。

(六)资源概况民勤县域内已探明金属矿产有铜、铁、镍等,但多因规模小、品位低,不具工业开采价值;而非金属矿产有煤炭、石墨、芒硝、石膏矿。

民勤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资源丰富。

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民勤县域现辖五镇十八乡,2003年底县域总人口为307141人,其中城镇居民57090人,占总人口18.6%。

农业生产:民勤地域辽阔,旧有“塞上沃区”之誉。

解放以来,经过多年奋战,这里已成为河西商品粮基地之一;众多的粮食作物中,以小麦为大宗,而久负盛名的黄河蜜、白兰瓜、黑瓜子成为经济作物中的拳头产品。

2003年农业总产值57007.21万元,粮食总产量161217吨,比上年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2678元。

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人均拥有耕地不断减少;同时土地沙化日趋严重,生产过程中重用轻养等问题更加突出。

工业生产:民勤县有一定工业基础,工业生产以食品、机械、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矿产为主要门类。

2003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8006万元,比上年增长17.62%。

工业发展存在问题主要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小,未形成规模效益。

交通:民勤没有铁路运输、空运和水运,交通运输全靠公路运输。

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县道为骨架,以乡、村道路为分支的交通网络,通达全县96% 的乡镇及绝大多数行政村,全县境内共有各类公路518.49公里。

公路现状基本能适应交通需要。

第二节红沙岗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红沙岗矿区位于甘肃民勤县西部,金昌市北侧,行政区划隶属甘肃省民勤县花儿园乡所辖。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2º26´06"~102º37´48",北纬38º54´14"~39º03´36"。

矿区范围:北、东分别为F1、F12断层为界;西以东山山子~高圈滩~红1401钻孔一线为界;南以15勘探线向南1500m 为界。

南北长约17km,东西宽约6.5km,面积约110km²。

规划红沙岗镇区位于矿区西南部,河(西堡)雅(布赖)公路65—67公里东侧,北为规划建设的煤炭产品工业厂区,南临规划改建的民西公路。

以矿区西侧红沙岗村为中心,向东距民勤县城72km,向西到内蒙古阿拉善盟右旗71km,向南距镍都金昌市67km,至兰新铁路金昌火车站91km,区内地形平坦,便道纵横,皆可通汽车,交通较便利。

二、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红沙岗镇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南侧,腾格里沙漠西缘,潮水盆地北缘东段,北大山南麓之山前,冲洪积倾斜戈壁平原上,呈典型的干旱戈壁荒漠地貌景观。

区内地形平坦而略显北高南低之势,海拔一般在1400m左右,比高一般在5m上下;东北部因基岩抬升而形成剥蚀残丘或沙梁,相对高差多在10m以内,北侧呈低山地貌,(北大山)海拔在1500m左右,相对高差不大于100m。

2、气候矿区属较典型的温带干旱荒漠气候。

其特点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炎热,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全年干旱少雨(雪),四季多风,尤以春季风沙为甚。

据阿拉善右旗及民勤县气象局1992-1996年气象观测资料表明:年平均气温8.35ºC,月平均最低气温-9.1ºC(元月份),极端最低气温-22.7ºC(元月),月平均最高气温25.2ºC(七月份),极端最高气温37.2ºC(七月);历年平均降水量119.36mm,最大年降水量138mm(1996年),最小年降水量100.9mm(1995年)。

雨季为每年6-9月份,其降水量占全年的80%。

每年11月至翌年2月为干旱季节,极少降雨、雪;历年平均蒸发量为2982.24mm,最大年蒸发量3375.3mm,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冰冻期一般在每年10月份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最大冰冻土深度109cm。

风力一般为4-7级,最大可达9-10级,历年五级以上大风日数平均30天。

春冬多西北风,夏秋多东南风,每年4-5月份有“龙卷风”或沙暴发生。

3、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系红沙岗矿区内无常年性地表径流,多发育一些近南北向冲沟,仅暴雨时有季节性洪水形成的短暂洪流,向南汇入潮水盆地中央低地。

北大山南麓山前见有井泉分布,有第四系潜水溢出地表。

以红沙岗村周围井泉为例,水量较少,地质较差(微咸水),仅供当地人畜饮用。

向南无地下水自然露头。

(2)水文地质红沙岗矿区位于北大山南麓冲洪积倾斜平面上,即位于F1以北的基岩裂水和层间孔隙水区(Ⅰ区)东部。

北、西、东分别为F1、f5、f6三条压性断层环绕包围,向南相对开放,且通过水F1断层与Ⅱ区贯通,形成一个既独立又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相联系的单元。

