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层次析法

合集下载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题库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题库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题库名词解释:第二章: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性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2、教学方法:通常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

3、教学策略: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

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5、解释结构模型法第三章:1、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他是反应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第四章:1、实地试验:实地试验是教学系统设计结果实施前形成性评价的最后一个阶段,执行人员(通常指教师)要在一个与教学材料最终使用环境尽可能相像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评价。

2、进行中的评价:进行中的评价是指在教学实施之后,就教学对学习者的学习、工作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所进行的评价。

5、协作学习: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6、启发式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第五章:1、学习资源: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

2、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

3、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企业管理学(第八章--战略管理)

企业管理学(第八章--战略管理)
Page 16
第八章 战略管理——8.2 战略环境分析
8.2.3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1.企业资源
(1)有形资源:财务资源和实物资源 (2)无形资源:技术资源、声誉、品牌等 (3)人力资源 2.企业核心能力
Page 17
第八章 战略管理——8.2 战略环境分析
(1)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 核心能力是指企业依据自己独特的资源(资本
8.3.1企业战略制定与选择的一般框架
企业战略制定与选择的一般框架包括战略分析、 战略制定、战略评价与选择三个阶段,如表8-1所示。
Page 20
第八章 战略管理——8.3 战略制定
表8—1企业战略制定与选择的一般框架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第一阶段:信息输入阶段 (战略分析阶段)
竞争态势分析矩阵
……
…..
表8-2 SWOT矩阵
第八章 战略管理——8.3 战略制定
(2)列出这些要素后,还必须根据上述对各项 要素的分析,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可能组 合中,寻找出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大方向。简单的 说,可能有四种组合,如图8-2所示:
Page 24
第八章 战略管理——8.3 战略制定
机会(Opportunity)
Page 2
第八章 战略管理——8.1 战略管理概述
2.魁因的定义 美国管理学教授魁因(J.B. Quinn)认为,战略
是一种模式或计划,它将一个组织的主要目的、政 策与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结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包括以下内容:
(1)有效的正式战略包括三个基本因素:①可 以达到的最主要的目的(或目标)②指导或约束经营 活动的重要政策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预定目标 的主要活动程序或项目。
(2)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 主要指、国际收支情况、利息率等。 (3)居民收入因素

教育社会学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_OK

教育社会学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_OK

2021/7/2
18
2、多权威结构
• 学校对学生的组织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来进行的, 包括两条途径:
• 一条是通过班主任来控制学生的日常活动 • 另一条是通过任课教师来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
2021/7/2
19
• 教师的正式权威既不受其本人在教师群体中的地位的影响,也不会被其他教 师所取代。
2021/7/2
15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特征
• 1、异质性结构 • 学校组织中存在两种基本成员:教师与学生,教师是社会代表者与
文化传递者,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他们具有几乎 互为相背的“社会属性”,就“文化品质”而论,他们存在两个方 面的区别:
2021/7/2
16
• 第一,从各自的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规 范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需求性文化”。
• 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不仅须向学生示明那些同社会要求相符的文 化,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具备这些文化,因此应是“规范性文 化”。而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成熟性,就会存在相对的需求, 因而学生文化是“需求性文化”。
• 第二,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相互关系来看,教师文化是“权威 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受抑性文化”。
2021/7/2
13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 从对学校组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学校组织社会学基本上可以视为“学校 组织结构社会学”,但这种研究也存在两个重要缺陷:
• 第一是不少学者单纯套用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将学校作为一种科层化组织 来分析,致使不少的学校组织结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成了科层制理论的单 纯应有研究。
20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中的冲突?一学校组织内部的冲突?1学校成员个人之间的冲突?2师生之间的制度性冲突?3学校不同层次或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4非正式组织间的冲突?5教师工作的专业化育科层化的冲突?6行政职务与专业职务之间的冲突?二学校组织之间的冲突?三学校组织与环境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一科层制理论?二社会系统理论?三权变理论?四学校组织的管理?1科学管理和学校?2人际管理与学校?3民主管理与学校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一科层制的变革理论?二社会系统的变革理论?三权变的变革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类型?二有计划组织变革的支柱?1组织变革的焦点?2变革的层次?3变革潜能?4变革动力三学校组织变革阻抗一教育系统内部的阻止因素1国家教育体制2科层化组织3目标错位4公立学校的计划性特征5代价问题6抵制周期二组织内部个体层的抵抗1既得利益2升迁的期望3习惯和传统的观念第四节学校组织的取向?学校组织的取向是指学校组织在对其成员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控制影响及同化的过程中通常奉行的方向性学校组织的取向是指学校组织在对其成员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控制影响及同化的过程中通常奉行的方向性

