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则

合集下载

孟子寓言故事

孟子寓言故事

《孟子》寓言1.拔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翻译: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将每一颗都往上拔了一点。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了。

”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欲速则不达。

2.月攘一鸡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翻译:从前有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

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就让我改正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寓意:亡羊补牢,犹未晚也.3.校人烹鱼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翻译:从前有人向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令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水池中,小吏把鱼做熟了,复命说:“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过一会就活泼的了,然后迅速游到深处去了。

”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小吏出来就说:“谁说子产富有智慧我既然已经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

寓意:善良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小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

4.弈秋诲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一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一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一则作者:孟子/ 时代:先秦作品原文“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译注对照“敢问夫子恶乎长?”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sāi)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něi)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qiè)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八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孟子》原文第一课求仁自可得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人皆有善心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册。

是岂水这性哉其势则然也。

”——《孟子·告子上》第二课良知、良能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思则得之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第三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心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穷达不失志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第四课吾岂好辩哉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滕文公下》四过不足为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孟子》一则

《孟子》一则

[ 读 有所 思 ] 邹 忌 和 翟 璜 都 是 规 劝 自 己 的 国君 除 弊 , 他 们 的规 劝 方 式 及 结 果 有 什 么 不 同 ?( 倪 自
稳/ 设 计 )
★《 ( 孟子 ) -章》 拓 展 阅读— —
《 孟子》 一则
景春 日 : “ 公孙衍 、 张 仪 岂不 诚 大 丈 夫 哉 ? 一 怒 而诸 侯 惧 , 安居而天下熄 。 ” 孟子 日 : “ 是

_
C H U Z H o N G S H E l 、 l G S H l J I E
[ 读有所思 ]
孟 子 否 定 景 春 的理 由是 什 么 ? ( 倪 自稳 / 设计)
第 四单元 自测题
( 满分 : 1 0 0 分 时间 : 1 0 0 分钟 ) 陈 玉 剑
( 3 ) —

, 不求 闻 达 于 诸侯 。( 诸葛亮 《 出师 表 》 )
( 5 ) — — , 虽 不 能察 , 必 以情 。 ( 《 曹 刿 论 战》 ) ( 6 ) 《 观 沧海 》 中通 过 大 海 吞 吐宇 宙 的气 象 , 领 略 到 诗 人 开 阔 的 胸襟 和 宏 大 抱 负 的句





































选 文 中孟 子 关 于“ 大丈夫” 的 这段 名 言 , 与他的“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孟子公孙丑上·第一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者也。

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上·第二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孟子》一则(富贵不能淫)

孟子》一则(富贵不能淫)

译文
•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 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 事。” •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 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 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 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 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 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 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 的原则。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 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 (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威胁暴力。 动词使动用法,使… …改变。
此之谓大丈夫。” 句意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 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 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 大丈夫)!
释义:
• 1、选自《孟子》。《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 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 2、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 3、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 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 父亲开导他。 • 5、居天下之广居:居(1):居住。居(2):住所。广居、正位、 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 6、得志:得,实现。 7、与民由之:由:实行。之:代志向。 • 8、独行其道:道:原则,行为准则。 • 9、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使· · · · · · 扰乱。指金钱和地位不 能使之扰乱心意。 • 10、贫贱不能移: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操守。形容意志坚定。移: 使· · · · · · 改变。 • 11、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意思是:不屈从于威势的 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威武:威胁暴力。屈:使……屈服。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孟⼦尽⼼下原⽂和翻译孟⼦尽⼼下原⽂和翻译尽⼼上》出⾃《孟⼦》,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奋发向上有所作为,我们看看下⾯吧! 《孟⼦· 原⽂ 孟⼦⽈:“春秋⽆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 (1)不相征也。

” 注释 (1)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在这⾥不是“敌对”的意思。

翻译 孟⼦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那⼀国或许⽐这⼀国要好⼀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 第⼆章孟⼦尽⼼下原⽂和翻译 原⽂ 孟⼦⽈:“尽信书,则不如⽆书。