矿区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含煤段粗碎屑岩类,属孔隙含水层,本区各含水层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较弱。

据此,初步确定本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为一类一型。

(3)供水水源位于北大山南麓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上的矿区内,基本无供水条件,而在矿区东南的潮水盆地腹地(Ⅱ区)半腰子井~土山子一带,广泛发育有第四系更新统冲洪积-湖积沙、砂土层,为富水较强的含水层。

据钻孔抽水资料,单井涌水量达1000-2000M³/日,矿化度为0.9-2.2m,含水层厚主基100m以上。

该区具备供水水源地条件,并且区内地形平坦,人烟稀少,地下水资源基本没有开发,是较为理想的供水水源地。

4、地震矿区地处民勤地震带东部。

据资料记载,民勤地震带自1952年以来,共发生4.75级以上地震14次,其中7级地震一次(烈度9度),其余多在5级左右。

1989年9月4日,矿区北邻的雅布赖地区发生5.1级地震;1990年10月20日民勤地震带南侧的古浪、景泰地区发生6.2级地震。

上述情况说明,矿区及其邻区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今后矿区及镇区开发建设中,应予以注意,根据«甘肃省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地区地震烈度为七度。

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重点和规划依据、期限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1、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深入实施和国家、甘肃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政策,抓住红沙岗矿区建设开始启动这一良好机遇,分析确定城镇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2、从大的经济区域和民勤县域出发分析城镇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建设一个具有区域经济互补优势,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经济强镇。

3、以为红沙岗矿区生产、生活服务为核心,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繁荣城镇经济,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原则来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和城镇多元产业结构,实现矿业城镇的长久发展。

4、规划要富有超前意识,树立长远观点,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协。

注重处理好当前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

5、按照现代化城镇的要求来考虑各项基础设施的配置,并以适当超前的基础设施带动城镇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镇发展的长远要求。

6、以建设生态城镇为目标,营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创造具有独特风格和魅力的戈壁绿洲新城。

7、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建设高效节水防污城镇,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益,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规划重点1、准确定性表述城镇性质,合理预测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及用地发展方向。

2、突出重点,优化城市用地布局与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安排城镇各项建设用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应变能力和可操作性。

3、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绿化系统建设,创造良好的具有特色的现代工矿城镇景观风貌。

第三节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3、《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4、《甘肃省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件>办法》5、《民勤县城总体规划》(1998-2020)6、《红沙岗矿区总体规划》(太西煤集团民勤县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7、国家及甘肃省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

8、相关的基础资料及地形图。

第四节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04—2020年。

分为二个阶段:近期规划7年:2004年—2010年远期规划10年:2011年—2020年第四章城镇发展规划第一节城镇发展条件分析一、有利因素1、红沙岗镇发展具有良好的机遇: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正逐步实施,甘肃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已确定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民勤县对红沙岗矿区建设的大力支持等都将使红沙岗镇城镇建设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2、红沙岗镇位于武威市、民勤县、金昌市、内蒙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等地的区域中心位置,可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成为区域能源供应、物资集散地和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城镇。

3、红沙岗镇位于戈壁滩,土地开发利用不受限制且自然地形平坦,适于城镇建设。

4、红沙岗为新建小城镇,城镇建设过程中无其它城镇所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

5、矿区资源开发利用将带动城镇工业、金融信息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城镇经济发展。

二、不利因素城镇建设自然环境条件差,现状基本无可利用的基础设施,因此建设初期改善环境、修建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

第二节城镇经济发展战略在规划近期,矿区各工业项目均将投入建设,城镇经济发展要利用这一机会,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建设为矿区工业建设配套服务的城镇工业企业和为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

规划远期要实施多元经济发展战略,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发展符合产业政策的矿产品深加工项目、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交通运输业和科技教育事业,避免矿产资源型城镇在资源枯竭期所面临的转型困难,使城镇经济得到长期协调发展。

第三节城镇性质、城镇规模一、城镇发展目标红沙岗镇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镇自身经济充满活力,服务设施完善,能为红沙岗矿区提供良好服务,生活居住环境优美,最终成为具有戈壁绿洲特色的工矿城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