生物分离工程 第八章 沉析

生物分离工程 第八章  沉析
水溶性要好
影响有机溶剂沉析的主要因素

温度:低温有利于防止溶质变性;有利于提高收率(溶解度 下降); 搅拌速度:散热 溶液pH值:原则是避免目标蛋白与杂质带有相反的电荷,防 止共沉现象。(pI) 离子强度:离子强度低有利于沉析,0.01~0.05mol/L 样品浓度: 0.5~2%
– 稀:溶剂用量大,回收率低,但共沉淀作用小 – 浓:节省溶剂用量,共沉作用强,分辨率低
Chapter 8 沉 析 Precipitation
Knowledge points

Precipitation什么是沉析? Precipitation method is used to purify the proteins沉析法纯化蛋白质的优点有哪些? The operation procedures of precipitation沉析的一般操作步骤是什么? Salt induced precipitation and its mechanism何谓盐析?其原理是什么? The normal slats used in salt induced precipitation 盐析操作时常用的盐是什么? The affecting elements of salt induced precipitation影响盐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The mechanism of organic solvent precipitation 有机溶剂沉析法的原理是什么? The affecting elements of organic solvent precipitation影响有机溶剂沉析的主要因素有
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季铵盐溴化物)
与多糖上的阴离子形成形成季铵络合物,降低
离子强度,络合物析出。

第8章( 8.1-8.3) 相量及相量分析法

第8章( 8.1-8.3) 相量及相量分析法


i(t)
+ u(t) -
R
已知: u( t ) U m sin(wt y u ) 解: L
求:稳态解 i(t)
1. 经典法: 一阶常系数 di(t ) Ri (t ) L U m sin(wt y u ) 线性微分方程 dt 自由分量(齐次方程通解): A e-(R/L) t
全解:
第8章 相量及相量分析法 8.1-8.3 重点:
复数及其运算 相位差
相量和相量图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电路元件VCR 的相量形式
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8 .1 .1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正弦交流电路
如果在电路中电动势的大小与方向均随时间按 正弦规律变化,由此产生的电流、电压大小和方向 也是正弦的,这样的电路称为正弦交流电路。

u (t ) 2U cos(wt y ) U Uy
例1. 已知
解: I 10030o A
o

i 141.4 cos(314t 30 ) A u 311.1cos(3 14t 60o )V
试用相量表示 i, u 。
U 220 60o V

14
例2. 已知 I 5015o A, f 50Hz . 试写出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
y
Re
a
Re
A a jb
A A e jy | A | y
11
2. 复数运算
(1)加减运算——直角坐标
(2) 乘除运算——极坐标 3. 旋转因子
A1±A2=(a1±a2)+j(b1±b2)
A1 A2 A1 A2 y 1 y 2
复数 e jy = cos y + jsin y = 1∠y A e jy A逆时针旋转一个角度y ,模不变

第八章--语言

第八章--语言

语言语言是以语言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建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语言具有的特征: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

语言的功能:交际功能、学习功能、调节功能、思维功能。

语言是人脑的一种高级认知功能,语言是动物界长期进化过程中的产物,和人脑中新的皮层发育有关。

儿童的语言发展晚于其他基本认知功能的发展。

语言的结构语言是按照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

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

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最小的语音单位。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可以独立成词,或同别的语素组成词,这种词称为自由语素。

需要与其他语素组合才可以成词的叫黏着语素。

)词: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句子:是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20世纪中叶,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他认为任何一个理论都包含了两个层次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指我们实际上所听到的或看到的语句形式,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