吾于《武成》,取⼆三策(2) ⽽已矣。

仁⼈⽆敌于天下,以⾄仁伐⾄不仁,⽽何其⾎之流杵(3) 也?” 注释 (1)《武成》:《尚书》的篇名。

现存《武成》篇是伪古⽂。

(2)策:⽵简。

古代⽤⽵简书写,⼀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页。

(3)杵(Chu):舂⽶或捶⾐的⽊棒。

翻译 孟⼦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于《武成》这⼀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三页罢了。

仁⼈在天下没有敌⼿,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怎么会使鲜⾎流得来可以漂起⽊棒呢?” 第三章孟⼦尽⼼下原⽂和翻译 原⽂ 孟⼦⽈:“梓匠轮舆能与⼈规矩,不能使⼈巧。

” 翻译 孟⼦说:“能⼯巧匠能够教会别⼈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巧。

” 第四章孟⼦尽⼼下原⽂和翻译 原⽂ 孟⼦⽈:“民为贵,社稷(1)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2)民⽽为天⼦,得乎天⼦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3)既成,粢盛既洁(4),祭祖以时,然⽽早⼲⽔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1)社稷;社,⼟神。

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坛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2)丘:众。

(3)牺牲:供祭祀⽤的⽜、⽺、猪等祭品。

(4)粢(zi):稷,粟⽶。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翻译 孟⼦说:“⼈民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神⾕神其次,国君为轻。

《孟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能也)

《孟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能也)

《孟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
能也)
孟子一则(敢问先生恶乎长……则不能也)
背景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
所著。

其中的一则对话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内容
孟子在这则对话中,遇到一个名叫挐的人,他问挐:“先生好
长,恶乎长?”挐回答说:“我侍丧矣。

”孟子又继续问:“先生忧乎哉?”挐回答说:“忧心运笔。


含义
这则对话表达了孟子对于人生价值观的看法。

先生挐虽然长寿,但他并不快乐,他因为服丧而忧伤,并且忧心忧国。

孟子通过这个
对话向我们传递了“长寿不等于幸福”的观点。

启示
这则对话提醒了我们,幸福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体能够活得多久,而是与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以及对社会他人的关心和责任感有着密切
的关系。

通过关心他人、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可以获得更为持久和
真正的幸福。

结论
《孟子》这则对话揭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
以内心的快乐和精神的满足为目标,而不只是追求表面的寿命。


过关心他人、忧心运笔,我们可以成为真正有意义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履癸(夏桀)与妺(mò)喜 帝辛(商纣)与妲己( dá jǐ ) 姬宫湦(周幽王)与褒姒(bāo sì)
•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 名轲,字号不详。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 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前551年―前 479年)并称“孔孟”。
•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
其浩大,极其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道德相配,否则就会软弱无力。它是义在内
心积蓄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获得的。
如果行为中有件事使内心感到愧疚,这种气就会
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
•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 元朝追封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 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 本”。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 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 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
必有事焉,而勿正(止),心勿忘,勿助长 也。
• 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 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 之者,芒芒然归, 谓其人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 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 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
•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 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 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 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 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 害死了庄稼。”
•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
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 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qiè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何谓知言?” 曰:“诐 bì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 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我知道它的病根在于闭塞;浮
夸的言语我知道它的病根在于失实;怪僻的言语我知道它 的病根在于偏离正道;搪塞的言语我知道它的病根在于理 屈词穷。-这种言辞如果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 危害;用于政治措施,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 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
《孟子》一则
• 西周(前1046~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公元 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 西长安沣河以东)。
•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次年周平王东 迁洛邑。历史上把平王东迁之前称之为西周,西周从 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 共传12王11代,历时275年。
•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春秋,指公元前 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 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 定都洛邑(洛阳), 史称东周。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
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
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
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
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
教育不少。
《孟子》篇章结构
第一篇 第二篇
(上) 梁惠王章句上 (下) 梁惠王章句下
(上) 公孙丑章句上 (下) 公孙丑章句下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上) 滕文公章句上 (下) 滕文公章句下
(上) 离娄章句上 (下) 离娄章句下
(上) 万章章句上 (下) 万章章句下
(上) 告子章句上 (下) 告子章句下
第七篇 (上)尽心章句上 (下) 尽心章句下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