深层结构:是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句子的意思。

(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思。

)语言活动内部语言外部语言手势语言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对话语言独白语言对话语言: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语言活动,(是最基本的一种语言活动)独白语言:是指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句子。

书面语言:是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或者通过阅读来接受别人语言的影响。

是在文字出现以后才出现的。

手势语:是通过可见的手势,同时配合以手、手臂或身体的形状、朝向、动作以及面部表情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语言形式。

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者不出声的语言活动。

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特征:语音的隐蔽性;片段性或压缩性)(外部语言像内部语言转化的过程叫内化,反之亦然)研究语言的意义:1.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因而具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语言交际的能力。

第八章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第八章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3、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 《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 分析法的地位。
精选2021版课件
11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在大众传播研究 中的应用
(一)描述某一时间段内媒介内容和媒 介再现手段
1、描述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的特征和趋势
《<中国日报>对外传播新闻价值变化趋势研 究》
2、比较不同媒体之间的内容差异 《中美网络媒体对于“朝核危机”议题报道
精选2021版课件
39
汶川大地震中党报报道内容分析抽样研究日期
本研究选取了四份党报从2008年5月13日— 2008年5月31日期间每一天关于汶川地震事 件的相关报道为分析对象。之所以这样限 定,主要是因为,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之后,从5月13日开始, 党报媒体就将地震事件作为了首要的议题 进行大规模的报道,之后的报道量逐步上 升,而到5月底,随着救灾工作的结束,以 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各党报媒体 都对该议题采取了淡化处理和话题转移。
24
●内容分析的五种设计模式
内容变项X
来自A来源的 讯息:时间T1
Axt1
来自A来源的 讯息:时间T2
Axt2
传播内容之趋势
第一种模式:同一来源
不同时段的传播内容
精选2021版课件
25
案例
曹培鑫分析研究《读者》价值观的变化; 研究1989-2005年美国《新闻周刊》关于中
国报道的变化; 陈凯(1990年)研究《纽约时报》199
内容研究者通常将信息按照其载体渠道分为 “文字”、“音响”、“静态图像”、“动 态影像”等四类:
1、文字:整篇文章、章、段落、句子、词组、 字;
2、音响信息的分析单位与文字类似,如广播 新闻,但不同之处在于音响信息是以时间长 短来计量的,文字是以刊出的版面大小或文 字的多少来计量的;

第八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单元解读课件)-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八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单元解读课件)-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四、教学策略 3.问题解决与思维训练并重
针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问 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思维训练。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帮助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 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八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人教版(2019)
主讲老师: 20XX.XX.XX
目录
01 课标解读 02 单元目标 03 内容分析 04 教学策略 05 课时安排
第一部分 课标解读
一、课标解读
1.理解功和功率。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2.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能用动能定理解 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3.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 重力做功的关系。定性了解 弹性势能。 4.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体会守恒观 念对认识物理规律的重要性。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产生活中!的 有关问题。
第二部分 单元目标
二、单元目标
1.为学生能量观的发展打好基础
本章是高中学生建立能量观念的第一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 定性地接触了动能、势能、电能等概念。在高中阶段,他们将进一步从 定量的角度学习并发展这些概念,并且逐步深入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学好本章,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单元目标
四、教学策略 2.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增强直观感知
设计一系列与机械能守恒相关的实验,如摆球实验、斜面实验等, 让学生观察不同情况下机械能的变化情况。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引导学生发现机械能守恒的规律,并尝试用理论进行解释。结合实验现 象和理论推导,帮助学生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 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

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人们在进行社会的、经济的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

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新的、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i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ii )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iii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iv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下面分别说明这四个步骤的实现过程。

1.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应用AHP 分析决策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

在这个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

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若干层次。

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

这些层次可以分为三类:(i )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因此也称为目标层。

(ii )中间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因此也称为准则层。

(iii )最底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

递阶层次结构中的层次数与问题的复杂程度及需要分析的详尽程度有关,一般地层次数不受限制。

每一层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元素一般不要超过9个。

这是因为支配的元素过多会给两两比较判断带来困难。

下面结合一个实例来说明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例1 假期旅游有1P 、2P 、3P 3个旅游胜地供你选择,试确定一个最佳地点。

在此问题中,你会根据诸如景色、费用、居住、饮食和旅途条件等一些准则去反复比较3个侯选地点。

可以建立如下的层次结构模型。

目标层O 选择旅游地准则层C 景色 费用 居住 饮食 旅途措施层P 1P 2P 3P1.2 构造判断矩阵层次结构反映了因素之间的关系,但准则层中的各准则在目标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一定相同,在决策者的心目中,它们各占有一定的比例。

在确定影响某因素的诸因子在该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这些比重常常不易定量化。

此外,当影响某因素的因子较多时,直接考虑各因子对该因素有多大程度的影响时,常常会因考虑不周全、顾此失彼而使决策者提出与他实际认为的重要性程度不相一致的数据,甚至有可能提出一组隐含矛盾的数据。

为看清这一点,可作如下假设:将一块重为1千克的石块砸成n 小块,你可以精确称出它们的重量,设为n w w ,,1 ,现在,请人估计这n 小块的重量占总重量的比例(不能让他知道各小石块的重量),此人不仅很难给出精确的比值,而且完全可能因顾此失彼而提供彼此矛盾的数据。

设现在要比较n 个因子},,{1n x x X 对某因素Z 的影响大小,怎样比较才能提供可信的数据呢?Saaty 等人建议可以采取对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建立成对比较矩阵的办法。

即每次取两个因子i x 和j x ,以ij a 表示i x 和j x 对Z 的影响大小之比,全部比较结果用矩阵n n ij a A )(表示,称A 为X Z 之间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简称判断矩阵)。

容易看出,若i x 与j x 对Z 的影响之比为ij a ,则j x 与i x 对Z 的影响之比应为ijji a a 1 。

定义1 若矩阵n n ij a A )(满足 (i )0 ij a ,(ii )ij ji a a 1(n j i ,,2,1, ) 则称之为正互反矩阵(易见1 ii a ,n i ,,1 )。

关于如何确定ij a 的值,Saaty 等建议引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

下表列出了1~9标度的含义: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分级太多会超越人们的判断能力,既增加了作判断的难度,又容易因此而提供虚假数据。

Saaty 等人还用实验方法比较了在各种不同标度下人们判断结果的正确性,实验结果也表明,采用1~9标度最为合适。

最后,应该指出,一般地作2)1( n n 次两两判断是必要的。

有人认为把所有元素都和某个元素比较,即只作1 n 个比较就可以了。

这种作法的弊病在于,任何一个判断的失误均可导致不合理的排序,而个别判断的失误对于难以定量的系统往往是难以避免的。

进行2)1( n n 次比较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通过各种不同角度的反复比较,从而导出一个合理的排序。

1.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A 对应于最大特征值m ax 的特征向量W ,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

上述构造成对比较判断矩阵的办法虽能减少其它因素的干扰,较客观地反映出一对因子影响力的差别。

但综合全部比较结果时,其中难免包含一定程度的非一致性。

如果比较结果是前后完全一致的,则矩阵A 的元素还应当满足:ik jk ij a a a ,n k j i ,,2,1,, (1)定义2 满足关系式(1)的正互反矩阵称为一致矩阵。

需要检验构造出来的(正互反)判断矩阵A 是否严重地非一致,以便确定是否接受A 。

定理1 正互反矩阵A 的最大特征根m ax 必为正实数,其对应特征向量的所有分量均为正实数。

A 的其余特征值的模均严格小于m ax 。

定理2 若A 为一致矩阵,则(i )A 必为正互反矩阵。

(ii )A 的转置矩阵T A 也是一致矩阵。

(iii )A 的任意两行成比例,比例因子大于零,从而1)(rank A (同样,A 的任意两列也成比例)。

(iv )A 的最大特征值n max ,其中n 为矩阵A 的阶。

A 的其余特征根均为零。

(v )若A 的最大特征值m ax 对应的特征向量为T n w w W ),,(1 ,则ji ij w w a ,n j i ,,2,1, ,即n n n n n n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A 212221212111 定理3 n 阶正互反矩阵A 为一致矩阵当且仅当其最大特征根n max ,且当正互反矩阵A 非一致时,必有n max 。

根据定理3,我们可以由m ax 是否等于n 来检验判断矩阵A 是否为一致矩阵。

由于特征根连续地依赖于ij a ,故m ax 比n 大得越多,A 的非一致性程度也就越严重,m ax 对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也就越不能真实地反映出},,{1n x x X 在对因素Z 的影响中所占的比重。

因此,对决策者提供的判断矩阵有必要作一次一致性检验,以决定是否能接受它。

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i )计算一致性指标CI1max n nCI(ii )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

对9,,1 n ,Saaty 给出了RI 的值,n 1 2 3 4 5 6 7 8 9RI 0 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RI 的值是这样得到的,用随机方法构造500个样本矩阵:随机地从1~9及其倒数中抽取数字构造正互反矩阵,求得最大特征根的平均值max ' ,并定义1'max n n RI 。

(ⅲ)计算一致性比例CRRICI CR 当10.0 CR 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

1.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上面我们得到的是一组元素对其上一层中某元素的权重向量。

我们最终要得到各元素,特别是最低层中各方案对于目标的排序权重,从而进行方案选择。

总排序权重要自上而下地将单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成。

设上一层次(A 层)包含m A A ,,1 共m 个因素,它们的层次总排序权重分别为m a a ,,1 。

又设其后的下一层次(B 层)包含n 个因素n B B ,,1 ,它们关于j A 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分别为nj j b b ,,1 (当i B 与j A 无关联时,0 ij b )。

现求B 层中各因素关于总目标的权重,即求B 层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权重n b b ,,1 ,计算按下表所示方式进行,即 m j j ij i ab b 1,n i ,,1 。

对层次总排序也需作一致性检验,检验仍象层次总排序那样由高层到低层逐层进行。

这是因为虽然各层次均已经过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都已具有较为满意的一致性。

但当综合考察时,各层次的非一致性仍有可能积累起来,引起最终分析结果较严重的非一致性。

设B 层中与j A 相关的因素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在单排序中经一致性检验,求得单排序一致性指标为)(j CI ,(m j ,,1 ),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j RI ()()(j RI j CI 、已在层次单排序时求得),则B 层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为m j jm j j aj RI a j CI CR 11)()( 当10.0 CR 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并接受该分析结果。

§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问题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有两个:(i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抽象出较为贴切的层次结构;(ii )如何将某些定性的量作比较接近实际定量化处理。

层次分析法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加工整理,提出了一套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

但层次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i )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它至多只能排除思维过程中的严重非一致性,却无法排除决策者个人可能存在的严重片面性。

(ii )比较、判断过程较为粗糙,不能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决策问题。

AHP 至多只能算是一种半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AHP 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许多学者针对AHP 的缺点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形成了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像群组决策、模糊决策和反馈系统理论近几年成为该领域的一个新热点。

在应用层次分析法时,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现再分析一个实例,以便说明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相应的层次结构。

例2 挑选合适的工作。

经双方恳谈,已有三个单位表示愿意录用某毕业生。

该生根据已有信息建立了一个层次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A 1B 2B 3B 4B 5B 6B1B 1 1 1 4 1 1/22B 1 1 2 4 1 1/23B 1 1/2 1 5 3 1/24B 1/4 1/4 1/5 1 1/3 1/35B 1 1 1/3 3 1 16B 2 2 2 3 3 1(方案层)1B 1C 2C 3C 2B 1C 2C 3C1C 1 1/4 1/2 1C 1 1/4 1/52C 4 1 3 2C 4 1 1/23C 2 1/3 1 3C 5 2 13B 1C 2C 3C 4B 1C 2C 3C1C 1 3 1/3 1C 1 1/3 52C 1/3 1 7 2C 3 1 73C 3 1/7 1 3C 1/5 1/7 15B 1C 2C 3C 6B 1C 2C 3C1C 1 1 7 1C 1 7 92C 1 1 7 2C 1/7 1 13C 1/7 1/7 1 3C 1/9 1 1根据层次总排序权值,该生最满意的工作为工作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